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秋節一

一提起中秋節,大家都會聯想到月亮。確實,如果說七夕節聯想到牛郎織女星,是一個星節,那麼中秋節就是中秋月,想到月亮,是月節。

我們遠古的先民白天看到太陽,夜晚就看著月亮,月光投瀉在大地上,看到月出月落、月圓月缺,是什麼力量支配著它呢?很神秘,它影響著人類的命運,所以對月亮、月光產生了一種崇拜,叫「月亮崇拜」,祭月、拜月。

拜月儀式在周朝,3000年前就有了,後世的帝王都要祭月、拜月,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時代帝王祭月、拜月的場所。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月亮敬畏、崇拜的心理逐漸淡化了,而不斷發展為一種對月亮的欣賞。賞月、玩月,這樣一種欣賞的態度。唐代時賞月、玩月已經發展得很興盛了,唐代詩歌很多都是描繪月光、月亮、欣賞月亮、玩月亮的。

唐代欣賞月亮時人們發現,八月十五是月亮又大又圓又亮的時候,「十二度圓皆好看,最團圓夜是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它確實有氣象學上的依據,八月中秋這時天清氣爽,空氣濕度比較低,雲也比較少,所以八月十五的圓月是最亮最大的,人們在八月十五賞月,唐代時就很發達了。

再加上八月十五時是秋收,就像人們說的,「中添一輪月,秋野萬里象」,秋收的喜悅,這時大家的心情格外好,所以八月十五成了一個很大的節日,中秋節。

中秋節賞月、玩月形成了中國人喜愛山水、喜愛自然的突出表現,人們在賞月過程中逐漸發現登高、臨水是最佳賞月的地方,「登高人近月」,登上山,人好象靠近了月亮,而臨水月近人,所謂「江清月近人」,臨水時月亮和人特別靠近,好象用手就能撈到月亮一樣,傳說中詩人李白不就是因為撈月而溺水的嘛。所以,登高賞月、臨水賞月,成為了大家最高興的一種愉悅身心、接近自然、欣賞月亮的最好環境。

中華兒女對月有一種特有的文化心理,月亮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逐漸成為了一種積澱,成為了一種民族心理,而中國人寫月亮的詩特別多,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是最突出的一個人,李白寫月亮的詩非常多,婦孺皆知,小孩都能背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把兒童帶進了月光的世界,而且把兒童帶進了由月光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境界里,把中國兒童對月亮的親近感、對故鄉的熱愛連接在了一塊兒,造成了中國兒童從小就養成了一種特有的(對)月亮的感覺,對月的文化心理,這種文化心理一直把兒童帶進月亮的世界裡,帶進一個如夢如幻的兒童心理世界中。

月亮就像一隻溫柔的手,月光是清淡的,就像一隻溫柔的手牽引著中國的兒童,跟隨著嫦娥姐姐走進月宮遊覽。

月亮是朦朧的,月朦朧鳥朦朧,有一種朦朧的美,月光帶著我們的童年時期,把整個童年時期引進了一種如夢如幻詩一般的境界,伴隨著童年的成長。深深積澱成為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

我們很多學者和外國朋友接觸時會問他們,你看到月亮有什麼特殊感覺?他們很茫然,說不出來。但中華兒女不管走到千里之外(還是)萬里之外,飄洋過海(不管)走到哪裡,對著月光都有一種共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都會聯想到故鄉、親人,這種文化心理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

李白的詩《靜夜思》是從兒童開始大家就接觸的,李白寫了各個層次、各個年齡段、各種不同意境的詩歌,大家很熟悉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一個人在花間喝酒,沒有相親近的人。這時怎麼辦呢?天上有月亮,他就「舉杯邀明月」,舉杯跟明月對飲,「對飲成三人」,月亮、自己、地上的影子,成了三個人共飲。「我歌月徘徊」,「我」在歌唱的時候月亮也在搖晃、徘徊,「我舞影凌亂」,我在邊喝邊舞時,月光所照射的影子也在那裡晃動。

花間獨酌,本來是獨酌,一個人在那裡喝酒,結果成為了三個人,月亮成了自己最親近的朋友伴隨著他喝酒,伴隨著他歌唱,伴隨著他舞蹈,詩人把自己融進了月光中,融進了月亮里,共融,是這樣一種親近的關係。

李白還有《把酒問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我要去攀明月,太高了攀不到,但月亮走的時候卻跟我相隨,我走到哪兒它跟到哪兒。「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當今的人見不到古代的月,但今天照著我的月亮曾經照古人,照著幾百幾千年前的古人,這就把人跟月的關係提升到了一種哲理的高度。大自然是長久的、永恆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問天、問月,對著月亮產生了許多哲理思考,對人生的思考、對大自然的思考,把對月的感悟提升到了一種哲理的高度,這是李白寫月。

宋代大詞人、大師人蘇東坡寫月大家都很熟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他繼承了李白的傳統,也是問月,問月也問出人生哲理來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總有一些悲歡離合,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這不稀罕,就像月亮,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的時候,任何時候都圓滿是不可能的,終有坎坎坷坷,悲歡離合的時候,此事古難全,這是規律,不可能沒有。關鍵在於哪裡呢?「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我所思念的人和我一樣健康長久,我們在千里之外可以共同欣賞月亮,「千里共嬋娟」,共同欣賞美好的月亮,共渡美好的生活,這就是對月亮陰晴圓缺和人間悲歡離合聯繫起來的一種哲理思考。結論是什麼呢?要留在人間,在人間要怎麼樣呢?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把對月亮的感悟和人生的哲理籠統了起來,提升到了這樣的高度。

所以中國人跟月亮的文化心理,這種感受,一代代的積累、積澱成一種民族文化心理,我們看到的月亮不光是沒有生命的圓月,在中國人的心中,月亮是有生命的,浸透了中國人的思想感情,而且讓中國人感悟到了許多人生哲理。所以中國人對月亮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

藉助這種深厚民族文化的積澱,在中秋節到來之時我們可以廣泛開展賞月游,中國人把山水之好,(對)月亮的欣賞都當做一種人生的調節,人生精神生活的一種調節,愛好山水,這是中國歷代雅士文人的共同愛好,(可以)調節身心。

我們現代人喜歡旅遊,把旅遊和賞月結合起來就可以開展賞月的文化產業。我們歷來有很多賞月盛景,西湖的平湖秋月,三壇映月,北京的蘆溝曉月,蘆溝橋上有一個碑我記得好象是乾隆題的,「蘆溝曉月」,前段時間蘆溝橋底下沒水了,蘆溝曉月看不到原來的景緻了,但現在我聽到北京已經有規划了,要把蘆溝橋復原好,蘆溝橋的水和石獅子都要修復好,所以將來蘆溝曉月的景緻又會出現,我們在中秋之夜還可以到蘆溝橋欣賞蘆溝曉月的盛景。

我們對看月亮的盛景修復重建,還開闢賞月專線,把這種民族傳統恢復起來、復興起來,是一條很好地開展民族文化的途徑。

中國人對月亮有很多想像,必然會反射到對人間的許多想像上來,「今人不見古時月」,但「古月依舊照今人」,這個月亮是古代就有的,今天還依舊照著今天的人,所以月光是永恆的,中秋節也是永恆的。藉助對月光、月亮的想像,中國人對人間也有了許多祈願,天上月圓,地上人團圓。「花好月圓人團圓」,對著月亮,人們產生了一種人間團圓的祈願。


推薦閱讀:

【轉載】中秋節的神話傳說
這10首描寫中秋的古詩詞,你還記得哪幾首?
中秋節祝福語 2011中秋節祝福語大全10
中秋節主題班會教案
【笑話雜錦】中秋節 全家一起笑一笑

TAG:中秋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