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太陽曆是理解《內經》的重要門徑

《內經》在構建生命知識體系時,廣泛運用多種曆法用以說明生理,解釋病理,指導疾病診斷和治療。尤其是將十二月太陽曆和十月太陽曆結合運用,構建了五運六氣學說。其中的一歲分為五運五步,深受十月太陽曆的影響。「不懂天文曆法,讀不懂中華文化」的道理,對於研讀《內經》原文同樣也適用。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學者陳久金、劉堯漢、盧央等對十月太陽曆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經有了深刻地研究和結論。這一研究的成果對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有如當時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張鈺哲所說的那樣,「由此開闢了天文學史中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即可以十月太陽曆為基礎,研究陰陽五行、十二獸紀日和八卦的起源問題」,可以使《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一之日」「二之日」;《管子·幼官圖》中的五方十圖和三十節氣等知識,「一旦將它們與十月曆聯繫起來,則一切難以解釋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可以得到圓滿的解釋」。十月太陽曆既能釋疑《詩經》《夏小正》《管子》等古文獻,對於《內經》原文中的相關問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劉明武《換個方法讀<內經>——<靈樞>導讀》中已有深刻地介紹。讀懂曆法對理解《內經》至關重要因此,研讀和運用《內經》知識之時,務必要對其中的曆法知識有所認識,否則就無法準確理解相關的原文精神。正因為如此,所以《素問·著至教論》有「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之說。並且在《靈樞·官針》和《素問·六節藏象論》均認為,「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年之所加」,即處理曆法與天文時間節點的關係,也即《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積氣盈閏」的方法;「氣之盛衰」,指相關年份、季節、時日氣候變化的太過與不及;「虛實之所起」,指是何背景下引發的何種虛實病證。這是作為從醫者的基本要求。「歲」是天文概念,是指地球誒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天文時間(365.25天)。所有曆法都是以太陽為背景制定的。「年」是曆法術語,所謂曆法,就是根據天文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曆法,簡稱「歷」,是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以定歲時節氣的方法。曆法的功能在於可以規範人類的一切行為,包括人類的一切生活的、社會的、科學的行為活動,生命科學的研究也不例外。因此,曆法知識的出現和運用,既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人類生存必須遵循的法則。《內經》中的五種曆法《內經》中用了五種曆法知識來構建其理論體系,正確理解這些曆法知識,也是研習原文精神的重要門徑。否則,就必然對其中的相關原文有不知其所以然之虞。十二月太陽曆十二月太陽曆簡稱陽曆。這種曆法是以太陽回歸年(365又1/4日)為背景構建的知識體系。《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謂「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中的「候、氣、時、歲」節點即是這一曆法的時間要素,其中的「年」和「月」是虛擬的。為了確保與太陽周年視運動同步,故在「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的基礎上,通過「積氣盈閏」(《素問·六節藏象論》)的方法,每四年有一個366日(《靈樞·九宮八風》)閏年。為了讓該曆法虛擬的十二個「月」有其實際意義,於是通過二十四節氣的天文節點加以落實,每個月都有2個節氣,使二十四節氣與虛擬的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大凡《內經》中涉及到365之數表示人體腧穴數、溪谷數、肢節數時皆為該曆法的應用,五運六氣理論內容也不例外。太陰曆太陰曆簡稱「陰曆」。這種曆法是以日、地、月為天文背景構建的曆法體系。有年、月、日時間要素,而「年」是虛擬的,而「月相」變化周期則是該曆法確立的主要時間節點,十二個月相變化周期為一年,故一年的時間為354日或355日,顯然較一個實際的太陽回歸年約少11天。大凡《內經》中運用354或355計數溪谷或腧穴時,即是該曆法的具體運用。還用將其實際天文「月相」周期構建生命科學中的生理,如「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素問·上古天真論》);解釋臨床病證,如「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素問·陰陽別論》);「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素問·腹中論》);確立治療方法,如「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瀉,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素問·八正神明論》);甚至作為刺灸時取穴多少的依據,如以「月生」「月死」為「痏數」(《素問·繆刺論》)即是其例。陰陽合曆如何既能滿足一年有十二個「月相」,又能確保太陽回歸年的實際日數,於是《內經》在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時運用了陰陽合曆知識。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源自於《周髀算經·日月曆法》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原文,就是太陽回歸年的日數(365又1/4日)除以恆星月周期(27又1/2日)之商為13又7/19(王冰依據《周髀算經》注)。通過「積氣余而盈閏」(《素問·六節藏象論》)的方法,三年一閏(一個陰曆月),十九年七閏,即使太陽曆與太陰曆的年份與太陽回歸年的實際時間節點基本同步。北斗歷北斗歷是《內經》繼承了《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的曆法。該曆法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旋轉為依據,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每十五日或十五日多一點為一個節氣,每四十五日或四十六日為一季,一年366日分為八個時間階段(《靈樞·九宮八風》),用以預測一年不同時段的氣候變化,以及自然災害,疾病流行等等。十月太陽曆十月太陽曆簡稱「十月曆」。凡用360之數者即為十月太陽曆的應用之例。如《素問·陰陽離合論》之「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皆如是。該曆法在漢族文化中除了《內經》,以及此前的《夏小正》《管子》《淮南子》等少數文獻之中還能覓其蹤跡外,幾乎難見其蹤影。但其內容卻完整的保存在彝族的經典《土魯竇吉》之中。十月曆十月曆即將一個太陽回歸年減去尾數作為過年節後的360日等分為十個月的曆法。《素問·六節藏象論》之「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就講的是十月太陽曆法。一年分為五季是十月太陽曆的最大特點。該曆法有天、月、行、年時間要素,即一年360天分為十個月(天干紀月),每月36天(每旬12日,地支紀日),每兩個月72天為一行(即一季),五行(季)為一年,從冬至之日過年之後算起。將冬至日稱為「陽旦」,夏至日為「陰旦」。上半年的五個月為「陽月」。第一季(行,甲乙月)、二季(行,丙丁月)依次屬性為「木」「火」,均由屬陽的月份組成。下半年為「陰」,第四季(行,庚辛月)、五季(行,壬癸月)依次屬性為「金」「水」,均由屬陰的月份組成。唯有第三季(行,戊己月)屬性為「土」,由一個屬「陽」的月份和一個屬「陰」的月份組成。每一年所余的5~6天用於2次(分冬至和夏至)過年節,不計入月數的劃分。《內經》陰陽理論與十月曆密切相關《內經》全面運用的陰陽理論的發生與十月曆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據彝族經典《土魯竇吉》記載,十月曆是以立桿觀測日影的長短變化為依據確定的。將一個太陽回歸年分為陰陽兩部分,當日影從最長的冬至日到日影變為最短的夏至日時,為前半年屬陽(5個月)主熱;當日影從最短的夏至日到日影變為最長的冬至日時,為後半年屬陰(5個月)主寒。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陰陽兩極,一年一寒暑,植物一年一榮枯。所以學者劉明武說,「這裡的陰陽可以實證,可以重複,可以測量,可以定量」。也能夠合理地解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太陽在南北回歸線的一個往返,決定著陰陽二氣的升降消長,是天地間萬物生髮、存在、衍生消亡所仰賴的「天地之道」;陰陽升降消長,表現為寒暑交替,也決定著萬物的變化,故謂其為「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植物一年的生死榮枯,也由此而發生,故曰「生殺之本始」。人類是天地萬物演化過程中諸多物種之一,無論其生理還是病理,同樣也要受到天地陰陽消長的影響,因而必然是醫生預防疾病、治療疾病所要遵循的根「本」。「神明」,即陰陽之道。《黃帝四經·明理》:「道者,神明之原也。」《鶡冠子·泰錄》:「夫神明者,大道是也。」可見,有了天文曆法的知識背景,才能更為準確地理解下列原文「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精神實質。《內經》五行理論與十月曆密切相關《內經》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時廣泛運用的五行理論的發生與十月曆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十月太陽曆將一年360天分為五季(又稱「五行」),每季(「行」)各72天,從冬至節日以後五季依次為木→火→土→金→水。十月太陽曆之所以將一季稱為一「行」,是指隨著時序的遷移,氣候就會不斷地移「行」。這一反映一年五季氣候移行變化的規律正好體現了五行相生之序,所以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是自然規律的體現。五行相剋理論也就由此衍生。這一內容在《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訓》以及《春秋繁露》中均有表述,不過沒有明確提出十月曆而已。天干在十月太陽曆中是用來標記月序的。冬至是觀測該年日影變化的起點,所以該月份就為「甲」,依次標記一年的十個月。每月有36天,分為上中下三旬,於是用十二地支依次標記每旬12天的日序。如《素問·風論》「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原文中的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就是十月曆天干紀月方法的運用實例。其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別標記著春、夏、長夏、秋、冬五季,絕非是紀日。故清代醫家孫鼎宜之「按所云十干,皆統一時言,非僅謂值其日也」的解釋頗有見地,顯然他在斟酌了用日干解釋此處的甲乙丙丁……十干於理難通之後,才指出以「時」(季節)詮釋的合理性。尹之章對《管子·四時》「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五政」的「甲乙統春之三時也」之注,亦可佐證。據此精神,《素問·藏氣法時論》的肝「其日甲乙」,「其日甲乙」似應指逢甲逢乙之月的所有時日都為肝氣所旺,絕非只旺於甲日、乙日。心「其日丙丁」,脾「其日戊己」,肺「其日庚辛」,腎「其日壬癸」皆應仿此。鑒於一年十個月360天分為五季是十月太陽曆的最大特點,所以《內經》中大凡涉及五季,每季72天的原文即可視為十月太陽曆法的應用。《素問·六節藏象論》:「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素問·陰陽離合論》:「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素問·刺要論》「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至於《素問·太陰陽明論》之「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則是蘊含了十二月太陽曆和十月太陽曆兩種曆法。四時之分為是十二月太陽曆,而四時各寄十八日為72日,五臟各旺72日則又是十月太陽曆。在中華民族的曆法史長河中,這兩種曆法都曾使用過。十二月太陽曆既應合了一個太陽回歸年約為12個朔望月,又有二十四節氣,因而更有利於農耕活動,故得以興盛和傳揚。《內經》在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時,廣泛地運用多種曆法知識,用以說明生理,解釋病理,指導疾病診斷和治療。尤其是將十二月太陽曆和十月太陽曆結合運用,構建了五運六氣學說。其中的一歲分為五運五步,深受十月太陽曆的影響。「不懂天文曆法,讀不懂中華文化」的道理,對於研讀《內經》原文同樣也適用,通過上述的原文舉例是不難得出這一結論的。(陝西中醫學院張登本 孫理軍 李翠娟)


推薦閱讀:

天元烏兔太陽的推算
太陽下的森林的文件夾【面相】
發生在身邊的秘密,太陽系行星大閱兵!
看看太陽系真實比例大小

TAG:太陽 | 陽曆 | 理解 | 內經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