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譯文] 秦漢時的明月依然高懸,關塞依然留存,萬里長征的將士啊,永遠也別想返回家園。
[出典] 王昌齡《出塞》
註:
1、《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2、[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200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注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敵方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常常從這裡南下侵擾中原地區。
7. 不教:不叫,不讓。
8. 度:越過。
3、譯文1: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譯文2:
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 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
如果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還在, 就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譯文3:
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
如果英勇善戰的將軍們依然健在,絕不會讓匈奴的兵馬越過陰山。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4、《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量就有近2000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勛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強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產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生平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有名的邊塞七絕,其妙處在於;篇幅雖小,而容量特大.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四句詩里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裡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藉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既然戰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麼,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為久戍的士卒發出呼籲,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對《出塞》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這些評價未必恰當,但它確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6、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作者是從遠古的歷史立意,把抽象的時間概念和有特定含意的具體景物聯繫起來,構成「萬里長徵人未還」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 這種藝術構思是很有一番匠心的。我們乍一看,「關」 上冠以「漢時」倒還可以理解,明月這種永恆的東西,怎麼說它是哪個朝代的呢?似乎費解。其實只要看看下—句也就明白了。原來作者第一句是作為第二句的背景的,「關」固然是邊塞征戰的表徵形象,但明月又何嘗不是戰士出塞入塞,沙漠苦戰的長期伴侶和最能勾起鄉愁別恨「此物最相思」 的呢?所以自古以來的從軍歌行總是愛提到它。這裡在明月和關口加上「秦時」、「漢時」,主要強調「萬里長徵人未還」由來已久了。雖然「古人不見今時月」,可是「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樣通過明月和關這兩個吸引起人們無限聯想的形象,就把古今戰鬥生活在想像中貫串起來了。 現在,我們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前兩句的意思了:從秦代漢代起,我們戰士就頂著星星頂著月亮轉戰在萬里關山的邊疆,可是,千百年來,有幾個勝利而歸呢?作者發的也就是「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浩嘆,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 如果說第一層提出問題,那麼第二層就是解答問題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的主要形象是李廣,李廣是漢代一位保衛邊疆的英雄,同時也是一個在權貴壓抑之下始終壯志未酬的悲劇角色。很久以來,許多詩人都不斷為他謳歌。人們總是既歌頌他勇敢戰鬥的精神,又惋惜他的悲慘遭遇。作者這裡在回答戰爭為什麼長年不息時舉出他來,認為只要李廣這樣的人物,就可以保衛邊疆停息戰爭,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敬慕和愛好和平的願望。 但是,全詩的含義還不止於此,聯繫起上一層意思來,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還有更深的蘊藉:戰爭打了千百年,難道因為群眾中沒有出現過李廣這樣的人才嗎?不,人民中李廣是有的,只不過統治者不能重用他們罷了。第一個李廣在漢代遭遇不過如此,後代縱有李廣,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這才是「萬里長徵人未還」的真正原因!這裡作者實際上替王維《老將行》中那樣的無數壯士表達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委曲衷腸。
7、 6、王昌齡生活在盛唐時代。由於國勢的強盛,唐王朝或抗擊外族入侵保衛邊防,或對外開拓疆土,不斷進行對外戰爭,引起了人們對邊塞生活的關注。同時由於唐王朝打破了世族地主對政權的壟斷,一部分中小地主階層的知識分子有了從政的可能,於是一部分知識分子就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裡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裡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言外之意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只有短短四行,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固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文] 只要是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敵騎越過陰山。
[出典] 王昌齡 《出塞》
註:
1、《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2、[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200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注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敵方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常常從這裡南下侵擾中原地區。
7. 不教:不叫,不讓。
8. 度:越過。
3、譯文1: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譯文2:
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 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
如果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還在, 就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譯文3:
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
如果英勇善戰的將軍們依然健在,絕不會讓匈奴的兵馬越過陰山。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4、《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量就有近2000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勛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強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產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生平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 [簡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思念名將李廣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裡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藉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既然戰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麼,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為久戍的士卒發出呼籲,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6、 王昌齡生活在盛唐時代。由於國勢的強盛,唐王朝或抗擊外族入侵保衛邊防,或對外開拓疆土,不斷進行對外戰爭,引起了人們對邊塞生活的關注。同時由於唐王朝打破了世族地主對政權的壟斷,一部分中小地主階層的知識分子有了從政的可能,於是一部分知識分子就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裡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裡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言外之意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只有短短四行,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固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7、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繫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徵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8、這首千古絕唱是王昌齡在什麼地方創作出來的呢?告訴你,這首詩就是王昌齡在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地區寫成的。 這是一首偉大的七絕。長在的明月,漫漶的關隘,是蒼涼。萬里長征,從秦漢以來,還不見休戰,是悲壯。戰爭造就了曠世的苦難,王昌齡讓時空靜止在了龍城前、陰山下。王昌齡呼喚和相信,還會有李廣,來保衛邊塞和國家的長久和平和安寧。
一首七絕,四句,二十八個字,王昌齡說了這麼多的去留和感慨,這詩竟然還能和他人一樣,雍容安詳,氣定神逸。這就是盛唐詩人的雄心和風度,王昌齡的盛唐雄心和風度。
9、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推薦閱讀:
※第五節 王昌齡研究
※(唐)王昌齡 七絕·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詩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詩,王昌齡簡介
※李白寫給王昌齡的一首詩,情真意切,真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