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倡"識繁用簡"其意可取,全世界華人終需書同文。

馬英九倡"識繁用簡"其意可取,全世界華人終需書同文。 - [思想文化]2009-06-11分類: 思想文化

版權聲明: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http://wlcguide.blogbus.com/logs/40878445.html

五柳村編者的話:我是主張中國大陸恢復使用繁體字的,頗為一些人所不解或反對,但亦頗有人支持,兩種主張旗鼓相當。現在馬英九先生提出"識繁用簡",或不失為一個折中以求得共識的辦法,事實上在沒有法定使用簡化字時期,一些簡體字已經約定俗成在使用。總之,全世界華人需要書同文,這是中國人今天的歷史責任。下面這篇文章值得一讀。--2009-06-10

馬英九倡"識繁用簡",兩岸為何不謀而合

2009年06月10日 08:24:41  來源:新華網

何耀偉

近來在漢語世界,簡體和繁體之爭越來越成為一個熱議的文化話題。在主要使用簡體字的大陸,「識繁用簡」已日益成為大眾共識。而在台灣地區,馬英九6月9日在接見僑界代表時指出,台灣使用「正體字」(「繁體字」),但大陸則使用簡體字,他建議可採用「識正(繁)書簡」方式,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面也能達成協議。 同一個話題,同樣的關注,同樣的共識,彰顯文化的血脈相連,民族的靈犀相通。

事實上,「識繁用簡」原則已為許多國人所接受,如新華網發表的《漢字繁體簡體,兄弟相煎何急》一文,在幾百條跟帖中,大部分網友都認為繁體和簡體是漢字的兩種形態,是情如手足的關係,應該同生共存。現在許多漢文網站都設了簡體和繁體兩種版本,以方便港澳台及海外讀者閱讀,這也表明繁體和簡體字的應用都有著廣闊的空間。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徵,在延續中華文明之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既包括繁體字,也包括簡體字。我國的許多優秀古籍都是以繁體形態保存下來的,繁體字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毋庸諱言。但簡體字同樣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如《光明日報》刊發的《簡體字源話短長》一文所言,「查看現有的歷史資料,無論是出土文獻還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簡體字的歷史不是幾十年,而是幾千年,簡體字古已有之。如,從商代甲骨文開始就能見到當今簡化字『從』的身影:兩個人一前一後,表示跟從的意思;而繁體的『從』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大約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象形的『 網』字;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以『網』為正體。」簡體字本身就是與繁體字相伴而生的,二者是血濃於水的關係。而且文字本身就是方便人們生產、生活和交流的產物,在對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背景下,簡體字順應了廣大群眾對於文字使用便捷、快速的願望與需求,成為規範應用漢字的主流形體,對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更發揮著繁體字難以代替的作用。

當下,推行「識繁用簡」也有利於兩岸的合作與交流。由於歷史原因以及實施不同的語文政策,台灣一直使用繁體字,而簡體字在大陸地區已經得到了普及和廣泛運用,兩岸在漢字的使用上已經出現了不少差異。而今,兩岸溝通的渠道日益擴大,文字交往的機會也逐漸增多,文字的差異卻會給交流帶來諸多不便。而「識繁寫簡」的推行,會大有利於儘快消除差異,為兩岸加強溝通掃除障礙,加強兩岸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猶如海峽兩岸人民是一奶同胞一樣,繁體與簡體字也是嫡親兄弟關係。無論從傳承文化的角度而言,還是從兩岸發展大局而言,我們都不能將繁體字與簡化字割裂開來。在宣傳漢字文化以及倡導書寫方式時,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化字,在古籍、文獻整理以及書法藝術等特殊領域裡給予繁體字足夠的空間,我們應教育孩子識讀一些常用字的繁體形態,讓一般人能夠「識繁用簡」,這既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合理路徑,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的需要。


推薦閱讀:

星雲大師:馬英九連任 會將佛陀紀念館作獻禮
環球時報評馬英九挺佔中:大陸不欠你 望自重(2)
馬英九八字分析
馬英九訪港對蔡英文壓力有多大?
520特輯之三:馬英九政壇生涯回首

TAG:世界 | 華人 | 馬英九 | 書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