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赫哲族傳統民俗藝術瑰寶 面臨失傳引發多元探究】

赫哲族伊瑪堪說唱學術研討會在哈爾濱舉行。來自省內外的60多位赫哲族伊瑪堪說唱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齊聚冰城,就赫哲族伊瑪堪說唱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等諸多問題,展開了熱烈而精彩的交流,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英雄說唱走向傳奇化世俗化

從「莫日根—闊里」型的薩滿英雄敘事傳統到具有神奇色彩的「傳奇故事型」的說唱,再到「生活故事型」的說唱,伊瑪堪為我們畫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軌跡。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著名伊瑪堪專家徐昌翰認為,伊瑪堪的現存作品中,可以看到在許多牧獵民族和漁獵民族中傳頌的英雄敘事歌(史詩的前一階段)是如何誕生和發展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許就是伊瑪堪的世界意義。但是「莫日根—闊里」型的伊瑪堪作品畢竟沒有發展成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為了走到這一步,它還需要更高大、完整、「統一」的英雄形象,需要民族、國家的歷史內容,需要更豐富多彩的非模式化的情節。也就是說,它還需要內容的充實、形象的拓展和藝術的錘鍊。它沒有走到這一步,在朝向史詩發展的道路上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戛然而止了,從而成為萌芽狀態史詩的活化石。

然而伊瑪堪的價值還不止於此。因為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又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了,它走了一條非英雄化、非神聖化的道路,走向了傳奇化和世俗化。它為我們展示了漁獵民族具有神性的英雄說唱傳統,如何向世俗化演變直至最後湮滅的全過程。或許,這一方面才是它對於文化研究工作的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伊瑪堪研究從單一走向多元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赫哲族伊瑪堪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伊瑪堪研究專家黃任遠,從伊瑪堪的整理和研究兩方面,分析和整理了五個時期(開拓、確認、搶救、絕唱、保護)伊瑪堪歌手傳承的代表作,以及主要學者的學術著作和論文等。在研討會上,他把研究狀況作了梳理和闡述。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30餘年中,伊瑪堪的研究日趨成熟,發表了一批有分量的專著和上百篇學術論文。這些學術著作呈現出一個明顯特點:從田野調查式研究向多學科理論綜合研究轉化,從單一民族研究向相鄰民族、鄰國民族比較研究轉化,從單一漁獵文化研究向多元文化研究轉化,學術隊伍也向年輕化、專業化、理論化轉化。縱觀以上民族學者和民間文學工作者對伊瑪堪的研究過程,經歷了由「泛」到「專」逐步深入的發展過程,即從伊瑪堪總體研究到探索研究,從文本研究到文化研究,從專題研究到比較研究,從傳承研究到保護研究,必將對今後的伊瑪堪深入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

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楊士清說,「伊瑪堪說唱」藝術,雖然還沒有發展到中原諸多說唱曲種那樣具有自身藝術的規範性和程式性,但其做為同樣一種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其自身的民族特性、曲種特徵和藝術風格特色等方面,都具有同等的藝術品位和學術價值。我們應該像愛護崑曲、京劇、古琴、彈唱、鼓詞一樣去愛護她。

活態傳承亟須恢復「造血」機能

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省非遺中心主任景堤告訴記者,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存在著嚴重的傳承危機。上世紀50年代的調查顯示,當時尚有近20位能完整地說唱傳統伊瑪堪的伊瑪卡乞瑪發(優秀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藝人)。2003年5月,隨著最後一位伊瑪卡乞瑪發尤金良的病逝,已經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唱一部完整的傳統「大唱」了,伊瑪堪說唱瀕臨失傳的危險。

在談到如何搶救和保護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時,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原所長譚博說,傳承人是活態傳承和動態傳承的關鍵。赫哲族伊瑪堪說唱保護工作中,最核心的就是對傳承人的保護。保護傳承人,培養傳習人,這「一老一小」是傳承的關鍵,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赫哲族伊瑪堪說唱世代相傳下去。

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陳恕認為,對赫哲族伊瑪堪說唱的保護不可能完全依賴靜態的博物館式保護和「輸血」式的國家投資,而應當維護或恢復其適宜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發揮使用功能,恢復其自身「造血」機能,從而保持伊瑪堪說唱的活性狀態,最終達到傳承發展的目標。

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是以赫哲語傳承民族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生產生活、人文習俗、科學知識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平實古樸、聲韻和美、想像豐富、思維暢達已經成為赫哲族口承文明的淵藪和文化的重要標識,被譽為「北部亞洲原始語言藝術的活化石」 和「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個活標本」。2011年11月23日,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七個入選該名錄的項目,標誌其保護工作正式成為世界性文化課題。


推薦閱讀:

乾貨|藝術留學|深度分析藝術留學要找機構還是自己DIY
Art Amoy 國際博覽會經典區——葉若海綜合材料繪畫藝術
畫家高登峰來自故土的藝術感知
畫家戴瑞榮--筆法精微 自然天成
這個男人取出肋骨做成項圈,送給最重要的女人

TAG:藝術 | 民俗 | 傳統 | 傳統民俗 | 失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