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的五大武學貢獻 (2)
第二章 創立了以中和為原則的武學基本理論
回溯數千年的武史長河,武技的繁衍可謂千支百脈,形式更是萬種千姿。不同門派之間存在的不同的形式和各自修為特點,使那些「惟我獨尊」者為了門派的榮譽而爭執不斷。可以說,直到二十世紀初,也沒有哪家拳派具有完備的拳學理論(太極拳的情況雖略好一些,但限於個別流派),更沒有誰的拳理能得到大家的共同承認。那麼、各個拳派間有沒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如果有,是什麼?孫祿堂先生以《易》為指導,通過自身的武學實踐並結合總結前人的經驗,完整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建立了傳統武學共同的基本理論:以中和為原則的武學體用理論。
孫先生的武學理論由六項成果組成。六項成果是:
(一)揭示出內勁的本質和修為機制——中和;
(二)創立了以中和為原則的拳學修為的基本理論;
(三)創立了以中和為用的道藝技擊理論;
(四)創立並最終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這三門拳學各自的技術、理論系統;
(五)創立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武學理論,建立並完成了傳統拳學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系統:
(六)揭示出拳學之中和與道家的表裡關係。
六項成果包括五大理論成就:
(一)揭示出拳術修為的核心和基礎是內勁,並闡明了內勁的本質及其形成與作用機制,揭示出內勁的功能與效用、內勁的進階基礎與進階規律。
(二)揭示出拳術修為合乎自然法則的基本原則(中和)和理論方法(先後天八卦合一理論、以修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
(三)揭示出技擊能力的本質(適應能力)、作用機制(感應一一協同機制)和功能結構(三球模型);
(四)揭示了完備的技擊能力的標準(神行機圓)並建立了理論方法(明勁、暗勁、化勁理論及三拳合一理論) ;
(五)揭示出拳術與宇宙的基本法則、與傳統哲學之間的表裡關係。
因此,孫祿堂先生以中和為原則的武學體用理論,是武學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理論成就,為武術成為一門具有獨到功能的文化體系建立了完備的理論基礎。從而,孫祿堂先生歷史性地完成了傳統武術統一的基本理論的建構。
現將孫祿堂先生以中和為原則的武學體用理論的六項成果簡述如下。
(一)揭示初內勁的本質和修為機制——中和
在孫祿堂先生之前,武術領域對內勁概念沒有明確的提法,對其修為機制更無確切的闡述。孫先生以自身的武學實踐為依據,結合前人的經驗與體會,揭示出內勁的本質與修為機制,進而揭示出內勁應該成為武學修為的核心和全部武術技術的基礎。
孫先生在所著的《形意拳學》(1915年正月出版)總綱第四節中指出:「所謂虛無一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家,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內勁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內勁為何物,皆於一身有形處猜想,或以為腹內運氣,如此等類,不勝枚舉,揭是拋磚弄瓦,以假混真。」那麼虛無一氣又是什麼呢?孫先生指出:「虛無生一氣者,是逆運先天真一之氣也。但此氣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氣,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礎也。」這裡的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就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機制——適應機制。於是,孫先生也就揭示出了內勁的本質:是人體身心在一定的功能狀態下自發的適應機制,這是生命的存在與衍生的根本機制。
孫祿堂先生根據自身的武學實踐,天才地發現了拳術的基礎是內勁,將拳術的修為建築在生命體存在與衍生的基本規律上。這就使拳術能合於自然之道。這一成就,為數千年來的武術繁衍從紛亂走向有序、從個體的經驗升華為統一的理論建立了合乎自然法則的理論基礎。這在武術發展史上是空前的。
那麼如何修為產生內勁呢?孫祿堂先生在《形意拳學》第六章說:「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達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矣。」他指出:「形意拳之內勁,是由此中和而生也。」(同上書第四章)關於內勁如何生自中和,他說:「拳中之內勁,是將人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勁也。丹書云: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呼吸。莊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術調呼吸,從後天陰氣所積,若致小腹堅硬如石,此乃後天之氣勉強積蓄而有也,總要呼吸純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同上書第四章第六節)而拳中之規矩就是以「中和」為統馭的「六合」、「九要」、「順中用逆、逆中行順」、「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等要則(具體內容在孫先生的著作中有詳論,此不詳引)。也就是說,這些要則可使習者通過拳術的修為產生中和之氣,進而得內勁。於是,孫先生揭示出內勁的修為機制:通過拳術中的規矩使身心處於中和狀態,進而使神氣形合一、完滿,從而生成內勁。
孫先生認為,內勁是一切拳術共同的技術基礎,因此也是全部武學修為的核心。他指出:「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所以內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從而為一切拳術建立了共同的理論基礎:中和——內勁理論。
(二)創立了以中和為原則的拳學修為基本理論
孫祿堂先生創立的以中和為原則的拳學修為基本理論可簡要表示為:中和——內勁理論。這有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內外合一理論即先後天八卦相合理論,二是以修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
孫先生依據人體功能的基本性質,將人體分為內外兩大系統,提出內外合一理論即先後天八卦相合理論。
他指出:內系統的運作屬先天,因其運動方式不完全受後天主觀意識支配而有明顯的自主規律。他將這部分功能結構系統定義為先天八卦(詳見 《八卦拳學》)。他又指出:外系統的運作屬後天,因其運動方式基本上受後天主觀意識支配而不存在明顯的自主規律。他將這部分功能結構系統定義為後天八卦(詳見《八卦拳學》)。 孫先生在其著作中進一步揭示出人體的內外兩大系統通過拳術的修為可以中和同化,即一方面通過拳術修為的原則(中和及其相應的技術要則)使外系統的運作合乎內系統的自主規律,從而善養中和之氣,培育內勁;另一方面通過中和之氣的善養、內勁的漸臻完滿,使內系統自覺地統馭外系統的運作,使之無論形式如何變化皆符合內系統的自主規律,同時自主規律本身也漸臻意識化即內外系統的功能態漸臻同化。這就是先後天八卦相會,內外合一。這使技擊合乎生理,從而使技擊與修心修身相統一,產生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技擊效果。這便使拳合於道。可見,孫先生的內外合一理論發現並建立了拳與道合的修為機制。這在武術領域同樣具有空前的理論意義。
以修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是孫先生為使拳術修為構築在完善機體功能基礎上所建立的拳學進階理論。該理論不僅建立了拳學修為的進階標準,而且揭示了在此基礎上一切拳術進階的基本規律即明勁、暗勁、化勁的生成演化規律。這就為傳統武術的進階建立了系統而完備的基本理論。這是武術理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以修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是對內外合一理論的補充。這並不是要求練拳的同時還要去專門修道,而是說只有在進階至修道成真的層次時,靜坐修道才是必須的。在此之前;靜坐與練拳合修可也,因為一動一靜可相合啟發、互為補充。只修拳不習靜坐亦可也,因為以中和為原則修拳亦能合道,並不影響拳學進階的層次。這就揭示出:一方面,若以中和為修拳原則,按照相應的技術要則,修拳本身就具有修道的效果;另一方面,拳術合於修道,則又使拳術本身符合自然法則,產生最佳的技擊、修心、健身的修為效果。據此,孫先生建立了「式正氣從」、「以形調吸」、「誠中形外」、「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等技術理論,使拳與道合建立在一套可操作的技術法則上,為拳合於道構築了現實可依的進階之梯。
孫祿堂先生創立的中和——-內勁理論,把武學的基礎建築在生命的存在與生衍的基本機制上,發現了拳與道合的修為與進階機制,使拳術成為形而上形而下相互啟發、知悟互參、體用完備的學科。這是武術領域數千年來空前的理論成就。孫先生通過五部拳學著作所闡發的中和——內勁理論,不僅在當時令「海內精技藝者無不望風傾倒」(《大公報》1934年1月28日評語),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武學理論的最高成就。其理論價值之高、意義之深遠,遠非其後出現的其他武術理論學說所能企及。
(三)創立了以中和為用的道藝技擊理論
孫祿堂先生根據自身的武學實踐,創立了以中和為用的道藝技擊理論。該理論揭示了使技擊能力達臻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這個根本原則就是中和。孫祿堂先生說:「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見孫
著《評論形意、八卦、太極之原理》,1932年《國術周刊》第85期)又云:「夫武術以和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見孫著《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1929年《江蘇省國術館年刊》)
為什麼說「拳術之道,首重中和」呢?一方面,根據孫先生的「中和——-內勁理論」,要想達到拳與道合這一拳學修為的最高境界。其拳術的技術基礎必須建立在培育內勁上,而內勁正是通過機體身心達至中和狀態來獲得的。另一方面,拳手獲得內勁後,其行為(包括技擊行為)則由內勁來統馭,而由內勁來統馭的行為也必將合乎內勁生化之理,使作用的方式與作用的過程必符合中和狀態。因此,要想達到拳與道合這種最高境界,其行為基礎與行為的方式與過程都是中和的這種狀態。
那麼,中和如何為用呢?標準是什麼呢?基本方法又是什麼呢?
中和為用就是內勁之用,也就是通過拳術的修鍊使技擊行為成為內勁功能的自然運作。因此,中和為用就對外作用而言,不是我要怎麼打,而是他要我這麼打。就內勁的功能狀態而言,打與不打則是統一的。這樣,中和為用便不僅無損於自身衛生,而且符合內勁的生化原理。這就是「不求勝於人,而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見《拳意述真》陳微明序)
可見中和為用的標準就是「打若未打(相對於己之身心衛生)、不打而打(相對於對被之技擊效果)」。修為中和為用的基本方法,是在拳術的練習中以內外合一、動靜合一為基礎來統馭技擊實踐,吸收符合自身條件的各個門派的技擊方法、技擊技術與技巧,使之同化到自身內勁的功能結構中,生化為自身內勁功能的自然運作。在這個過程中,練與打循環共進,體與用互驗合參。這便使技擊合於道。孫先生為此提煉、總結出「道藝」的技擊理念,並揭示出其修為與效用機制。他在《拳意述真)第四章中云:「道藝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時出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真空。』雖空乃至誠至實也。忽然有敵人來擊,心中井非有意打他,隨彼意而應之。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即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也。此是養靈根而靜心者所用之法也。」孫先生由此揭示出技擊的本質是人體身心的適應能力,技擊的最高境界(能力)是使技擊行為成為人體身心適應機制的自然運作過程,從而使技擊行為升華到與「道」合真的層次。
綜上,孫祿堂先生創立的以中和為用的道藝技擊理論,解決了使技擊行為如何合乎自然法則的根本問題。這是數千年來關於人類技擊行為的最重要的理論發現,也是時至今日人類技擊理論的最高成就。
(四)創立並最終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這三門拳學各自的技術、理論系統.
孫祿堂先生分別於1915年、1916年、1919年完成並出版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這三部著作。這是有關這三門拳學公開出版的最早的著作,也是最早出現的有關這三門拳術的技術、理論最為系統性的成果,標誌著形意、八卦、太極這三門拳學各自的技術、理論系統的最終完成。雖然在這三門拳術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許多人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惟孫祿堂先生使這三門拳術最終集之大成,並使三拳融合、升華為一。孫祿堂先生以易學為指導,以「中和——內勁理論」為核心,參合儒、釋、道之理,精純三家特性並融合三家之共性,完成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 、《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等五部拳著。直到今天,孫先生的這五部拳著仍代表著這三門拳學技術與理論的最高水平。下面分述之。
1.關於《形意拳學》
追溯形意拳的產生與發展,有三項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易筋》、《洗髓》二經。據說二經源於達摩,當然也有不同意見。無論出自何人,此二經確是形意拳產生的重要基礎之一,意義在於揭示了按照一定的規矩進行外動可以修內,產生健體強身的效果。於是不僅心意可以支配外形,而且外形也可以作用於心意,即神與行可以相互作用。但僅此二經尚屬有體無用,不能成拳,其僅僅揭示了形與神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關係。而作為外形的運作如何既合乎技擊的作用特徵又能修內強身,此二經未能涉及。故後人在《易筋》、《洗髓》二經的基礎上發明「易骨」之法。關於易骨之法的發明權,傳統的說法是岳飛,近人也有將其歸功於姬隆豐的。無論發明權歸於誰,易骨之法探求的是外形運作外合於用,內合於養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這也就是外形與內意的相互作用之所以能成為拳的關鍵。換言之,形意拳的技術體系是否完善的唯一標準是:其技術體系能否使習者產生內外合一的能力,能否符合中和的標準。自岳飛或姬隆豐及以後的內家拳所摸索、所逐漸認識的莫不是此。
二是易骨之法的漸臻完善。易骨之法要達到內外合一的完善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幾代天才拳家的不斷實踐和總結。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以下幾位拳家作出過突出貢獻:戴龍邦由十大形中總結出五行拳,這是由繁化簡地探求拳術基本功能結構的一次重要進步。李能然以改進的三體式,最先明確將技擊鍛煉從根節延伸到梢節,這是手足相通,發現骨系合理傳力結構的重要進步,由此李氏形意拳從心意拳中脫穎而出。孫祿堂以《易》為指導,以中和為原則,最終完善了三體式的結構,並由此改進了形意拳的整個技術系統和運作結構,使易骨之法臻於完善。他發明的三體式不僅傳力順達而且易於轉換,不僅滿足內外合一的要求而且易於內外合一能力的轉換,這是產生動靜合一的基礎,使孫氏三體式成為《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原理在拳術中的完滿表達。
三是形意拳理的形成。有確切史料可考的、對形意拳理論的形成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有以下三位拳家;郭雲深總結出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構築了形意拳技術理論的雛形。宋世榮以《內功四經》為基礎,提出拳理即天理、練拳應以變化氣質為旨歸以及拳術修為與修道不悖等思想,構成拳與道合思想的雛形。孫祿堂以《易》為指導,在郭、宋二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武學實踐,最終完成了形意拳基本理論的建立,著成《形意拳學》,使形意拳由「術」成為「學」。孫先生的《形意拳學》在形意拳理論上的重要貢獻有以下六個方面。
(1)創立了「中和——內勁理論」,建立了以修為內勁為核心的形意拳修為的基本理論,並使形意拳成為《易》的一種體現方式,這就是孫先生建立的以中和為總則,以無極為源,太極為本,三體式為基,五行為綱,十二形為目的形意拳理論體系。從而將郭雲深的技術理論和宋世榮的拳學思想有機地融合在一個完整的拳學理論體系中。
(2)總結出形意拳演習要義即一塌、二縮、三扣、四頂、五提、六橫順、七起鑽落翻等技術要則,並提出「順中用逆、逆中行順」這一符合中和原則的技術運作的總綱。
(3)提出形意拳的理論基礎——內勁之理可與諸家合一的思想, 揭示了形意拳具有教化人之身心的作用。
(4)揭示出形意拳的作用原理符合儒家「誠中」之理,具有渾圓純剛的作用特徵,據此提出 「剛球」的作用理論模型。
(5)提出形意拳「打堅不打暇、擊實不擊虛」的戰術原則。
(6)揭示出「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拳術運用原理和修為方法。
因此,孫祿堂先生的《形意拳學》不僅完成了形意拳基本理論的最終建構,而且對形意拳的基本理論做出了最重要的理論貢獻,是形意拳的集大成之作。
2.關於《八卦拳學》
孫先生的《八卦拳學》是歷史上有關八卦拳的第一部文獻,開闢了八卦拳史的新紀元。其重要貢獻有以下五個方面:
(1)首次建立了八卦拳理論與技術的宏觀系統。
(2)提出「中和一一內勁理論」的兩個基礎理論—— 「先後天八卦相合」理論和「以修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揭示出人體存在先後天(內外)八卦兩大系統,並參照《易》、《丹》二經揭示出拳與道合的內在機制和八卦拳修為的基本原理,為八卦拳的發展與傳播奠定了技術和理論基礎。
(3)系統總結出「九要」、「三害」等修拳的基本規矩和 「四情」、「四德」、「八能」等體用法則。
(4)提出修拳中環境場與人體運作的相互作用理念,從武學上奠定了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這一理想的技術與理論基礎。
(5)揭示出八卦拳「避實擊虛」的作用原則,以及「虛中」的作用原理和動靜合一、萬法歸一的作用特徵。提出「鋼絲球」的作用理論模型。闡述了「不見而彰」、「不動而變」,「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等切身實踐經驗。
因此,孫祿堂先生的《八卦拳學》直到今天仍是八卦拳技術與理論領域的最高成就,對今天的八卦拳的研修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3.關於《太極拳學》
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學》是中國歷史上有關太極拳的第一部專著,也是歷史上第一部公開出版的太極拳文獻。《太極拳學》使太極拳的理論由歌訣上升為以《易》學為指導的、系統的技術與理論體系。主要貢獻如下:
(1)根據「中和——內勁理論」,最先揭示出太極拳修為與體用的核心是中和之氣即內勁。
(2)揭示出太極拳的基本作用原理是圓研相合之理,具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作用效能。
(3)提出形斷意不斷、式停意不停,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等行拳原則。
(4)提出太極拳的修為原理是無極而太極,逆運先天中和之氣,以和為用,貫串始終。並指出此理並非太極拳所獨有,形意拳、八卦拳亦符合這個原理,故三拳一理,可證儒釋道之學,並與道家相表裡。
(5)提出太極拳抱元守一的作用原理和「空中」的作用特徵。提出太極拳渾圓「皮球」的作用理論模型。揭示出內勁精純者,其太極拳則能與形意拳、八卦拳渾融一氣而並用,三者並用則能超越太極拳「不丟不頂」的作用原則,產生「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的效能。
因此,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學》標誌著太極拳的技術與理論系統經過數百年的演化、發展始臻完善,是太極拳技術、理論發展到今天的最高成就。
(五)創立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武學理論,建立並完成了傳統拳學的基本技術理論與技術系統
按照姜容樵先生的記載,三拳之間的交流從董海川、楊露蟬、郭雲深時期開始,但這種說法缺乏有力的史料支持。事實上,形意拳與八卦拳的交流始於程庭華和李存義。有人說還有練太極拳的劉德寬(太極門的人不這麼看,認為劉德寬並未得太極拳真傳)。不過他們的活動僅限於各自技法上的交流,還遠談不上這三門拳術在技術體系和理論上的合一。歷史上真正提出並完滿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孫祿堂先生。
孫先生從技術和理論兩個方而解決了三門合一的問題,井揭示出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構成了所有拳學的基本技術體系。
孫先生通過對形意、八卦、太極三拳進行技術體系上的改進和完善,使三拳內合於《易》、《丹》,外合於用,於是拳與道合。從而在技術體系上建立了三拳的內在聯繫。提煉出三拳皆以中和為總則,以內勁為核心,以三體式為基,以六合、九要為規,以「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為矩,以「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為行拳總綱:使三拳的基本規矩相統一。其基本原理就是孫先生揭示的「中和一—內勁理論」,故其基本理論也是統一的。孫先生進一步揭示出不只形意八卦太極三拳,任何一門拳術若要使技術體系符合自然規律、合於道,則基本規矩必然也是統一的,與上述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的基本規矩相同。孫先生的這一重要貢獻,為其後諸多拳種的技術改進和理論形成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理論依據。所以,孫先生的「三拳合一」理論是傳統武學的基本技術理論。
孫先生指出,拳與道合者皆內合於修道外合於用。合於修道必以無為為本,合於用必以和為本、以直為用。直就是整勁即內外合一之勁,拳法雖干變萬化但用直不過三法,一是「中直」,二是「變直」,三是「蓄直」。形意拳為「中直」之道即「誠一」,八卦拳為「變直」之法即 「萬法歸一」,太極拳為「蓄直」之術即「抱元守一」。 「一」者,內勁也。故形意八卦太極三拳以內勁為基礎構成了所有拳術的基本「用直」技術。廣而言之,既使不考慮內勁,僅就技擊的勁法而言,三拳之勁已涵蓋拳術運用的全部勁意。故三拳構成全部拳學的技術基礎。三拳的關係是:三拳技術的基礎都是內勁,技術原則都是中和。因此三拳的基礎是統一的。而三拳的技術形態與作用特徵又是各有側重的,因此又是各有作用特點的。三拳中的任何一拳的技術都不能完全替代另外兩拳,但同時又與另外兩拳基礎相同,故能與之相融互補。
(六)揭示出拳學之中和與道家的表裡關係
孫祿堂先生說:「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見《詳論形意八卦太極之原理》,1932年10月)又說:「內家拳術,實與道家相表裡。」(見《太極拳學》)這裡需注意的是,孫先生指明是道家而不是道教。換言之,孫先生並不是要把拳術歸於宗教,而是指出拳術之理應合乎老莊所提出的自然之道。那麼,拳術、中和與自然之道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呢?孫祿堂先生說:「形意拳術三體式者,亦即形意、八卦、太極拳三派合一之體也。此式是自虛無而生一氣,是自靜而動也。動而復靜,是拳中起鑽落翻之未發也,謂之中也,中者,是未發之和也。三體式重生萬物張者,是靜極而再動,此是起鑽落翻已發也。動作能循環三體式之本體,是已發之和也,和者是已發之中也。故形意拳之內勁,是由此中和而生也。」(見《拳意述真》第四章)孫先生又說:「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達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矣!若知五行歸一和順,則天地之事,無不可推矣。」(見《形意拳學》第六章)孫先生通過其五部拳學著作,揭示出拳術一旦符合中和原則,就成了使人通向(掌握)自然之道的階梯,成為使人的身心真正獲得自由, 進入自然而然之境界的法門。故一方面,拳術是手段,中和是原則,目的是使人悟道合道。另一方面,以中和為原則,使拳術合於道,也就為拳術的技術合理性建立了客觀標準和理論依據,使拳術升華為一種具有開發人之良知良能這一獨到功能的文化體系。所以,孫祿堂先生是中國歷史上使武術升華為文化的第一人,為中華武術的發展作出了歷史上最重要的理論貢獻。
第三章 建立了以完備內勁為核心的武學技術體系
中國近代武術門派林立,在技法上更是名目繁多。看似繁花似錦,實則未成體系,無論從明確某種技術本身的功能上,還是從對武技的發展與優化上,各個門派技術系統間存在的種種無序狀態,給武術技術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優化和統一帶來嚴重障礙。本世紀初,當一些人還陶醉在各自門派的天地里自我標榜時,孫祿堂就已通過自身廣泛而深入的武學實踐與研究精闢地指出:「形意一門,內含無極、太極、五行、八卦、起點諸法。探原論之,與彼太極、八卦二門及外家、內家兩派,雖謂同出一源可也。」(《形意拳學》自序,1915年出版)揭示出武術的各個門派在技術體系上存在共同基礎。進而,孫祿堂先生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基礎,打通武術各個門派間的技術藩籬,使之熔於一爐,並鑄以絕倫的拳藝與精審卓識於一體,使天才豐富的原創性發現和系統嚴密的學理性技術體系完美統一,通過其《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三部拳著,為整個傳統武術的技術系統建立了統一的技術基礎――以完備內勁為核心的武學技術體系,為形成統一的武術技術體系奠定了完備的技術基礎。
根據孫祿堂先生的中和——內勁理論,內勁是武術的基礎和核心,修為完備內勁的法門是中和原則。因此,以完備內勁為核心的武學技術體系修為的原則和特點就是中和。以完備內勁為核心的武學技術體系從修為的角度講就是以中和為原則的技術體系,即中和技術體系。
中和技術體系的形成,是孫祿堂先生在武學技術領域的偉大貢獻。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揭示並建立了武學技術系統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武術技術系統的基本結構,由以下六項基本技術構成:1、能量的吸收、積蓄與釋放技術,2、力的傳導與作用技術,3、力的轉換與作用技術,4、身體的移動與作用技術,5、身體的主動變化與作用技術,6、身體的隨機變化與作用技術。
中外武術無不針對上述六項技術而形成各自的修為系統。但是,由於指導思想、修為方法的不同,不僅產生了不同的技術形式,而且存在著在合乎自然法則、利用自然法則上的差異。孫祿堂先生以《易》為指導,以自身的絕倫之藝為依據,天才地創造出完全合乎自然法則的武學,建立了最為充分地利用自然法則的武學技術體系:中和技術體系。孫先生的中和技術體系可以概括為一個原則、兩大系統、三大功能。一個原則是中和原則;兩大系統是內勁的培育系統和內勁的運用系統;三大功能是協同作用功能、運動變化功能、隨機轉化功能。下面分述之:
1、中和技術體系以中和為原則:以無極、太極、三體、五行、八卦、生克原理為法度,通過靜中求動、動中求靜、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空而不空、感而遂通諸項技術,形成內外合一、動靜合一、拳道合一等功能進階和「打若未打、不打而打」的作用效能,構成中和技術體系的基本結構。
中和是掌握自然法則的法門。只有始終以中和為原則才能漸臻拳與道合。中和既然是掌握自然法則的法門,就不能以主觀意向為基礎,而是要客觀即所謂客氣從之,於是要以「空」、「虛」、「無極」為基礎。故孫氏拳皆以無極式為起點。但「空」、「虛」、「無極」並不是無序也不是不蘊含任何功能,相反,恰恰蘊含著不可限量的功能――自然法則的功能。這就是空而不空。這種空而不空是通過先天真一之氣即太極來體現的。這是內勁的內在能量與信息的基礎,是人體身心整體功能系統協同狀態的一種反映。它既是一切動靜形態的基礎,又是一切動靜形態是否合乎自然法則的標準和依據。孫先生指出,合理的拳術是將此起點之意節節貫串,即所謂動中求靜。這是內勁能量的積蓄技術。若將此先天真一之氣與身體的最佳傳力結構協同一致,就產生內外合一之勁,便能宣布與外,合於用。於是就有了內外三合,形成六合的技術要求。而身體最佳的傳力結構就是符合外三合的所有結構形態,所以歷史上就產生了各門各派眾多的樁架與拳式。那麼,在如此眾多的合乎外三合的傳力結構的形態中,那種形態不僅傳力最佳而且便於力的轉換與身體的移動並能合乎先天真一之氣的運化呢?即什麼結構才能使內、外、整、靈的最佳狀態達到統一呢?孫祿堂先生以自身絕倫的武學造詣為依據,以中和為原則,天才地創造了孫氏三體式。使先天真一之氣與身體的傳力、轉換及移動的最佳狀態中和為一,解決了武術技術形態的基本結構問題,為武術的所有技術形態找到了最佳的結構基礎。關於孫氏三體式的具體的技術分析和最佳結構的論證將另文專述。這正如孫祿堂先生所指出的那樣,「萬法皆出於三體式,此式乃入道之門」(《形意拳學》總綱,1915年出版)。
孫氏三體式以完全合乎自然法則的方式,使能量的積蓄與釋放、力和傳導與作用、力的轉換與作用三大基礎技術得到完美的統一,並為進一步統馭身體的移動與作用技術、身體的隨機變化與作用技術奠定了基礎。
那麼,如何以孫氏三體式統馭身體的移動與作用技術、身體的主動變化與作用技術、身體的隨機變化與作用技術呢?如何以完全合乎自然法則的方式構成武術技術系統完備的技術基礎呢?孫祿堂先生創立了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大拳術體系,解決了使能量的積蓄與釋放技術、力的傳導與作用技術、力的轉換與作用技術、身體的隨機變化與作用技術、身體的主動變化與作用技術、身體的隨機變化與作用技術統於一體且完全合乎自然法則的問題。孫先生認為三派拳術統於一體,各有側重,目的是解決使武術技術的功能基礎的完備問題。他指出,形意拳之「誠一」,八卦拳之「萬法歸一」,太極拳之「抱元守一」,三拳皆出於三體式,以三體式為基礎。誠一是解決協同作用的功能問題,萬法歸一是解決主動運動變化下的協同作用的技術問題,抱元守一是解決隨機轉化過程中的協同作用的技術問題。倘若一個人能以完全合乎自然法則的方式,不僅掌握了協同作用的基本技術,而且無論是在主動的變化狀態下,還是在隨機的轉化過程中皆具有協同作用的技術能力,則作為武術技術的功能基礎而言已臻完備了。所以,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構成了武術技術系統完備的技術基礎。
形意、八卦、太極三拳雖有各自研修的重點,但技術原則仍以中和為統馭。無論是作為其共性的靜中求動、動中求靜,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空而不空、感而遂通諸項技術,還是作為其特性的實中、變中、虛中諸項技術都如此。
靜中求動是站樁的成就。先天真一之氣由三體式在人身內產生內動就是靜中求動。這需以內三合的心態和外三合的拳架為基礎,做到內外合一,其要為中和。
動中求靜是走架的成就。將站樁時內外合一的中和之意在走架中轉運於拳式變換的過程中,心意恬澹(內不悖於真氣之運行)、形態自然(外不悖於力之順達嚴整),將此內外合一之勁為「中」,身體運動變化不悖於此為「和」,故其要仍為中和。
一以貫之、純以神行是指內外合一已臻自然而然的境界。孫祿堂先生指出:「《老子》云:『得其一萬事畢』,人得其一謂之大,拳中內外如一之勁用之於敵,當剛則剛,當柔則柔,飛騰變化,無入而不得,亦無可無不可也,此之謂一以貫之。」孫祿堂先生進一步揭示道:「一之為用,雖然純熟,總是有一形跡也,尚未到至妙處,因此要將一化去,化到至虛至無之境,謂之至誠至虛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謂之聖,聖而不可知之謂之神之道理,得矣。」如是則為純以神行。
空而不空是中和狀態在不同層次上的體現和作用。它在站樁階段體現了由無思無象的恬澹虛無而生中和之氣的功能狀態;在走架階段體現了由於松空而至中和,產生不加力而力自彰、不運氣而氣自周的功能狀態;在運用階段體現了客從彼意、感而遂通的技擊能力,即在與敵接觸的瞬間使我與彼中和為一。只有自身無任何主觀意向,才能最客觀最準確的感受出對手的意向;也只有自身沒有主觀的用力趨向(加速度為零),才能使自身之力以最快的速度因彼之勢而發出,做到後發先至。孫先生將此技術概括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為中和之用。
而實中、變中、虛中也是以中和為法門。形意拳通過對中和的研求側重於修為協同作用的技術能力(即六合為勇),其勁性如剛球,技術運用講求實中;八卦拳通過對中和的研求側重於修為動靜合一的技術能力(即方法歸一),其勁性如彈簧球,技術運用講求變中;太極拳通過對中和的研求側重於修為反饋調節的技術能力(即抱元守一),其勁性如皮球,技術運用講求虛中。
綜上可見,孫祿堂先生創立的中和技術體系的基本結構是武術技術體系的核心,並構成一切技法的功能基礎。
推薦閱讀:
※毛澤東確實為改革開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恩格斯的三大貢獻
※第七節陶弘景對道教的貢獻
※寒竹:福山的貢獻與給我們埋的陷阱
※呂后一族風光之後是怎樣覆滅的?呂后又為大漢做出什麼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