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故事之大染缸

我們從未走出染缸文化染缸文化讓國人更醜陋破除染缸文化,刻不容緩如何走出染 缸:唯尊法制

有1981年8月16日,61歲的柏楊於美國紐約孔子大廈發表題為「中國人與醬缸」的著名演講。柏楊的「醬缸文化論」實際上 脫胎於魯迅先生的「染缸文化論」。1919年,37歲的魯迅發表《隨感錄四十三》,其中寫道:「可憐外國事物,一到中國,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無不失了顏色 」;1934年發表《偶感》,指向更為明確:「每一新制度,新學術,新名詞,傳入中國,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烏黑一團,化為濟私助焰之具, 科學,亦不過其一而已———此弊不去,中國是無葯可 救的。」國人在文化大國的歷史榮耀中陶醉了上千年,近代以來,被世界列強打得屁滾尿流,也只認為是西方「奇技淫巧」的勝利,學習西方,不過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里打轉 轉。時人樂談「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人們似乎忘了,要取得器物的優勢,離不開包括制度、思維方式在內的深刻的文化變革,沒有文化軟實力的持續增長,僅靠 開發自然資源、無視勞工權利的經濟增長,畢竟有其限度,而且很不公平。

如今,一部分中國人的腰包鼓起來了,大部分人的肚子不再擔心「前胸貼後背」了,但自由民主還遠未成為流淌在民族血管里共同的文化記憶,與世界的對話更需要更從容不迫 的風度和寵辱不驚的氣質,而不是看到異己就破口大罵,甚至飽以老拳柏楊走了,也帶走了「醜陋的中國人」的聒噪。但中國人要變得更漂亮一些,還需要繼續走改革開放之路,以及必不可少的民主手段的訓練。泱泱大國的氣度,得靠每一個具體 的、深刻理解和認同普世價值的中國人來體現……… [詳細]柏楊走了,中國人變漂亮了嗎2013年4月1日00:32 來源:東方早報2008年4月29日凌晨,以《醜陋的中國人》等著作享譽海內外的台灣作家柏楊病逝於台北,享年89歲。1981年8月16日,61歲的柏楊於美國紐約孔子大廈發表題為「中國人與醬缸」的著名演講。1985年,他在台灣出版《醜陋的中國人》,一時洛陽紙貴,迅速傳播到改革開放不久的中國大陸,為當時勢不可擋的文化反思浪潮火上澆油,至今毀譽不一。「由於長期的專制封建社會制度的斫喪,中國人在這個醬缸里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污染,跳不出醬缸的範圍。」柏楊痛斥中國文化是一種醬缸文化,在海內外引起巨大的爭議。柏楊的「醬缸文化論」實際上 脫胎於魯迅先生的「染缸文化論」。1919年,37歲的魯迅發表《隨感錄四十三》,其中寫道:「可憐外國事物,一到中國, 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無不失了顏色」;1934年發表《偶感》,指向更為明確:「每一新制度,新學術,新名詞,傳入中國,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烏黑 一團,化為濟私助焰之具, 科學,亦不過其一而已———此弊不去,中國是無藥可救的。」向來以五千年文化自豪的中國人,已然在器物上比 西方落了下風,如今連文化也成了醬缸,這還了得?擺明了摧殘國人的自信心嘛———「崇洋,但不媚外」的柏楊,坐了9年大牢尚且不改其志,哪裡會為強烈的批 評聲而動搖,索性將 「中國人與醬缸」 、「醜陋的中國人」等著名演講公開出版。愛之切,故言之也苛。「恨鐵不成鋼」的柏楊先生,深受擁抱現代文明的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堪稱啟蒙知識分子在台灣的最後一抹餘暉。國人在文化大國的歷史榮耀中陶醉了上千年,近代以來,被世界列強打得屁滾尿流,也只認為是西方「奇技淫巧」的勝利,學習西方,不過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里打轉轉。現在,斯人已逝,言猶在耳———中國人漂亮起來了嗎?佛教禪宗認為佛法無邊,不可思議,開口即錯,用心即乖;大師接待初學者常常棒擊或大喝一聲,促人醒悟———《醜陋的中國人》曆數國人窩裡斗、死要面子等民族劣根性,痛陳醬缸文化之腐蝕性和危害,即收當頭棒喝之效。時人樂意談論「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人們似乎忘了,要取得器物的優勢,離不開包括制度、思維方式在內的深刻的文化變革,沒有文化軟實力的持續增長,僅靠開發自然資源、無視勞工權利的經濟增長,畢竟有其限度,而且很不公平。如今,一部分中國人的腰包鼓起來了,大部分人的肚子不再擔心「前胸貼後背」了,但自由民主還遠未成為流淌在民族血管里共同的文化記憶,與世界的對話更需要更從容不迫的風度和寵辱不驚的氣質,而不是看到異己就破口大罵,甚至飽以老拳……柏楊走了,也帶走了「醜陋的中國人」的聒噪。但中國人要變得更漂亮一些,還需要繼續走改革開放之路,以及必不可少的民主手段的訓練。泱泱大國的氣度,得靠每一個具體的、深刻理解和認同普世價值的中國人來體現,也許如此這般,中國人才能真正告別醜陋,變得漂亮。我們從未走出染缸文化染缸文化讓國人更醜陋破除染缸文化,刻不容緩如何走出染 缸:唯尊法制三十年前,我們剛剛打開國門,走向現代文明世界。我們在舊的傳統社會裡生活了五千年,五千年的傳統小農社會,是一個以分散的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為基礎,人們散居在一家一戶里,很難形成「公眾文化」,相反五千年來我們卻形成了很濃厚的「自私文化」。今天,傳統的「自私文化」仍然在廣大國民性格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相對今天的時代,「小農」屬於一種舊國民,「公眾」屬於一種新國民;傳統小農「自私文化」屬於舊國民文化,現代「公眾文化」屬於一種新國民文化。魯迅先生稱舊文化為「染缸文化」,其意是舊文化具有很大的污染性,把國人都沾染成舊國民。

今天,只要我們大力倡導「新國民文化」,我們中國人也會成為現代型「新國民」。2007年,全球各國遊客形象評比中,中國倒數第三。這一警鐘催促我們要加快推廣、普及「新國民文化」。

五千年的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古代文明社會,人們長期生活在分散的一家一戶小社會單元里,因此形成不了什麼「社會公共道德文化」。但現如今,情況完全不同了,今天我們已經打開國門,大踏步走向現代文明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公共社會生活」,必須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習慣。今天,中國人公德意識差、人心冷漠、追逐個人享樂等等問題,都不能簡單地歸罪於國民素質低下,更深層的問題出在我們中國人在一個「文化大染缸」里,這個「大染缸」里有許多「病毒」。這些「病毒」使得國民從一開始就感染上「舊國民性弱病」,所以,只要想法破掉這個「染缸文化」,中國國民也一定煥發燦爛的青春光芒。[詳細]不是中國人的人性壞,而是「染缸文化」在作怪一位在北京街頭,經常闖紅燈橫過馬路的人,他可能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兒子、疼愛孩子的好父親;一位在廣州街頭,看見有人持刀搶劫而和周圍圍觀人群一樣充當麻木看客的人,他可能在單位里是一個勤奮、能幹的好職工。三十年前,我們剛剛打開國門,走向現代文明世界。我們在舊的傳統社會裡生活了五千年,五千年的傳統小農社會,是一個以分散的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為基礎,人們 散居在一家一戶里,很難形成「公眾文化」,相反五千年來我們卻形成了很濃厚的「自私文化」。今天,傳統的「自私文化」仍然在廣大國民性格中有著很大的影響 力。然而,現在人類已經進入現代文明世界,現代文明世界是一個人口大流動的新社會,人口大流動中形成了各類人群互相依存的「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彼此相愛、相助、互相尊重公共秩序,形成了濃厚的「公眾文化」。相對今天的時代,「小農」屬於一種舊國民,「公眾」屬於一種新國民;傳統小農「自私文化」屬於舊國民文化,現代「公眾文化」屬於一種新國民文化。魯迅先生稱舊文化為「染缸文化」,其意是舊文化具有很大的污染性,把國人都沾染成舊國民。今天,只要我們大力倡導「新國民文化」,我們中國人也會成為現代型「新國民」。2007年,全球各國遊客形象評比中,中國倒數第三。這一警鐘催促我們要加快推廣、普及「新國民文化」。五千年的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古代文明社會,人們長期生活在分散的一家一戶小社會單元里,因此形成不了什麼「社會公共道德文 化」。但現如今,情況完全不同了,今天我們已經打開國門,大踏步走向現代文明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公共社會生活」,必須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習 慣。今天,中國人公德意識差、人心冷漠、追逐個人享樂等等問題,都不能簡單地歸罪於國民素質低下,更深層的問題出在我們中國人在一個「文化 大染缸」里,這個「大染缸」里有許多「病毒」。這些「病毒」使得國民從一開始就感染上「舊國民性弱病」,所以,只要想法破掉這個「染缸文化」,中國國民也 一定煥發燦爛的青春光芒。開展一場「新國民文化運動」,樹立13億國民新風範,極為必要!打造「新國民」,實現「民族革新」,一百多年來一直是一代代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夢想!梁啟超說:"欲新一國之國民,必新國民之精神;欲新國民之精神,必新國民之語言....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說》中再次強調:「凡一國之能立於世界,必有其國民特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 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後群乃結,國乃成。斯實民族主義之根柢源泉也。」既然民族性對立國如此重要,那麼要解決中國積弱的問題,倡「新民」,創造新的國民性 就成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偉大的民主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在改造國民性問題上表現了更多的理性思維,提出了心理建設的理論。他認為改造國家還要從根本上自國民的心理改造起,使真正的 近代意識(自由、平等、博愛)成為改造國民舊思想的武器。後來,孫中山把他注重心理建設的努力鍥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而使改造國民性步入了社會制度 規整的新境地。魯迅精神的最大遺產——舊國民批判性。幾十年來,人們更多的被圈在魯迅諷刺舊社會文章里,其實魯迅更深層地關注中華民族的舊國民批判性——民族革新。五千年歷史長河確實沉澱了很厚重的淤泥,五千年了,確實需要大沖刷一次了。看不清自己的不足,何以在21世紀崛起?讓我們再次正視自己民族的舊國民性問題!五千年集權專制主義文化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核心,孔儒文化只是它外面披的「仁義」外衣。正是這迷惑人心的外衣,100多年大多國人仍醉心於此。在魯迅眼裡,儒釋道等傳統文化,非常默契地迎合了政客們的需要;在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上,它們是多麼地「不約而同」。正因為傳統文化是由統治者捧起來的,所以統治者千方百計的給它抹上「雪花膏」,加上「金蓋」,以致人民長期受蒙蔽。對此,魯迅異常清醒地寫道:「有些讀書人說,我們看這些古東西,倒並不覺得於中國怎樣有害,又何必這樣決絕地拋棄呢?是的。然而古老東西的可怕就正在這裡。倘使我們覺得有害,我們便 能警戒了,正因為並不覺得怎樣有害,我們這才總是覺不出這致死的毛病來。因為這是『軟刀子』。……中國人倘被別人用鋼刀來割,是覺得痛的,還有法子想;倘 是軟刀子,那可真是『割頭不覺死』,一定要完。」正如魯迅所言:舊文化是一把軟刀子,殺人不覺得痛。正因為不覺得痛,所以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好東西 。當然,退一萬步來說,如果從世界文化大觀園的角度來評說,中國傳統文化也肯定是自有它的光彩、自有它的博大精深。但是倘若站在中國歷史的發展角度來評說,中國傳統文化也就變成中國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最大障隘。倘若幾十年後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實現現代化,這時,再回過頭髮揚幾千年傳統文化,那才對頭。只有新國民才能把幾千年傳統文化發揚成「新文化、活文化」,而現在舊國民只能玩舊文化。今天,國人的舊國民性仍然很重,造成今天國民追求個人享樂的靡性、藐視公德的亂性、缺乏博愛的冷漠性、浮氣衝天的虛假性——「四害」泛濫。改造社會的力點很多,改造舊國民性就是其中重要一點。我們從未走出染缸文化染缸文化讓國人更醜陋破除染缸文化,刻不容緩如何走出染 缸:唯尊法制

魯迅關於「染缸文化」的論斷,是關於中國文化研究的原創性成果。「染缸文化」論有兩個特點,一是著重從整體上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作出揭示,二是著重揭示傳統文化對外來事物的「融合」或「同化」,並將這一思想作為文化研究和文學創作終其一生的文化堅持。柏楊關於「醬缸文化」的闡釋,同樣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一方面,「醬缸文化」體現了他對中國文化研究領域優秀思想成果的汲取,另一方面,他著重分析了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本身的腐蝕與危害,並運用這一思想作為解剖社會、評騭人生的犀利武器。無論是「染缸文化」的揭示,還是「醬缸文化」的闡發,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根柢深厚、同時又經歷了西方文化洗禮的一代文化人的自我反省精神。「染缸文化」以及「醬缸文化」,這樣的學說在今天的中國還有現實基礎么?在科技上,今天已經發展到宇航、信息時代,然而在今天的熒屏上,充斥的不是現代的民主與法治,而是全方位、廣覆蓋的明君賢臣、太監后妃這類散發著封建黴毒的糟粕與垃圾。又比如在經濟上,公司法人制度在西方被稱為當代最偉大的發明,其意義甚至超過了蒸汽機與電的發明。然而,公司制度引進本土之後,在一些地方竟然成為「權力一肩挑」、「六會並存」、體制復歸、運轉不靈的「內部人控制」或「利益壟斷集團」的畸形或怪胎。

中國人喜歡將本土文化視為永恆的主流文化或先進文化。當外來文化較之本土文化更為先進時,借口「國情特殊」,或者試圖拒之國門之外,或者過多地強調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融合或同化。這種執著,不但不明智,而且倒行逆施。[詳細]從「染缸文化」到「醬缸文化」安立志柏楊先生病逝後,報紙、網路已有不少回憶和評述文章。柏楊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歷史,成就是多方面的,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國民性的分析與批判。在這裡,主要談談他的「醬缸文化」。1981年,柏楊發表了題為《中國人與醬缸》的演講。他並不認為中國文化享有「醬缸文化」的專利,「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地流下 去。但因為時間久了……許多污穢骯髒的東西……開始積澱,使這個水不能流動,變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個醬缸」;「由於長期的專制封建 社會制度的斫喪,中國人在這個醬缸里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污染……一切事情只憑情緒和直覺反應,而再不能思考」。魯迅先生在大約90年前提出的「黑色染缸」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醬缸文化」的思想嚆矢。1919年,魯迅寫道:「可憐外國事物,一到中國,便如 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無不失了顏色。」他舉例說:「馬將桌邊,電燈替代了蠟燭;法會壇上,鎂光照出了喇嘛,無線電播音所日日傳播的,不往往是《狸貓換太 子》,《玉堂春》,《謝謝毛毛雨》嗎?」為了避免人們對「染缸文化」這一概念作出片面的理解,魯迅特別指出:「科學,亦不過其一而已。」而柏楊則從他在台 灣社會的實際感受出發,指出了「醬缸文化」的典型特徵:「中國文化中最能代表這種特色的是『官場』」,「以官的標準為標準,以官的利益為利益,使我們的醬 缸文化更加深、更加濃」。由此可見,魯迅的「染缸文化」與柏楊的「醬缸文化」還是存在某些不同之處的。魯迅關於「染缸文化」的論斷,是 關於中國文化研究的原創性成果。「染缸文化」論有兩個特點,一是著重從整體上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作出揭示,二是著重揭示傳統文化對外來事物的「融合」或「同 化」,並將這一思想作為文化研究和文學創作終其一生的文化堅持。柏楊關於「醬缸文化」的闡釋,同樣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一方面,「醬缸文化」體 現了他對中國文化研究領域優秀思想成果的汲取,另一方面,他著重分析了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本身的腐蝕與危害,並運用這一思想作為解剖社會、評騭人生的犀利 武器。無論是「染缸文化」的揭示,還是「醬缸文化」的闡發,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根柢深厚、同時又經歷了西方文化洗禮的一代文化人的自我反省精神。「染缸文化」以及「醬缸文化」,這樣的學說在今天的中國還有現實基礎么?在科技上,今天已經發展到宇航、信息時代,然而在今天的熒屏上,充斥的不是現代 的民主與法治,而是全方位、廣覆蓋的明君賢臣、太監后妃這類散發著封建黴毒的糟粕與垃圾。又比如在經濟上,公司法人制度在西方被稱為當代最偉大的發明,其 意義甚至超過了蒸汽機與電的發明。然而,公司制度引進本土之後,在一些地方竟然成為「權力一肩挑」、「六會並存」、體制復歸、運轉不靈的「內部人控制」或 「利益壟斷集團」的畸形或怪胎。在對「染缸文化」的闡述中,魯迅體現了更多的深刻與冷峻,而柏楊對於「醬缸文化」的闡釋,則體現了較多的抨擊與嘲諷,他關 於「醬缸蛆」的概念,指的就是導致事物腐敗變質的始作俑者。在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中,有些學者過分看重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融合力」或 「同化能」,將本土文化視為永恆的主流文化或先進文化。當外來文化較之本土文化更為先進時(比如在鴉片戰爭之後),借口「國情特殊」,或者試圖拒之國門之 外,或者過多地強調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融合或同化。這種執著,不但不明智,而且倒行逆施。而這在文化行為上,對外則是「染缸文化」,對內則是「醬缸文 化」。我們從未走出染缸文化染缸文化讓國人更醜陋破除染缸文化,刻不容緩如何走出染 缸:唯尊法制曾看過一則故事:一個中國男士與其美國女友即將舉行婚禮,兩人上街路遇人行橫道,男士見四周無車,遂穿行而過,不料女友即提出與男士分手;因為此時斑馬線道顯示紅燈禁行,女友視男士目無規則,不可信任,難托終生! 回國,男士又找一中國女友,到談婚論嫁之際,兩人上街路遇人行橫道,這次男士見紅燈禁行,遂站立等待,女友大惑:左右無車,為何不行?即與男士分手,恥笑之,呆瓜也!

在白紙黑字的明文法律規章遭到踐踏時,人們會不會主動遵遇車即停」這種潛在承諾會不會得到有效貫徹呢?當人們不屑於紅燈禁行法則時,是否能誠信於遇車即停的潛規則呢?只要上街看看就能一目了然,當行人無視紅燈警告時,更不會在乎那些緩速前行的默默車流,甚至斑馬線都不以為然,哪方便就哪穿馬路,人車搶道處處可見。當強制約束的明文規章都得不到保證時,所謂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又何以立足呢?社會染缸:為什麼我們不誠信?2013年4月1日00:33 水母網 我要參與(77)一次聚會,茶餘飯後之際,一開的士的客人談起幾年前騙賠經歷。因為一年平安無事,他覺得白交幾千元保險費太冤,便萌生騙賠念頭。於是將車開到修理 廠,找熟人把車內好零件拆下來換上舊廢件,然後一頭撞在樹上,給保險公司報案,領到賠款,再回修理廠換回原車零件,不費吹灰之力間凈賺數千元。吹到如何計 劃周密、臨陣不亂時,他眉飛色舞,我則大驚失色。問之,這樣做問心無愧么?答曰,保險公司不也靠騙保為生嗎?要不為什麼承保時你們總誇大其詞,而理賠時卻 百般刁難不履行諾言呢?我木然!早聽一些同事說過收保費時如何花言巧語拍胸脯大承諾騙取保戶信任,理賠時再如何想方設法找籍口同保戶過招化解約定責任。保 險公司有時在保戶心中印象並不光彩,問展業同事為什麼不能開誠布公地對待保戶,同事說其實我們也很無奈。一是保戶誠信度太差,防都來不及,怎敢對之過於坦 誠;二是其他保險公司誠信都很差,承保時他們常騙保戶誇海口,我們如不同樣應對就會失去客戶。不但保險業,看看我們身邊的社會吧,有多少可以放心?買點米,怕買到陳化米;買支雞,可能是灌水雞;火腿腸,懷疑敵敵畏泡過;精粉絲,難保不含雕白塊;喝杯奶,一不小心會上吐下瀉;喝杯酒,則可能喝死人。假冒偽劣滿天飛,我們早就見慣不怪。曾看過一則故事:一個中國男士與其美國女友即將舉行婚禮,兩人上街路遇人行橫道,男士見四周無車,遂穿行而過,不料女友即提出與男士分手;因為此時斑馬線道顯示紅燈禁行,女友視男士目無規則,不可信任,難托終生! 回國,男士又找一中國女友,到談婚論嫁之際,兩人上街路遇人行橫道,這次男士見紅燈禁行,遂站立等待,女友大惑:左右無車,為何不行?即與男士分手,恥笑之,呆瓜也!殊不知,一個人不謂生死冒失闖紅燈的行為不僅僅在於其個人安危,更重要的是關係到社會規則的安危。從降生落地到入土歸天,無人無時不受 種種規範的制約。這些無處不在行為規範維繫著一個統一的社會體系,它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不可或缺。大體上,社會規範分為兩部分,一是成文的法律法規,二是 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一般認為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在同一社會體系,雖然反映社會規則的不同方面,但二者顯而易見應該是統一的,即違法則同時也不道德。上述 故事,美國女友斷然和不足信的男友一刀兩斷,是因為美國人眼中闖紅燈行為既違犯了交通法規同時也是對公民道德標準的褻瀆。但是在法制不完善的社會中,法律 法規和道德規範卻可能扮演不同角色,甚至彼此唱對台戲。對很多行人而言,橫穿斑馬線時並不看對面有無紅燈,而是看有沒有車經過。在無車經過時,如果闖紅燈 既不會有車撞的危險又不受法規懲罰,那麼投機取巧之士會以為可行而嘗試。一次得逞無礙,則會有第二次,屢試不爽,積惡成習。如果限制眾人的規則有大膽者得 以衝破約束,那麼此人在競爭中必能獲得更多優勢。換句話說,那些遵守規則的人一定由於相對額外限制在競爭中處於劣勢。中央台每周質量報告節目中:北京假豆 芽小販振振有詞,漂白的假豆芽一出現,沒漂白過的真豆芽就不好銷了,到後來大家只好都賣假豆芽了;人造紅心蛋雞場主也誠懇對記者說,沒辦法,不做假價太高 買不出去啊;辣椒中摻玉米粉的造假商販在鏡頭面前一臉無奈,競爭對手都在作假,我不做假成嗎?人人心中有桿秤,權衡別人,權衡自己。當誠信不再成為美德 時,你心中的那桿秤還能保持平衡么?人不以信待我,我何以信待人?為保障個人利益,很多人不得以以假還假,以背信棄義對待背信棄義。社會規則一方面限制了 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也阻止了他人的侵擾。然而,隨著「紅燈禁行」的理念被一點點蠶食,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賴以維繫的信任基石不再牢固。如果旁人 大都在闖紅燈,恐怕很難有人會固執堅持紅燈禁行」的理念。當紅燈禁行成為空話的時候,誠信美德將被視為笑料。當道德規則失控時,假冒偽劣鋪天蓋地,偽善丑 陋行為會象瘟疫一樣傳播。為官者滿口仁義道德,背後收受紅包;建築商一面行賄官府,一面義正言詞節約成本偷工減料;劣質房賣給人民教師,不顧為人師表,教 授靠剽竊論文嘩眾取寵;耳濡目染,下一代學子考試極盡舞弊之事,還以為背後捅人的恐怖主義較好。當誠信不被社會推崇時,誰又能世人皆濁、獨善其身呢?當誠 信可有可無時,誰還能仿效商鞅變法一諾千金呢?當誠信不被世人理解時,有誰願再鼓吹關公千里走單騎的故事呢?當人人都不再感動誠信時,又有誰真正為一十七 代給袁崇煥守墓的佘家掉淚呢?自然,當越來越多的人靠闖紅燈得以迅速通過道路障礙時,敢闖紅燈成了把握機會、實幹高效的象徵,而那些循規蹈矩誠實守信的人則被認為是 謹小慎微、墨守成規、迂腐古板和固步自封。長此以往,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人在競爭社會中將無法立足,社會只能剩下敢闖紅燈不守承諾的公民。表面上法規雖仍 存在,但實際人人都不遵守,人人都不遵守當然不可能成為道德規範,不是道德規範又何須自慚形穢?於是乎,闖紅燈的違法行為不僅沒有遭到社會輿論抨擊譴責, 還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大眾道德鼓舞支持。個人道德的失衡導致了大眾道德偏差,而大眾道德的錯誤導向又進一步促使個人道德的傾覆。昂首挺胸闖紅燈,違規卻以為 光彩,很可悲。更為可悲的是法律法規宣揚的事,大眾道德卻不以為高尚;法律法規禁止的事,大眾道德規範卻不譴責。這事實上造成法律法規與輿論道德各自確立 了不同的規則,讓人無所適從。如果一個遊戲訂立了兩種不一致的規則,真不知這種遊戲如何玩法?在白紙黑字的明文法律規章遭到踐踏時,人們會不會主動遵遇車即停」這種潛在承諾會不會得到有效貫徹呢?當人們不屑於紅燈禁行法則時,是 否能誠信於遇車即停的潛規則呢?只要上街看看就能一目了然,當行人無視紅燈警告時,更不會在乎那些緩速前行的默默車流,甚至斑馬線都不以為然,哪方便就哪 穿馬路,人車搶道處處可見。當強制約束的明文規章都得不到保證時,所謂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又何以立足呢?更深一步看,靠破壞規則輕而易舉得到的優勢,必然因 規則被破壞侵蝕,輕而易舉地喪失。於是又有人會尋求更進一步破壞規則以取得更多優勢。久而久之,惡性循環,規則盡失,信仰全無。當社會規則不再被賦予尊嚴 時,當踐踏規則成為潮流時,當遵守規則變得不合時宜時,還有人會發自內心地遵守規則嗎?如果沒有人願意遵守規則,誠信道德又何以立足呢?誠信丟失源於道德 淡漠,道德淪喪因為社會規則被藐視,而規則破壞只為逍遙法外還能安然自得。法律法規都沒了尊嚴,況誠信乎?是什麼破壞了今天我們誠信美德的傳統信仰呢?戰爭、商人、或是貪官污吏?是戰爭販子的錯么?兵者,詭道也;鴉片戰爭以來一個世紀的西方 列強入侵,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傷痛打擊的不僅僅是國民身心,更重要的是打擊了民眾對傳統規範的信念;戰爭中舊秩序土崩瓦解,新秩序又無法建立;在沒有規則 的社會裡,人會有信仰嗎?是商賈之徒的錯么?無奸不商,無商不奸啊;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有多少頭戴光環的民營企業家靠的就是敢闖紅燈;社會經濟變革中,很 難分清哪些規則是禁錮前行的枷鎖糟粕,哪些規則是千年民族的立世精髓;巨變迷茫年代,故有信仰紛紛拋棄,傳統規則備受質疑。是貪官污吏的錯么?王子犯法, 與庶民不同罪啊;貪贓枉法行為獲得的私利是有限的,但其對社會規則的侵蝕卻是無限的;聳人聽聞的背後黑幕,大大摧毀了公眾對陽光下信誓旦旦的規則的信心。 古訓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信之不存,何以修身?信之不存,何以齊家?信之不存,何以治國?信之不存,何以平天下呢?古人尚知信義待人、取信於 民,難道我們這個時代真是道德淪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嗎?當然不是!雖然經歷種種挫折,我們的文明依然在急流勇進。也正因為社會大踏步前行,才使得僅僅 依靠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口頭承諾、忠孝仁義中庸之道的君子人治來管理今天這個社會化、高壓力、大生產的時代頓顯乏力。斑馬線並非古來有之,紅綠燈也完全是 現代文明發展的結果,發展的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社會越來越發達,規則越來越廣泛,需要保障規則的法律越來越嚴格。龐大繁雜的市場交易規則只能以精 細健全的明文法典來規範約束,道德自律也要以法律法規為準繩。追根思源,倡導誠信,必立規則,維護規則,唯尊法制。

在沒有規則的社會裡,人會有信仰嗎?是商賈之徒的錯么?無奸不商,無商不奸啊;社會經濟變革中,很難分清哪些規則是禁錮前行的枷鎖糟粕,哪些規則是千年民族的立世精髓;貪官污吏的錯么?王子犯法,與庶民不同罪啊;貪贓枉法行為獲得的私利是有限的,但其對社會規則的侵蝕卻是無限的;聳人聽聞的背後黑幕,大大摧毀了公眾對陽光下信誓旦旦的規則的信心。斑馬線並非古來有之,紅綠燈也完全是現代文明發展的結果,發展的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社會越來越發達,規則越來越廣泛,需要保障規則的法律越來越嚴格。追根思源,倡導誠信,必立規則,維護規則,唯尊法制。 [詳細]
推薦閱讀:

中國著名導演年收入排行榜
中國網民呼籲香港居民同樣「一周一行」
倭寇當中,有多少是中國人?
中國景Chinescape(一)
盤點那些已經加入美國國籍的中國明星

TAG:中國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