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時:保障公民權利是大國崛起的基礎

袁偉時:保障公民權利是大國崛起的基礎張學軍


【我要評論】【該文章閱讀量:450】【字型大小:大 中 小】 央視播出的電視片《大國崛起》引起廣泛反響,贊者如雲,貶者也甚眾。如何看待這部片子的價值,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受訪時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對此片應整體肯定

  張學軍(搜狐網):袁先生好。看過《大國崛起》嗎?

  袁偉時(中山大學):我沒有看電視,翻了一遍解說詞。

  張學軍:我一直也沒有看電視,後來看到許多讚譽有加的評論,仍然沒有產生關注的興趣。直到看到一篇激烈批判《大國崛起》的文章,反而引發了去了解它的興趣。這篇批判文章是黎陽寫的,題目是《豈有此理大國崛起》,措辭激烈。但我看了這個片子後,總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袁偉時:我的感覺也是這樣。對這部片子整體應予肯定,它是一個好的電視片。片子採訪了中外100多位研究有關歷史的學者,是學術與媒體合作的產物,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大體說清了世界上那些大國的興衰過程。

  張學軍:感覺這部片子對歷史事實是比較尊重的,區別於那種肆意歪曲歷史的做法。

  袁偉時:它對歷史事實進行了比較客觀的敘述,對歷史材料進行了還算恰當的取捨。通過對這些史實的敘述,把這些國家為什麼興盛、為什麼衰敗基本上講清楚了。這對中國人了解世界現代化的歷程是有幫助的。

  這部片子的總策劃麥天樞說他們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建立歷史理性,一是讓中國人懂得「現代社會從哪裡來,現代社會的起源和走向是什麼」;二是懂得妥協;三是了解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的重要性。我想片子大體上達到了要求。

  《大國崛起》的三個缺陷

  張學軍:任何一部作品肯定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從您學者的眼光來看,《大國崛起》這部片子有些什麼不足之處呢?

  袁偉時:我對它不滿意的地方,是有些問題談得比較片面。

  第一,片子講到國家的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強調在這個過程中全國性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現代化必須伴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這樣就要建立統一的國家,要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光講這一面是不夠甚至是危險的。還有不可或缺的一面是地方民主自治。忽略了地方民主自治的重要性,必然走向專制,危害國家發展。連清末到英國考察憲政的大臣都知道:「至其一國精神所在,雖在海軍之強盛,商業之經營,而其特色實在地方自治之完密」。(《清末籌備立憲史料》第11頁,中華書局)清末新政把推行地方自治列為預備立憲的基礎工作之一。地方能夠充分自治,正是一些國家能夠興盛起來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西方一些國家從中世紀起,地方民主自治就是保障公民自由權利的重要制度;公民自由權利得到保護,他們創業的積極性才會高漲起來;這一點,對於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至關重要。實現地方民主自治,民主憲政才有基礎;單純強調集中,權力沒有制衡,無法形成真正的現代國家。

  第二,關於大國「領袖」的作用。「領袖」,我不太喜歡這個詞,嚴格或準確說來應該用「政治家」這個概念。政治家是重要的,在同等的歷史條件下,政治家的決策正確與否影響深遠。在美國歷史上,華盛頓本可以選擇做國王,他有充分的民意支持,但是他沒有那樣選擇,他選擇了維護民主憲政,而且及時隱退。在制度選擇上,政治家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問題是需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政治家做出這樣一種而不是那樣一種選擇?華盛頓之所以做出那樣的選擇,是和五月花號從歐洲帶往美洲的憲政文明、自治文明分不開的。當時十三州是層層實行民主自治的。

  張學軍:就是說,看似個人選擇的背後,實際上有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的、歷史的、政治的因素在起作用。

  袁偉時:對,政治家的選擇往往體現了某種制度和文化的積澱。不能再有意無意為領袖崇拜開路。中國或外國,有關的教訓太多了。領袖自己及其崇拜者都渴望仰視;政治家是公僕,不但與公民平等,而且必須謙卑,必須接受公民定期選擇和隨時隨地的嚴格監督。

  我對此片第三個不滿意的方面,是片子有較強烈的「富國強兵」的味道。富國強兵是許多國家長期的追求,要實現國強民富,後面需要正確的制度積累。沒有正確的制度做保障,光從發展經濟、發展科學技術上努力,可能走上危險的岔路,或是國富民窮,或是侵略、掠奪別國,屢見不鮮。片子對這個問題強調得很不夠。其實所謂九個大國中,三分之二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1.日本。片子強調它通過明治維新強盛起來了,卻對於其制度當中的嚴重缺陷缺乏深刻的揭露——有憲法沒有憲政;軍隊不屬內閣管理,元老乾政,國家的大政方針由天皇御前會議決定;推行忠君愛國的儒家道德;專制制度和專制思想成了通向軍國主義、發動戰爭的基礎。不少亞洲和太平洋國家特別是中國受害很深。

  2.德國。片子集中展示了德國統一的過程,但是它在統一之後沒有建立起民主憲政制度,這是希特勒、納粹能夠崛起的深層原因,片子對此缺乏深入分析。

  3.俄國。從彼得大帝改革到蘇聯時期建立起來的體制,都存在嚴重的制度缺陷。彼得大帝及其繼承人把東正教變為自己恭順的奴僕,建立起一個專制的大帝國,始終不能成為領導歷史潮流的一流強國。片子歌頌斯大林時期經濟、軍事力量的飛速發展,沒有指出這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蘇聯只有74年的壽命不是偶然的。那裡沒有民主憲政,公民的自由是寫在紙上的東西,最終給國家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一夜之間就垮掉了。這個最重要的因素片子卻迴避了。

  4. 法國花了70多年才鞏固了民主、共和制度。

  5.西班牙、葡萄牙都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才民主化的。

  最後一集《大道行思》,應該是分析大國崛起因素的點睛之筆,但是迴避了民主制度、憲政和保護公民的財產權、保護自由的重要性,這些是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最關鍵的因素,恰恰在這個地方迴避掉了。這是這部片子最嚴重的弱點。

  張學軍:您對《大國崛起》上述缺陷的分析是中肯的,但是我想,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下,如果製作者試圖向民眾傳達某種思想,他們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

  袁偉時:他們確實不容易,應該理解和體諒。所以我一開頭就說,這個片子應該總體肯定。挑毛病旨在打補丁。

  張學軍:據介紹,此片創作的背景是2003年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體學習,那次的主題是15世紀以來世界上主要大國的發展經驗;大致也是在那個時候,鄭必堅正宣傳其「和平崛起」理論,此片顯然是受此啟發而作。在這個意義上,這個片子可謂一件主旋律產品。

  袁偉時:應該確立一個觀念:除了黨委和政府自己製作的宣傳品,其他的東西都不代表官方。這個界限不劃清,創作自由就會落空。因此這部片子不能說是代表官方立場。不過,能夠在央視播出來,表明它與主旋律不是背道而馳的。

  張學軍:但是「和平崛起」理論後來在國際上反響不好,比如李光耀就認為:你崛起了,就意味著別人比你矮一頭了,那麼人家就面臨威脅了。所以這一理論無意中助長了早已存在的「中國威脅論」。因此,後來很長時間,「和平崛起」論銷聲匿跡了。而此片歷經三年製作之後播出,表明中國繼續懷抱不滅的大國夢。

  比《河殤》差了一大截

  很多人把《大國崛起》與《河殤》類比,無論是讚揚它的或者批判它的。您如何比較這兩個片子?

  袁偉時:《大國崛起》比《河殤》差了一大截。《河殤》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思想,追尋歷史和文化根源很深。儘管如此,《大國崛起》還是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素材。在這個片子里出鏡的,大都是對歷史真正有研究的學者。

  張學軍:雖然《大國崛起》所論都是中國之外的國家,而且似乎刻意避免涉及中國,但是正如中央電視台台長趙化勇所說,此片的意圖就在於為中國崛起提供借鑒。那麼,現在撇開這部片子,單論中國有無必要崛起?如有必要,那麼有無可能崛起?如有可能,那麼將會以什麼方式崛起?

  袁偉時:中國經過許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國力今非昔比。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國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自由是一條重要經驗。中國經濟開始騰飛,就是因為擴大了經濟自由;如果沒有這一條,經濟發展就會落空。擴大經濟自由的改革是從農村搞起的,然後轉向城市。中國要進一步崛起,根本的問題在於要充分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權利。人類在前進,現在已經不是殖民時代,世界各國實現共贏是可能的。但是,從世界範圍看,存在各國發展快慢不同的對比態勢,世界格局將隨之逐步調整,彼此互相適應要有一個過程。各國發展的快慢,決定於誰的制度更具先進性。比如印度常被用來作為民主國家發展不好的例子,印度執政的國大黨推行他們所謂的社會主義,剝奪公民的經濟自由,壟斷之下,貪腐盛行,市場經濟和權力相結合的結果是國家發展受損,直到90年代初才驚醒,改革推動發展,令人刮目相看。當今世界範圍的競爭,對各國來說是有好處的,競爭的效果暴露了不同國家內部制度的弊端大小和改革的進程快慢。

  對於中國而言,經濟改革進行到今天,政治改革變得十分迫切。在制度改革和建設上,我們現在也無須要求更多,只要能夠切實履行我們對於國際社會的那些承諾就好:經濟上遵守WTO的規則,政治上遵守我們簽了字的一系列國際公約,比如聯合國的兩個人權公約。按照這些標準來改革,就是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的康庄大道。

  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

  張學軍:電視是重要的傳播媒體,學術與電視合作會有利於思想的廣泛傳播。《河殤》曾經影響了一代大學生,至今仍常常被提起。《大國崛起》這個片子應該也能起到一些思想啟蒙的作用。

  袁偉時:知識分子是生產思想的,而思想的影響往往是長遠的。過去梁啟超、魯迅力主改造國民性,後來有些人似乎沒有全面理解他們的主張的內涵,從而反對他們的主張。其實,所謂國民性不過是當時的主流思想文化狀態;所謂改造國民性無非是推動思想文化變革,不是洪水猛獸。如果改造國民性是強迫進行的,那當然是錯誤的;但是先驅們提出的是改變民眾的思想觀念,去除那種深入骨髓的奴隸意識,這是知識分子應當自覺擔當的歷史責任。現在沒有必要再提改造國民性的口號,可是應該理解先驅們的苦心和歷史功勛。

  我贊成努力推動思想文化變革,堅持啟蒙,開民智,特別是開官智。官員是國民的一部分,開官智與開民智有著密切的關係。過去毛澤東講「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其實更重要的是教育官員。傳統的和新興的傳媒,大學和其他教育、研究機構,有責任有義務推動思想的更新和傳播。《大國崛起》所以值得稱許,就在於體現了傳媒和學者牽手,致力於觀念更新。

  張學軍: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現在有一種現象,一些人熱衷走上層路線,好為「帝王師」,大概還在沿襲過去康有為的思路。您如何看待他們?

  袁偉時:向政府官員直至向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建議或批評,這是公民權利,無可厚非。關鍵在於,他是以獨立知識分子的姿態去提呢,還是以恭順的姿態去討好權力。這兩種姿態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來源:搜狐評論來源日期:2006-12-12
推薦閱讀:

憲法到底賦予了公民什麼樣的權利?
馬丁·路德·金逝世50周年,一組圖紀念這位偉大的黑人領袖

TAG:權利 | 公民 | 公民權利 | 崛起 | 基礎 | 大國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