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光棍節後,喧囂依舊寂寥依舊

  當「脫光」一詞剛在網路上流行時,滿目撞來的它有些扎眼,當你知道所謂「脫光」只是「脫離光棍」的縮寫時,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男男女女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範圍內,理直氣壯地談論「脫光」,計劃「脫光」,實踐「脫光」。

  每年的11月11日,成為約定俗成的「光棍節」,2011年因為出現了百年一遇的「六個一」,而升格為「神棍節」。你可以不知道「神棍節」,但恐怕難以避免遭到淘寶網「全網五折」或京東商城「1元、1折、11元特價」等電商們鋪天蓋地的廣告侵襲,於是,「神棍節」不再單純是屬於單身人士們的了,它在一片狂熱的購物氣氛中,成為了一個「全民節日」。

  節日是屬於年輕人的。傳統的節日吸引力在逐漸下降,連春節都難以倖免,而一些舶來的、自創的節日,卻在年輕人的推動下,隔幾個月就釀就一場狂歡,這些節日包括情人節、愚人節、萬聖節、平安夜、聖誕節、光棍節等等。有人為傳統節日氛圍的淡化痛心疾首,想盡各種辦法來拯救,但依然不能阻止傳統節日的頹勢和洋節、自創節日的熱鬧。節日和這個時代的一切結合得如此緊密,滾滾向前、無法抵擋。

  有人認為現在的節日活動只剩下了「消費敘事」,表面上看的確如此,無孔不鑽入商業行為,最能捕捉和利用人們微妙的心理,釋放他們的消費慾望,加快金錢的流動速度。如果說節日是一片平靜的海面,那麼商業就是狂風,足以在這片海面上掀起巨浪。在煽動人們投身節日消費方面,商業力量無所不用其極,比如今年「光棍節」,一部談失戀的電影《失戀33天》,就創造出了電影檔期的「光棍節檔」,活生生把兩部引進大片打敗,成為票房冠軍。

  但不管怎樣,節日歸根結底都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洋節的盛行,是西方文化東進的結果,「光棍節」的爆紅,是單身群體心理與慾望的一次集體表達。源於高校的「光棍節」,是校園文化的趣味體現,而經過一二十年的滾動堆積,人們圍繞這個節日已經創造出了足夠多的話題,比如,為光棍設立了從「小鳥級」到「白骨精」的五個級別,《單身情歌》成為「光棍節」的節日歌,有人專為光棍總結出了「光棍節」的N種過法,「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成為無數「光棍節」宣言之一……

  「光棍節」能夠為年輕人廣泛認同,還在於它為抒發一種沉悶的社會心理提供了出口,之所以成為光棍,概因房價高結不起婚,忙於工作無暇開展社交,現代人內心封閉缺乏開放的朋友圈子,對婚姻、愛情的起點有過高的期望……壓抑、緊張的社會心理,無形中對人們的情愛觀帶來了很大影響,而在「光棍節」這天,發泄孤獨情緒也好,宣洩沉悶和抱怨也好,狂歡娛樂一下也好,表達美好願望也好,都顯得理由如此正當。

  所以,操縱我們節日的並不是商家,他們頂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每一個節日的盛大,都是生活方式、情感觀念、流行風潮等疊加在一起的結果。能提高人們的參與感、體現人們創造能力的節日,才是具備活力和魅力的節日。反思傳統節日的沒落,也要從這個角度切入,是不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只剩下了傳統,而缺少更多與現代思維同步的內容?

  節日過後,一地雞毛也是常見現象,比如「光棍節」過完了,單身的人照樣單身,內心寂寥的人照樣寂寥,「光棍節」在改變婚戀觀念、降低單身人數方面,並無明顯的作用。所以,節日要過,但無論什麼樣的節日過完之後,都還要面對現實生活,和節日提供的短暫的甚至是虛擬的歡樂相比,從現實生活汲取快樂的源泉,更為長久和雋永。


推薦閱讀:

女光棍們:「光」著是因為更信愛么
「光棍危機」下的社會,未來可能是什麼樣子?
2400萬男光棍值得關注
但願人長久,光棍不再有
因為窮才光棍多,因為不想窮才剩女多

TAG:光棍節 | 光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