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針能代替古代補瀉手法嗎+針灸學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來源:互聯網
電針是通過電針機將微弱的電流輸送到穴位上,使人體局部的神經、血管、肌肉興奮或抑制,從而調節功能平衡,達到消炎、止痛、解痙、活血、消腫等功效。電針可以用來部分代替醫者在病人留針期間的行針手法,減輕術者工作量,臨床上有較好的療效。古代的補瀉手法已有悠久歷史,行針手法在人體也產生一種微電流,但不是從外來輸入的,而是術者操作時毫針與肌膚摩擦所產生的生物電流。補瀉手法是根據病人身體的寒熱與虛實、正氣與邪氣盛衰的情況進行施治,經捻轉、提插,病者隨之出現的酸、麻、賬感循行傳導,並轉化為治療效應;電針治療,則是因輸入助電能,使毫針與肌膚一起跳動,並不需要術者施行手法,故沒有針感上下左右傳導作用。臨床實例表明,大多數病人使用電針有效,用補瀉手法也有效。但也有少數病人用補瀉手法無效,用電針有效。亦有少數病人用電針無效,用補瀉手法有效。兩者優缺點比較,補瀉手法可以靈活掌握,因人、因時而異,行針產生的電能來自人體本身的生物電,不易被機體所適應。電針機的被型較為單一,機體則容易形成適應性。有些學者認為電針是一種外來電,如對刺激強度、治療時間掌握不當,會干擾人體的生物電場。如痿症病人用電針治療後,常常感到患側肢體比治療前更疲勞,更無力,肢體溫度也會下降,持續2—4天才能消失。用手法治療不僅不會出現這種現象,而且感覺輕鬆舒適。又如視網膜色索變性患者,採用同一組穴位,如用手法治療,針感可傳至眼部,視力改善,可以持續14小時之久l使用電針治療,則無針感傳導,視力改善也只能維持2小時便恢復原狀。綜上所述,補瀉手法與電針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兩者不能完全互相代替
針灸學的特點和學習方法發表時間:2007/8/15 14:03:37評論次數:0來源:互聯網
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以中醫基本理論為基礎,又有自身獨特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內容十分豐富,因此,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者必須在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內、處、婦、兒科知識及西醫解剖學後才能學好針灸學。針灸學的理論部分包括經絡和腧穴,概念比較抽象,這就要求學習者善於運用中醫學思維的特點,以取類比象法和思辯法去理解。經絡部分必須掌握經絡的概念、經絡系統的組成、組脈的循環規律及分布特點,熟記每條經的具體循行路線及主治概要等有關知識。只有掌握了經絡的有關知識,才能為進一步學習針灸學打下基礎,正如古人所云:「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腧穴部分要掌握腧穴的概念、主治特點及規律,熟記常用穴的定位、主治,訓練自己準確取穴定位的能力及操作,尤其是特定穴。腧穴的定位要善於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摸穴而記記憶,切忌只背而不實際操作。腧穴的主治要善於總結、分析、歸納。針灸學的技術部分主要為刺法灸法,是操作性很強的技能,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要以練習操作方法為主。首先是指力的練習,指力就是持針之手的力量,指力產生是手部小肌肉群的力量和協調能力結合的結果,因此,只有經過長期不懈的訓練才能達到要求,這是操作針具、施行手法的基本功。當有一定的指力後,才能練習各種針刺手法,針刺手法與療效密切有關,更要認真訓練,要善於在自己身上體會和練習。諸如毫針補瀉法、三棱針法、皮膚針法等都只有通過嚴格的訓練才能掌握。針灸學應用部分,是針灸學理論、技術與內外婦兒科知識綜合的課程,要掌握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和針灸治療方法。要重視在實踐中學習,在見習、實習課中多動手、勤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掌握針灸治療的知識和技能。總之,針灸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我們在學習時既要熟記基礎知識,更應勤於實踐,熟練掌握針灸操作技術,為臨床工作打下紮實的基本功。中國是針灸醫學的發祥地,我們只有在繼承傳統針灸學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應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研究針灸治病的機理,才能使針灸學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才能保持針灸醫學的國際領先地位。因此,我們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三座墳墓,一個找不到,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動
※試談古代詩詞的藝術特徵
※[原創]古代女性內衣流變考[
※為什麼無論古今中外、文明高低,人類都喜歡黃金這種金屬?
※中國古代計量管理機構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