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薦書】唐蘭全集(全12冊)
06-05
唐蘭其人唐蘭一九○一年一月九日出生於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今嘉興市),又名佩蘭、景蘭,號立庵(立廠、立盦、立庵),曾用筆名「楚囚」「曾鳴」,齋號「亡斁」。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一日病逝於北京。唐蘭一生對中國學術事業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他對中國文字學理論與實踐的建樹,張政烺曾評價說:「唐蘭開始考釋金文在三十年代,初極認真,曾自謂以孫詒讓為榜樣,檢查成績,實過之而無不及。」顧頡剛在一九四五年總結中國近代史學的發展時指出:「甲骨文字的考釋,以唐蘭先生的貢獻為最大。他有《古文字學道論》《殷虛文字記》《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唐先生在古文字學上,所用的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自然分類法,一是偏旁分析法。這兩個方法是由唐先生所發現,前者打破了許慎《說文解字》所用的分類方法,後者對於文字的認識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由這一個方法,許多不認識的字都可以認識,而其準確性亦極大。」除文字學取得巨大成就之外,唐蘭在考古學和歷史學兩個學術領域也作出很大貢獻。唐蘭於學問,平生服膺者四人而已,孫詒讓、王國維師事之,郭沫若、陳寅恪友事之。討論學術從不顧及情面,與等而下之者難有爭議發生,而界內名流大家,卻少有不受其批評者,雖常有「恃才傲物」之譏,然秉性豁達樂觀,亦不見其因之結私怨於人。唐蘭大半生是在大學講壇上度過的,奉調故宮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還兩次被北京大學歷史系和中文系邀請去講過古文字學課程。他桃李滿天下,我國文字、語言、文學、歷史、考古各個領域的著名學者如胡厚宣、陳夢家、李埏、汪曾祺、朱德熙、張政烺、鄧廣銘、楊向奎、殷煥先、王玉哲、李孝定、李榮、高明、裘錫圭、郝本性等,有的出其門下,有的與他有過密切學術交往,都曾受過他的教益,其學術活動影響了數代學者。終其一生,唐蘭是一位卓越的愛國主義學者,其學術成就在二十世紀中國和世界學術史上應該佔有重要地位。唐蘭著作 唐蘭以在各校授課的講義為底本,在一九三四年編著了《古文字學道論》(下文簡稱《道論》)和《殷虛文字記》兩部著作。)《道論》是現代中國文字學理論的開山之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商周古文字資料大量聚集,與其密切相關的現代考古學、語言學、先秦史學等,由於引入西方先進的學術思想,有了很大的進步。古文字研究隊伍中,出現了嚴可均、王筠、吳大澂、孫詒讓、王國維、羅振玉、郭沫若、於省吾、容庚、商承祚、徐中舒、董作賓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學者,在古文字考釋和研究方法上積累了許多經驗。但他們的研究卻各自為政,其經驗缺乏提升到理論高度的綜合與概括。中國文字學的理論研究,總體上還停留在一千八百年前《說文解字》體系的水準上,社會上充斥著射覆猜謎、穿鑿附會的研究。唐蘭對以《說文》為代表的文字學理論從不同角度作了深入全面地檢討,吸收了其中合理的部分,批判了其落後的和偽科學的部分,對當時社會上種種建立在《說文》基礎上的似是而非的文字學理論,進行了有力地分析和批判。該書論述了文字與語言的關係,明確了中國古文字學的學科研究範圍應是古文字字形,論述了文字的起源及其演變規律。他批判了許慎的「六書說」,將古文字構成歸納為「象形、象意、形聲」三種,即認為漢字是由形符字、意符字、聲符字三種文字構成,提出象意文字聲音化,轉變為聲化字,是形聲字生成的主要途徑,進而第一次提出古文字整理的「自然分類法」。在研究古文字的方法上,他繼承了從許慎《說文》就開始使用,到孫詒讓加以發揮的注重偏旁分析的傳統,第一次明確提出古文字研究應以偏旁分析為核心,同時加以歷史地考證。這一論述精闢地概括了此前古文字研究學者考釋古文字的經驗,是研究中國古文字正確的途徑和方法,至今仍是中國古文字研究必須遵循的核心理論。他論述的理論體系範疇概念明確,結構嚴謹,使中國古文字學屹然成為現代學術園地里一門獨立的學科。古文字學是中國文字學的中心,唐蘭的《道論》應該說是現代中國文字學史上第一部成功的理論著作。其書第二部分闡明研究古文字,主要是考釋古文字的方法,特彆強調了偏旁分析法和歷史考證法的重要性,此書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古文字學的建立。他的另一部力作《殷虛文字記》是對他早期甲骨文字研究成果的彙集,該書精選出三十三個字(或字組),先摹出字形,舉出其在卜辭中的辭例,然後分析字形和偏旁,注意區別字形相近的字,考證增附不同偏旁後的字與本字的字音、字義聯繫。對一些有典型意義的字,該書描述了從甲骨、金文一直到小篆字形變化的歷史軌跡,最後再把考釋出的文字放回上下文環境中去檢驗,以考察所下結論是否可以成立。對於那些在卜辭中出現頻率高,對全文理解起關鍵作用的字,他的論證周密嚴謹,對有一些字的考證,經過數十年新出資料的檢驗,時至今日仍是不移之論。由於他不斷成批次拿出考釋古文字的成果,在學術界影響很大,以至於連他考證古文字的論證方法和形式也受到當時學者們的推崇和模仿。該書與《道論》相輔相成,以實踐應證了《道論》中所列諸條例的正確性。在唐蘭去世前的三年(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他帶病竭盡全力撰寫《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一書,原計劃要寫三卷二百萬字,但是他生前只寫了五十萬字。見王玉哲《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序》。現有該書,是唐蘭次子唐復年據遺稿加工編輯而成的。書稿寫到穆王,收入的三十六件穆王世銘文已寫就,但總論尚未及撰寫。全書以王世為綱,前有總論,後有對該王世諸銘文的詳盡訓釋,每篇銘文有釋文、意譯、註解、說明等項。書稿里還有一篇四十八頁紙的銅器銘文釋文集錄,共收入武王到夷王的銅器二百六十九件,寫於一九七六年,按唐蘭寫書的習慣,知道這是他全書撰寫之前初擬的寫作提綱,這個提綱尚缺厲、宣、幽三王時期的內容,從中可以了解唐蘭對夷王以前諸器的釋文和斷代的初步想法。二十世紀系統地研究西周金文的作品,三十年代曾有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五十年代有陳夢家的《西周銅器斷代》,郭書創通體例,首倡標準器斷代法系聯西周銅器;陳書沿襲郭書體例,並注重結合考古實踐的成果。唐書的未完稿發表於七十年代末,繼承上兩書的框架,輔之以用康宮原則斷代,緊密而系統地結合西周文獻,增加了大量新出金文資料,明確地提出了用西周金文重寫西周史的任務。這部凝聚他一生心血和學識的作品,是一部我國金文研究史上極具創造性和總結性的著作。與《史征》並行,唐蘭曾醞釀撰寫一部系統總結一生甲骨文研究的著作《殷墟文字綜述》,作為計劃的一部分,他準備先行編一部有文字考釋和辭例通讀的甲骨文字典,現存的近四十萬字的遺稿,就是其為編輯這部字典所做的資料考證準備。一九九九年唐復年據此整理編輯成《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唐蘭全集》《唐蘭全集》中主要分為三部分,即第一部分為已發表的各種學術論文,主要發表於1923-1979年,近五十多年來,唐蘭先生髮表在各種學術期刊或報紙上面的文章,內容寬泛,涉及史學、文獻學、文物學、文字學、音韻學,及書評等;第二部分是已經出版過的著作,包括《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天壤閣甲骨文存並考釋》、《中國文字學》、《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等,此次出版,有影印的,也有重新排版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唐蘭先生未曾發表過的論文、書信、詩歌,以及其他人的紀念性文字。
唐蘭先生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發表學術論著,至一九七九年初去世,一生創作了大約六百萬字左右的論著。先生治學,志向高遠,常作大的構想和寫作計劃,但時間和精力有限,學術興趣又易作轉移,因此留下許多未完成的作品,這些遺稿是先生學術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我們了解唐先生學術思想形成的過程很有幫助,對後代學術研究也有一定啟示作用。
以上內容整理自《唐蘭全集》前言
總目錄《唐蘭全集》分冊目錄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唐蘭全集(全12冊)著作者:唐蘭著 劉雨等整理 ISBN 978-7-5325-7676-0 出版年月:2015年11月出版 定價: 2480.00元
長按二維碼「識別」或點擊標題下方「上海古籍出版社」 即可添加關注
推薦閱讀:
※【薦書】《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讀法律》
※【周末薦書】你可以不讀,但不可不知——影響中國的法學原創著作
※薦書|張愛玲的小說
※【傳悅月末讀書會】20180525第五期圖文回顧及薦書邀請
TAG:薦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