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善說海第六品思考題答案499--571

第79節課  499、怨敵因我們而墮落受苦,那我們會不會有惡報呢?修行人依靠怨敵的傷害而修安忍,怨敵是否也會因之而得到利益?請詳細分析。  答:他人因損害我們而墮落,原因雖然是由我們的宿業所引發,但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沒有損害他人的發心,只有以慈愍去修安忍的善法意樂。如是發心是善,正行也是善法,結行也是善法,因此,我們以修安忍的善法功德,絕不會導致墮落地獄的苦果。  雖然我們藉他人的傷害而成就安忍,但這個過程中,是自己發起修行安忍的意樂,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根門而成就善法,個人發心修持善法,其功德也就只是發心修持者本人得到。而他人的傷害,其因是嗔恨煩惱,其行為是損害惡業,其結果也會是惡趣。一切善惡業都是由發心的善惡而決定,如《功德藏》中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惡劣的心念行為,導致惡果,善良的心念、行為會導致善果,因果規律便是如此。  500、既然安忍的功德如此之大,那在遇到他人損害時,能否以怨報怨、以牙還牙,促使他也修安忍呢?為什麼?  答: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面對他人的損惱,如果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因為他人進行傷害行為時,心相續為煩惱所制而無有自主,如果在此時遇到了抵抗損害,如同火上澆油,嗔心會更熾盛。他在這種情形下,根本不會去考慮修持安忍,只會更增加他的損害惡業。而且,如果我們這樣去做,安忍難行也會毀損,自己的菩薩行也就退失了。  501、電視上出家人或修行人的形象,以前對你有什麼影響?學習了本論之後,你有哪些改變?  答:請自己發揮。  502、面對別人的譏諷、誹謗和謾罵,你應該如何修安忍?你做到了嗎?  答:我們應作仔細觀察:他人對我的譏毀傷害,是損害了我的心呢?還是損害了我的身?首先來看自己的心,心沒有顏色、形狀,沒有來處、住處、去處,一切的一切了不可得,本體就像石女的兒子一樣,根本不會存在受傷害的可能性。  那麼身體會不會受到譏毀傷害呢?身體是地水火風無情法組成,本身不會有任何苦樂感受,所以不存在受損害的問題。  若謂「心將身體執為我所,所以身體能以痛苦加害」,這也不合理。因為心自己的本體都不存在,那它所執著的身體會存在嗎?  除了身心之外,沒有其他可受苦損之處。所以,任何言語對我們不會有任何損害,有什麼理由生嗔恨呢?  第80節課  503、若謂:「譏毀將使他人對我生厭噁心,所以我對譏毀者生嗔。」你如何駁斥?  答:譏毀固然可導致他人對你不喜,然而他人對你討厭,對你的現生、後世不會有任何毀損。  如果自己修行很圓滿,無論別人對自己怎樣不歡喜,生厭憎心,對今生是不會有損害的,後世也不會因之受損而得到惡報,既然是對自己的今生後世都無損害,那就毫無必要去對譏毀生嗔心。  504、學佛或出家之後,家人依靠自己造惡業,為了防止他們造業,應隨順他們嗎?為什麼?  答:不應該,如果為了讓他們滿意,從而捨棄見解、捨棄學佛,那是非常愚痴的行為。  世間上的流言蜚語各種各樣,對你的今生不會有危害,對來世也沒有什麼影響。儘管出家學佛,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對佛教產生不滿,但這是眾生的業力現前,並不是你故意去害他們。假如為了博得他人讚歎,從而失壞自己的道業,或者為了讓世人滿意,自己從此不修忍辱,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對自他的今生來世無有任何利益。  505、有人說:「譏毀障礙我得到利養,若沒有人供養,我餓死了怎麼辦?」對此應如何回答?  答:即使障礙你獲得利養,也不應該生嗔恨心。因為利養是帶不到後世去的,而為了利養所造的惡業卻會如影隨形,從而感受漫長的惡趣痛苦。所以你寧可現在迅速死去,也不要以邪命過活。苟且偷安地過日子,縱然可以活得長久,但最終必定要面臨死亡和墮落的痛苦。  506、邪命分為哪五種?你具備幾種?  答:詐現威儀、諂媚奉承、旁敲側擊、巧取訛索、贈微博厚。  507、請具體分析「利養無有實質」之理。  答:比如一個人做夢享受了百年快樂,另一個人做夢只享受一瞬間的快樂,但這兩人醒過來以後,夢中擁有的快樂都是一去不復返。同樣的道理,有人以邪命養活過了一百年,有人活了短暫的時間,但他們臨終的時候,原來享受的快樂都不會再現,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再者,即便獲得豐厚利養,能長時間地盡情享樂,可是在死亡時就像遭受強盜搶劫一般,絲毫也無權帶到後世,最終只能是赤裸裸地空手離開人間。  第81節課  508、有人認為:「有錢可以懺罪修福,供養僧眾、建寺院、修佛像。別人若阻礙我賺錢,應該對他恨之入骨。」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如果你追求利養時,有人在中間造違緣,你就對他生嗔恨心,這樣不僅沒辦法凈除罪障、積累福德,反而依此斷送福德而產生罪業。前面也講過,對菩薩生一剎那的嗔恨心,能夠摧毀千劫的福德,過患非常非常可怕。假如為了利養而嗔恨造障礙者,自己的罪業會增長、福德會滅盡,不但沒有任何利益,且對修行有極大障礙。  509、藏族有句諺語說:「世間的屠夫和獵人,殺生的豺狼和貓,殺他們也沒什麼罪過。」對於這句話,你怎麼看?  答:屠夫獵人等活一天就要造一天的惡業,如果讓他們死了,也就解救了很多眾生,他們也少造惡業。當然,這只是民間的說法,凡夫去殺死他們,超度不了,肯定有過失。但是針對造惡業者說,確實是早點死了比活著好。  510、遇到名聞利養時,我們應怎樣正確對待?  答:以前上師如意寶說:「若真正對眾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聲和利養是可以的,但若純粹是為了個人,那擁有這些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我們今後遇到名聞利養時,也應以這種態度來面對。  511、若謂:「別人誹謗我,會令大家生懷疑,使我不能弘法利生,也斷了他人的善根,所以,造謠的人特別可恨。」對此請以理破斥。  答:既然你是為護持他人的信心,不希望他們聽信謠言生邪見而失壞善根,那你為何不嗔恨誹謗其他大德的人呢?有些大德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事業非常興盛,有人就對他無因誹謗,令許多信徒產生邪見、毀壞善根,你為什麼不生嗔恨心?《毗奈耶經》中記載,舍利子和目犍連曾受果嘎勒嘎比丘的誹謗,你怎麼不為他們憤憤不平?甚至個別大德受誹謗時,你不但不生嗔,反而很高興地跟別人一起談論,那你的理由是不是不太充分?說別人過失,你非常快樂,說自己的過失就忍無可忍,這是什麼原因?你不是口口聲聲說生嗔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嗎?這樣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完全是我執和我所執在作怪,並不是為了保護別人。所以,生嗔恨心的理由不充足。  512、有些居士學佛,家裡非常反對,經常砸佛像、燒經書。這些居士就認為自己發了菩提心,不能讓眾生依靠自己造罪,所以只好放棄學佛。這種做法對嗎?你遇到這種情況時會怎麼辦?  答:不對,這是一種不懂佛法的愚笨做法。如果去隨順他們,從而捨棄正法,斷了解脫的慧命,不僅你造下了舍法罪,而且這個惡業得由他們共同承擔,恰恰把他們全部推進了地獄火坑!如果你聞思過佛法,對教理有所了解,那麼在遇到家人反對時,更應精進學佛,以慈悲心把功德迴向給他們,讓他們早日迷途知返,走上解脫之道。  第82節課  513、上師對我們恩重如山,若有人毀謗甚至傷害上師,我們應該怎麼做?為什麼?  答:如果自己有能力,應予以制止。若無能力,應掩耳不聽,內心不要隨煩惱對他生嗔恨心或害心,而應如理如法地觀修,了知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以澄明的心去安忍這一切。若對毀謗上師的人生嗔,這種做法有違上師教言,並不是在報答上師的恩德。  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有些人惡語誹謗上師時,應當想方設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無有能力制止,則一邊思維上師的功德,一邊用手指捂住耳朵,不聽他的胡言亂語,切莫與該人親密交往、暢所欲言。」千萬不能為此而打架罵人。  514、論中說怨敵與天災對我們的損害相同,但怨敵有故意害我們的心態,天災卻沒有,所以二者並不相同。對此你如何破斥?  答:怨敵害你實際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緣催動下不得不做,這完全是因緣的產物,和無情法一樣。所謂的怨敵,也只不過是內心煩惱所控制的工具,如果沒有煩惱的指使,並沒有自主傷人的能力;而煩惱也只是因緣的產物,如幻如夢,根本沒有獨立自主的自性,在這一連串的因緣所生法中,該嗔恨的對境根本就不可找到。  當別人辱罵我們時,可以這樣去觀察,使自己直接感到傷害的是惡語;惡語的來源是口腔聲帶等發音器官;而操縱這些器官的是心識;他的心識又是誰操縱的呢?煩惱,煩惱出於何處呢?煩惱出於如幻如夢的緣起。這一串因緣中,應該嗔恨誰,不能昏官斷案,不問青紅皂白,胡亂責怪。而我們由長期的錯誤串習,放過了無情法的語言,只是盲目地抓住一個模糊而籠統的有情法——「人」。如果去分析「人」,他也只是由地水火風無情法與心識而組成,而心識也只是緣起幻化法,根本找不到一個有能動作用的本體。  515、一個人莫名其妙被打後,對打人者生起嗔恨心,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為什麼作者說被打者與打人者有同樣的過失?  答:懂得因果業報、緣起等佛法的人,對此中的關係、責任會一目了然。雙方都由無明愚痴覆心,作害者不懂佛法,也不懂世間法,不能逃脫責任;受害者生嗔同樣也如是,不知自業感召,反而對此生起了嗔恨煩惱,也造了很大的不善業,雙方都在造惡業,同樣犯了錯誤。  516、你對學習《入行論》重視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請自己發揮。  第83節課  517、貪心與嗔心的對境完全不同,為什麼說嗔心的來源就是貪心?「貪執縱有芝麻許,竟引痛苦無邊際。」對這句話你有什麼深刻體會?  答:儘管《釋量論》中說:嗔恨心依靠不悅意的對境產生,貪心依靠悅意的對境產生。從這個角度上,貪心與嗔心的行相、所緣似乎是他體。但實際上它們全部來源於無明我執和薩迦耶見,依靠這樣的我執和我所執,產生了貪心,當別人對你貪執之境造違緣時又生嗔恨心,倘若沒有對我和我所貪執,嗔恨心怎麼會平白無故產生呢?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518、為修行而辭親割愛,斷除種種貪執,對有些人來說非常痛苦,甚至無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見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如何勸他?  答:例如一個束手待殺的死囚,若因斷手而得以活命,何樂而不為呢?同樣,若以忍受辭親割愛等修行的小苦,而能脫離地獄等大苦,難道不是很好嗎?  519、請談談你對「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的理解。你應當怎麼做?  答:如果僅僅有信心,卻沒有見解智慧,只不過增長無明而已。因為對前後世、業因果的微妙道理一無所知,沒有正見攝持的修行很容易誤入歧途,只是一種茫然的迷信,遇到別人的問難時,自己也是啞口無言。  同樣,光有見解而沒有信心也非常可怕,它是助長邪見之因。比如我們對佛陀和上師的功德,必須具足一種信心,如果這一點都沒有,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墜,把它當作學術一樣鑽研,那隻會增長自己的邪見,對解脫沒有任何幫助。  520、平時遇到生嗔境時,你是怎麼樣修安忍的?  答:請自己發揮。  第84節課  521、讚歎隨喜敵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種特點?  答:1)「唯樂」:從暫時究竟、今生來世等各方面觀察,它是自他一切快樂的來源。世間的各種妙欲,只能產生暫時的快樂,且它的來源、果、性質都是痛苦。而讚歎別人的安樂,從因方面來講是一切安樂的源泉。  2)「無性罪」:就本性而言,隨喜敵人功德的安樂,在佛陀所制定的罪業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這一點,別人也會認為你心胸寬廣,值得交往。  3)「諸佛皆稱許」:世間妙欲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傳承上師所呵斥的,而隨喜的快樂,卻是他們都悅意讚歎的。我們遇到敵人時,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並隨喜讚歎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師、諸佛菩薩都會認可,在大小乘經論中也予以讚歎。  4)「攝他法」:隨喜別人的快樂,就是在利益眾生。因為利益眾生主要是六度四攝,而隨喜讚歎敵人的功德,別人知道你無有嫉妒,會起信心,屬於四攝中的「愛語」方便。  522、痛苦和快樂的源泉,到底在於外境還是內心?為什麼?  答:在於內心。人世間如同火坑般的險惡苦境中,痛苦障難必然是少不了,只有保持一種安樂的心態,對這一切才能正確的對待,順利的將苦難轉化為修行助緣。要不然外境最好,自己也會非常痛苦。如果能凈化自心的煩惱,原先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都會變成安樂。以前藏地有一位大德,文革時人們每天都要批鬥他,但他卻顯得特別安樂,在私下告訴別人:「我這一生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歡樂,現在我每天都在修安忍的歡喜之中。」  523、有些人一聽到別人讚歎與自己關係不好的人,就極為不快,臉色馬上陰下來,這時候你應該怎麼勸他?  答:1)倘若對方因稱讚你的敵人有功德,因而他獲得了讚歎隨喜的快樂,那麼你為何不同樣稱讚,而讓自己也一起享受快樂呢?  2)如果說讚歎將使敵方獲得快樂,而你不希望他們得到快樂,那麼你也不該支付酬資使你的僕人快樂,但是這種做法,會使你今生和來世的安樂都失去。  3)當別人稱讚你有功德時,你就希望他得到讚歎隨喜的快樂,而當別人稱讚你的仇敵有功德時,為什麼你就感到不樂意呢?  4)如果對方發過菩提心,則可以勸他:你原先希望一切有情都能獲得安樂,因而發起了「成佛利眾生」的菩提心,現在有情自己獲得了安樂,為何你反而要為之而嗔恨呢?  524、為什麼說嫉妒心可以摧毀今生來世?請以公案具體分析。  答:毀壞來世的公案:《雜譬喻經》  毀壞今生的公案:慧期僧人的故事  (具體情節略,詳見《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525、行持善法時,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緣?你做到了幾條?  答:噶當派的大德在修心時,一定要具足四種條件:1)有強烈的意樂。沒有意樂的話,想往生或者利益眾生,什麼事情都搞不成。2)發殊勝的願。在上師、諸佛菩薩面前,發願生生世世利益無邊的眾生。3)誓言要堅定。不能今天發一個願,明天就放棄了,大家現在已發了菩提心,以後在實際行動中,儘管每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所發的誓言不能忘。4)經常祈禱諸佛菩薩。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才能順利承辦所發之願。  第85節課  526、發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別人搶自己執著的對境時,應該怎麼做?你能做到嗎?  答: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應該對一切修安忍,縱然是最執著、最喜歡的對境,為了眾生也要心甘情願地捨棄。因為你在發菩提心時,曾於上師三寶前立誓:「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既然自己的身體都能捨棄,更何況身外之物呢?如果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裡的財產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讓人,那說明你確實存在菩提心。  527、你對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有責任感嗎?體現在哪些方面?你今後有什麼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  528、你有願菩提心嗎?以什麼來衡量的?看到可憐的眾生心生不忍,這是菩提心嗎?為什麼?  答:前一問請自己發揮。  這不能稱為菩提心,因為沒有發過心的世間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們的相續中也有,這隻能算是一種憐憫心,憐憫心的對境只是個別眾生,而菩提心則是緣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  529、施主供養自己的怨敵,有些人就氣憤不已,對此你如何看待?  答:沒必要生氣。因為不論是怨敵從施主那裡獲得受用,或者他沒有得到,財物仍舊留在施主家,這二者都沒有你的份兒。別人得到與否,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530、在到處見上師與聞思經論方面,你平時是如何抉擇的?為什麼?  答:請自己發揮。  第86節課  531、法王如意寶接近圓寂時,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哪四點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答:1)誠心祈禱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2)發菩提心,以慈悲心來對待眾生;3)盡量守持一分戒以上,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殺生;4)末法時代,觀音心咒轉經輪度化眾生的緣起非常成熟,每個修行人要經常使用。  532、有些人經常咒罵自己的敵人:「願他倒霉、失敗,讓他不得好死……」對此現象,你如何看待?  答:這樣陰毒的發心,對於別人的成敗興衰,其實不會起任何作用,別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業決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無論你如何盼他受苦,不會變成現實。但是,這種心念對自己卻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惡業將招感惡果,毀壞自己今生來世的福樂。  533、怎樣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確?  答:如果能斷除煩惱心,說明自己的修行正確;如果煩惱有增無減,那修行可能誤入歧途,米拉日巴尊者說:「飲食好不好,觀其面色即可知曉,同樣,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對治煩惱便瞭然。」煩惱對治得不錯的話,修行已經步入正軌,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斷,仲敦巴尊者也說:「對治煩惱則為法,不治煩惱為非法。」  534、倘若你辛苦創建的事業被人毀於一旦,你會怎麼對待?  答:隨緣而轉。別人造違緣的話,說明因緣不成熟,那就放下吧,沒必要為此懷恨在心,更不可像世間人那樣,拿著刀子拼個你死我活,這不是學習大乘經論之人的行為。  535、作為大乘修行人,對名聲應持什麼態度?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大乘行人對名聲的態度,則是不破不立。一個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聲自會像瑪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於十方,任誰也無法阻擋。但若有人無端加害,令自己的名聲掃地,為此不應該生嗔心,更不應該損害眾生。  536、有些人說:「為了弘法利生,我必須要有名聲,不然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怎麼廣度眾生呢?」對這種論調,你怎麼破斥?  答:度化眾生靠的是修證功德,靠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如果一個人具足了這些功德,即使他沒有什麼名聲,也能夠利益廣大眾生。西藏人有種說法是:「是真金,雖在泥土中也會發光。」你真正有了修證功德,就會像太陽升起來一樣,不管烏雲有多麼濃厚,陽光也不會被遮擋的。如果自身沒有功德,縱然名聲如雷,但這除了給你帶來麻煩外,也利益不了任何眾生。  第87節課  537、「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  答:請自己發揮。  538、你有沒有分清楚生活與生活的意義?今後你有哪些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  539、為什麼說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沒什麼差別,當它倒塌時,不值得為此而傷心哭泣?  答:在成年人眼裡,沙屋本來無有實質,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為此而哭。同樣,在聖者眼裡,成年人對名聲的貪執與孩童對沙屋的貪執一樣可笑,無有實質意義。只是口頭上的一種言詞,這種言詞對解脫沒有絲毫幫助,反而因之堅固我執。在輪迴的大夢裡,若為了拚命追求名聲而喪失財產、生命,一旦失去就痛苦不已,那跟愚童因沙屋倒塌而哭有何區別?  540、當聽到別人的讚美時,我們自然會生歡喜心,為什麼作者說這不應理?  答:這種讚美我們的聲音,如果去分析,它是一種很短暫的法,顯現後無間即入於寂滅,不再存在。而它本身又是一種無情法,不可能有「我要讚美某人」的分別意念。它只是一種響聲,由微塵的不同振動頻率而組成,與自然界的水聲風聲沒有區別,對這樣的無情現象,理應不能生執愛,認為它在讚美自己而為之高興。  第88節課  541、有人說:「別人讚美我的時候,他必然很快樂。我已經發了菩提心,眾生快樂我也快樂,所以我喜歡讚歎,主要是隨喜別人的快樂。」這種說法你如何駁斥?  答:你既然能對眾生的快樂感到高興,那麼這種隨喜應該很廣大,可以遍及每一個眾生吧!但實際上你的心好像很會揀擇,當別人讚歎你的敵人時,你為什麼不去隨喜呢?那時你不但不高興,反而生起嗔惱痛苦,這與你的說法完全相反。別人的名聲傳揚各方而喜悅時,你在旁邊的心境如何呢?可見,你的說法自相矛盾。  542、有了名聲讚譽之後,會帶來哪些過患?  答:讚美稱譽會使自心掉舉散亂,瑣事應酬不斷,且損壞自己的厭離心,嫉妒具有福德才學之人,破壞圓滿福慧資糧的法行。  543、有人對你惡語中傷、造謠誹謗,明明是忍無可忍的事情,作者為什麼說這是好事?你真的這樣認為嗎?  答:因為讚譽名聲能讓自己陷於虛假的名譽中,為它所拖累、障蔽,愈來愈趨向於危險的罪業惡趣。這時若有人用誹謗、譏諷等方法,摧毀我的名聲迷網,使我從障蔽中解脫,那此人對我的恩德很大。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就會一迷不返,墮落在罪惡險坑,造不可思議罪業而墮入惡趣,而他的誹謗卻使我從這危險中擺脫出來。所以,被他人惡語中傷、造謠誹謗是好事。  544、「佛陀怎麼樣對待眾生?我怎麼樣對待眾生?」這兩句話當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答:請自己發揮。  第89節課  545、有人說:「我正在聞思修行時,別人前來干擾破壞,故我應為了保護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對此你如何看待?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這種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難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為何不修習安忍呢?修行人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遭受別人干擾是難免的。但我們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眾生,現在如果對眾生髮嗔恨心,豈不是從根本上違背了修行目的。所以,為保護修行而不安忍眾生損害的理由,是荒謬的。  《佛遺教經》中說:「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依佛陀的教導,我們不管遇到任何情況,也不能以嗔恚對待。經中還說哪怕是眾生前來節節肢解我們,也應「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  546、為什麼說三乘佛法都強調不害眾生?請具體分析。  答:《別解脫經》中可以體現出,小乘的主要原則就是不害眾生。大乘佛教在不害眾生的基礎上,還加上了利益眾生。而密宗無上乘,則是大利益眾生,從下往上依次遞進。所以只要是一個佛教徒,無論遇到任何違緣,都應修持安忍波羅蜜多,不傷害眾生。  547、你與別人發生矛盾時,一般是怎麼樣處理的?舜的故事給了你什麼啟示?  答:請自己發揮。  548、有些人抱怨:「我本來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給我製造障礙,總讓我生嗔恨心!」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安忍並不是在沒有人的環境中,自己一個人靜靜地修。修安忍必須要依靠眾生,若沒有眾生的損害,對誰生起安忍之心?所以如果有人傷害你,這是修安忍最好的機會,千萬不能生嗔恨心。  第90節課  549、有些人看到佛像就馬上磕頭,看到怨恨的敵人就咬牙切齒,這種做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恭敬佛像可以積累資糧、凈除業障,而敵人也是一樣,依靠他的損害,自己才有機會修安忍,才能圓滿安忍波羅蜜多的功德。二者都是修行所緣,故應平等恭敬。  550、有人說:「敵人雖然是修安忍最殊勝的助緣,但他並沒有利益我的發心,所以不應將功德迴向給他。」請以理駁斥這種說法。  答:敵人確實沒有想幫你的念頭,然而世間上很多法都沒有饒益人的分別念,但我們也會對它極力供奉。如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學、佛塔、佛像、舍利等,這些都是沒有心識的法,如果以沒有利益你就不應對其供奉為理由,那對這些都不應去頂禮供奉,甚至連佛陀也不能去供奉了。但這是每一個三寶弟子不會承認的。  551、在寂靜的地方修安忍,任何人也不接觸,這樣會有效果嗎?安忍應當怎麼修?  答:雖然這也可以,但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和傳承上師們修安忍的方法,並沒有說跟任何人都不見,只閉關就可以了。一般而言,仇敵嗔害越強烈,所受的苦惱越厲害,忍辱力才能越增上。翻閱諸佛菩薩與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不依靠怨敵的嗔害而修成安忍的事例,恐怕是沒有的。  所以,修安忍必須要出來接觸人,面對各種各樣的事,在那個過程中,看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強,依靠種種違緣逐漸強化你的忍心,修行境界才會越來越提升。  552、現在有些人宣稱自己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對此你如何看待?  答:這是非常愚痴的說法!如果你有釋迦牟尼佛功德的億萬分之一,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會有的。佛陀在漫長的時間中,變成外道、婆羅門、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麼樣修的,慈悲心是怎麼樣修的,布施心是怎麼樣修的?不說別的,看一看麥彭仁波切著的《釋尊廣傳》中佛陀因地時的公案,哪個人能比得上?  553、為什麼說要想獲得佛果,眾生這一福田不可缺少?請從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答:基:剛開始時,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髮菩提心。菩提心有兩個條件,一是以慈悲心緣眾生,二是讓這些眾生獲得佛果,所以不能離開眾生。  道:發了心之後,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萬行,沒有眾生的話,修持六度沒有對境。  果:最後獲得佛果時,度化眾生是佛的唯一事業,如果沒有眾生,佛就「失業」了,沒有任何事情可做。  故從基道果上講,最初的發菩提心,中間行持六度萬行,最後成就佛的事業,都不能離開眾生。  第91節課  554、你看到佛塔佛像和看到普通眾生時,態度有什麼不同?這樣對嗎?為什麼?  答:請自己發揮。  555、「眾生與佛完全相同」,這種說法正確嗎?請具體分析。  答:就修行所依的助緣來說,佛和眾生同等重要。如果一個眾生都沒有,很多法的確沒辦法修。我們修法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從剛開始發心到最後迴向之間,眾生是不能離開的。同時沒有佛陀也不行。因為佛陀宣說正道,給我們開示了取捨的道理,如果沒有這些,所有眾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麼引導去證悟佛果呢?因此,從功用上而言,眾生與佛是平等的,獲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眾生的恩德。  但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很大差距。眾生由業和煩惱的纏縛,轉生於輪迴苦海,福德、智慧貧乏,無法與佛的無邊功德事業相比。  556、「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有哪兩種解釋方法?  答:1)安住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境界中,去供養一切有情,這個功德非常大,因為眾生是珍貴的福田。  2)供養從一緣慈心等持中出定者,這個人雖不是聖者,但供養的功德無量無邊。  557、請以教證、理證說明:眾生對我們成佛非常重要。  答:1)教證:《華嚴經》中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龍樹菩薩也說過:「眾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於眾敬如師。」  2)理證:如果沒有眾生,發心便無由可起;再者學道積資糧的過程,需要修習六度四攝等菩薩行,如果不依靠眾生,布施、忍辱、四攝等等,也就無從下手;最後要獲得圓滿果位時,還是不能離開眾生,否則成佛的事業無法圓滿。因此,眾生對我們成佛非常重要。  558、怎樣才能了解佛陀的功德?對此你有何打算?  答: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廣大功德,應該看一看《釋迦牟尼佛廣傳》等論典,佛於多生累劫中,為了眾生髮菩提心,歷經種種難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無法想像。至於佛陀的無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來成立佛陀為量士夫。  第92節課  559、如果你周圍的人特別惡劣,經常無事生非、造謠誹謗,你會怎麼對待?為什麼?  答:以歡喜心去對待。因為這些人實際上是幫助我們成就一切功德之因,如同核桃,表面凹凸不平很不好看,但裡面卻有著美味可口的果仁。如果只看表面,而失去其實際的功用,這不是一般的愚痴,而是斷毀解脫功德至命的愚痴行為。以這份實實在在的助成佛果之功德,完全值得我們至心恭敬供養。  560、世間的愛和佛陀的愛有什麼區別?你有哪些親身體會?  答:世間的愛,所愛的範圍有限,且帶著自私的成分,非常虛偽、不可靠。而佛陀的愛,如同陽光一樣普灑有情,是一切眾生的無偽無偏至親之導師,他唯一所行的便是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佛陀因地時寧可捐軀獻命,以種種難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賜給眾生甘露法葯。  561、如何才能報答上師和佛陀的恩德?你做到了嗎?  答:上師諸佛視三界眾生如愛子,願他們都離苦得樂,如果我們盡一切力量讓眾生歡喜,那麼上師佛陀一定會感到欣慰,這才是報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楞嚴經》中說:「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將成佛度盡眾生的心愿,去付諸實際行動,供奉微塵數的諸佛,這才能算是修行人的真正報佛恩德。  562、「人越愚痴,就會越傲慢。」對於這句話,你怎麼看待?  答:請自己發揮。  563、為什麼說殺害眾生來供養上師或佛陀,是非常顛倒的行為?請以教證、理證、比喻說明。  答:1)教證:佛在《月燈經》中曾問阿難:「一個人從頭到腳遍滿火焰,這時在他前面擺滿各種妙欲,他有沒有快樂之心?」「絕對沒有。」佛說:「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看見三界眾生遭受種種痛苦,也不會生起一點歡喜。」  2)理證:害眾生(有法),不能令佛歡喜(立宗),令佛傷心之故(因),如殺兒欲令母喜一樣(比喻)。  上師諸佛是眾生無偽的親友,唯一關心的就是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曾修過無數次的捨身苦行,也曾以自己願入地獄的決心去代眾生受苦。乃至輪迴未盡、眾生未空之前,始終不顧財產、眷屬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眾生快樂,上師諸佛就會歡喜,如果眾生遭受苦害,諸佛就會悲傷難過。  3)比喻: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說:「比如請一位母親做客,將被殺兒子的肉放在她面前,這位母親會不會歡喜?同樣,一切佛菩薩對所有眾生就像母親一樣關照垂念,殺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養,諸佛都不可能歡喜。」  第93節課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見上面有小蟲,就不管它死活,馬上夾起來扔出去,這種做法佛菩薩會歡喜嗎?為什麼?  答:實際上這是對諸佛聖尊最大的傷害,這種供養也沒有意義。損害眾生會令諸佛聖尊悲傷,即使表面上的善法再大,對眾生有害的話也勞而無功,是讓諸佛聖尊不悅之因,護法善神也會因此而遠離。因此,從現在開始,要以利益眾生作為自己的修行中心,斷除一切傷害眾生的惡業,盡心儘力去饒益眾生。  565、堪布貢噶旺秋的公案,對你有什麼觸動?你打算以後怎麼做?  答:請自己發揮。  566、為什麼說眾生與佛陀是一體的?請從世俗、勝義兩個角度分析。  答:從勝義的角度來講,眾生與佛一味一體,每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都具足如來的功德莊嚴。從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發了菩提心後,把眾生和自己觀為一體,通過自他交換、自他平等、自輕他重等修持菩提心,眾生的悲苦喜樂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且眾生都是未來佛。  第94節課  567、為什麼說想到利害之果也應該恭敬眾生?  答:譬如國王屬下的大臣,雖然傷害了很多人,但具有遠見的人,縱有力量也不會報復,因為他知道仇敵不只是一個人的力量,國王的威勢就是他的依靠。  同樣,傷害我的仇敵縱然力單勢孤,也不應輕易報復,因為慈愛眾生的佛陀和懲治罪行的獄卒,都是仇敵的依怙。所以,我應該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樣,恆常隨順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歡喜。  568、讓暴君生嗔和傷害眾生,二者有什麼差別?請從利、害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答:1)害:殘暴的君王無論怎麼生氣,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獄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卻會帶來地獄的苦害。  2)利:使一個有權勢的國王最高興,也不能賜給我成佛的安樂;但是取悅眾生,最後一定可以圓滿無上正覺。  569、看到有些待宰的眾生時,我們應當怎麼做?  答:如果有能力的話,哪怕救一個生命,功德也是無量的。但若實在無能無力,在其耳邊無條件地念一些寶髻如來、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佛號,對此眾生也必定有利益。  570、取悅有情、修習安忍,會有哪些殊勝果報?  答:取悅有情:能在未來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譽等榮耀。  修習安忍:使人得到莊嚴殊妙的容貌,無有病障的健康身體,美好的名譽,長壽久住和轉輪聖王的無窮快樂。  571、這一品的內容對你有哪些影響?具體表現在什麼事情上?  答:請自己發揮。
推薦閱讀:

《二規教言論》思考題參考答案(1—6課)
學佛與做人 思考題及解答 (轉)
《為什麼學佛》共修思考題

TAG:思考 | 菩薩 | 答案 | 思考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