悅秋堂時事點:難民潮美國是贏家?北約成員國或將反思

悅秋堂時事點:難民潮美國是贏家?北約成員國或將反思

9月3日,一名3歲敘利亞幼童難民的遺體被海水衝上土耳其沙灘上的照片被世界多家主流媒體轉載,聚焦了全世界愛心人士的關注。

這時,早前電視上出現的地中海偷渡翻船畫面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今年以來,大量難民從敘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等地進入歐洲,成為堪稱歐洲二戰後的最大難民潮,其中中東的大量難民從希臘經馬其頓、塞爾維亞進入匈牙利,進而繼續往西,前往德國和其他較富裕的歐洲國家。

德國是歐盟最大經濟體,移民政策也較為溫和,因而成為難民的主要目的地。德國政府預計,今年將有80萬人申請避難,是去年的4倍,比年初的預計幾乎翻了一番。僅上月,就有超過10萬難民進入德國,創歷史紀錄。據聯合國數據,今年年初以來,已經有超過30萬人取道地中海偷渡前往歐洲,其中至少有2600人在途中命喪大海,而安置激增難民、解決難民就業、難民遣返及種族犯罪事件增多等,成為困擾歐洲的難題。

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大難民潮?這與中東局勢的持續動蕩不無關係。自從本世紀初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發動的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就沒有消停過。雖然阿富汗戰爭被視為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對外說還有正當理由,塔利班也的確應該拔除。但2003年3月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純屬是美國在世界上排除異己分子,消滅自己的反對勢力;2011年,從突尼西亞開始,波及埃及、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的「阿拉伯之春」蔓延,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的美國已無精力應付利比亞局勢,法國身先士卒,率先打響了利比亞戰爭的第一槍,顛覆利比亞政權正式開始。卡扎菲政權是倒台了,但與伊拉克一樣,動亂並沒有停止。

「顏色革命」給利比亞、埃及、伊拉克帶來的不知道是不是民主,但帶來的戰亂卻是每天都要面對的,爆炸、人肉炸彈等讓人生活在不安和極度的恐懼中,誰都不知道下一刻將發生什麼事情,什麼命運在等待著他們,他們的生活,不對,還不如說他們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最重要的是,混亂的秩序給恐怖組織的擴散與發展提供了空間,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竟以為消滅了本拉登,就取得了「反恐」的勝利,誰料到會發展到如此地步,這是讓人始料不及的事情。恐怖組織從塔利班、基地組織到現在的「伊斯蘭國」一步步的發展與壯大。最為搞笑的是,西方政治家們暗地裡資助恐怖分子,還企圖利用恐怖分子(美其名曰:反政府武裝)來制衡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這種政治精英是不是是政治垃圾政治飯桶我都說不上來。

現在,無家可歸的難民一股腦兒地湧向歐洲,湧向北約組織的成員國,致使西歐這些國家不堪重負,本已復甦的脆弱經濟將受到嚴峻的考驗。這些難民不僅給經濟造成影響,還給社會管理帶來考驗,還將影響國民就業,如果不解決就業問題,社會治安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還有一個關鍵問題,一些恐怖分子會不會喬裝難民進入這些國家這又是一個問題。

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就比較輕鬆。美國把戰火點起來了,戰爭費用大家都按5%的GDP分攤了,國家亂了,難民來了,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難民要去美國成本很高,難度很大。但去歐洲就不同了,相對容易。這幾天歐洲國家正在忙於相互指責、相互推諉分攤難民,還沒有人想起美國要分攤多少難民,因此,難民維權人士警告說,在敘利亞難民問題上美國落後了。

那如果出了亂子美國不願承擔或少承擔,而成員國得多承擔,下一次美國發動戰爭,成員國該如何應對?成員國還會不會像跟屁蟲一樣跟在美國後面聽從美國的指揮?美國在亞洲對日本、菲律賓、越南信誓旦旦地保證為他們提供保護,連老盟友問題都不敢面對還奢談為新盟友提供保護?

不過,難民是一塊試金石,平時把標榜「人權」喊得震天響,現在該派到用場了,人道主義在全世界都應該是普世價值,不應有別,說一套做一套。

不過在9月5日,埃及富豪納吉布·薩維里斯說,他願意自掏腰包購買希臘或義大利的一座島安置難民,薩維里斯是通信公司OrascomTMT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在中東和非洲國家運營行動電話網路和海底通信網路。他的家族企業還涉及科技、建築、休閑度假等領域,曾在埃及紅海海濱開發古納度假村。薩維里斯最早在推特上宣布這一打算:「希臘或義大利(可以)賣給我一座島,我將宣布小島『獨立』並(在這兒)安置難民,同時為他們提供工作,讓他們建設自己的國家。」薩維里斯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覺得這個計劃有可行性,因為希臘和義大利「有許多荒島,能容納幾十萬名難民」,他將尋求與兩國政府商討購島計劃。也不知道這個計劃可不可行?

我不知該說「願上帝保佑他們」還是說「願真主保佑他們」那個更合適?但我的心是誠懇的。

推薦閱讀:

洪欣:當紅時未婚先孕,下嫁給窮小子,家庭幸福成人生贏家
胡靜:熒幕里她變得勾心鬥角,熒幕外卻是人生贏家
老夫少妻誰是大贏家
養兒子vs養女兒,到底誰是贏家
鬼谷子的五句口訣,教你如何成為人生贏家

TAG:美國 | 難民 | 反思 | 北約 | 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