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階段成長要素
人生是有規律的,生命成長的過程也是有規律,所謂智慧就是認識規律,按規律辦事。 人生八階段成長要素讓我們在孩子教育和自己成長中關鍵時期,做一些關鍵的事…… 各位親愛的家人,上午好,瀾松來了。非常榮幸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人生成長的一些心理營養。在一些關鍵時期,作為家長只要把一些關鍵的事情做到了,我們很多時候就可以事半功倍了。那麼先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零到三歲時期。
0-3歲早教:真愛、陪伴、滿足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是否還記得你的孩子是哪一天出生的呀?是在哪裡出生的呀?他出生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呀?你第一次見到那個小生命,你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呀?看著這個可愛的小生命,想想你的內心,幸不幸福呀?那作為父母來說。你要怎麼去陪伴去呵護這個生命呀?有的父母就感覺太美好了!太幸福了!我是爸爸啦!我是媽媽啦!我要去愛我的孩子,我要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給這個孩子。那在這個時期,你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嗎? 那就是真愛、陪伴和滿足。外在的物質上的東西,其實我們都可以很輕鬆地滿足孩子,而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在這裡有一個關鍵詞,叫心理營養。這個心理營養是什麼呢?那第一個就是無條件的接納。也就是說不管孩子長成什麼樣,不管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我們作為父母是否能夠無條件地去接納這個因為我而來到世界上的這個生命呢? 這個時期,父母的接納非常關鍵,父母接納了他,他就接納了自己,他就接納了父母接納了全世界。如果父母不接納他的話,那他就不接納自己不接納父母也不接納全世界。我們很多時候說的接納就是在這個剛剛出生之後,父母給孩子的感受和體驗。 第二個心理營養是「在我的生命當中我是最重要的」。那我是最重要的意味著什麼?當我有需求的時候,我需要被無條件的滿足甚至是在第一時間滿足,比如說哭啦鬧啦吃藥啦尿濕了等等就需要在第一時間滿足。在第一時間滿足了之後內心裏面就會怎麼樣?就會有被接納被尊重的感受,內心裏面就是富足的。否則在這個時候,假如媽媽的情緒不好或是爸爸和媽媽的關係不好,又或者家裡面有一些分歧有一些矛盾,沒有辦法照顧到孩子,那這個時候孩子的安全感就會缺失。媽媽的陪伴對於三歲之前的孩子是最最關鍵的,媽媽離開孩子,有的理論是說九天以上,有的說是十五天以上分離就會給孩子造成沒有安全感。 如果媽媽不能第一時間照顧的話,也會需要有一個重要他人可以替代媽媽的角色,在心理上去滿足孩子這種需要。 在四個月的時候,孩子就進入到另外一個時期,孩子想要分離,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那多數的情況下,要跟媽媽分開了,媽媽該上班了。其實從剪斷臍帶的開始也就意味著分離。這個過程中如果做得好的話,孩子就容易獨立。因為他有了這種安全感,自然就能獨立,如果安全感不好的話。是很難獨立的。就像我們群裡面飛躍師兄提的那個問題。孩子已經上初二了,還不能跟媽媽分離,是因為在小的時候,沒有給孩子建立起這種安全感。是很難獨立的,更深的原因是媽媽沒有安全感,媽媽沒有安全感就很難給孩子安全感的。所以自己沒有安全感是很難給別人安全感的。 這個時期呢,其實不是孩子怕分離而是媽媽怕分離,因為媽媽是缺乏安全感的,媽媽有很多的擔心和焦慮。所以,這種潛意識裡面的擔心和焦慮就會傳遞給孩子,孩子就會有分離焦慮。這種分離焦慮是從四個月開始的,當孩子看不到媽媽或看不到這個重要他人的話,孩子就會有擔憂和不安全感,甚至在要離開的時候就會哭鬧不讓大人走等等。 所以在這個時期,作為父母來說,對孩子最關鍵的就是用我們的真心和真愛第一時間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多陪伴多撫摸多擁抱多愛予。在這個時候孩子的心理營養滿足了,也就是孩子能夠感受到這種被愛、被關懷、被呵護、被接納、被欣賞、被鼓勵了之後,那內心裏面就是富足的,否則就會匱乏。 心理學研究表明三歲之前沒有得到充分擁抱或是沒有玩夠的孩子,他們的腦部會比同年齡的孩子小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另外呢,如果要受到大人的侵害,腦部就會異常的敏感。這裡說的侵害的並不一定是指性侵害,比如說去貶低孩子打罵孩子去打孩子的耳光打孩子的頭,甚至背叛對孩子的承諾,對孩子冷言冷語、恥笑、嚇唬、威脅、冷落甚至使用語言暴力等等,這些都屬於被侵害的範疇。 有了這些被侵害的體驗之後,就會對腦部形成破壞。因為大腦是經驗的主要建築師,很多的東西是來自經驗。孩子早年的這些經驗就會在大腦裡面構成一些模型,往後的成長過程當中都會圍繞這些模型來發展。那特別是受到侵害的孩子,她的腦部的海馬體也叫海馬回,他的細胞就會發生變異導致海馬回縮小。海馬回的主要的功能是什麼呢?就是關於理解力、記憶力、創造力、組織計劃力、方向感、想像力、表達力、信任感、意志力以及我們自我覺察的能力,海馬回的縮小代表以上的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三歲之前,這些被滿足了之後那整個的生命力就是一種全然地展開,否則的話就是萎縮的。因為三歲之前的這種感受這種體驗就決定了一生的感受和體驗,甚至是代表了人對生命的一個感受體驗也就決定了一個生命的品質。為什麼說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三歲看大也就是帶著這些記憶和經驗去生活。不要認為孩子在三歲之前什麼都不懂,其實這些所有的經歷,孩子的身體都是有記憶的。他就會拿著這些記憶,按照這個模式去創造未來的生活。 反之對於人來說,如果缺乏了這些真愛陪伴和滿足,缺乏了這些愛欣賞鼓勵和安全感的,那人就會一輩子找這個。其實對於我們成人來說。因為父母一開始不懂得教育不懂得這些心理營養。甚至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況,我們缺失了這些東西或者缺失了某些東西,那麼我們會在生命的整個的過程當中,不停地去找這些東西,不停地去尋找愛,這就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了很多很多的影響。
3—6歲幼教:人格、規則、模式 在四到五歲的時候,他需要的心理營養更多的是肯定、讚美和認同,這個時期爸爸的重要性就大過母親了。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對女兒,都特別需要爸爸對孩子的讚美、肯定和認同。就像小時候,不管這個孩子長的怎麼樣?比如說有的女孩長得很醜,但是她非常有自信,這個就來自於爸爸的肯定、認同和欣賞。如果爸爸在這個時候願意發自內心的去欣賞孩子,「你真棒」、「你讓我驕傲」等等。那孩子就會有了自信。 這個時期,人格的養成一方面是關於關於心理營養關於愛的,另外一方面就是規則。這些人格規則還有模式可以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這些東西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形成,因為發生了這些事情,父母如何去引導孩子?在這個時期就顯得非常關鍵了。就像孩子對人的信任,也來自於這個時期。這個時期如果接受大人的接納和包容,孩子就會更加相信自己。 我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女兒去坐公交車送她去上學。他要刷卡,刷卡之後我們找了位置坐下來,我發現那個卡沒有了。她就問說爸爸那個公交卡呢,完了我說找了找沒找著?然後也就下車了,下車了之後啊!就這個事兒就放下了,那第二天我再帶她坐公交的時候我換一張卡,我又讓他去刷卡。他就不刷了。那大家說為什麼呢?孩子知不知道對錯呢?他是知道的。很多東西我們越是相信他,他就會越懂得。
7—12歲小教:興趣、特長、習慣 七到十二歲的時候,在這個時期就是最關鍵的就是如何去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讓孩子養成一些好的習慣。那之前也跟大家分享過關於如何去培養和發現孩子的興趣,把興趣塑造成特長!之前給大家講過,我那個朋友培養孩子打乒乓球和「波爾加實驗」的那兩個案例。這個就需要父母真正的去了解和發現孩子先天的東西,其實孩子的興趣是非常廣泛的,對任何東西都非常感興趣。 我們如何後天的去引導?我們允許孩子報一個班或者不上了,這是沒問題的,慢慢的,我們越是開放越是尊重那反過來孩子就怎麼樣?就會慢慢的去按照內心的感受去做。那其實在這個時期呢,這是最關鍵的就是能去尊重孩子,接納孩子。 有一個故事就是說有一天,媽媽跟孩子躺在床上看月亮。當時是在美國那那個房子的房頂是有玻璃的,看著非常漂亮,然後那個孩子就說,「媽媽這個月亮太漂亮了!我要到月亮上去。」那如果你的孩子跟你這樣說的話,你會怎麼說呢?我們多數的家長會怎麼說呢?會說你別做夢了,快睡覺吧!那這個媽媽是怎麼說的?她說,「孩子,你記得要回來呀!」那大家聽完了之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如果你是那個孩子的話,你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所以,這個就是真正尊重的力量。後來這個人真的去了月球,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13—15歲初教:立志、自律、學習力 十三到十五歲時期最關鍵的就是什麼?就是勵志。朱熹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意思是:不會背誦的文章,反覆誦讀就可以記住;不能深知的道理,細細思考就可以有所領悟;但是只有那不立志的,根本就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的。沒有志也就是代表著人生沒有方向,是迷茫的是混沌的。之前也跟大家分享過現在的很多大學生考上了大學之後就是玩兒,因為從小給他灌輸的使命或是方向就是考大學,考上了之後,那一生的使命就完成,接著人生就沒有方向了,這其實是對生命的一種糟蹋和浪費。 這個時期,只要我們用心地去跟孩子互動,去用心的去陪伴孩子。就會發現孩子先天的東西後天稍微引導一下就可以了,還可以帶孩子去看一些勵志的電影和勵志的書籍,等等。慢慢的讓孩子先天跟後天達成一致的話,那孩子就有了方向,就有了目標,那接下來,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父母只要做好榜樣,定好規則。 那大家怎麼看學習力呢?我們的一生都在學習,孩子呢,也要學習一生。學習的意願很關鍵,學習的方法也非常關鍵。大家有沒有讓孩子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呢?比如說速讀速記、思維導圖等等。讓孩子具備這種事半功倍的這種能力呢?我有一個朋友,他是做學習力的,他的女兒上完了小學之後就沒有去學校上學了。她就是在家裡面自學,因為她具備了這個自學的能力,甚至一天可以讀好幾本書。然後他就用思維導圖的方法,三個月的時間就把初中的所有的內容都學完了,半年的時間就把高中的內容學完了,十六歲就去加拿大讀書,甚至是說在加拿大,有一次在地鐵裡面跟同學通話臨時才知道當天考試,因為她沒有準備,通話後她就迅速的拿出資料複習,後來依然考第一。這事說明只要具備了這種學習力,學習就會變得輕鬆快樂。
16—18歲中教:價值觀、情感、學習力 到了中教時期,這個價值觀就顯得很關鍵,孩子在這個時候進入了青春期,凡事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見解,也就是說有了很多的標準,如果在十三歲之前(記憶的黃金時間)能多誦讀一些經典,那麼對後期價值觀的養成,也是非常關鍵的。那另外一個就是情感,在這個時期會有情竇初開的感覺,如果把握不好的話,特別是對於異性,就會出現早戀。 大家如何看待孩子的早戀呢?我們有沒有緊張啊?有很多的案例當孩子出現早戀之後,父母、老師甚至學校,想盡各種辦法去控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很多孩子呢,可能因此影響了一生,甚至有一些走向了極端。其實這種情感,這種對異性的好感是源於他小時候是否得到了足夠的愛,得到了足夠的欣賞。家庭關係夫妻關係不好的孩子是容易早戀的。在這個時期父母面對孩子的早戀,你越放開,當一回事兒,那這個時期就更容易過去。如果是媽媽的情商很高,可以和孩子談談,談他喜歡的那個人,甚至幫著孩子去追求那個人。越是這樣,這件事情就會慢慢地淡化了。那另外一個就是在學習力上,如何去給到孩子這個武器和能力,也就是術的方面。
19—22歲高教:境界、素質、專業 這個時期就該上大學了,那考大學,大家說專業重要?學校重要?還是城市重要呢?其實,選擇一個好的城市特別這些北上廣的城市甚至比大學更重要!另外專業呢,其實很多時候大學比專業更重要,我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專業學了四年甚至五年,但是畢業之後並沒有從事與專業相關的這個領域。所以在高校期間,如何去開拓我們的事業,去經歷更多的事情,去參與更多的事情,對我們境界的培養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在這個時期,如何付出、如何去利益和幫助他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新東方的俞敏洪,因為在大學裡面給同寢室的同學打了四年的開水。後來在創建新東方的時候,他的這些同學比說王強、徐小平就願意去幫他。所以這個時候想想你真正的能為多少人去服務去付出? 我讀大學的時候,同寢室里有一個同學的爸爸去看他,帶了半個西瓜。當時那個年代還是屬於比較匱乏的時期,然後我們都很高興,心想我們有西瓜吃了。結果呢,那個同學的爸爸從兜裡面拿出一個勺遞給兒子,然後呢這個孩子就一勺一勺在眾目睽睽之下把那個西瓜吃了。那大家想一想其他的人什麼感受?那有的同學上學的時候帶六個蘋果,大家說怎麼吃啊?對一天一個,所以再出現一些狀況的時候,那其他同學願不願意去幫他呢?
23—65歲成教:修身、齊家、事業 二十三歲開始參加工作面對社會了,開始與人有更深的交往了。這個時候其實一個關鍵點就是修身,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自我管理。自己管理好自己,說到做到。如果一個人自我管理都管理不好的話,心裏面想的和嘴裡面說的不一致的話,那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當自我管理不好的時候,比如說結婚。結婚怎麼樣?是不是兩個人就出現很多的矛盾?自我管理不好的時候跟同事容不容易相處啊?也是很難相處的,所以修身是關鍵。 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我們儒家說的首先要獨善其身,才能兼濟天下。修身就是從小我裡面走出來,願意去付出,願意為別人無條件的付出。在生活當中,我們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所以那修身的關鍵就是能夠讓我們去接納外面的這些不願意接受的事。一個人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能幫助多少人就多少人追隨。
65—100歲老教:名、利、情 那六十五歲,該退休了,那很多人都說退休還需要學習啊?退休了之後還要學什麼?學我們很多東西能不能放得下?那退休了之後,你是否能夠面對,特別是有一些職位的人是否能夠接受人走茶涼?是否能夠接受那種真正的世態炎涼?很多領導一退休很快就蒼老了很多,有的人很快就去世了。為什麼?就是接受不了要失去的那些掌控的生活? 為了找到感覺,甚至讓老伴買菜的時候要打報告,完了之後還要給他批准等等,就是為了找到這種感覺。另外的對於一些利益的東西,諸如房子、財產之類東西,我們是否能放得下? 這些還好說,其實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就是情。這個情是什麼?不是說這個男女之情了更多的是對於下下代的情,有些人住院了,甚至是重症還放不下他的孫子,有的人被搶救過來還問孫子吃飯了沒?甚至走的時候還放不下那個孫子。 其實最後經歷了這些,我們是否能真的明白百歲老人楊絳的一個感言。我們曾經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經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願我在這裡的分享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感恩大家的聆聽,謝謝!
《為公解惑》有如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分享師兄有如舉燈的人,喚醒迷失方向的家人!如果你願意,讓我們從《為公解惑》開始!一起手拉手心連心!跟隨大愛師兄的解惑輕鬆改變自己!從此改寫人生!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與豐盛福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