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變性史
06-05
《紅樓夢》第五十回里,李紈出了個謎語,謎面是「觀音未有世家傳,打《四書》中的一句」,最後讓聰穎過人的林黛玉猜中了,謎底是「雖善無征」。意思是說觀音沒有傳記,來歷、生平已經不可考據。 印度佛教經典中對觀音身世的說明主要有七、八種之多。從時間上來看,這些故事的發生都極為久遠,往往被定位在不可想像的遠古時代。從地域來看,也不發生在現實世界,而是在極為飄渺的佛國世界。就性別而言,這些身世故事裡的觀音不是王子,就是大居士或者奇異的童子,總之都是男身,很難找到女性的痕迹。 觀音在印度的婆羅門神話和佛教神話里早已具備了各種善性因子,所以,在進入中國之後,觀音菩薩也很快就成了中國人心目中有求必應的慈悲善神。民間的觀音信仰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大幅度上升,至宋代達到頂峰,有了「家家觀世音」的說法。 觀音信仰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可以從古典小說《兒女英雄傳》里的一段描寫中窺見:安公子的岳母張太太為了保佑女婿考中進士,向道教系統掌管文人功名的魁星老爺許願。這一日聽到女婿中了探花,就去魁星老爺面前謝恩,張太太磕頭如搗蒜,可是,嘴裡不斷念叨的卻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張太太絲毫沒有覺得不妥,小說的作者也絲毫沒有覺得不妥。 不過,在觀音信仰迅速傳播的同時,觀音的形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南北朝以前,觀音大致上還繼續保持著印度佛教中的「偉丈夫」的瀟洒形象,早期的觀音造像也多為男像。唐宋而後,觀音的女身相逐漸多了起來。至宋元以至明清,更少有男身像。 觀音的變性是一個漫長過程。從現存許多零碎史料中還能窺見其斑。 《法苑珠林》里說,東晉益州居士孫道德年過半百,尚無子嗣,經僧人指點,其妻一心誦念《觀世音經》,不久即如願以償。女性,求子,觀音在這裡已經初現變成女性的可能。 《北史徐之才傳》里記載:北齊武成帝縱慾過度而得病,「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一美婦人……食頃,變為觀世音」,可見在武成帝的心目中,觀音完全可以是女性形象。 《天平廣記》里也記載,一官宦之妻被神所攝,昏迷不醒,於是做觀音像供奉,以求免災。其妻不久就夢見被一名僧人所救,隨即醒來。 如此也可知,早在魏晉時期,觀音信仰開始大範圍傳播的初始階段,觀音就已經具備了轉變成女性的可能和跡象。 隋代的觀音石刻,已有女性裝扮者,且面容多具東方女性典型的圓潤之美。不過數量較少,男性觀音形象仍佔主導地位。 至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筆下的觀音菩薩像,已是典型的女性裝飾和女性神態。唐代敦煌石窟的觀音造像,也已很難辨別男女,但莫高窟的菩薩塑像則明顯呈女性特徵,頭作高髻,或者戴有花蔓寶冠,狀如貴族婦女,莊重典雅;有些菩薩雖然嘴角描畫有綠色鬍鬚,但男性特徵遠不如女性特徵突出和多樣,故當時之人有言:「端莊柔弱似仕女之貌,故今人誇菩薩如宮娃也」。中唐著名人物畫家周坊也曾繪畫過「水月觀音像」,是典型的女身觀音,在當時曾風靡一時。 菩薩造像的女性化與唐代開放的風氣、女性社會地位的空前提高不無關係。武則天以女主君臨天下,自稱彌勒佛轉世,則更進一步推動了觀音形象向女性化的轉變。 但唐代女相觀音仍未普及。《宣和畫譜》里說,唐宋名手寫觀音像者甚多,但「俱不飾婦人服飾」,可見一斑。 五代至宋,觀音造像已經由女相居多了。五代時期的數珠石刻觀音,塑像肌肉豐滿而極具彈性,充滿了青春少女的魅力,素有「媚態觀音」之稱;宋代湖州鐵佛寺的一尊站立式鐵觀音,身體呈「S」型,腰肢柔軟,臉龐豐潤,面容慈祥;宋代出現的魚籃觀音像,則做美艷女子形象。宋代話本里,甄龍友題《觀音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將美麗的女性觀音視為「西方之人」,可見原始的男身印度觀音早已經不再為市井百姓所熟知;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觀音也已經從天國的菩薩化為人間的美女了。 至宋末元初,著名書畫家趙孟頫之妻管道升根據此前早已流傳的一個關於妙善公主的傳說,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篇《觀世音菩薩傳略》,使妙善的故事更加完備,觀音的女性化形象也進一步獲得了鞏固和發展。 在古印度佛教傳統里,女性地位遠不如男性。但觀音在中國,卻非但變成了女性,還獲得了所有階層的崇奉,很有一點意味深長的感覺。 觀音崇拜的基本教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音崇拜的盛行恐怕和中國百姓所遭遇到的源遠流長的災難有關。但觀音最終變成女性,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於中國很早就有了女神崇拜的傳統,這一點和印度是完全不同的。從最早的女媧造人、西王母,到炎帝之女精衛,到娥皇女英等等,都可為中國古代女神信仰傳統的佐證。可以說,中國百姓對女性化觀音的偏愛其實是與這種源遠流長的女神信仰一脈相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念觀音,學觀音,做觀音,你知道觀世音菩薩從哪裡來嗎? [一點資訊]
※觀音和菩薩是一個意思么?
※觀音六字大明咒,十億心咒邀您共修
※觀音六字真言簡略念修法
※走進廣西恭城瑤鄉觀音梅山文化發祥地——水濱村(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