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秋色圖:真正的宋代青綠山水畫國寶|江山秋色圖|趙伯駒|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南宋 趙伯駒 長卷 絹本設色 56.6X32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崔大中)
北宋後期青綠重彩山水畫復興,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應該是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卷。而不是據傳為宋代「希孟」所畫的《千里江山圖》。因為《千里江山圖》的成畫時間,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雖然如此,但這並不妨礙,《千里江山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幅傑作。
《千里江山圖》作為一幅青綠山水巨制,其有據可查出現於世的時間是明末清初。關於這件作品,在它橫空出世之前,無任何文獻記載。就「希孟」這一畫家而言,宋代歷史上查無此人,無文獻可考可證。從風格到色彩到絹本也都有讓人質疑的地方。對於這件作品的考證,只是因著一個蔡京的真偽難辨的題款,就權作是宋代作品,莫免有些草率。清代乾隆欽定《千里江山圖》為宋代作品,有清一代,無人觸碰這一問題,當然有情可願。但今天的相關研究單位,不應該擱置這一問題。但現實似乎相反。更有甚者,還繼續潤色加工所謂少年畫家的傳奇故事以代替研究考證的聲音。
《千里江山圖》
僅就蔡京的題跋而言,有研究者就認為是後來拼接上去的。蔡京所題的跋寬度和高度都與畫的比例極不相稱,也就是說蔡京所題寫的並非我們今天看到的《千里江山圖》。做這個拼接活的是明末清初的梁清標,是他向乾隆進獻的此作。而向乾隆推薦此作的人是王牧仲,也是王牧仲在一首《千里江山圖》的贊詩中讓「希孟」姓王。在此之前的宋、元、明三朝,從沒有出現過一次這幅作品。蔡京本人曾參與主持《宣和畫譜》這一美術史巨著的編輯工作,想必對藝術史的熟知和對繪畫的研究,也有一定水平,但關於《千里江山圖》也沒見他有任何文獻記錄留下。
關於南宋時期《千里江山圖》進入內府一說,是因為在作品開篇處蓋有宋理宗時期內府圖書館「緝熙殿」的收藏印章「緝熙殿寶」一印。但是這方印已經模糊難辨。雖然印章模糊不清,但對於研究這幅作品還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就在這方本已模糊不清的印章上,乾隆竟將」三希堂精鑒璽」直接蓋在了上面。這是否說明:乾隆雖然認為這是幅傑作,並不認同宋理宗時期的這方「緝熙殿寶」是真的。關於「緝熙殿寶」印章,自清代以來,有大量的造假書畫蓋有這一方印章。
「孤本一幅、年輕早逝、無文獻記載,宋、元、明三代無跡可尋」, 讓《千里江山圖》的考辨有了相當的難度。但隨著科學儀器的精微,隨著圖像學和歷史風格研究的進一步展開,隨著對偽造辨析研究的不斷深入,《千里江山圖》的出生之謎,終將會解開。
《江山秋色圖》局部
關於《千里江山圖》的辨偽考證,不是本文的主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紹來自宋代皇族的畫家趙伯駒的青綠山水長卷《江山秋色圖》。之所以在此對《千里江山圖》的真偽之辯做了簡單介紹,其目的當然是為了進一步強調《江山秋色圖》才是一幅真正的宋代青綠山水畫巨制,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的確,《江山秋色圖》卷作為一幅流傳至今的宋代青綠山水畫真跡,在中國的青綠山水畫發展史上有著很高的藝術地位。現在,這幅《江山秋色圖》,繼《千里江山圖》展出之後,正在故宮午門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上展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故宮午門展廳近距離感受歷代青綠山水畫的藝術魅力。
《江山秋色圖》局部
《江山秋色圖》縱55.6厘米,橫324厘米。至遲在明朝初期就已定為南宋著名畫家趙伯駒的作品,曾經明內府收藏,清初為梁清標所有,後入乾隆內府,《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趙伯駒(1120-1173年),字千里。宋朝皇族,宋太祖七世孫。南宋高宗時任浙東兵馬鈐轄。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致秀麗,尤長青綠山水。遠師李思訓父子。筆法纖細,直如牛毛,極細麗巧整的風致,建南宋畫院的新幟。宋高宗極其愛重,曾命他畫集英殿屏風,賞賜很厚。趙伯駒的青綠山水,糅合了北宋文人畫家水墨山水的一些畫法和趣味,改變了唐代青綠山水的濃艷輝煌的裝飾性,代之以秀麗和清雅的文人趣味,顯得「精工之極,又有士氣」。趙伯駒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其繪畫涉及道釋、人物、山水、花鳥各科,尤以青綠山水見長。歷代著錄的趙伯駒作品很多,其山水畫作品有《江山圖》、《溪山晚照圖》、《岳陽樓圖》、《仙山樓閣圖》、《上林圖》等,都是場面偉大,氣勢壯闊,功力深厚之作,頗得後世畫家的推崇。
《江山秋色圖》局部
趙伯駒的弟弟趙伯驌(1123-1182),字希遠,以文藝從侍高宗左右,亦長山水、花木,尤工設色。《松隱集》里說:「趙希公及共兄千里,博涉書史,皆妙于丹青,以蕭散高邁之氣,見於毫素」。作品有《風雲期會圖》、《春山圖》、《阿閣圖》、《後赤壁圖》、《文會圖》、《鳥雀圖》等。留傳到現在的有《漢宮圖》、《阿閣圖》、《萬松金闕圖》等。其中《萬松金闕圖》是唯一可以確認的真跡,現也正在故宮午門「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中展出。
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卷作為一幅宋代青綠真跡,是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青綠山水的國寶級作品。這幅作品以極為豐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
《江山秋色圖》局部
該畫卷為高頭大卷青綠山水巨作,在布局上用傳統的「散點透視」法,將高遠、平遠和深遠適當地結合起來,造成容量大、布陣奇、開合有度的效果,在多變之中得到一種和諧的整體感。圖中所繪顯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綿密,層巒疊嶂。僅在卷之前部有一條長河曲折蜿蜒而遠逝,後卷但見崇山峻岭,錯落連綿而如龍脈,起伏顧盼,開合揖讓,虛實相生,盤桓而上。卷中山重水複,間以竹林喬木,樓觀屋宇,山莊茅舍,及騾綱行旅等人物活動,畫風精密不苟,設色艷麗和諧,章法嚴謹,造型準確生動,更多地體現出宮廷畫院藝術特色。
清代王原祁有「龍脈說」,其中蘊藏著華夏民族獨特的生命哲理,也體現出中國畫獨特的美學意蘊。北宋的全景山水畫無不用心於此,而《江山秋色圖》可謂典範,崇山峻岭,圍繞著一條主線展開,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盤桓的脈絡,因而能錯綜複雜而不亂。現代繪畫流行局部取景,似乎傳統的全景山水已經老朽,但是我們試用框架在全景山水圖中取一局部,就能發現即是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再簡單的局部山水圖,其實也離不開山石、樹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間的組合,也必須有其內在的脈絡。
《江山秋色圖》局部
《江山秋色圖》局部
《江山秋色圖》作為一幅宋代精品大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細讀此圖,作為畫中主體的山石峰巒,厥狀不一,姿態萬方。畫法則以流暢多變的細勁墨線空勾輪廓,骨體堅實,並根據山石的脈絡略作「小斧劈皴,疏密有致,悉合陰陽。賦色用花青、赭石打底,復以石青、石綠罩染,濃艷處似寶石泛光,瑩瑩浮動,但大體輕淡,使石青、石綠與花青、赭石呈自然過渡,更不隱去勾皴的墨骨,在層層渲染中,始終保持著線條的清晰度。整幅作品,賦色講究,崇尚淡雅,別開生面。唐岱《繪事發微》論山石著色有云:「著色之法貴乎淡,非為敷彩喧目,亦取氣也;青綠之色本厚,若過用之,則掩墨光以損筆致。以致赭石合綠,種種水色,亦不宜濃,濃則呆板,反損精神。用色與用墨同,要自淡漸濃,一色之中更有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能參墨色之微,則山水中之裝飾無不備矣。」觀此圖,不難悟到這一段畫理的妙諦。
《江山秋色圖》局部
《江山秋色圖》局部
作為山之血脈的水流,《江山秋色圖》頗合郭熙《林泉高致》的描繪:「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迴環,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雲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畫法則先以較濃的墨青烘染,而後以石青鋪染江面,真實地再現了江水洋洋,碧水幽藍、清澈動人的美好意境。
作為山之毛髮的樹木,以松竹居多。依山起伏,隨水抑揚,把山山水水裝點的嫵媚多姿。畫法以雙勾作枝幹,墨骨點葉,極為生動活潑;作為山石「神采」的煙雲,或淡抹天際,或蒸騰彌空,或繚繞山腰,畫法以淡墨空勾或黛青烘天襯托而出,顯得閑逸舒暢、融怡欲笑。作為掩映在山巒間、竹林中、溪流旁的樓觀屋宇、亭榭迴廊,或翼然壯麗,或寧謐清幽,既標領了江山勝概,又昭示人們眼前的畫中山河可游、可望、可居。畫法界畫工整,造型精確,石青染瓦,白粉塗壁。對於研究宋代樓台亭閣以及村落的建築樣式,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江山秋色圖》局部
《江山秋色圖》局部
至於畫中的點景人物,更是精彩紛呈。有車馬行旅、登上越嶺者,有閑步竹徑、放牧林間者,有蕩舟江山、待渡岸際者,有垂釣水濱、倚門遐思者,有居山頂高樓、侃侃而談者。人物比例雖然很小,卻鬚眉隱約可見。畫法雙勾後點染青綠、白粉。筆簡形具,栩栩如真。
《江山秋色圖》無疑是一幅典雅、富麗、精緻的全景青綠山水畫傑作。畫家在此幅作品中重點表現了千岩競秀的宏偉氣勢,以造成一種靈動而神秘的氣氛,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綜觀整幅作品,用筆堅勁,膚色淡雅,旖旎工整中充溢者一種文人的理想境界。雖然《江山秋色圖》是一幅院體青綠作品,但趙伯駒賦予了其新的藝術氣質,就是將文人「士氣」融入其中,畫面在淡彩、雅緻、清幽中透出文人意趣和神采。趙伯駒畫此作時身居江南,對北方崇山峻岭大好河山的細緻描繪,或多或少地表達了他對失去故土的思念情懷。從這個角度來看,《江山秋色圖》就有了一番隱喻而凝重的現實意義。
《江山秋色圖》局部
將青綠山水,融入「士氣」,是趙伯駒藝術的重要特點。趙伯駒以水墨為重,以青綠為輔的畫法,似乎也比較適合文人畫家之理念。自趙伯駒開始,水墨暈染的青綠山水代有傳人,並不斷演繹革新,逐漸形成了「小青綠山水」體系,沿襲至今,成為山水畫的水墨、淺絳、青綠三大形式之一。元代著名山水畫家黃公望曾跋其《上林圖》說:「此卷精細入神,……其山川深秀,樹木叢密,丘壑有情,人物勇健,羽鱗生動,旗幟鮮嚴,輿馬森然,台榭壯麗,路徑分明,此千里(伯駒)聚精會神之處,余每一展視覺神思飛揚,欲搦管摹其一丘一壑,如執千鈞,徒生羨望。」明代文徵明曾贊云:「藝林中有千里(伯駒),如山中有崑崙。」董其昌雖將其貶入「北宗」,但也不能不稱其「精工之極,又有士氣」。足見趙伯駒的繪畫對後世影響之大。
《江山秋色圖》局部
趙伯駒和其弟趙伯驌在唐李思訓父子的基礎上,總體上保持住青綠山水的特點,而將水墨山水畫和「文人畫」的理論引入其中,並加以充實。他們在青綠山水中,借鑒了水墨山水畫中的皴、擦、點、染,使塑造手段和畫面更加豐富多變。二趙改變了李氏父子山水畫中只有勾、描的單調局面,加入了墨韻神采,發展到了以墨色控制色彩,在墨韻中追求色彩的變化,把南北二派的畫法合二為一。他們將文人的雅逸之氣,傾注於青綠山水畫中,使得青綠山水獲得了新的發展。賞讀《江山秋色圖》卷,其中的「士氣」和文人畫意味,讓這一幅宋代青綠巔峰之作,在精緻和旖旎的表達中,充滿著穿越時空的藝術魅力。
[附]《江山秋色圖》卷鈐有清內府「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印,以及梁清標鑒藏印。尾紙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標題跋。 圖為青綠設色。畫中有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棧道、橋樑穿插其間,又有蒼松翠柏,茂林修竹,移步換景,令人玩味不盡。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綠重色;樹木、建築刻畫細膩精謹,點景人物描繪細緻入微。整幅作品布局宏大,細節豐富,色彩濃麗而不失清雅,刻畫精細而不瑣碎,帶有宋代畫院氣派。
《江山秋色圖》之朱標題跋
朱標題跋:洪武八年孟秋,將既入裝褙,所褙者以圖來進見,題名曰《趙千里江山圖》。於是舒捲著意於方幅之間,用神微游於筆鋒岩巒彎瓏幽壑之際,見趙千里之意趣深有秀焉。若觀斯之圖,比誠游山者,不過減觔骨之勞耳。若言景趣,豈上下於真山者耶!其中動蕩情狀非止一端,如山高則有重巒疊嶂,以水則有湍流幡溪。樹生偃蹇,若出水之蒼龍。遙岑隱見,如擁螺髻於天邊。近峰峻拔,露掩僧寺之樓台。碧岩萬仭,臨急水以飛雲架木。昂霄為棧道,以通人致,有車載、驢馱、人肩、舟棹,又有樵者負薪,牧者逐牛,士行策杖,老幼相將。觀斯畫景,則有前合後仰,動靜盤郁,蓋為既秋之景,兼肅氣帶紅葉黃花,壯千里之美景,其為畫師者若趙千瑞安得而易耶!洪武八年秋文華堂題。
推薦閱讀:
※山水·桑田
※沙發後面掛什麼最吉利?名家山水畫是最合適的選擇
※一幅字畫可以改善風水?從中國山水畫略談風水之說
※【3D-插畫-工筆畫素材篇】現代名家:袁松年山水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