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飲方法】原來茶還可以這麼泡!了解最全面的茶葉飲用方式
茶文化 在上一期,【茶文化】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各種泡茶喝茶的方法,有些簡直不明覺厲。除了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緊壓茶怎麼泡,還有哪些常用與奇葩的飲茶方法呢?跟著【茶文化】,我們繼續往下學。 ●(三)烏龍茶飲用方法
用小杯細品烏龍茶,不僅可以解渴,而且還是一種藝術的享受。烏龍茶既具有綠茶的醇和甘爽,紅茶的鮮強濃厚,又具有花茶的芬芳幽香。「綠葉紅鑲邊」是烏龍茶獨具的特點,茶葉泡開後葉片紅綠相映,十分秀美。烏龍茶乃中國茶葉百花園中之一支奇葩。 我國福建、廣東兩地人都喜歡飲烏龍茶,特別是閩南人、廣東潮汕人飲烏龍茶最為考究。由於沖泡時頗費工夫,故而被稱為飲「工夫茶」。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山坑石縫水,而火必以橄欖核燒取,罐則用酥罐,並選用上等烏龍,經過科學的沖泡,才能充分發揮出上等烏龍茶特有的色、香、味。烏龍茶的品種很多,不同品種的烏龍茶沖泡後各有特色。
例如武夷岩茶沖泡後香氣濃郁青長,滋味醇厚回甘,茶水橙黃清澈;鐵觀音茶沖泡後,香氣高雅如蘭花,滋味濃厚而微帶蜂蜜的甜香,且十分耐泡,真可謂七泡有餘香,既有聖妙香,又有天真味;其他烏龍茶沖泡後,也各有特色。 品飲烏龍茶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才能嘗到茶之妙味,達到藝術的享受。 首先,要選用高中檔烏龍茶,如鐵觀音、黃金桂、武夷水仙、潮安鳳凰單樅等。 然後須備好一套專門茶具。飲烏龍茶最精緻的茶具稱為「四寶」:玉書碨一般是扁形的薄瓷壺,能容水四兩;潮汕烘爐用白鐵製成,小巧玲瓏;孟臣罐多出自宜興,以紫砂壺最為名貴,這種壺不僅造型獨特,顏色渾厚,尤以紫色最佳,而且吸水力甚好,泡出的茶葉香味能夠持久不散。茶壺用的時間越久,泡出來的茶葉香氣也越醇厚;若琛甌是白色小瓷杯,容水不過三、四毫升,多用景德鎮等地產品。 使用烏龍茶具最為考究的是廣東潮汕人。從火爐、火炭、風扇,到茶洗、茶壺、茶杯、沖罐等等,大大小小有近百種。
當然,近代人則不會使用這麼繁瑣茶具的。但從歷史的觀點看,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文化。 茶具備好後,即開始泡茶。泡茶的水最好取上好的山泉水,水溫以二沸水(即初開者)為宜。燃料可使用硬木炭,講究的還有用橄欖核或干甘蔗的。 泡烏龍茶有一套傳統的方法:泡茶前先用沸水把茶壺、茶盤、茶杯等淋洗一遍,在泡飲過程中還要不斷淋洗,使茶具保持清潔和有相當的熱度。然後把茶葉按粗細分開,先放碎末填壺底,再蓋上粗條,把中小葉排在最上面,以免碎末堵塞壺內口,阻礙茶湯順暢流出。接著即用開水沖茶,循邊緣緩緩衝入,形成圈子,以免衝破「茶膽」。沖水時要使壺內茶葉打滾。當水剛漫過茶葉時,立即倒掉,稱之為「茶洗」,即把茶葉表面塵污洗去,使茶之真味得以充分體現。茶洗過後,立即衝進第二次水,水量約九成即可。蓋上壺蓋後,再用沸水淋壺身,這時茶盤中的積水漲到壺的中部,這叫「內外夾攻」。一一照此辦理了,茶葉的精美真味才能浸泡出來。
泡茶的時間也很重要,一般約2~3分鐘。泡的時間太短,茶葉香味出不來,泡的時間太長,又怕泡老了,影響茶的鮮味。
斟茶的方法也很講究,傳統的方法是:用拇、食、中三指操作。食指輕壓壺頂蓋珠,中、拇二指緊夾壺後把手。開始斟茶時,茶湯輪流注入幾隻杯中,每杯先倒一半,周而復始,逐漸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湯氣味均勻,這叫做「關公巡城」。如壺中茶水斟完,就是恰到好處。行茶時應先斟邊緣,而後集中於杯子中間,並將罐底最濃部分均勻斟入各杯中,最後點點滴下,此謂「韓信點兵」。這種泡法,茶湯極濃,往往是滿壺茶葉,而湯量很少,倒入只能容少量茶湯的若琛甌中,僅有一兩口,但細細品啜,滿口生香,韻味十足,可以真正領會到茶之妙處。
沖茶、斟茶時也有講究,有「高沖低行」之說,即:開水沖入罐時應自高處衝下,促使茶葉散香;而斟茶時應低行,以免失香散味。茶水一經沖入杯內,即應乘熱啜飲,此謂「喝燒茶」,稍停則色味大遜。 第二次斟茶,仍先用開水燙杯。其中也頗有學問:以中指頂住杯底,大拇指按於杯沿,放進另一盛滿開水的杯中,讓其側立,大拇指一彈動,整個杯即飛轉成花,十分好看。這樣燙杯之後,才可斟茶。 品飲烏龍茶也別具一格。首先,拿著茶杯從鼻端慢慢移到嘴邊,乘熱聞香,再嘗其味。尤其品飲武夷岩茶和鐵觀音,皆有濃郁花香。聞香時不必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地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來回往返三四遍,頓覺陣陣茶香撲鼻而來,慢慢品飲,則茶之香氣、滋味妙不可言,達到最佳境地。
品飲烏龍茶也有三忌:一是空腹不能飲,否則就會感到飢腸轆轆,甚至會頭暈眼花,翻肚欲吐,人們說這是「茶醉」。二是睡前不能飲,否則會使人難以入睡。三是冷茶不能飲,烏龍茶冷後性寒,對胃不利。這三忌對初飲烏龍茶的人尤為重要。因為烏龍茶所含茶多酚及咖啡鹼較其他茶多,這三忌是根據民間飲茶的體會,總結出來的。 每當逢年過節之時,全家人歡聚一堂,吃過飯後,為解肥膩,泡起烏龍茶,大家團團圍坐,細細品啜,不僅幫助消化,還可增添無窮樂趣。
當今,品飲烏龍茶不僅風行於閩南和粵東潮汕一帶,也流行於廣州、海南以至嶺南各地。許多南洋、港澳的華僑,把喝工夫茶視為眷戀鄉土的象徵。小小的烏龍茶,確已起到海外遊子與祖國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了。 ●(四)花茶飲用方法
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味之美、鮮花之香於一體的茶中藝術品。在花茶中,茶葉滋味為茶湯的味本,花香為茶湯滋味之精神。茶味與花香巧妙地融合,構成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品飲花茶,先看茶胚質地,好茶才有適口的茶味,窨入一定花量,配以精湛的加工技術,才有好的香氣。花茶中蘊含香氣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三項質量指標: 一是香氣的鮮靈度——即香氣的新鮮靈活程度,與香氣的陳、悶不爽相對立;二是香氣的濃度——即香氣的濃厚深淺程度,與香氣淡薄浮淺相對立,一般經過三次窨花,花香才能充分吸入茶身內部,香氣較為濃厚耐久;三是香氣的純度——即香氣純正不雜,與茶味融合協調的程度,與雜味、怪氣、香氣悶濁相對立。
這種香氣的質量鑒別,只有評茶師和飲茶愛好者長期品嘗積累經驗,才能細細地辨別出來,這就是評茶的藝術。 泡飲花茶,首先欣賞花茶的外觀形態,取泡一杯的茶量,放在潔凈無味的白紙上,干嗅花茶香氣,察看茶胚的質量(烘青、炒青、曬青及嫩度、產地等),取得花茶質量的初步印象。茉莉花茶有一些顯眼的花干,那是為了「錦上添花」,人為地加入的茉莉花干是沒有香氣的,因此不能看花干多少而論花茶香氣、質量的高低。但花干色澤白凈、明亮,為好花乾的標誌,黃褐深暗,為花干質差的表象。
花茶泡飲方法,以能維護香氣不致無效散失和顯示茶胚特質美為原則。對於沖泡茶胚特別細嫩的花茶,如茉莉毛峰、茉莉銀毫、茉莉東風茶一類特高級名茶,因茶胚本身具有藝841術欣賞價值,宜用透明玻璃茶杯,沖泡時置杯於茶盤內,敢花茶二三克入杯,用初沸開水稍涼至90℃左右沖泡,隨即加上杯蓋,以防香氣散失;手托茶盤對著光線,透過玻璃杯壁觀察茶在水中上下飄舞、沉浮,以及茶葉徐徐開展、復原葉形、滲出茶汁湯色的變幻過程,「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堪稱藝術享受,稱為「目品」。
沖泡3分鐘後,揭開杯蓋一側,鼻聞湯中氤氳上升的香氣,頓覺芬芳撲鼻而來,精神為之一振,「香於九畹芳蘭氣」、「草木英華信有神」。有興趣者,還可湊著香氣作深呼吸,充分領略愉悅香氣,稱為「鼻品」。茶湯稍涼適口時,小口喝入,在口中稍事停留,以口吸氣、鼻呼氣相配合的動作,使茶湯在舌面上往返流動一二次,充分與味蕾接觸,品嘗茶味和湯中香氣後再咽下,如是一二次,才能嘗到名貴花茶的真香實味。此味令人神醉,正如宋人范仲淹茶歌所說「茶味兮輕醍醐」、「茶香兮薄蘭藏」。綜合欣賞花茶特有的茶味、香韻,謂之「口品」。民間有「一口為喝,三口為品」之說,細細品啜,才能出味。
一開茶飲後,留湯三分之一時續加開水,為之二開。如是飲三開,茶味已淡,不再續飲。通過三開茶湯的鼻聞、口嘗,綜合領略茶味的適口度和香氣的鮮靈度、濃度、純度後,三香具備者為「全香」,茶形、滋味、香氣三者全佳者為花茶高品、名品、珍品。
泡飲一般中檔花茶,不強調觀賞茶胚形態,可用潔白瓷器蓋杯,沖泡100℃沸水後蓋上杯蓋,5分鐘後聞香氣,品茶味。此類花茶香氣芬芳,茶味醇正,三開有茶味,耐沖泡。 泡飲中低檔花茶,或花茶末,北方叫「高末」,一般採用白瓷茶壺,因壺中水多,保溫較杯好,有利於充分泡出茶味。 視茶壺大小和飲茶人數、口味濃淡,取適量茶葉入壺,用100℃初沸水沖入壺中,加壺蓋,待5分鐘,即可酌入茶杯飲用。這種共泡分飲法,一則方便、衛生,二則家人團聚,或三五親朋相敘,圍坐品茶,互談家常,較為融洽,添增團結友愛、和睦的氣氛。
四川茶館泡飲花茶很有地方特色,茶具採用一套三件頭(茶碗、茶蓋、茶托),敞口式茶碗,口大便於注水和觀察碗中茶景,反碟式的茶碗蓋,既可掩蓋茶湯香氣,又可用以撥動碗中浮麵茶葉、花干,不使飲入口中,茶托(又叫茶船)用於托放茶碗,使飲茶時不致燙手。邊呷飲花茶,邊擺「龍門陣」,悠然自得。
我國民間多數喜飲花茶,尤其是三北地區:華北、東北、西北各省人民,花茶為必備飲料。南方的花茶,運到北方,在乾燥、低溫的氣候下,更顯得香氣濃郁。北方冬季時長,天寒地凍,花木蕭疏,室內烤火取暖時泡飲一杯花茶,可增添居室芬芳,如臨春暖花開之境,令人精神振奮。 也有人喜飲紅花茶,通常為玫瑰紅茶,其花色花香與紅茶均相近,玫瑰花瓣富甜蜜香,與紅茶的嫩糖香味相配伍、交融,十分協調,令人齒頰留芳,精神愉悅。
泡飲烏龍花茶,一般同烏龍茶泡飲法,即用紫砂小茶壺裝滿茶葉,沸水沖泡,加蓋,再在壺外淋澆開水,增加壺溫,促茶出汁,5分鐘後,倒入小酒盅式茶杯,像品飲「茅台酒」一樣,小口細細品嘗,欣賞烏龍茶韻和鮮花香氣,頓覺花香助茶味,茶味顯花香。 ●(五)緊壓茶飲用方法
緊壓茶的飲用,至今仍沿用我國古老的傳統飲茶方法。據三國魏張揖《廣雅》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 當時餅茶的飲用方法是:「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另外,還要「用蔥姜芼之」,以調和茶味。到了唐代,據陸羽《茶經》記述,雖然當時茶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之分。但飲用時粗茶要先擊細,散茶要先干煎,末茶要先炙焙,而餅茶則需先搗碎,然後入瓶中,注入開水烹煮,方可飲用。至於調料,比三國時更多,還有用紅棗、薄荷的。只是到了宋代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餅茶、團茶等緊壓茶已為散茶所替代,從此茶葉飲用方法亦由沖泡替代烹煮。人們為追求茶的「本味」,「清飲」之風也逐漸代替了原先的「調飲」之習,使飲茶方法發生了一個大的轉變。
但是,一千多年來,這種古老的飲茶方法,仍受到我國邊疆地區兄弟民族的喜愛。這種傳統的飲茶習俗,仍為我國邊疆地區兄弟民族所保留,只不過是現今的緊壓茶加工工藝,以及飲用方法,有所改進與創新罷了。 目前,我國生產的緊壓茶大多為磚茶。由於磚茶與散茶不同,甚為緊實,所以,用開水沖泡難以浸出茶汁,飲用時必須先將磚茶搗碎,在鐵鍋或鋁壺內烹煮才可。而且,有時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另外,飲緊壓茶的兄弟民族,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內蒙古一帶,屬高原地帶,氣壓低,燒水不到100℃就沸騰,如果用沖泡法泡磚茶,茶汁更不易浸出,這也是緊壓茶為什麼不能用沖泡法,而需用烹煮法才能飲用的原因之一。只是由於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風習不同,才使緊壓茶的調製方法有所不同罷了。
藏族同胞習慣於將緊壓茶調製成酥油茶飲用,惟對緊壓茶的愛好有所不同,拉薩一帶愛喝四川的康磚和雲南的緊茶,昌都地區則愛喝四川的金尖。他們調製酥油茶時,先將磚茶搗碎,放在鍋內煮沸,濾出茶汁,倒入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打茶桶內,再用一個特製的攪拌工具插入茶桶,不斷攪拌,使茶汁、酥油、食鹽混合成白色漿汁,然後傾入茶碗,就可飲用。牧民在外出放牧時,也有的把磚茶搗碎放入一隻小土陶罐內,加入清水、食油和奶子煮沸,再用竹棒不斷攪拌,使之相互混合,然後倒出飲用。這種茶,藏族稱其為奶茶。在平時,亦有一些藏族家庭,採用比較簡單的飲用方法,只是將磚茶搗碎,放上清水,加些鹽巴,而後煮沸10多分鐘,再慢慢攪拌幾下,待茶汁充分浸出後,即可倒入茶碗飲用。這種茶,藏族同胞稱其為鹽茶。不過,逢年過節,一定要調製酥油茶,美美地喝上一頓。
住在內蒙古的蒙古族兄弟,特別是那裡的牧民,最愛喝緊壓茶,不過,錫林格勒盟和伊克昭盟的牧民大多愛喝青磚茶,烏蘭察布盟、巴顏淖爾盟的牧民以及呼和浩特一帶的回民,最愛喝黑磚茶。雖然內蒙古各地喝緊壓茶的方法略有不同,但大多數牧民共同的飲用方法是,先將磚茶劈開砸碎,然後抓一把放入鋁茶壺內,再加上清水煮開,然後加入奶子和食鹽,經少許攪拌,即成為咸奶茶,供一日早、中、晚三次飲用。
新疆各兄弟民族,雖然大都喜喝緊壓茶,但對緊壓茶要求不一,以致飲用方法也不一樣。維吾爾族兄弟主要飲用的是茯磚茶。不過,南疆地區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長頸銅茶壺內,再加入少許研細的桂皮、丁香、胡椒等佐料調味,爾後加上適量清水煮沸,調成香茶,與一日三頓飯共飲;北疆地區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鐵鍋,加清水適量,煮沸後再加入鮮奶或奶疙瘩以及少量食鹽,調製成奶子茶飲用。
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茲別克族等同胞習慣於喝米磚茶,其做法是先將米磚茶打碎,投入壺中,加入清水,在火爐上烹煮成濃茶汁,然後將濃茶汁注入茶碗,加上少許食鹽和適量奶皮子,最後衝上剛燒沸的開水,使之成為咸香可口的奶茶,即可飲用。有時,他們也喝不加食鹽和奶皮子而放方糖的甜茶。回族兄弟主要飲用茯磚茶,也有喜歡喝黑磚茶的。方法是將磚茶搗碎成小塊,放入壺中,加入清水,煮沸3~5分鐘,即可飲用。這種茶,回族兄弟稱其為喝清茶。不過,也有喜歡喝奶茶的。如果是喝奶茶,那麼,只要將上述已煮開的清茶,注入已煮好的牛奶中,再加些食鹽後就成了。 綜上所述,緊壓茶的飲用方法,與其他眾多的飲用方法相比,至少有三點不同:一是飲用時先要將緊壓成塊的茶葉打碎;二是不宜沖泡,而要用烹煮的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時,大多加有佐料,採用調飲方式喝茶。
推薦閱讀:
※十大茶品牌,中國十大名茶,中國名茶,知名茶葉品牌
※你應該知道的全球茶葉市場現狀
※永春茶山出行游+農家樂,2天1夜
※茶葉種類的季節劃分,不同茶季茶葉的特點與品質比較
※什麼時間喝碧螺春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