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老和尚:用布施的力量來成就我們的功德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這段經文完全講迴向,要迴向才能有這個果報,要迴向才能成佛,不論你布施的物質有多少,你的菩提心念念相續,畢竟成佛。因為你這個種子是成佛的種子,這個因是成佛的因,也就是大慈悲心,不是小慈悲心,小慈悲心就是只看見自己的六親。說實在的,六親也不怎麼可靠,有的姊妹也會互相猜忌,很怕媽媽的錢讓其他人拿去,現在就有這麼一件事。  有位居士向我說:「幾個姊妹想爭她媽媽最後遺留的財產!」我就勸她發大慈悲心,讓她布施,給你的那份,你也不要。姐妹尚且如此,何況六親?  時時念到別人的困難,這樣的迴向,這樣的發大悲心,一定能成佛。乃至於說是做四天王做大梵天王,那些是世間的果報。我們的目的是要成佛,乃至於出離苦海也好,讓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如果只管自己卻丟下別人不管,這不是菩薩心,大家如果念《地藏經》,念完了一定給一切眾生迴向,不是只為自己念的,比你迴向給自己的好處還大,所以說不問多少畢竟成佛。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這是講財布施,總之都是以物質以財來布施的,教育一切眾生應當這樣的學,這樣的布施,這樣的迴向。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前面是說世間相,這裡是在出世間相上講的。前面說的是世財,這是法財,指在佛法中種的福德,是種少得多,一毛一沙這麼一點點的福德,大乘經典,你得聽聞一偈一句,聞到一個佛號,一個大菩薩的名號,你未來所受的福德就不可為喻。這個福田是出世間的,能夠斷一切苦的,能夠得一切樂的,也就是能得究竟樂,所以說世間跟出世間是迥然不同的,世間是有盡的,緣起是性空的,我們想得的福德是稱性的福德,隨順性的福德是性空的福德,因此說這個福德大,這個福德是比較來的。  往往有這樣的弟子、這樣的道友,若他給我一件東西,他的心裡想,頂好是我用一用,用了他才高興,我要是把它轉到別處,他心裡就不大高興。「我給你的,你竟拿到別處!」其實他不理解,你給我的東西又給你轉出去,這個功德比你給我的功德大幹百萬倍。為什麼我們供養佛的東西佛會再供養給眾生,這是輾轉施。如同輾轉迴向一樣,布施也是輾轉布施,有的人他不懂得這種布施的道理,認為供養師父,供養上師,以為上師用了我的東西才有功德,上師要是拿著給別人了,不論錢,或什麼東西,好像功德小了,這是不對的。愈施功德愈大,這叫輾轉施。  另外是供養三寶,供養時指定這些錢要做什麼,一指定了它只能做這個。他不知道這個因果,在寺院上講打油錢不能打醋,油很多,醋沒得吃,但人家供養錢是供養打油的,這錢只能打油。供養給僧人衣服穿,他的衣服已經夠了,僧人住處的房子都漏了,修補房子要錢,不行,這個錢只能給他做衣服的,房子漏了讓他漏吧! 大家不要笑,佛制的戒律就是這樣,不能錯因果的,所以你供養三寶的錢別指定做什麼,供養師父的錢也不指定做什麼,需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你供養的心是大慈大悲心,捨出去就算了。你舍了還弄個繩子綁著,那這個功德就有局限了。  以下是述說布施的福德,這只是佛法中的福利,若人能夠於未來世中,未來世當然指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也就是最後的時候,佛法將滅沒滅盡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有信心的男人或女人,在佛法中種的善根,種了好多呢? 一寒毛,一頭髮,寒毛比頭髮還細,或者一沙粒,一微塵,沙粒還是可見相,微塵是不可見相,空中都有微塵,極輕微的,就是在佛法中你種的福很少,所得的利益特別大。因為在一切福田當中,佛法具足了無量福德,所以說是佛法的福田,因為佛是在人天之中最上的,你要想求最大的福德就是供佛,這個佛在末法來說只是佛像,因為佛已經入滅了,佛像就表示佛一樣的。在《四十二章經》中說,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功德,沒有佛法功德的一小分,你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那麼大福德,不如你供養須陀洹初果的聖人;供養滿三千大千世界的須陀洹,不如供養一個二果聖人;供養二果的聖人,供養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供養一個三果聖人;供養三果的聖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供養一個四果聖人的福德;供養四果的聖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供養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如是者往前推,一直推到你供養盡虛空遍法界這些菩薩,不如供養佛,這是校量供養的功德。  在《菩薩本行經》上說,為什麼布施這麼一點福德,感這麼大的果呢?他說有幾種原因,因為你布施的雖少,但布施的是歡喜心,恭敬心,這個事就隨你的心量,變成大的了。如果你布施了而且不求報,像我們求佛總是求點加持,總是希望果報,那麼這個福德就有局限相。不望報乃至於無所求,這個果就大了,施的雖少,果是很大,在佛法中你種了很少的福德,能得到未來的不可思議的效果,這是佛法,佛像呢?下面這段經文就說佛像。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這也是校量的功德,顯示哪種福德大一點。布施的聖像當然是以佛像為第一,其次是菩薩像,辟支佛像。轉輪聖王的像在末法是沒有了,轉輪聖王出世都是在正法時,像法也很少了。這個時候的供養,是敬田,得福無量,這個福德就是在人天受快樂,「受聖妙樂」。這裡沒說出世間,因為你供養形像,總要迴向求一些事情,如果你禮佛,懺罪,為了求成佛果,那個福德也無可限量,因為你的心量不局限了。  為什麼經常說人天福報? 因為人在這個世間上,人是容易得道的,而天上是有智慧的,生天的智慧比人大,享樂也比人不同,在這兩道上容易有閑暇的時間,你要是墮入畜牲道就沒法修行了,沒有閑暇的時間了,很愚痴的,沒有智慧,你想修是不可能的,也聞不到佛法。所以多數都是指人天,這個福德就是得一個人天妙樂的果報,這個福德比前福德就輕。但是也看你怎麼用心;如果供養佛菩薩形像的時候,你迴向佛果,迴向眾生,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就是你自己不貪戀供養的功德,自己無所求,願意把這個福德施給一切受苦的眾生,那就不只限於人天了。  〈大智度論〉講,要是人家布施修福的時候,如果只迴向你所做的事業,迴向生活得到一種安慰,這個多數是以佛法的功德生天。你布施供養自己的六親眷屬,像父母,兄弟姊妹,這個福德就小點,要是供養一切不相干的人,就是跟你毫無因緣的人,你迴向給他們,你不貪著這個福,譬如突然看見一個人病苦,你很可憐他,就把福德迴向給他,這可不是金錢,因為金錢是有相的,那個福德很有限量,你把你的福德迴向給他,這是無限量的,那個人所得到的就不是暫時的解決痛苦,而是將來長時間的解決痛苦。那你能施的人福德也大了。看你怎麼樣用心,你的心量大不局限,你的福德就不局限。  因為這一品都是校量功德,比較而言的,要是能把我們上面所說的,不求人天福報迴向法界,就是我們在佛法種的善根或者我們供養前面的這些聖像,把這些福利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你這個人的福德,未來所得的報酬,拿比喻是不能比喻得到的。因為這不是財施,而是超越財施,迴向本身就是法。  例如我們念完一部經,如果你懂得迴向的方法,由近及遠,先迴向你自己,你是求智慧求成道,主要是求智慧好,求辯才無礙,你發什麼願你就求什麼,對自己求完了,又把自己誦經的功德迴向自己,再把它輾轉迴向,無非是你周圍的六親眷屬,兄弟姊妹。這個迴向完了,再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就叫輾轉迴向的功德。我們不認為這個錢好像一塊錢,我們要是給一個人沒有了,你給他了,不能再做別的,但是這個迴向功德無窮無盡,沒有物質的限量,迴向完了再迴向,一塊錢變成十塊錢,十塊錢變成一百塊錢,變成千千萬萬的錢來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迴向的功德輾轉生息,你自己不要吝惜,這是擴大再生產的意思。  迴向完了又迴向,儘管你最初誦經的功德不太大,經過你累次的迴向,功德大了,這叫迴向功德。所以普賢菩薩的第十大願就是迴向,把前面所有的功德總起迴向,施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用言語用比方都顯不出來,不可為喻,這叫迴向方法,如果今天念一部《地藏經》,你當然得到好處,不墮三塗,我願意所有法界眾生都不墮三塗,都消除痛苦,那麼這個迴向心量就大了,你未來所得的福德,不可為喻的。  「複次,地藏!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四句叫一偈,「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一偈當中的一句話發殷重心,或者說是發菩提心,這只是說一句話,雖然是一句話,因為你發的是殷重心,很誠懇的,這個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讚歎恭敬,讚歎佛,讚歎法,這是專指著法說的,什麼法呢?大乘經典,大乘經典包含很多;方等部的都叫大乘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這是最究竟的。你對這些經是至誠的相信,讚歎經的功德,恭恭敬敬的,供養這個法,或者以聽到的大乘法,來供養讚歎佛的功德,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就是讚歎佛的功德。就以這個來供養佛,讚歎的偈誦很多,以這個供養佛的功德果報是無量無邊不能計量的,因為這是法的功德。  像《金剛經》,我們就知道一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云何應住?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就這麼一句話的法義能使一切眾生成道。你來估量這個法的意思,用價值觀念來稱量他有好多價值,這是不可思議的價值,因為不是物質,這個價值觀顯示不出來。說一人成道,這個人成道了又輾轉說法度人,他所度的人又輾轉說法度人,這個功德不可比喻。因此能夠遇到大乘經典,讚揚恭敬乃至於禮拜,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的。  大乘法教導我們的事很多,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像《涅盤經》上說,離四法得涅盤者無有是處,《涅盤經》上說有四種法不能離,離了要想成佛道,證得不生不滅,是不可能的。哪四種法呢?第一個親近善友,就是你結交一個好朋友,好朋友是善友,是勸你出世,勸你斷絕貪瞋痴的,勸你聽聞大乘法,不是勸你造業的。第二種專心聽法,專心是一心一意的聽法,聽了法還不行,第三種得繫念思惟,心裡頭念念這個法義,就像我剛才說《金剛經》上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句話我們一生都用不完,我們雖然聽了很多,但用得很少,這兩句話你用一輩子也用不完,你又從這兩句話發揮,「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直到成佛都有餘,我們要這樣的來繫念來思惟。  第四種如法修行,照著佛所教導我們的方法去修行,像《地藏經》上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的方法很簡便,義理不懂,你讀誦讀誦就逐漸明白了。如果不認得字,《地藏經》上,地藏王菩薩反覆的教導我們說,什麼事都做不成,就念我的名字好了,念地藏王菩薩,每天念一千聲,念上三年,基本上你就得到成就了。想要縮短一下時間,一天念一千聲,三年,一年以三百六十天計算,我們就念了三十六萬聲。若是一天念一萬二千聲,大概只是三個鐘頭,你念熟了,兩個半鐘頭也能念了,念上一個月,三十六萬聲滿了。你用一個月的時間把它念成了,有什麼好處呢?你身邊起碼有《地藏經》上所說,發願護持《地藏經》的這些菩薩、這些善神會護持你;從第一位文殊菩薩,第五品的普賢菩薩,乃至於第十二品的觀世音菩薩,第十三品的虛空藏菩薩,這都是大菩薩,還有主命神,乃至閻羅王都是護持這法的,他不是護持你這個人,而是護持佛法。  我們勸人念地藏王菩薩,有什麼功德? 那可不是你所能想像的,我們用凡情來測聖境是永遠測不到的,我僅舉這個例子。平常總想標奇立異,有什麼方法快捷方式?《金剛經》的那兩句話最快捷方式了,我們能做得到? 我們的心住在什麼地方呢?能夠不能夠住心呢? 我們見一切景象能不能降伏我們的心,不被境轉呢?《楞嚴經》上講,心能轉境,即同如來,你的心有一念能轉境,一念就是佛,念念轉念念就是佛,你轉不了就是眾生,心被境轉就是眾生。不論顯教密教,不論哪個大德,絕對離不開這個,這是根本。  《楞嚴經》上講五十種陰魔,說我們修道人經常著魔障,那位大德其實為魔所指使,自己還不認識,為什麼呢? 因為他被境所轉,造謠中傷,我們不要聽他說,任何人都包括在內,就是我們道友互相之間,我們要看他做的,他做的對不對,我們打開經本看看佛所說的話,他跟這個合不合,合了是聖者,不合是眾生,這就是心跟境的關係。  我們說了很多的功德,功德確定是有的,將來你也享受得到的,享受完了又如何呢? 你信佛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想究竟了生死,這是我們的宗旨。並不是我今天有點危難,佛菩薩加持我,這個危難過去了,第二個危難又來了,不是這樣嗎? 生老病死苦,今生佛菩薩加持你舒服了一下子,不是根本解決問題,別人布施你,你是個受施者,別人不能永遠布施,你也不能永遠靠布施生活,不能永久救你。  《地藏經》上所說的功德是初步的,你能遇到大乘經典,大乘經典就能解決我們這些問題,所說的功德大果報大,你要是在現相上看,果報還是不大的,因為你讀大乘經,閱了幾遍藏經,你不往心裡去觀,心裡不沾邊,那還是世間的福德,不是究竟的。  我說這個有一點深入,我勸大家做,聽到一句做一句,要讓我們全部都做,做不到,揀簡便易行的,今天是地藏王菩薩聖誕日,你念一部《地藏經》,大約是一個多鐘頭,我念得生念不熟,念不熟一個半鐘頭,還是念不熟,兩個鐘頭就了不得了,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抽兩個鐘頭不可以?我想還是做得到,這就叫行。為什麼今天做呢?今天做就比你平常的念一百部功德還大,為什麼呢? 地藏王菩薩成道日,諸天鬼神擁護來做紀念,在這個紀念當中發現你念《地藏經》,大家加持你護持你,你能夠得許多好處。  有的大乘經上說,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如供養一位無心道人,無心就是法界的意思,無心就是不住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叫無心,涵義就是讓我們悟得自心,不要心外求法,但是沒有大乘經典的教育,我們還不知道這種道理,因此說聞大乘法的功德是無量的。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嘆、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這一段經文是說法寶,或者印經或者修理或者恭敬讚歎乃至於合掌,這就是最基本的表現。見了經書了你合個掌,這叫恭敬。要是能夠頂禮、讚歎,就是說個偈子,你把這一切法都當普賢行,「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這也是讚歎,讚歎〈普賢行願品〉,也就是讚歎《華嚴經》,哪一部經都可以。但是除了讚歎之外,這部經舊了,你把它粘一粘,補一補,修理一下,不許燒,燒經那就壞人天的眼目,罪惡可大了,毀壞的經典不用了,你把它供起來恭敬擺在僻靜處,總有哪些因緣誰碰到。對已經壞了的佛像或者經書,你修理一下,或者自己發心或者勸多人共同的發心。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小國王」是不限量的。有些地區很小,他在那一個地區百里為王,像我們中國古老的時候,隔一百里地,他都稱王,這也算小國王,像現在土地很大的國王都算大國王了。  「檀越之人常為輪王」,就是那個發起的或獨發心的人。「檀」是布施,「越」是超越,他的罪惡都超過了,因為供養布施經典或者修補佛像,超越原本的罪惡,得了善果,常為輪王。輪王或者管四天下,或者管一天下,或者管三天下,鐵輪、銅輪、金輪、銀輪四種輪王,那些讚歎他隨喜他,乃至於共同發心的那些人,三十生中為小國王,「檀越之人」就是發起的人,他做輪王,他又以善法教化那些小國王,也就是教化跟他共同的修補經典乃至於修補佛像的人,就得到這些果德。  「複次,地藏!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 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這個布施更少了,把前面經文總結一下,供養佛法僧,在未來世就是末法時候,有些信心具足的善男女,在佛法里種的善根,或者布施經像,或者供養佛經或者供養佛像,或者供養三寶,乃至於修補壞的經書、壞的塔廟,乃至於就是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這麼少的功德。  「如是善事」就是所做的這些清凈的好事情,「但能迴向法界」,在佛教中布施就是讓你施捨,特別要發施捨心,除了舍物質之外,要有施捨心,就是不要貪戀,不要慳吝,凡是有好的事情都要推己及人,所以處處講迴向,把以上所做的這些功德迴向法界的眾生;能迴向的人,他的功德是說不盡了,百千生受上妙樂,永遠享受得很好。他受到好事情了,他又修了,他會積累的,他的善根使他自然會積累,為什麼行善的人愈行善,做惡的人愈往下墜?就是他的惡業惡根促使他那樣做。  〈大乘起信論〉講習種性、性種性,習種性熏習他盡做惡事情,不是善友的聚不到一起,做惡的人他不會走到我們當中來,走到我們這當中來的,他扭頭就走了,連看都不看。儒家也這樣講,物以類聚,族以群分。水族的動物生生世世轉水族,他不會轉到人也不會轉成陸上動物,水族的動物也不會跟陸地上的動物合群的,兩者性不相同故,因為習染,就是因為多生累劫所習染的。像我們這一種,所聚合的都是善友,所以就生生世世的互相勸善。假使怕我迴向了他們,我自己沒有了,就像施捨財似的,我舍給他,我就沒有了,這就是不曉得你失去的是現在眼前的小利,所得到的是未來的大利。好多人他的慳吝心永遠是具足的,他跟我什麼關係? 我給他迴向做什麼? 這種只迴向自身的利益,所得的果報是有局限的,三生受樂,一輩子、兩輩子、三輩子就完了。  讀誦大乘經典、持念聖號也好,念佛菩薩名號、聞大乘經典,現在聽完經了,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迴向? 我看大家一站起來,趕忙的就拿凳子,心裡有沒有做迴向? 起碼你得迴向這麼四句話。我講完經,我是迴向「聞法功德殊勝行」,這種行門是最殊勝的,這種修行你做對了。「無邊勝福皆迴向」,聞法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是無邊的;普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迴向一切受苦難沉淪苦海的眾生,讓他很快的就到極樂世界了。  在聽完經剛要起來的時候,心裡要這麼想這四句偈。在佛門中修福太容易了,舉心動念都有不可思議的福德,就是沒有做,不信,我們大家不打妄語的話,我登記一下,有幾個人這樣迴向? 通常都是站起來就走了,那樣的話,你聞一座經就是一座經,功德不增長的。如果你這麼一迴向,這個功德就增長了,增長了很多很多說不出來,無法估計的功德。這就看你的用心如何,要修行還怎麼樣修行呢? 這就是不可思議的修行,這種修行要到你成佛才曉得,不成佛以前你還不知道。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這是地藏王菩薩請求佛給他說,這個閻浮提世界上的布施,考核一下子他們的功德大小,為什麼有的一生受福,有的十生百生受福,有的千生萬生無量億生一直在受福,是什麼原因?就是這個原因。  這一品完全講布施的,完全是講有相的。事都是有限量的,我們要把有限量的事,擴大到無限量的理,用我們的心把它擴大到無窮無盡的理上,那就可以說我們從現在一個凡夫的眾生,以這種的心量變成了菩薩,而且是大菩薩,你就變成了處處是普賢行了,處處都是觀自在了。  如果你局限了,隨著這個音聲局限於這個事物,這樣的功德很小,為什麼有一生百生千生不同的差別呢? 就是這個原因。他不知道方法,要是知道這個方法,就要去做了,為什麼不做? 沒有智能,我們做一切事都是以智能為根本的,你想入道,想成佛,或者想明白事理,你得學,不學不會知道的。  《華嚴經》上講,「譬如暗室寶,無燈不能照,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沒有人說,你不能理解,就像一間黑暗的屋子,我們知道屋子裡有顆寶珠,沒有光明沒有燈光,你進去拿那顆寶珠,你是拿不到的,就是這個涵義。說了之後,你明白了,要用智能去思惟,想一想那個道理,愈想愈明白,愈明白你愈想,智能是輾轉增長的,就像迴向又迴向,迴向又迴向,這個涵義是一樣的。智能愈增長你愈明了,你自己可以看很多的大乘經典,雖然這部經你沒有開悟,說不定讀誦哪一部經你就開悟了。  為什麼要閱藏呢? 因為藏經的種類太多了,你不曉得哪個因緣跟你恰恰相合,合了,你一看開悟了。過去出家人,天南地北到處跑跑,為什麼呢?聽到那個地方有位大德,那個山裡頭有修行人,他就到那地方去求法了,不一定在一言一句中,言下大悟,所以他會到處行腳。  佛在世時,那些比丘,到處乞食,到處化度眾生,到處親近他的依止師,到處去找大德,也如是。我們中國叫參學,參什麼呢? 參訪善知識,學什麼呢? 學智能,一個人有一個法門,修行都不同。相應了,就照這個修下去了,多聞法多參學,善知識就是這樣子,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即身成佛,他就是聞一位,證一位,聞一位,證一位,聞法功德不可思議。
推薦閱讀:

七翁:大作手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不信?我們小賭一把,如何?
轉:我們只是相愛的朋友《非本人原創》
系統養生:雄鷹鳳凰涅槃給我們的養生啟示
手紋能告訴我們什麼

TAG:成就 | 力量 | 我們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