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春江花月夜》的場景、層次 - 詩詞 - 中國古代文學 - 北大中文論壇 www.pk...
試論《春江花月夜》的場景、層次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詩,以永恆的江月,探問宇宙哲理。通過對「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似幻的晤談」,把人們帶進神奇美妙的境界。詩中雖然場景變化頻繁,但是,其景、情轉換,環環相扣,既層次分明,又天衣無縫。
《春江花月夜》可謂是唐詩中幾乎被埋沒的「荊山玉」。此詩在唐代並不著名,自然無人承認它是曠世傑作,惜其作者生平事迹也沒有清晰的記載。
宋、元、明前期也很少有人關注此詩,它被冷落了好幾百年。自李攀龍《古今詩刪》出現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後,它才逐漸發出奪目的光彩。以致評家蜂起,該說的話,前賢似乎都說盡了。
但是,這些評述往往忽略了詩中有些場景的轉換,以至沒有流暢無誤地表達出詩文中的某些意境。
例如,「海上明月共潮生、斜月沉沉藏海霧」的「海」與「江流宛轉繞芳甸」的「江」,是不是同一場景?等等,前賢多沒有挑明。——鄙人以為它們不是同一場景。
試分析如下:
1、「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雄渾浩淼]
這是氣勢磅礴的第一場景:在「灧波千萬里」、江海相連之處,一輪明月隨潮湧生。
有論者說,「這裡的『海』是虛指」。在下以為不確。
一是,起首兩行兩現潮、兩現海,詩的末了還有一個「海」字,何以見得都是「虛指」?豈能因題目中無「海」字,而無視「海」的存在?
二是,潮與海密切相關,潮水顯著之江 必近海。
三是,只有實指:有海、有潮才能有這樣磅礴的氣勢。所以,把它看作詩人立於江海之邊,仰望明月,比「虛指」更好。
2、「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細膩清麗]
以「何處春江無月明」為引,把場景轉到「江流宛轉繞芳甸」的「靜麗之江」。江繞岸畔芳甸;花之林,汀之沙,襯托月光,似霰,似霜。創造了一個幽美恬靜超越現實的、神話般美妙的第二場景。
此景則像是從高處往下看的景。
3、「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寥廓]
這也是登樓眺望之景。詩人展開思維的翅膀,「望江、望月」並不局限於一處。
4、面對春、江、花、月、夜 這良辰美景。從「孤月」,引出詩人的遐想奇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從景色自然地轉到了人生。
5、「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宇宙哲理]
詩人抒發思古之情,把宇宙、人生這個哲理性的探索 融入詩情畫意之中。因感嘆江月長明、人生短促,而有淡淡的哀愁。但是,詩中用「人生代代無窮已」翻出「哀而不傷」、樂觀向上的新意,這是詩人「對宇宙永恆性領悟」的哲思。情、景、哲理的交融,展現出詩歌至美至善的意境。
6、「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因景生情]
從擬人化的「不知江月待何人」,引出「青楓浦,扁舟子」;「明月樓,思婦」,離人相思的場景。詩中的兩個「何處」,當指「多處」,帶有普遍性。
7、「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用「月」來烘托「思婦」相思的痴態。(這是明月樓的場景。)
8、「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進一步寫「思婦」欲傳遞信息,卻無可奈何,只得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9、「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場景轉到「遊子」之處。)通過落花、江流、春去、月落的景,表達「遊子」內心思歸之情,感嘆青春流逝。在同一首詩中從男女雙方多角度地抒寫相思之情,也是此詩的獨特之處。
10、「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意境悠遠]。
這一節類似屈賦里的「亂」,將全詩之情總歸其下。
○ 由「江潭落月復西斜」的「月斜」引導,回到「斜月沉沉藏海霧」的海邊。(首尾呼應)
○「碣石、瀟湘」,海北、天南;總述「遊子、思婦」們天各一方的離愁。用「無限路」表達他們無盡的「相思」。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詩人「將江月之情,離人之情,詩人之情交織在一起,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其內涵深邃,文盡意長。千端萬緒,都在一個「情」字之中
——這裡有「乘月而歸」之人的團圓歡情;
有「途中人」「歸近不可忍」的迫切心情;
有「不得歸」之人的無奈離情;
有詩人思古「……不知江月待何人?」淡淡的哀愁之情。
春去、江流、花落、月沉;夜色之美與離人之愁,得到了巧妙的融合。詩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高雅;詩文構建的神話般的境界,讓人們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吸引著讀者去探尋美的真諦。
請網友們指正。推薦閱讀:
※中國10大避暑勝地
※中國古代神話神獸大全
※中國全史(16)
※中國這趟6塊錢的列車驚艷了整個四季
※中國的大眾舞廳和舞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