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保健按摩知識
足部的基本結構、名稱及注意事項
每側足部有26塊骨,分為跗骨、蹠骨和趾骨3組(圖1——1)。足部的關節多達數十個。
(一)足部的骨骼
1.跗骨 位於足的後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塊。
(1)跟骨 位於足部的後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塊骨,後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
(2)距骨 位於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 有3塊。第一換骨位於內側,第二楔骨位於中間,第三楔骨位於外側,分別位於舟骨與第—- 第五蹠骨之間。
(4)骰骨 位於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後方突起為骰骨。
(5)舟骨 位於距骨與3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圓形突起,稱舟骨粗隆或結節。
2.蹠骨 位於足的中部,共5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一蹠骨、第二蹠骨、第三蹠骨、第四蹠骨、第五蹠骨。每塊蹠骨又分為底(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第一蹠骨底下方有一蹠骨粗隆,第五蹠骨底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蹠骨粗隆
(位於足外側中部)。
3.趾骨 共14塊。包括:
(1)拇趾2塊(近節趾骨、遠節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節(分別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遠節趾骨)。每塊趾骨仍可分為底、體、頭3部分。
(二)足部可觸及的骨性標誌
1.足內側 可觸及內踝、舟骨粗隆(約內踝前方2.5 cm處)、第一蹠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蹠骨小頭(圖1——2)。
2.足外側 可觸及外踝、第五蹠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蹠骨小頭(圖1——3)。
3.足底部 可觸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結節、第一至第五蹠骨小頭及第一至第五蹠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 可觸及第二至第四蹠骨基底部。
5.足弓 由跗骨和蹠骨被韌帶、肌肉、筋膜牽拉形成一個凸向背面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蹠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第五蹠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圖1——4)。
(三)足部的關節
小 腿的脛腓骨下端與距骨構成足部最大的關節——踝關節,也是足部最後面的關節。跗骨之間、跗骨與蹠骨之間都形成關節。蹠骨與趾骨之間形成蹠趾關節,趾骨與趾骨之間又形成趾間關節。第二至第五趾,可稱為近節趾間關節與遠節趾間關節。無論關節大小、活動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結構均應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及關節腔 3部分,均有韌帶加強其穩定性。
(四)足的各局部名稱
足部是人體最下部的運動器官,針對足部反射區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須明確足部各局部的名稱和方位。
根據正常人體解剖學的規定:足趾為前方,足跟為後方;足拇趾一側為內惻,小趾一側為外惻;足底面為下,足背面為上,足底面又稱足的掌蹠面;足背的後面與小腿相連接,足和小腿之間構成踝關節。
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內側、外側、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稱趾腹或趾端掌蹠面。足的底面由前向後,分為掌蹠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足部按摩注意事項
1.按摩室要空氣新鮮,溫度適宜,避免賓客受風著涼。夏天按摩時不可用風扇吹賓客雙足。
2.按摩前,保健按摩師與賓客要洗淨手、足,剪短指(趾)甲,以防損傷皮膚及交叉感染。並備好按摩巾、按摩膏等所需用品。
3.按摩開始時,心須先探查心臟反射區,並按輕、中、重3種手法力度進行。在瞭解心臟是否正常的情況下,再決定按摩力度及施術方案,以免發生意外。
4.飯前0.5h及飯後1h內不宜做足部按摩。饑餓易引起低血糖、虛脫;進食後進行足部按摩會進一步刺激胃腸蠕動,加重胃腸負荷,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5. 足部有外傷或感染時,可按摩對側足部的相應部位或同側手部對應區域。若因手法不當引起局部紅腫、瘀血,可塗一些紅花油或樟腦酊等,待局部恢復正常後再進行按摩。
6.按摩時儘量避開骨骼突起處,以防止損傷骨膜。對敏感區應避免重度刺激,對兒童及多數女性,宜用輕手法刺激。
7.按摩後 0.5 h內,囑賓客飲用 300~500mL溫開水,以促進代謝產物及時排出體外。兒童、老人、體弱多病者,可適當減少飲水量,以 150~200mL為宜。
8.按摩的時間,以賓客需要而定。一般以30~45min為宜,不宜過久。
9.按摩後可出現下列短暫反應,客人不必驚慌,堅持數日後,反應可自行消失,不要放棄按摩。
(l)按摩後尿量增加,氣味變濃,顏色變深。
(2)出現低燒、發冷、疲倦、全身不適等症狀。
(3) 按摩後踝部腫脹,有淋巴阻塞現象者更為明顯。
(4)下肢靜脈曲張者靜脈曲張更明顯。
足底反射區按摩是由吳若石神父引入臺灣其後傳到世界各地。腳底按摩的原理是以刺激腳底反射區(中醫稱為穴位),透過神經(中醫稱為經脈),令相對應的器官產生反應和功能,使血液迴圈順暢,排除積聚在體內的廢物或毒素,使新陳代謝作用正常運作,達到治療的效果。
按 摩腳底的甲狀腺、胃、脾臟、食道反射區有助減肥(過分進食形的肥胖者)。甲狀腺負責調節新陳代謝速率。中醫認為脾胃由經絡相連,能影響人體消化和吸收作用。按摩這些反射區能夠促進身體的消化作用及新陳代謝速率,有助減肥。每天按摩左右腳各反射區兩分鐘左右,太餓太飽不適宜進行(進食前後一小時不宜進行),完成後喝一杯水(大約300cc)幫助排出廢物和毒素。
醫師通過按摩腳底反射區給病人進行身體治療。
腳底按摩服務從傳統走向現代,中醫診所、腳底按摩院、現代Spa、保健產品公司等,都給顧客(病人)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可見腳底按摩的盛行。
《黃帝內經》的《足心篇》中簡述腳底按摩原理:人體器官臟腑各部位在腳底都有反射區,用按摩刺激反射區,通過血液迴圈、神經傳導,能調節機能平衡,恢復器官功能,收到祛病健身之效。
中醫理論記載,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腳根,其中以腳根為四根之本。人老腳先衰,木枯根先竭,可見腳對人體的重要性。
通過反射區作治療
理療師林育昕說,腳底按摩是一種保健方式,也有醫師通過按摩腳底反射區給病人進行身體治療。
他說:「腳踏地面,地心引力使血液無法迴流,通過腳底按摩,刺激血液迴圈,讓血液迴流上來,可強身健體。
「腳底和腳趾有千萬神經和血管,即使不是按摩反射區,只是稍微按摩腳底,還是具有保健效用。」
在治療法上,腳底按摩以刺激腳底與腿側的點、線、帶和區,不只是純粹按摩腳底反射區,最終目的是達到舒經活絡,鬆弛神經。
按摩時,有人感覺疼痛,問題是出在按摩師或是病人身上?
他說:「通常,按摩時得讓病人感到舒服,如果病人感覺疼痛,把雙腳縮回來,就表示按摩的力道過大。
按摩時不該覺疼痛
「按摩師給心臟病患者做腳底按摩時得注意,不要讓病人感到疼痛,力道必須點到為止,讓病人舒服。病人喊痛,心臟負荷過大,血壓不正常,可能會有反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兩腳常因病情加劇而得鋸掉,關鍵就在足部末梢神經出現問題。患上糖尿病的病人,應經常接受腳底按摩,讓血液通達末梢神經。
腎臟病人也應多做腳底按摩。如果病人的肌肉已壞死或出現潰爛現象,就不適合進行腳底按摩。
腳底按摩對慢性病人的助益最大,例如經常失眠、體質虛弱者等,進行腳底按摩後,療效顯著。
不需要每天按摩
腳底按摩既然那麼好,可以每天進行按摩嗎?林育昕說:「病人(顧客)沒有必要每天來做腳底按摩,這反而會損傷肌肉。按摩一次後,肌肉得到鬆弛,血液得以迴圈,隔天還是有這方面的效用,可以隔兩天再來做。」
市面上銷售的腳底按摩器種類繁多,功能在足部的穴位提供刺激,作用包括促進血液迴圈、舒緩關節不適、手部僵硬,促進新陳代謝。
林育昕說,這些保健商品基本上都具有輔助作用,能達到鬆弛肌肉,使血液系統迴圈良好的療效。
他說:「不過使用者必須根據體質進行腳底按摩,時間也不應太長。」
腳 底有與身體各部器官相連的反射區,人體各部器官不夠健康或有病痛,就會由經絡通路反射至腳掌與腳底。身體內部有不適或病痛,按壓腳底的反射區,就會有疼痛感,當您有內部急性疼痛,可以對照反射區按壓,壓痛區經由經絡生理反射至內部,疼痛部位立刻得到適當之緩解,相對的,對慢性病只要耐心刺激,直到壓痛消 失,疾病也就隨之消失。所以腳底按摩是人人可做,簡單無副作用的療法。
適 當的刺激足部末稍神經能反射大腦中樞神經的微妙互動,並改善血液迴圈、調節內分泌及平衡自律神經。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併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佈的縮影。透過刺激反射驗證,正確無誤。人的雙腳,距離頭腦和心臟最遠,人類在站立的時候,血液迴圈往下容易,而往上則較為困難, 加上雙腳沒有病痛的話,一般都不太注意,因此位居下方的雙腳容易聚積一些代謝物質。久而久之,影響了血液迴圈的流暢和新陳代謝的正常,而神經反射也會表現異常, 人體功能就慢慢的逐漸退化。
腳 底 穴 位 按 摩(附圖)
腳板底是人體所有身體器官的反射區。一般來說。腳底按摩乃是全身的保健護理,
因此傳統的足底按摩也都是為了治病,殊不知減肥也能以腳底按摩來達到目的。
方法:自購足底穴位圖一張。泡一盆熱水,水溫在60℃左右。把腳在熱水中泡5-10分鐘後用毛巾搽幹。從足底穴位圖中找出胃部﹑甲狀腺﹑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在每個部位按上1-2分鐘,左右腳各按3次。
按摩甲狀腺及其他上述反射區乃是非常有效的消脂法,因為甲狀腺主要功能乃治療肥胖症及情緒不安等症狀;而按摩胃部可以減少食慾;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則是幫助增加免疫力及排毒功能。
連續做完一個星期之後,因為人體的整體的迴圈轉好了的關係,身體會覺得比以前輕快,皮膚也會得漂亮而有光澤。
腳 底 按 摩 的 原 理
人們的身體籍由新陳代謝的作用,在到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統、大小腸和皮膚組織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說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減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於感覺不到。
由 於人體特殊構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經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經區塊,就是所謂的反射區。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併正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佈的縮影。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結晶沉積而成為(痛點),每個痛點觸覺反應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顆粒,有些只有腫脹的感覺。當刺激,自然也會加快 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在醫學所稱的(第三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並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藥稱為第一醫學,物理治療或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二醫學)。腳底按摩也是第三醫學的一種,目前愈來愈受到醫界的重視。
上病取下,百病治足――頭病醫腳百病治足
人之有足,如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上病取下,百病治足。
足部是人體經絡迴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祖國醫學早就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之說,即全身許多疾病可以從足而治癒。除針灸外,還有許多簡單易行的足療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病的足療法。
感冒,可用冷熱互浴法。具體作法是:準備兩個較大的洗臉盆,其中一個盆內倒入42℃~43℃溫水,另一個盆內倒入15℃~16℃冷水,水量以能淹沒腳踝為度。先將雙腳浸入溫水盆內1分鐘,然後再浸入冷水盆內1分鐘。如此交替進行,反復3次,從溫水浴開始,以冷水浴結束。需要注意的是,盆內水溫在浴足時不斷 變涼,會影響效果,所以每浴1次,要加入適量的熱水,使水溫一直保持在42℃~43℃。第3次冷水浴後,要用幹毛巾把腳擦乾,穿上襪子,以免受涼。
治 感冒還可用足底穴位外敷法。取白芥子9g、雞蛋1個,將白芥子研末,用蛋清調勻,外敷足心,以紗布或傷濕止痛膏包貼。此法對感冒發熱者有效。咳嗽:取大蒜 適量,搗為泥,置傷濕止痛膏中心,每晚洗腳後貼雙足湧泉穴,次日晨起揭去,連貼3~5次低血壓:吳茱萸適量搗泥,置傷濕止痛膏中心,貼敷足底湧泉穴,次日 晨起揭去,連續貼3~5次。腓腸肌痙攣:即當腓腸肌痙攣時,將大拇趾向足背內側扳,很快便可止痛。失眠:硃砂3~5g,將硃砂研成粉末狀,用乾淨紗布塗漿 糊少許,將硃砂均勻黏附於紗布上外敷湧泉穴,以膠布固定。使用前先用熱水把腳洗淨,睡前貼敷。硃砂有清心、定驚、安神的功能。
此法常用於由於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胸中煩熱、驚悸不眠者。遺尿:連須蔥白30g,硫磺30g,共搗如泥,敷臍部、足心,以紗布固定,次日更換。本法僅限於兒童遺尿者。
足部按摩起源於中國。摸腳診病,按腳治病之法,不但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而且也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據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記載,兩千多年前,有位醫術高 明的醫家,名叫俞跗,俞與「愈」通用,跗即指足背,意思就是摸腳治病的醫生。俞跗摸腳診病治病的水準非常高超,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在為太子治療厥症時,接待他的中庶子曾以十分崇敬的心情提到古代名醫俞跗,說他治病不以湯液醴酒,而能按腳除病,效如桴鼓。可見足部按摩在戰國時期就頗為流行,並有相當顯 著的療效。俞跗可謂是足部按摩的鼻祖了。《黃帝內經》中載有湧泉穴,認為它是與人體保健密切相關的重要穴位。《素女真經》有「觀趾法」的記載,隋代高僧智 凱在,《摩訶止觀》中記有「意守足」的修生法,認為常止心於足,能治一切病;《華倫秘笈》就有「足心道』這門專門研究足部按摩的學問,此術在唐代傳到日 本,隨著漢醫學發展不斷流傳發展,至今不衰。本世紀初,足部按摩通過歐美在中國的教會及所屬醫療機構傳向西方,並在那裡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各類足部按摩的專著紛紛面世。1938年,美國印古哈姆女士的《足的故事》出版,為後來的足反射療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75年.瑞士瑪魯卡多女士出版了專著《足反射 療法》,足部反射圖被確定下來,該書印數超過10萬冊。
人們常說,人老腿先衰,有病腳先疼。足部是人的「第二心臟」,與人體各部分器官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認識到足部按摩對人體健康的獨特療效並傳承至今。
——專家權威解秘「足部按摩」先疼?
人們常說,人老腿先衰,有病腳先疼。足部是人的「第二心臟」,與人體各部分器官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認識到足部按摩對人體健康的獨特療效並傳承至今。
足部保健項目是人與人接觸的項目,因此一個足道操作技師是項目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
足部保健目前已成為人們日常保健的新時尚,其中,特別能說明問題的是各種各樣的「洗腳城」、「足浴中心」等,還有形形色色的「泡腳房」。
不 少長沙市民喜歡上了足部按摩,特別在寒冷的冬季,午間休息、晚飯後、雙休日,約上同事、朋友,或叫上親戚、家人,在足浴店消磨上個把小時,既休閒又健身。那麼,查足真能診斷疾病嗎?足部按摩能治病嗎?有什麼科學依據?又是否人人皆宜?湖南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張泓教授從專業的角度詳細介紹了「足部按摩」。
腳底66個穴位聯絡五臟六腑
《扁鵲》曾記載:「兩腳之氣血雍滯不行,則周身之氣血亦不宜通」。說明人體足部的氣血暢通與否,關係到整個機體的健康。按中醫的理論來講,腿足健康與否,與脾、腎、肝三髒密切相關。
中 醫的經絡學說中,連接人體五臟六腑的足三陰經、足三陽經、陰維脈、陽蹺脈起止於腳上,並與腳上的66個穴位(佔全身穴位總數的10%)相貫通,這些穴位又 是這6條經絡的根本。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道,能使人體保持著有規律而協調統一的整體生命活力。
祖國醫學早就有「上病下取,百病治足,內病外治,頭病醫腳」之說。人體五臟六腑在足部都有相應的「投影」,常進行足部按摩能刺激足部穴位,以激發經絡的調控作用,足部的經絡得以疏通,氣血運行得以流暢,從而可促進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復。
生物全息醫學(胚胎學)認為,任取人體某一局部,它都完整地排列著全身相關組織的反應點,包含著全身的資訊,是全身各器官的縮影。足部也如此,故對足部對應區的刺激,可以發揮全息的功能,使相關器官得到調整,既可起到保健作用,又可達到治療效果。
古今中外實踐證明,足部按摩法能治病、防病、保健身體,且治療疾病範圍很廣,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的疾病,有顯效的疾病或症狀達到百多種,如神經衰弱、消化不良、關節炎、腰痛、中風偏癱等。
正確應對按摩時疼痛口渴
足部按摩時疼痛,這是很多人都會出現的,並不能就此說是健康出了問題,之所以疼痛,是因為足部的血管和神經非常豐富,而其皮膚和肌肉的豐滿程度,又相對不如身體的其他部位,故對外來的刺激更加的敏感。
但按摩時如果疼痛敏感度增強,而且摸到了沙粒狀的感覺或觸及到硬結,病人自己也確實感覺到了相應反射區不是很正常,那麼健康就有可能出問題了,但不必大驚小怪,做一下相應的檢查就可以確診。
此外,頭一次做足療也可能會感覺有一些痛,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會好些。長期接受足部按摩,可致雙腳痛覺遲鈍。出現這種情況時,可用溫鹽水浸泡30分鐘後再按摩。按摩時力度並非越大越好,有些人誤以為越痛越有效,因而強忍著,這樣反會導致足部損傷。
足療時有口渴的感覺,是因為足部按摩加快了血液迴圈,也就是增強了新陳代謝,所以口渴是正常現象。一般要求做完足部按摩後,喝一大杯溫開水。還應注意,做完後1小時內,不要洗澡、吹空調、吃冷飲,最好也不要用冷水洗手。
出血患者及妊娠3月內者不宜
足部按摩用於治療和輔助治療多種疾病,有很好的療效,用於預防保健也是比較安全、有效的手段。但是並不是說足療人人皆宜,它也有一些禁忌症。如果有禁忌症但又接受足療,會使病情加重、適得其反。
首先,各種嚴重出血患者,如吐血、嘔血、便血、腦出血、胃出血、子宮出血等內臟的各種出血,足部按摩有促進血液迴圈作用,此時按摩易使病情加重。
其 次,女性妊娠3個月以內不能做足部按摩,如果在此期間做足療,容易導致流產,3個月以後,可以通過足療來緩解浮腫,改善迴圈,但是手法一定要輕;女性經期 一般也不適合足療,當然也有足療可以緩解痛經的做法,但是手法的輕重,力度的大小要掌握好,這類非常時期的足療必須由專業醫師來操作,切勿當作一般性的保健按摩來對待。
此外,惡性腫 瘤患者在手術前不要做足療,因為足療會造成癌細胞的擴散,而手術之後,結合足療進行康復治療,倒是不錯的方式。足部骨折患者一定要注意,要到醫院檢查,弄清楚骨折部位,受損程度,不要隨便接受足療。傳染病人和足部皮膚有創傷及病變的患者,也不要進行足療。 正常人極度疲勞、饑餓或過飽醉酒及飯後半小時內,亦不宜進行足部按摩。
最後,特別提醒一下,在自身患有某種疾病或有某些不能確定病 因的不適症狀時,不要抱著「足療既然是保健的,治不好也治不壞」想法,盲目去按摩,這樣難免出現不可預料的後果。因此一定要先到醫院確診,然後再根據具體 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在接受保健性質的足療按摩時,還要注意按摩場所的衛生條件,詢問服務技師是否經過正規培訓等。
足部按摩詳解及注意事項:
足部按摩圖,足部按摩穴位圖
足部保健按摩知識推薦
足部的基本結構及名稱
每側足部有26塊骨,分為跗骨、蹠骨和趾骨3組(圖1——1)。足部的關節多達數十個。
(一)足部的骨骼
1.跗骨 位於足的後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塊。
(1)跟骨 位於足部的後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塊骨,後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
(2)距骨 位於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 有3塊。第一換骨位於內側,第二楔骨位於中間,第三楔骨位於外側,分別位於舟骨與第—- 第五蹠骨之間。
(4)骰骨 位於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後方突起為骰骨。
(5)舟骨 位於距骨與3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圓形突起,稱舟骨粗隆或結節。
2.蹠骨 位於足的中部,共5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一蹠骨、第二蹠骨、第三蹠骨、第四蹠骨、第五蹠骨。每塊蹠骨又分為底(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第一蹠骨底下方有一蹠骨粗隆,第五蹠骨底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蹠骨粗隆
(位於足外側中部)。
3.趾骨 共14塊。包括:
(1)拇趾2塊(近節趾骨、遠節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各3節(分別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遠節趾骨)。每塊趾骨仍可分為底、體、頭3部分。
(二)足部可觸及的骨性標誌
1.足內側 可觸及內踝、舟骨粗隆(約內踝前方2.5 cm處)、第一蹠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蹠骨小頭(圖1——2)。
2.足外側 可觸及外踝、第五蹠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蹠骨小頭(圖1——3)。
3.足底部 可觸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結節、第一至第五蹠骨小頭及第一至第五蹠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 可觸及第二至第四蹠骨基底部。
5.足弓 由跗骨和蹠骨被韌帶、肌肉、筋膜牽拉形成一個凸向背面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蹠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第五蹠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圖1——4)。
(三)足部的關節
小 腿的脛腓骨下端與距骨構成足部最大的關節——踝關節,也是足部最後面的關節。跗骨之間、跗骨與蹠骨之間都形成關節。蹠骨與趾骨之間形成蹠趾關節,趾骨與趾骨之間又形成趾間關節。第二至第五趾,可稱為近節趾間關節與遠節趾間關節。無論關節大小、活動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結構均應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及關節腔 3部分,均有韌帶加強其穩定性。
(四)足的各局部名稱
足部是人體最下部的運動器官,針對足部反射區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須明確足部各局部的名稱和方位。
根據正常人體解剖學的規定:足趾為前方,足跟為後方;足拇趾一側為內惻,小趾一側為外惻;足底面為下,足背面為上,足底面又稱足的掌蹠面;足背的後面與小腿相連接,足和小腿之間構成踝關節。
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內側、外側、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稱趾腹或趾端掌蹠面。足的底面由前向後,分為掌蹠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足部按摩注意事項
1.按摩室要空氣新鮮,溫度適宜,避免賓客受風著涼。夏天按摩時不可用風扇吹賓客雙足。
2.按摩前,保健按摩師與賓客要洗淨手、足,剪短指(趾)甲,以防損傷皮膚及交叉感染。並備好按摩巾、按摩膏等所需用品。
3.按摩開始時,心須先探查心臟反射區,並按輕、中、重3種手法力度進行。在瞭解心臟是否正常的情況下,再決定按摩力度及施術方案,以免發生意外。
4.飯前0.5h及飯後1h內不宜做足部按摩。饑餓易引起低血糖、虛脫;進食後進行足部按摩會進一步刺激胃腸蠕動,加重胃腸負荷,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5. 足部有外傷或感染時,可按摩對側足部的相應部位或同側手部對應區域。若因手法不當引起局部紅腫、瘀血,可塗一些紅花油或樟腦酊等,待局部恢復正常後再進行按摩。
6.按摩時儘量避開骨骼突起處,以防止損傷骨膜。對敏感區應避免重度刺激,對兒童及多數女性,宜用輕手法刺激。
7.按摩後 0.5 h內,囑賓客飲用 300~500mL溫開水,以促進代謝產物及時排出體外。兒童、老人、體弱多病者,可適當減少飲水量,以 150~200mL為宜。
8.按摩的時間,以賓客需要而定。一般以30~45min為宜,不宜過久。
9.按摩後可出現下列短暫反應,客人不必驚慌,堅持數日後,反應可自行消失,不要放棄按摩。
(l)按摩後尿量增加,氣味變濃,顏色變深。
(2)出現低燒、發冷、疲倦、全身不適等症狀。
(3) 按摩後踝部腫脹,有淋巴阻塞現象者更為明顯。
(4)下肢靜脈曲張者靜脈曲張更明顯。
(5) 反射區疼痛明星或器官功能失調現象加重。
10.長期接受足部按摩的賓客,痛覺的敏感逐漸降低,為提高其敏感性和按摩效果,可囑客人用1%的熱鹽水(水溫45℃左右)浸泡雙足20~30min。
11.按摩後,木者用溫水洗手。冬天外出應帶手套,以保護手部關節。每月可用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中藥,水煎、熏洗、浸泡雙手20-30min。常用的泡洗處方為:當歸、木瓜、蘇木、細辛、生薑、紅花、骨碎補、生地、澤蘭各10 g。
12、女性月經期及懷孕期,一般應慎用足部按摩或禁用足部按摩。
13.局部皮膚感染、潰爛、出血性疾病,急性傳染病,肺結核活動期、性病、食物中毒、急性心肌梗塞,嚴重的心、腎衰竭、肝壞死等危重病人,禁用足部按摩。
14.足部按摩可同時配合其他療法,但不宜同時針炙。
15.術者要根據不同賓客的足部特徵,因人而異找准反射區,按摩的施力方向要正確,力度要適宜,均勻並有深透感。
五、足部按摩手法
(一)單食指叩拳法
一手握扶早間部,另一手握拳,食指彎曲.拇指固定,以食指的近節指間關節為施力點壓刮足部反射區(圖1-5)。
適用反射區:額竇、垂體。頭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腸、胰臟、肝臟、膽囊、、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腹腔神經、大腸、心臟、脾臟、生殖腺、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
(二)拇指指腹按壓法
一手握足,以另一手的拇指指腹為施力點,按壓足部反射區。
適用反射區:心臟(輕手法)、胸椎、腰椎、骶椎、外生殖器和尿道、髖關節、肛門和直腸、腹股溝、坐骨神經、下腹部等。
(三)單食指刮壓法
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彎曲呈鐮刀狀,橈側緣施力刮壓按摩(圖1一6)。
適用反射區:生殖腺、子宮或前列腺、尾骨(內側)、尾骨(外側)、胸部淋巴腺、內耳迷路等。
(四)拇指尖端施壓法
一手握足,另一手拇指尖端施力按壓
適用反射區:小腦及腦幹、三叉神經、頸項、支氣管、上頜、下頜、扁桃腺等。
(五)雙指鉗法
手握足,另一手食指、中指彎曲呈鉗狀,夾住被施術的部位,拇指在食指中節上加壓施力按摩(圖1—7)。
適用反射區:頸椎、甲狀旁腺、肩關節等。
(六)雙拇指指腹推壓法
用雙手拇指指腹同時施力推壓。
適用反射區:肩胛骨、胸(乳腺)等。
(七)雙指拳法
用一手握扶足部,另一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的近節指間關節頂點施力按摩(圖1一8)。適用反射區:小腸、肘關節等。
(八)食指刮壓法
食指彎曲呈鐮刀狀,以食指橈側緣同時施力刮壓按摩。拇指固定足部。
適用反射區:膈(橫膈)。
六、足部反射區的定位與作用(表1——1)(圖1——9)
足部反射區圖譜如圖1—9所示。足部反射區按摩順序、手法、注意要點見表1—l。
七、足部反射區的分佈特點及按摩選區、配區
(一)足部反射區分佈特點
1.人體頸項以上組織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區左右交叉分佈,即左側的額竇、三叉神經、小腦及腦幹、鼻、大腦半球、頸項、眼、耳等反射區分佈於右足上,而右側頭頸部的同名反射區分佈在左足上。頸項以下組織器官的反射區不發生交叉分佈。
2.絕大多數反射區的分佈雙足相同。僅有少數反射區只分佈於左足或右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肛門反射區只分佈在左足上,而肝、膽囊、盲腸及闌尾、回盲瓣和升結腸反射區只分佈於右足上。
3.多數反射區在同一足部只有一個位置,少數反射區在同一足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位置,如眼、耳、生殖腺、肛門和直腸、肋骨、尾骨、髖關節、坐骨神經、扁桃體、額竇等反射區有多個位置。
(二)足部反射區按摩的選區、配區
對 於機體某一組織或器官功能失調引起的不適症,一般也應採取「全身按摩,重點加強」 的辦法,即把足部所有反射區都按摩一遍,以促進血液稈迴圈,增強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機能。在此基礎上,根據具體不適症,選取重點反射區,增加按摩的次數與力度上以加強刺激,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對於嚴重的不適,只選取重點反射區進行重手法刺激,可收速效。
重點反射區包括基本反射區、主要反射區、相關反射區3部分。
1.基本反射區即腎臟、輸尿管、膀胱這3個反射區。主要作用是增強泌尿系統的排泄功能,將體內有毒物質及代謝產物排出體外。無論是保健按摩或是消除不適症的按摩,在開始和結束時都要反復按摩基本反射區3遍。
2.主要反射區是指產生不適症的組織器官或系統在足部相對應的(同名)反射區。也就是說,只認反射區不認症,如腰部的椎骨、關節、韌帶、肌肉、筋膜等組織的結構功能異常所出現的腰痛不適可有很多種,無論是哪種腰部不適症,主要反射區都是腰椎反射區。
3.相關反射區根據不適症的性質,可選用與不適症有密切關係的反射區,如各種炎症和發熱,可選用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有關反射區。
八、足部按摩一般操作程式
足部按摩操作時,一般按照足底部、足內側、足外側、足背側的程式進行施術,先左足,後右足,具體如下:
(一)左足順序
1.用拇指指腹或單食指叩拳以輕、中、重3種不同力度在心臟反射區處定點向足趾方向推按,定點按壓3~5次,用於檢查心臟功能。
2.用拇指指尖或單食指叩拳在腎上腺反射區處定點向足趾方向按壓5~7次。
3.用單食指叩拳在腎反射區處定點按壓並由前向後推按5~7次。
4.用單食指叩拳在輸尿管反射區處開始端深壓並從腎臟反射區推按至膀胱反射區5—7次。
5.用單食指叩拳在膀胱反射區處定點按壓並由前向後推按5~7次。
實際施術中,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4個反射區可作為一組反射區一次操作完成。
6.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間關節背側屈曲在三叉神經反射區處,由趾端向趾根部方向推按5~7次。
7.用單食指叩拳在拇趾額竇反射區由內向外推壓5—7次,其餘的趾額竇反射區由前向後推壓5—7次。
8.用拇指或單食指叩拳在鼻反射區推壓5~7次。
9.用拇指指腹或單食指叩拳在大腦反射區由前向後推壓5—7次。
10.用拇指指端或單食指叩拳在小腦反射區定點按壓,再由前向後推壓5—7次。
11.用雙指鉗法在頸椎反射區由後向前推壓5—7次。
12.用拇指指端在頸項反射區由外向內推壓5~7次。
13.用單食指叩拳在眼、耳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或由趾端向趾根方向推壓5—7次。
14.用單食指叩拳在斜方肌反射區由內向外壓刮5—7次。
15.用單食指叩拳在肺反射區由外向內壓刮5~7次。
16.用拇指橈側在甲狀腺反射區由後向前推按5~7次。
17.用單食指叩拳在食道反射區由前向後推壓5~7次。
18.用單食指叩拳在腎臟、胰臟、十二指腸反射區定點按壓或由前向後推按5~7次。
實際施術中,胃、胰臟、十二指腸反射區可為一組反射區一次操作完成。
19.用單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反射區壓刮5—7次。
20.用單食指叩拳在肛門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實際施術中,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肛門反射區可作為一組反射區一次操作完成。
21.用雙食指叩拳在小腸反射區定點按壓並由前向後刮壓5—7次。
22.用單食指叩拳在生殖腺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23.用單食指橈側在前列腺或子宮反射區由後上向前下方刮推或用單拇指指腹推壓5—7次。
24.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端在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區由前向後推壓5~7次。
實際施術中,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區可作為一組反射區一次操作完成。
25.用雙食指橈側在橫膈反射區由反射區中點向兩側同時刮推5—7次。
26.用單食指叩拳在上身淋巴腺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27.用雙食指橈側在生殖腺(輸卵管)反射區由反射區中點向兩側同時刮推5~7次。
28.用單食指叩拳在下身淋巴腺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實際施術中,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區可作為一組反射區雙手同時操作完成。
29. 用食指橈側在尾骨(外側)反射區由上而下再向前的刮、點、推壓,5一7次。
30.用單食指叩拳在膝關節反射區定點按壓並環繞反射區半月形周邊壓刮5—7次。
31. 用單食指叩拳或雙食指叩拳在肘關節反射區第五蹠骨基底部從前、後各向中部按壓5-7次。
32.用單食指叩拳在肩關節反射區分側、背、底3個部位由前向後各壓刮5—7次或雙指鉗夾肩關節反射區的背部和底部5~7次。
33.用拇指指端在軀體淋巴腺反射區背面點狀反射區定點按壓和用單食指叩拳在底麵點大反射區定點按壓各5~7次。
34.用雙拇指指端或雙食指指端在扁桃腺反射區同時定點向中點擠按5—7次。
35.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端在喉和氣管反射區定點按壓或按揉5—7次。
36.用雙拇指指腹在胸部反射區由前向後推按,雙拇指平推1次,單拇指補推1次,各做5—7次。
37.用單食指橈側在內耳迷路反射區由後向前刮壓5~7次。
38.用拇指指腹在坐骨神經反射區(內、外側)由下向上推按5—7次。
39.重複腎臟、輸尿管、膀胱3個反射區手法操作3—5次。
(二)右足順序
右足與左足有相同的反射區,也有不同的反射區。相同反射區的按摩方法同左足,不同反射區的按摩方法如下:
1.用單食指叩拳在肝臟反射區由後向前壓刮5~7次。
2.用單食指叩拳在膽囊反射區定點深壓5~7次。
3.用單食指叩拳在盲腸及闌尾、回盲瓣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4.用單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升結腸反射區由後向前推按5~7次。
推薦閱讀:
※10 分鐘拯救陳年老頸椎計劃
※放鬆小腿腳底的筋膜按摩法!
※為什麼有些人按摩很排斥男技師?
※循經按摩-手陽明大腸經
※張祖論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