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概要》重點一
《佛法修學概要》
重點內容(一)
初:學習《佛法修學概要》這個課程目的何在?
一、偈誦學習:
【常在燃燒中】(果報的感受):
常:時常(今生);恆常(生生世世)。燃燒:煩惱障,業障,報障。
每一個有情眾生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就是離苦得樂:
人類:努力地學習、辛苦地工作、很忍耐的維持一個家庭。
動物:乃至一隻螞蟻都知道去找飲食和洞穴。
這種本能不需要學習,這種離苦得樂的動力也使得生命不斷的進步發展。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以大智慧的光明觀察我們眾生所追求的快樂,有兩種過失:
(一)、今生的過失——心不安穩:
(相)無常敗壞<——愛取<——(心)不得安穩——<1、得時多怖畏,2、失時懷憂惱。
(我們的快樂都是建立在對一切事相的愛取之上,愛取就不希望事相無常敗壞,然而一切事相的本質是變化的,這種矛盾就造成我們心不安穩:)得到了你心中是恐怖的,因為知道隨時會失掉,失掉的時候傷心憂惱。
(二)、來生的過失——生死輪迴:
物質的享受,感情的交流——>愛取[深生好樂,不願舍離]——>生死輪迴——<1、煩惱障(貪嗔痴慢)2、業障(殺盜淫妄)3、報障(生老病死)
來生的過失最嚴重。只要是世間的快樂你一定會產生愛取,會陶醉在這個快樂的感受當中,深生好樂不願舍離,就把生死輪迴的開關打開了,帶動了煩惱障,業障,報障的痛苦。
【何喜何可樂?】(造業的起因):
喜樂:愛取。喜:妄想(產生心相)。樂:執著(熏習心相)。
(眾生追求快樂的兩種過失,根本都是一個核心——愛取)我們只要享受世間短暫的快樂,就要付出長久輪迴的痛苦。(感受引發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又創造新的果報感受,就觸動了生死業力循環)生生世世在三界深受三障的折磨。但是我們(因為愛取)不會記取教訓,來生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為什麼這個快樂會帶動生死業力?
【由暗之所蔽】:北後的根源
暗:(體):無明;[自我意識]。蔽:(作用):盲點;[無始劫來熏習的習慣性直覺性思考];[跟著感覺走]。
因為我們心中追求快樂的時候不是依止智慧,而是一種直覺式的無明。每個人都有盲點。跟著感覺走就是愚痴,你用無始劫來熏習的習慣性、直覺性的思考追求快樂,陷入了生死輪迴的陷阱,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大悲哀。
到底有沒有其它的選擇呢?
【何不求光明?】光明:
2、觀:智慧的觀照——正念
我們必須在感受直覺之外,加一道心中的光明。[學習佛陀聖言的教法。從語言文字當中生起正知見,能夠勉強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進一步從教法生起觀照的智慧,從正見轉成正念。]你快樂的本質就大大提升,會把你生命當中有過失的快樂轉成沒有過失的解脫的快樂;把有漏的福報轉成無漏的萬德莊嚴。
公案故事:《比丘回憶往事》
說明道理:眾生陶醉在愛取當中「深生好樂,不願舍離。」
動作說明:1、佛陀緩慢地走出寮房…(表示佛陀行動依止智慧的觀照);2、明知故問比丘(表示佛陀啟迪眾生智慧的觀照。)
二、總結:
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總標:)改造我們生命的本質。(因:)我們學習佛陀的教法(聞慧),從教法上去思維(思慧),內心當中就會從黑暗轉為光明(喻),由這個光明的判斷再去追求快樂(修慧),(果:)就把我們帶有生死輪迴痛苦的快樂轉成功德莊嚴的快樂。
(*感恩讚美三寶,建立我們修學佛法正信的基礎。)
我們要感恩讚美佛陀的出世、感恩歷代祖師把佛陀的法做以整理,代代的流傳,讓我們在末法時代還能得到這個教法,好好的學習,點燃心中的光明。
再:《佛法修學概要》課程有三個主題:前言、正文、結勸。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解釋標題:把《佛法修學概要》六個字簡單解釋一下。
乙二、教主略史:世間有佛法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出世,身為佛弟子我們應該對佛陀一生的歷史有所了解。(目地:1、通過佛陀示現一生八相的過程,增長我們對佛陀的信仰力、崇敬心,提高感性認識——啟迪慈悲。2、通過背後闡釋的成道的三種道理,提高理性認識——啟迪智慧。)
乙三、主要教義:佛法甚深廣大,一百本的大藏經。深入法海之前,先抓住核心思想,佛法有一個根本法寶,再開出枝末法門。
甲二、正文:
乙一、發心篇:佛法先設定目標,才有過程,要先發願,再以願導行,生命有限,佛法廣大,我們只能選擇性的修學佛法,先知道你到底要什麼(了解自己)?選擇哪些是急迫的(了解法門)?
乙二、正見篇:對宇宙人生真相一種如實的智慧觀照,就是心地法門:(漸:三十心十地,凡夫成佛的次第;頓:一切諸佛、眾生的本源心地。)
乙三、修行篇:從誓願力[發心]、觀照力[正見],產生的一種實際的行動力[修行],這篇廣泛的說明修行的方法。
乙四、證果篇: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出現。
前面三科:發心、正見、修行是一個因地的修學,最後的證果是來生的果報。
甲三、結勸:
乙一、結示法要:把佛法的整個概念做一個簡單總結,前面都是個別的解釋,最後把發心、正見、修行、證果的相互關係連結起來作說明。
乙二、總結勸修:以古德兩個偈誦來跟大家互相勉勵。
甲一、前言
初、解釋標題。二、教主略史。三、主要教義。
乙一、解釋標題
*釋《佛》:
一、[釋名]:解釋佛陀跟我們眾生的差別,簡單的定義。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雲覺者。如《佛地經論》云: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
【佛】印度話叫做佛陀,中國人喜歡簡單,就取一個「佛」字。翻成中文就是覺悟,他是一個徹底覺悟的眾生,覺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做事情先有智慧的判斷然後才有行動,他有觀照力、誓願力、行動力。
《佛地經論》說,他能夠對【一切法】:包括凡夫的雜染法和聖人的清凈法,【一切種相】:種就是它的因地,相就是它的結果。佛陀對一切染凈諸法的因緣果報:
1、【能自開覺】:自己能夠了解[指佛的智慧]。(譬喻)【如睡夢覺】:[內觀]內在的觀照——破惡——自利。
2、【亦能開覺一切有情】:也能夠以種種方便法門開導一切有情眾生了解[指佛的悲心]。(譬喻)【如蓮花開】:[外慈]外在的慈悲——生善——利他。
(一)、佛與眾生的差別:
[本體一樣]都是清凈的空性。
[作用不同]心跟外境接觸時:
1、佛[悟]:真理引導,智慧判斷。
2、眾生[迷]:感覺引導,比較情緒化。
(二)、好人與道人的不同:
1、好人做慈善事業[叫做善念]——緣外境刺激感覺觸動——心不決定性[「我很想做」]
2、道人行菩薩道[叫做覺悟]——緣內心智慧慈悲發動——心決定性[「我一定做」]
法師開示:希望凈土宗人了解一個概念,發願求生凈土,有的人是:「我很想要往生」,這種情況是感情的,相應一時的衝動,不一定會往生。如果是經過佛法的訓練,對三界生死如實的觀察,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如實的了知,而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說「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麼情況發生,這個就是善根。
二、[述義]:佛者覺也。到底覺悟什麼事情呢?從兩方面和三方面來說。
二義:覺悟的內涵:
【一、覺察——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對內觀照叫做【覺察】。這是空觀的智慧。覺察煩惱的障礙。貪嗔痴的煩惱經常在我們內心活動,就像賊,我們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課,布施、持戒、積攢很多珍寶,脾氣一發,善根功德就破壞了,必須要有一個方法,把煩惱的障礙消滅掉,否則永遠都是在積集資糧,破壞,又積集、又破壞…
【唯聖覺知】——
(事上對治):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操作第一件事情,遇事先內觀,觀察自己的煩惱是不是在活動,先調伏自己的煩惱賊。
法師開示:遇事先觀察自己,這個次第不能錯!我們之所以很多痛苦,就是人生操作有問題,遇到事情先看別人對不對,所以永遠「常在燃燒中」。這個操作方式你不改變,一輩子都沒有希望。正念永遠培養不起來,因為你永遠向外攀緣。
(理上對治):能:空掉自我意識。覺知「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所:煩惱沒有真實性,本質是一種生滅相。故不構成障礙危害。
——【不為其害】
【二、覺悟——對所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身為菩薩不能只把自己安穩下來,外觀所知障,「所知本非障,因障障所知。」人事的差別不是障礙,但是我們沒有好好學習一切法的差別事相,自己產生障礙。就像一個人在睡夢當中,糊裡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所以【覺悟】是一種假觀的智慧(聖慧)。透過假觀的學習,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如睡得寤時,不增不減,證明這個假觀的智慧亦非外來。假借學習的過程轉化法執的障礙,所謂「自性法門誓願學」。)
(一)、菩提道兩種智慧:
1、覺察——空觀的智慧——照自己[深妙單純]
2、覺悟——假觀的智慧——照別人[廣大複雜]
(二)、大小乘的區別:
小乘:(僅學空觀的智慧)以出離心為根本。生命的要求是自己離開三界,少事少業少希望住。
大乘:(兼學假觀的智慧)以菩提心為根本。不僅自己離苦得樂,還要幫助一切眾生。多事多業多希望住。
(三)、凈土宗特點:
1、[行為似小乘]:當生偏重內調(空觀的智慧),達到臨終的正念。
2、[心態即大乘]:心中有利他的希望(假觀的智慧),到了凈土以後,再回入娑婆度有情:
(1)、(生善)幫助眾生這一塊,保持隨喜讚歎。擴大你的胸量,把未來的路先鋪好,你總有一天要成佛,以後學佛的道路是暢通的。
(2)、(止惡)對無量法門,不能毀謗。對別人沒有影響,障礙自己修學通達無量三昧。
法師開示:我們這次修學佛法概要的主題,站在凈土的角度,偏重在覺察這一塊,怎麼樣善調其心,達到臨終的正念。幫助眾生這一塊輕略的帶過,希望大家保持隨喜讚歎就好。我們今生走的路可能很短,成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必須為未來布局。
三義
【一、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
【悟性真常】:覺悟佛性真實常住——開顯真實。
【了惑虛妄】:明白煩惱不真實——破除虛妄。
【妄】:自我意識。(相貌)我執、法執。(作用)跟眾生對立,產生煩惱。
法師開示:這兩句話是我們這一次佛法概要的重點中的重點!覺悟我們的佛性是真實常住。雖然我們在無量劫當中造了很多的罪業,起了很多煩惱,並沒有染污我們清凈本然的佛性,只要努力還可以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公案學習:《三個好朋友出家》
說明道理:
考題:換了你怎麼答呢?
【二、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眾。】
內調以後,再做覺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語言、文字、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度化跟自己有緣的眾生。
【三、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
把前面的自覺跟覺他兩個都做到了,窮究諸法的根源,「極」是通達。
法師總結:如果你自我意識的這種雜染沒有慢慢調伏,一開始修福報,(甚至修禪定)對你非常不吉祥。福報越大越有自在力,說什麼都算,心中的我就養得又肥又大,自我意識很容易產生人事因緣的對立,對立帶動煩惱,煩惱帶動業力,業力帶動生老病死,就觸動了生死輪迴的重要開關。
自我意識是一切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輪迴的根本。
所以佛法先做內調,次第搞錯了,越修越糟糕!內心先有某種程度的安住力,調伏力,才有資格從空出假,隨緣去做慈善事業。你有心地法門的攝持,所做的善法就叫波羅蜜,到彼岸。
[1466647280131] http://htmlify.wps.cn/doc/index.html?ts=1470859856982&ksyun=9QjOXDw2%2Findex.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meta name="filename" content="《佛法修學概要》重點一.doc" /><meta name="source" content="http://h5-share.kss.ksyun.com/cnJ4ZOTT%E3%80%8A%E4%BD%9B%E6%B3%95%E4%BF%AE%E5%AD%A6%E6%A6%82%E8%A6%81%E3%80%8B%E9%87%8D%E7%82%B9%E4%B8%80.doc" /><meta name="theme" content="cozy" /><pa data-size="14.00pt">《佛法修學概要》</pa><pa data-size="14.00pt">重點內容(一)</pa><pa data-size="14.00pt">初:學習《佛法修學概要》這個課程目的何在?</pa><pa data-size="14.00pt">一、偈誦學習:</pa><pa data-size="14.00pt">【常在燃燒中】(果報的感受):</pa><pa data-size="14.00pt">常:時常(今生);恆常(生生世世)。燃燒:煩惱障,業障,報障。</pa><pa data-size="14.00pt">每一個有情眾生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就是離苦得樂:</pa><pa data-size="14.00pt">人類:努力地學習、辛苦地工作、很忍耐的維持一個家庭。</pa><pa data-size="14.00pt">動物:乃至一隻螞蟻都知道去找飲食和洞穴。</pa><pa data-size="14.00pt">這種本能不需要學習,這種離苦得樂的動力也使得生命不斷的進步發展。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以大智慧的光明觀察我們眾生所追求的快樂,有兩種過失:</pa><pa data-size="14.00pt">(一)、今生的過失——心不安穩:</pa><pa data-size="14.00pt">(相)無常敗壞<——愛取<——(心)不得安穩——<1、得時多怖畏,2、失時懷憂惱。</pa><pa data-size="14.00pt">(我們的快樂都是建立在對一切事相的愛取之上,愛取就不希望事相無常敗壞,然而一切事相的本質是變化的,這種矛盾就造成我們心不安穩:)得到了你心中是恐怖的,因為知道隨時會失掉,失掉的時候傷心憂惱。</pa><pa data-size="14.00pt">(二)、來生的過失——生死輪迴:</pa><pa data-size="14.00pt">物質的享受,感情的交流——>愛取[深生好樂,不願舍離]——>生死輪迴——<1、煩惱障(貪嗔痴慢)2、業障(殺盜淫妄)3、報障(生老病死)</pa><pa data-size="14.00pt">來生的過失最嚴重。只要是世間的快樂你一定會產生愛取,會陶醉在這個快樂的感受當中,深生好樂不願舍離,就把生死輪迴的開關打開了,帶動了煩惱障,業障,報障的痛苦。 </pa><pa data-size="14.00pt">【何喜何可樂?】(造業的起因):</pa><pa data-size="14.00pt">喜樂:愛取。喜:妄想(產生心相)。樂:執著(熏習心相)。</pa><pa data-size="14.00pt">(眾生追求快樂的兩種過失,根本都是一個核心——愛取)我們只要享受世間短暫的快樂,就要付出長久輪迴的痛苦。(感受引發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又創造新的果報感受,就觸動了生死業力循環)生生世世在三界深受三障的折磨。但是我們(因為愛取)不會記取教訓,來生還會做同樣的事情。</pa><pa data-size="14.00pt">為什麼這個快樂會帶動生死業力?</pa><pa data-size="14.00pt">【由暗之所蔽】:北後的根源</pa><pa data-size="14.00pt">暗:(體):無明;[自我意識]。蔽:(作用):盲點;[無始劫來熏習的習慣性直覺性思考];[跟著感覺走]。</pa><pa data-size="14.00pt">因為我們心中追求快樂的時候不是依止智慧,而是一種直覺式的無明。每個人都有盲點。跟著感覺走就是愚痴,你用無始劫來熏習的習慣性、直覺性的思考追求快樂,陷入了生死輪迴的陷阱,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大悲哀。</pa><pa data-size="14.00pt">到底有沒有其它的選擇呢?</pa><pa data-size="14.00pt">【何不求光明?】光明: 1、教:聖言的教法——正見</pa><pa data-size="14.00pt">2、觀:智慧的觀照——正念</pa><pa data-size="14.00pt">我們必須在感受直覺之外,加一道心中的光明。[學習佛陀聖言的教法。從語言文字當中生起正知見,能夠勉強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進一步從教法生起觀照的智慧,從正見轉成正念。]你快樂的本質就大大提升,會把你生命當中有過失的快樂轉成沒有過失的解脫的快樂;把有漏的福報轉成無漏的萬德莊嚴。</pa><pa data-size="14.00pt">公案故事:《比丘回憶往事》</pa><pa data-size="14.00pt">說明道理:眾生陶醉在愛取當中「深生好樂,不願舍離。」</pa><pa data-size="14.00pt">動作說明:1、佛陀緩慢地走出寮房…(表示佛陀行動依止智慧的觀照);2、明知故問比丘(表示佛陀啟迪眾生智慧的觀照。)</pa><pa data-size="14.00pt">二、總結:</pa><pa data-size="14.00pt">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總標:)改造我們生命的本質。(因:)我們學習佛陀的教法(聞慧),從教法上去思維(思慧),內心當中就會從黑暗轉為光明(喻),由這個光明的判斷再去追求快樂(修慧),(果:)就把我們帶有生死輪迴痛苦的快樂轉成功德莊嚴的快樂。</pa><pa data-size="14.00pt">(*感恩讚美三寶,建立我們修學佛法正信的基礎。)</pa><pa data-size="14.00pt">我們要感恩讚美佛陀的出世、感恩歷代祖師把佛陀的法做以整理,代代的流傳,讓我們在末法時代還能得到這個教法,好好的學習,點燃心中的光明。</pa><pa data-size="14.00pt">再:《佛法修學概要》課程有三個主題:前言、正文、結勸。</pa><pa data-size="14.00pt">將述此義,大科分三:</pa><pa data-size="14.00pt">甲一、前言:</pa><pa data-size="14.00pt">乙一、解釋標題:把《佛法修學概要》六個字簡單解釋一下。</pa><pa data-size="14.00pt">乙二、教主略史:世間有佛法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出世,身為佛弟子我們應該對佛陀一生的歷史有所了解。(目地:1、通過佛陀示現一生八相的過程,增長我們對佛陀的信仰力、崇敬心,提高感性認識——啟迪慈悲。2、通過背後闡釋的成道的三種道理,提高理性認識——啟迪智慧。)</pa><pa data-size="14.00pt">乙三、主要教義:佛法甚深廣大,一百本的大藏經。深入法海之前,先抓住核心思想,佛法有一個根本法寶,再開出枝末法門。</pa><pa data-size="14.00pt">甲二、正文:</pa><pa data-size="14.00pt">乙一、發心篇:佛法先設定目標,才有過程,要先發願,再以願導行,生命有限,佛法廣大,我們只能選擇性的修學佛法,先知道你到底要什麼(了解自己)?選擇哪些是急迫的(了解法門)?</pa><pa data-size="14.00pt">乙二、正見篇:對宇宙人生真相一種如實的智慧觀照,就是心地法門:(漸:三十心十地,凡夫成佛的次第;頓:一切諸佛、眾生的本源心地。)</pa><pa data-size="14.00pt">乙三、修行篇:從誓願力[發心]、觀照力[正見],產生的一種實際的行動力[修行],這篇廣泛的說明修行的方法。</pa><pa data-size="14.00pt">乙四、證果篇: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出現。</pa><pa data-size="14.00pt">前面三科:發心、正見、修行是一個因地的修學,最後的證果是來生的果報。</pa><pa data-size="14.00pt">甲三、結勸:</pa><pa data-size="14.00pt">乙一、結示法要:把佛法的整個概念做一個簡單總結,前面都是個別的解釋,最後把發心、正見、修行、證果的相互關係連結起來作說明。</pa><pa data-size="14.00pt">乙二、總結勸修:以古德兩個偈誦來跟大家互相勉勵。</pa><pa></pa><pa data-size="14.00pt">甲一、前言</pa><pa data-size="14.00pt">初、解釋標題。二、教主略史。三、主要教義。</pa><pa data-size="14.00pt">乙一、解釋標題</pa><pa data-size="14.00pt">*釋《佛》:</pa><pa data-size="14.00pt">一、[釋名]:解釋佛陀跟我們眾生的差別,簡單的定義。</pa><pa data-size="14.00pt">【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雲覺者。如《佛地經論》云: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pa><pa data-size="14.00pt">【佛】印度話叫做佛陀,中國人喜歡簡單,就取一個「佛」字。翻成中文就是覺悟,他是一個徹底覺悟的眾生,覺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做事情先有智慧的判斷然後才有行動,他有觀照力、誓願力、行動力。</pa><pa data-size="14.00pt">《佛地經論》說,他能夠對【一切法】:包括凡夫的雜染法和聖人的清凈法,【一切種相】:種就是它的因地,相就是它的結果。佛陀對一切染凈諸法的因緣果報:</pa><pa data-size="14.00pt">1、【能自開覺】:自己能夠了解[指佛的智慧]。(譬喻)【如睡夢覺】:[內觀]內在的觀照——破惡——自利。</pa><pa data-size="14.00pt">2、【亦能開覺一切有情】:也能夠以種種方便法門開導一切有情眾生了解[指佛的悲心]。(譬喻)【如蓮花開】:[外慈]外在的慈悲——生善——利他。</pa><pa data-size="14.00pt">(一)、佛與眾生的差別:</pa><pa data-size="14.00pt">[本體一樣]都是清凈的空性。</pa><pa data-size="14.00pt">[作用不同]心跟外境接觸時:</pa><pa data-size="14.00pt">1、佛[悟]:真理引導,智慧判斷。</pa><pa data-size="14.00pt">2、眾生[迷]:感覺引導,比較情緒化。</pa><pa data-size="14.00pt">(二)、好人與道人的不同:</pa><pa data-size="14.00pt">1、好人做慈善事業[叫做善念]——緣外境刺激感覺觸動——心不決定性[「我很想做」]</pa><pa data-size="14.00pt">2、道人行菩薩道[叫做覺悟]——緣內心智慧慈悲發動——心決定性[「我一定做」]</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開示:希望凈土宗人了解一個概念,發願求生凈土,有的人是:「我很想要往生」,這種情況是感情的,相應一時的衝動,不一定會往生。如果是經過佛法的訓練,對三界生死如實的觀察,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如實的了知,而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說「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麼情況發生,這個就是善根。</pa><pa></pa><pa data-size="14.00pt">二、[述義]:佛者覺也。到底覺悟什麼事情呢?從兩方面和三方面來說。</pa><pa data-size="14.00pt">二義:覺悟的內涵:</pa><pa data-size="14.00pt">【一、覺察——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對內觀照叫做【覺察】。這是空觀的智慧。覺察煩惱的障礙。貪嗔痴的煩惱經常在我們內心活動,就像賊,我們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課,布施、持戒、積攢很多珍寶,脾氣一發,善根功德就破壞了,必須要有一個方法,把煩惱的障礙消滅掉,否則永遠都是在積集資糧,破壞,又積集、又破壞…</pa><pa data-size="14.00pt">【唯聖覺知】——</pa><pa data-size="14.00pt">(事上對治):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操作第一件事情,遇事先內觀,觀察自己的煩惱是不是在活動,先調伏自己的煩惱賊。</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開示:遇事先觀察自己,這個次第不能錯!我們之所以很多痛苦,就是人生操作有問題,遇到事情先看別人對不對,所以永遠「常在燃燒中」。這個操作方式你不改變,一輩子都沒有希望。正念永遠培養不起來,因為你永遠向外攀緣。</pa><pa data-size="14.00pt">(理上對治):能:空掉自我意識。覺知「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所:煩惱沒有真實性,本質是一種生滅相。故不構成障礙危害。</pa><pa data-size="14.00pt">——【不為其害】</pa><pa data-size="14.00pt">【二、覺悟——對所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pa><pa data-size="14.00pt">身為菩薩不能只把自己安穩下來,外觀所知障,「所知本非障,因障障所知。」人事的差別不是障礙,但是我們沒有好好學習一切法的差別事相,自己產生障礙。就像一個人在睡夢當中,糊裡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所以【覺悟】是一種假觀的智慧(聖慧)。透過假觀的學習,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pa><pa data-size="14.00pt">(如睡得寤時,不增不減,證明這個假觀的智慧亦非外來。假借學習的過程轉化法執的障礙,所謂「自性法門誓願學」。)</pa><pa data-size="14.00pt">(一)、菩提道兩種智慧:</pa><pa data-size="14.00pt">1、覺察——空觀的智慧——照自己[深妙單純]</pa><pa data-size="14.00pt">2、覺悟——假觀的智慧——照別人[廣大複雜]</pa><pa data-size="14.00pt">(二)、大小乘的區別:</pa><pa data-size="14.00pt">小乘:(僅學空觀的智慧)以出離心為根本。生命的要求是自己離開三界,少事少業少希望住。</pa><pa data-size="14.00pt">大乘:(兼學假觀的智慧)以菩提心為根本。不僅自己離苦得樂,還要幫助一切眾生。多事多業多希望住。</pa><pa data-size="14.00pt">(三)、凈土宗特點:</pa><pa data-size="14.00pt">1、[行為似小乘]:當生偏重內調(空觀的智慧),達到臨終的正念。</pa><pa data-size="14.00pt">2、[心態即大乘]:心中有利他的希望(假觀的智慧),到了凈土以後,再回入娑婆度有情:</pa><pa data-size="14.00pt">(1)、(生善)幫助眾生這一塊,保持隨喜讚歎。擴大你的胸量,把未來的路先鋪好,你總有一天要成佛,以後學佛的道路是暢通的。</pa><pa data-size="14.00pt">(2)、(止惡)對無量法門,不能毀謗。對別人沒有影響,障礙自己修學通達無量三昧。</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開示:我們這次修學佛法概要的主題,站在凈土的角度,偏重在覺察這一塊,怎麼樣善調其心,達到臨終的正念。幫助眾生這一塊輕略的帶過,希望大家保持隨喜讚歎就好。我們今生走的路可能很短,成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必須為未來布局。</pa><pa data-size="14.00pt">三義 :覺悟的次第:</pa><pa data-size="14.00pt">【一、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pa><pa data-size="14.00pt">【悟性真常】:覺悟佛性真實常住——開顯真實。</pa><pa data-size="14.00pt">【了惑虛妄】:明白煩惱不真實——破除虛妄。</pa><pa data-size="14.00pt">【妄】:自我意識。(相貌)我執、法執。(作用)跟眾生對立,產生煩惱。</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開示:這兩句話是我們這一次佛法概要的重點中的重點!覺悟我們的佛性是真實常住。雖然我們在無量劫當中造了很多的罪業,起了很多煩惱,並沒有染污我們清凈本然的佛性,只要努力還可以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pa><pa data-size="14.00pt">公案學習:《三個好朋友出家》</pa><pa data-size="14.00pt">說明道理: 消除自我意識,才能安住空性不隨妄轉,這是出家修行的真實目的。 </pa><pa data-size="14.00pt">考題:換了你怎麼答呢?</pa><pa data-size="14.00pt">【二、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眾。】</pa><pa data-size="14.00pt">內調以後,再做覺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語言、文字、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度化跟自己有緣的眾生。</pa><pa data-size="14.00pt">【三、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pa><pa data-size="14.00pt">把前面的自覺跟覺他兩個都做到了,窮究諸法的根源,「極」是通達。 [底]:根底,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就是功德圓滿。</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總結:如果你自我意識的這種雜染沒有慢慢調伏,一開始修福報,(甚至修禪定)對你非常不吉祥。福報越大越有自在力,說什麼都算,心中的我就養得又肥又大,自我意識很容易產生人事因緣的對立,對立帶動煩惱,煩惱帶動業力,業力帶動生老病死,就觸動了生死輪迴的重要開關。</pa><pa data-size="14.00pt">自我意識是一切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輪迴的根本。</pa><pa data-size="14.00pt">所以佛法先做內調,次第搞錯了,越修越糟糕!內心先有某種程度的安住力,調伏力,才有資格從空出假,隨緣去做慈善事業。你有心地法門的攝持,所做的善法就叫波羅蜜,到彼岸。</pa>
推薦閱讀:
※《佛法要領》:四悟何法---悟緣生法
※佛法講的是什麼?
※天台佛法修證次第論綱
※對車禍的一點隨想
※意生身是不是凈色根?凈色根能否壞滅?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