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小語:閱讀教學過程與學習方式
李懷源:各位老師好,我們今天,進行第三講,閱讀教學過程與學習方式。
最近,崔巒理事長,在第七次閱讀研討會上有一個講話,他的題目是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材說再見,那麼從這個題目上來說,大家就感受到了一種信息過程是一種信號,就是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在曾經一段時間裡面長期佔有了主導的地位,現在,是我們需要到了,和他說再見的時候了,我們先來看看崔巒理事長他是怎麼說的。我們截取一段話,他說要從教學觀念到方法策略進行改革創新。實現閱讀教學美麗的轉身,這是落實育人為本,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把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變成每位教師自覺的教學行為,如果教學做到適合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髮展,就基本實現教育的公平,我們可以看到她前面談到了我們的教學的方法策略要轉身。要讓學生每一個在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能夠有所進步有所發展。這就是他的看法。
我們再來接著看,怎麼樣實現這個美麗的轉身,這就要由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我們也聽到用教課文變成用課文教其實是一樣的意思。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用語文這就要由分析課文內容的教學轉向策略為導向的教學,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以提升閱讀的理解能力運用語言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實現觀念創新,內容創新,教法創新,這是相當長閱讀教學,研究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下一步閱讀教學,研究與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要注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閱讀語言能力,其實也就是它的核心的意思是什麼,過去的閱讀教學是以內容分析為主的,下一步我們怎麼辦,我們要以學法為主,要以指導策略的研究為主,我們要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要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主,這個才是我們的閱讀教學,所以我們要有觀念的創新,首先要拋棄過去的老的一些觀念,這個是崔巒理事長的看法。
那麼還有山東的一位特級教師聶在富老師,他是怎麼樣來認為內容分析多了,這種閱讀教學的弊端的。他認為,內容分析多,表現出對課文作用認識的偏差,他認為,課文是語言文字訓練的一個憑藉,它不是一個閱讀教學內容的本身,那麼閱讀教學的內容是什麼,就是憑藉著這個課文的材料,去實現語言文字的訓練,那麼第二個,他說內容分析多,表現的出對閱讀教學重點認識的偏差,他說,張志功先生說了,他說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的,需要討論的真正語文功底的是語言文字訓練就是剛才或者上一講裡面我們提到的,語文的核心是語言,是語言的運用能力是語音的理解能力,這個是他的核心,內容分析多,他甚為是對新的教學理念的背理,他認為是內容分析多,屬於是老師的強勢引導就多,學生的培養越多,老師的風采展示出來了,學生沒有他的主體地位,就是我們在前一講提到的,學生其實是在裡面沒有主體的地位,就是教學的人文性沒有體現出來,我們學生沒有被尊重,而是被強制的,整個課堂是熱鬧的,其實是缺乏真正的學習的內涵,他認為第四方面,就是內容分析多,是耗時多,效率低,無效勞動占多數這樣的情況比較多,所以他認為做一些語文方面的需要,那麼關於閱讀教學其實在課程標準當中有準確的描述,他說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是學生老師和文本之間的這種對話的過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現在會發現了,但是,這種對話,老師們也發現了,這個語文課程是什麼了?閱讀課程是什麼了?就是你說我說,說你說我。就是造成了這樣的一個閱讀教學的表面熱鬧,但是沒有實現真正對話的這樣一個過程,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課程標準當中界定的比較清晰的,它是搜集出席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它不只是去討厭內容討論講了什麼,討論了這個人是怎麼想的,那個人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想的,我是怎麼想的,他不只是對內容的這些無限制的深發,他應該有一些其他的功能。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心理,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一定要上學生在主動的積極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大家看這個課程標準這個閱讀的描述是多麼的美好,大家有的沒有關注到,你看它的每一個詞語,都傳遞地非常深刻的意思,其中核心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什麼叫做實踐就是我自己要讀,我自己要想,我自己要分析,我自己要理解,我自己要體現,所有的這些都要由學生自己去完成,當然他可能體驗不深,感悟不透,這些是有可能的,但是老師的作用是什麼?老師的作用是在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就是學生需要的時候,我們讓他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獲得審美樂趣,這個是我們老師的任務。所以說課程的標準,我們還要重新來讀,重新來看。
那麼我們再來看葉聖陶先生1941年的一篇文章當中談到的,他的這篇文章叫做《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改定》這篇文章,是他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葉聖陶先生就這麼說,我以為要改進教學方法必須廢除現在通行的逐句講解的辦法,一句話1941年說的,逐句講解的辦法,這種辦法從哪裡來的,葉老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從哪裡來,從私塾裡邊來,私塾從哪裡來,這個方法,是從漢代的經學的將經開始來,大家說我們分析的這個內容不是繼承了中國閱讀教學的優秀的傳統了嗎?大家應該知道,漢代講那些四書五經的時候,那些書面語,就已經不是當事人能理解的口頭語言了,也就是說他的書面語和口頭語言,這個隔閡已經產生了,必須有一批人把那個書面語轉化成一些口頭語言,孩子或者一些這個學習的年輕人才能夠理解,才能夠體會,才能夠感悟,才能夠享受到閱讀的樂趣,那麼這樣一代一代講下來,講到我們五四前夕,講到五四前夕就這樣逐句的講解,因為學習要進行理解,他不懂那些他就要講,但是五四以後改成白話文的教材以後,很多老師還是採用那樣的方法,一直到1941年,所以這個葉老就覺得這個逐句講解的辦法已經要不得了,為什麼?因為這個課文都已經是白話文了,和大家的口語是非常接近的,理解起來沒有難度,所以說他就決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這個很難,這個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很難起到效果,很難起到效果,所以說聽講不是學習的全部,所以說他覺得這個講書,學生缺少了思考,那麼他同時還談到,如果所有的文章都要有老師講了之後才能理解,那麼這個學生一輩子跟著老師來過其他的自己的閱讀能力,閱讀習慣根本就培養不起來,所以說就根本不能談到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所以說從葉老的論述當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就是內容分析式的這種閱讀教學的方法是在課本的語音表述形式轉型以後大家還繼承了過去的那種傳統的方法。所以說是需要,在那個時候,他就大聲疾呼要改進。我不知道現在大家自己在課堂上是不是一節課就課文內容本身還要提非常多的問題,這個是在什麼時間,這個是在什麼地點,這個是什麼人,他在做什麼,其實課文裡面已經明明白白地寫著的東西,我們是還去問學生,如果你還是這樣去問學生,那你就是在逐句講解,是在做非常多的無效的勞動,應該把這個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讀,自己來提問題,那麼閱讀的本身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那麼怎樣遵循閱讀思維的一般規律,涉及閱讀家學的程序,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只用一個內容分析的這樣一個套路來進行我們的閱讀教學,我們先來看一看崔巒先生他對教學過程設計他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崔先生:我們在讓孩子初步感知,有初步感受的基礎上,一定要突出訓練的重點,落實言語兼則,舉幾個例子,比如一年級下冊人教版有一篇小文章叫《荷葉圓圓》那麼這一課的教學抓哪些東西,我以為:一、識字學詞,該識的字要認的字要認得,該會寫的字要會寫,而且要學詞,這一課有一些ABB似地,亮晶晶啊,笑嘻嘻等等等等,我們借這個機會要讓孩子積累一下,你再說一說像這樣的詞你還知道哪些?紅彤彤是吧,黃登登這是一個。讀好長句我剛才說了,低年級的孩子讀長句不容易,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往外蹦,要不就托長聲音讀,他不會換氣不會停頓,比如說這個,小魚在荷葉下有游來游去,捧一朵朵………很美的水花。其實小孩子讀的不容易,我們老師應該讀到在哪裡停頓,小魚,在荷葉下笑嘻嘻的游來游去。捧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讓老師讀孩子跟著體會,注意一下,應該在哪兒停頓,自己試著來讀,慢慢我們培養孩子的語感,再有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這個仿說句,因為這一課啊,它的敘述的形式都是一樣的,都是什麼什麼說,荷葉是我的什麼,什麼在荷葉上怎麼做,都是這樣的句式,不妨讓孩子們再說一個吧,還有一個小動物說什麼,荷葉是我的什麼,我在荷葉上幹什麼,如果這幾點如果訓練到了,我覺得這課的就可以結束了。當然我們還可以做若干的拓展,還可以引導學生讀其他的。內容相關形式相關的這樣的文本,小文章詩歌等等都可以。
再比如中年級有一篇《頤和園》,這是一篇遊記,像我們教材裡面的有《金黃的雙龍洞》等等遊記那麼教這樣的課文,那麼在四年級上學期,我們應該怎麼抓,除了識字學字以外,我們覺得老師應該在整體了解課文的內容,對課文讀的幾遍基礎上,要在那些文章裡面抓住景物特點來進行了解的句子。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句子,比如說寫《昆明湖》,湖鏡水綠,比如說寫《十七孔橋》的例子,就是要抓住那些作者抓住景物特點來去描寫的句子,讓孩子體會,寫了什麼,他怎麼寫的,這樣寫好處在哪兒?那麼孩子學作者了解《十七孔橋》他就可以遷移到家鄉的橋,他體會到了怎麼寫昆明湖的水,他就描寫家的湖,這是這樣一個例子,我們要引導孩子找出體現遊覽順序的句子,讓學生特別地關注,這一課他有這個特點,比如進了大門怎麼怎麼樣,進了來到,再下來走完了長廊來到了萬壽山腳下,來到了,登上萬壽山,向下望,由上往下寫。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等等等等。它的特點是什麼移步換景,人往前走了,景就變了,以後你寫參觀什麼地方,遊覽什麼地方都可以按照這個順序來寫嗎?這樣清楚多了是嗎?但是我們也可以教這一篇文章,然後再找幾篇啊,看看不同的作家,他怎麼來寫遊覽一個地方的過程。這樣我覺得就做到了。
再比如說,我們有篇說明文《鯨》鯨魚,這一類的課文,說明文,因為講了是高年級,因為要學習不同文體的閱讀,說明文是提升這個的,那麼這個課文,除了識字學詞,把課文讀熟,讀通以外,就要教給孩子概括,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鯨的,這不就培養孩子們捕捉信息,來概括這麼一個能力。如果這個訓練我們多了,剛才答的第一個題我覺得就不難了吧,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鯨的,不外乎寫他個大,它是哺乳動物,種類多,它有這樣那樣的生活習性。教這樣的課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了解說明文的方法,而且這些方法經常用得到的方法,比如列數字舉實例,作比較,打比方這個都有,哪些地方是這麼做,你把它找出來你自己體會體會,這樣讓孩子有一個很深的印象,以後我在說明一個事物的時候,我就可以用這個方法。
再比如,小說,或者是《窮人》小說,小說的閱讀,怎麼寫,最重要的是抓住情節和人物。情節和人物。抓情節,我們就讓孩子他自己概括這篇小說說的是一件什麼事情,這個概括不能太籠統,要開始怎麼樣,最後怎麼樣,結果怎麼樣,這個是一個特點,第二個就是圍繞著人物我們通過閱讀這篇小說讓孩子們在頭腦里豎立起來,窮人,特別是桑那(同音)的形象,那就得涉及到環境的問題,人物的語言能力問題,人物心理的描寫,我們要抓住關鍵的問題,抓住空間的描寫,抓住心理的描寫,來體會這些描寫對於樹立桑那(同音)這個人作用。在這個基礎上,最後,我們可以讓孩子,對桑那(同音)是怎麼樣一個人作出評價,如果像這樣的訓練,我們久而久之做長了,再作我剛才說的,某區的第二道題就不困難了。所以我們閱讀教學一定要改變這種,每天課文都是一種千篇一律的教法,要教出特色來,根據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生,再教出特色來。
李懷源:那麼通過崔巒先生他的這個講解,他們可以感受到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文章,就是不同的課文,那麼我們老師應該找到哪些角度,是讓學生去閱讀,然後大概有一個怎樣的閱讀教學的程序來進行,其實我自己,大概有了一個閱讀程序,也可以介紹給大家,當然不一定我的閱讀程序就是最好的,我覺得我說的這個程序,可以解決這篇文章的教學,或者說這一組課文的教學,讓它和內容分析說再見,那麼我們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理解內容,說話要學課文肯定要理解內容,那麼第一個環節是理解內容,第二個環節是體會感情,第三個環節是領悟表達,第四個環節是欣賞評價。你的這四個環節可以根據這篇文章本身的特點,比如說他的內容是比較難理解,那麼你理解的內容占的時間就比較多一點,比如說他的情感表達的比較充沛,比較豐裕,那麼你體會的感情就多一點,如果他的寫作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鑒,非常明顯,那麼你領悟表達的時候就多一點,如果它你覺得可以上學生去欣賞他的語言的時候,去評價他的語言的時候,那你這個環節就多一些,但是這四個環節都要有,那麼你這樣的你理解內容,體會感情,作為文本本身的解讀來說,就完成了它的任務,那你的領悟表達和欣賞評價,又上學生同內容走到語言,讓他從語音方面去領悟去體會去理解,我覺得大家,應該在自己的實際教學當中有了這個觀念以後,自己去嘗試,找到適合於自己和自己學生的一些教學的方式,肯定說,只解決課文內容的問題,已經適應現在閱讀教學的發展和學生現有的情況,可能有的老師也會談到,我們的學校條件比較差,我的學生學習能力比較低,我要說的是如果學生學習能力低,學習條件差的話,我們更應該用閱讀來改變他的學習能力,因為閱讀就能夠讓學生思考,一個人只有真正地思考了,他才有具有學習的自信心,有了學習的自信心,他的學習能力就提高,在個人的發展方面才會獲得長足的發展,所以說更不能讓老師代替學生的閱讀時間,也不能讓老師用自己的理解來覆蓋學生的理解,哪怕是一個山村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要有自己的個性,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要有家長,有老師來包辦來代替,所以說,這是一個閱讀過程的一個大概的流程,為了防止老師們掉到這個內容分析的這個套路裡面,我給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想法剛才通過這個崔老師的這個談話,我們也有一些了解。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怎樣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的引入,我個人以為是語文課程標準或者說所有的可陳標準,這個新的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碩果累累的一方面,我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過去的,大家想一想,在課程改革以前,我們所有的課堂,包括數學,包括其他學科,所有的課堂,我們的學生在哪裡,我們學生就是老老實實地坐在教室里,聽講,做筆記,做練習,那麼學生到學校的主要的幾項人物,就是聽老師說,然後謝老師布置的作業,考老師出試卷等等這些,學生根本在這個學習當中,他自己表達自己的願望,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時候,根本不存在,是新的課程標準出來以後,大力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讓我們現在的學生才真正地能在課堂上站出來、走出來、說出來、講出來、笑起來,大家不要一味地去批判好象某些東西走過了,我個人認為這個主體地位的真正落實與改變對於我們小學語文將來的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都有極其深遠的意義,那麼葉聖陶先生,在他論中學國民課程標準的改進當中,對於自主合作探究就有一些他的看法,當然他那個時候沒有完成地說出是自主合作探究了,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一些話語當中來感受這一點。
大家可以看,那麼這裡,他談到先讓學生有收穫,有感受有心得,就是他自己要有體悟,體悟有了困惑以後,不了解了以後,再受老師的指導,那麼前面就是什麼,前邊就是自主地去探究,然後就是和老師指導的時候,學生就有一些交流,那麼這就是一種合作,那麼他在那個時候就談到了這些,那麼他同時談到了,逐句講解的辦法,廢除了以後,他給出一個方法就是什麼,就是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大家要注意,學習不僅是課堂教學上的。課堂教學是其中一部分,那麼預習與複習同樣是學習中的重要一部分,那麼預習的能力和複習的能力是學生應該必備的學習能力,所以說,也老他談到就是指導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這個預習有了以後,上課做什麼,很多老師也是怕,哎呀,我不讓學生先來讀這篇文章,他讀了以後,我講了就沒有意思了,那麼你還是做內容分析,那麼讓學生提前預習以後,那麼上課幹什麼,上課就是報告與討論,這是葉老當時說的,他說上課做什麼,從學生的角度而言,是報告與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老師是什麼,是指導和訂正,不是一味地講解,這個就是葉老所設想的,非常理想的課堂,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一個課堂。那麼他在這個裡面談到了,報告是各自報告預習的成績,討論是彼此討論預習的成績,指導是指導預習的方法,提示預習的方法,提示預習的項目,訂正是訂正或補充預習的成績,當然這個成績就是他預習的結果。那麼在這樣的場合里,教師猶如一個討論會的主席,提出問題,由他,補充意見由他,結束討論由他。當這樣的教師當然比較麻煩一些,討論要點,或者討論大綱,都得在試前,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們在這樣的教師面前,卻真的能夠漸漸地養成讀書習慣,為了學生似乎不應該避免麻煩,其實大家可以知道,講課文是最簡單的事情,也是語文老師,做的最輕車熟路的事情,很多老師就願意順著這個剛畢業以後幾年形成的這個思路,願意這樣一輩子教下去,但是我們的學生,我們面對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面對一群一群的學生,我們老是用我們的這個方法可以嗎?肯定是不可以的,麻煩是要有的,但是這個麻煩是需要老師自己提前去閱讀大量的文本,提前有很多的預設,甚至要給學生出示預習單,複習整理的學習單,這樣以後,就引導著學生去預習,去複習,可以說全天下所有的老師都盼著自己的學生學習好,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老師,在他自己辛勤的勞動阻礙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那就是您用您的講解來代替的學生的理解,您用您的做法來覆蓋學生的做法,再就是您用您的時間,擠占學生的時間,你講完課以後心安理得輕鬆坐在那裡的時候,你要想一想,你的學生在上課的40分鐘裡面,或者是多少分鐘裡面,他有沒有思考,有沒有表達,有沒有讀書,有沒有所得,這才是我們當老師應該思考的。
那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培養,首先的一步,就是教會學生提出問題,也就是引導學生,這一些閱讀過程當中的問題,把它整理提出來,那麼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崔巒先生有一些他的見解,我們來看一下。
崔先生:所以我們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教學生讀懂文章,讀懂一篇文章,過去人教版不是有一個項目嗎,有是怎樣來讀懂一篇課文,我們閱讀很基本的任務就是要讀懂一篇文章,在這個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提取信息能力,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作出解釋判斷的能力,老師們我們在教學當中這麼大的力量,費了那麼大的工夫,但是還是沒有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培養起來,這還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啊,我知道國外的古語教學,國外的,很少提細碎的問題,很少提缺乏思維的價值,他們一般喜歡提什麼問題,讀了這個文本,你喜歡故事裡的誰?為什麼?讀了這個文本,你對這個故事有怎麼樣的了解?他都是從整體上來問的,再比如說你猜一猜在這個故事之後,將還會發生什麼事兒?讓孩子們調動一下思維,讓他想像故事的發展。還有讓學生就人物就情節就文章的主旨發表自己的看法,就是類似我剛才講的聊三打白骨精,聊《西遊記》就人物,就情節、就主旨發表自己的看法等等。甚至他們在低足點切入開始進行這樣的訓練。老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帶著學生進行內容的分析,不是提所謂的沒完沒了的爬課文的那樣的問題,而是重在閱讀活動的組織,閱讀方法的指導,重點問題的探究,個別學生的輔導,這是他老師要做的事兒,閱讀活動的組織,閱讀的方法的主導,重點問題的探究個別學生的輔導,讓學生真實的讀真實的學包括個人閱讀思考、合作探究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所以我們的閱讀教學,我們大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是第三點,這是我們對學生的能力沒有完成地培養出來。
李懷源:那麼通過崔巒先生這樣講,我們可以已經模模糊糊地感受到如何去引導我們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學生去提出他們閱讀當中的一些問題。
那麼下面,我用幾個課例來說明一下,來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第一個課例是《落花生》這一個教學設計是我在2000年的時候做的一個教學設計,當時,課程標準還沒有頒布,剛剛出現的時候,大家可以看,那麼教學,策略我是這樣寫的,第一個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強調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探究,自己體驗,在探究中,獲得自己的感受,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樣是合作學習,重視學生的原有只是水平重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發揮小組中每個成員的作用,通過合作學習加深理解加深體驗,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解決重點問題,第三情感體驗,挖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參與和情緒體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受到文種情感的感染,而且能夠體會到探究和發展的快樂,我這個當時的想法是朦朧的,因為沒有看到課標,那麼這個想法在哪裡來,是在科學課和數學課上來,尤其是科學課,他講一個再發現,再創造,他說這個科學,要讓學生經歷一個科學家大概發現某個原理的某個現象某個規律的這樣一個過程,讓學生還原這個過程,讓他體驗了,讓他體驗了,他就覺得快樂,我就想,我們的語文的學習,能不能進行探究學習,讓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探究,自己去體驗,然後得到感受,然後讓他去體會作者那種心路的歷程。不一樣也可以探究嘛,我們可能不能還原某個原理,我們可能不能還原這個作者的寫作的過程,但是我們試著去做,這樣對學生的發展是不是有用?當時就憑著這種模糊的意識進行了這個課程的設計,那麼當時合作學習也是讓基本上的認識就不是學習的空白,他有自己的學習能力,每個小組每個人當然又不一樣,那麼他們就可以相互的交流。再一個是情感體驗,當時我就體會到,學生真正的情感體驗,就是他體會到學習過程當中的這種快樂,他除了能夠完成老師的任務以外,他自己能夠體現的這種快樂,所以說在第一課時裡面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目標,第一理解文章的詞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第二是抓重點詞,如最可貴只講體驗來明確文章的中心,第三,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情感體驗。
那麼這個就是我的教學目標,那麼教學程序,我簡單地說一下,第一,就是要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一定要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通過讀懂每一個自然段,看看這個課文有沒有更深的認識,他光讀通的還不行,還要對每一個段再細下去再讀,然後有沒有更深的認識,跟剛才有什麼不一樣,如果有不明白的,就讓他畫下來,就是學生哪裡不明白,讓學生畫下來,那麼第二就是要從自然段讀到句子,讀到詞語,讀到標點符號。大家我們往往忽視它的詞語,句子可以讀,標定符號怎麼讀,其實觀察標點符號也是體會詞語或者句子的所表達的情感的那種重要的方法,那麼這個時候,給學生出示的建議,默讀課文,聯繫上下文,通過讀懂每個句子,每個詞語,每個標點符號,看能不能自己解決不懂的問題,那麼這裡你不懂你畫下來了,那麼你再觀察它周圍的詞語,周圍的句子,周圍的標點,你能不能通過這個觀察把它理解出來,那麼在讀書的同時,在不懂的地方仍然要做上記號,就是說這個問題要進行篩選,學生自己不明白了,不能上他一下子不明白,就提出來,不能讓他為了提問題而提問題,要什麼,就是自己解決不了,這個時候再畫下來,就是自己能解決的,自己想明白了,那就讓學生讓他自己寫出來,想出來,那麼這個時候畫完了,還有不懂的,不同的怎麼辦,就是小組裡面你要解決,那麼要出示這個學習建議,小組合作,藉助課文和查閱的資料解決不懂的問題,就是哪些問題你不懂,這個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可能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樣,所以它的理解就是不一樣,他可能用他的生活的案例來解釋這個事情,能把他說出來,其他的同學就可以來理解這個事情。
那麼第二個是彙報的時候,把理解說出來,也可以把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讀出來,就是我有感受,但是說不出來,我怎麼辦,我給你讀一讀,我把我的這個感受,通過這個讀傳遞出來,那麼他讀的時候,他在某些重點的句子上可能會有所反映,有所體現,那麼這個時候,小組解決完以後,還有沒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再寫在紙條上,再一個就是全班交流合作,解決問題,那麼學生寫在紙條上的這些問題,老師們可以把它貼在黑板上,也可以把它寫在黑板上,我們看一下,這些問題,我們集中起來我們可能不能給他歸一下類,大概是哪幾個方面,然後我們再來解決這幾個問題,那麼這樣就出示問題全班討論,一個匯總和篩選的問題,然後,老師在引導著全班的討論,大家來談觀點,來談看法,那麼這樣,老師是一個合作者是一個積极參与者,學生有了自主,把他自己要去,自己要讀懂,有了合作,甚至合作以後他還可以自主的思考,來想來解決一些問題,然後最後大家共同討論還是一個大的合作。那麼對於學生提出問題,其實每一個,每一課文,大概都可以運用這樣的程序,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就程序化了,其實不是的,那麼老師所做的,你是不是設計這幾個程序沒事兒了,其實就像也老說的一樣,老師課外的工夫更多了,更麻煩了。為什麼,你要去想學生就近有那些方面的問題,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你不能說把所有的都扔給學生去解決,那樣的話,就不是真正的教師引導了,老師,就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所以說,我們要引導學生,那麼引導學生,首先是引導他提出問題。那麼引導他提出問題以後,要引導他對問題進行歸類和篩選,有一些問題,可能是需要我們要討論的,有一些問題,可能在篩原過程當中,就能夠解決的,有些問題,可能是在課下或者是後邊的學習當中去解決,所以說,要對問題要有一個歸類,下面出示的這個輪子上的賣小麥的這個提問的歸類,是我去年在寧波上的一本書,這本書叫做輪子上的賣小麥,是學生提出來以後,進行歸類整理的一個過程,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視頻:
老師:大家都看黑板,我們來看一下我們提出這些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把這些問題分一下。這個問題太多了,我們怎麼搞,簡單地分一下。你來說?
同學:可以分成一個是已經是解開的謎題,一個是還沒有解開的謎題。
老師:我覺得是按照他的標準來分一下,是不是?這個神秘的女人是誰?這兩個女人有什麼差距。就這麼簡單對不對?兩個人的生日臉形為什麼不一樣?生日是不一樣。為什麼他們是這樣的?
同學:因為他們要…….因為害怕去找他。
老師:這是也是一個簡單的答案是不是?我們,先把它畫一個圓圈好不好,這個牛皮紙信封的這個人?
同學:就是那個預壓(同音)對自己的女兒情誼很深,他用牛皮紙,因為牛皮紙是不容易破的,他怕這個氣破了,就看不清的。
老師:所以他找了最牢固的牛皮紙信封把這一封非常寶貴的信裝起來。作者也這麼些的問題來解決了,我覺得這個同學說的非常非常地棒是吧,那麼我們同時也有這種感受。關於這個剛才。我決不滿意。您說?
同學:因為需要牛皮紙的,儘管他是表達情感的,他應該用紅色的紙的。
同學:不牢固了。
老師:紅色的不牢固了同意嗎?那麼這個我們給花上圓圈好不好?
同學:因為她怕她的女兒如果看到心靈會受到傷害。
老師:怕受到傷害,這個是在這兒啊?那這個侮辱的問題?一個字和兩個字的問題?
同學:這裡的圓字代表是指示牌的圓。
老師:對這一節也非常地滿意?
同學:不滿意。
老師:我說那個時候那個作者起到了一個圓,我們猜測了,他覺得這已經是圓滿,你們覺得這個是圓滿的嗎?
同學:困惑是那個賣場的魚阿姨,那我覺得如果是……就開開心心生活在一起。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後還是要死的人,他也是一件很悲傷的。
老師:我覺得我們應該留一下對不對,留一下,作為重點來考察。然後我覺得後邊就全都是他的事兒了對不對?他跟別人好。他不帶他女兒,她又找她女兒,所有的東西都聚焦在他們的身上。那麼我們就把這個問題再考慮一下。考慮一下這個行不行?好下面,咱們來討論,每個組員用一張白紙,把你們對這些問題,或者是對這個人的看法寫在一張紙上。 老師:那麼我出示了這個輪子上的麥小麥這個歸類的過程,當時,因為很多問題也是我所想不到的,所以有一些規律不合理啊,或者是重點不夠突出,但是我基本上大家可以看到,我是尊重了學生的一些想法和看法,他們認為哪些問題比較重要,比較感興趣,最後我們聚焦到一個人身上,後面去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就是一個學生和老師的一個合作,就是大家都要相互的來認同來理解,那麼這個是有關於問題的,也就是說,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應該從問題開始,也就是說在語文的閱讀教學當中,我們要教會學生提問,要給他篩選,然後結合這些問題再去讀,結合問題讀完了以後我們再來討論,這樣,是一個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一個過程,但是不只是這一種,大家都要認識到好的學習方式都不只是一種。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種就是我在職教《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運用了一個探究的方法,比較簡單,一說大家都知道,就是比較的方法。我當時是去參加一個比賽,抽到了這篇課文,但是它這篇課文我抽到的時候,和我手裡的這篇課文,它不是一個版本,是兩個版本的教材,我通過一比較,發現這兩個版本在選取這個作者的同一篇文章的時候,處理的時候不太一樣,一是改變了其中的某些詞語,再一個,它有一個段落,他有一個版本下面,把它給去掉了。有一個版本上面,是留了一個長長的一段,那麼究竟這個是為什麼?我當時就有一個靈感,那麼我們怎麼樣去引導學生去學習,就是我運用當地的版本的教材,然後我又拿出我的版本的教材,讓學生來進行比較,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大概的這個教學的流程,那麼這個是我出示的句子,這是學生當時他們版本的那個教材里的句子,那麼我就給它對比,就說這兩個版本的教材有什麼不一樣,比如說第一句,是我打攪了你們,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裡坐一會兒,第二句,就是另外一個版本,是我打擾了你們,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大家通過這個比較何以發現,它有一個詞不一樣,一個是打攪,一個是打擾,那麼還有一個,就是小夥子後面一個是句號,一個是問號,那麼有的人說老師你至於這兒繁瑣嗎?其實我們學習語文有一個憑藉,我們不是想把語文教學閱讀教學繁瑣化,而是我們想抓住一些憑藉,讓學生去思考,學生碰到這個事兒的時候他就要思考,他思考首先來解決打攪和打擾的這個詞語的學習,你看打攪,我在字典上查了有三種解釋,打擾它也有三種解釋,但是他們的交集只有一個,就是打擾的第二條和打攪的第三條,那麼其他的異議的細分,在這個地方用這兩個詞,我們沒有必要去評價,用這個詞哪一個好,哪一個壞,我們就引起學生思考,思考學生感受的語義的輕微的差別,或者說是他的情感色彩的差別,這就是我們的這個看法,再一個是我後面又對比了幾個比較明顯的句子,都是那個老人的問句,都也標點符號和用詞用語的不同。
那麼後面,我又讓學生去探究老人的心理,那麼探究老人的心理,不是憑空區想,而是憑藉一些語言,重整一些信息大家看平靜的神態,背後老人就應該想什麼,當我沮喪的想離開小樹林時,他平靜地望著我彷彿在說,說什麼?老人想什麼?想讓這個青年他要走的時候,他會怎麼想,他沮喪的走的時候,那當我每天去小樹林拉琴時他平靜地望著我彷彿在想,在說什麼?其實他說什麼,就是內心在想什麼,當我漸漸地演奏出真正地音樂時,他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著我,彷彿在說什麼,老人的這個心理的這個變化,和青年的他的變化其實是交織的,那我們去推測老人的心理,就是一種探究,我們要憑藉課文其他地方的語言來進行探究,那我們最後,還出了一個人物的對照表,就老人,我文種的妹妹,他們在這個不同版本裡面教材的語言神態行為的不同,最後得出他們究竟是描述的怎麼樣,那麼再一個就是有一段話,有一個版本,就是全文出現,有一個版本沒有出現。那麼我就把這段話變成一首詩的樣子,然後學生按照詩這種韻律來讀,配上音樂,那麼學生讀了以後,感覺這段話非常美,表現的非常好,那麼就是這麼美這麼好的一段話,表現了老人與青年之間的,就是老人對青年的這種支撐。那麼他為什麼在另外一個版本裡面,變成了六個點變成了一個省略號了?這又讓學生去探究,學生只想,就是編者他在編輯這個教材的時候,他究竟是怎麼想的,為什麼他認為這段有,他認為這段沒有,那麼學生就可以去思考去探究,那麼這個就是給學生一些探究的憑藉,其實自主合作探究永遠不是沒有憑藉的,說我把書仍給你你去自主合作探究吧,其實這是不對的,尤其是在我們的閱讀課堂教學的上。是不能出現這種情況的。他和科學課和數學課還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老師給他一些憑藉,我就是因為這兩個版本教材的處理的不同,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憑藉,通過比較去發現,那麼最後,我給他們留了郵箱,就是編者的郵箱,作者的郵箱,和我這個上課者的郵箱,就是你來看一看,你想問誰,為什麼這樣做,那麼你可以這樣去問他,那麼學生就把他的探究又延伸到這個課堂以外,他可以去問這個作者,你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你這個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不那樣寫?學生如果自己有興趣的話,可以延伸,他也可以問這個教材的編輯者,你在這個教材的編輯的過程當中你究竟是怎樣想的,那麼這也是一種探究。那麼下面再舉一個例子,也是我上課的一個例子,那麼這個例子,我想它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是從不同的方面去閱讀同一篇文本讓學生有全新的感受。
那麼這篇文章,就是《賣火柴的小女孩》,那麼《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們現實的大家教學的時候,沒有認識到,或者說大家往往忽視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話,大家我們在第一講裡面已經講到了,不同文體的教學應該是不一樣,我也聽過很多老師講過這樣的例子,你比如說這個神話普羅米修斯裡面,這個普羅米修斯,這個鷹啄出他的這個內髒的時候,他有多麼的痛苦啊,這個每天這個內臟都被啄出來,這個真實不真實啊,區分這樣的問題,大家想一想,其實不管童話也好,神話也好,寓言故事也好,這些文章或者說這類的文章,它本身就是一種想像。比如說在很多安徒生的童話裡面,可能起碼本身不會講話的動物,他會講話了,你如果來問,這個動物都不會講話了,他怎麼講話了,這個文章是不是搞錯了,當我們去這樣問的時候,是不是把教學引向了比較相反的方面,但是在《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教學當中大家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就是最早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這個,我們這個社會是非常美好的資本主義社會是非常黑暗的,你看那麼多窮人凍死餓死在街頭。那麼我們現在,不這樣教了,可能慢慢地進步了,大家認為這個社會體制,沒有本質的太大的變化,然後我們在教的時候,就是認為這個小女孩的家人啊,或者其他的人,都非常的邪惡,然後小女孩,非常的可憐,那麼這個小女孩,是現在定位的這個小女孩是非常的可憐,最後是在無助當中,在饑寒交迫當中死去,我們很多人都會同情他,去怎麼樣,只是我們現在教學比較多出現的一個情況,那麼賣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有哪些角度可以解讀,其實我們可以完全引導學生不同的方面去探究,我們不可能給他們一個結論,但是我們可以給他一些路徑。
我們來看一下我教學的一個大體的一個過程,在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去探究,為什麼,因為一開始導入的時候,我就出現了一堵牆,讓學生想一想這堵牆後面是什麼,其實教童話,就要以童話的方式來教,童話的方式是什麼,是吸引學生,讓學生走進情境,這起碼是通話的一個典型的特點,學生都喜歡童話,為什麼,因為他能融入童話之中,我們看這堵牆,牆後面是什麼?牆後面是兩個小孩,這兩個小孩是誰?學生可能去猜,但也有個別的學生就會發現,這個蛛絲馬跡,因為他遠處有城堡,和這個兩個小孩的比例也是相符的,可能就是小孩在草地上玩耍,但是我們現在來看,出現了一隻巨大的穿著鞋子的腳,再來看,一隻大手一個巨人,這個就是學生曾經學過的童話,巨人的花園,我們再來看,猜大家一看這個就是一個小木偶,他們很多同學就馬上的談到《木偶奇遇記》,其實學生往往這樣輕易地下結論,其實不是,也是學生學過一篇課文,也是一篇童話,再來看這個小姑娘,你猜他是誰?很多學生猜白雪公主啊什麼什麼?後來有學生髮現了後面是什麼,慢慢出現了這樣的結果,也就清楚了,他們就知道了是拇指姑娘,再來猜出現這幅圖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覺得這個太好猜了,《烏龜和兔子賽跑》嘛,你看一隻兔子一隻烏龜,哇小矮人,是誰?誰白雪公主,再來猜,躲在這個城堡的角落裡面在這個高牆下面的這個角落裡面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因為學生他已有的這個經驗,他都讀過這個,那麼他讀過這個故事,那麼我為什麼要用這種導入,一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再一個就是勾起學生對童話的記憶。讓學生想到他曾經讀過的不同類型的童話,一種意義上的關聯,而不讓學生這樣活動那樣的活動,引起他們的興趣,而是通過這種真正的語文的學習,這種文本的意義的關聯,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入學習童話的情境,那麼我們初讀要幹什麼,我們要畫出所有描寫小女孩的句子大家注意是所有,跟小女孩有關的所有的句子都畫下來,然後想一想這個是一個真正樣的小女孩,這個時候學生很容易回答,可憐的飢餓的,無助的等等,也有發現這個小女孩是美麗的,因為在這個課文當中對她的描寫,雖然是一兩句帶過,但是她的美麗是遮掩不住的,是美麗的,這就是一些開始讓學生有一些初體驗,閱讀的最初的體驗,那麼我們再換一個角度,我們再換一個畫的角度,剛才畫的是一個人物。
那麼我們現在來畫環境,一,我們要畫出所有讓你感覺冷的句子,就是這個句子描寫讓你感覺到冷,然後畫出所有讓你感覺暖的暖的句子,就是心啊,有一絲溫暖這樣的句子。然後把你的感受讀出來,然後你把這些句子讀一讀,這個是學生的角度,然畫完了以後讓他來交流,然後通過這個角度來感受這篇文章的其他的地方。那麼出示這幅畫面,讓學生想一想一堵牆隔著的究竟是什麼?那麼提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裡面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外邊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這堵牆究竟是隔開了什麼,不是隔開了窮人和富人,而是隔開了人與人,而是隔開了人情的冷暖,世人的冷漠,沒有社會制度的問題。即使人與人關係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這個小女孩有家不能回,這裡不能進的這種關係,那麼在冷暖之中體會人情,那麼再換一個角度,選取文中任意一個自然段,把她換陳成你,就把小女孩因為他是第三人稱寫的,然後換成你,來讀一讀,整個他都換成你,就像對小女孩訴說一樣。就像跟他描述他的故事一樣,那麼再選取穩重任意一個自然段,就把文中的他換成我,就再有一個角度,就是探究一下,就是我,走入這個情境當中會是什麼樣的。那麼最後想,最後探究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為什麼用它,為什麼沒有用你的方法來寫,沒有用我的方法來寫,寫是用他的方法來寫,這個是對於小女孩這個整個角度的一個探究,其實小女孩已經從可憐她的堅強,她的堅強,她的可愛,她的美麗都把它表現出來。那麼我們再來看這個結尾,結尾是通過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探究,說是白雪公主的結尾,拇指姑娘的結尾和本文的結尾,大家可以看看,很容易發現前面兩個白雪公主跟著王子幸福了,然後拇指姑娘也幸福了,那麼在小女孩這個結尾為什麼這麼痛苦,其實也不是痛苦,是我們大家解讀的時候,認為小女孩死去的很痛苦,但是你看看,安徒生他寫的時候,他說他曾經那麼幸福,跟著他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個就是童話典型的結尾走向幸福,這個就是一個結尾性,那麼為什麼安徒生在表現人死去的時候,還要說他是幸福的?我們可以看劉興武(同音)的一個角度,他是怎麼來看安徒生的童話的,我還可以體會到,終究還是要堅持人生跋涉,要堅持去理解去寬容去愛,那麼這個就是他的讀者的他的一個看法。那麼我們也可以看到寫作的背景,因為寫作的背景,這個安徒生寫這個是一個命題作文,別人出了一個命題,讓他寫這個的類型的文章,然後,他就為這幅圖配這個文,他就寫了這個,但是他有他的深刻的背景,就是他的母親小時候,那種饑寒交迫的時候,讓他腦子當中存在的這樣一副情景,所以他母親,在橋下靠那個水來充饑,然後對於餓暈,他母親的苦難的童年,再一個就是安徒生,死亡在安徒生看來是上帝的安排,因為他是一個宗教徒,他是一個跟我們不一樣的一個有信仰的人,所以他認為這個小女孩跟上帝在一起了,就是幸福了,所以他有了這樣一個文章,所以說,這是一些角度,然後我們再回到現實的角度,我們講了那麼多美的童話,這個小女孩的角度,然後世人的角度,然後讀者的角度,然後劉興武(同音)這個角度,安徒生這個角度,然後我們再思考回到一個現實的角度,一個乖巧美麗可憐的小女孩,為什麼周圍的人沒有注意到他,沒人買過她一根火柴,沒人給他一個錢,為什麼沒有賣掉火柴,她的爸爸還要打她,這個就是殘酷的現實,這就不是美麗的童話了,這個就是殘酷的現實,然後讓學生去理解,然後再延伸,延伸什麼,延伸上學生去來想求是後來上帝告訴什麼,其實小女孩是他派來的一個天使,在這個美好的節日里,他降到人間是要給人們帶來快樂,他手中的每一根火柴都能夠滿足人們的一個願望,甚至能夠幫助人們進入天堂,可是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當第二年聖誕節來臨的時候,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赤著腳走在冰冷的大街上,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讓學生的思維繼續延伸,我覺得這個是我們閱讀教學的一個目標,也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就是我們要提供多個家度,在提供角度的時候,老師只是提供角度,沒有帶學生去理解,學生可以有理解的深淺,但是老師的角度提高以後,學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式和方法。
那麼這一講,我們主要是講了,閱讀教學設計的一般的程序還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其實閱讀的程序,大家可以看一些有關於教育史的書,可以知道中國閱讀家學發展的歷史,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現在要進行這樣的教學成績的設計,再一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我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最主要的是讓學生成為閱讀的實踐者,他比其他的任何的都重要,就是學生本身他就要讀,這節課當中學生讀書的時間和老師講的時間是要是平等的,是要對等的,這是最低標準,就是學生20分鐘,如果老師要20分鐘的講的話,學生必須要用20分鐘來讀,如果老師要用10分鐘來讀,那麼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來讀,那麼這個,就給老師提出了一些建議,然後老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的實際情況,然後,提供一些角度,讓學生有條件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那麼這個也是我們擺脫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一個方式和方法。
那麼今天布置的作業是第一個你運用比較熟練的教學程序是哪一種,與其他程序比較有哪些有優缺點,就是你自己有一種,你可以查一查,究竟閱讀程序有哪些種,那麼有哪些有優缺點,那麼第二,在任教的年段,選取一篇或者是一組課文,設計一個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案例,盡量體現出師生對話,聲聲對話與文本對話,這個大家選一篇或者一組設計一個這樣的案例。那麼推薦閱讀,本次,是推薦了一本書,一是《小學語文教學史》,是林至盡(同音)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對整個的語文教學進行了梳理,對閱讀教學,也有一個重點的說明,大家看了以後,應該明白,閱讀教學的來龍與去脈,這個是對語文教師至關重要的一點,你首先要知道,閱讀教學要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現在在哪裡,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自己都應該有方向,我現在身處何方,我的閱讀教學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境況,第二是我推薦的任教網,小學語文教育論壇,這下面,重點推薦歷屆的兩岸四地閱讀教學的一些課堂的實錄和一些大家評課和後面跟帖的,那麼大家可以根據這些實錄獲得一些自己的體驗,我們不一定要學誰,但是我們一定要從別人那裡借鑒的東西形成我們自己,好,這一講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楊柳君:習慣
※注意力不集中,怎樣集中注意力?
※那些為教育燒掉的錢,有多少或許只是智商稅?
※寧向東管理學課筆記 - 知乎想法匯總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淺談中國網民的一些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