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著燒腦和越獄兩個元素,我罕見地鑒定了一部國產劇
最近暑期檔的電影實在太難看,就放棄了看電影。一口氣看了好幾部劇,美劇、日劇都有,但這裡不想說。其中有一部國產網劇,朋友圈提到太多次,所以我也找來看了。
《滅罪師》。
國產劇有國產劇的標準,我很務實。畢竟看多了美劇、英劇,口味刁鑽了,這個劇里的一些毛病和槽點簡直一望可知。
最突出的問題是演員演技太僵硬,於是觀眾對人物無法全情代入,這是缺少大咖的緣故。還有一些劇情的bug,比如詭計設置得不夠合理,以及中韓兩方交流竟然毫無障礙,顯得真實性不夠,作為懸疑推理類型,這些缺陷對劇的質量肯定是有損傷的。
吐槽方面我就不細說了,網上已經有很多,我就說說一些本劇能讓我持續看下去的長處。
本劇主人公是一個香港阿sir,他的未婚妻是韓國人,一出來就被人殺死了,但死因不明,男主角悲憤地去韓國跨國追兇,在男二號(一位韓國阿sir,是死者的好友)以及女主(男主角青梅竹馬的妹妹,在韓國做記者)的協助下,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可能犯罪」連環殺人案。
但不同於《CSI》、《犯罪心理》這些單元劇的設置,本劇不是一集講一個案件,而是有一條線索不斷串聯起所有事件,就好像升級打怪一樣,一路上抓住的兇手都是小鬼,直到牽出藏在他們背後的大boss。
導演把故事放在韓國,甚至不惜讓中國演員去學韓語,達成中韓語言無縫切換這種非常尷尬的前提(這根本不可能嘛),第一個原因可能是為了過審,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這個劇的很多因素實在是非常「韓國」,那麼儘早把設定轉換到韓國軌道上,能更方便觀眾理解故事。
我們都知道,韓國電影非常喜歡通過電影來揭露社會問題,也經常把真實的歷史和社會事件改編成電影,下面舉幾個例子。
比如2011年上映,由黃東赫執導的電影《熔爐》,在豆瓣獲得高達9.1分,總排名第39。
《熔爐》
這部電影根據2005年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人學校中的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改編的,上映後在韓國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直接造成了韓國國會壓倒性通過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爐法」。
還有奉俊昊的《殺人回憶》,根據1980年代中期「華城連環殺人案」改編,片中有大量對當年韓國軍政權統治的描寫,帶領觀眾一起反思韓國民主化進程中曾有過的黑暗時期。
《殺人回憶》
還有比如《梨泰院殺人事件》,說因為這部電影的上映,案件重審,真兇也被抓獲,電影執行了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韓國電影的社會影響力可見一斑。
《梨泰院殺人事件》
其他還有《舉報者》《素媛》《追擊者》等等,就不一一列舉啦。
韓國電影人一直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斷在作品中揭露社會和制度的黑暗,並且通過藝術去影響現實,甚至改變了法律和政治。在這個反覆的衝撞和互動過程中,韓國電影也獲得了深刻的人性洞察和感染力,經常讓觀眾看得十分感動。
扯遠了……《滅罪師》的案件設置,也非常注重社會批判性。例如劇中對女性安全、家庭暴力、失蹤兒童、媒體弊端都有關注,不像有些國產片,永遠是早戀、墮胎、霸道總裁愛上我之類的圈錢貨,至少它希望表達一些想法吧。
來自該劇官方微博
從製作品質上來說,肯定還是無法跟一線的美劇去比,不過也達到了國產前沿水平。我的感覺是整個劇集的美術和攝影風格上,都追求比較明顯的「電影感」。
整體色調的底子偏藍色,非常冷峻,這肯定是借鑒了美國懸疑罪案劇的風格。
布光看得出也比較細緻,不像有些國產劇甚至院線電影走的「美圖秀秀」風格,首要目標只是為了把小鮮肉的下巴修飾得更加精美。但那不是「戲」,缺乏戲劇性和衝突,是不可取的。
這部劇有類似下面這樣的鏡頭。
男主角入獄後站在人堆里,一半臉光明,一半臉陰影,暗示他即將失控、黑化的人物心理變化。
這個相當於大boss手下大徒弟角色的女記者,在第12集綁架了女主後浮出水面,這裡的用光加強了她近乎變態的陰險性格,當然了,看得出明顯的假體。
在最新的某集里,男主蒙冤入獄後見到裡面弱肉強食的原始森林場景,運用了一個長鏡頭去表達,很有種身臨其境的壓迫感。
還比如下面這個鏡頭。
是男主角第一次見到大boss,反派坐在輪椅上,在鏡面中反射出他詭異微笑的臉,而男主扒在窗上和他說話,用一個三角形的構圖來表現他們的尖銳衝突。
對了。看劇過程中,我還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導演應該是個資深的影迷,看過很多電影。
男主角拿著證據大鬧警察局發布會的樣子,活脫脫就是在致敬《追擊者》和《神秘河》。
《滅罪師》
《追擊者》
《神秘河》
另外,我還發現導演暗搓搓地把自己喜歡的電影默默植入在了劇集中……
比如第一個青蛙殺人案發生的時候,大哥手下的小弟們在集體觀摩《無間道》,而案件中兇手殺人再轉移屍體的時間比電影時間長,是因為看的是《無間道》+《無間道2》……
而破另一個屍體消失的詭計時,男主靈感來源是瑞恩·高斯林演的那部《充氣娃娃之戀》。
還有大boss的靈感來源,自稱來自電影《懲戒者》。
以及對所有兇手和反派人物的塑造上,並沒有扁平化地處理,人人背後都有苦衷,至少讓你覺得有血有肉。
比如消失屍體連環殺人案的兇手就是有嚴重的童年陰影,形成了反社會型人格,又經歷了幾次巨大波折,最終才走上了殺人之路。
類似這樣的對兇手的分析很像美劇《犯罪心理》。而反派臉上這個面具,也非常的眼熟……非常地「V字仇殺隊」,當然就是沒有V那麼帥啦。
對於「滅罪師」這個稱呼以及背後大boss的身份交代,目前我們知道的是,這是個智商高達235的日本天才少年,下半身殘廢,有文化,愛畫畫,懂星象,會作曲,還活得特別有信仰。
當然,這是大多數罪案劇的模式,反派必須高智商,有魅力,處處先人一著。
自從九十年代以來,高智商犯罪成為好萊塢電影及各種劇集最愛的一種劇情類型,因為觀眾被影視作品訓練得越來越聰明,笨一點的賊很難糊弄到他們了。
但本劇中的大boss究竟是怎麼成為變態的,目前還沒有揭曉,下面我會等著看男主角黑化完成後,他如何帶著boss越獄成功。
最後說下關於國產網劇,我偶爾看下來的感觸是,主要在走兩個方向。
一種是韓劇方向,光鮮、時尚,主打明星光環,受眾主要為女性。
一種是美劇方向,精良、寫實,追求劇作上的智力含量,受眾主要為男性。
本劇雖然講的是韓國故事,但走的卻是借鑒美劇的方向,盡量讓自己顯得聰明、有動腦子。不管哪個方向,總好過電視上演的那些啊!
推薦閱讀: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為何周瑩能夠俘獲吳聘的「芳心」?
※國產劇辣眼,都是因為得罪了造型師!
※牛!一集秒殺100部國產劇
※《那年花開月正圓》被指是孫儷獨挑大樑的一部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