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五步驟
06-05
天人合一步入養生殿堂的五步驟第一步:尋求開啟養生之門的鑰匙,必須具備唯物辯證的宇宙觀1、缺少唯物辯證的宇宙觀,將無法打開養生的大門辯證地看待自我,相信自己的身體物質第一性才能打開養生之門。道家《仙經》提出:「天命在我不在天」,金元四大家之魁的劉河曾提出:「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壽夭,皆自人為」。人的身體就像一部汽車,只有保持各個部件完好並正常運行,才能做到身強力壯。但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你是「寶馬」,他是「賓士」。面對中國眾多的養生功法和產品未必都適用每一個人,幾十年前,社會上曾流行過喝雞血、紅茶菌、甩手療法等做法。最後都自生自滅,難以長久。原因就在於它並非適應所有的人。養生功法不能教條的死學,養生產品也不是同樣適合每一個人。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有過很多教訓,絕不能盲目跟隨從眾,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特性的有效方法。2、掌握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是步入科學養生的第一步世界上的人種分5種(白、黑、黃、紅、棕),由於人種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飲食習慣的不同,決定了身體結構深層次的差異。同時還存在著可視或不視的差異,雖然當今的醫學只將人的血分為A、B、O、AB型,這只是一個很淺的認識層次,事實上同一血型未必都能相融。曾經一位黃種人輸入了同型號白種人的血,心臟立刻停止了跳動。在養生方面:西方人多注重體內元素的含量和補充,而中國人卻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心態和五髒的平衡。因此,可以看出,我們只有用東方文化和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養生,才能真正悟出東方人的養生之道,步入科學養生的殿堂。3、探索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務必先走出誤區。現代科學發現,人類目前可視的事物只佔宇宙的9%,還有91%的未知,這說明人類目前的可視能力非常有限,而不可視的事物浩瀚無窮,有待我們去認識。正因為如此,人類才有追求、探索和發展。馬克思在確立哲學基礎——物質定義時,認為物質是分子、原子。列寧又為物質重新下了定義,認為物質是客觀實在,從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物質和客觀實在性包括可視的事物,也包括了不可視的事物。如果我們對看見的事物承認,對看不見的事物否認,並不是唯物主義者只能是唯視主義。往往唯視主義者會以科學的名義阻礙科學的發展,與搞封建迷信的人殊途同歸。所以,養生必須堅持唯物辯證的宇宙觀,這是開啟養生大門的鑰匙,只有唯物辯證地認識宇宙,了解自己,才能科學養生。第二、邁入養生殿堂的起步,始於靜心去燥,心態平和1、樂於淡泊,達觀平和,胸懷坦蕩老子認為:人之生難保易滅,氣難清易濁,只有少私寡慾守靜篤,才能知足常樂。這一點卻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世人皆知修身養性健康長壽好,但唯功名利祿金錢美女忘不了。若長期羈絆於名疆利鎖之中,沉澱於酒色財氣之境,縱慾傷身,如何談養生。生活中有些人常常自作自受:沒有戀愛,想戀愛、結婚後鬧離婚;沒有子女的想子女,生子不孝反成掘墓人;沒有官職想當官,有了職務寵辱皆驚,更痛苦;沒有錢痛苦,有錢之後又忘乎所以,貽患無窮,等等。這些狀況皆因缺乏淡泊、達觀平和以及不悟所致,屬予自己為自己製造痛苦。天地本是平和的,無憂無慮的,因此而能長久。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切成敗毀譽都不影響平和寧靜、來去自如,樂天知命,合乎天地運行的法則,才能談養生。2、恬淡虛無,少思寡慾,知足常樂。人類有實欲與虛欲之分。孟子講的「食色二欲」屬實欲,但也應適可而止,只於其它的慾望應為虛欲,應隨緣而得,不能強求。《菜根潭》講的一個道理是:人生福境禍區,皆由念想造成,奢欲往往引起紛爭,耗費精力,常常又是未能如願而身先亡。因此,釋迦牟尼佛講:「利慾熾然即是火坑,貪念沉溺便為火海,一念清凈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登彼岸」。只要人的念想不同,看待自身所處的境遇就有差別,許多權貴之人常受奉承,就盲目自愛,其不知人家奉承的只是權勢和地位而已,而那些貪圖之人常被侮辱,也未必明白人家侮辱的只是貧困和寒酸罷了。既然人被尊敬和輕視的不是人本身,而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為此去爭,並讓它被壞了心中的平和,應該是得之不足為喜,失之不足為憂。3、清凈去躁,輕鬆自如,平和之本。只有平和才能使心理平衡,合乎於自然松靜之道。只有心靜方可去躁,沉穩才能避開輕浮之舉。人只有在平和心靜的狀態下才可能接受到宇宙的良好信息和能量。其實不悟之人的煩惱來自於無法入靜。老子講:「靜為躁君,重為輕根,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人生於天地之間,是自然的組成部分。只有與大自然同樣松靜才能平和長壽,當心通天地時,人即天地,天地間任何事物也奈何你不得。有些人怨身邊煩心事太多,何以自靜?其實你煩心也好,不煩心也罷,都無法改變許多存在的事實。反而沒有意義的事做多了、想多了卻把自己給耗損了,還不如靜守心房,順其自然。老子講:「言多數窮,不如守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場,此場靜,周圍亂也會變靜。此場亂,周圍靜也能變亂。倒不如靜心平和,輕鬆自如。第三步,不斷攀登養生階梯,靠的是上善若水,善待萬物。1、上善若水,養生增壽。老子講:「上善若水,居辱得寵」。當大海位居於最低處,千萬江河才能投奔它而去。善的習性不僅柔如水,還力大無比,可以改變人的內在機制。科學實驗證明,當人產生同情心時,人的免疫力功能急劇上升,人體免疫力的增強,決定了身體抗病能力。由此可見善良心態對養生增壽的重要性。中國有句古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很多人對此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茫茫宇宙之中,星球皆為圓形,它們的運行軌跡也是圓的。這說明起點即終點,終點又是起點。宇宙的運行規律如此,決定了人間事物的運行軌跡也是如此。當我們將善與惡的意念看作物質的一種念力。那麼,念力產生之後,必然回歸到發出這一念力的人。古往今來,善與養生密不可分,只有懷有善良心地人才能與天地整體運動和諧,得到天地自然的照應。2、孝敬父母,福根繁茂。現代人重視養生,但懂得養生與善養福根之道理的並不很多。古代聖賢孝敬父母堅定不移,無論父母活在世上還是故去,這正是由於他們懂天地間的道理。世上一切事物都有其根源,否則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父母的精血造就了每個子女,是子女的根源。凡對父母善,則根壯葉茂,相反則根斷樹枯。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現象,凡是對父母孝敬之人,得道多助,平安長壽。既使遇險也可以化解。而虐待父母之徒,絕無善終。3、善待眾生,福光普照。光是有一定波長的,每個人都具有產生這種波長的功能。感恩的意念或憎恨的意念,都會形成一種波長,人善心靜,養血益氣。當人們受到善的撞擊時,常會感到一股暖流沐浴全身。善是人體積極因素的起動器,讓身體每一個細胞都充滿善,可加快氣血流通。因此,善待他人不僅可以延壽,氣血暢通,還可以令面容秀美。中國有句古話:「善能使鬼變成人,惡能使人變成鬼」。人與人之見應以德報怨,不要以怨報怨,心積舊怨談何養生?可近些年來一些風氣不盡人意,一些惡念怨氣在市面上隨處可見。有失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形象。保持一個豁達的心態,是有利於養生的,善待眾人必生福光,這是一條定律,能悟出此番道理並付諸行動的人,才能受其益、知其妙,願有造化之人都能沐浴在福光之中。4、善待萬物,獲其靈氣。人類經過對動物植物的狂砍亂殺,遭到大自然報復之後,才開始明白生態平衡和人類生存的一致性。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組成部分。中國封建社會歷代政府的法律都規定了「秋斬」制度,即春天定罪,秋後問斬。先輩認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間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人非草木,但亦屬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其生死應合乎於自然。秋天草枯葉落,斬首犯罪才合天地之間。動物植物的靈性與人的身體健康相關聯。我國各代有道行的人懂得這一點,因此視動植物為伴,與山為鄰。一些真正的大師聖賢深居無人之處,與動植物為伴,與山水為鄰,其道理之一,也是求動植物和山水的靈氣。修道之人愛惜動植物,養生之人也應如此。佛、道兩家不殺生是有其深刻道理的,除了修鍊性善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生靈在被殺的瞬間,有可能釋放一種干擾波,破壞人的臟器或意念,其報復的時間或長或短,程度或大或小。這種生靈主要指那些野生動物,因為人們往往不知道它究竟生長了多少年,內在的質量究竟有多高。總之,善是偉大的,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最具生命力的。佛、道之所以經久不衰重要的一條是弘揚善。因此,善是養生的階梯,沒有善就難以升華。第四步、養生潛能的發揮離不開悟性悟是人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感知。這種感知在人心清凈之後,才能獲得。如果不清凈,心中就沒有容納真知的地方。而人一旦得到這種真知,養生也會獲得巨大的潛能。空,是悟的最高層次。《西遊記》里唐僧有3個徒弟:豬悟能、沙悟凈、孫悟空。悟能是人著眼於可視之物,而悟於表象;悟凈則不為事物所迷、所動,但尚尋不到事物的根源;悟空則悟出事物的本源。老子根據悟的不同程度,把人分成三個層次,他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悟性高的人發現道的蹤跡緊隨不舍,因而他終生無險,病不入身;中層次悟性的人略知道的偉大,但認識不清,所以覺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無,因而在處事方面患得患失,難有大的作為;缺少悟性的人,見識淺薄,根本不曉得道為何物,甚至連聽見合乎於道的話都會哈哈大笑,以為荒誕不經。此種人的嘲笑,正說明道的高深,這些人如果不恥笑道,道就不成為道了。道是宇宙規律學,只能為少數覺悟之人所認識。健康長壽需多因一果,確少悟性難有善果。《易經》為群經之首,是一部揭示宇宙規律的奇書。古人講:「天大地大沒有《易經》大,人得易傑,鬼神得易靈」。現在,研究《易經》的人較多,但多數人把注意力放在算卦上。其實《易經》的精髓是「位當」。《易經》有64卦,每卦有6爻,講的是384種變化。天地瞬間萬變,人如何在變化中處於適當的位置,這就是《易經》告訴世人的,懂得這種哲理終身無險,懂得這種哲理病不纏身。在中國這塊黃土地上,「位當」者是贏家,「位不當」者必是輸家。由此可見,沒有悟性,研易而不明其真諦,修身養性而難得正果。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懂得養生術的人很多,但未必都向世人傳播,所以沒有悟性的人養生,難以找到健康長壽的真諦。人不分高地貴賤,但悟性卻有上下之分。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古人還是現代人,誰具有悟性,誰才能將自己置於時空中最佳位置。現代社會,有一些人只相信自我和金錢的作用,彷彿天地間是個大賭場,非要賭個輸贏。自然界的生存競爭,優勝劣汰,大魚吃小魚似乎也成為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惟一法則。一些人最相信自己的眼睛,聲稱眼見為實。實際上這恰恰是這些人的悲劇所在。因為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非常有限,它局限了人的思維,並最終將人置於無法解脫的境地。智者仁人用心靈去感知世界,因為這種感知力量是無限大,同時又是無限小。幾十年前,我國放映了一部日本電視劇《阿信》,故事的主人公阿信從賣魚起家,最後成為一個大企業家。她的成功靠「信義」二字。她的兒子崇拜的是生存競爭,大魚吃小魚,最終導致瀕臨破產。在這關鍵時刻,阿信謝絕了老朋友的幫助,寧願眼看其子徹底破產。她認為:如果兒子不悟,仍然抱著「人吃人」的觀點僥倖過關,那麼他早晚還是要失敗。晚敗不如早敗,早敗如果有悟性還有機會東山再起,晚敗則沒有時間了。這部電視劇在資本主義社會引起了較大的震動,其原因在於讓人悟出事物發展的規則,你吃他人,他人必吃你。悟如此重要,悟在哪裡?悟在腳下,悟在不言中。悟不能贈與,不能繼承,只能用心去體會,去探尋。有個哲學故事說,天帝對一個人講:「在你危難時,我可以救你三次」。事後這個人果然遇到了危難,他被困在洪水中。突然,一條渡船經過,船上的人說:「上來吧!」他說:「天帝會管我的」。過了一段時間,漂來一段圓木,上面有人喊:「上來吧!」他說:「天帝會管我的」。又過了好長時間,一隻大木盆遠遠漂來,他想去抓,轉念想:「天帝會管我的!」最後,他終於支撐不住落水淹死了。他的靈魂去找天帝,問:「你為什麼說話不算數?」天帝講:「我講話是算數的,已救你三次,可惜你缺乏悟性,在劫難逃」。「悟」深不可測,但又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人要得到悟性,必須拋棄自以為是。一旦進入空的境界,悟也就在其中了。第五步、遵守順其自然的養生法則,必將步入養生的最高境界。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在常規下,水加溫到100度沸騰,可是在喜馬拉雅山上,水溫到70度即可沸騰。又如:錫在常溫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屬,可它在零下五六十度以下呈粉末狀。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規律。這種大規律無始無終,大到無窮,小至無形。人們看不見,但又能隨時可以體驗到它。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才真正開始接近天地。誰離天地越近,誰就能更多地獲得天地滋養,人生於天地之間,順則昌,逆則亡。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私心,沒有偏見。它不因為牡丹花名貴讓其常開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草卑俗而不準其生長;它不為盛夏的百花齊放而歡呼,也不為秋冬的葉落花凋而憂傷。花開必有花落,落是開的繼續。天地對事物就像對草編的小狗一樣沒有偏見,沒有親疏,一視同仁。「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悟性極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樣順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經久不衰。《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則,為花落而憂傷,終因違背了自然規律而早逝。養生順其自然見諸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難以言表,只能用心去體驗,語言的表達往往是蒼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種什麼狀態,難以言表,我們不妨通過一些哲學故事去理解它的含義。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事物沒有一定之規。養生也是如此,對待他人養生的經驗應悟其妙處,而不要簡單模仿。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獨特之處,對一個人有用的東西,未必適合所有人。因此,中國傳統養生觀念認為:「人要去掉主觀干擾,尊重客觀信息」。養生的要旨是調心,中國古代聖賢講:「心靜血清,血清無疾「,就是此理。中國的養生文化是中國先哲總結天地人合的哲學,它來自黃土地的民族,也必將對這個民族起積極的作用;它調整這個民族的心理,讓適合在這片黃土地上健康生存。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夏季五色養生之黑色 紫菜南瓜湯養腎
※春季養生常識
※秋季常常脾胃不調 可吃十款養生粥調理
※滋陰益氣防燥病——白露節氣特點及養生提要
※穀雨養生 學會這三招幫你健康入夏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