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 「有效性」缺失例談--鴻飛

語文課堂 「有效性」缺失例談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可以說,沒有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即使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其結果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當前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必須關注課堂,追求「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育的質量。「有效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課改專家、華東師大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不難發現,新課程的推廣確實使當今的課堂發生了諸多喜人的變化。應該說當下的課堂教學並不缺少新的理論、新的觀念和改革的熱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使用。但仔細思考起來,似乎還缺少了許多重要的東西。就教師要克服舊有的教學習慣來說,要將新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真正的教學行為就十分艱難,這中間要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聚焦課堂教學,有效性在哪裡?

[鏡頭一]:「霧裡看花」:目標在「生成」中迷失

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第八冊《生命的壯歌》一文,在臨近下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想像說話的訓練:「同學們,學了《蟻國英雄》和《生命橋》這兩則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你想對小螞蟻和老羚羊說些什麼呢?」,學生便你一言我一語吐露自己的心聲。

生:我想說,小螞蟻和老羚羊,你們是真正的英雄!

生 :小螞蟻和老羚羊在生死攸關之際舍己為「人」,從容赴死,我真佩服他們!

學生的發言一個比一個精彩,這情理之中的答案讓老師感到些許欣喜。

生:「人類是罪魁禍首!」不知是誰插嘴了,估計平時是一個調皮大王,有故意搗蛋之嫌。

由於是公開課,於是這位教師勉強地和顏悅色地對他說:「你能解釋一下嗎?」這位同學便一本正經地說開了:「我想對人類說不要再傷害動物了,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現在,我們很多動物都失去了家園,有的甚至遭受著人類的屠殺,這就是我忍不住想說的心裡話。」聽了孩子的回答,老師喜上眉梢,以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生成性資源,於是便趁熱打鐵號召同學們加入到「保護動物」的行列中:同學們,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動物,讓他們不受到傷害呢?

生:愛護環境,讓動物們有良好的棲息之處,給動物們創設一個綠色的家。

生:要做一個小小宣傳員,號召大家保護生態環境。

生:老師,最好設立一種「保護動物」法,讓動物們從此快樂地無憂無慮地成長……

此時此刻,學生都在描繪「保護動物的藍圖」,他們無心從文中領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新課就這樣在同學們激烈的討論中結束。

[探究]: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生命的壯歌》這篇課文的情感目標應是「引導學生通過進行朗讀感悟、體驗老羚羊的獻身精神和羚羊群團結合作的精神,從而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一目標的深度、廣度、厚度都需要教者潛心體會,這樣才能真正帶進孩子走進生命的旅程。試問,課堂上這位教師的追問生髮,與文本的情感目標相吻合嗎?正因為教師的追問生髮,使得整個教學與目標相去甚遠。從師生對話和引導結果不難發現,學生沒有足夠地去品味、涵詠文本語言。教師面對學生曲解文本、節外生枝的舉動,缺乏取捨揚棄的教學智慧,心中只想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壓根兒就忘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不但沒能把學生及時拉回「正道」,反而使課堂閱讀迷失方向,動態生成偏離教學目標。

[鏡頭二]:「按部就班」:環節在「訓練」中固化

這是一節小學二年級語文課——《美麗的丹頂鶴》。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之後,為了讓學生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說道:「同學們,你們想對丹頂鶴說些什麼?」隨即又出示了一個補充句子:丹頂鶴.你真

!這時,課堂上小手如林,有的說:「丹頂鶴,你真美麗!」有的說:「丹頂鶴,你真高雅!」突然,一位小男孩站起來:「老師,我……我覺得丹……」還沒等這位小男孩說完,教師就立即示意:「嗯,想好了,請按老師給你的句式說。」小男孩滿臉通紅,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他究竟想說什麼,也就無從知道了。

[探究]:

隨著課改的逐步推進,傳統教學的「滿堂灌」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課堂中原來呆板、僵硬的教學變得活潑起來,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部分教師由於沒有很好地理解新的教學理念,以為改善課堂中的師生交往就是讓學生多說、課堂熱鬧就行了,而不去在教學的深度上下功夫,從而導致教學環節走向形式化。筆者認為,這只不過是教師為了延伸教學、推進教學進度所設下的『圈套』而已」。部分教師熱衷於「做秀」,在一些浮華的形式背後仍是教師壟斷著問題的答案,但凡作出與答案不符的學生,經常要遭受被剝奪發言權的命運,既使對話戛然而止,同時也可能使一種創新遭到粗暴的扼殺。有研究者概括了虛假的課堂交往可能產生的一些不良後果:「學生的主動性被壓抑,主體性得不到尊重,因此他們會越來越不願意參與課堂教學,其人生態度久而久之也會呈現消極的特點:由於沒有了學生的積极參与,課堂教學缺少了師生的交流與溝通,缺少了生機與活力,卻多了一些僵化與機械化,教師的教學因失卻創造性智慧而降低了教學效果。」

[鏡頭三]:「生搬硬套」:內容在 「自悟」中泛化

教學中我們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學生自由讀課文,剛粗粗地讀了一遍,有些句子還沒有讀通順,教師就組織學生交流讀書體會;有的教師在學生讀課文時,每段必問:「你讀懂了什麼?從中體會到了什麼?」「你想說什麼?」……這些環節成為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感悟與體驗的主要手段。

[探究]:

時下,教師似乎不太願意提及「閱讀理解、分析概括」,更願意談論「自讀會悟。個體體驗」,殊不知,讀書理解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的關係;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只有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後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否則,學生的感悟與體驗只不過是言不及義的空話,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話,或是膚淺片面的白話,缺失了悟性、個性、靈性,也談不上語言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養的發展。沒有重點、面面俱到的處處體驗也是不足取的。文本的價值總是有些共性的、傳統的、經典的東西,為人類所共有,如文中的重點人物、精彩情節、主要事件,需要老師用教學機智引導學生感受與分享。讀了一句話就要說說體驗,讀了一段話就要談談感悟,勢必導致教學內容的泛化與流於形式,給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再者,課文中存在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景、意境和情愫,這是語文特有的性質,又何必那麼多「你讀懂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你還想說點什麼」「你的心情怎樣」呢?有了感悟為什麼一定要說出來?可見,語文教學要切實體現新課標精神,絕不是僅僅在內容上變變花樣,關鍵還在於教師要自覺認真地去研讀「文本」、處理教材,給予學生必要的啟迪和誘導,否則,就容易走入誤區,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削減語文教學應有的魅力。

[鏡頭四]:「越俎代皰」:語文的本質在「演繹」中淡然

一位教師執教《找秋天》,先讓學生們交流課前搜集到的各種關於秋天的資料,接著逐個映示關於秋天的多媒體課件。忽而金黃的稻浪,學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紅的蘋果,學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黃澄澄的甜梨,學生大呼:「哇!秋天太美啦!」最後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讚美。於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繪畫彙報。整堂課氣氛熱烈,風風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這樣的語文課還姓「語」嗎?

  [探究]:

「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典也枉然。」當前的語文課上丟棄文本、追求熱鬧等捨本逐末的現象還時有發生,有的語文課讓人感到是各學科知識的拼盤,像這堂課就把音樂、美術、舞蹈這些文化一股腦兒地湧入課堂,堆砌在一起,讓人聽不到語文的味道。語文課最大的悲哀就是語文味的淡化和失落。那些認為」只要課堂上不去肢解課文,氣氛熱烈,情趣盎然,就是好課」的教師,殊不知其實這是對「人文性」的一種過於膚淺的認識。誠然,「人文」有時候是表現為一種情趣,一種精神,外顯為一種氛圍,但真正的人文內涵是植根於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以人的生命為根基,以文本語言為承載的,這種丟掉文本,刻意營造外在的、空泛的「人文」只能是一種無病呻吟,浮萍一般,是永遠無法站立的。《課標》指出:「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在語文學習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語文實踐」就是「讀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心」與文本對話,在「心」與「心」的碰撞、交融中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體驗、感悟文本的深刻內涵。只有將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紮根於文本的語言中,把文本的語言、情感等內化為語文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於平日的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後實踐,在實踐後反思,在反思後改進,在改進後學習。如此地潛心鑽研、正確地解讀文本,把握準確的教學目標,並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彈性預設,構建靈活的教學方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相信,我們的語文課堂將會更加精彩紛呈、紮實有效。


推薦閱讀:

學生都愛上她的語文課,只因她做了這樣的探索與實踐丨語文
今天的語文課本,還需要魯迅嗎?
20年前的語文課本,80、90後看完淚奔了……
人教版七至九年級語文課內古詩詞賞析題大全

TAG:語文 | 有效 | 課堂 | 語文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