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居帶大家一起玩

老街坊進院撿棗 小朋友來畫丁香花了解四合院

  劉晴是魯迅故居的講解員,她在這兒已工作了19年。

北京人對魯迅有特殊的感情。除了老家紹興,魯迅在北京居住時間最長。在讀書、寫作、工作之外,他也像老鄰居們一樣,買大白菜、買饅頭,也走小衚衕、住小四合院……雖然,他的月薪據說能買兩套四合院,但是「魯迅就是我們的鄰居,我們也是他的鄰居」,有居民如是表達,「雖然我生得晚,沒見過真人,可說不准我老祖兒跟他打過招呼呢,您說是不?」

故事

老鄰居曾進故居撿棗

這19年里有不少老街坊去世了,也有不少搬走了,可劉晴依然感動於街坊們與故居深厚的感情。2003年春季鬧「非典」,很多公共場所都閉門謝客。到了九、十月間,魯迅故居重新開放。首批貴賓,邀請誰呢?這著實讓所有工作人員費了心思。「遠親不如近鄰,一方水土,一街之隔,再沒有誰比街坊們跟故居親!」於是,故居重張,鄰居們成了貴客。

那天故居大門一開,大夥都在門口候著呢,有說有笑地走進故居。「好傢夥,咱這得有半年沒見面了吧。哎喲,住平房不能串門子那叫啥事呀!」「是呀,虧得有這故居,咱借著人家魯老爺子的家,一上午把幾條衚衕的門子都串完了。」「什麼魯老爺子,人家姓周!」「知道,知道,我就願意這麼稱呼,顯得親切不是。」「非典」憋壞了這群老北京,一見面大伙兒聊得熱火朝天。

「奶奶快看!有棗!」還是孩子眼尖,大人們一起探頭看,可不,小院里落滿了晶瑩鮮紅的棗子。「呦,魯迅家的棗呀——全國有名,你媽小時候的課本上都有。還不快去撿呀,去呀!」得了奶奶的令,孫兒小兔子一樣地竄過去。大人們緊跟著孩子,直往樹底下奔,有往兜里裝的,有往嘴裡送的……「甜!真甜!這是旱棗還是尜尜棗呀?」……

撞見此情此景,劉晴哈哈大笑:「大夥真不見外呀。撿吧,撿吧,不瞞大夥,這棗今年還真豐收了,往年可沒有這麼多,還是咱老街坊有口福。」

時隔12年後,回憶起當初的場景,劉晴還沉醉其間:「這樣純粹又樸實的街坊情義,真的只有我們周邊的老居民才有。」劉晴說:「就好比您到鄰居家串門,發現他們家院子里有落棗,您本能地就會彎腰去撿,沒什麼不好意思的。有的人甚至抬手摘樹上的——就跟自己家的一樣。我們小時候都是這樣。」

很多鄰居也跟劉晴回憶說,「我小時候就經常來故居,從故居的牆頭爬進來,摘柿子、打棗、瘋跑。」劉晴聽著這話覺得很親切,「魯迅就是他們的老鄰居,這一點他們很自豪。」故居的工作人員都深深被這種情義感動,「所以,我們現在對周邊的居民定位就是:首先,魯迅是街坊們的老鄰居;其次,魯迅就是西城人。」

講述

讓名人「帶大家一起玩」

清明到了,魯迅故居的丁香花開了。「街坊鄰居們都惦記著呢,讀書,品詩,賞花,懷念故人——故居要舉辦魯迅先生紀念活動,大夥都願意來參加。」劉晴是故居的講解員,她在這兒已工作19年了,鄰居們因為仰慕魯迅,跟她也很熟絡。

在故居的鄰居中,為數不少是孩子。故居附近有小學、有中學,參觀魯迅故居,是學校每年都要組織的活動。

「給孩子們講解時,我們會告訴他們,這是一個有趣的老爺爺居住、工作的地方。」劉晴說,博物館最大的目標是培養觀眾對文化的親近感,想來,而不是敬畏。因此,所謂課本上的「知識點」在故居這裡反倒不重要了。

魯迅故居會經常組織學齡前兒童來參觀,劉晴給他們講魯迅小時候栽培植物的故事,教小朋友畫丁香花,了解四合院的特點和構造。「我們不願意用大段枯燥的材料去嚇得孩子們走開,而是吸引他們走近魯迅,讓他們覺得魯迅是可接近的,可交流的。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先生就說過,接近魯迅是一輩子的事,不是一時的事。相遇魯迅,或走近,或走開。」

有一年「六一」,劉晴和同事們舉辦「博物館嘉年華」。他們帶著遊戲的道具走進附近的小學,帶孩子們玩推鐵環、畫福字、知識問答,孩子們玩得特別快樂。「魯迅說過,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我們的定位就是名人帶大家一起玩。」

最讓劉晴開心的是和孩子們接觸後帶來的鼓勵。有一次走在大街上,一個孩子叫她「老師好」,劉晴並不認識她。孩子忙說,「我聽過您講的魯迅。」瞬間讓劉晴有了一種桃李滿天下的知足。「我能體會到魯迅為什麼喜歡年輕人,因為跟孩子在一起很開心。」

流浪貓不拿自己當「外貓」

劉晴在大學學習中文,學生時代就看過很多魯迅的作品。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又接觸了許多文獻資料。對於魯迅,她有著比普通人更深刻的感受。

「打動我的魯迅,是他對青年完全無私的愛。但讓我覺得親近的魯迅是這樣的魯迅——明知道牙會壞還要吃糖的魯迅;請男孩來給落花生、女孩來就給點心的魯迅;笑起來煙捲都拿不住的魯迅;走起路來不往兩邊看、頭髮亂蓬蓬不愛理髮的魯迅……他讓我親近,也會讓觀眾親近。」

魯迅故居里有特別多的貓,職工們每天都定時喂貓。「有些是附近衚衕的流浪貓,主人搬走就自己溜達來了。也有一部分是附近居民養的貓,到飯點兒過來吃飯,吃完就回家,不拿自己當『外貓』。附近的鄰居晚上吃完飯也會帶著孩子來遛彎,」劉晴說,「我覺得名人故居、紀念館、博物館之類都應該是平易近人的,而不是森嚴、神秘、高貴,這樣就會高處不勝寒了。博物館其實對公眾來說,最大的目標是培養對文化的親近,不是敬畏。」

魯迅說過,「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顯然他依然活在鄰居們的心裡。每年清明日,大夥都會來故居瞻仰、送花。「以前是把清明節當天作為魯迅紀念日。後來大夥感覺一天時間不過癮,紀念日就改成紀念月了。大家可以用一個月的時間踏青、賞花、念故人。」劉晴說。

今年清明節前後,魯迅故居要舉辦「丁香花海頌魯迅」、「翰墨書香懷魯迅」、「魯迅先生我想對您說」等紀念活動。居民們都可以到魯迅故居來,賞丁香花海,看老北京四合院,感受魯迅文字的力量。「總之,這是一種欣慰的紀念,不是悲傷的紀念。」劉晴說。

小檔案

魯迅親自設計

阜成門宮門口衚衕的故居,是魯迅1924年自己設計改建的。他在這裡住了兩年,後來去了上海,但他的母親一直住在這裡。《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都是在宮門口完成的。

本版撰文

晨報首席記者崔紅

通訊員宋雲輝

本版攝影

首席攝影記者

  蔡代征


推薦閱讀:

很多學者都苦於無法讀懂易經,其實大家人人都可以自學易經
從用餐開始培養孩子的大家風範
[注意]推薦幾個免費圖書館網址給大家! -
「家教史話」之二百三十二:《蘇洵教子成「大家」》
教大家幾種轉運的小方法

TAG:魯迅 | 大家 | 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