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35)
【經】「云何菩薩戒清凈?若菩薩摩訶薩,不念聲聞、辟支佛心,及諸破戒障佛道法,是名戒清凈。
「云何菩薩知恩報恩?若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乃至小恩尚不忘,何況多?是名知恩報恩。
「云何菩薩住忍辱力?若菩薩於一切眾生無瞋無惱,是名住忍辱力。
「云何菩薩受歡喜?所謂成就眾生,以此為喜,是名受歡喜。
「云何菩薩不舍一切眾生?若菩薩念欲救一切眾生故,是名不舍一切眾生。
「云何菩薩入大悲心?若菩薩如是念:「我為一一眾生故,如恆河沙等劫地獄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槃。」如是名為為一切十方眾生忍苦,是名入大悲心。
「云何菩薩信師恭敬咨受?若菩薩於諸師,如世尊想,是名信師恭敬咨受。
「云何菩薩勤求諸波羅蜜?若菩薩一心求諸波羅蜜無異事,是名勤求諸波羅蜜。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滿足八法。
「云何菩薩摩訶薩多學問無厭足?諸佛所說法,若是此間世界,若十方世界諸佛所說,盡欲聞持,是名多學問無厭足。
「云何菩薩凈法施?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云何菩薩凈佛世界?以諸善根迴向凈佛世界,是名凈佛世界。
「云何菩薩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諸善根備具故,能成就眾生亦莊嚴佛界,乃至具足薩婆若,終不疲厭,是名受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云何菩薩住慚愧處?恥諸聲聞、辟支佛意,是名住慚愧處,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
「云何菩薩不舍阿蘭若住處?能過聲聞、辟支佛地,是名不舍阿蘭若住處。
「云何菩薩少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不欲,何況余欲?是名少欲。
「云何菩薩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
「云何菩薩不舍頭陀功德?觀諸深法忍,是名不舍頭陀功德。
「云何菩薩不舍戒?不取戒相,是名不舍戒。
「云何菩薩穢惡諸欲?欲心不生故,是名穢惡諸欲。
「云何菩薩厭世間心?知一切法不作故,是名厭世間心。
「云何菩薩舍一切所有?不惜內外諸法故,是名舍一切所有。
「云何菩薩心不沒?二種識處心不生故,是名心不沒。
「云何菩薩不惜一切物?於一切物不著不念,是名不惜一切物。是為菩薩於四地中不舍十法。
「云何菩薩遠離親白衣?菩薩出家所生。從一佛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頭、著染衣,是名遠離親白衣。
「云何菩薩遠離比丘尼?不共比丘尼住,乃至彈指頃亦不生念,是名遠離比丘尼。
「云何菩薩遠離慳惜他家?菩薩如是思惟:「我應安樂眾生,他今助我安樂,云何生慳?」是名遠離慳惜他家。
「云何菩薩遠離無益談說?若有談說,或生聲聞、辟支佛心,我當遠離,是名遠離無益談說。
「云何菩薩遠離瞋恚?不令瞋心、惱心、斗心得入,是名遠離瞋恚。
「云何菩薩遠離自大?所謂不見內法故,是名遠離自大。
「云何菩薩遠離懱人?所謂不見外法故,是名遠離懱人。
「云何菩薩遠離十不善道?是十不善道能障八聖道,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遠離十不善道。
「云何菩薩遠離大慢?是菩薩不見法可作大慢者,是名遠離大慢。
「云何菩薩遠離自用?是菩薩不見是法可自用者,是名遠離自用。
「云何菩薩遠離顛倒?顛倒處不可得故,是名遠離顛倒。
「云何菩薩遠離淫怒痴?淫怒痴處不可見故,是名遠離淫怒痴處。是為菩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
「云何菩薩住六地中具足六法?所謂六波羅蜜。諸佛及聲聞、辟支佛,住六波羅蜜中,能度彼岸,是名具足六法
「云何菩薩不作聲聞、辟支佛意?作是念:聲聞、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薩布施不生憂心?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薩見有所索心不沒?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薩所有物布施?菩薩初發心時布施,不言是可與是不可與。
「云何菩薩布施之後心不悔?慈悲力故。
「云何菩薩不疑深法,信功德力故。是為菩薩住六地中遠離六法。」
【論】論者言:戒清凈者,初地中多行布施,次知持戒勝於布施。所以者何?持戒則攝一切眾生,布施則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滿無量,如不殺生戒,則施一切眾生命;如眾生無量無邊,福德亦無量無邊。
(【論】造論的人說:戒清凈是,初地中多行布施,次知持戒勝於布施。為什麼?持戒就攝持一切眾生,布施則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滿無量,如不殺生戒,就施了一切眾生的命;如眾生無量無邊,福德也無量無邊。)
略說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離是破戒垢,皆名清凈。乃至聲聞、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況余惡!
(略說各種能破佛道的事,此中都叫破戒;離這樣的破戒垢,都叫清凈。乃至聲聞、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況其餘的惡!)
知恩報恩者,有人言:「我宿世福德因緣應得。」或言:「我自然尊貴,汝有何恩?」墮是邪見,是故佛說菩薩當知恩!眾生雖有宿世樂因,今世事不和合,則無由得樂。
(知恩報恩是,有人說:「我宿世福德因緣應得。」或說:「我自然尊貴,你有什麼恩?」墮這些邪見中,所以佛說菩薩當知恩!眾生雖有宿世樂因,今世事不和合,就沒有緣由得樂。)
譬如谷種在地,無雨則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無恩。雖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種;供奉之人,敬愛好心,豈非恩分?
(譬如谷種在地,無雨就不生長,不可以因地能生谷,說雨無恩。雖所受的物,是宿世所種;供奉的人,敬愛好心,豈不是恩分?)
複次,知恩者,是大悲之本,開善業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則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人,甚於畜生!
(又,知恩是大悲的根本,開善業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則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的人,不如畜生!)
如佛說本生經:有人入山伐木,迷惑失道,時值暴雨,日暮饑寒,惡蟲毒獸,欲來侵害。是人入一石窟,窟中有一大熊,見之恐怖而出。
(如佛說本生經:有人入山伐木,迷惑失道,這時遇到暴雨,日暮饑寒,惡蟲毒獸,欲來侵害。此人入一石窟,窟中有一大熊,看見恐怖而出。)
熊語之言:「汝勿恐怖!此舍溫暖,可於中宿。」時連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給此人。七日雨止,熊將此人,示其道徑。
(熊告訴他說:「你不要恐怖!此舍溫暖,可在中住。」那時雨連續下了七天,常用甘果美水,供給此人。七天雨停,熊領著此人,指給他路。)
熊語人言:「我是罪身,多有怨家!若有問者,莫言見我!」人答言:「爾!」此人前行,見諸獵者。獵者問言:「汝從何來?見有眾獸不?」答言:「我見一大熊,此熊於我有恩,不得示汝!」
(熊對那人說:「我是罪身,多有怨家!如果有問的人,不要說見過我!」那人答說:「好!」此人前行,見眾獵人。獵人問說:「你從那裡來?見有眾獸不?」答說:「我見一大熊,此熊於我有恩,不得告訴你!」)
獵者言:「汝是人,當以人類相親,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時復來?汝示我者,與汝多分!」此人心變,即將獵者示熊處所,獵者殺熊,即以多分與之。
(獵人說:「你是人,當以人類相親,為什麼惜熊?今天一失去道路,何時再來?你如果指示我,給你多分!」此人心變,即將熊在的地方指示給獵人,獵人殺熊,即以多分給他。)
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墮。獵者言:「汝有何罪?」答言:「是熊看我,如父視子。我今背恩,將是此罪!」獵者恐怖,不敢食肉,持施眾僧。
(此人展手取肉,二肘都落下。獵人說:「你有什麼罪?」答說:「此熊看我,如父視子。我今天背恩,應該是此罪!」獵認恐怖,不敢食肉,持肉施給眾僧。)
爾時,上座六通阿羅漢語諸下座:「此是菩薩,未來世當作佛,莫食此肉!」即時起塔供養。王聞此事,敕下國內:「不知恩人,無令住此!」又以種種因緣贊知恩者,知恩之義,遍閻浮提,人皆信行。
(那時,上座是六通阿羅漢告訴眾下座:「此是菩薩,未來世當作佛,不要吃此肉!」即時起塔供養。國王聽說此事,敕下國內:「不知恩的人,不要讓他住在這個國家!」又因種種因緣贊知恩的人,知恩的義理,遍閻浮提,人都信行。)
複次,菩薩作是念:「若人有惡事於我,我猶尚應度,何況於我有恩!」
(又,菩薩這樣想:「如果人於我有惡事,我猶尚應度他,何況於我有恩!」)
住忍辱力者,如忍波羅蜜中廣說。
(住忍辱力是,如忍波羅蜜中廣說的。)
問曰:種種因緣是忍辱相,此中何以但說不瞋不惱?
(問:種種因緣是忍辱相,此中何以但說不瞋不惱?)
答曰:此是忍辱體,先起瞋心,然後身口惱他。是菩薩初行故,但說眾生忍,不說法忍。
(答:此是忍辱的體,先起瞋心,然後身口惱他。因是菩薩初行,但說眾生忍,不說法忍。)
受歡喜者,菩薩見是持戒故,身口清凈;知恩忍辱故,心清凈;三業清凈故,則自然生歡喜。譬如人香湯沐浴,著好新衣,纓絡莊嚴,鏡中自觀,心生歡喜。
(受歡喜是,菩薩因見此持戒,身口清凈;知恩忍辱,心清凈;三業清凈,則自然生歡喜。譬如人香湯沐浴,穿好新衣,纓絡莊嚴,鏡中自觀,心生歡喜。)
菩薩亦如是,得是善法自莊嚴:「戒是禪定、智慧根本,我今得是凈戒,無量無邊福德皆應易得。」以是自喜。菩薩住是戒忍中,教化眾生,令得生他方佛前,及生天上人中受樂;或令得聲聞、辟支佛乘、佛乘者。
(菩薩也是這樣,得這些善法自莊嚴:「戒是禪定、智慧的根本,我今天得此凈戒,無量無邊福德都應易得。」因這自喜。菩薩住此戒忍中,教化眾生,使他們得生他方佛前,及生天上人中受樂;或使他們得聲聞、辟支佛乘、佛乘。)
觀眾生樂著,如長者觀小兒共戲,亦與之同戲,更以少異物與之,令舍前所好;菩薩亦如是,教化眾生,令得人天福樂,漸漸誘進令得三乘,以是故,言受歡喜樂。
(觀眾生樂著,如長者觀小兒共戲,也與他同戲,再用少間的奇異的東西給他,使他們舍離前面的所好;菩薩也是這樣,教化眾生,使他們得人天福樂,漸漸誘進使他們得三乘,所以,說受歡喜樂。)
不舍一切眾生者,善修習大悲心,誓度眾生故,發心牢固故,不為諸佛賢聖所輕笑故,恐負一切眾生故不舍。譬如先許人物,後若不與,則是虛妄罪人!以是因緣故,不舍眾生。
(不舍一切眾生是,因善修習大悲心,誓度眾生,發心牢固,不被一切佛賢聖所輕笑,恐負一切眾生而不舍。譬如先許人物,後來如果不給,則是虛妄罪人!因為這因緣,不舍眾生。)
入大悲心者,如先說。此中佛自說:本願大心為眾生故,所謂為一一人故,於無量劫代受地獄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無餘涅槃。
(入大悲心是,如前面說的。此中佛自說:本願大心為眾生,所謂為了一一人,在無量劫代他們受地獄苦,乃至使此人集行功德作佛,入無餘涅槃。)
問曰:無有代受罪者,何以作是願?
(問:沒有能代受罪的人,為什麼作此願?)
答曰:是菩薩宏大之心,深愛眾生;若有代理,必代不疑。
(答:是菩薩的宏大心,深愛眾生;如果有代的理,必代不疑。)
推薦閱讀: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九 勸進往生
※易傳》文白話解(象上)
※白話圓覺經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4)
※賴文俊《催官篇》白話解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