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一詞的來歷與太極拳的哲學基礎
06-05
「太極」一詞最早出於何時何處?太極拳的哲學基礎屬於道家還是儒家?這是太極拳愛好者很關心的問題。然而在學術界的看法並不一致。 多數學者或太極拳師都認為,「太極」一詞來自《易傳。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據近年一些考古發現和哲學研究,這一說法已經受到挑戰。 至於太極拳的哲學基礎,傳統說法都是來自道家理論。一是太極拳創自武當道士張三丰,屬武當派;二是太極拳基本理論源於道家創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陳微明在《太極拳術》中附有《太極合老說》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條解釋太極拳原理。已故著名學者孟乃昌先生,在《武當》雜誌1990年第1、2期發表了《老子與太極拳》一文,進而列舉五十二條《老子)原文,解釋太極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斷言:「太極拳的古典哲學基礎來自《周易》,是無疑義的。談到太極拳的古典哲學基礎,有人認為是老子學說,這不正確。」對此,筆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討,下面談淡淺見,歡迎方家指正。 「太極」一次最早出自《莊子》 說到《易》,有所謂「易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說。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後天八卦」,並將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傳》。這種說法對於《易》的體系是在不同時代、經過許多人逐漸完善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對其具體內容,從古代就有人懷疑過。所謂《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大部分。《易經》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辭,是占盆(算卦)用的;《易傳》是解釋「經」的,有重要的哲學價值。二者出現的時代也有顯著差別。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易經》產生於周朝初年,當非儒家作品,《易傳》創作於戰國中晚期,比《易經》晚得多。從北宋歐陽修開始直到現代學者的研究,孔子作《易傳》的說法已被完全推翻。限於篇幅,本文對有關考證材料從略。 就《易傳》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時之作。《易傳》共有七種十篇,即《象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及《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故稱「十翼」)。據北京大學朱伯昆教授研究,《象傳》形成最早,在戰國中期以後,孟子和荀子之間,《象傳》在《象傳》之後,《繫辭》又晚一些,在《莊子。大宗師》之後,是「戰國後期陸續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斷於戰國末年。」(朱伯昆:《易學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繫辭》中的「太極」一詞,首見於道家典籍《莊子?大宗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朱伯昆教授說:「此處太極與六極對文,太極指空間的最高極限,《繫辭》說的『太極』,指大衍之數或奇偶兩畫未分的狀態,乃卦象的根源,故稱其為太極。庄文說的『太極』,當是此辭的最初含義,而《繫辭》則是借用庄文的『太極』解釋籠法。」(引文同上) 如果對於《繫辭》晚於《莊子》並借用「太極」一詞還有懷疑,那麼,到了漢代的帛書《繫辭》仍無「太極」一詞,就是「太極」最早見於《莊子》的鐵證了。見下述。 《繫辭》「太極」的原文是「大恆」 前面說,《繫辭》中「太極」一詞借用於《莊子》。實際上,「借用」是後來的事,《繫辭》的原文並非「太極」,而是「大恆」,這是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繫辭》發現的。 1973年底,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帛書,尤其是帛書《老子》甲乙本和帛書《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帛書《老子》公布較早,惟獨帛書《繫辭》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關內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時間相差近二十年。 原來,帛書《繫辭》與今本比較,不但內容少了一半(在帛書中是另外的文章),還有兩處重要差別:一是帛書沒有「大衍之數」一節,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極」在帛書中是「易有大恆」。帛書沒有「大衍之數」,使《易經》研究的「象數派」頗感困惑;而「太極」一詞原為「大恆」,則使《易經》研究的「義理派」惴惴不安,因為「太極」說似乎向來被認為是《易傳》的專利。 《繫辭》原無「太極」,為何借用《莊子》「太極」一詞代替「大恆」?是何時借用的? 筆者以為,這顯然是對 , ;字的忌諱所致,古代文章,都要迴避皇帝的名字。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本帛書《老子》,乙本中的許多「國」字,在甲本中原為「邦」字。據研究,這是因為帛書甲本抄寫於漢高祖劉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寫於劉邦之後,忌諱「邦」字,故將「邦」改為「國」。今本《老子》中的許多「常」字,在帛書《老子》甲乙本都是「恆」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書《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是因為帛書《老子》甲乙本都抄寫於漢文帝劉恆之前,不避「恆」字。到了漢文帝劉恆時,人們就忌諱「恆」字,把《老子》書中的「恆」字都改為「常」,沿用至今。帛書《繫辭》既然和帛書《老子》同出一墓,當在漢文帝之前,不避「恆」字。今本將「大恆」改為「太極」,顯然也是在漢文帝劉恆之時。「大恆」的概念來自《老子》 帛書《繫辭》的「大恆」概念,確實要比《莊子》「太極」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莊子》「太極」原指空間的最高極限,而「大恆」是指陰陽未分的狀態,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為「道」。《繫辭》的「大恒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老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內容比較接近。「大」與「恆」,正是 《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屬性。 在帛書《老子》中,「大」字凡59見,除了「大小」義之外,它還是「道」的代名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34章) 帛書《老子》的「恆」字,凡30見,是「道」最根本的定語和屬性。「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檄」(1章),「恆德不離……恆德乃足……恆德不武。」(28章)「道恆無名」(32章)…… 「大」是空間的無限,「恆」是時間的無限,「大恆」即時空的無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無如此突出「大」與「恆」者。在《繫辭》 形成的戰國後期,《老子》已有廣泛流傳,故而《繫辭》的「大恆」概念,必出《老子》無疑。但是到了漢文帝時,要迴避+,」字,人們不得不借用《莊子》的「太極」概念以代替「大恆」。帛書《周易》為道家傳本 這也許是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傳統的觀念,都把《周易》作為儒家典籍。帛書《周易》出土之後,傳統觀念受到挑戰。不但《繫辭》的「太極」、「大恆」概念與道家有密切聯繫,其它內容也與道家學說有密切淵源。台灣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陳鼓應先生著文多篇,系統論證了《易傳》的哲學思想屬於道家而非儒家,《易傳》亦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的作品。他還具體考證了《易傳》是道家翟下學派之作(詳見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三聯書店1996年第1版)。大陸學者也與之呼應。下面,僅從《易傳》中與太極拳關係密切的兩個重要概念:「陰陽」和「剛柔」,來分析一下《易傳》與道家的關係及太極拳的哲學屬性。 陰陽說本於道家 提到「陰陽」,人們會想到《易傳》中「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然而對於陰陽學說的產生,請看朱伯昆先生在《易學哲學史》中的論述:「戰國前期和中期,陰陽學說是由道家倡導起來的。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從孔子到孟子都不講陰陽說。《論語》中無陰陽辭句。孟子是戰國中期的儒家大師,《孟子》中亦無陰陽說。儒家的典籍《中庸》,據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作品,其中亦無陰陽說。這說明戰國中期以前的儒家學者,並不以陰陽為一種範疇解釋事物的性質和變化。」 最早關於陰陽說的文獻,見於《國語?周語》:周幽王時,太史伯陽父用陰陽對立解釋地震的成因。到了《老子》,就把「陰陽」作為萬物產生與發展的基本動力或屬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莊子》繼承《老子》:「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田子方》)「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這又是《易傳》屬於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證據。亦可說明太極拳的陰陽理論淵源來自道家。 剛柔說源於《老子》 《繫辭》中雖然有非常突出的剛柔觀:「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但其淵源仍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在先秦哲學著作中,「剛柔」概念始見於《老子》,黃老學派作品中亦屢見不鮮。然而在孔、孟的著作中均無一見。這又是《易傳》屬於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重要證據。 《老子》哲學,不僅講剛柔,而且特彆強調以柔克剛:「柔弱勝剛強。」(36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43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10章)眾所周知,「由松入柔」,「運柔成剛」,「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正是太極拳修練和太極拳技擊的關鍵要領,也是太極拳健身的不二法門。從「太極」、「大恆」、「陰陽」、「剛柔」這些重要概念的淵源分析,《易傳》及太極拳的傳統哲學基礎屬於道家還是儒家?難道還不十分清楚嗎? 宋明理學與太極拳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宋明儒家的哲學思想。主要人物有周敦頤、張載、二程兄弟(穎、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王夫之等。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作為太極拳經典之首的王宗岳《太極拳論》開頭就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可見,王宗岳受宋明理學的影響是很明顯的。那麼,能否由此說,太極拳源自儒家理論呢?這又涉及到宋明理學配產生背景。 原來,儒家學說到了唐代,由於佛、道傲衝擊而限於困境。「唐代韓愈等,以及宋什儒家學者力轉此風。」尤其是宋儒,「他們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作為道的內涵,吸取佛、道較為精緻的思辨哲學形式,包招道家的道本論、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心性本體論、理事說等,建立起以天理論為核心的道本論思想體系。」(蔡方鹿:《中國道統思想發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這就是說,宋明理學的哲學體系,也是吸取佛道學說而來的。聯繫到上述太極、陰陽、剛柔概念的淵源,就更能說明問題。所以陳鼓應先生說:「宋明理學實乃外儒而內佛老,其理論結構與哲學基本範疇主要為因襲老莊與佛學。」(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 當然,宋明理學畢竟屬於儒家,他們的學說是對儒家理論的重大發展。這又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流派在歷史長河中有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傾向。無論儒家、道家,都有人主張三教歸一。張三丰就是三教歸一的宣傳者:「予也不才,竊嘗學覽百家,理綜三教,並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大道論?上篇)))「三教鼎立,如一屋三門,中無少異。」(《歸源論》) 筆者所論.無非探源追流、擴大眼界而已,決無門派之見。縱觀歷史而研究太極拳的哲學基礎,恐怕還是要從《老子》以來的道家學說為主線,同時吸取儒家(特別是宋明理學)佛家學說的有用部分,從而完善太極拳本身的哲理系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阿爾法狗60連勝,人類能學到什麼教訓?
※十八屆六中全會的的"四個意識"、"四個全面"、"四個著力"、"四個自信"和"四個創新"具體指什麼?
※計算進化史:改變數學的命運
※課間休息系列——形而上學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