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之後世界經濟的格局 為何會出現多極化 什麼是世界經濟的格局

  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離不開經濟大國和其他國家的集團的作用。而活躍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各個國家都有他們存在的必要性,在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中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形成相對穩定的狀態。格局的活躍性是在世界經濟領域中充當著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形成的,並且相互作用的一種結構。

  所謂"世界經濟格局",實際上就是世界各國或國家集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經濟內在結構的外在表現,其核心內容是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經濟力量對比關係和支配別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權力配置情況。世界經濟格局是指世界各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係。世界經濟格局是指活躍於世界經濟領域並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結構,態勢.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史上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時期。在這40多年中,發生了近代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並最終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實景經濟體系的形成。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在空前不斷的加劇,使得世界經濟從19世紀中葉的應該單極格式進一步演變成了20世紀初期的第一次多級格式,隨著列強之間的經濟政治矛盾的激化下,各國在已經沒法世界經濟的平衡了,從而才導致了大戰的開始極端化。

  從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繼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第二次技術革命。在近代物理學、化學等的發展,包括經典熱力學理論體系和電磁學的建立,以及門捷列夫化學原素周期率的提出,為這次技術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而第二次技術革命的主要標記是以鍊鋼、店裡、化工和石油採用為主。在二次技術革命的開始,世界經濟格局就開始了不同趨勢的改變,步入了早期我們所說的工業時代的降臨。這也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在二次技術革命中加速進行的主因之一。

  15世紀末、16世紀初在義大利港口逐離世界商路,市區了獨佔東方貿易和歐洲商業中心的地位,世界航路中心轉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甚至成為了歐洲最大的殖民帝國。而隨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帝國衰落,17世紀荷蘭就成了歐洲的經濟。早先英國在17世紀中葉的資產階級革命個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使其成為了18世紀世界的最大殖民帝國。

  進入18世紀以後,俄日次工業革命的成功,使得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名稱。而在此時由於國內市場的擴大,工廠的手工業生產日益不能滿足需求,客觀上就要求對生產技術進行改革,從手工時代走向機器生產。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工業革命。到19世紀30年代末,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完成之後,應該成為了當時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的第一大國,也可以說是世界經濟中心在此時的世界經濟格局就形成了以英國為主的經濟強國,來帶動其他國家的發展局勢。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戰後初期至70年代)二戰使西歐各國遭到嚴重削弱,美國遠離戰場,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在戰爭中通過貸款、出賣武器、後勤物資等,獲取了大量財富。 戰後,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學技術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促進了經濟的穩定發展。美國資產階級還向世界各地輸出資本,擴大海外市場,賺取高額利潤。美國擁有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國生產的。黃金儲備也最豐富。

  在戰後傳統的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持的情況下,美國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此外,美國還倡導和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美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勢力,不斷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歐各國、日本等進行滲透,企圖控制這些國家。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使西歐、日本等國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還憑藉其經濟勢力,大肆推行強權主義政策,使整個世界動蕩不安,難以穩定。

  美、蘇、英三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以及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等問題,在以雅爾塔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上達成了諒解和協議。其實質是由美蘇兩個大國安排戰後世界,劃分勢力範圍。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反映了二戰期間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與民主原則;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戰後世界和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實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和平共處;聯合國的建立也是雅爾塔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各國合作的一個重要標誌。

  但它具有美、蘇、英三大國根據各自實力和利益爭奪勝利果實的性質,具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損害了一些主權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雅爾塔體製為戰後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奠定了基礎,結束了歐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為後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開了先河。世界格局的實際形成了以美蘇二強的爭鬥戰,為了在經濟和政治上佔據強權和霸主的地位,兩強征戰不少,從而形成了兩極化的開端。

  一、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經濟決定政治,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在於世界經濟力量結構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即經濟發展的區域集團化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現。二,未來的世界不可能是美國一家獨霸的局面。兩極格局解體後,美國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仍然處於優勢位置,但國家實力佔世界的比重比起二戰後的一段時期已經下降了極多。三,從當今世界力量結構來看,多極化是確定趨勢。當今世界存在美、日、中、俄羅斯等多個強國。它們之間綜合國力較量的結果必然將導致多極化世界格局的誕生。四,多極化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它的進步性表現在:當今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是美、歐、日、俄、中等國際力量相互制衡。

  五,世界的多樣性特徵客觀上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多極格局。當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上千個民族中,有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社會制度。這種多樣性決定了世界不可能由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種宗教信仰、一種價值觀念、一個發展模式和一種社會制度來主導和統治,決定了世界的發展應是多樣的。世界的多極化而不是單極化恰恰符合世界多樣性的客觀規律。第六,多極化是世界歷史前進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社會避免單極世界種種危害的唯一正確道路。

  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際金融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衝擊,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原因之二是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

  原因之三在於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伴隨著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衰落,歐共體和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兩大新的經濟中心,世界經濟中美國一國獨霸的局面開始向美國、歐共體、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過渡。1975年召開的第一次西方首腦會議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標誌。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實力也有很大的增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興起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進一步加強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

  冷戰時期,美蘇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霸主,歸根到底是因為兩國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其他國家與他們之間的經濟實力懸殊過大。在此背景下,美蘇稱霸的局面得以長期維持。而且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作用之下,各大戰略力量的經濟實力已經逐漸趨向於平衡化了,其國際地位和影響也在不斷的上升。

  針對這個情況,世界多極化經濟趨勢已經成為了不可阻斷的歷史潮流了,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範圍之中,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領域上,多級趨勢都是在加速發展的狀態中。而且在冷戰結束後的多級化發展不僅僅表現為大國之間的力量的變化,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和他們的團結合作也是多極化的一個重要表現。他們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往往有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也是對付霸權主義擴張的主要意圖表現。

  冷戰後,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兩個超級大國不復存在,俄羅斯已沒有厚實基礎與美國抗衡,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稱霸世界,在國際上指手劃腳,無禮干預,西歐、俄羅斯、中國、巴西日本、印度等國也迅速崛起,逐漸能與有與美國對話的分量,在關心彼此重大利益的問題上的矛盾日益突出,有著迫切平等對話的需要,在問題上與美國的分歧增多,世界多極化成為必然趨勢。

  而且在二戰以後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代表著戰後力量均勢的出現和保持。在這種力量均勢被打破之前,兩極格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並且已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因而只能向多極化演變,無法按照預想實施。

  第一,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的《1997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1996年接受了129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投資了510億美元,二者都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它們在獲得世界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從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個最不發達國家在1996年的資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由於資本的流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和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製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56%上升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第三,迫使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予以考慮和解決。發達國家日益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下,它們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賴於發展中國家。在債務解決、地區經濟一體化和聯合國的改革等問題上不得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在機遇與挑戰面前,由於世界各國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導致他們在經濟全球化中所處的地位和利益不可能均等。在這種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方面必然處於劣勢。但我們相信,只要發展中國家能夠抓住機遇,敢於迎接挑戰,通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消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建立本民族的經濟實體,積极參与國際競爭,生產出高質量、低價格的產品,就一定會在世界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就是最好的證明)。更何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會逐步趨於平等,國家民族經濟也會日漸成熟。


推薦閱讀:

解讀中國經濟
【年終大帖】透析歲末股災,綢繆危機前夜
消費理念越來越超前,房價還會怎麼漲?
走出去,發展「飛地經濟」
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掀起商業模式變革

TAG:經濟 | 世界 | 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