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修課:怎麼跟孩子聊天?
前面的話:
大家說,其實這個主題無論對於幼兒園新生的家長,還是一年級「小豆包」的家長,都很重要,而且都會有啟發。
所以我重新整理了分享的內容,從微信公號發出來,與更多人分享。
在新學期,家長最關心的無疑是——
今天一整天,孩子過得怎麼樣?
記得幼兒園的時候,每次接女兒游游放學回家,一路上聽到周圍家長跟孩子的對話,通常是:
今天你午覺睡著了嗎?沒睡著,老師有沒有批評你?
今天中午吃的什麼?你吃飽了嗎?
今天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也有少數是:今天你沒打別的小朋友吧?)
……
或者:
今天開心嗎?
今天過得怎麼樣?
……
將場景切換到小學校門口,我們聽到的往往是:
今天有作業嗎?
今天考試了嗎?
……
也仍然會問:
今天中午飯吃的什麼?
今天喝了幾杯水?
……
回憶我自家的情況,在三年的幼兒園生活里,對於「吃了什麼」,「午睡睡著了沒有」這樣的問題,游游從沒有正經回答過,要麼說「我不記得了」,要麼顧左右而言他。
直到現在,已經上小學了,她仍然回說:「我不記得今天吃什麼了」,只是說的時候眼神里會閃過一絲狡黠。
關於「喝了多少水」這類的事,女兒偷偷告訴我,她的好朋友每天放學會先跑到衛生間把水瓶里的水倒空,才背上書包回家。「因為她媽媽如果發現她水沒喝完,就會罵她。」
我特別能理解,家長問孩子的,肯定都是自己最關心的,也往往是孩子可能會處理不好,容易出問題的環節。
但是追問的語氣,關切的眼神,無形中也增加了壓力,愈發強化了「這件事你就是總也做不好」或者「這件事就是很麻煩」的暗示。
最終,我們不僅問不出個所以然,反而進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壓力,這應該是在新學期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那麼關於感受的問題會有什麼效果呢?比如問孩子「今天過得開心?」或者「你喜歡某某老師嗎?」之類。
孩子一方面並不能準確地理解「開心」,「快樂」這種寬泛的描述(剛上幼兒園的2、3歲的孩子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他表達的,往往是當下的感受,而不是對過往經歷的評價。還有,正如李岩老師在我們的「入園心理適應工作坊」中著重指出的那樣——
「
孩子對於事情的描述和判斷,與我們大人看待事情的客觀標準往往是不相符的。
孩子的判斷,通常會受到當時心情的影響。
對同一件事,她在開心,狀態好的時候,就會給出正面的反饋,如果心情不好,或者僅僅是因為當時困了,累了,給的反饋就很可能是負面的。
所以,實際上,追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並不是我們在放學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對於還處在新學校或者新學期適應過程中的孩子來說,陪他們放鬆、休息和開心的玩耍是對他們更好的支持。
那如果想和孩子聊一聊,該怎麼做呢?
分享一個我自己的小方法——最快樂的事。
忘了這個辦法最早是從哪裡學來的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每天睡前,我們一家三口各自講一件「我今天最快樂的事」。
當時我的心態是:這樣做,第一是有可能(僅僅是可能)將幼兒園生活打開一扇小窗,讓我可以窺見少許光影。第二是給孩子一個暗示:幼兒園生活可以是快樂的哦。(有點阿Q哈。)
這個辦法游游一直比較接受。所以,從她上幼兒園開始,「最快樂的事」一直是我們倆聊天的主題。直到現在,上小學了,她還經常會主動要求:「媽媽,咱們倆來說說『最快樂的事』吧。」
總結這些年的「聊天經驗」,再結合在遊戲力工作室不斷學習到的理論和方法,現在我對這個辦法也有了更多心得:
第一,「聊天」的本質其實也是「親子遊戲」,所以它的目的,與我們談論的其他親子遊戲是一樣的:讓孩子開心,放鬆,同時加強親子間的聯結。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一時不知道說什麼,那麼大人的示範就很重要。我常常講一些工作中,或者自己生活里發生的有趣的事。必要的時候還會「添油加醋」,增加一些笑料。
比如「媽媽今天想不好一篇文章的標題,一直使勁想啊,使勁想。走路的時候想,做事的時候也在想。結果,撞門框上了。」再配合一些滑稽的動作和表情,小年齡的孩子會特別開心。
孩子講的時候,他們會說任何事,甚至不一定是真實發生的事。
翻翻舊記錄,游游剛開始說過的「最快樂的事」包括:
○
媽媽的眼睛變綠色了。(指我的眼影。)
畫畫的時候把整個蘋果都塗成了粉紅色。
困了。(對,她說,我最快樂的事是困了。)
媽媽今天早回來。
今天沒有最快樂的事。(哦,那我就說,好吧,那就先睡覺吧,或者,講一本哈哈笑的書吧。)
孩子稍微大一些之後,他會真的想聽一些大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況。可能我們覺得平淡的,沒什麼了不起的小細節,他們都會聽得津津有味。
第二,認真關切地傾聽。謹慎、剋制地追問。少給建議,盡量不評價。一定不要疊加緊張和焦慮。
雖然當初選擇「最快樂的事」帶有許多具體的目的,但是現在想來,那些小小的對談最重要的並不是她告訴了我什麼,而是建立了一個特別重要的信任——
「媽媽願意聽我說話,我什麼事情都可以告訴媽媽。」
所以,讓談話可以不帶壓力地,愉快地進行是一切的關鍵。
我記錄過這樣一段卧談:
○
游游:媽媽,木木說她不是我的好朋友。
我:哦。
游游:她還說要把我扔到外面去。
我:是嘛?!
游游:外婆說讓我告訴老師。
我:你告訴了嗎?
游游:沒有。
我:嗯,我也覺得你不一定要告訴老師。你問木木,你抱得動我嗎?
游游:嗯,她抱不動。
我:對啊,你都有104(高)了,她怎麼有力氣把你扔出去?
游游立刻興奮了,爬起來大喊:媽媽!你看我高不高!
現在再看這段對話,我可能會改一改結尾:我們可以順勢來玩一次「你抱得動我嗎」的遊戲,和她一起在床上抱著滾來滾去,應該會特別開心吧。
孩子有可能告訴你各種事,其中可能有許多會在第一時間觸動媽媽敏感的神經。
比如被小朋友「欺負」了,沒拿到想要的玩具,老師批評了,午覺沒睡著之類的。
那麼,請你一定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啊?!怎麼能這樣?!你應該這樣這樣!」的第一反應,更合適的回答是:是嗎?然後呢?哇,他可真是的!
請記得:
1. 孩子說的很多信息不一定是正確的。
(他不會存心說謊,只是因為表達能力有限,以及感受力和邏輯與成人不同而已。)
比如游游經常會說:「我忘了晚飯吃什麼了。」也常常會一邊說「我吃了六個包子,喝了三碗湯「,一邊大嚼外婆做的晚飯。
2. 很多讓大人覺得很不舒服的事,孩子的感受並沒有你想像對那麼糟糕。
比如游會說:「今天元元不讓我看她帶來的書。」
「哦,那你怎麼辦呢?」我問。
「我就去看別的了。「她說。
關於如何處理孩子告訴我們的負面信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提醒父母們:別忘了「孩子們自身擁有的寬容和釋懷的能力」。
「
孩子們會故意把痛苦轉移給我們,讓我們替他們承擔一會兒。
他們知道我們會接受的,就像在小時候,當他們嗓子里卡了東西,無論是什麼,我們都會伸手幫他們取出來。」
——摘自《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邁克爾·湯普森博士等著 遊戲力工作室即將推出)
「兒童的情緒變得很快,他們能從讓成年人十分氣惱的社交情境中迅速恢復。」湯普森博士還寫道。
尤其是當他感受到了我們的愛與支持,就會很快把剛才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開開心心地玩耍去了。反而是我們久久不能釋懷。
這裡,就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
避免「痛苦追問」
湯普森博士在書里舉了一個我們都不陌生的例子:
某天你女兒放學回來,告訴你她跟凱西鬧矛盾了。
第二天,當你的女兒放學回家時,你可能會問她:「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她會說:「挺好啊。」而你可能對這個回答不太滿意。因為你沒有忘記,你的孩子是和「那個女孩」在同一所學校啊。
所以你會說:「你和凱西的關係好一點了嗎?」她可能會很驚訝,因為她早就忘記了自己曾生凱西的氣。
但她可能會注意到你對這個話題特別感興趣,於是使勁回憶凱西——以及其他孩子,對自己做過的每一點點不好的事。
然後,她又跑出去玩了,而你卻真的非常生氣。「哼!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兩天了!」第三天,你在學校一接到她,就直接問她:「今天凱西欺負你了嗎?」
現在,你的女兒意識到你是在全力支持她,她便開始編造事情。誰不喜歡擁有支持者?與凱西為敵只是為此付出的一個很小的代價。她下意識地覺察到,你正處於火力全開的狀態,需要找目標發泄。
所以她會說:「是的,今天凱西對我很不好。」你則會總結到:「看吧,我早就知道會這樣。」
湯普森博士將類似的對話稱之為「痛苦追問」。這種做法是具有破壞性的。他在書里說:
「
請理解,我不是在遊說你不要相信孩子,也不是說你不應該有同理心。
你應該關注孩子,應該充分理解他。但請盡量不要將自己代入孩子社交生活的波折中,不要有傾向性地追問痛苦的經歷,不要培養怨恨,不要抓著過去的事不放。
湯普森博士說是孩子社交方面的問題,不過我覺得在我們與孩子溝通的各種話題上,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提醒。
最後一個問題,如果孩子明確表達:「我不喜歡某某老師」,怎麼辦呢?
我們曾就這個問題寫過文章,請點擊閱讀——
當孩子說:老師太凶了,我不喜歡他……
想要在孩子入園階段得到更多支持和幫助
希望在入園這個關鍵階段為孩子的安全感和內心力量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歡迎你來參加▼
入園心理適應工作坊
音頻課
8次課
了解心理挑戰
解決情緒問題
幫自己和孩子走出困境。
答疑+遊戲
18天
從入園後開始,以在線工作坊的形式進行答疑、討論、分享,以及遊戲指導
夥伴支持
強大夥伴團=
工作室助教+遊戲老師+過來人媽媽+幼兒園老師
從寶寶入園起就陪伴你,支持你度過艱難時期。
工作坊基本信息
● 適合人群
如果你的孩子——
秋季剛剛入園
or
預備在明年春天入園
or
已入園,但始終不適應幼兒園生活
那麼我們相信
這個工作坊會對你有幫助。
>>>>報名戳這裡!
●注意事項
支付成功後,務必關注遊戲力公眾號(微信號:youxili123),通過公眾號接收課程更新提醒。
音頻課程有效期為一年,從開課之日起開始計算
本課程為虛擬內容服務,一經訂閱成功不可退款、轉讓,請您理解。
在訂閱過程中,如遇購買問題,請諮詢客服(微信號:youxili05),或撥打電話:010-56148056
工作坊提綱
結合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和情緒心理需求,我們將在工作坊中探討以下四大話題
話題一:從孩子的角度,「上幼兒園」面臨的是雙重挑戰:陌生環境+親子分離
話題二:入園,也是父母的難題,父母自身應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話題三:重新認識情緒,有效安慰孩子的情緒
話題四:歡樂遊戲,為入園適應提供持續支持
兩個很重要的問題
Q1
不就是入園嘛,雖然孩子難免會哭,或者會有不適應的問題,但至於花那麼多時間精力,興師動眾來學習嗎?
A:的確,入園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個階段。但是,對孩子情緒的認知以及親子關係的加強與鞏固,卻是貫穿整個成長階段的重要課題。
孩子的未來還將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如果我們能在入園準備和適應的過程中,與孩子建立更加牢固親密的親子關係,鍛煉情緒調節能力,將為未來成長提供持續的營養。
Q2
剛剛才意識到自己很需要參加這個課程,但是看你們的課程已經更新好幾節了,我現在報名還來得及嗎?
A:當然來得及。
課程是可以反覆收聽的。完全可以現在報名,從第一節課開始聽,同時參加支持群的討論與分享,完全可以及時獲得幫助,解決你和孩子當下正在面臨的入園問題。
主講人介紹
李岩老師
遊戲??作室創始?。
十多年來從事兒童情緒發展的研究和實踐 ,為許多幼兒園、早教機構和大量家庭提供育兒講座、一對一諮詢與指導。
《遊戲力》、《遊戲力2》中文版譯者。
創作?常養育中應用遊戲?的親?系列圖畫書《天天遊戲?》。
關於遊戲力工作室
中國第?批致?於家庭教育研究的機構,率先將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與?量的家庭教育實踐相結合。早期研究開發的「?母123家庭教育課程」,曾在多家幼?園、早教機構和跨國企業廣受歡迎。
率先將遊戲育?的概念引?中國,在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補充了?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論依據,並結合中國?母的?活實際和本?案例,發展出以「遊戲?」為核?的育?理念。
引進翻譯了《遊戲?》、《遊戲?2》和《親?打鬧遊戲的藝術》等家庭教育書籍。
創作出版了?常養育中應用遊戲?的親?系列圖畫書《天天遊戲?》。
推薦閱讀:
※女人生孩子早晚有什麼區別?
※別把孩子當作巴普洛夫的狗
※什麼讓孩子變得暴戾(防治校園欺凌②)
※支招:孩子家裡家外不一樣
※4大生肖女旺夫聚財,老公賺錢孩子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