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願"為凈土信願行三資糧之一,如何發願?(重要)

"願"為凈土信願行三資糧之一,如何發願?

陽光師姐的清凈之疆:http://hi.baidu.com/%D1%F4%B9%E2%CA%A6%BD%E3/home

原標題:願力

作者:沈家楨居士講述

當佛法自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翻譯經典的大德們,對選擇字眼是煞費苦心。『願』與『欲』在中國文字中原是相通的。《辭海》中的註解,即是『願者欲也』。可是佛法中的發願並不是要助長一個人的貪慾,而是一種虔誠決心要種善因、造善緣,期得善果的表露。所謂善果,是要逐漸的減輕乃至消除虛妄的我相、我見、法相及非法相,而證佛果。我相、我見極不容易減輕乃至消除,因此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不必怕有一個『我』的存在,更不應該有錯誤的觀念,說要將『我』消滅,而可採用一種善巧的方法,即是將『眾生』的觀念,來逐漸替代『我』的觀念。譬如說,各位中有人希望長命百歲,當你轉到這『願我長壽』的念頭時,立即也想到『願一切眾生都壽命無量』。這就是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是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之一。法藏比丘的願是:『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知其數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因此今天我想和各位研究討論的是佛法中所重視的誓願。『願』為『行』的前導,也是『行』的方向,而『行』是願的實踐。沒有願的行,可能變成漫無目標的修行,不知所終。沒有行的願,頂多只能做到望梅止渴,而身體仍沒有得到一滴水份。所以願與行必須相輔並進、必須並重,才能產生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叫它是願力,也可以叫它是感應。今天時間不多,我想提出兩點,供各位參考,也許拋磚引玉,各位同修因此更有所啟發,得大受用。第一點是:虔誠的願,可以感應很快,不必等到滿願。第二點是:願要發得大,愈大則感應也愈快愈大。關於第一點,我想以兩個例子來說明。一個是取自《了凡四訓》,一個是我自身的經驗體會。各位大概都知道有《了凡四訓》這本書,這裡有白話註解的本子贈閱。袁了凡先生是中國明朝人,做過相當大的官,這本《了凡四訓》原是他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彙集起來,分為四類教訓,寫給他兒子的。可是這本書的內容,極合做人的實用,所以數百年來,流傳極廣。袁了凡先生原名學海,本來是學醫的,因為先後遇到了兩個人,改變了他一生的境遇。第一位孔老先生,命相專家。孔先生說他的命不應該學醫,應該讀書做官。並算出他那一年應中縣考,得第十四名,府考是第七十一名,一直算到他入京考科舉,得第三名,可是沒有考上舉人、進士,而後被派去四川做官。但說做滿三年,應即告退回鄉,因為他只有五十三歲的壽命,將於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並且命中沒有兒子。奇怪的是,袁學海自棄醫、讀書,應考之後,所有縣考、府考等的年分及考中名次,和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樣,絲毫不差,這不能不使袁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但也因此逐漸的令他心灰意懶,因為一切都已前定,非他所得更變,況且壽命不長,又無子孫,前途渺茫,所以感覺生命缺乏意義。於京城中入貢後(即全國會考被錄取)回來,到南京棲霞山和一位雲谷禪師,對坐三日三夜,不曾閉眼。雲谷禪師即是袁學海遇到的第二位長者,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觀及生命。雲谷見他對坐三日夜而不起妄念,怪而問之。袁先生據實以告:因他的命運,已被孔先生完全算定,生死榮辱都有定數,且此生已來日無多,又無兒子,即使要生妄想,也想不出什麼妄想了!雲谷聽了大笑:『我觀你三日夜不起妄想,以為你是個豪傑,原來你只是一個凡夫。』於是雲谷禪師給他一番很肯切的開示:三世因果,絲毫不差,命數是有的。但是算命只能算一個人的過去。今世所造的因,所得的果,在命數中算不出來。普通的人,因為今世的因並不極大,所以命運的改變雖有之,不很顯著。可是,大惡的人或大善的人,今世所造的因,足以影響他的命運。你聽了孔先生的命數,就消極地放棄了今生造善因改變命運的機會,甘心受命運的支配,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凡夫!袁學海深為感動,乃拜而請教。雲谷禪師問他:『你自審能中舉人否?』袁想了很久,說:『不能。中舉人的人往往都是有福德的,而我這生毫無福德可言。』又問:『你自審能有兒子否?』袁也答不能,『水清者常難養魚,而我過分的偏愛清潔。和氣能育萬物,而我又常容易發怒。』,袁說了好幾個理由。於是雲谷禪師叫他在佛前痛自發露懺悔。袁先生於是在佛前立下誓願,誓行善事三千件,求能中舉人,以答謝祖先之恩,並將他學海的名字改為了凡。次年,袁了凡去禮部考科舉,照孔先生的命算,他應以第三名錄取,可是他考了第一名,這是第一次孔先生算的命竟不全准;而這年的秋天,袁了凡中了舉人,就完全和孔先生所算的命不同了。在《了凡四訓》中有兩段特別值得我們的注意,都是袁了凡自己講的:一、自在佛前懺悔、誓願行三千件善事之後,我就常覺得有神明在暗中督察,因此戰戰兢兢對任何事都勤奮努力,一改往日懈怠隨便的習氣;二、自發誓願後,雖然第二年即中舉人,可是三千件善事,卻並不容易,一直到十一年後方才滿願。而且自己檢點,過失還是很多。其中最大的是看見有善事可做而遲疑不決;或心想為善,而口上常犯過失,得罪於人。這裡我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袁了凡的佛前發露懺悔,並不僅是一種儀式,而是深心的至誠懺悔,有痛哭流涕的感覺,以這樣的誠心為基礎而生起的願,力量極大,所以雖然他三千件善事的願,要在十一年後方才滿願,可是第二年就中舉人,達到了他的心愿,這就叫願力無邊。第二個我想舉的例,是五年前的七月四日,內子居和如往生那天清晨,在八個小時握著她的手念阿彌陀佛後,心中是一片的空虛,好像失去了一件無價之寶,也像是一個迷路的小孩,不知前途依靠何在?就這樣的走進了家中的佛堂,而第一眼看到的即是佛桌上和如每晨念的《金剛經》的本子,一顆心就抓住了這本經本,發了一個要替和如每晨繼續念《金剛經》的願。到今天已整整五年,尚未有一日間斷。現在回想起來,發那個願時的心境,確可算得是清凈虔誠。此願不知何日了!也沒有一定的迴向對象,但感應已經很是顯著,不但我個人因此有了一個精進修行的中心,即以那本《金剛經的研究》小冊而論,現在已有六地的善知識分別出資刊行,包括中國大陸,增訂版有的已是第四版,本數已有幾萬本,譯文已有俄羅斯文,越南文,相信一定有人因此得益。各位同修!請體會一下我那時發願的心情,確乎可說是無相無私,至誠全心,並沒有任何貪圖,所以至誠的願,其力量實在不可思議,否則決不可能有這樣的善果。各位同修,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第二點,『願要發得大,愈大則感應也愈快愈大。』首先,我想要求各位,在想願要發得大的時候,就只要想:『願要發得大。』不要去想『這樣的大願如何還呢?』也不要去想:『我是不是在空口講大話啊?』更要忘了我上面所講的『感應會愈快愈大。』就只是至誠的發大願,以願為中心,不作其他的想。所謂感應愈快愈大,是自然的因果現象。你愈不去想它,感應就愈快愈大,愈去想它,就愈著相。《金剛經》開宗明義,須菩提所問的問題:發了心的善男信女,應該如何安住其心?降伏其心啊?簡單的說,就等於是我們常常想問的:我想學佛,但是應該如何修行啊?佛在經中兩次說明,要想學佛的,就得發大願,『我應滅度一切眾生。』眾生應廣義的講,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一切有情、無情的物質、情感,都叫眾生。『滅度』是煩惱生死的解脫消滅。各位想一想,『應滅度一切眾生』是要將宇宙間的一切有情無情的煩惱生死統統消除。各位,我們要想消除一個人的一點點煩惱,都尚且不容易,這樣的大願,佛是不是叫我們在空口說大話呢?當然不是。佛在《金剛經》中強調:『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願發得大,不是說大話,和所謂吹牛不同,因為願是目標,願是方向,願是信心。哥倫布數百年前,為了要證明地球是個圓球的理論,不惜冒生命的危險,航行於茫茫大海之中,歷經種種風險,終於發現了新大陸。這要證明地球不是一個平面而是圓球形的決心,即是佛法中所強調的願,也即是一個人學菩薩行、學佛的目標、方向、信心。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終成阿彌陀佛;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明白的說明,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煩惱無盡,我願無盡,這是何等的心胸!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各位請想一想,我們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可有那一刻的思想,那一刻的行為,相似於這些大菩薩們的心胸志願呢!這是不是即是我們沒有懂得如何學佛、修菩薩行的要領呢?也許各位在想,既然發願這樣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發願呢?這個問題極切實際,應該是我今日想和各位研究的中心。《金剛經》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千年來讀誦《金剛經》的對這個問題都有討論。問題是:為什麼在經首佛答須菩提的問題時,不說善男子、善女子,而說諸菩薩摩訶薩?而在卷中再答須菩提的類似問題時,則不再用諸菩薩摩訶薩,而是直答善男子、善女人?我想用一個極淺近簡單的解釋,不知各位以為如何?佛的先提菩薩摩訶薩,即大菩薩,是要我們以大菩薩的修行方法為榜樣,所以指的是理想及目標。後面直稱善男子、善女人,是告示應如何實踐。可是兩個回答的大意,都是『應滅度一切眾生。』於此可見『滅度一切眾生』不但是理想及目標,也是實踐的具體法門,要我們逐漸的消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生死。既然要消除眾生的煩惱生死,自然不應該做可以造成眾生生起煩惱或種生死流轉罪惡之因的種種業。可是這談何容易,決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的。所以佛在經中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有了目標方向,還得一槳一槳地努力划去,否則徒有目標,船還是動不了。因此,有願必須有行。我們應以大菩薩的宏願作榜樣為目標,而採用各種量力而行的划船方法,這樣才能生起不可思議的願力。今天我只提出三種划船的方法,只能說是我粗淺的心得,各位舉一反三,一定可以想出許多更適合您的實際情形的方法。如果各位同修可以將您們所想出的方法,也能寫信告訴我,使我可以發更多更大的願,大家多結善緣,十分心感。我想介紹的第一個方法是:要發您能做得到的願,並且要發得大。這話怎麼講呢?我現在舉幾個相彷的例子,請各位細心體會,看那一個願最大。一、我願每日念十遍心經,將此功德迴向父母,以報養育之恩;二、我願盡形壽每日念十遍心經,願以此功德,祈求世界和平;三、我願每日念十遍心經;四、今年我願每日早晨念十遍心經;五、今年我願每日念十遍心經,保佑合家平安;六、我願念一千遍心經,祈禱某某的病早日恢復康健。各位,那一位願意說,這六個願中,那一個願您覺得發得最大?(有人答:第三願。)很好!很好!各位請記住:一個願如果有期限,就不是大願。所以『今年』『盡形壽』『一千遍』都是期限,不是大願。願有了目的,有了希望,或有了對象的限制,也不是大願。所以『保佑合家平安』『迴向父母』『世界和平』『早日病癒』都有了對象,都著了相,都有了限制,並不是虛空無盡,也不是大願。因此這六個願中,最大的願是那個最簡單的願:我願每日念十遍心經。這個願,您可以今世、下世、再下世一直念下去,此願無有了期,所以謂之大。此願沒有目標,即等於目標無量,迴向功德,猶如虛空無盡,所以謂之大。此願沒有對象,即等於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眾生無盡,所以謂之大。各位一定已經體會出如何發大願的秘訣。這種願是您可以做得到的,可是頂要緊的是不要中斷。第二個划船方法我想介紹的是:在大菩薩們的宏願中,選一個您最歡善(相應)的願,依照您現在可以做到的逐漸實行。佛菩薩的宏願很多,在中國的佛法傳統中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為最易選擇。這十個都是大願,一樣的功德無量。我現在念出來,各位若聽到某一願時,心中生起歡喜的相應,您就不妨選這個願作為開始: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 常隨佛學 恆順眾生 普皆迴向我現在舉兩個例。譬如您覺得禮敬諸佛對您相應,您就依照您的實際情形,發一個可以做得到的願,說:我願每日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禮敬十拜。如果您的配偶或父母是信耶穌教的,您不便在家中供佛禮拜,或病卧床上,都可以用觀想或合掌以代替禮拜,只要至誠,一樣是禮敬,並無差別。這個願即是一個有無量無邊功德的大願。又譬如說,您對廣修供養相應,您可以發一個願:我願每日誦《金剛經》一遍,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一切賢聖大德。這也是一個無量無邊的大願。倘若時間不允許您誦《金剛經》,那麼心經亦可以。這都是法供養,而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大。第三個划船方法是一種善巧方便,只要您心真誠,小願可以變大願。這方法是在您發任何願迴向時,在您原本迴向之後,一定加一句:『願以此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如果袁了凡先生懂得這個善巧方便,他在發願要做三千件善事,使他能中舉人時,再加一句,願以此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他不但照樣中舉人,而且更造了無相的因,將來會結無相的果,無相的果,即是佛果。

(沈家楨一九九三年講於莊嚴寺佛學夏令營)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17714.htm,http://qun.51.com/xinyi5201314/topic.php?pid=5687

推薦閱讀:

體重超標是不孕的重要原因 今日早報
做任何事都需要技巧,想要輕鬆撩到心儀女生,方法用對了很重要!
連載系列 | 想培養雙語兒童嗎?請了解幾個至關重要的語言規律(合集)
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
鰲拜作為黃旗代表,對穩定清朝起著重要作用

TAG:凈土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