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爵位體系攻略(2016版)

日前,對中國古代軍銜作過一番介紹。其實,擱古代,除了軍銜對應的官職外,爵位也很重要。

爵位,通俗意義上講指的是封爵、世爵。它主要與封建制度相關,是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但值得一提的是,爵位體系雖然在封建制度,但在一些國家仍然沿用,比如不列顛。

華夏(中國)的爵位體系,需要以明朝為臨界點來看。

A.明朝以前

周以前—先秦前

唐朝的杜佑在《通典·職官·封爵》裡面記載說,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因資料缺乏無從考證。所以說考究先秦以前的爵位制度,實則是在考究周以來。

在周朝,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他們的統治權。在各個諸侯國內,又有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比較特殊,還設置了執圭、執帛等爵)

總的說來,戰國之前採用的是這種卿大夫采邑制度為基礎的爵位制度。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普遍廢除這種制度,以郡縣制代替,因此也就出現了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像通侯、君等就屬於此類。

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期通侯、君等這類封爵,它們與之前的卿大夫采邑爵位不一樣,有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襲。

秦朝

戰國時代後,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實行公士至徹侯二十等爵,專門用以賞功。在秦國,徹侯食縣,其他諸爵得食俸祿如官吏。

秦國二十等爵分別是:

公士——第一級。即便公士,也是需要服役的,身份地位比無爵位的人好那麼一點。

上造——第二級。與公士一樣,需要服役,身份地位高於無爵之人。

簪裊——第三級,簪裊也是需要服役的。

不更——第四級,不更者。從不更起,是可以免除更卒(輪流服役的兵卒)的,其他之役,仍須照服。

大夫——第五級

官大夫——第六級,

公大夫——第七級,又名七大夫,有食邑。公大夫可以見縣令、丞揖而不拜,從公大夫起,即為高爵。

公乘——第八級。是可以得乘公家之車,有食邑。

五大夫——第九級。

左庶長——第十級。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屬於非王族大臣領政。

右庶長——第十一級 ,屬於王族大臣領政,是王族專職。

左更——第十二級。「更」指更卒,即輪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將為爵位名。

中更——第十三級。在商鞅改革前是職爵同體,是九卿中第二,地位顯耀。

右更——第十四級。

少上造——第十五級。

大上造——第十六級。也稱大良造,大上造。戰國初期為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同時又為爵名。秦惠王后,主要用作爵名。

駟車庶長——第十七級。是專門執掌王族事務,屬於王族專職。

大庶長——第十八級,是僅次於列侯、關內侯。商鞅變法之前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

關內侯——第十九級,屬於有其號,無國邑。主要是對立有軍功之將的獎勵,封有食邑多少戶,有按規定戶數徵收租稅之權,是可以世襲的。

徹侯——最高級,也稱列候。多居京師,與所封之地關係淡薄,一旦奉命「就國」(回到封邑居住)者,跟被貶謫沒什麼兩樣。

漢朝

一般而言,漢承秦制。西漢,沿用秦二十等爵,在此基礎上增設了王爵。

立國初,王爵是有功臣得之,後王爵僅皇族可得。

曹魏

曹魏時代,曹操曹操廢二十等爵和武功爵及所謂賜爵。

之後魏文帝曹丕,定爵製為九等。是為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需要說明的是,王爵至男爵都是有國號和封地的,但縣侯以下是沒有封地,只有租稅。九等爵之外,另外有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侯作為賜爵保留,屬於沒有封地,沒有食祿。

在曹魏時代,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鄉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鄉侯,公之庶子封亭伯。一般而言,王國大者郡、小者縣。

兩晉

到了兩晉時代,爵位更為複雜。一改曹魏9等爵,是為18級。分別是: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

需要說明的是,在西晉,王爵非皇子不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都是專封宗室;功臣封爵的,簽前面都要冠以「開國」諸爵及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另外,自先秦以來沿用的賜爵制度正式廢止。

南北朝

南北朝的爵位各有差異。

南朝封爵沿襲東晉,唯封君對封國再失治權,唯一例外的是陳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始封五等爵,後成定製為置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十一等爵;北齊相對簡單置王爵與五等爵;北周初置開國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五等爵,後來根據《周禮》改制後,定為親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十一等爵,各有差異。

隋朝

隋朝兩代君王各有不同,隋文帝楊堅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到了隋煬帝楊廣的時候,只留下了王、公、侯三等爵爵位,其餘統統廢除。

唐朝

到了唐朝,分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十等爵位。自國公以下,都在前面冠以「開國」。必須要提的是,唐朝的封爵雖然有食邑,但往往為虛封,唯加實封者可以享受,到最後也直接改為領取俸祿。

宋朝

宋承唐制,基本上與唐朝沒什麼大的區別。尤其自魏晉至宋以來,爵位分為世襲和不世襲兩種。雖然宋代及以前的世襲爵位可以世代相傳,但宋以來,大多數爵位都只是不世襲的終身爵元朝

元朝

蒙古人的元朝與漢族朝廷不一樣,它的王爵唯皇族、蒙古貴族可封,宗室封親王、遠支宗親與貴族封國王,其於國公等爵封賜甚濫。

B.明朝

明朝的爵位與以往朝代有很大不同,明代封爵雖然仍分為宗室和異姓兩類,但具體爵稱有較大變動,主要有男性爵位、女性爵位、異性爵位、番外四種。

男性爵位

男性所有爵位世襲,永遠有別於齊民。自親王以下,不再食租稅而領取歲支祿米。

所有的男性爵位共分為分8等爵位,有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一般而言,皇嫡長子立為太子,皇帝諸子年十歲立的是為親王,親王多用一個字代替,比如燕王。

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其他的親王諸子年十歲,也就封為郡王,一般是兩個字,比如靖江王。

郡王嫡長子為郡王長子;其他的郡王諸子則授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長子襲位鎮國將軍,其他的諸子為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長子襲位輔國將軍,其他的諸子為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長子襲位奉國將軍,其他的諸子為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長子襲位鎮國中尉,其他的諸子為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長子襲位輔國中尉,其他的諸子為奉國中尉。

必須要注意的是,明朝在明朝初期宗室封爵中親王名高位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但自朱棣即位後,逐步解除藩王兵權,形成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到了明中期,因為受封居多,激化了社會矛盾,萬曆皇帝以後朝廷被迫開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許鎮國將軍以下參加科舉考試,以期宗室自養,而不再寄生食祿,但即便如此,效果很是一般。

女性爵位

有明一代,與男性爵位對應的還有女性爵位。一般而言,皇姑就是大長公主,皇姊妹就是長公主,皇女就是公主,她們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她們的夫君就是常說的駙馬都尉。親王郡王這邊,親王的女一般是郡主,郡王的女兒一般是縣主,孫女郡君,曾孫女縣君,玄孫女鄉君,她們的夫君就是常說的儀賓。

異姓爵位

除了同姓爵位分封外,明朝初期也一循元代舊制,洪武皇帝三年,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整個大明王朝,受公、侯、伯爵的除功臣、外戚外,還有一些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

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異性公、侯、伯三等爵位,在各封號上面也是分別分了四個等級。一般佐太祖定天下者,稱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朱棣起兵,稱奉天靖難推誠;其他的稱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而且文武也有所差異,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公、侯、伯各分4等。比如公爵,則會有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二等奉天靖難推誠,三等奉天翊運推誠,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此外必須要說明的是,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就是不能夠干預預九卿事務。

其他的一些,屬於死後追封,比如魏國公徐達,初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後被追封為郡王,是為中山王。當然,像延平王鄭成功,屬於是因功受封郡王。另外,對於朝貢國,一律封為郡王,比如朝鮮王,越南王,日本王等。

清朝

明朝後,到了清朝,爵位分為宗室、功臣兩種。

(1)宗室爵

宗室爵共14級。分別是: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需要注意的是,「和碩」、「多羅」、「固山」都是屬於滿語轉音,分別是指一方、一角、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待遇問題,跟「入八分」與「不入八分」有關。一般而言,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他們可以享受(1)朱輪(紅車輪)(2)紫韁(乘馬用的韁繩)(3)寶石頂(一品用珊瑚頂,寶石頂在珊瑚頂之上)(4)雙眼花翎(5)牛角燈(6)茶搭子(7)馬坐褥(8)門釘(府門上的釘)這8種待遇,而像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是不能夠享受這些標準待遇的。

不得不說明的就是世襲罔替和世襲的區別,有清一代,除了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庄親王)、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雍正時怡親王胤祥、同治時恭親王奕?、光緒時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他們十二個王子孫可以世襲罔替外,其他其餘宗親世爵只能世襲,不能夠罔替。所謂「世襲罔替」,就是輩輩長子承襲爵位不降級。

而這個事情又可以追溯到功封與恩封。所謂功封就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襲罔替。像睿、禮、鄭、豫、肅、庄、克勤、順承八家是最明顯的世襲罔替,俗話說就是八家鐵帽子王。所謂恩封,就是爵位是長子承襲時,輩輩經父親下降—級爵位。

當然也並不是一降再降,沒邊兒。一般而言,親王之子孫降到奉恩鎮國公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孫降到奉恩輔國公;貝勒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輔國公;奉恩鎮國公子孫降到鎮國將軍;奉恩輔國公子孫降到輔國將軍,所以即便再怎麼下降,最次也是個輔國將軍。

(2)功臣世爵

除宗室爵外,還有功臣世爵。清朝的功臣世爵,到了乾隆16年才定製,分別是除公侯伯子男外,再加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總共分為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縱觀清朝的封爵,它與前代不同的是,清朝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比如睿親王多爾袞、勇毅侯之類的。

中國古代的爵位,自先秦到清朝,歷經2000多年,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正式廢除了一切世爵位制度。但唯一對《清室優待條例》立面的除外。

後來,國家又經歷了「宣統復辟」和袁世凱復辟,曾經大肆封爵的惡作劇,再加上少數民族地區和宗教有封爵的個例外(西藏地區持續到1959年當地土地改革),爵位這種封建制度的產物已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推薦閱讀:

為何歐洲爵位的繼承世系名字上都要寫上從哪來的,用哪個祖先的名字,用了那名字還要說明第幾世?
清朝爵位:漢人處於什麼級別?
清代的爵位制度(3)
科普向:英國爵位體系
為什麼威廉王子的封號(劍橋公爵、斯特拉森伯爵以及卡里克弗格斯男爵)有三個而且是等級不一樣的封號?

TAG:中國 | 古代 | 爵位 | 攻略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