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八四一卷——第一八五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四一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最後一段,「寂用無涯三昧門」,第二段正顯業用。今天我們從第三小段看起,微細自在,三有「二頌半,微細自在」。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鬼神身中入正定。一毛孔中從定出。一毛孔中入正定。一切毛孔從定出。一切毛孔入正定。一毛端頭從定出。一毛端頭入正定。一微塵中從定出。一微塵中入正定。一切塵中從定出。】

  這有二頌半,這經文它有連貫的,前面第二段「於他身自在」,末後一句是「夜叉身中入正定,鬼神身中從定出」。所以這邊第一句是『鬼神身中入正定』,這是接前面來的。這經文愈講愈細,顯示出寂用無涯,這真的是事實,所以最重要的要懂得寂用。前面跟諸位都做出很多的報告,六道凡夫的心是動的。也許有人要問,那色界、無色界心也是很靜的,色界是四禪,無色界是四空定,更深,那他應該有寂?沒錯。上面二界有寂無用,欲界以下有用無寂,起作用他心是動的,他不寂。上面二界他只是禪定,把分別執著控制住、伏住了,沒有轉煩惱成菩提,他沒有做到;如果他能轉煩惱成菩提,那他就出六道輪迴,他是伏煩惱。古大德常用比喻說,像石頭壓草,根沒拔掉。石頭壓草,草長不出來,但是石頭搬掉之後,它又長出來了,它沒有斷掉,伏煩惱不是斷煩惱。斷煩惱不容易,伏就不難,伏煩惱出不了三界。

  要知道六道輪迴的業因就是見思煩惱,我們《華嚴經》上跟諸位講的叫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要是不斷掉,出不了六道輪迴。但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只有凈土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叫特別法門,能伏就管用,能伏煩惱就決定能往生。但是你要曉得,四禪八定伏的這個煩惱,這樣的功夫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知道他生哪一土?生凡聖同居土。你要問為什麼?他見思煩惱沒斷,見思煩惱斷了才能夠生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乃至於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生方便有餘土。那個位子高下不一樣,佛往生方便土裡面上品上生,菩薩往生上中兩輩往生,是這樣的境界;阿羅漢、辟支佛往生是方便土裡面的下輩往生,這要知道。然後你就知道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念佛法門裡面實報土往生,那必須是破無明;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實報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那不一樣。所以凈土之殊勝,凈土之為十方諸佛如來的讚歎,不是上面兩層,而是凡聖同居土,這太殊勝!只要伏煩惱就能成就,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

  我們就曉得,伏煩惱是多麼重要,煩惱伏不住,這一生念佛不能往生。煩惱要怎麼伏法?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練,跟參禪沒有兩樣,比參禪要殊勝,煩惱一起來,煩惱起來是什麼?喜怒哀樂、七情五欲。這個東西一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這煩惱壓下去,不能發作,這叫念佛功夫得力。久而久之,不必作意,自然伏住,那叫功夫成片,這是凡聖同居土九品往生。煩惱現行伏不住,這很糟糕,我們自己要清楚;煩惱果然伏住,你必定得生,而且你能預知時至。譬如順心的事情,你真的很開心、很歡喜,這就生煩惱,七情五欲起作用,你歡喜心生起來了,你的心不平靜、不清凈,你的心不平等,有起伏,那怎麼辦?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念頭起來,趕快覺悟,阿彌陀佛就是覺悟,統統回歸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你的清凈心、平等心又恢復正常,這叫做念佛。現在我們看到一般念佛的,或者是自己也是屬於這一類的,真是古德所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個枉然是什麼?你不能往生,你禁不起風浪,小小一點境界現前,煩惱馬上起現行,一點點不如意,脾氣發起來了,就完了;一點點符合自己,歡喜心生起來,所以這不行。這句佛號做什麼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把你的七情五欲、貪瞋痴慢控制住,沒斷,伏住了,這叫真念佛人、會念佛人。一面念佛,一面還在發脾氣,或者一面還在動感情,不會念佛。那種念佛就是跟極樂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如果真想往生,那你就真的用功夫,真用功夫就是我佛號能控制住煩惱,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法門最容易,最方便,最穩當,也最可靠。雖然這樣殊勝,可是念佛的人他還是伏不住,什麼原因?沒放下。歸根結柢講,還是放下重要。什麼沒放下?分別執著沒放下,所以佛號不起作用;果然分別執著放下了,它就起作用。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你明了事實真相,宇宙之間這些森羅萬象的真相,我們這邊經上講的這麼多,這都是現相。這些現相是什麼?《金剛經》上一句話就把它講完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樁事情是真的。既然曉得它不是真的,你的正定就現前,為什麼?不會被它所動,你在定裡面怎麼可能會起心動念?這是講寂用,這個寂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法身菩薩的境界。

  我們學了之後,明白、知道了,要怎麼樣?要學寂,這個寂就是清凈心;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永遠保持你的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是寂,覺是用,不迷,你就會用得很恰當。用得什麼叫很恰當?用得很自在,微細自在,用得很自在。自在就是很快樂,為什麼?他不生煩惱,就是說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你懂了嗎?七情五欲不起作用,這快樂!七情五欲起來了,就會生煩惱。不生煩惱,那個用是什麼?那個用就是智慧。你看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說的,他見五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句話了不起。我初讀《壇經》的時候,讀這句話很震撼,如果我們見五祖一定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煩惱。哪裡看到有個人常生智慧的?常生智慧是寂用。所以它的作用是智慧,不是煩惱,可見得他心清凈平等。我們前面講禪定,你的心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是禪。外面境界一個是人事環境,一個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善人、惡人,物質環境里順境、逆境,他都不影響,他平等。善惡不二,逆順不二,他在這裡面心永遠保持清凈平等,這就是寂,那起作用就是度眾生。寂是自度,用是幫助別人。他所示現的、所表演的決定是利益眾生,沒有利益自己;如果有利益自己這一念,他又迷了,他煩惱就現前了。怎麼說他又迷了,煩惱現前?只要有我,自私自利就跟著來了。所以覺悟的人知道無我。

  《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看看誰證得?《金剛經》裡面說的須陀洹。證得須陀洹果的人,這是最低的位子,小乘初果,他絕對沒有一個念頭我證得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這麼一個念頭,我證得了,他沒有證得。為什麼?他四相沒破,他有我相、人相;一個相起來了,四相具足,他沒有。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這句經文才知道,須陀洹已經破了四相,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執著一些念頭,我怎麼看法,我怎麼想法,沒有這個念頭;心剛剛得清凈,剛剛得一分寂用。那一分寂用,在六道裡面就無與倫比,六道凡夫哪個都比不上他。在《華嚴》境界裡面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他是十信的初信,就是佛的門檻,佛門檻的確是高。他所放下多少?執著裡面只放下少分,不執著了,所以見思煩惱他只破見惑,思惑沒破。思惑是貪瞋痴慢疑,這個沒破,見煩惱裡面,這根本煩惱六個,他破一個,貪瞋痴慢疑這五個沒破,後面一個破了叫惡見,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又分為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他這個沒有,才入佛門,真正的佛弟子;好比辦學,小學,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由此可知,我們自己想想我們的身分,我們如果在佛教學校裡頭,大概是幼兒園的小小班,應該是這種程度,沒有到一年級。真的到一年級,念佛往生西方凈土,他不是生同居土,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他是方便有餘土。

  我們凡夫在這一生當中,古大德曾經講,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往生,上二土常寂光凈土、實報莊嚴凈土,菩薩往生,古大德有這個說法;而方便有餘土,那是二乘聲聞、緣覺往生,凡夫只能生凡聖同居土,古大德有這個說法。可是善導大師跟我們講的就完全不一樣,善導是唐朝時候人,在現在後人看凈土宗祖師,把他老人家排做第二位,凈宗二祖。初祖是慧遠大師,二祖就是善導,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日本人對善導非常崇敬,大概唐朝,佛法也是最興旺的時候,日本、韓國派了很多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應當有不少是善導的學生。所以今天在日本到處都能看到善導大師的像,在中國看不到;還有許多寺廟用善導做寺名,善導寺。你一看到善導寺,你就知道那是凈土宗,有善導大師的像。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凡夫念佛往生凈土,四土統統有分,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讓我們這些凡夫,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成佛的信心肯定,真的是遇緣不同。你要是遇到大乘這些法門,像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這些法門,對你往生幫助太大!真正明了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你確實可以在境界裡面不再起心動念,那你念佛就往生實報土,大幅度的提升。

  知道這些事實真相、理論方法,這個果德,你自然把這世間全都放下,為什麼?這次的機緣希有難逢,古人開經偈「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真的。彭際清居士講,我們這一生遇到凈宗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你遇到了。你要是真的知道希有難逢,你把這個抓住,世間什麼事情丟掉,你不會再管了,為什麼?在這短短時間當中,可以大幅度提高你自己的品位,你本來念佛只能夠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你可以一下提到實報莊嚴土上品往生。這還得了,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差十二個大劫!我們在這裡幾年功夫可以超越十二大劫,你為什麼不幹?為什麼要留戀這個世間,還放不下?往生的時候你的地位一落千丈。也就是說你本來到極樂世界,你去那裡可以念博士班,幾天就畢業了,現在你變成到極樂世界去念小學,要念十二劫才念到博士。《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這些道理、這些事實不可以不知道。

  真正明白了才曉得,我是凡夫,我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凡夫成佛就在今天,就在這一生,這一生當中一定要叫自己成佛,這是絕頂聰明智慧的人。普度眾生的事情,自己不能成就,你怎麼能度眾生?自己沒有成就搞度眾生的事,很危險的一樁事情,為什麼?幫個不好就幫倒忙,這一幫倒忙,責任要自己負,不能說是不負責任,這你要記住。佛法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要負因果責任。幫上倒忙之後,往往自己要墮地獄。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我們在末法,末法眾生煩惱習氣重,佛門裡頭也不例外。無論出家管理這個道場,他有很大的責任,他也會做很多錯事,我們千萬不要批評,千萬不要說,而且對他恭敬,為什麼?他犧牲了自己,成就了我們道業,他是我們的大恩人,我們往生,他墮地獄。我們如何報恩?到極樂世界自己成就再來度他們,要有這種恭敬心,對我們是無量無邊的恩德。那從前的道場?從前的道場都是修行證果的人,他是寂用無涯,我們現在沒有寂,起的作用你問問他是不是真生煩惱?是不是真生氣?是不是真有名聞利養的念頭?他真有。真有就是念念都在造業。這個道場有一個明白人,有一個真正在修行的人,他護持這個道場,他有功德。如果這裡面一個都沒有的話,那就不得了,那就是古人講的「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大家一起墮落。

  真正修行,別人未必瞧得起你,未必尊敬你,甚至於常常還給氣給你受,要不要受?要受,歡喜接受,消自己的業障,提升自己的品位。如果受人毀謗,受人侮辱,受人陷害,還有不平的心,還有瞋恚的心,那立刻墮落了。我們想起安世高,他過去生中老同學那個公案,你就知道因果可怕。他過去的同學在一塊修行,他給我們說,他的同學不錯,明經好施,經教通達又喜歡布施,是個講經說法的法師,歡喜布施;只是每天出去托缽,托的飯菜好,很喜歡,托的飯菜不好,心裡有一點難過。就這麼一點毛病,他也並不是很嚴重的挑剔,死了以後墮畜生道,墮了蛇身。因為他有修行功夫,所以他做龍王。這個龍王是一條蛇,龍王,他明經常講經,所以他很靈;他又喜歡布施,這福報大,信徒很多。做龍王的時候,龍王瞋恚心很重,造不少業,死了之後要墮地獄。他自己曉得,安世高也知道,安世高去度他,去幫他忙,度他到忉利天。這個故事很多同學都熟悉,你就想想托缽這飯菜不好吃,心裡有一點點難受,就那麼一點點,就受這樣的果報。那還是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我們沒有他這個功夫,而造的業比他更重,你就想想你到哪裡去。這些事情擺在自己面前。所以真正看破了,他才真正能夠奮發圖強。像瑩珂法師一樣,真正知道自己所造的罪業,知道必定墮地獄,所以關起門來一心求阿彌陀佛,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不喝水,把阿彌陀佛念來了,真不容易!十年的壽命不要,阿彌陀佛帶他去了,那是什麼?真勇猛心,那叫真懺悔!他那個動力在哪裡?動力是畏地獄苦。他真相信地獄,真知道地獄苦,太可怕!這些人都在教我們,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示範。

  「鬼神身中入正定」。正定就是正受。在鬼神身中,這就是可以借別人的身體,可以借鬼神的身體,自己得受用,得的是正受。用別人的身體,自己沒有分別執著,就是入定。起作用?在『一毛孔中從定出』。我們要記住一毛孔,前面講毛光照益,一毛孔,那你就曉得它的作用多大!用,沒有邊際,前面這段經文跟我們講了四十四種不思議的境界,講了四十四種,略說,最後結論告訴我們,一毛孔當中起的作用無量無邊。這個用是什麼?寂用,入正定是寂,出定是用。『一毛孔中入正定,一切毛孔從定出』。一多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切毛孔入正定,一毛端頭從定出』。這一毛孔還是正報,可是這毛端頭就不算正報,這是依報,可以從毛端頭起作用。這個作用最明顯的就是前面講的放光,這個光裡頭無量無邊功德也是照遍法界,一毛端。

  『一毛端頭入正定,一微塵中從定出』。這是從正報講到依報,一毛端頭入定,從一微塵裡面出定。微塵太小了,佛法裡面講的微塵,現代物理裡面講的微觀世界,講量子力學,講到原子、電子、核子、粒子,佛教的名詞叫微塵。微塵也分很多,肉眼看不見。一般講微塵,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見,很小,是不是我們現在科學家講的原子、電子、粒子,是不是這些?很難說。可是微塵還能分,還有更小的,微塵把它分成七分,佛經上面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可以分七分,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極微之微,佛法說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叫鄰虛塵,它跟虛空做鄰居。我們佛經像這些大乘教裡面,這一微塵應該是屬於哪一類?應該屬於極微之微,沒法子想像。

  這個微塵就是物質,這物質的存在時間非常短暫,物質的生跟滅幾乎是同時,所以佛法也叫不生不滅。如果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那這個話就是廢話,真有生滅,生滅幾乎是同時,你沒有辦法覺察它有生滅,所以叫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相。我們說到這個地方常常用電影放映來做比喻,這大家好懂。電影的放映跟佛法講的理、事都很相似,銀幕是一片空白,這一片空白就像法性一樣。法性變成法相,法相就是銀幕上的投影,這是法相。放映機一打開,幻燈片的影像就投射到銀幕上,但是時間很短,鏡頭一打開你就看到那個現相。那個現相一時頓現,沒有先後,一時頓現。立刻鏡頭關了,換第二張。開關的速度是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在銀幕上看這個投影就已經不能辨別它是虛妄的,好象很逼真,我們的眼睛被它欺騙。一秒鐘二十四張幻燈片,就是二十四個生滅,一秒鐘二十四個生滅,我們已經被欺騙了。

  我們現實環境的境界,佛在《仁王經》上講,照《仁王經》上講的一秒鐘是多少次的生滅?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兩個十萬八千,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佛在《仁王經》上說的話,我們曉得是他老人家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不止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不止!我們想像當中應該是千萬分之一秒,億萬分之一秒,無法想像!所以我們今天看的所有的現相,佛說夢幻泡影,你真能夠漸漸觀察體會到事實真相,你在這現象裡頭確實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就見性了,你就見到阿賴耶的真相,物質是怎麼生起來的,你看到了,你心慢慢定下來了。

  所以了解事實真相,我們還會有什麼分別執著?分別執著絕對錯誤,外面所有現相都不可得。《般若經》上講得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在裡面起什麼分別、起什麼執著?這錯到底了。有分別、有執著,那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這話說的一點沒錯,絲毫不誇張,句句實話。這個罪業是你自己造的,因果不空,果報你自己必須承受。什麼時候你見到事實真相,無始劫以來的罪業都消除了,無量劫的罪業一下就消掉了,古人一個比喻像什麼?千年暗室,這個房間一千年沒有燈光,暗室,你點一盞燈進去全照亮了。那個黑暗好比罪業,一放光明、一見性的時候全沒有了,沒有見性那夠你受的,見性就沒了。沒有業障,迷的時候有,覺的時候沒有。

  大乘教只有一個目標,修學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門道不一樣,方向目標是相同的,就是明心見性,念佛?念佛也是,念佛是明心見性在極樂世界,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去明心見性,不是別的,要是別的事情那就錯了。在這個世間,也就是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太難了!放下就見性了,放不下永遠是迷。我們到極樂世界換個環境,到那邊去修行,跟著阿彌陀佛學習,佛菩薩幫助我們,讓我們在那邊能夠徹底放下,就這麼個道理。那個世界是平等法界,那個世界裡面人跟人沒有相爭,為什麼?沒有利害衝突,平等世界,清凈世界。雖然有很多煩惱習氣,沒有緣,緣斷掉了,煩惱習氣不會起作用,沒有緣,這是修行最理想的地方。環境殊勝,十方諸佛剎土裡頭都找不到。阿彌陀佛能跟初學的學人建這麼好的處所,感動十方諸佛讚歎,佛佛道同,所以一切諸佛都把他的學生,只要能信、能解、能行,統統送到極樂世界;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你們能夠相信這個法門,他介紹你,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邊去,你成就很快。不信?不信再開別的法門。所以佛門的宗派很多,法門無量,不能不了解,不能不清楚。

  『一微塵中入正定,一切塵中從定出』。清涼大師在這裡有一段註解,我們把它念念,《疏》「謂毛孔」,毛孔是正報,正報就是佛、就是眾生。「毛頭」,汗毛的頂端,「空處」,毛頭是空處,「微塵是色相」。這兩種比喻「多約器界」,器界就是我們的環境,器世間,物質世界,「並身在中入定出定,為顯三昧純熟隱顯自在故」。這裡面的意思大師給我們說出來,正報、依報,自己的身在其中。這個身不是肉身,為什麼?肉身不能在一微塵里,肉身不能在一毛孔里。這是什麼身?是不是我們一般人講的靈魂?靈魂的作用比身的作用就不一樣。我們有許多同學在道場曾經見過眾生附體,我們這個道場就發現過幾次,有一個人身上有十幾個眾生附體;還看到一個人身上有一百多個眾生附體,很麻煩,一百多個眾生住在一個人身體。靈魂,佛法裡面講意生身,他還執著一個身相。那個身相也有色,色我們肉眼看不見,我們稱它叫無表色。就好象我們作夢,夢中有沒有看到身體?有沒有看到色相?有,可是同在一個床鋪上睡覺的人他看不到。有人能看到,什麼人?有定功的人能看到,就是入定的人能看到,他能突破空間維次,看到你身上有很多眾生。此地說的是不是這個?還不是這個,這個他並不入定,那些眾生在人身中他煩惱很多,所以被附體的人他非常痛苦。這是菩薩,法身大士他們這個身上隱現,就是《壇經》上所說的何期自性,那個自性才是真正自己。禪宗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真的是自己。

  這個真性、靈性它不但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質是阿賴耶的見相兩分,它這個真身是什麼?我們學《華嚴經》學到此地,如果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應該能答的出來。真正的我,大乘教承認常樂我凈這四德有真我,我們凡夫不知道真我,因為這是假我,這不是真的,這哪裡是我。所以大乘教對「我」的定義說得很清楚,至少你要懂兩個意思,我有主宰的意思、有自在的意思。你想想你現在能不能做主宰?你能不能得自在?這兩個意思都沒有,身做不了主;身要能做得了主,我年年十八多好,我就可以不要衰老,可是它一天比一天老,做不了主,你沒有我。自在就更不必談了,我要真正自在的話,應該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你做不到,你哪來的自在!像經上講的神通德用,實在話全部是自己有的,這是自己的本能,就是自己的德行,不是沒有,你迷了!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這個能力全現前。

  所以從《華嚴經》這麼長的時間學習以來,我們就曉得,真我不是精神,不是物質,也不離精神,也不離物質。那是什麼?不二法門,不思議解脫法門。怎樣才能見到?佛告訴我們,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你就見到了,你就親自證得。心行處滅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見到了。起心動念不行,起心動念又迷了,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所以佛對一切眾生無比的尊敬,為什麼?尊敬性德。眾生性德在迷,不是性德迷了,性德永遠不迷,是你這個假相迷了,這諸位要記住。我們用這凡聖迷悟示意做了三片彩色的片子,諸位都曉得,妄想分別執著是不是真的迷了我們自性?沒有,自性沒有迷;外面法相呢?法相也沒有迷。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一個抽象概念,它是錯誤的,它是虛妄的,但是你不肯放下,它真起作用。它這個作用是障礙你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障礙你自性的德行相好,它起障礙了。實際上是把你自性裡面的功德扭曲了、改變了。譬如你現在煩惱很多,煩惱是什麼?煩惱是你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一迷之後它把智慧變成煩惱。所以大經上說煩惱即菩提,這話是真的。覺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就變成智慧,煩惱沒有了,智慧現前;迷了之後,智慧沒有了,煩惱現前,它轉變了。你德能什麼?德能就變成業障;相好呢?相好就變成三途地獄,變了。

  你明白這個道理,外面境界你看六道三途都是自己心變的,心現識變。這樣我們才真正肯定了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境隨心轉。境界在我們自己本身來說,我們身體是第一個最接近的境界,心好相貌就好,心好體質就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轉變,頭一個是從你的身體、你的精神、你的體力上轉變,如果連這個都轉變不過來,你怎麼能轉外面境界?轉變裡面第一個因素就是清凈心,就是我們這經文里講寂用,清凈寂滅,境界都轉了,都恢復正常了。所以只要心不清凈,心不平等,心裡沒有智慧,沒有愛心,沒有真誠,你就全部都壞了。這個壞了是你自己把它變壞了,不是別人,別人沒有能力轉變你的境界,而是自己。

  在這個地方,你一定要曉得,這經上的比喻好,把法性比喻成大海,性海,這是共同的,所有一切眾生是共同的;各個眾生不一樣,佛講大海里起了水泡。我現在起了水泡,你也起了水泡,他也起了水泡,這水泡很多都是大海生的,所以同一個法性。但是怎麼樣?阿賴耶識不同,起個水泡就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的境界,就像現在科學裡面講的全息照片,雖然是一個水泡,這個水泡整個法性全體都在這裡面。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水泡跟這個法性是一不是二,無二無別,裡面信息完全是圓滿的。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相交就曉得,《楞嚴經》上講別業妄見、同分妄見。我們感的我是這個境界,你也變現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好象是相同的,但相同不是絕對相同,相似相同。如果你很難體會這個意思,我眼睛見了色相,我眼睛閉起來就沒有了,你的眼睛開的是你有。你見到那是你的,不是我的;我睜開眼睛見到是我的,不是你的,但是我們兩個看起來好象有相同的地方,這叫同分妄見。為什麼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在同樣境界的感受不一樣。這很明顯,同樣看月亮,有的人看得很歡喜,有的人看到很悲哀,情緒不相同,那怎麼會是一樣?一樣應該是一樣情緒,為什麼情緒各個不相同?這就是同分妄見,還是各人是各人的,絕對沒有兩個相同。

  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知道世間其他所有人沒有過失,為什麼?他跟我不相干,我要對他起心動念是我的過失,不是他的過失。問題永遠不在外面,問題永遠在自己,這是真理。要解決問題,小問題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一些瑣碎事情,大問題是了生死、證菩提,全不在外頭,在自己。幾個人曉得這個境界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續相?幾個人知道?正如同在電影院看電影,幾個人曉得銀幕上這個影像是剎那剎那的生滅?如果看電影想到這個,他就開悟了,他真的明白了。

  我們眼前所有現象包括我們自己身體,包括我們自己的妄念,我們的念頭是阿賴耶的見分,我們的色身是阿賴耶的相分,全部都是剎那生滅,真的是生滅同時。所以佛給我們說出真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境界什麼人證得、證實?法身菩薩。證實什麼?覺悟了,不迷了。迷的境界十法界、六道,十法界還是迷,不過他曉得這樁事情,接受佛陀教誨曉得,沒有證得。沒有證得就是還起心動念,妄想沒有放下,但是不分別、不執著,他不在六道了。你只要有執著,你就出不了六道。所以佛對六道眾生的教誨,忠告我們「隨緣度日,莫造新殃」,這兩句話說得好。隨緣度日,這是老實,莫造新殃是修行,是提升自己,是出離六道三途的牢籠,這話講得真好。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要能提起覺觀,明白事實,念念不迷,那你自然放下,你不迷就不會執著。

  放下,首先把執著放下,能跟人相處了。沒有執著就好處了,有執著是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彼此不肯放下自己的成見,他衝突就起來了。但是你要曉得,佛看的是,他的看法是錯誤的,你的看法也是錯誤的,錯誤跟錯誤等於零,為什麼?根本沒有,你的念是妄念,你身是妄身,外面境界是幻境,這才是事實真相。好象我們在電視螢光幕裡面所有一切全是虛幻的,放映機一關,所有現相全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這證道歌里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有十法界,有六趣,你覺悟,沒有了。執著統統放下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佛法的世間跟出世間就這樣分,你有執著,你有分別,你有妄想,這叫世間法。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那世間沒有了;世間沒有了,也無所謂出世、入世,都無所謂。出世、入世是相對的,到那時候境界就沒有了。那個境界佛用個名詞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隱現當然更自在!

  而入定?入定就是境界沒有了,出定境界就現行。在那個地方他為什麼還要出定?這我們知道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我們稱佛、稱菩薩都可以,菩薩是法身菩薩,稱佛,他們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不同,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是相似位,不是真的。為什麼?無明沒破,就是妄想沒斷,妄想斷了,他就不在十法界,他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的,永恆不變,心現識變都沒有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那個法界叫什麼?叫常寂光凈土。常寂光隱的狀態,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什麼也沒有,眾生有感,他就現相。

  感應的道理很深,感應的現象很複雜,所以經上講無量因緣。佛教學的時候把無量因緣,無量因緣不好講,把它歸納,歸納到最後,說了四大類,叫四緣生法。那個四是四大類,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是無量因緣的歸納,歸納這四大類。總不外乎感應,感應的親因緣,就是同一個法性,這真叫親因緣。好象大海裡面的水泡,親因緣是什麼?同一個大海。所以親因緣是沒有問題,各個具足。我們每個人都具足十法界的親因緣,所以你學佛真能成佛,學菩薩真能成菩薩,你起貪心,貪是餓鬼,瞋恚是地獄,就看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哪個用得多,你就會到那裡去,為什麼?親因有,阿賴耶識全滿了,一個都不缺。你要知道佛是平等心,清凈平等覺這決定是佛。菩薩是六度心,對於布施、持戒、忍辱看得很重,認真的修行,慈悲濟世,菩薩心;聲聞是四諦,辟支佛是十二因緣。天道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上品十善天道,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道。為什麼他叫下品十善?實際上他可能修的是上品十善,因為他有傲慢,他有嫉妒,這兩個煩惱滲透進去,把他上品就變成下品。所以嫉妒心重,瞋恚心重,不能容人,他在佛法裡面修行,將來多數都是到魔道去,修羅、羅剎,他到這裡面去。福報很大,但是造業是愈造愈嚴重,福享盡決定墮地獄,這叫三世怨。你要細心觀察,你都能看見。

  隱現自在,現,現大現小,大小不二;大,遍法界虛空界,小,一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大世界沒有兩樣。前面我們學過普賢菩薩能入微觀世界,能入一微塵,一微塵裡面跟大世界裡頭一模一樣,沒有絲毫減損,也沒有絲毫增益,不多不少,完全相同,隱顯自在。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隱顯都不自在,把我們的自在(自在是解脫)變成業力。我們今天受業力的控制,這很苦惱,一點自在都沒有。你到六道裡面去投胎受生受報,全是業力主宰的。所以人有命運,看相算命會給你算那麼准,為什麼?業力控制住了。如果到隱顯自在,那就算不到了。三昧純熟,我們講什麼?定功深厚,他有很深的定,所以他得自在。

  底下大師告訴我們,「亦通觀彼出入定等,即於境無礙」。通是通達的意思,也是無障礙的意思。你觀察這些菩薩們出定、入定,像前面舉的這些例子,這例子舉一點點,他們從境界裡頭可以入定,從身可以起作用;從身起作用,接著入定,從境界裡面起作用,這是總說。細說,這裡也舉了例子,從自己身上入定,可以從別人身上出定;也可以從別人身上入定,從自己身上出定;從別人身上入定,從別人身上出定(從另外一個人出定),你看這得大自在!

  這些事有,在過去書籍裡面我們看到;如果細心觀察,可能在現實環境裡面你能夠覺察到,真正體會的人他能覺察到。不定聽個什麼人說一句話,覺悟了。這個話平常常聽都不覺悟,突然在這個時候聽到一句,覺悟了,可能是菩薩在那裡幫助我們,在他身上起定,來度我們。我開悟的人感到在這一剎那當中佛菩薩加持,來幫助我。這是聽人說,或者聽音樂彈琴的聲音開悟,或者看到風吹樹葉、看到山河大地有悟處。所謂是「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這是蘇東坡遊覽廬山寫的詩句,這也是什麼?也是他的悟處。悟有小悟、有大悟,小悟、大悟利益都不大,徹悟才真解決問題。但是小悟、大悟都有利益,就是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這是說明什麼?說明佛菩薩起的這個作用,幫助眾生。眾生這個感也是沒有邊際的,菩薩的應也是沒有邊際的,這裡頭最重要的還是一句前面說過的老話,緣。善導大師講,總在遇緣不同;佛經裡面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緣太重要了。

  那我們想到,這個緣要怎樣能把它提前?這個緣如何能跟佛菩薩相應?你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方法不難做到。哪個眾生跟佛沒有緣,佛是什麼?佛是法性,一切眾生的本體就是法性,他怎麼會沒有緣?所以說親因緣是相同的,都是依法性變現出來的,心現識變怎麼會沒有緣?由此可知,我們講緣是講所緣緣,這就不一樣了。我們這一生是不是我所緣的,我所緣的就是想成佛,我所緣的就是想見性。那現在我們修凈土,我們知道見性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所緣的就是極樂世界,我所緣的就是阿彌陀佛,我一心一意就是想親近阿彌陀佛、去見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想生極樂世界。這是你這一生唯一的目標,唯一的方向,你的所緣緣跟佛就相應。你得佛的加持,得佛的感應會特別多。得到這些感應,你愈要有智慧,你不能生歡喜心;我常常跟佛感應,我很了不起,別人都不如,你完了,你立刻把自己毀掉。你要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的。你無論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見到佛,或者定中見佛,夢中見佛,見如不見,絕不放在心上,更不放在口上,這是好事,這是正確的。如果常常放在心上誇耀自己,你看看你的煩惱又起來了,你的妄想分別又起來了。見到怎麼樣?見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好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變成魔境界。

  所以佛跟魔不在外頭,外頭無佛亦無魔。佛跟魔都是你自心變現的,你要是用清凈心去應,那佛來現相也是感,感應是互相的,你用的清凈心,是好境界;如果你起分別執著,那就是魔境界。是佛、是魔不在外面,你自己心裡怎麼變,所以清凈心沒有一樣不是佛。如果你真的是真誠清凈平等,那可以說這個世間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如果你還用分別執著,嚴重的執著,那問你這個世間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樣是佛法。外面境界有沒有變?沒變。這豈不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在自己的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人事環境裡面沒有好醜,就是沒有真妄,沒有是非,沒有善惡,這叫無好醜。好醜是什麼?好醜是你自己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沒有分別執著是好,那是善,那是真;起分別執著全都壞了,那全是虛妄的,全是不善的。這是佛法。那再問你,佛法在哪裡?佛法在你自己,不在外面。你看《壇經》上有記載,有人問六祖大師,六祖大師的回答,我不懂佛法。這些話都是讓他去體會,他如果真的是心地清凈平等,一聽這個話他就開悟了;他如果還有執著的話,他還是凡夫。佛菩薩教化眾生,「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都是幫助你明心見性。

  可是我們今天學佛難,真難,難在什麼地方?我們連人都沒做好,怎麼能學佛?這是講到根本上來了。凈業三福那是最高的指導原則,第一條,現在修第一條最重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話十六個字,它的義理深廣跟法界虛空界相等,這四句話字字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哪裡會懂?十六個字會念,甚至於會講,意思不懂。為什麼不懂?沒做到,你要做才真正懂得裡頭的意思。愈做你知道的愈多,解行相應,解幫助你行,行幫助你更深入的理解,真正做到究竟圓滿,那是究竟的佛果,你證得無上菩提。我們看佛像,畫的佛像圓光上面通常都寫三個字「唵阿吽」,那就是十善業。那三個字是身口意,身三口四意三圓滿。

  再要曉得,中國佛教比較上特殊一點,把小乘放棄了,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濃縮起來就是《弟子規》,道就是《感應篇》,如果不從這上奠定基礎,你十善業做不到。講一切大乘都是阿賴耶裡面種一點善根,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這是一定要知道的。煩惱習氣為什麼這麼重,為什麼斷不了?它有原因的,不是沒有原因。這些事情自己要清楚、要明了,還是自悟自度,佛菩薩、善知識只給我們做個增上緣,除這個之外幫不上忙。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要常常想到什麼?地獄苦。所以這地獄變相圖功德很大,你要是能夠常常看、常常想,你會生畏懼的心,你知道這地方不能去,這太恐怖,會激發你的道心。慢慢會從不是認真學佛,會把你變成認真去學習。一般講功夫不得力就是沒有認真修學,佛法很喜歡,但是決定做不到,習氣還是那麼重。哪一天像瑩珂一樣,真正知道自己要墮地獄,要受那個苦,他那心才激發出來,道心。道心一發出來,那個力量不可思議,真能成就。瑩珂的道心是自己一個恐懼的心,這是主要的。他的增上緣是他的同參道友送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非常感動,每看一個人往生傳,他都痛哭流涕感動,這才決心依教奉行,他成功了。

  在我們最近,在這個地區深圳黃忠昌居士的念佛往生,這是現前給我們做現身說法,幾個人看到了,省悟過來?他做試驗看看念佛三年是不是真能往生,他念二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預知時至他走了,才三十幾歲。我相信他有壽命,不要了。告訴我們《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所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個人念佛三年的時間是足夠的,你說哪一個法門有這麼容易,哪一個法門三年能成就?現身說法。你真的了解事實真相,下定決心,黃忠昌是大恩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四二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今天我們讀到最後一段,「通顯三世間自在」,最後的一段,第四有四頌半,「周遍入出以明自在」,這是「器界事中」,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一切塵中入正定。金剛地中從定出。金剛地中入正定。摩尼樹上從定出。摩尼樹上入正定。佛光明中從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於河海中從定出。於河海中入正定。於火大中從定出。於火大中入正定。於風起定心不亂。於風大中入正定。於地大中從定出。於地大中入正定。於天宮殿從定出。於天宮殿入正定。於空起定心不亂。】

  這四首半的偈頌是講的器世間,周遍圓融,自在無礙。清涼大師在這段裡面告訴我們,「菩薩身普遍,略有四位」,這就是四類。第一個「普遍一切十方剎海,二遍彼剎內樹等物中,三遍一切塵毛等中,皆圓遍,非分遍」,圓滿周遍,不是有局限的,「是故皆全身顯現」,最後一個,「以是法界身故,不異不分,恆在此,常在彼,無有前後」。清涼大師說的話不多,意思全說出來。經上說的是菩薩,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確實是佛菩薩,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染上煩惱習氣。煩惱習氣不是真的,這個事實必須知道。煩惱性空,問題在我們能不能覺悟?能不能放下?覺悟是看破,就是把這樁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佛在經教裡面一再告訴我們,迷悟都在一念,一念不覺,境界就現前。就好象作夢一樣,一念不覺,夢境現前。夢境是虛妄,不是真的,這我們容易懂,因為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境界確實了不可得。但是我們不知道現實的境界是夢境,如果不是佛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沒有這麼長時間在經教里的熏修,很難接受。你說佛經這些道理,你跟西方科學家講,他不會相信,他相信科學。科學是拿證據來,佛法真的也拿證據來,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現前,證據不在別人手上;科學是你拿證據來,佛法是證據在你自己。別人證據拿出來,不關你的事情,問題是自己把證據拿出來。

  你看看這三大類的煩惱,佛說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六道就沒有了;放下分別,那你就是菩薩,看你放的多少。菩薩位次高下不一樣,放得多,地位就高;放得少,地位就低。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完全放下,連妄想也放下,那妙覺。佛教導我們的,佛一絲毫武斷沒有,沒有成見,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是他親證的,也就是說他放下了,所以他知道我們若能放下,跟他沒有兩樣。這樁事,正是惠能大師所說的「無關文字」。他不認識字,人家拿著佛經來給他,他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怎麼懂得裡頭道理?這個道理與文字不相干。你看佛經,儘管來問,不可能有一字一句把他難倒,他全知道。這是什麼?這是自性里的東西,只要你見性,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統統現出來。跟凡夫不一樣,凡夫沒有,智慧迷了。迷了要靠什麼?要靠思惟、要靠研究,一研究就壞了,愈研究愈錯誤,為什麼?研究是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你還用它,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佛說得很清楚,怎麼樣才能出六道?不去研究就出得了。所以佛法裡面叫參究,不叫研究。參究是什麼意思?參究是不用心意識。你看我們凡夫,六道凡夫都用心意識。心,阿賴耶,我們用很淺顯的話來說,就是記憶,阿賴耶落謝形相的種子就是記憶,像倉庫一樣;末那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六道凡夫用這三樣東西。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想起夏威夷土著那份報告,他裡面講到,他說我們凡夫最大的恐怖分子,現在美國恐怖分子很緊張。我們最大恐怖分子是什麼?就是記憶,這個記憶是什麼?阿賴耶識裡頭那些落謝種子,這是我們最大的恐怖分子,這是要命的。現在就是怎樣把那些記憶解除、把它放下?用什麼方法?他用的方法跟我們凈土宗方法一樣,「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用的一門是什麼?就是一句話,「我很抱歉,我很愛你」。就這一句話,不斷重複念,就跟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一樣,我們是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也是六個字,「很抱歉,我愛你」。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對人、對事、對物統統用這一句,念到成熟了,這性德就現前,那是什麼?慈悲心念出來。清凈的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給你念出來,他用這麼一句。

  所以在理論、方法、效果都相同,但是不如念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最後一真法界現前,極樂世界現前,他念這「我很抱歉,我愛你」,那不能現前,只能說是把阿賴耶識里那些不善的業習種子變成善。這我們很清楚,到最後的效果是這個,就是你心裡沒有惡念。沒有惡念,你要知道,他還是染念,他不是凈念。這個惡的種子少,善的種子多了,果報在哪裡?果報在人天,應當都是在天道,他不是凈業,也就是說他的分別執著沒斷。執著統統沒有了,對於世出世間法、對人對事對物不再執著,這功夫比他高明,這是什麼?轉染為凈,你染業沒有了。凈到哪裡去?凈業不在六道,六道是染污變現的。凈業在哪裡?凈業在四聖法界,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它有四層,四層就是凈業的純度不一樣,愈往上面去愈凈。如果在四聖法界裡面把妄想斷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那就超越十法界,染凈都沒有,染凈不二。諸位要曉得,只要說到不二法門,就不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頭都是相對的,還是相對,四聖法界也是相對的,你看四聖對六凡,染凈相對。到不二法門,超越了,不在十法界裡面。我們對這清楚,所以一看別人這些報告,他是什麼境界,我們就了瞭然然、清清楚楚。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功夫,這功夫就是修行。

  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如何能夠把執著放下?是非常困難。在佛法一般總的原則就是禪定,就是《華嚴經》我們這一章念的「寂用無涯」,那你要會用就行了,就超越了。也就是要學,要真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用清凈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夏威夷土著功夫成熟的時候,他講他的愛心遍法界,像地球上,人道的、畜生道的、餓鬼道的、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沒有一樣他不愛,他那個愛心是平等的。他愛他,他就會關懷他,他就會照顧他,他就會幫助他,這就是他的功夫成熟。我們知道這樣的心量,量大福大。他的心量可以能夠達到一個相當大的境界,用佛法來講,他能達到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黃念祖老居士說,是一個銀河系。這就不小,他的愛心有這麼大。佛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境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那就不止一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菩薩境界愈來愈廣,到地上菩薩那個境界幾乎跟佛很接近,遍法界虛空界,慈悲心。我們前面讀過的「毛光照益」,那是講一個毛孔,一個毛孔裡面放的光明遍法界虛空界。那這身上多少毛孔?每個毛孔光明都是遍法界虛空界,有緣的眾生就能感受到。佛法裡面說毛光,外國人說磁場,中國人講氣氛、氛圍,都是說一樁事情,名字不相同,說一樁事情。

  我們不知道,搞不清楚,這話不能講,講了沒用處,還讓人家懷疑。學這麼久了,經講到這個地方,這不能不說。那你聽不懂,慢慢聽,慢慢的學。真聽懂了,要干,要放,不再執著,知道執著是傻事,不再干傻事,知道這宇宙實相是什麼?是剎那生滅的相似相續相,根本就不存在。《般若經》上講得好,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事實真相。這句話真正明白,你的心定了,寂用無涯這樣的功德對你來講就現前了。

  我們今天心為什麼定不下來?你的心還有念頭,你定不下來,原因是不了解事實真相。古時候學《華嚴》的,他用什麼功?他修止觀,什麼止觀?華嚴止觀,華嚴三昧。華嚴止觀是什麼?法界觀,觀法界的真相。法界的真相,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一切時、一切處心裏面清楚明白,不起心,不動念,這叫觀。起心動念就不是觀,我們講看,看是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叫觀。觀就好比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沒起心動念,用心如鏡,那叫觀。那個鏡子永遠是寂靜的,起作用,寂用。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叫看,叫聽,聞一聞,嘗一嘗,這是起心動念,都是分別執著,這是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現在我們想回歸自性,恢復我們的自性,佛告訴我們「止觀」,止是什麼?前面講三種止,三止三觀,那個意思太深,我們現在學的止,止什麼?止執著,不要執著;觀怎麼樣?觀不要分別。看外面不要分別,不要生執著心。不是叫你不看不聽,要看要聽,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真用功。可是你是用定慧把分別執著控制住,並沒有斷。控制久了,純熟了,慢慢就沒有了。

  執著沒有了,你自己清楚,你在六道十法界里得自在,就像經上講的這個自在。你自己知道你的身多大?遍一切十方剎海,這是法身菩薩,就是起心動念斷了,你自己感覺到身這麼大。有緣的眾生,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夢中,或是在一種微妙的境界,似睡非睡,見到佛菩薩。佛菩薩相多大?跟虛空一樣大,那就是十方剎海的現象。虛空多大,這佛相就多大。大,太大了,我們不是看不清楚?看得很清楚,就像我們人面對面看一樣。這是怎麼回事情?本來如是,虛空法界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講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自己身相是這麼大,那你出入怎麼會不自在?你還有什麼障礙?

  所以頭一句講的是「菩薩身普遍」。菩薩是誰?菩薩是我們自己,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菩薩,這個身相就現出來,不思議境界。第二個「遍彼剎內樹等物中」,這個剎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今天講所有星球裡面的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你的身遍在其中。就是你的身包括它,它並沒有包括你,你在它身中(它這個身體),所以你出定入定非常自在。在這個樹上入定,在那個石頭上可以起定,得大自在。在大石頭入定,可以在大山上出定;大山上入定,可以在大湖裡面出定,出定是起用,沒有不自在的。

  第三「遍一切塵毛等中,皆圓遍」。塵是器世間,毛是正報,依正皆遍。遍不是分遍,是圓遍,圓滿,那個圓滿是什麼?圓滿就是自性裡面本自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沒有一樣不具足。而且什麼?大具足,小也具足,沒有大小。大是講什麼?遍法界虛空界,這東西像什麼?現在我們用的網路、衛星電視,這是很好的比喻。你看電視跟網路的晶體小小一片,我們在這攝影棚裡面跟遠方同學在一起學習《華嚴》,用這種高科技的技術把我們的畫面攝入鏡頭,融在那個很小晶片裡面發射出去,你看不是遍法界虛空界?只要你有接收的這些機器,無論在什麼地方,在你家裡,你能收得到,在曠野裡面也能收得到,這是藉機械。自性裡面不需要機器,諸佛如來,這空中的資訊太多了,無量無邊,我們地球上這個儀器,高科技所發的資訊,那要跟自性比,真叫法界虛空界跟一粒微塵相比,不能比。我們現在這個機器科技是分遍,不是圓遍。自性裡面這個訊息是圓遍,圓滿。我們這才得悉一分、二分,而且範圍很小。

  所以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能體會到一些,也能肯定佛在經上所講的是事實。為什麼?今天人用這些媒體、機械也能做到少分,分遍。自性裡面圓遍,我們能信得過,我們不懷疑。又何況我們在前面學習好幾遍,不只一遍,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裡面的資訊也是圓滿的,它不是局限的,它是圓滿的。大圓滿,小也圓滿,大小不二;近的圓滿,遠的也圓滿,遠到什麼程度?遠到沒有邊際的地方,還是圓滿。遠近不二,大小不二,這是個什麼道理?自性法爾如是。如何證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證得了。

  釋迦世尊當年給我們示現,十二年參學不得要領。這在菩提樹下,真的放下了,把十二年參學的統統放下,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這一放下,沒想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凡夫一下就超到妙覺位。如果他要不放下,分別執著都不放下,十二年所修的、所求學學得來的,佛法的名詞叫什麼?叫所知障。他修了很多東西,阿賴耶識落謝的種子,這些種子變成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他不能開悟,障礙他不能見性。它的作用絕不輸給煩惱障。貪瞋痴慢是煩惱障,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統統是煩惱障,它障礙你不開悟,障礙你不能見性。佛說六道里的眾生,這兩大類的障礙。那我們今天要不要學?學可以,不是不可以,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學怎麼樣?別執著,不要用分別心、不要用執著心去學,那會開悟。你真正能懂得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這句話可不簡單,「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重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的煩惱輕一分,所知障淡一分,你就得一分如來真實義;你煩惱、所知淡兩分,你就得兩分如來真實義。如果煩惱障、所知障習氣很濃,你學習佛經,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是你自己讀這個經,自己想這什麼意思,不是如來真實義,是你自己的意思,不能解決問題。這才知道放下多重要。

  印光大師講「誠敬」,跟章嘉大師講「放下」,是一個意思。真正看破放下,你的真誠心、恭敬心生起來,為什麼?誠敬是性德,不是學來的。你露在外面,自然就是這樣。你接引眾生,跟六道裡面凡夫不一樣,為什麼?你能知道這個人過去生生世世的狀況,就是你把他看透了,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度他,因為你障礙沒有了。所以這種觀機(觀察人的根機),阿羅漢有這個能力,須陀洹就有了。須陀洹可以看人,過去生中三世、五世、十幾世,這沒有問題的,他看得到。你看這個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能看五百世,那麼須陀洹,在我們用這比例,應該五十世是沒有問題,十分之一,阿羅漢十分之一的功力,這都不是世間人能做到的。

  所以不放下,不是真學佛。放下之後,你在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跟一般人完全不相同。我們近代看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弘一大師,你看弘一大師,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他是一個多麼固執的人,對人對事要求之嚴格,真叫絲毫不苟。學佛之後,尤其到晚年,你就看他放下了,一點執著都沒有。真的常生歡喜心,對人都是滿面笑容,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一樣不好。真的是我們想像當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心量真的拓開。所以從一個人思想,言行舉止,現在講他真的開放,我們能看到他在佛法上得受用,得法喜充滿,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他的生活。

  普賢十願,前面四個重要,「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你看看弘一大師晚年是不是這樣?禮敬諸佛,對任何人沒有不恭敬。這個恭敬不是做樣子的,出自於內心,真誠恭敬;造作惡業的眾生,也真誠恭敬,決沒有輕視他。他是個造業的罪人,沒有。為什麼?他本性本善,他本性本覺,他本來是佛,他現在還是佛。現在做錯事情,他迷失了本性,本性並沒有真的失掉,現在這個相是他本性變的。所以他沒有一絲毫差等,對佛如何恭敬,對他如何恭敬;對父母怎麼恭敬,對外人也這麼恭敬。這個意思比儒講得深,儒家講的有等次,他父母排在第一,佛法不是的,佛法是平等的。

  稱讚如來。這要注意,開口說話,讚歎人家的長處,人家的缺點一句話不提,這個人是菩薩,這個人是佛。如果一開口,批評這個,批評那個,這人是凡夫。這個人學佛沒有入門,什麼也沒學到。真學到了,決定不會批評人。為什麼?他性德用事,他不是煩惱。會批評人,還是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他一分都沒有除掉。所以中國古時候有一句諺語話很有道理,「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看這個人是正人君子還是小人?你看他一開口說話就知道。一開口就隨便批評人,我們心裡曉得這是儒家所謂的小人。對小人,敬而遠之。恭敬決定不減,遠是什麼?不能聽他的,他的見解不一定是正確的。

  所以佛菩薩從來不批評人的;在中國聖賢君子不批評人,他們境界雖然沒這麼高,他有修養,他懂因果。所謂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因果。批評人,毀謗人,諷刺人,這造口業。那個人聽到,那個人跟你一樣,程度是一樣的,他會懷恨在心,那你們這怨就這麼結下來。這一生當中你比他強,他不能報復你;來生來世,他要比你強,他就欺負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在六道裡頭「因果不空」。這世間聖賢懂得,就是人生在世,只能化解怨結,不跟人結怨。這是世間聖賢,都不肯干這傻事。不要以為我們批評人,好象自己很高明,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笑笑,他也不批評你。所以真正是佛弟子,決定遵守普賢菩薩,稱讚如來。你看他是用「如來」,他不用「諸佛」,諸佛是從形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他所作所為跟性德相應,善事,這要讚歎;所作所為與性德不相應,不說話,不批評,不讚歎,這要知道。

  父母教導兒女,老師教導學生,兒女、學生成年了,他不是童子,成年了。成年在中國古禮上,男子二十歲,女子十六歲。那個教導不能在大眾面前,要給他留面子,沒有人的地方教訓他。老師教導學生,一定叫到房間里,沒有第三者在的時候,教導他,學生感恩。當眾他有什麼過失也不說,不當眾人、大庭廣眾之下教訓人。大庭廣眾之下教訓人,最容易結冤讎。縱然是你的下屬,不敢反駁你,仇恨記在心上。

  這個道理,在中國歷史上,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郭子儀。當時朝廷里有個小官,名字我一下忘記了,在歷史上查得到。這個小官有天來拜訪他,他的級別像現在大概處長的階級,郭子儀是封王,汾陽王,地位非常高。他來拜訪,郭子儀是穿著大禮服來接見他。家裡人都奇怪,多少大官大將來訪問你,你都很隨便,這麼一個小人物來,你為什麼要用這麼隆重的禮節來對他?他走了之後,郭子儀告訴他:這個人不能得罪,如果他將來要得志的話,他會記仇,他會一個一個報復。這郭子儀很厲害,他能看人,不可以得罪,跟別人不一樣。以後果然這個人做了宰相,確實跟他有過節的人,沒有一個能逃過,都被他整掉。他對郭子儀很尊敬,因為郭子儀向來都對他尊敬。這是李老師常常用這個故事來提醒我們。所以歷史上有很多高官,到最後都不能夠保持善終,不是沒有原因。都能像郭子儀這麼小心謹慎,哪有問題。郭子儀不但自己晚年很好,子孫都很好,這是在中國做武官的人有這麼好的下場,太少太少了,武官是殺業太重。這是難得真有學問、有德行,不跟人結怨。在古時候讀書人警覺心比較高,現在人不讀聖賢書,你要認真反省一下,像《地藏經》上所說的,你哪一天不得罪人?你哪一天不跟人計較?想到這個地方就太可怕!所以現在的災難,全球性的。災難現前,有許多的果報現前,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從不善業變現出來的。不善業是自己造的,是大眾的共業。大眾共業,我們自己無可奈何,但是要知道共業里有別業,有不共業,好好修自己,這是高度智慧,這是大德大能。

  依靠大乘的教誨,連英國湯恩比博士都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對於一般大眾,我對於他這句話的解讀,儒依《弟子規》,佛依十善業,最低限度。能依《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希有因緣。這過去生中,沒有大福報,你怎麼會遇得到!真正是古大德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這是過去生中確實多善根、多福德,才有緣分遇到。遇到要信要解,不信不解,遇到也等於沒有遇到,那非常可惜。能遇到,能理解,依教奉行,你以這個福德,說老實話,多少羅漢、菩薩都以羨慕的眼光來看你。

  這遍一切毛孔中都是圓遍,「故皆全身顯現」。這個全身就是全性,圓滿的佛性,圓滿的法性。底下講得好,底下就說出來,第四「以是法界身故」,這裡說出來。法身本有,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有沒有真的障礙法界身?沒有,也沒有障礙自性,但是這種障礙要是不除掉,它起作用,起什麼作用?你見不到法身,法身就在面前,你見不到;你見不到法性,你生活在哪裡?你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這就錯了。放下的人,他生活在法性、法界身中,不一樣。

  說到這個地方,放下重要,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什麼叫沒有看破?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總是在想,怎麼想都想不通,他不知道不想就通。他告訴我,不想,不想也不通。我不想,我也不知道;我想也不知道,有時候想好象比不想還好一點。這都是錯覺。想,錯得更多,想是什麼?是妄想,不想是無明,所以都不起作用。無明要什麼時候破?無明要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才破,這很困難的事情。那真的學佛,做佛的好學生,只有依教奉行,我們先把執著放下,再把分別放下,妄想什麼時候放?妄想到四聖法界時放下,在凡夫這個境界裡面,希望這妄想愈來愈輕,這就好。怎麼輕法?那就要學寂用,怎麼學寂?凈宗法門就是一句佛號,我們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不再有第二念,用這個方法,幫助自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那有人說,你這句佛號是不是妄想分別執著?是的。這句妄想分別執著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可以!蕅益大師胃口很小,你看在他的註疏裡面他常講,我只要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很滿足了,這正確的。心裏面是想下下品往生,而實際上那品位太高。為什麼說太高?因為他妄想分別執著是非常非常少,就那麼一點點,他帶的這個業帶得少,帶得少,品位就高。一般人還要爭取,我要高品位去往生,那他的妄想就多。換句話說,一般人念佛的心沒有他清凈。他只有這一念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你就想想他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夠跟他相比的。

  所以「不異不分」。不異是沒有兩樣,不分就像我們現在這頻道上播出去的電訊,無論在哪個地方,你只要有這些接收的機器,馬上就能收到,不異不分。「恆在此,常在彼,無有前後」,我們在這個攝影棚里講經,恆在此,天天在這講。昨天劉富台到這邊來看我,我們很多年沒見面,大概也有十年了。他在美國加州,同時間,他在網路上可以收看我們衛星,你看恆在此,常在彼。他天天收看,他看網路、看衛星。我們現在這個網路全世界都能看到,衛星就更方便。科技進步很快速,在我想像當中,三年之後,這寬頻網路肯定會代替衛星。衛星成本太高,這個東西成本低,效果不亞於衛星,所以這訊息是愈來愈方便。將來接收的機器,就像現在的你們用的電話手機一樣,擺在手掌心,放在小口袋裡面,隨時能夠接收得到,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在什麼時間。如果我們二十四小時不斷的來播送,在全世界學習佛法,這個方便是古人無法想像。古人念的是恆在此,常在彼,講這是菩薩境界,現在凡夫也做到了。在這個地球上,真的沒有前後,沒有先後,幾乎是同步。因為電磁波的速度快,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大概繞地球繞好幾圈,所以沒有感覺到它有時差,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到的現象。

  從這個現象我們就能夠理解,阿羅漢的神通不可思議,阿羅漢活動的空間,普通一般的阿羅漢,佛說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要用黃老居士的話說,一千個銀河系是他的活動範圍。他在一千個銀河系裡面,恆在此,常在彼,無有前後,空間時間都突破。菩薩,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他的活動空間三千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系,恆在此,常在彼,無有前後。我們聽了真是無限的羨慕。可是佛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自己把分別執著放下,這個境界就現前。願不願意契入這個境界,不在別人,這全操在自己手上。實在講,除自己之外,別人幫不上忙,這個道理總要懂。

  後面還有一首偈,總結,「無方大用」到這個地方我們就學完了。我們看末後一首偈。

  【是名無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難思議。十方一切諸如來。於無量劫說不盡。】

  那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給我們講的略說,要詳細說,不是一尊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說,說無量劫都說不完,自性的功德。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初句」,第一句『是名無量功德者』,「以德命人」。功是功夫,功夫是什麼?功夫是寂,德就是用,寂用無涯。我們現在沒功夫,就是心定不下來。這你就曉得,真正佛法修行講功夫是什麼?是禪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德就是智慧,功就是禪定;功是寂,德是照。這是自己,不是別人,「功德者」是你自己。『三昧自在難思議』,這第二句講「依人顯德」。你得三昧,你得正受,三昧就是正受,也是前面講的正定,你是不是已經得到?得到三昧的人,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也就是身心都是清凈平等,這是得三昧的人。我們學《華嚴》,得三昧叫華嚴三昧;我們修凈土念佛,得三昧叫念佛三昧。華嚴跟念佛是方法不一樣,三昧是一樣。好象在學校念書,你拿到博士學位,博士學位一樣,但是博士裡面有文學博士,有理工學博士,有很多差別,那個不一樣。但是博士是相同的,三昧是一樣的。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哪個法門都可以讓你得三昧、得正受,就是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幫助你達到離苦得樂。這個離苦,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就是離苦。離苦就是樂,樂是自在,這裡講的自在。你才真的知道什麼是樂,得大自在是樂,智慧無量,神通無量,相好無量,這得大自在,這是樂,樂在此地。

  所以「難思議」,用我們這一段的教義來說,這個難就是寂用。有動,有寂,這還是可以思議。你心定下來,像一般修定的人,阿羅漢就是這樣的。你們在這《地藏經》上讀到的,光目女遇到阿羅漢,向他請教,她母親造作的罪業,現在不曉得生在哪裡?阿羅漢入定,入定就是寂,出定,寂就沒有。入定之後,再出定,告訴她看到了;不入定就看不到,就是他這動跟寂是二,他沒有到不二。那不二,不二就更深的定,菩薩。菩薩你問他,他立刻就看到,他不需要去入定,功夫純了。那就是阿羅漢只放下執著,分別沒有放下,所以他必須要入定,要攝心,就是前面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入定就是制心一處,他才能夠突破空間維次,才能夠看到地獄。他心不能控制在一處,他心是散亂的,這個境界不能現前。所以法身菩薩,那不一樣,實在講,比阿羅漢高的,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們已經不需要出定入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裡還講有出有入。

  所以動寂不二之寂,是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寂,法身菩薩的境界。寂跟用,有寂有用,寂用不二,這是菩薩;有寂沒有用是阿羅漢,他必須出定才能起作用,不出定他不起作用。菩薩不出定也起作用,出不出他都起作用。凡夫有用無寂,眼耳鼻舌身有用,眼能見,耳能聽,有用,但是心是散亂的,心意不能集中,這是凡夫。

  我們再講一個很粗顯的例子,用儒家來講,這個境界還不到阿羅漢,但是什麼?我們凡夫學得很受用,為什麼?是我們自己現前的境界。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可以做到。這個境界修成了,在佛法裡面講,我們凈土宗講「功夫成片」,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與寂用有少分的相應。《大學》裡面講的「三綱八目」,特別是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儒家講的。寂相當於什麼?相當於誠意,這是少分的寂。

  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給誠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下得很好,曾先生肯定讀過佛經,他講跟佛經意思是一樣的,什麼叫誠?「一念不生謂之誠」。那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誠。所以儒家講功夫,講「主敬存誠」,敬是尊敬,一切恭敬,毋不敬。外面是敬,裡面是誠,所以不誠,那個外面的敬是假的、是虛偽的,不是真的。必須裡面有誠意,表現在外面,那是真的恭敬,能感人。所以八目的核心是「誠意」,誠意是性德。

  可是現在我們的誠意沒有了,怎麼恢復法?儒家講的方法,跟佛講的方法也是不謀而合,他講格物致知。格物是什麼?格物是放下煩惱,致知是放下所知障,意思相同。只是他們沒有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所以這是世間聖人。世間聖人的修養跟佛法很接近。由這裡你就曉得,格物是第一個先決的條件,要從這下手。物是什麼?物是慾望,物慾,格是格除,用佛法來講,就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慾望都要放下,這東西是煩惱,你要放下。你放下物慾,你心就清凈,清凈心生智慧。

  智慧沒有離開分別,就變成所知障。但是他要是沒有煩惱障,這個所知還是起很好的作用,就是佛法講的「世智辯聰」。六道裡面這種聰明智慧他具足了,他才明了誠意重要,所以努力在這上加強他的修養。修養裡頭最重要的,修布施、修忍辱,六度裡頭,布施、持戒、忍辱,他修這個,這才能把心定下來,意誠。意誠之後心就正,也就是說,他的思惟正而不邪,為什麼?他沒有自己的慾望,他所想的是大公無私,他為眾生想,他為國家想、為民族想、為人類想,這不一樣,他知見正。邪知邪見是什麼?邪知邪見無非是自私自利,我的利益,我們家的利益,這都是私心。我這個地區的利益,我們國家的利益,都是私心。

  每個人都想到我們國家的利益,國家跟國家會發生衝突。如果我們想到別人國家的利益,別人也想到我們的利益,這國家跟國家能和睦相處,能互助合作,道理在此地。人跟人都是這樣的,你常常想到別人的利益,別人就想到你的利益,你跟人處得非常好,一點衝突都沒有。衝突就是我的利益,怕別人佔了我的便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念頭,人跟人怎麼會不衝突?沒有不衝突的道理。這是正心,誠意而後才是正心,才沒有私慾。這才能修道,這才能建大功、立大業,世間聖人、世間的賢人,不容易!那學佛的更不一樣,佛教我們起心動念怎麼個想法?要想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切諸佛,教我們想這個,這個心量多大!常常這樣想,你容易開悟,這就是諺語所講「量大福大」。你的量大,你開智慧容易,也就是你障礙比較少,就容易開悟,容易契入諸佛如來的境界。

  心正身就修了,這個身修就是他自己這一生在家庭裡面的私生活,處理事物,待人接物,你要是把它記下來,那就叫戒律。戒律要不要學?不要學,他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要學什麼?我們迷失了自性,我們起心動念是邪思邪念,不是正知正見,所以一切作為都有過失,我們向佛菩薩學習,這叫持戒。持戒真正的意思恢復我的性德,我如果明心見性,跟他完全一樣,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戒律是自己的性德,戒律不是吃人的,不是約束人的,法爾如是,這總要知道。你就歡歡喜喜的去學習,真做到一條,我的性德露出來;做不到,我這煩惱業障很重,你看我這一條自性的性德,就流不出來,就被障礙了。

  所以戒律說得詳細一點,我們今天採取《弟子規》,採取《感應篇》,採取《十善業》,這三個是基本。儒釋道的三個根本,你不從這下手,你就沒有地方下手;不從這個地方下手,你不是真學佛,你也不是真正學儒。換句話說,你並不想恢復你的性德,你還是希望你一迷到底,還是希望你在三途六道裡面去打滾,你沒有意思想出離,這是真正迷惑顛倒。《華嚴經》說的這些,只給你阿賴耶識裡面種個種子,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所以要學,只要這三個根紮下去,老實念佛,決定往生,那就是蓮池大師所說的,凡聖同居土決定有分。極樂世界不可思議,雖然也是有這個四土,有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凈土,它四土在一起,當中沒有障礙,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就,這不可思議。所以蕅益大師心滿意足。

  身修而後家一定齊,「家和萬事興」。就憑你的身教,你一家人沒有不服你,都感染了,你就把你一家都度了。所以家齊而後國治,那你會影響社會。一個社會變好了,你就影響天下。尤其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發達,影響全世界是很快的事情,不是一個難事情。所以你一個人能把《弟子規》做好的時候,不但救自己,你救了世界,你這個功德多大。你在從前做不到,現在有網路、有電視,你能做到。真的,在這個地方講,全世界都能聽到、都能看到。為什麼不幹?所以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終極的目標,止於至善,那這一生真的沒有白來。歸根結柢,成就無量功德,要從《弟子規》做起,疏忽了這個,你什麼都不能成就,你這一生空過。

  我們看大師後面還有幾句話,這是總結,「近結第十,定用無盡」。第十就是第十大段,就是「寂用無涯」,這是第十大段,這是總結。「遠結」,遠結就是「無方大用」裡面的十大段,總結。所以「遠結前十,定用無盡,以是無盡之法門故」。這就是包括無量無邊的法門。清涼後面這個小科題,第十「寂用無涯三昧門竟」。這個「竟」就是到這裡就學完了。「大科第四無方大用竟」。大科就是大段,「賢首品」一共分五個大段,無方大用是第四大段,說到這個地方這就圓滿。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做總結。

  後面李長者的論文有十行,這十行,現在我們只剩五分鐘,講不完,我們留在下一堂再講。此地我們也自己做個總結,「賢首品」確實法味無窮。我想一直我們在一起學下來的同學都有這個感觸。賢首菩薩是十信位裡面最高的一位,第十信。凡是第十信的菩薩都叫賢首菩薩,所以它是一個通名,不是一個別名。就好象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是畢業班的學生,賢首就是畢業班的學生,十信位的畢業班。在這個地位,這是我們前面讀過的,真正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他有能力與九法界眾生感應道交,可以用佛身,示現佛身教化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那我們以前有個誤會,以為一定是法身菩薩,也就是初住以上,才能夠以佛的身分教化眾生,大概賢首菩薩還是用菩薩身分。這我們在這邊看到的,他能以佛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可以現這個身。他跟法身大士是只隔一層,非常靠近,妄想一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一放下就超越十法界。

  超越十法界,回頭再看十法界是一場夢,夢醒了。六道是一場夢,夢醒了是聲聞法界。六道是夢中之夢,夢醒了,還有一個夢境他沒醒,要通過聲聞、緣覺、菩薩、佛,才真正大徹大悟。十法界也是一場夢,這才到一真法界。這是說什麼?漸修漸次,也就是一般我們講大乘上中下根人。如果真正是圓頓根性,他不需要。圓頓根性,六祖,六祖一生他接引的眾生是什麼人?上上根人,不是大乘。神秀接引的是大乘,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頓悟,他自己頓悟,就是說,你在這一生當中,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這個地位跟究竟佛果是相等的,超越一真法界裡面菩薩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那現在我們明白了,在理論上是決定講得通,就看有沒有這個根性的人?也就是說,肯不肯放下的人?在理論上講是人人都可以,並不是由那個選擇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肯放下,人上人,天上天。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要真正覺悟,這個世間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是假的。真放下,到純熟的時候,不二,入不二法門,你是法身菩薩。真徹底放下就成佛,究竟圓滿佛。所以眾生成佛在一念之間。《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一心不亂」真做到,這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不二。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四三卷)

  諸位同學、諸位法師,請坐。請看「大用無方」最後這一段:

  李長者的開示,《合論》,它總共有十行文,也說得非常的精采。我們把它念一遍:「從有勝三昧已下,八十一行頌,明三昧自在分」。這是說用我們這個本子是「寂用無涯」,三十二首偈,講業用自在,這段就是他此地所說的這八十一行偈頌,說明三昧自在;分,這一個部分。「如此同異無礙自在大方網三昧門,入出隱現同時自在者,隨眾生業異所見差別,諸佛得道自在故,隨眾生業自在故,然如來心無作性故,智隨影應,無去來性而可取捨」,到這裡是一段。下面是說的比喻,比喻這段的文還在後面,長者的話不多,把「寂用無涯」這一大段做總結,總結得非常之好。

  《論》裡面所說的同,是理、是性;所說的異,異是不同,說的是事、說的是相,森羅萬象,事相上無量的差別,但是體性沒有兩樣。相,我們講是有,性是空。不論是物質的現象,還是精神的現象,都是屬於相分。《般若心經》上講得很好,色受想行識,「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沒有兩樣。色是物質,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現相無量無邊的差別,體性是什麼?體性是空的,體性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世尊在般若會上為我們說出萬事萬法的真相。真相通達、明白了,這個人就稱之為佛陀。我們現在好象也知道、也明白了,能不能稱佛陀?能稱,也不能稱。為什麼說能稱?這都不是我們自己說的,智者大師講的,能稱我們是名字佛位,就是說有名無實。為什麼無實?我們現在所聽說的,沒有證得,不是我們現前現量的境界。我們現前現量是凡夫,是一個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佛陀,不能說不是佛陀。佛說得很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對於任何一個眾生,蚊蟲螞蟻,它也是佛陀。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包括蚊蟲螞蟻、包括地獄眾生。也就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用眾生這個名詞全部都包括盡了。佛陀是什麼?佛陀是性,自性。《壇經》上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事萬物是自性生的、自性變現出來的,包括時間跟空間。

  所以,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向諸位報告,佛陀的教學,它的內容可以用五個項目全部包括盡。這五個項目就是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哲學,早年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經裡面所講的哲學,是全世界哲學裡面的最高峰;科學,這世界上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這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曾經說,如果有任何宗教能夠應付近代科學的需要,那應該就是佛教,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方先生是大哲學家,這是大科學家,他們發現佛經裡面所講的科學跟哲學都是登峰造極。我們現在在《華嚴經》也算是學習不少,將近四千個小時。《華嚴經》裡面,用《華嚴經》佛菩薩的看法,世間的科學、哲學,佛陀還是把它說成世間法,不是佛法。為什麼不是佛法?科學、哲學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句話說得深,也說得非常圓滿。什麼是不二法?你看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有,見色聞聲起心動念;他有沒有分別執著?想想,有!對,那就是世間法。諸佛菩薩之法,實在講,我們把它分成五個項目,這是隨順俗諦。用世間法的觀察角度來看佛法,佛法也是世間法,所以佛法裡面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世間法。實際上佛法比這高出太多太多,高在哪裡?高在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沒有起心動念,這個高!太高了。所以方先生稱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個話不過分。

  佛法在哪裡?佛說得好,佛法在你心裡。佛法的總樞紐、佛法的總開關不在外頭,在你自己心裡,因為你本來是佛。這個佛是究竟圓滿佛,不是分證佛。現在你變成了凡夫,為什麼變成凡夫?因為你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做了一個凡聖迷悟示意圖,做了一片光碟,這個光碟可以大量流通。諸位細心的去看看你就明白了,你才真正體會到究竟圓滿,真正是像經上講的同異無礙。同異無礙就是一切都沒有障礙,你得大自在。大自在是佛法裡面講的解脫,法身、般若、解脫。解脫這個解念去聲字,不念「姐」,念「姐」是個名詞,念「謝」是動詞,把它解開。把什麼東西解開?把煩惱、執著、分別、妄想解開;脫是什麼?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叫脫。十法界像個小籠子;六道,小籠裡面的小籠子;三途,更小的籠子,像只小鳥被關在最小的籠子裡面,三途。三途籠子解開了還有一道籠子,六道;六道籠子脫離了還有一個籠子,十法界;十法界這個籠子解開了,你得大自在,外面海闊天空任意飛翔,佛法講的離苦得樂。

  你在十法界裡頭不自在,你在六道裡頭更不自在,在三途裡面很可憐,那個圈子是愈來愈小,佛法裡面稱為系縛。系縛是像繩索把你捆綁起來,你不自由,三個籠子。怎麼造成的?現在我們明白了,沒有人造,沒有人設計,沒有人把你關在裡面,是你自己造作,自己把自己關在裡頭。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好,春蠶作繭。蠶吐絲,吐絲做成繭把自己關在裡頭,叫自作自受。所以佛菩薩看到你叫可憐憫者,你怎麼會做這麼傻的事情?這是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一念不覺而起無明。不覺就是無明,迷失了本性。本性是圓覺,圓滿的大覺,這是本性。迷失了本性就變成不覺,立刻就變現出見分,從見分立刻變現出相分。見分是什麼?受想行識;相分就是物質。速度非常之快,剎那之間,這三細相馬上就起來了。三細相起來之後,就變成六粗相,三細六粗。六粗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給諸位說,這個速度是一剎那之間,非常快速。佛經裡面常常這樣的形容,叫一時頓現。這個意思就是一剎那頓現,好象同時現前,其實它有先後,有先後次第,但是這個先後次第太快。

  我們不說別的,我們看看科學家,這近代的物理學比古代的進步多了,因為現在有很多高科技的技術,電子顯微鏡(這從前沒有)發現出這物質現象。科學家的報告,所有的物質最根本上都是基本粒子所構成的。這個基本粒子應該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極微之微。而基本粒子一些重要的近代物理觀念有三個:第一個它沒有結構,沒有其他更基本的東西組成。我們講原子,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電子還有陰電跟陽電這個粒子組成的,基本粒子沒有,它沒有任何條件,這是物質。佛法裡面講的極微之微,它不能再分割,再分割就沒有了。第二個現象,物質跟能量是可以互相轉換的。粒子會變成能量,能量也會變成粒子,基本粒子物質互相轉變。原子彈就是根據這個理論發明出來的,把物質轉變成能量。如何把能量變成物質?這理論上是有,講得通,技術上還做不到,還沒有辦法。佛告訴我們,相分就是物質、就是基本粒子,確實是可以轉變的。為什麼?唯心所現。能量跟物質它的本體是一個,不是二。所以科學家講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在能量集中時候自然產生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存在的時間很短,這第三個。

  大部分基本粒子都不穩定,而且它們會在很短時間內崩潰、解散掉,實際上它這個崩潰解散掉就是變成能量。什麼原因它會變成能量?現在沒人知道,佛知道,八地菩薩以上他親眼看到。現在科學家只知道,在能量的世界沒有物質,就是連基本粒子都沒有,在這個能量的世界稱之為場,愛因斯坦把它稱之為場。場裡面是能量,能量確實就像天空當中的雲彩一樣,有時間很濃,有時間很薄;濃的時候就會發生物質現象,這個能量就會變成粒子。這是佛經上講的科學,跟現代物理學所發現的是一樁事情。這裡面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那個區別就在觀察的人,觀察的人如果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叫出世間法。如果這些科學家、哲學家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那這叫世間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效果在哪裡?出世間法真的解脫,像此地所說的,你得大自在;世間法,你還是不得自在,換句話說,你死了之後還要搞六道輪迴,你出不去,效果不相同。這就是說世法永遠沒有辦法跟佛法比的就在此地。

  我們學佛,要覺悟;學佛要不覺悟,依舊是搞世間法。這就是古大德常講的,你在佛法裡頭有信、有解,你沒有行。有信有解古人講叫知解之徒,這個徒就是這一類的人。你對佛法所說的東西你知解,實在講知解是不透徹、不究竟,你是聽別人說的,知解之徒。要用儒家的話來說,道聽塗說,聽別人講的,自己並沒有證得。今天科學家做實驗,用科學儀器自己看到,看到也是知解之徒,這個看到不算是真看到,為什麼?你是借著這些儀器看到的,真看到不要借著這些儀器,真看到用什麼?用清凈心看到,那你是真看到,不必用電子顯微鏡,不需要用這個。你看這宏觀世界,看這太空,太空裡面的星球成住壞空。這裡面起的種種變化,你用天眼看到,不要用顯微鏡,不要用望遠鏡。天文望遠鏡還是個工具,你還是隔一層才見到,你需要工具。甚深禪定這裡面看到沒有工具,這個意思要懂,不需要工具。運用工具就是隔一層,這就是方先生所說最高峰的意思,最高峰無需要儀器。

  科學裡面講的空間與物質,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我們在前面讀過不止一遍,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須彌山進入到芥菜子裡面去,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須彌山四周圍是四王天,四王天日常種種一切活動,沒有產生絲毫變化,甚至於四王天自己也不知道,這個須彌山它這依報正報全在一個芥菜子裡面,這是佛法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佛在經上講的四大海,我們地球上水多於陸地,這個四大海到哪裡去?到一毛孔裡面去了。我們這個汗毛的汗毛孔,到汗毛孔裡面去了。大海裡面所有的水族,並不知道這大海在一毛孔裡面。佛經上常講大小不二,我們前面讀過,什麼人能進微塵世界?普賢菩薩能進入微塵裡面的世界。微塵世界裡面這些人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世界在微塵裡面,普賢菩薩知道,普賢菩薩出入自在。現在物理學也談到這個現象,在相對論的觀念及公式當中有對這種現象的說明,他說物質的大小不是一定的,也不是絕對的,小中可以容大。譬如佛經上講的,須彌山走進一個芥菜子裡面,須彌山的四大天王他的本相一絲毫也沒有改變,一點都沒有影響。而四天王實在講他並不知道、並沒有覺察到,我們的世界怎麼進入芥菜子裡頭?他不知道這個事情。我們現前的世界是不是也是在芥菜子裡面?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所有一切活動統統都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這是什麼?這是法性的性德法爾如是。所以大乘經教裡頭確實有高等的哲學、有高等的科學。

  現在科學,用現在的儀器、用高深的數學探討佛法裡面所說的諸法實相,發現許多現象跟佛經上講的相同,譬如講我們現實的這個環境。《金剛經》裡面跟我們說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相,我們眼見的現前一切現象是什麼?你一定要懂得,都是基本粒子組成的,這現在大家都相信。基本粒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分子,分子再組成我們的器官,組成外面森羅萬象。你把它分析開那就是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現象剛才講了,它是不穩定的,它剎那之間就消失掉,我們看到它的存在,那就不是它一個粒子,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所以我們看到是相續相。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億萬分之一秒,你沒有辦法覺察。我們所真正看到的,感官的世界裡面看到的是這些現象的相似相續相,決定沒有前面一個粒子跟後面一個相同的,沒有,決定沒有。

  這些粒子怎麼樣形成的?佛是一句話說破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想是個能量,這個能量的作用非常之大,為什麼?能量能變現出物質,能現色法。佛經上古大德的解釋,見分想見,見分要見,相就出來了,這不是從心想生嗎?所以真正契入寂靜的時候,寂到極處,清凈寂滅!寂滅現前,那就是常寂光凈土。裡面有沒有相?沒有相,沒有相當中能現相,雖現相,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這叫不二法門。為什麼?相是妄相,相是幻相,一絲毫障礙都沒有。好象一面鏡子一樣,照到外面是現相,相即無相,鏡子確實沒有相,所現的相也是空的,鏡子里絲毫不染著。要知道比喻,下面經文我們就要講比喻,怎麼比喻都沒有辦法比喻到恰到好處,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接近,決定沒有辦法跟真相比喻到完全相同,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有智慧的人,從比喻當中他能夠領悟、契入。所以比喻在佛法教學裡面是個非常好的方式,因比喻而契入境界。

  這就說明無論是精神的現象、是物質的現象,它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短,這事情不能不知道。世間人研究物理、研究量子粒學、研究相對論的,可以說都是很聰明的人。他們從物理學的觀點,觀察時間、空間、物質以及現象,他們接觸到佛法,感到非常驚訝,為什麼佛經上也有這些類似的講解,把近代物理學當中最精採的部分在佛法全都給描繪出來。佛法里真有科學,在近代確實有幾位學科學的用科學的觀點來看佛法,有個好處,好處是什麼?肯定佛法不是迷信。現在大家相信科學,佛法里有科學,科學幫助佛法破除一般人心中對於佛法是迷信的錯誤概念,它能幫助它破除,這是它能做到的。至於如何契入佛法?契入佛法就是明心見性才算是契入,不能明心見性不算契入,沒契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為什麼?只有明心見性你才超越十法界,前面講的三個籠子都破了,你出去了,恢復自由,你得到真的自在。《華嚴經》上講的不自在的因三個,妄想、分別、執著,你總要記住。沒有妄想,你成佛了,你所有一切的系縛完全斷掉了。

  三個籠子裡面最小的籠子破掉了,最小的籠子我說的是三途。純善無惡,你還是有執著,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不過執著裡頭你是善的,沒有惡,惡念沒有了,惡言沒有了,惡的行為沒有了,你在純善裡面,最小的籠子是三途(餓鬼、地獄、畜生),這個沒有了。什麼人脫離了?小乘須陀洹;大乘《華嚴經》上講初信位的菩薩,沒離開六道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他在佛法裡面學習得到純善。《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心善、行善、思想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個人就是須陀洹,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他只有往上提升,他不會往下墜落,為什麼?他四相破了。《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四相破了,所以他不墮落。如果我們還有這個執著,有人我是非,這是四相沒破。四相沒破,出不了六道,他還是被業力在操縱,他還是會墮三途,這要知道。所以這個不安全。

  我們今天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到達須陀洹這個層次,說老實話,非常困難。你自己冷靜去思惟、去想想,你的習氣能斷掉嗎?你對人能平等嗎?這個人我討厭他,就不喜歡他。做不到!四相破了對人是平等的,不會跟人結怨。我們不想跟人結怨,但是不知不覺的常常跟人結怨,這是什麼?習氣。讓你不知不覺,你的言語態度很容易得罪人,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結的冤讎不曉得,自己覺得我很正常,我沒有故意。這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把你的話聽錯了,解釋錯了,結成怨恨,所以言語要小心、要謹慎。孔老夫子教學第一個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為什麼言語這麼重視?禍從口出。所以從小就要學言語,言語要有分寸,決定沒有兩舌、妄語、惡口、綺語。這從小要養成習慣。尤其是惡口,就是說話很粗,我們現在講不懂禮貌,不懂禮貌就常常容易得罪人。現在人不講禮貌,不講禮貌會不會得罪?會!很容易。人家心裡聽了不舒服。你到什麼地方去找到真正一個好人,天天提醒你?果然真有這麼一個好人,天天提醒你、幫助你,你會恨他,你會討厭他,你怎麼天天找我麻煩,你怎麼天天說我不是,我到底什麼地方錯了,不承認。總以為自己沒有過失,總以為別人冤枉我,我受多少委屈,不知道這是自己的的毛病習氣。這樣的心態,他這一生的功課做不完。我們一般的觀察,絕大多數他會墮落,他來生得不到人身,就是他也降級,他不是留級,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

  如果曉得這個事情可怕,知道這個事情嚴重性,自然全心全力的求生凈土,這個世間放得乾乾淨淨。為什麼?凈土這條路子我們有把握,我們這一生能成就,其他法門不行,煩惱習氣真的斷不掉,這不是假的。自己對自己不可以高估,也不能夠低估,高估,我們就發狂了,狂妄無知,那造罪業;低估,自卑心太重,佛法常講的不敢承當,都使障礙提升。所以佛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保持平常心。平是什麼?平等,常是恆常,永遠保持平等清凈,那你就不斷向上提升,而且提升的速度非常快,進步是幾何級數的這個樣子。凡事起頭難,起頭非常困難,為什麼?要革除習氣,要有很大的勇猛心、精進心,這很困難。業障太重,最好用什麼?拜佛,真干,一天至少拜三百拜。實在講,對業障重的人三百拜不夠,最好一天拜三千拜,你沒有時間打妄想。三千拜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十幾個小時。每天十幾個小時拜佛,不打妄想了。

  倓虛法師跟我們講的曬蠟燭的法師,叫什麼名字我忘掉了,《影塵回憶錄》有記載。這個法師也是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在寺廟裡面做香燈,人非常老實。老實人常常就有人欺負他,跟他開玩笑。夏天很熱,大太陽,有人跟他開玩笑。都是同參道友出家人說:香燈師,你的那些蠟燭放在那裡上霉了,你還不搬去外面曬一曬?他真聽話,他把蠟燭全搬到外面去曬。上午搬到外面曬,下午全部融化了。晚上上晚殿的時候沒蠟燭,只好把蠟燭心撿回來,用那個點燃,沒有一個不笑話。維那師看到,實在太不象話。從前人心還是厚道,也不過分責備他,向老和尚報告。這是對的,這是有修養的,你不要去責備他。老和尚把他找來,問他:到底怎麼回事?他就說:某人叫我蠟燭上霉了搬出去曬一曬,沒有想到晒成這個樣子。老和尚聽了笑笑,好,很好。你的香燈就做到今天,明天不要你做香燈,換個香燈師。老和尚成就他,知道這個人是法器,老實,孺子可教。老和尚把他送到育王寺,育王寺里有釋迦牟尼佛舍利塔,就叫他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真老實,你教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他真的一天拜三千拜,什麼念頭也沒有,天天拜佛,拜了三年,他開悟了。是不是到明心見性,我們不知道,但是他能作偈子,他能作詩,他能講經說法,大眾對他刮目相看。三年,心地清凈,清凈心生智慧。

  所以消業障、消罪業最好的方法拜佛。有人修行一生就是拜佛。過去我在台灣看到的懺雲法師,他身體不太好,每天拜三百拜,他大我一輪,今年九十三歲了,還在,這是想不到的。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看他,那個身體不好的壽命都不會很長,五、六十歲頂多,他能活到九十多歲,這不容易。另外有一個達宗法師,跟我們一起修行的,有菩妙法師,三個出家人。我們茅蓬住五個人,兩個居士,我年齡最小,還有一個老居士,朱鏡宙老居士,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七十歲,懺雲法師、菩妙;菩妙大我五歲,懺雲法師那時四十齣頭,我三十歲,他四十二歲。茅蓬裡面主要的功課就是拜佛,懺雲法師給我的功課是每天八百拜。有時候我也拜到一千二百拜,不多,但是八百拜是保持住,拜了半年。確實山居清靜,沒有閑雜人來訪問。交通不方便,沒路,上山沒路,我們自己開一條很小的路。那是真正搭了一個茅蓬,屋頂是茅草蓋的,牆是竹籬笆編的,竹籬笆做圍牆。那籬笆還透風,我們用水泥,把它抹一層水泥,風吹不進來,很簡陋。那真修行,真有一點道心,有古人的味道。

  現在人富裕了,福報大了,古時候那個味道沒有了。那個環境修行,心清凈,心是定的。現在福報是大了,修行障礙也大,你那個心定不下來,天天名聞利養,天天五欲六塵,這樣下去果報肯定在三途。這樁事情如果我們常常想著,警覺性就很高;如果常常想不到這個事情,很麻煩,這一生當中恐怕依舊脫不了輪迴。要是真的脫不了輪迴,可苦!我們會想到在六道裡頭一世不如一世。縱然你修得不錯,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生生世世都這麼做,做個十幾世,十世、二十世,累積成很大的福報,那個福報現前就是帝王。你做了帝王,你造不造業?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的,佛陀教導我們決定不要做國王,為什麼?殺業太重。十世以上的善因果報,一世享完。享完之後,你的惡業現前,來生能得人身少數,很少很少。這個事情只有佛給我們提出警告。

  佛勸我們,決定在這一生永脫輪迴,那你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決定求生凈土,親近彌陀,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習、求證三昧自在,這就對了。出定、入定隱現同時自在,像這個經上所說的。到極樂世界之後就安穩,問題全解決了。你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現前,永遠不會失去,這是寂。用是什麼?用就是慈悲,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都在那個寂裡面,起作用就是慈悲,慈悲就是無條件的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一定要記住,包括的是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因為他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你對這個宇宙萬事萬物沒有不愛,真誠之愛,無條件的愛,叫大慈大悲,這個愛心發出來之後,這是法身菩薩,無條件的。十法界,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是有條件的,什麼條件?法緣慈悲。他不是無緣,他是法緣慈悲。六道裡面的愛是眾生緣慈悲,就是《弟子規》裡面講「凡是人,皆須愛」,仁民及物。我愛一切人,我也愛一切人他所喜歡的物品,這是眾生緣慈悲。最圓滿的,就是沒有條件的,那是法身菩薩、諸佛如來。這個境界,要到極樂世界才真正能夠證得,不到極樂世界,我們在這裡聽說,聽釋迦牟尼佛、祖師大德們在華嚴會上所說的,聽來的。

  我們要從知解變成契入,我們要行,我們要證。行是什麼?行就是放下。知解,就是章嘉大師給我們講的看破。知解很重要,你不知不解,你不肯放下;真知真解,不要人勸自然放下,會放得很徹底,會放得很乾凈。放下多少,你就提升多少,正比例。如果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那你跟釋迦牟尼佛,你跟惠能大師平等,同一個境界,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說放下多少,跟你契入境界是成正比例的。你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你跟阿羅漢平等,你證阿羅漢。再放下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你跟菩薩平等。阿羅漢有八個階級,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就是你放下分別執著有多少,你跟哪個級別相同,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修行修什麼行?就是要修正、修理你那個放不下,就修這個。這個東西不能勉強,勉強叫你放下,還是沒有放下。為什麼?形式上放下,心裡還是沒有放下,這沒有用處的。真正放下,說老實話不在形式,是在心地。事沒有障礙,事事無礙。障礙在哪裡?障礙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產生大障礙。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樣子,放得很徹底,他為什麼要把事放下,心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可以了,何必在事上要放下?心裏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看不到,不能影響人,事上你看得很清楚。心裡沒有,事上也沒有,大家這才明白。如果釋迦牟尼佛事上樣樣都不放下,教化眾生就有相當難度,尤其是娑婆世界這個地方眾生剛強難化,《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必須是內外一如,表裡不二,裡面放下了,外面也放下。這是成就自己,就幫助了別人。

  隨眾生業異,所見差別。眾生無量無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一樣,業不相同。業不相同,果報不相同。這就是常說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道理在此地。因果這門學問大!這是六道裡面的事實真相,你沒有出六道,你決定離不開因果,佛法在世間也離不開因果。什麼時候才離開因果?妄想放下,就沒有了。可是你要記住,入定的時候沒有,出定的時候就有。出定時,眾生有感是因,菩薩有應那是果,這就是佛法不離因果。眾生沒有感,佛沒有應,法性沒有應。由此可知,一念不覺,這個第一念沒有因,不覺,第一個因從哪裡?第一個因是不覺,不覺就把法性變成阿賴耶,就產生變化。第一念是沒有因的。所以是妄,阿賴耶不是真的,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阿賴耶在剎那之間三細相生起來了,業相,業是動,這一動,轉相就生起來,轉相是什麼?精神現象,跟著色相就生起來,物質。就這麼來的!以後這妄想分別執著愈來愈嚴重,所以就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愈來愈嚴重,給諸位說,時間速度非常快,都很短暫,短暫到你沒有辦法想像,虛空法界依正莊嚴一時頓現。從相上看差別,無量差別,從性上看一味。

  菩薩從相見性,所以他永遠是如如不動。境界現前,這個境界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他說得好,說得簡單,說得清楚,真相是什麼?清凈,本來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說時五句是有先後,實際上感受、觀察沒有先後,同時的,同時具足,同時遍滿。我們前面讀過,遍滿,遍滿虛空法界。而且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這個遍是圓遍不是分遍。分是一分一分的,科學家現在所發現是一分一分的,佛所講的是圓滿的,究竟圓滿,不是一分一分的,面面俱到。科學家看到的,好象我們穿的袈裟,他看到是一格,這是一部分;佛菩薩所看到的是圓滿的,整個的,那怎麼會一樣?這差別在哪裡?科學家、哲學家依舊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就沒有辦法看到圓滿。但是他們現在也看到的是,這一小部分裡面包括圓滿,這個他發現了。雖然發現,還不能證得,沒有辦法起這個作用。

  這是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全息照片。這是最新的科學。一張全息的照片,它是用兩組雷射光來拍攝的,照片出來之後,譬如照的是一個人像,你把它撕成兩半,每一半看的還是完整的相。不是這個相分成兩半,不是的,每張裡頭還是完整的相;撕成四片,四個完整的相;再分成最小的,每張裡頭還是完整的相,這是一般人不思議的境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一微塵里有整個宇宙完整的相,不但是它就是完整的宇宙,一絲毫不欠缺,就在一微塵裡頭。然後我們想想,我們這個形相有多少?無量無邊,每粒微塵里都有。就是每粒微塵都有娑婆世界,每粒微塵里都有太陽系,都有地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們這個身形起變化,所有一切裡頭統統都起變化,無量無邊。所以你要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佛是這麼簡單、這麼明白的告訴我們,我們念念要清凈,念念要善,人性本善。

  惠能大師明心見性,頭一個就說,自性是本自清凈。這就是佛說,自性本凈。中國老祖宗說自性本善,所以我們常講自愛。什麼叫自愛?愛自己的本善,愛自己的本凈。真正愛自己的清凈就不受一切染污,愛自己的本善,不受一切邪惡。內心裡頭沒有邪惡,內心裡頭沒有染污,這個人叫自愛。自愛而後才能愛他,現在人難在不知道自愛。一切時一切處,他都在被染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跟邪惡掛勾。他扭曲了自己的性德,無中生有,變現出三途六道,所以那是夢中境界。

  下面說「諸佛得道自在故,隨眾生業自在故」。如果不得道自在,你就不能隨眾生業自在。所以要幫助眾生,一定先成就自己。這佛在經上常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個意思是說,你自己沒有得度,你要去度別人,沒這個道理。我們從最淺顯的地方來說,我自己沒有做到,要求別人也是無有是處。所以別人做不到,那是應該的,我自己沒做到,怎麼可以怪別人?我們在湯池辦班教學收這麼一點效果。靠什麼?靠老師。我們要求老師自己要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你才能教人。真正是難得,他們做到了。只有自己做到,然後下鄉到農村裡教,到農民家裡面去教,產生效果。如果自己沒做到,那怎麼行,那不能成功。所以我們常常想,佛陀他的教學為什麼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孔子的教學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什麼原因?自己做到了,而後說到,而後教人,人家相信,從內心裏面佩服你,服你。自己沒有做到,強迫別人去做,人家縱然做了,心裡不服,總覺得這不是味道。所以要恆順眾生,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沒有辦法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菩薩的事情,不是凡夫。

  底下說「然如來心無作性故,智隨影應,無去來性而可取捨」。無去來性。如來心無作性故,如來心有沒有什麼創作?沒有。要有創作,他就起心動念,他就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有作是凡夫,無作是佛菩薩。無作而無所不作,無所不作而無作,無作與作不二,這就是寂用無涯。我們凡夫是有作,有作裡面就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產生這個副作用。如果他心清凈,他作的是凈業;他的心染污,他造的是染業。染業裡面有善惡,他心善良,為眾生不為自己,他造善業;為自己不顧眾生,他造惡業,有作。怎麼能跟佛菩薩相比?佛菩薩無所不作,那是恆順眾生。恆順眾生的時候無所不作,雖然無所不作還是無作,為什麼無作?他隨順法性,法性無作。就是對自己來講,內心是隨順法性,外面是恆順眾生。

  譬如我們用釋迦牟尼佛來說,釋迦牟尼佛恆順眾生,現身為眾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恆順眾生。這是作,無所不作。真的你去問他,他樣樣通,沒有一樣他不跟你講清楚、講明白,他教你,無所不教,想學什麼他都教你,可是怎麼樣?作而無作,他心地清凈一塵不染。所以在般若會上佛說過,如果有人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佛怎麼樣?佛從來沒有說一個字,四十九年沒有說出一個字,就是隨順法性,法性空寂,法性什麼都沒有,他的心清凈,從來沒有起個念頭。念頭都不起,哪來的分別執著?但是事相上他沒有一樣不執著。所以他作這些,他不生煩惱,他沒有牽掛,他沒有顧慮,他得大自在。我們凡夫做的事情是顧慮很多,牽掛很多,煩惱很多,不自在,這就是世出世間的差別,這就是迷悟的差別。所以覺悟的人他什麼都可以作,他是作而無作,他沒有業,就是愛取有裡頭他沒有「有」,他愛取有都沒有,三個都沒有,他無所不作,無為而無所不為。先要做到,真正做到無為、做到無作,就稱性了。自性裡頭沒有,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我們現前怎樣去學習?現前學習做了之後不要放在心上。我們念佛人常講,祖師大德常常教給我們,譬如你建立道場,道場在運作,當你休息的時候,心地里一塵不染,乾乾淨淨,開始學是這樣學;做事的時候你做,做完之後心地乾淨一塵不染,保持你的清凈心。到什麼時候你才入境界?入境界的時候是作而不作、不作而作,作跟不作不二,那你成菩薩,你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凡人學菩薩就是事情來的時候我認真去做,做完之後恢復清凈,你不要去憂慮,不要去牽掛,不要去管將來怎麼樣?明天怎麼樣?不要想這些,明天還沒到;不要想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要去胡思亂想,想前想後全是妄想,你不生智慧,你生妄想。如果你能保持清凈心,你生智慧不生妄想,事情來了智慧應付,應付得圓圓滿滿;如果妄想去應付,那就很辛苦。所以佛法不用分別執著,高就高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要懂得,應該要學習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四四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最後一段,李長者的《合論》,這段我們沒學完,今天接著再學習。論文不長,我們從前面念一遍:

  《論》:「從有勝三昧已下,八十一行頌,明三昧自在分,如此同異無礙自在大方網三昧門。入出隱現同時自在者,隨眾生業異所見差別,諸佛得道自在故。隨眾生業自在故,然如來心無作性故,智隨影應,無去來性,而可取捨。」我們上面學到此地。末後這句非常重要,我們學了這麼久應該都知道,《華嚴經》上所說的全是我們自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分,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才變成現前這個狀況。

  很難得的,古人講「知解之徒」,我們今天就屬於這一類的人,我們知道這個事情,我們也了解。當然知道不夠透徹,了解也只是少分,這就非常的希有難得。那我們不得受用,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裡?我們沒有行、沒有證。行證我們現在也明白了,行證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放下。只要沒有放下,學得再多都是知解之徒。我們現在叫什麼?叫佛學,不是學佛,學佛是有真的受用。只是天天聽明白了,搞清楚、搞明白了,用不上力,不能夠把它融合在我們生活裡面,不能夠融合在思想裡面,不能夠融合在工作、在待人接物裡面,所以依舊是凡夫,這點我們要很清楚。既然有知解,我們就要努力,要把它變成自己的,它本來就是自己的。

  我們說到這個地方,你就想起釋迦牟尼佛,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從十九歲到三十歲非常精進勤苦的學習,他的成就,成就是知解之徒。可是人家到菩提樹下這一坐,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了,實際上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一放下,行證就圓滿。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佛法真的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所講的,知難行易。你看知多難,世尊示現十二年求知,證果呢?轉凡成聖一念之間,原來一放下就是。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放不下。那放不下,從前李老師也常常警告我們,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多次的提出,如果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雖然你在佛門裡面種下善根,可是你還要長劫輪迴。長是很長,劫是論劫數,你還要在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苦不堪言。搞生死輪迴你一定要曉得,你好好自己想一想,檢點一下,這一生造些什麼業。佛法裡面說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想我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業,我這一生當中所受的就是,業因果報,我這一生所受的是前生造的業;「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想想我來世怎麼樣,你就想想你這一生所乾的,你所想的,你所說的,你所做的,你知道了。為什麼?這是這一生造的因,來生果報。這事情如果一想就太可怕、就不得了。

  前天美國一個同學劉富台到這裡來看我,我們有十幾年沒見面。很難得,他學科學,他把現代的物理學,太空物理裡面所講的時間空間、能量物質跟佛經上所講的來對應,發現經典令他嘆為觀止!他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全世界的宗教要能跟現代科學兩個對應,大概只有佛教。這是愛因斯坦說的。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跟大家說明,佛經內容是什麼?佛經確實它不是宗教,它的內容無論是大部經、小部經,所講的無非是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我都是這麼介紹的,這是非常有力的一個證明。他寫了一篇論文拿給我看,我今天早晨把它看完。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教介紹給我,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劉居士這篇論文寫得很好。我跟他說,他也肯定,我說佛經裡面所講的科學是現代科學裡面最高峰,回過頭用佛的話來說,究竟圓滿的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都是我們自性裡面圓滿具足。

  你看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圓圓滿滿,跟諸佛菩薩絲毫沒差別。我們今天淪落到這個樣子,知不知道慚愧?這很重要,如果知道慚愧,真對不起自己,我們中國習俗說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那個話說得很淺,對不起自己的本性,對不起佛菩薩無量劫來辛苦的教誨。非常不容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把這些理論、方法、效果都能搞清楚、搞明白,雖然是少分,這個少分足以幫助我們這一生圓滿成就。千經萬論歸結到最後一句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在《華嚴》裡面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全都說盡了。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放下就是。這個地方講到最後一句,然如來心無作性故。什麼叫無作性?作是造作,沒有造作性就是說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就是佛菩薩。起心動念是什麼?起心動念是妄想,這一起心動念,我們前面講太多了,緊接著就是分別,從分別緊接著就是執著,連帶起來的。

  我看到劉居士這篇論文的報告,現代科學承認物質是假的,跟佛法講的完全相同。物質是能量變現的,他講到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應該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極微之微。他說這個東西就是能量,它會變成能量,能量會變成物質。變成物質的現象,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也就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所看到一切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佛法裡頭包括精神現象,他用《心經》裡面來解釋色受想行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科學還沒有講受想行識,它講到物質,沒講到精神,受想行識是精神,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見相兩分都是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能量。所以能跟質可以互相交換,能就是質,質就是能。真正見性的人,能質交換的時候,他得自在。

  我們前面讀的經文就是,他就是自在,可以隨意把能量變成物質,他有個化身,你看他到十法界,佛菩薩到十法界,眾生有感,他就現身,那個現是什麼?能量現的。能量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就像虛空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眾生心動個念頭立刻就現前。他不是從很遠地方來的,不是,就在你面前現的,他這麼自在。要沒有的時候,馬上就恢復成能量,沒有了。像我在此地跟諸位講過幾次,我們周邦道周老夫人她見那個地藏菩薩,她家的大門沒有人開,突然到她家裡來化緣。化緣也沒給他,這個和尚就走了,走出客廳人就不見了,外面大門沒有開。那是什麼?能量現前。所以用科學解釋,很好解釋。當然周老夫人與佛法有很深的緣分,她才會有這個感。這個感是冥感,不是她有意思去感的,是時節因緣到了,地藏王菩薩那裡有感動,就現身。現的還真的是出家人的樣子,來托缽、來化緣,走了以後就沒有了,就是這麼個道理。你看這多自在!什麼身都能現,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現,他就現什麼身。但是要曉得,無論現什麼身,無論說什麼法,他都沒有起心動念過,這不可思議!

  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叫什麼?這叫如來心無作性故。是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樣子的,麻煩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無明是什麼?就是阿賴耶。一念不覺把我們的本性變成阿賴耶,這一變之後他就不能回頭了,愈迷愈深。就是我們比方,妄想、分別、執著,三種顏色的三副眼鏡一樣,戴在眼睛上忘掉了,不知道拿下來,這愈迷愈深。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能不造業,像《地藏經》上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罪業也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真有感受,就像作夢一樣,你做惡夢確實在夢中嚇得一身冷汗,我們在六道搞輪迴就是做惡夢。阿賴耶識裡面這些業習種子,阿賴耶實在講就是儲藏室,善的種子、惡的種子統統收集在這裡,這裡頭十法界的種子都有。佛、菩薩、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餓鬼、地獄,那個種子全都滿滿的,這是因。經上講的四緣生法,這是親因緣,親因緣統統具足;你將來承受什麼樣的果報,那就是你的所緣緣,你是想哪個緣,你想什麼它就變什麼。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沒有主宰的。我想成佛,沒錯是很好,可是你有貪而無厭,那就不行,你想佛的成分多,還是想名聞利養、想權力、想地位這個成分多?這去比較,如果想這個多,你就被這個牽走了。如果你想佛多的話,你這一生真成佛。

  佛門有一句話說「富貴學道難」,富貴人想不想成佛?想。名聞利養放不下,權力放不下,地位放不下,五欲六塵的生活放不下,他學佛只有少分,一生當中大概學佛只有百分之一、二分,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七、八分都是貪瞋痴慢,都是名聞利養,所以他還是拉回來了。這樁事情我們自己要認真檢點,我們看到別人是這樣的,想想自己;如果自己也是這樣子,這麻煩大!真想這一生成就就要徹底放下。我們非常感謝世尊,感謝他老人家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的物質生活就三衣一缽。每天住在樹下,還不是同一棵樹,這佛在戒律上有規定的。那個大樹特別大的,你很喜歡它,每天在那裡睡,你起了貪心,天天要換,不可以在同一棵樹下。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決定沒有挑剔,生歡喜心。實在講功夫要是到了,能夠境隨心轉,就像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再不好的飯菜,或者是餿了的、壞了的,在你舌頭上它馬上就變了,變成美味,這是真的,境隨心轉。我們轉不過來是什麼原因?轉不過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轉不過來了。離妄想分別執著,確實它是隨緣在轉。

  底下這個比喻是智隨影應。這個「智」就是自性裡面般若智慧,在阿賴耶四分裡面證自證分,所以這個智慧不是外來的,是你自己本有的。你今天不相信自己本有,我不用思考,我怎麼能辦事?我不用思考,我怎麼能學經?思考是什麼?思考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我們都用這個。用這個心就叫妄心,楞嚴會上佛講得很清楚,用這種妄心修行,用妄想執著修行好比煮沙為飯。那個沙你怎麼煮它也不會變成飯出來,為什麼?它不是成米飯的因,你煮米才能成飯,你煮沙怎麼能成飯,這就是你搞錯了。那成佛用什麼?成佛用真因。真因是什麼?此地講的,如來心無作性,這是真因。換句話說,必須這個功夫真正用功,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然後你才能隨緣。你看他的隨緣是智隨緣,我們今天隨緣是煩惱隨緣。我們錯,錯在這裡。

  無論是心法、無論是色法都沒有去來性,無去無來。我們這個身,從我們住的地方到學會來,這個身是不是真的從那邊到這裡來了?一般人都說這當然是真的,還假得了嗎?你不是從那裡到這裡來嗎?如果是對佛菩薩講,佛菩薩笑笑,不是的。真相是什麼?真相是那個地方滅了,這裡現了。你不是一步一步走來的?對,你前一步這個地方滅了,走這一步這裡現了;這裡要滅了,那一步又現了。我這樣講法,常常來聽經的同學你會聽得懂。就像電影幻燈片一樣,前面一個滅了,後頭一個生了,你看電影里的人從這邊走到那邊,那要好多張底片。真相是這個,無去來性。你以為真的從那裡走到這裡來了?錯了!我們把錯認為是對的,對的都搖頭,哪有這種道理!真的。那個電影不過一秒鐘二十四張,換二十四個底片。我們現在這個境界,就像佛在《仁王經》上方便說,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一秒鐘,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所以無去來性,而可取捨。這就是無可取捨。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於一切法沒有取的念頭,也沒有舍的念頭,為什麼?取捨都不可得,取捨不二。真正是《般若經》上講的,這真是高科學,「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還有什麼好取捨的?然後我們曉得,你這一生的遭遇是緣,真正明了,隨緣,隨緣得大自在,隨緣裡頭有真樂。大用無方,這是長者他的結論就結到此地。

  下面這段就是底下第五大段的經文,第五大段完全是講比喻,他在此地說「如響應聲喻」。這個響應聲,在山谷裡面,我們長嘯一聲,那個迴音就過來了。我們長嘯一聲是響,立刻就有迴音,響應聲,這裡頭沒有取捨。「如水潛流隨諸卉木各滋生喻」。水在大地裡面,我們看不到,有沒有水分?當然有,沒有水分,草木怎麼長起來的?今天草能在那裡長,下面就有水分,樹長得愈大,它吸收的水分愈多,可是你看不出來。下面「如春陽生草木喻」。這是陽氣,我們現在講的是空氣,草木要生長它要有種子,它要有水分,它要有陽光,它要有空氣,沒有這些緣它就長不好,甚至於不能生長,所以這是它的一些增上緣,不能缺少的。「如水養魚龍喻」。這是海水、江水、河水,這裡面很多魚,有魚、有龍,比喻現在所講的水族。「如地所生草木喻」,草木不能離開大地,離開大地它不能生存。「如火成食喻」。我們現在飲食,實在講在遠古時代,人不知道用火,打獵打來的都是生吃,到以後發明用火烤,最初大概是烤肉,烤了之後比生吃好吃多了。那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燧人氏,燧人氏就是發明火,火,燧人氏。伏羲氏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火,燧人氏跟伏羲氏很近,那個時候開始有火食。到神農的時候這就更進步了,神農懂得耕種,從游牧生活方式就變成定居,他這個農耕,他就定居了。用這些比喻,「如風發生所益眾生長短壽生喻」。後面講的喻講得很多,這是略舉幾種。

  底下這幾句話很重要,「以喻思之,以智照之」。佛在大乘經裡面又說,佛講經常常用比喻,有智慧的人聽到比喻他能開悟,所以佛經裡面的比喻很多很多。可是聽了比喻之後,你一定要有智照,你才會覺悟,你要沒有智照,聽比喻也聽不懂。用比喻來教學,這是世出世間這些做老師的,他們這些人用得最多,古今中外都是這樣做法的。所以要智照就明白了。「執計情亡,任真之智,本合如是」,這幾句話講得好。執是什麼?執著,計是分別,情是妄想,亡就是放下。你看這四個字,執著放下了,分別放下了,妄想放下了,這三個一放下,你的自性就現前了。所以任真之智,任是任運,這就是自性寂用,我們前面最後念的這一段「寂用無涯」,任真之智就是寂用無涯。你的自性本來是清凈寂滅。這個滅是滅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寂,寂凈、乾淨。智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是外來的,它就透出來了。

  本合如是。本,我們一般講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再舉最明顯的例子,《弟子規》所說的,《感應篇》所說的,《十善業》所說的,儒家禮裡面所說的,佛法的戒律裡面所說的,那是本來如是。你要是真正覺悟了,你的言行舉止就是這樣的,不是哪個人規定的,是你自性起用,就是寂起用,就是這樣。我們換句話說,你自己真心起用本來就是這樣。那現在為什麼不是這樣?現在是你用妄心,你不是真心。我們迷得太久,現在真心怎麼恢復法?佛菩薩是覺悟的人,用真心的人,我們從外表上來學,外表上學裡面會起感應。從外表上去學就是從戒律上學,他是怎麼生活,他是怎麼說話的,他怎樣做人的,他是怎麼工作的,他是怎麼接物的,你學這些。學久了,外表很像了,裡面就有感應,就產生變化。這是一個方式,從外表學到裡面,這是中下根性的人用這個辦法。上上根性的人不從外面學,從裡面學,裡面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舍掉了,沒有了,自性顯露。那個戒律不要學,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諸佛菩薩決定沒有兩樣,本合如是。這是兩個方法,為什麼?表裡一如,內外不二。

  釋迦牟尼佛跟我們示現的是從裡面學的。他也沒有去哪裡受過三皈,他也沒去受過戒,他出來參學是印度許多宗教,佛經上給我們講九十六種外道,包括學術界,他都去參學。他參學完了之後,沒地方好學了,都學盡了,菩提樹下這一打坐,一放下,這就現前了。他的心、他的言、他的行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在中國惠能大師,也是一時就放下了,叫頓超。這一放下,這個時候的境界就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教下的大德們,他們是從外入內。諸位要曉得,惠能大師沒有受過三皈,也沒有受過五戒,到五祖那裡去,五祖沒有給他搞這個儀規。幾句話談了之後,好,碓房去做義工,做了八個月義工,傳法的時候也沒有做這個儀式。要做這個儀式,《壇經》上一定有交代,沒有做這個儀式。只是給他講講《金剛經》上道理,講到應無所住,他豁然就開悟了,說出這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開悟,什麼叫自性?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說出來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就是徹底明白了,衣缽給他,沒有給他做三皈五戒,這是從內。內證當然快,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真叫上上根人。所以不要瞧不起人,沒念過書,樵夫。兩個人的示現,這裡頭很深的意思,告訴我們一切恭敬。對釋迦牟尼佛的恭敬,那沒有話說,人家是王子,貴族出身的當然對他恭敬。惠能誰對他恭敬?砍柴、賣柴的苦力,你看一放下,馬上成佛。這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的,一切恭敬,千萬不可以瞧不起人。你看他笨頭笨腦,他一下放下,他成就你怎麼比都比不上。怎麼可以瞧不起人、自以為是?這是最糟糕的,最難回頭。

  這下面說「為執計故」,執是執著,計是分別,這句話講的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每天都是分別執著,「設得一分出世道果」,這是講什麼?你能放下一分,這個得就是真的放下了,你能放下一分,你得一分受用,佛法里一分受用你得到了,「亦不能為大自在故」。大自在是什麼?是佛菩薩。亦不能為大自在故,我們把大改成小,能為小自在故,真的,這不是假的。須陀洹得少分,斯陀含得兩分,你從這裡去看,四果四向八分。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算進去五十二個位次。你能夠得一分就一分受用,這一分受用六道凡夫比不上。雖然作用不大,四禪天、四空天人他們那個定功也很了不起,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控制住,讓它不起作用。當他控制那個時候,他的能力超過須陀洹、超過斯陀含。初果、二果論定功比不上色界、無色界,但是講功德那超過色界、無色界太多!色界、無色界是凡夫,初果是聖人,聖人所證的是位不退。非想非非想天人,這是六道里最高的,四空天最高的,他定功失掉,也就是壽命沒有了,死的時候會墮地獄,須陀洹不會,須陀洹步步上升,他不會墮落,那怎麼能比!這是什麼原因?斯陀含斷了煩惱,只斷一點點,斷了;四禪、四空天是壓住,控制住,沒斷,沒斷你控制不了,煩惱就起現行,道理在此地。好象我們發脾氣,心裡很不高興,知道這是不應該,壓住,這壓了,也能夠不發作;另外一個人功夫深的,他根本沒把這個放在眼上,他就化解掉了,這功夫不一樣,這些道理我們要懂。最後這一句,這是對我們凡夫講的,凡夫你能得一分出世道果。「道果」兩個字非常重要,那是在行門,這不是解門,解門沒有道果。所以你真的放下一分、二分,雖不得大自在,也得小自在。這品裡面的大段,第四大段「無方大用」,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我們看第五大段,先看清涼大師經前面簡單的介紹,「第五一切下」,下面一首偈子是「一切如來咸共說」,就是這句以下,「喻況玄旨分」,玄是深遠的意思,很深很遠很大,旨是宗旨,也就是重要的部分,用比喻來說。前面李長者《合論》提了這幾句,這幾句是後面的,後面這一大段的題目,就是喻況玄旨。「亦名舉劣顯勝分」,這個意思就更好懂,舉就是舉比喻、舉例子,舉的例子是不太高,但是從這個例子上能夠顯示出性德的殊勝。這一大段有兩個標題,「以上所說普賢行德窮於佛境」,這句是把這品經前面四個大段,第四大段是無方大用,無方大用裡面有十段,所說的全是普賢菩薩行德,跟凈土宗的關係非常密切。你看《無量壽經》上,還沒有到正宗分,序分,它的序分長,分為兩篇上下,下半段就是「德遵普賢」。你就曉得到西方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修普賢行德,這就是《華嚴經》。

  所以乾隆時候的彭際清居士講,那是大德居士,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是一部經。我們看清涼這個開示的話,彭際清居士說的沒錯,《華嚴》全講的是普賢行德。這個行字好,行是日常生活,日常工作、待人接物;普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你看這心量多大,真誠清凈平等;賢是智慧。我們用菩提心來講,普就是真誠清凈平等,賢就是正覺慈悲。窮於佛境,窮是遍滿的意思,諸佛如來的境界圓圓滿滿,顯示在哪裡?顯示在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說出來就是一部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經》是自己的普賢行德,圓滿的佛境界,不是別人,是自己。現在這個經才講到什麼?講到信滿。「蓋是信滿之位」,六分才講了一分。這怎麼說六分?十信是一分,十住是第二分,十行是第三分,十迴向是第四分,十地是第五分,等覺算一分,六分之一。這就是前面講的「設得一分」,這一分可了不起!這說得就高了,這一分就高了。我剛才說得很淺顯,我剛才是五十二分的一分,這是六分的一分,信滿。信滿就是第十信圓滿了。十信好比是佛教的小學,小學畢業了,滿是畢業了;十住就好象是初中,十行好比是高中,十迴向好比是大學,十地好比研究所,等覺好比博士班。他現在是小學才畢業了。

  「既越常規,乖於視聽。滯情封教,取信無由」。佛法才得這麼一點,真的是捨得一分出世道果,怎麼就有這麼樣的自在。像經上所說的,怎麼就有這樣自在?怎麼叫既越常規?要按照平常規矩來講,這是明心見性才能得到的,他沒有明心見性,還差一級,這我們一般講的是在明心見性的關頭上,他再進一步就明心見性、就突破了。無明將破未破的時候,這個時候能力就顯示出來了。他往上再進一步,十法界就沒有了,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四聖法界,我們講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天台大師講,他們是相似佛位。凡夫修行出不了六道,叫觀行位。他把佛講成六種,叫六即佛,天台大師。第一個理即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是理上講的,一切都平等。可是事上講?事上講就有差別,我們現在一般學佛的,功夫又不得力,這叫什麼?名字即佛,就是有名無實。你學佛,你有知解,你也很認真、也很努力,佛經讀得很多,講得頭頭是道,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搞佛學,有名無實。真正有修行,那就提升了,從名字就提升觀行。觀是什麼?觀是前面的講的止觀。止觀代表佛法無量法門,譬如我們念佛,念佛也是止觀。念佛是怎麼止?放下萬緣就止了,止是定。觀是什麼?這句佛號時時刻刻提起,心裡只有佛號,沒有別的東西,就有止有觀。

  這你真幹了,真干是觀行即。但是你沒有道果,出世道果你沒有,你還是在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可是你要是遇到念佛法門,有這點功夫就夠了,有觀行位就決定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修其他法門沒辦法,出不了六道;修念佛法門行,叫帶業往生。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非常非常幸運,這話不是假話,確實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這個法門,真干。真干要多長時間?不超過三年,你就圓成道果,你想想看這重不重要。所以許多我們看到阿公、阿婆跑到山上去念佛,這是人間第一等聰明人,最高智慧人,他萬緣放下了,他念上三年,往生了,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能比得上他嗎?東天目山這些年來往生的人幾十個了,齊居士告訴我的,百國興隆寺往生的也不少,其他地方當然都有。台中蓮社是李老師創辦的,他老人家在台中三十八年,聽他教誨,念佛往生的,三十多年當中我們估計大概有五百人,念佛往生的。大多數這些人都很貧窮,社會上沒地位也沒有財富,他真能放下,真能捨得,進念佛堂一心念佛,三年、五載成功了,走的時候瑞相都希有。真正能覺悟的人不多,但是這已經非常非常希有難得了。台中蓮社他們的蓮友,我離開的時候五十萬人,我走以後不曉得,應該年年會增加的。我在台中蓮社十年,我去的時候二十萬人,離開的時候到五十萬人。五十萬人,往生五百人不算多,所以李老師常講,真正往生,一萬個念佛人只有三、五個而已。

  為什麼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問題在行,有沒有觀行。念佛,進念佛堂有沒有放下?沒有放下,進念佛堂也不行。放下不在事,放下在心,心裏面確實沒有了,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大家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無量壽經》教我們往生基本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好象那些人他一向專念有了,沒發菩提心,他怎麼能往生?這個問題確實是困惑了不少人。蕅益大師說出來,所以印光大師佩服極了。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一心愿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想想,對!真的不錯,那些阿公、阿婆是這個心。你要問他菩提心,他不懂,他就是一心求生凈土,就是一心想親近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他沒第二念。所以永明大師講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只要見了阿彌陀佛,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肯定一生成佛。這話說得正確,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要趕緊跟進,要努力的來學習,不能把這一生空過了。

  很想度眾生,可是你要曉得現在眾生可真難度。前天劉居士從美國回來告訴我一樁事情,最近在美國發生的。有些年輕人鬧事,警察來干涉,拿著電棒去執法犯事的,人也很年輕,看到他在地下打滾,受到痛苦的樣子。好多年輕人圍到,沒有表情,好象麻木了,在學校。事後這些年輕人在網上跟他的網友提出這個事情來討論。所以就想到教育成問題,當時沒有反應,變成機器人,一定回到電腦裡面去來討論這個問題。天天跟電腦做朋友,從小到大,腦袋就是電腦,人跟人當中沒有感情。而且電腦都是遊戲,警察制裁就像電腦裡面打遊戲機一樣。所以他們很擔憂,十年之後這些人是社會中堅,二十年之後可能政權在他們手上,他們從小玩電腦,到那時候,前人製造這些核武、化武,他們會拿來遊戲,他們到處亂丟,玩遊戲!世界就毀滅了。他不知道什麼因果,他不知道是錯誤,玩遊戲,好玩,這有什麼過失?殺人是遊戲,殺父母也是遊戲,殺老師、殺同學都是遊戲,你問他這是錯的嗎?他不知道這個是錯誤,這個事多麻煩,這樁事情多可怕。

  過去有很多預言家講,世界毀滅了是第三次核武戰爭,我們現在一般想大概都不可能。對,現在這些國家領導人不會發動這戰爭,是不可能。可是底下一代會不會發動?誰都不敢保證。看看現在這種教育方式,那就非常可能。他給我提出這個問題,這怎麼辦?在中國還很難得,這些年來提倡兒童讀經,逐漸大家對於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慢慢能接受,這是好事情。如何能把宗教教育,所以我想宗教兩個字要重新下定義,要社會大眾對宗教改變觀念態度。依照中國的文字來說,什麼叫宗?宗是主要的,稱為宗,尊崇的。宗師,最高的老師。尊崇、重要的稱為宗,叫宗旨,重要的。教是教育。照中國字面來解釋,這是主要的教育,尊崇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它教什麼?在佛經裡面展開,無論大部、小部,你去看的它裡面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這五樣東西都是講到登峰造極。不要把它看成迷信,迷信那是違背了德性,違背了佛陀的教誨。

  釋迦牟尼佛一生,現在所有一切宗教活動,釋迦牟尼佛時代沒有,這要曉得。他老人家在世一生教學,連道場都沒有,一生沒有建過道場。當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贈送這些場所給他,他都不接受,他只是借用,在裡面講幾個月的經,教學;長的講個幾年,三年、五載,還人家了。他到處講學,四十九年足跡遍五印度,印度這個地區他走遍了,大城市都有他的足跡,南面他還到過錫蘭島(現在的斯里蘭卡)。這是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們要學習,可不能忘記釋迦牟尼佛的行誼。所以他是教育,確實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我們再看看其他宗教,每個宗教的聖哲,幾乎都不外乎這五個項目,倫理、道德、因果,這是基礎,基礎教育,哲學、科學都有,講的淺深不同而已。

  佛法是講得最深,佛法真的教人回歸到自性,教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佛法。縱然你學佛,你讀遍《大藏經》,講得天花亂墜,你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佛學。過去古人講知解之徒,你沒有落實,你沒有做到。好比這酒店那些菜單你都念得很熟,一道一道菜都說了,一說說了幾百道,一口也沒吃到。這叫知解之徒,無濟於事,你還是空著肚子,你還是挨餓。所以知解之後要行、要證,真干!真干就是放下。佛法沒有別的,真干,就是放下。放下之後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叫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一般研究佛教不夠透徹的,看到怎麼賢首菩薩、十信位的菩薩就有這麼大的德用,感到很驚訝,不相信。為了這個緣故,所以「故舉斯近事」,下面就舉一些淺近的事例做比喻,「以鏡玄趣」,這個鏡就是照的意思,讓你能夠照見幽深、深遠的旨趣,「令開悟也」。說明底下為什麼要有七十九首頌,都講的是比喻。這七十九頌分三段,三個大段。「初二總標喻意」,前面兩首偈是第一大段;第二大段有七十六首頌,「別顯喻相」,完全講比喻;最後一頌是「結說顯德」,這是總結。所以這三大段主要是在當中,當中也最長,七十九首頌當中第二大段就有七十六首,這說明為什麼要用比喻來說。

  說法實在講都是為中等根性的人,上上根人不要說的,他馬上放下,他什麼都清楚,什麼都了解,不用說的。下下根人他不想知道這些東西,你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所以上上根跟下下根很容易得度,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能念到底。諦閑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就是下下根人,好度!你看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成功了,真走了。最難的,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苦口婆心的教導,是為當中這部分的人,上不上,下不下,很難度。你說他不懂,他好象什麼都懂;你說他真懂,他一樣做不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我們現在看底下經文,前面這兩首偈:

  【一切如來咸共說。眾生業報難思議。諸龍變化佛自在。菩薩神力亦難思。欲以譬喻而顯示。終無有喻能喻此。然諸智慧聰達人。因於譬故解其義。】

  這很好,這是把意思全都說出來了。有一等聰明人聽了佛講的比喻,他真的開悟。這八句偈,句句深廣無盡,先說『一切如來咸共說』,釋迦牟尼佛不是他一個人講,這就說明,這部《華嚴經》是一切諸佛天天在講,從無間斷。這是怎麼回事情?因為《華嚴經》就是一切眾生現實生活,無論在諸佛凈土,這經上講的智正覺世間,無論是在有情世間,甚至於在器世間,這就全包括盡了。有情世間就是講十法界,智正覺世間是講的一真法界。《華嚴》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分證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四聖法界是相似佛,還不是真的。分證佛果雖然名字上有高下,實際上沒有。為什麼?他分別執著都沒有,哪來的高下!起心動念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曉得平等法界。平等法界為什麼還要講四十一個位次,最後還要講妙覺果?清涼在註解裡面說得好,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相同。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這叫究竟圓滿佛,還有一品無明沒斷,等覺菩薩,是這麼回事情。

  無始無明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我們在前面用酒瓶的比喻,諸位就想到它不礙事。所以這些菩薩們在遍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大家沒有問題的。現在講十信菩薩也有這個能力,大家覺得就怪怪的,十信是相似即,他不是分證。可是這個相似即是跟分證交界的地方,就差一點點,他這個能力就發現了。十法界里的佛法界也有這個能力。換句話說,賢首菩薩,諸位要曉得,第十信的果位都叫賢首菩薩,這要懂。賢首不是指一個人,是這個階段他叫賢首,第十信就有這個能力,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現佛身,佛身都能現了,其他的當然更不必說,沒有不能現的。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先給同學們做個簡單報告,《大智度論》裡面講的就是十信,這什麼人示現的?天人。天人也能有慈悲心,他有慈悲喜舍,他有變化。初禪以上,初禪天天人,他能變化,他變化什麼?在初禪這個範圍他能變化,同時他能在欲界變化,你要跟他有緣,你有什麼苦難的時候,天人來幫助你。他會現身幫助你,你有感他就有應,他幫助完了就不見了,這是天人。中國這些古人筆記小說裡面寫得很多,我們知道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寓言小說,確有其事。《聊齋志異》裡面說的,我都相信。連鬼神都有神通,鬼神只能在欲界變化,他不能到天上。

  所以初禪天,他能在初禪本天變化,欲界變化。二禪天人,二禪就有三種變化,本天變化,初禪他能變化,欲界他能變化。三禪就四個,本天變化,二禪變化,初禪變化,欲界變化。到四禪他就有五個,本天變化,三禪變化,二禪變化,初禪變化,欲界變化。這意思就是說明四禪天人,這是諸天,在他自己住在的那個處所,初禪住初禪天,二禪住二禪天,三禪住三禪天,四禪住四禪天,「能於五欲勝妙之境,各隨自分種種變化」。這裡面我們要知道,他染不染?他不染。為什麼不染?他有定功。他定功失掉之後他就染了,他對於五欲就起貪愛,丟掉的時候他就瞋恨,他的煩惱就生起來。在四禪這個時候他雖然變現這些五欲,這些娛樂好象我們人間喜慶、文藝晚會這些活動,他都來參加,他會表演的更殊勝,但是他不染,身心清凈,那是定力在控制住。也就是經上常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他心清凈,他制心在禪定。可是定功失掉之後,他就不信,所以他還是凡夫,他還是在世間,不是出世間。

  所以世間跟出世間的定義,我們現在要搞清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叫出世間,只要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有真斷,伏住,那還是世間,不算出世間。所以佛說世間人有五種受,受叫享受,或者是感受,有五種,身有兩種,身有苦受、有樂受,有苦樂;心有兩種,心有憂有喜,叫苦樂憂喜,這是六道裡頭統統都這個有受。還有一種就是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就是禪定、就是三昧。但是在世間他並沒有真的得到,他用定功伏住的時候,暫時得到,這叫舍受。身舍苦樂,心舍憂喜,這個受好,跟菩薩的受沒有兩樣,他不能長久,不能永遠保持,壽命到了,他定功失掉,苦樂憂喜又現前,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叫世間法。四禪八定叫世間禪定。釋迦牟尼佛當年所學的,最初所學的就是世間禪定,世間法。他在印度各個宗教、各個學派裡面學習,是學的世間法,這我們要知道。菩提樹下他入定,入更深的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是得到自性本定。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完全回歸自性,這就成佛了。這個成佛就是《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統統斷掉了,真的沒有了,無始無明的習氣還有;習氣沒有法子斷,也沒辦法修,一定靠長時間慢慢自然就沒有了。要多少時間無始無明習氣才真的完全沒有?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講修行,是講習氣沒有了,要這麼長的時間。

  但是你也要曉得,佛法裡面講時間是靠不住的,時間不是定法,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一念展開可以是無量劫。你看看這個,這是科學,這是現在尖端科學,現代的科學家特色就是知道時間不確定,佛在三千年前就講過了,時間不確定。問題就是你捨得干不幹凈,你真的捨得乾淨了,三大阿僧祇劫變成一念,一念就是三大阿僧祇劫,這要懂,不可以不懂,這是真相,事實真相。空間也不是真的,空間也是假的。所以時間、空間在《百法》裡面,它是排列在不相應行法里,不相應行法它不相應是它跟心不相應,它不是心法,它跟心所法不相應,它跟色法也不相應;換句話說,心心所是精神,色法是物質,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是什麼?抽象概念,是你那個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出來的。但這個東西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質,你抽象概念上它有這個東西。有這個東西你不肯放下,它就產生作用,它就叫你對內見不到自性,對外見不到萬物,一切森羅萬象的真相你見不到,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看不到,它起這個作用。所以佛家的修行不是別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你就成功了,你就圓滿了。

  像這種寂用無涯,我們看到四禪天人,四空天不起作用,他入更深層次的定,他人間什麼事根本不理會的,四禪天有慈悲心,四空天沒有。四空天就是入了定都不起作用,四禪還起作用,所以四禪天人他還到人間來。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成佛了。成佛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啟請,他就走了,就入無餘涅盤,他到別的世界去了。我們這個世間凡夫誰知道釋迦牟尼佛成佛,就是徹底放下?沒人知道。這是什麼人知道?四禪天,四禪天裡面五不還天的天人,叫凈居天人,他們都是修行人,他們看到了。從四禪天下來變成人的樣子,請佛住世,請佛轉法輪。有人啟請,那佛就答應,他就住在世間。所以我們要感謝凈居天人,不是他的啟請,釋迦牟尼佛早就滅度了,沒人知道。

  惠能大師成佛了,五祖啟請,忍和尚啟請。指導他,眼前還是有麻煩,很多人不服氣,那就跟此地講的一樣,法怎麼會傳給你?哪有這種道理?我們現在講的賢首菩薩,賢首菩薩才十信心滿,你哪有能力像諸佛如來一樣?沒人相信。所以惠能大師得衣缽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敢相信,這怎麼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想奪回衣缽,害他的人很多,所以五祖指導他避難。十五年之後,緣成熟了,他真的出現了,真的是度無量眾生。所以要有人啟請,沒人啟請,真的就走了。啟請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五祖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換句話說,把度眾生的棒交給他,他可以走了,交棒了。釋迦牟尼佛是凈居天人的啟請。這是一切如來咸共說,天天說,時時刻刻說,遍法界說,遍時空說,從來沒中斷過。

  『眾生業報難思議』。眾生的業報在一般經上講有四大類,第一大類「處所差別」,眾生講六道眾生,六道有差別。六道裡面講人道,人道有差別,各個星球上不一樣,在我們同一個星球上也不一樣,有的眾生生在寒帶,有的眾生生在熱帶。畜生跟畜生形狀不一樣,牛跟馬不一樣。同樣是人,你看膚色不一樣,文化不一樣,語言不一樣,這業報,業報不可思議!第二種「事差別」,第三種「因差別」,第四種「果差別」。佛知道,這些法身菩薩們也知道,所以他能說,他能幫助我們。這首偈子意思沒講完,時間到了,明天我們繼續來學習。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四五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大科第五段「喻況玄旨」。總共有七十九首偈頌,前面兩首是第一段「總標喻意」,主要的是第二段「別顯喻相」,最後一首偈是總結。我們先看前面兩首,「總標喻意」。

  【一切如來咸共說。眾生業報難思議。諸龍變化佛自在。菩薩神力亦難思。欲以譬喻而顯示。終無有喻能喻此。然諸智慧聰達人。因於譬故解其義。】

  這首偈所說的都是普賢菩薩的行德。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華嚴經》全是講我們自己本分事而已。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我們中國古人,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說的「人性本善」,這個意思都能夠相通。「人之初,性本善」,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這個字是外來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要換成中國字來說,就是人性本覺。本覺跟本善的意思是一樣的。現在我們變成不覺、變成不善,這不善跟不覺在現前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好象達到極限,也就是不善至極,不覺至極,所以展現在眼前的狀況是社會動亂、災難頻繁,這是我們看到的。確實這個世間有許多人,甚至於包括我們自己對眼前這些事情都非常關心,也非常的憂慮。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況現前?佛在這個經上都有答案。佛說得最妙的,也是這個經上所說的兩句話,「一念不覺」,這就迷了。迷了的時候,如果沒有人教,那就愈來愈嚴重。過去世世代代都有明王、聖賢教化眾生。所以在中國這個地區,這話不是我們說的,外國人說的,幾千年來這個地區長治久安,大家都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是外國人非常羨慕的。什麼原因?國家有很好的領導人,明君,他能夠支持聖賢的教育,推行聖賢教育。

  聖賢教育,我們現在在講席裡面把它分為五大類: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哲學的教育、科學的教育,這五大類。而佛法,佛教的經典,這五大類都達到登峰造極,真正是不可思議。這麼好的教育,古代的帝王明了,所以他接受,他學習,他推動,把它發揚光大。現代是什麼時代?高科技的時代,大家相信科學,不知道佛經是高等科學,這個誤會真的是很大。我們聽到科學家講的,想想有道理。愛因斯坦就說,肯定佛經裡面所講的有高等科學,跟現代物理學家所發現的非常相似。實在現代這尖端的科學,跟佛經上所講的還有很大的差距,佛法是遙遙領先。這經文上有,不是假的,是真的。佛慈悲,我們接觸之後,對佛敬佩得五體投地,無盡的感恩。我們再努力,更進一步,我們走佛的道路,我們這一生希望能成就,不辜負佛的教誨,這就叫報佛恩。

  所以這個事情,在這段一開端,世尊告訴我們,不是他一個人說,『一切如來咸共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在那裡講,都在那裡示現。這句裡面就是高深的科學跟哲學。因為一切,一切有過去、現在、未來,有此界,有他方。過現未來,這是時間,此界他方是空間,這都是哲學、科學裡面討論的科目。佛在經教裡面講得很透徹,講得非常清楚。『眾生業報難思議』。下面這兩句說到我們現實的人生。眾生的範圍非常之大,「眾」是眾緣和合,「生」是生起,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或者就用這個地方的文字講也講得非常好,業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業報,業是因,報是果。這四個字把整個宇宙包括盡。現在科學分類是分三類,動物,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凡是而生,就離不開業報,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他還漏掉一個,自然現象,譬如時間、空間,它不是動物、不是植物也不是礦物,在佛法裡面統稱這一類叫「不相應行法」,佛法講得清楚。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抽象的概念,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眾生業報就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全部都包括了,難,不可思議!

  第一個是講「處所差別」,這個處所,佛法把它分類,把它分成智正覺世間、一真法界,這分成兩個,一個是智正覺世間,我們稱一真法界;另外眾生的世界,眾生業報的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佛把它大分,分成這十大類,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下面是六道,十法界。如果細分就太多,說不盡。現代的科學家,他不叫法界,他叫空間維次,空間維次就是佛法講的法界。我們現在生活在三維空間,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量的;換句話說,佛法也可以這麼說法,法界是無量的。我們同是人法界,說實在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法界,決定不一樣。不但每個人,我們生活空間不一樣,生活的時間也不一樣;時間是剎那生滅,空間是一時頓現。這個一時是非常的快速,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很難得,不能不說他聰明。他們認為這是宇宙的奧秘。能講得通,奧是深奧,秘是隱秘,不是秘密。自性裡面,宇宙裡頭,決定沒有秘密。你要說真有秘密,那秘密是自欺欺人,哪來的秘密?你要是得了佛眼,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你看不見,什麼都不能隱瞞,遍法界虛空界是你能量所達到的。過去、未來統統能看見,全都知道,怎麼會有秘密?你迷了之後,你完全不知道,這變深密。所以佛家的秘是深密,不是秘密。科學裡面講奧秘,這個名詞很好,奧就是深,深奧。處所不可思議,為什麼有人在人道?有在畜生道?有在天道?有在菩薩道?每一道裡面,那個複雜的情況也說不盡,這都是屬於智的範圍。

  第二講「事差別」,理沒有差別,性沒有差別,從理上講、性上講,一個。所以迷,迷就是一念;覺,覺就是一心。你什麼時候得一心,恭喜你,你成佛了。一心不迷了,圓滿的覺悟,在佛法稱為圓覺。凈土宗,持名念佛,求什麼?求作佛,直截了當的去作佛。《彌陀經》就告訴你,念佛目的在哪裡?在求「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就是真心圓滿的顯露,心不顛倒,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也是圓滿的現前,這八個字是如來究竟果地上的說明,話很簡單,八個字,講得清楚明白。我們現在跟這個是相反,我們迷了,我們的心亂了,不是一心,我們現在這個心有多少?無量無邊,妄念紛飛,前念才滅,後念又生。一心是什麼?一心,生滅的念頭沒有了,這叫一心;還有這個念頭起滅,前念滅、後念生,這不是一心,這是迷,這叫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念念都不覺。佛告訴我們,這個不覺是假的,不是真的。馬鳴菩薩講得好,《大乘起信論》說的,「本覺本有」,本覺就是一心,一心是本有的;「不覺本無」,不覺就是妄念,本來沒有。菩薩這兩句話給我們學人帶來了信心,本有當然可以還原,可以恢復;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好榜樣,他斷掉了。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出好榜樣,他也斷掉了。一個是應以佛身而得度就現佛身,釋迦牟尼佛現佛身;惠能大師應由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面的,地位決定是平等,沒有高下。

  過去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路上兩次生病,都是在曠野,連個村莊都看不到,生病的時候,那真是麻煩。可是兩次都碰巧碰到一個乞丐救他,來照顧他,讓他病養好之後,繼續再拜。他就問那個乞丐,你叫什麼名字?這乞丐告訴他,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問他住在哪裡?說我住在五台山。他說你到五台山去問,他們都知道我,要飯的。病好了之後,他也走了,第二次又病倒的時候,他又來了。所以他非常感恩,感謝文吉照顧他。到五台山之後,到處去打聽,有沒有個要飯的乞丐文吉?五台山的人告訴虛老和尚,那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菩薩一路照顧他,到需要的時候他出現了,「應以乞丐身得度者,即現乞丐身而度之」。這都是我們現在這大段經文講的,應以什麼身出現,他就現什麼身,那個身都是平等的。現佛身也好,現菩薩身,現比丘身,現乞丐身,統統是平等的,佛的化身,化無量無邊身,不可思議。

  眾生在沒有覺悟,沒有覺悟就是在六道,六道的範圍也很大,在這裡面捨身受身。一口氣不來,捨身,捨身之後,很快的他又去找個身,不定找什麼樣的身。他也能找人天身,也能找個畜生身,甚至於找餓鬼身、找地獄身。這個地方要知道,他自己做不了主。誰做主?是他自己的業力做主。不像菩薩,菩薩得自在,眾生不自在。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沒有辦法得自在。什麼時候你能得自在?證得阿羅漢,你就得自在。所以底下經文說,阿羅漢有八自在,他自在從哪裡來的?這三大類的煩惱,他把執著斷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我們要學。你要是學到了,你就得自在。你要不肯學,還是斤斤計較的話,這很麻煩,為什麼?對往生都產生障礙。別的麻煩不怕,我們怕這個麻煩,它障礙你開悟,你研究經教,不解如來真實義。這經上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什麼人能解如來真實義?沒有執著的人,就是分別執著很淡薄的,在佛法講善根深厚,這個人比較容易契入。世間有大福德的人,多半在佛門裡修福,護持佛法,在佛門裡面修布施供養。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得大福報!享人天的福報,但是他不一定有智慧。這修福跟修慧是兩碼事情,所以福享盡了,還是墮落。六祖在《壇經》裡面說,「此事」,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福不能救」,你福報再大不行,出不了六道,這我們懂得了,為什麼不能救?你分別執著放不下。那個窮人,窮得沒有飯吃,到外面討飯,他聽到佛法會開悟,他能證果。什麼原因?他放下了,這麼回事情,阿羅漢真放下了。

  這業報里,我們講總的,不能不知道。所以事千差萬別,我們自己這一身,身跟念頭,我們一般人講心,身心,身心的複雜就無量無邊。我們在講席裡面提了很多次,這個身是小宇宙,跟外面大宇宙無二無別,我們小宇宙的複雜,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等,真的是不增不減,這個難思。第三個是講因,第四個是講果,因無量差別,果當然也是無量差別,都不可思議。這就難了,難在哪裡?難得一心,就難在這裡。這麼複雜,你怎麼能得一心?可是真正善根深厚的人,對他來講不難。為什麼?這麼複雜全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你只要能把它放下,一心就現前。

  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常講,凡夫成佛,眾生成佛,一念之間。只要你一心,你就成佛,你就回到你的本位。如果你一念不覺,那事情就麻煩,你就回不來。記住一念不覺、念念不覺是虛妄,自性裡頭沒這個事情。一心不亂,是你自己本有的。你看惠能大師開悟說出我們的自性,這我們要感謝他,他怎麼說得那麼清楚?我們的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自性在哪裡?他講清楚了。自性本來清凈,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染污無量無邊,我們平常講最粗淺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都是染污,這講得很淺,大家一聽都懂。用佛學的術語,他講的根本,根本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染污,自性裡頭沒有,本來清凈,沒有這個東西。只要你把這個放下,清凈心就恢復。

  本不生滅。這真是科學、哲學的登峰造極。大家都求不生不滅、求永恆。古老印度所有宗教裡面,對這個不生不滅,稱為「般涅盤」。般涅盤是印度話,意思就是永恆的不生不滅。所以宗教求這個,學術也求這個,所以他們的宗教跟學術都修禪定。用禪定的方式突破空間維次,他們能到四禪天,能到四空天,特別是第四禪跟四空天,以為那是什麼?以為那個地方是永恆的不生不滅。我們講,這苦樂憂喜這種感受,身之苦樂,心之憂喜,在第四禪跟第四空天裡面,這現象沒有,是什麼?相似涅盤境界,不是真的,假的。為什麼是假的?他不是永恆,他會失掉,暫時有這個感受,不是永恆的,永恆的就叫般涅盤。所以在佛法叫舍受,四禪八定是舍受。

  後面這三句也說得好,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欠缺。我們從很淺顯的現象來看,我們這個人身,外面,眼耳鼻舌身叫五根具足,不缺乏,不缺;裡面五臟六腑,這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這個人身需要養分,許許多多的養分來養這個身,這些養分,我們講五穀雜糧,還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的。這不可思議,這自己變化的。你再看看這些動物,小小一個麻雀,你細心觀察,它外面也是有眼、有耳、有鼻、有舌、有身,裡面也是五臟六腑,誰造的?沒人造,這外國宗教講這是神造的,佛法不是的,佛法告訴你,你自性本來具足,這不可思議。你覺悟有覺悟的果報,一真法界,現出大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什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這個。那是講諸佛菩薩在我們地球上現的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知道,在太空當中,像地球這樣的星球無量無邊無數,全是自性裡面變現出來,本來具足。本不動搖。本不動搖就是自性本定,從來沒動過,這就是說明定是自性,動不是自性。換句話說,人心要定,無論在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要保持清凈心、定心,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擾,這是定功,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現的,一時頓現。那個一時比一剎那還要短,也就是一念,一念頓現,念念都是頓現,沒有前後的,「眾生業報難思議」。

  再看『諸龍變化佛自在』。「諸龍變化」也是舉出一個難思議的一樁事情,龍蛇都是善於變化的。今天我們這個地區下雨,雨不很大,這個下雨,在佛法裡面講,這是龍在那個地方運作的。龍有沒有分別?龍有分別;雨有沒有分別,雨落下來有沒有分別?雨沒有分別。我們看到最近許多地方報導,有水災,還有旱災,龍是做增上緣,它不是第一個因。第一個因是什麼?是眾生業感,我們的業感,佛菩薩有應,這些六道的鬼神跟我們也有應。我們眾生的心善、言善、行善,他所感應的全都是善的,跟你起感應的鬼神都是善的。如果不善,我們心不善、言語不善、行為不善,所感應的是有餓鬼、妖魔鬼怪都來,為什麼?他們不善,不善跟不善一碰到就是好朋友,自然就集合成一體。善跟善集合在一起,不善跟不善集合在一起。像我們這個世間,喜歡學佛的,學佛的朋友大家常常在一起聚會;那喜歡跳舞的,跳舞廳,他們常常聚會;我們下面是馬會,喜歡賭馬的,他們天天在那裡集會,這人是一類一類的。他們那些人不會跑到我們這裡來,我們這裡人也不會跑到那裡去,雖然有樓下,有樓上,他就不一樣,兩個不同的空間,變化,業感。

  我們如果想樣樣都善,很簡單,只要你的心善、行善、言善,你在在處處遇到的都是善的。如果你想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那要凈,善不行,善就出不了六道。因為善還是染業,不是凈業。什麼叫凈業?沒有執著叫凈業。給諸位說,沒有執著,行善是凈業,造惡也是凈業。為什麼?他沒有執著,他為什麼行善作惡?行善作惡是他的業用。佛菩薩在畜生道裡頭,佛菩薩在餓鬼道裡頭,佛菩薩在地獄道裡頭,那個道都不善,他到裡面做什麼?他到裡面去度眾生。他用什麼身分度眾生?用鬼王,用羅剎,都現這種身去度眾生。地獄眾生,看他好象有一點善根發現,善念現前,一棒把他打死,作惡,打死他,超生。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從前度火車地獄,「地獄變相圖」有,用自己的筋抽出來去拉那個車,那個車是鐵的,燒得通紅,拉這個,很可憐。好幾個人拉一個車,有一個人非常可憐、非常痛苦,佛那時候也是在地獄眾生,就跟那鬼王說:我可不可以多抽一根筋幫助他,來代替他?那個鬼王拿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超生了,他善根現前。所以善惡跟染凈不一樣,那個起作用非常靈活,一點差錯都沒有,都是幫助眾生;幫助眾生提升,幫助眾生開悟,幫助眾生證果,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在佛門故事裡面看到的,丹霞,丹霞也是廣東!法師那真是明心見性的,他們見那個境界跟六祖大師沒有兩樣,確實是佛示現在我們人間。他到寺廟裡,冬天天冷,寺廟裡燒火盆,拿什麼來燒?那個菩薩像,木頭雕的,佛菩薩像拿來燒火。這還得了,這寺廟說丹霞把佛菩薩拿去烤火,馬上就報告方丈。方丈就來了,你在這幹什麼?我在這燒舍利,火化佛不是有舍利?木頭佛哪有舍利?沒有舍利,再拿一尊來燒。這個老和尚一聽到這個話開悟了,他曉得那個老和尚在開悟的邊緣上,就差那麼一點點,那一點固執他沒放下,用這個方法讓他一下覺悟,他開悟。他不是天天燒,他不是到處燒,他是看那個人,用這個方法他會開悟。這都是不可思議的這種做法,他是有一定的道理,要度一個人,用這個方法,讓人成佛。佛門有個術語說「菩薩作略」,就是講這個事情,出人意外的方式,教人豁然之間就悟入。

  所以我們懂得什麼叫凈、什麼叫染,染裡面有善有惡,凈裡面沒有善惡,凈裡面是善惡不二,染凈不二,那叫真凈。還有染還有凈,不是真正的清凈,還是在六道裡頭。六道之外,像阿羅漢已經證得少分不二法門,他不是多分,菩薩是多分,到佛才證得究竟圓滿。我們知道這是放下多少,阿羅漢只放下執著,妄想分別沒放下,那個起用就非常可觀。舉諸龍變化的例子,不可思議。

  佛自在,佛是得大自在,究竟圓滿的自在。世尊也給我們略說佛果上有五自在,五大類。第一個是「真如甚深自在」,這是講明心見性,心性甚深,真如就是心性,廣無邊際,這是理,這是體。第二種是轉變,「轉變自在」,也就是說從體起用,他要不要去思考?給諸位說,不需要。這種轉變的自在,我們可以從世尊講經說法很容易體驗出。每天見他的人太多了,從四面八方來。凡是來的人,都有一些疑難的問題來向他老人家請教。他來到世間幹什麼的?就是救度眾生!眾生有苦、有難來了,馬上就要幫他解決。這些人提出這些疑問、這些問題,佛有沒有學過?沒有,絕大多數沒學過。佛答覆他們,聽到人家問題,有沒有去想一想我應該怎麼答覆他?沒有想過,隨問隨答,把問題全解決。這是什麼?這是真如甚深的起用,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德能。他老人家講經講了四十九年,往生之後,學生們從記憶裡面把它寫出來流傳後世,就寫了這麼多。你看經典裡面,無論是思想體系、章法結構,是高等的文學,他沒學過,我們一般人講出口成章,記錄下來就是好文章,自性流露的。他來到世間就是干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你再看看六祖,中國六祖,沒學過,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出來弘法,大概是四十歲,他二十四歲得衣缽,在獵人隊里住了十五年,三十九歲出來弘法。一生當中接觸的人多,多少人提出問題,他都能解答,而且解答的叫大家都非常滿意,沒有一個是失望的,這就是自性般若德能的流露。你從這裡看到「佛自在」。

  這個地方的佛字我們可以把它看作廣義的來講,廣義是什麼?圓教,《華嚴》是圓教,從初住到妙覺位,四十二個位次都是佛。這個說法,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講得很清楚,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大經裡面講的四十二個位次,是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相同,是這麼個原因。除了無始無明習氣之外,那真叫佛佛道同。所以他們起作用,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剎土,十法界裡面,他都能夠去應化,哪個地方有緣;有緣跟他就有感應,那個感應是特別的冥感,自然他就應。

  佛的法身,我們用比喻來說,釋迦牟尼佛法身好象一盞燈光,阿彌陀佛法身好象這邊有燈光,藥師如來是那邊一個燈光,燈光是法身,你看那光跟光融在一起,法身是這樣的。每個佛的法身都遍法界虛空界,所以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法講到究竟極處,是沒有任何形相的,叫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能量,科學裡面講的能量,這個能量是光,任何人的法身根源就是光。在佛法裡面把它比喻大海,性海,這都是什麼?這是一,所以叫佛佛道同,到這個時候是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但是眾生不一樣,眾生迷了,迷的時候,我跟這個有緣,跟那個沒有緣。所以有緣無緣是眾生分上,不是佛的分上。佛上哪還有緣沒有緣的?那他就變成凡夫,他有分別執著。所以要知道有緣無緣是九法界眾生,不是佛。

  可是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結的緣很深,換句話說,在無量光裡面,前面講毛光照益,釋迦佛那個光我就特別感到舒適,道理在此地。所以這個眾生要誰去度?這尊佛過去跟他有緣,他那個光去度他,那光是能量,那個光能現身。科學講的,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從能量變現出來的,他跟他有緣,在那個地方的能量,他就能現身。科學現在做不到,科學稍稍懂得這麼一點影像,佛法講得太清楚了。一切諸佛在哪裡?都在我們周圍,光,空間,都在!沒有一尊佛遠離過我們。我們跟哪個有緣,他這個光,我們感覺的時候,他就有特別的感覺。我們常常念的時候,他真的現身,為什麼?這一切現象從心想生,想什麼現什麼。世間諺語有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確實有很多夢是你心想變現出來的。所以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只要想,只要去念,他就現前。要知道他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念他就相應。

  我們念,為什麼他不來?因為你的心不幹凈,你心有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你是想他沒錯,但是你這三種障礙沒拿掉;如果你拿掉的話,你一想、一念,他就現前,念念是念念現前,就這麼個道理。我們明白了,你就曉得念佛往生之所以然的道理,你就明白。你對於念佛往生,將來親近阿彌陀佛,你就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會真干,而且你會很快就滿足你的願望。當然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放下,不要緊,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不能有疑惑,有疑惑不行,你去不了。菩薩,大乘教佛常講,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所以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那個疑不是我們對一般事情的懷疑,是對佛菩薩懷疑。一般事情懷疑,那是小事情,那不足以為道。對佛菩薩懷疑,你就永遠不能見道,所以這個懷疑是對聖人講的、對聖教講的。對聖人,聖人的教誨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才能勇猛精進,你才能在這一生當中成就。

  第三個「無漏界證得」,第四個是「無障礙」,第五個是「幫助有情眾生」,也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菩薩確實能幫助你,能成就你,但是你要知道,佛菩薩是你自性變現的,自性彌陀,唯心凈土,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有求必應,是他幫助我們?不是,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藉他做個增上緣,他還是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自他不二,這才是真相,事實真相。科學、哲學距離這個境界還很長很長,這講「佛自在」。

  『菩薩神力亦難思』。這個地方講的「菩薩」,上面講的「佛」,我們要知道這是什麼菩薩?妄想沒斷,這種菩薩,妄想斷了就是佛。所以圓教初住以上,那都是佛,那是屬於上面「佛自在」。菩薩是什麼?妄想沒斷,分別執著斷了,這是菩薩。所以菩薩神力跟佛自在就差一等,又何況這些菩薩功力淺深、高下種種不同。在《華嚴經》上所講,沒見性的,也就是妄想沒放下的,十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我們現在講「賢首菩薩品」,賢首菩薩是第十信的菩薩,但是也很難得,他那個神力跟上面所講的佛很相似。不過前面經文裡面說過,清涼大師註解也講得更明白,十信位的菩薩他示現的佛身,那個蓮花多大?一個大千世界那麼大。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佛國土,一尊佛的教化區。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的蓮花,你就曉得他身多大,他坐的蓮花。但是不能跟佛比,佛的蓮花多大?遍法界虛空界。看起來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蓮花跟如來果地比,那就小很多,他的神力也不可思議。菩薩,我們現在講的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就是十法界里的四聖法界,講這個,在《華嚴經》裡面,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一大科的經文,第二會十信會,十信菩薩是屬於這一類的。確實是無法想像。

  所以佛在此地,『欲以譬喻而顯示,終無有喻能喻此』。佛在經上用比喻來跟我們講解。比喻的事情講得很多很多,大概在世尊一生當中,用比喻用得最多的就是用夢,夢幻泡影,你看《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古大德給我們解釋夢幻泡影,主要的比喻就是夢,幻泡影是附帶說的,主要是講夢境。佛這樣說,可是我們中國古人也有這樣講,也說得很多,這是諺語裡面所說「人生如夢」,這諺語上講的「人生如戲」,就像演戲一樣的,這個意思就是都不是真的。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深,你真正懂得之後,就告訴你,人在世間,幹什麼都不要太認真,你會得自在,你會開智慧。我要不認真,這事情怎麼能做得好?愈是認真愈做不好。為什麼?你所用的是心意識,你想得到的是不少,你沒想到的更多,所以你一生都沒有辦法做得如意,你要苦一輩子。你要把這道理想通,你就明白,用心意識,你會苦一輩子,最後沒有結果。那你反看佛菩薩,不用心意識,他做得很自在,做得非常圓滿。你能不能學到?你學不到。為什麼學不到?你分別執著真的沒有放下,你怎麼能學到?這佛不能學。是不能學,你是沒有法子學。你要學,你先學放下,然後你自然就通了,這是真理。凡夫用心意識用慣了,用成習慣,不用,它自然跑出來。修行人修什麼?現在我們懂得了。

  我很感謝章嘉大師,頭一天就把這個事情教給我,但是那時我不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知道佛法很殊勝、很好,有沒有方法叫我很快契入?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提出。可是他看著我,看了半個小時才答覆我。我當時不知道,以後明白了,他看著我,我心浮氣躁,我不夠穩重。看半個小時之後,我定下來了,他才開始說話。說得很簡單,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們經過五十多年,從《大方廣佛華嚴經》,逐漸逐漸看破,世出世間這一切事理搞清楚、搞明白,看破。當然這個看破,還是得力於五十年當中點點滴滴,一點一滴放下。要是完全堅固的分別執著,讀一百年的經你也不能悟入。所以心浮氣躁不行,要沉得住氣,要有定力,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佛經,就是佛菩薩跟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是跟你講你的本來面目,這要直下承當。《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什麼?是我自己本人,不是別的事情,與別人不相干,你才得真受用。

  那我們想想,我們遇到一個好的善知識,他去找學生,要找到能夠契入境界的學生,他到哪裡去找?真找不到。找條件是什麼?條件是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沒有了。你用這個標準,走遍全世界,一、二個人都找不到。這樣的人是上上根人,這樣的人一聞就悟入,就入進去。我們中下根人,好是好在哪裡?好在五十多年沒有間斷,天天在講,天天多明白一點,這累積的小悟。累積小悟就變成大悟,累積大悟就變成大大悟,但是還沒有徹悟,一絲毫不能鬆懈,一鬆懈就馬上退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看現在這個社會誘惑的力量多大,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內裡面還有貪瞋痴慢,這兩個一掛勾,三途去了,馬上就墮三途。我這一生感到欣慰的就是讀誦講經,五十年沒有間斷,天天沒有離開,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早就成佛了!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必須是長時間的熏習,在這一生當中把根性向上提升,但是什麼?你真能放得下名聞利養,真能放得下貪瞋痴慢才行。如果一面學,一面又放不下名聞利養,那個沒有用處,你學不到東西。那就跟課堂上課一樣,學生心浮氣躁,你講得再好,他沒聽進去,他不能接受。總而言之,必須利慾要淡一分,一年比一年看得淡,一月比一月看得淡,那你就進步。

  國內有個同修,我看這個人善根很不錯,希有難逢。他告訴我,他的財產有一個億人民幣,他要拿一千萬出來做功德,他說我舍這個十分之一,我捨得好歡喜,這是善根。我相信他頭一個舍了,他後面,慢慢的,他捨得更多。但是在佛法裡頭,愈舍愈多,這真的,一點不假的。你今天布施一個億,到明年一定會賺兩個億。所以這裡面,那智慧境界要不斷提升。不提升,他又迷了,愈多愈施。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示現,他捨得乾乾淨淨,那就是圓滿智慧,永不退轉。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來講,他這個示現,就這個教學的方式圓滿到極處。要這個東西幹什麼?你舍了之後,你還怕明天沒有飯吃?明天沒有衣服穿?不用,你根本腦子裡頭沒有,到時候一切現成。沒人供養你,沒有人來,沒有關係,佛菩薩供養你。你看看虛雲老和尚在路上生病的時候,文殊菩薩示現出來幫助他,飲食照顧很周到,還給他煮中藥,他自己在外面找的草藥,就地去找,找草藥來,他就把你病治好,讓你走路。正確。

  這樁事情,章嘉大師告訴我,他也是怕,怕我們凡夫總會擔心明天沒有飯吃怎麼辦?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發心弘護正法,你的一切佛菩薩照顧你,你一點都不要去操心。我相信他老人家的話,所以我就把我自己的物質生活,從來沒有想過。明天,明天還沒有到,想明天幹什麼?打妄想,念佛就好,讀經好,到明天自然有人送東西吃;衣服沒有了,有人送來。我沒做過衣服,都是別人送的。送的衣服,我這一輩子穿不完,來生再來恐怕還穿不完,要這幹什麼?我要遇到有地方布施,我的衣服會統統布施掉。有福大家享,我要把衣服都布施掉,我相信不到一年,會有十倍的衣服過來。那大家知道我沒有衣服,到處都送的話,肯定十倍。真的,大師跟我講的話全兌現了,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全兌現了。所以比喻,怎麼比喻都沒有辦法比喻到跟事實一樣。

  清涼大師在此地也舉了一個例子,譬如經上佛常講「佛面猶如滿月」。佛的面孔就像滿月一樣,滿月十五的月亮圓圓的,那個面相好看嗎?你懂得他的意思,那是圓滿而沒有一絲毫欠缺,是比喻這個意思,不是說佛的面孔就像月亮圓圓的,那你完全搞錯了,那你就望文生義,錯了,表圓滿,舉這個意思。所以你說相好,佛所有的相好統統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叫圓滿。圓滿有沒有標準?沒有標準。為什麼?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定的標準。一朵花放在那個地方,有人看了歡喜,有人看了憂愁,有人看了很愛它,有人看了很討厭,趕快拿走,不一樣,沒有標準。佛菩薩現相就不一樣,他叫每個人看到都能符合每個人的標準,這個難了,這可不容易。這什麼原因?自己沒有標準,就能符合別人標準;自己有標準,就不能符合別人的標準,你懂這意思嗎?所以他自己沒有相,相是怎麼生的?是別人心裡現的,我看的是我心現,當然我歡喜;你看的是你心現的,符合你,他就歡喜,道理在此地。所以諸佛菩薩,法身!法身沒有相,法身是能量,科學裡面講的能量,能量會變成物質。怎麼變成物質?從心想生。不是他的心想生,是九法界眾生的妄想,從他心想生。所以他心想的,一定是跟他心想的相應。你心清凈現清凈相,你心善良現善良相,你心很惡就現很惡的相。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裡面現鬼王相,你看放焰口,這是我們很多人看見過的,寺廟裡做佛事放焰口,焰口台對面用紙紮一個鬼王,叫焦面大士,也叫面燃大士,青面獠牙那個相,鬼王很不好看,誰呢?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現鬼王相,跟他們現同類身。

  我們在佛經裡面讀到的這些都是例子,是實在的。菩薩、羅漢在畜生道裡面度畜生,這修行人善根不錯,他也是一念錯誤,墮到畜生道,愚痴墮畜生道,墮在豬道里變成豬了,菩薩也變成一個小豬,跟他在一起,跟他說法,度他。豬有豬的言語,菩薩變成豬的身去度他。他如果是個狗,菩薩變成狗的身去度他,現同類身。這個感應是他那個畜生身感應的,菩薩現畜生身。不是菩薩有意,你現畜生,我也現畜生,那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那他現不了,沒有這個本事。只有菩薩從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能隨類現身,能同時在一處現無量身,同時在無量處現無量身,比喻怎麼能比得出來?沒法子比喻。所以比喻只能比喻一個大概,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確實許多聰明智慧人聽比喻開悟了,明白其中的道理。這道理講不出來的,一定要讓你自己去悟入,那才是真的,那才管用。

  怎樣能悟入?這裡頭最重要的,印光大師說得好,「誠敬」,這兩個字也就是條件。可是這兩個字很不容易,敬很容易,誠不容易,但是沒有誠,決定沒有敬。誠是什麼?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做了一個註解,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不起心、不動念,這叫誠;不分別、不執著也是誠。這誠分三個等級,最高的是佛,不起心、不動念;其次的是菩薩,不分別;最低的是阿羅漢,沒有執著。你還有分別執著,不誠。不誠哪來的敬?「誠於中,形於外」,內心真誠,外面露出來自然是恭敬,不是學來的。惠能大師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惠能大師沒有學過這些禮節,我們看他一生的行誼,沒有學過禮節,也沒有學過戒律,沒有學過儀規,他樣樣都不失禮,樣樣都如法。為什麼?誠,他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是從內心裡頭透出來的真誠。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在課堂裡面教學,這我們自己經歷過的,早年跟李老師學經教,同學二十幾個人。老師一個星期給我們上一堂課,這一堂課是三個小時,當中沒有休息,三個小時一堂課,一個星期一次。二十多個同學,每個人所領悟的不一樣。什麼原因?誠敬不一樣。老師對待哪個同學能領悟多少,清清楚楚,他並不要問你,你懂得多少?你聽得多少?不需要,他看你聽課的態度,他就知道。這在中國過去私塾里的教學,老師對待學生,每個學生學習近況了如指掌。不像現在,現在老師他也不定,他怎麼能看出學生的功夫?難,從前讀書人心都比較清凈,所以教小朋友,每個小朋友他都了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觀察人就在這上觀察。

  我這一生遇到三個老師,三個老師對我都不錯。總算是有緣,學佛到現在,豁然大悟,他們都是行家,跟你一見面就了解你,那是誠敬,真想學,真心想學,他特別教你,不是敷衍塞責。方先生如果敷衍塞責,好,你到學校去聽課就好了。那我們也很歡喜、很滿足,真的學不到東西。為什麼?跟他是從來不認識,就是寫一封信,自我推薦,我們是這麼認識的。寄一篇文章,寫一封信,自我推薦,一個星期他回我的信,約我在他家裡見面。見面大概一個多小時就談定,以後每個星期到他家裡,他跟我上一堂課兩個小時,學生只有我一個。我們也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憑什麼?現在我們知道「誠敬」。從寫信、寫文章我都是用毛筆,恭恭敬敬楷書寫的,這一點在我想像當中,他心裡就有數。像我們現在所看到寫給我的東西都很潦草,稱呼具名一點禮貌都沒有。可是怎麼樣?我們還是要恭敬對待他,為什麼?他沒有學過,沒有人教他,這是佛經上的「可憐憫者」,我們要懂得。不能捨棄眾生,沒有人教。我們過去是父母教的,小時候上了幾天私塾,私塾先生教的,真管用。遇到三個老師特別照顧,就這一點,誠敬。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四六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第五大段「喻況玄旨」,第二段。

  第二段是別辨二十種大喻,這都是講菩薩的德用。前面在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了很多,而實際上是講整個宇宙。要再說得簡單明白一點,我們可以說,從無方大用這兩百多首偈子裡面所說的,全是六祖開悟講的五句話最後的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包括空間、時間,空間、時間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佛、祖、經論裡面常說的一句話,我們不能夠疏忽,那就是講「一時頓現」。宇宙怎麼發生的?一念不覺,這個宇宙就發生,一念不覺是迷,迷了才出狀況。正如同作夢一樣,夢中境界現前那是什麼?一念不覺。這個念頭粗,是講我們的意識,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潛意識,在你的覺心不能控制的時候,睡覺的時候昏沉,不能控制,潛意識它就起作用。在佛法裡面講,這是阿賴耶裡面含藏著習氣種子,我們在清醒的時候,能把這些弱一點的種子控制住,它不起現行,可是昏沉的時候你就控制不住,它就會起現行,夢是這麼來的。佛法說得很有道理。

  宇宙是怎麼來的?宇宙有沒有?有。不是我們現在這個宇宙,這個宇宙現在科學家講的是多維次的空間,真正法性所現的叫一真法界,不是我們現在看的宇宙,一真法界裡面沒有空間維次,說老實話,時間跟空間都沒有,這個不可思議,這講的高等科學。時間沒有就是沒有先後,我們講中國常常號稱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是遙遠的過去,如果沒有時間就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如果沒有空間,就沒有遠近,《彌陀經》上佛給我們說,這是隨順俗諦說的,隨順世間說的,他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億個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我們這個世界往西方走,要走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那邊那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距離還得了嗎?太大了。

  在從前,我們總以為佛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個銀河系。這個問題從前黃念祖居士跟我做過討論,他告訴我,他是學科學的,他說不是,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結果他講的也有道理,因為佛在經上講,太陽、月亮是繞著須彌山轉的。須彌山在哪裡?須彌山不是真的是一座山,他說須彌山就是銀河系中心的那個黑洞,那叫須彌山。這個說得也有道理,為什麼?科學給我們做證明,太陽系這個星系確實繞著銀河系在轉。他講銀河系的中心,我們中國人叫黃極,就是銀河系的中心,黃極,這是講得通的,講得也很有道理。如果這樣一講,那大千世界可就大了,不是一個銀河系,應該是什麼?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個銀河系。實際上來講,佛說法都是講個大概的,真實,沒有真實的,為什麼?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在變動的,沒有固定的。佛給我們講成佛,你的世界,每一個佛的世界大小不一樣,什麼原因?是因為你在沒有成佛之前,你做菩薩修行的時候,你跟眾生結的緣不一樣。所以大千世界還是緣起的。

  如果你跟眾生結的緣多,你的世界就大,你度的眾生就多;你跟眾生結的緣少,你成佛你的世界也小。不過最小還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三個千乘起來,三千大千世界大小也不一樣,這個講得通,在現在物理學上講得通。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在空中圍繞著太陽轉,它是有一定的軌道,但它並不規則。並不是照著規則一成不變,就是它當中還有很多變化。像地球的軸心也在動搖,所以北極不是永遠是北極,若干萬年之後,北極的位置會移動好幾度,甚至十幾度,那怎麼會一樣?現在有科學家在報告,我看得不清楚,也記得不清楚,他說將來的北極是現在的蒙古,這個幅度就大了。所以它不是穩定的,所有一切都不是穩定的,這個我們能理解,為什麼?妄心,念頭不穩定。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是一種相似相續,不是完全相續;完全相續,那就是真的,一個接一個,完全相同的。它不是的,念念都不一樣,前念跟後念不相同,不是完全相同。可以說,我們以百分比來說,百分之九十九相同,百分之一不相同,念念都是如此。

  從佛經上給我們說這個原理,我們就知道整個宇宙是個幻相,夢幻泡影,是個幻相。到什麼時候你才能見到真相?你真的有一天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見到真相,佛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一切現象,這個幻相,統統是一念頓現,沒有先後,這一念的速度太快了。《仁王經》上佛講的比喻,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跟諸位做過多次報告,這是世尊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為什麼?真實說比這個還要快。你就曉得,存在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句話說得非常有味道,那是事實真相。心是能現,能現不可得,所現哪裡會真有?所現的現相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果我們常常能夠作如是觀,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金剛經》四句偈,就是教我們對宇宙人生的一個看法,我們今天講宇宙觀、人生觀。佛講什麼樣的宇宙觀、人生觀才是最正確的?這個四句偈就說明了。「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包括人,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包括時間、空間,這都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說不是真的,不是真正的存在,它不是實在的東西,「如露亦如電」,這是講它的速度快,像閃電一樣,它的生滅太快,快到什麼時候?幾乎快到同時,生滅同時,所以教我們「應作如是觀」,你要常常這樣看宇宙,常常這樣看人生,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就自然放下,就沒有了。為什麼?不可得。包括自己,叫正報,包括我們生存的環境,叫依報,統統不可得,你記住,一念頓現。

  所以,佛隨順世俗說這個境界相,像剛才我們講的十萬億佛國土,這隨順世俗說的。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那是隨順真諦說的,那就是一真法界裡面的宇宙觀。他說什麼?「彌陀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彌陀;凈土就是此方,此方就是凈土。」你們想想這兩句話,時空沒有了。明明佛講的十萬億佛國土,怎麼中峰禪師說就在此地?中峰禪師所講的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他講的是從能現能變上說的,能現的是自性,所現的是彌陀、極樂。所以從性上講,沒有時空,哪來的距離!這些道理在現在講這是物理,這是科學。佛實在叫我們敬佩,那是什麼?他說出這些現象,絕對不是叫我們一定要對他相信。他說什麼?他看到的世界,事實真相跟我們不一樣,希望我們能把他看到的證實,你也看到。你能看到,那就叫成佛了。你為什麼看不到?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看不到實相,真相你看不到,你把真相扭曲了。所以十法界是一真法界的扭曲現象,扭曲的幅度,在十法界愈高,扭曲的幅度輕;十法界位置最低的,扭曲的幅度就非常大。佛菩薩的法界雖扭曲還接近,所以相似,可是餓鬼、地獄、畜生那個扭曲幅度太大,太大還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哪裡?真的,中峰禪師說得不錯,就在此地!十方諸佛如來、十方諸佛凈土不離一念,這是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不離一念。

  我們修行,佛說的迷悟,一念就是迷,一心就是覺,就是覺悟。你起個念頭,叫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迷了,那就叫無明,所以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我們的一念不覺什麼時候開始?沒有開始,就是這一念,當下這一念,這一念要是覺了你就是佛,這一念不覺那你就是凡夫,這是事實真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樣子,在恆河邊上大樹底下入定,因為他在那裡示現的覺悟、一心,在那邊得一心了,所以這個樹也就叫菩提樹,就這麼回事情。什麼時候一心,你就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我們現在這個一念,一念是人人都有,哪個都有,一念是迷,還是一念是覺,差別在此地。一念迷是凡夫,這裡面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一念覺,一念覺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這是佛,差別在此地。佛給我們做樣子,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樣子。所以這個事情,跟你學不學佛、讀不讀經沒關係。惠能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只要一念覺,他就成佛了。五祖知道,看得出來,所以衣缽就傳給他,就告訴他,你是第六代祖,法就傳給他。我們總要把這個事情記得牢、記得清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佛,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與學經、不學經沒有關係。

  智慧、能力、才藝、福報,全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沒有一絲毫欠缺。你本來樣子是什麼樣子?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的。而是大經裡面所講的,你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沒法子形容。你的家庭狀況怎樣?華藏世界是你的老家,極樂世界是你的老家,你只要一念覺它就現前,正報現前,報身,依報現前,報土,法性身、法性土。一切眾生都平等,各個具足,沒有說哪個比哪個差一點,哪個比哪個好一點,沒有,完全平等。迷了以後就不一樣,所有這些不平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修行,修行說老實話,每天念佛、誦經、打坐、拜佛,這都是形式,這些形式對初學人來講有用處,你不照這個模式你不能成就。所謂是「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你畫個圓,一定要用圓規,你才能畫得圓。可是真正有功夫的,隨便拿支筆畫個圓,你拿圓規去量一量,完全一樣,那功夫到家了,那是佛。我們凡夫不用圓規畫就畫不圓,只好用圓規,這是凡夫。你本來用筆一畫就是圓,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你是有這個功夫,是有這個能力。可是你迷了,迷了頭就昏了,你就畫不出來。不就這麼回事情嗎?

  從這些淺近的比喻,我們就能體會,知道世界一時頓現,不是科學家講的什麼有個原點爆炸,不斷在膨脹,不是的,那個講不通,不能自圓其說,還是佛法說得高明。所以,這個宇宙念念不一樣。為什麼科學家看到宇宙在膨脹?這怎麼解釋?實在講也不難懂,我們看近代的歷史,我說近代歷史也得至少像中國講的五千年。你細細觀察五千年這個時代,人民的生活不斷的都在進步,步調很緩慢,你就看不出它在膨脹。可是現代,最近二、三百年,科學技術發達,進步非常快速,現在的高科技日新月異,這不就是膨脹嗎?我們的心在膨脹,你看外面宇宙它就膨脹,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原理!

  現在人的念頭念念差距大,古人心是靜的,念念差距很少。我們現在就用科學方式要計算這個現象,要推想到多少年之前,幾萬年前、幾十萬年前、幾百萬年前,全是妄想。所以佛法裡面的科學,它不是用現代這些物理方法,它是用禪定。《楞嚴經》上講得好,「凈極光通達」,你就照見了。不是用思惟想像,這個東西想不得,思惟想像這是妄心在起作用。阿賴耶像倉庫一樣,儲藏室一樣,我們今天講的記憶,為什麼會有記憶?阿賴耶識是個儲藏室,它有記憶,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一念不覺才有這些東西,才產生這些現象,一念覺這個東西沒有了,《證道歌》講「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念覺,記住什麼是覺?一心是覺。一心是什麼?沒有念頭,那是覺;有念,有念就不覺。

  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覺不覺?不覺,這是真的。那為什麼要念?沒辦法,無可奈何,我們妄念確實斷不了,只好用這一念代替所有的妄念,這叫念佛。這一念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這叫帶業往生。阿彌陀佛他有這個願望,只要什麼人去念他,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只有這句佛號,其他都沒有了,跟他就起感應道交,他就來接引你,他就帶你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你能保持這一念,決定不會失掉。那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氛圍、環境是個清凈世界,決定沒有外緣來干擾你。你在那個地方很容易,真正回歸到一心不亂,就成功了。他幫了個大忙,提供你一個修學環境,這真正叫護法,真正叫大功德主。

  阿彌陀佛給不給你說法?天天給你說法,十方諸佛都給你說法。是不是真的?我給你說實話,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怎麼說不是真的?一切諸佛如來從來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給你說什麼法!為什麼說也不假?是你自己的自性動了念頭,自性變成阿彌陀佛給你說法,自性給你變成一切諸佛、一切菩薩給你說法,唯心所現,不假!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通過這麼多年來在經教裡面不斷的熏修,體會到了、明白了。這明白之後,我們的方向、目標就絕對不會差誤,所以你法喜充滿,信心堅固。只要依照佛菩薩教誨去做,肯定這一生當中成就。學佛不是要無量劫嗎?沒錯,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剎那,「念劫圓融」,這《華嚴經》上講的。一念跟無量劫是一不是二,叫不二法門;一念跟無量劫不是一,那就不是佛法,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佛法是覺,就是一念覺。到一念覺,一切萬物裡頭沒有對立的,沒有衝突的,法法圓融,法法具足,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切法具足一法,一多不二。這些原理原則永恆不變,千經萬論都不離開這個原則。這是我們講科學跟哲學,講到真的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講到最高峰。

  今天我們看這段,「略顯二十種大喻,以況菩薩之德」,這個地方講的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這是法身菩薩。可是它裡面的比喻,用二十種比喻。因為這二十種分量也很大,它也分好幾個段落,也就是二十個段落,一個比喻是一個段落。前面有三首半的偈頌,也就是總共十四句,一首偈四句,三首十二,再加兩句,叫三首半。我們把這個文念一段:

  【聲聞心住八解脫。所有變現皆自在。能以一身現多身。復以多身為一身。於虛空中入火定。行住坐卧悉在空。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如是皆於一念中。種種自在無邊量。彼不具足大慈悲。不為眾生求佛道。尚能現此難思事。況大饒益自在力。】

  末後這句『大饒益自在力』是菩薩。前面是講阿羅漢,阿羅漢不是菩薩,他都能有這麼大的神通,能做這種示現,何況菩薩。我們先說『聲聞』,聲聞有四果,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是小乘四個果位,統統叫聲聞。他們的心『住八解脫』。在沒有說「八解脫」之前,先簡單介紹四禪天跟四空天,因為它跟這個有關係。四禪、四空,心都是住在定中,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分別、不執著,他這是定功控制住的,不是真的沒有分別執著。定功把它伏住了,這叫伏煩惱,沒斷,他如果斷掉就成阿羅漢,所以必須在四果他真正斷了,四果之前沒斷。沒斷他在哪裡?他在色界天,他在無色界天,所以對於色界跟無色界我們要介紹一下。

  色界天,為什麼叫色界?三界最上面是無色界,下面是色界,再下面是欲界,他有慾望,慾望很多,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財、色、名、食、睡叫五欲,五種慾望。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只要你有這五種慾望,你就離不開欲界。修再大的福報,像佛經裡面講的,你有大千世界七寶你去布施,那是福報。在哪裡享受?總在欲界,出不了欲界,你欲沒有斷。所以這個給我們很大的警告,你看看現在舉世之人貪財、貪色、貪名。除這個之外,簡直不知道到人間來是為了什麼?到人間來就是為了財色名食睡嗎?這個觀念就錯到底了,大錯特錯!

  那要給你說個實在的話,這還是隨順眾生說,不是佛菩薩境界。你到人間來幹什麼?現在連外國那些科學家、精神病的醫生都懂得,他們都明白了,你到人間來是來上課的,是來學習的。人間學好了你就往上升,你就生天去了;如果學不好,來生還到人道,這留級。學得太差了,那就是什麼?貪瞋痴搞得太不象話,太重了,就墮落,就下降,人一下降就是畜生、餓鬼、地獄。佛跟我們中國老祖宗跟我們講的就有道理,人生在世至少要學個君子,君子能不能提升?不能,不會墮落,留級,來生再做人,留級。什麼人能提升?賢人,聖賢就上升。所以你看古人講的話,「讀書志在聖賢」,沒有說讀書你將來可以做大官發大財,不是。讀書志在聖賢,這個指導是正確的。

  你走聖賢的路子,你欲沒放下不要緊,欲界上面有六層天,我們人上去四王天,四王天上去是忉利天,忉利天上去是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再上去是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面去欲愈淡。再往上去欲就沒有了,真的,這個沒有是伏斷,對慾望再不起貪瞋痴慢,他就到色界去,色界初禪。這是做人的道理!佛法裡頭說得很好,「人身難得,佛法難逢」,得人身真不容易,你很幸運這一生得人身。為什麼不容易?人身,佛給我們說得很明白,你到人間來,頭一個是引業,引導你到人道裡面來受生。這個引業是什麼?過去世當中你曾經修五戒十善,在中國講的是五倫十義。這是人道的基礎,十法界裡頭人法界的因,你有這個因。你阿賴耶裡面的種子很複雜、很多,這個種子起現行,無量的種子,這個種子起現行,它引導你。不是佛菩薩引導,也不是什麼鬼神引導,是你自己的阿賴耶業習種子引導你,不容易。

  到人道來之後,每個人的福報不一樣,有人富貴、有人貧賤,這個不相同,這是另外一種業,叫滿業。引業只是引導你來投生,投生之後你這一生的富貴窮通那是滿業。滿業是什麼?滿業是你過去生中修的善因、惡因這兩種,你修的是善因,你這一生得善果,你就有福報;如果你造的惡業多,你這一生就要受罪、要受苦。所以,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佛法里講得很清楚,「欲知前世因」,你要想知道你前生幹些什麼?造些什麼因?「今生受者是」,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的,前世造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欲知來世果」,你想到我來世是什麼樣果報?「今生作者是」,我在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是做的什麼?來生果報就是這樣子。我喜歡幫助人,來生一定很多人幫助我;我處處難為人,不給人方便,來生我要受盡折磨,就這樣的。我這一生歡喜用財布施給人,來生得大福報,得財富;我這一生修法布施,來生得聰明智慧;這一生修無畏布施,來生得健康長壽。三世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總是自作自受。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講,人要真正懂得這些道理,懂得倫理道德,他不會為非作歹,他不會,他要提升自己。如果懂得因果教育,他不敢為非作歹,為什麼?他知道報應太可怕了。這些果報不是佛主宰,也不是上帝主宰,也不是閻羅王主宰,真的是自作自受。人怎麼能不學好?從前舊社會,舊社會有舊社會的好處,小孩從小就接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有沒有教科書?沒有,世世代代一代一代傳下來,父母教出來的。從什麼時候教?生下來就教了。小孩生下來,你可不能輕視他,認為他什麼都不懂,那你錯了,他什麼都懂,往往他比我們大人還厲害。這個事情被外國那些心理醫生證實了,我看了美國魏斯醫生的四本書,他肯定嬰兒一出生,他眼睛睜開他就會看,耳朵他會聽,他已經在學習,天天在學習,大人在他面前表演的。所以中國重視胎教,重視嬰兒的教育,中國古人常講「教兒嬰孩」,嬰孩就是剛剛出生;「教婦初來」,娶媳婦的時候你教她,一進門你就要教她。這兩句話真正的意思是教兒嬰孩,後頭是陪襯的一句話,那個不重要,最重要是在這句話。

  父母在小孩的面前,剛剛出生的小孩的面前,言談舉止都要端莊,都要守禮。讓嬰孩從小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全是善的,全是正面的。這才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基本條件,聖賢的基本條件,所以這個沒教科書的。沒有教科書,給諸位說,現在我們提倡學習的《弟子規》,那就是教科書,父母怎麼樣?全做到了。你看做父母的人二十幾歲,養小孩了,他的父母都還在,四、五十歲。你看他的孝順父母,嬰兒看見了;你看他對待兄弟姊妹的和睦,小孩看到了,小孩聽到了,他就在學。中國古時候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就是說他從出生到三歲,他已經學了一千天,根深蒂固,這個基礎打得非常穩了,就能判斷他八十歲都不會變,「七歲看終身」,這中國古人說的,很有道理。不懂得中國古人這些教學的方式、理念,這兩句話說出來人家會笑,三歲看八十,三歲算什麼?他懂得什麼?

  現在問題嚴重,現在三歲也了不起,為什麼?他父母不教他,電子遊戲機教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教他色情、教他殺盜淫妄,這個麻煩就大了。所以現在很多人跟我講兒女不好教,做老師的來跟我說學生不好教,當然不好教,為什麼?從根就教壞了,那怎麼可能好教!古時候人好教,我這個年齡沾了點邊,生長在農村,誰教?父母教,所有大人都教你。他真有愛心,跟我們不認識的人,跟我們父母也不認識的人。我們農村,農村玩都是在外面,都在野外,玩到肚子餓了才回家,小朋友結伴到外面去玩,都是在大自然裡頭長成的。玩有的時候過分了,不如法,路上行人看到我們做得不如法,小孩,過來,教訓一頓。可是我們怎麼樣?我們看到大人教訓都很乖,都乖乖的聽。走到村莊裡面去看,我們父母看到這個大人教小孩,父母感謝他。所以,哪個大人不愛惜小孩。跟現在社會不一樣,完全不相同。我們念小學的時候,抗戰期間,在學校裡面跟同學吵架、打架,被罰了,被老師處分,打手心、罰跪,那時候學校還有體罰。回去之後當然很難過,樣子也不好看,父母看到,問怎麼回事?被老師打了,被老師罰跪。第二天我父親陪我一起上學,帶了禮物送給老師,謝謝老師管教。現在還得了!現在要是打了、罵了,他不高興,家長到警察那兒去告老師,老師還敢教嗎?所以現在教育沒有了,這個太可怕了。人要不受教育,這是中國老祖宗說的,堯舜說的,人跟禽獸就沒有兩樣。禽獸沒有玩過遊戲機,小朋友玩遊戲機比禽獸更壞,比禽獸都不如,這怎麼得了?這個問題多嚴重。

  娛樂是教育裡面最高的一種藝術,中國自古以來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這在教育裡面產生很大作用。鄉下的農民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懂得孝悌忠信,他懂得禮義廉恥,他從哪學來的?當然從小父母教的,做了好樣子。另外就是每年逢年過節的時候迎神賽會都有演戲,都有這些表演,文藝表演。文藝表演總是遵守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但是孔老夫子這句話不是他說的,夫子述而不作,老祖宗傳下來的,「思無邪」,這是文藝表演最高的指導原則。你一切的表演,唱歌也好,跳舞也好,演劇,什麼樣的活動,不能叫聽的人、接受的人有邪思邪念,要守住這個原則;換句話說,中國的藝術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用藝術的方法來顯示,它的內容是倫理、道德、因果。怎麼可以教人暴力、色情,這還得了嗎?所以,中國傳統東西它的價值在此地,我們要認識清楚。過去七十年代湯恩比博士說過,他已經看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我們從他的談話紀錄裡面看到,他也很憂慮,非常關心,他說「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個看法正確,能說出這種話不容易,對於中國歷史文化要沒有相當根底的人,說不出來。他是個研究歷史哲學的,而且他研究的是文化史,這個跟一般的史學家不一樣。他研究是全世界的文化史,所以他沒有國家的差別,沒有族群的差別,這個心量就拓開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欲要逐漸放下,儒家雖然沒有講斷,他講寡慾。《禮記.曲禮》一打開,「欲不可從」,這就是說必須有節制,才不會出問題;要是沒有節制的話,就會有亂子發生,有弊病發生。欲界天,愈往上面去欲就愈淡薄,財色名食睡都淡薄,愈上去愈淡薄,到第六層天就很淡薄。在我們看到他們就已經沒有慾望,對五種欲似乎都放下了,其實那是形式。他靠什麼放下?也靠定功。欲界天從第三層天夜摩天就要修定了,完全憑十善,只能到忉利天。所以你看佛法裡面真正得道的這些高僧,幫助一些眾生超度,也沒有任何形式,超度最高的都是超度到忉利天。寶志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是到忉利天。安世高超度他的同學,他同學做龍王,壽命到了,做龍王的時候一生造了不少惡業,會墮地獄,他去超度他,也是超度到忉利天。所以要曉得,忉利天以上要靠自己,自己沒有功夫不行,去不了。要什麼功夫?修定。欲界四層,四層定功淺深不同,定能伏煩惱,就這麼個道理。我們很想把煩惱伏住,伏不住,為什麼?沒定功,有定功自然就能伏住,就這麼個道理。完全伏住那就到色界天去了,還差一點那還在欲界,總要明了,我們才知道自己怎樣幫助自己向上提升。這個還不就是一句老生常談的,放下!你放得愈多,你就升得愈高;你放得愈少,你升得就緩慢;你不肯放下,還要嚴重的執著,那就往下墜落。極其嚴重的執著就是地獄,餓鬼比地獄輕一點,畜生就更輕一點,比畜生還輕一點的,就到人道來了。所以功夫都在放下。

  佛法裡面講斷煩惱,這是一般隨著世俗而說的,實際上他不是斷,他是轉煩惱。把煩惱轉變成菩提,你覺悟了就轉過來;迷了,就把菩提轉變成煩惱。所以煩惱、菩提不二,悟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煩惱。煩惱怎麼可以斷?煩惱斷了菩提就沒有了,所以斷不了的,是轉變。經裡頭很多是佛的方便話,我們要懂,佛說法常講方便為門,「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要懂。方便裡面有很高的智慧,沒有智慧你就沒有方便。沒有智慧,那就是我們講的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造業,業裡面就有善惡。你以愛心,這心善;你以瞋恚心,討厭的、厭棄的心,那就是造罪業,總是你動感情了。你用理智來處事,就不會有這些過失。所以佛教我們要常常用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放下就有智慧,不放下沒有智慧。學佛學得再多,背得再多,記得再熟,講得頭頭是道,分別執著還是那麼重,沒用處。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他搞的是佛學,他沒有學佛。

  什麼叫學佛?學放下才叫真的是學佛。只要財色名食睡放不下,不是學佛,放下是真學佛。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什麼都放下,身體在這個世間必須要生活,他只保持著最低的生活需求,三件衣、一個缽,這是他所有財產。印度那是熱帶,三衣就夠了,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晚上睡覺,這三件衣可以當被子蓋,就能保暖。睡在地上,有個像被單一樣的鋪在地下,在佛門稱這個叫具。現在什麼?現在拜佛的時候擺在拜墊上,它不是拜佛用的,是晚上睡覺墊在底下用的,你看這麼簡單。這告訴我們,佛教我們放下,他自己不放下,我們就會懷疑那不是真的,他自己都做到了。沒有一樣東西有選擇、有挑選的,沒有,為什麼?他心清凈,不二。你到放下分別執著,你就知道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是美好的,歡喜心生出來。有分別就不行,這個好,那個不好,他就有差別,好,生煩惱,歡喜是煩惱;不好、討厭也是煩惱,總是生煩惱。放下分別執著,那是真的好,內心的喜悅生出來,叫法喜充滿,法喜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不是法喜,是喜怒哀樂之喜,七情五欲之喜,那是煩惱,那不是法喜,真正法喜是智慧。

  我們還是講把世間的慾望在相當定功的時候,他完全伏住,伏住那個時候他的形相上跟菩薩沒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身沒有苦樂之受,心沒有憂喜,佛說他這種享受叫舍受,舍受好,舍受真樂。為什麼不能叫它做出世間禪定?因為他有時間,他的定功會失掉,失掉之後他煩惱又起現行,所以說他是暫時的,他不是永恆的。如果得到之後永遠不失去,這叫禪定,這個禪定叫出世間禪定。舍受是世間禪定,六道裡面的,四禪八定,色界天跟無色界天是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實在講它是舍受,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裡頭它是舍受,不能跟阿羅漢比。阿羅漢是叫正受,為什麼?他永恆不變了,也就是說五欲七情阿羅漢永遠不會有,那才叫正受。四禪八定雖然好象是正受,他不是永久的,他是暫時的,差別就在此地。

  我們看這裡很簡單的一個解釋,四禪初禪天,初禪天叫「離生喜樂」,「慶」是喜慶,他「離欲惡」,欲沒有了,惡念沒有了。諸位要曉得,惡念沒有,惡言就沒有,惡行當然就沒有了。言語、行為是從意念上生的,他念頭裡頭沒有惡,欲離開了,惡離開了。惡是什麼?十惡,欲是五欲,這離開了,所以他「生善」。《十善業道經》里講純凈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他是這個境界。「身心輕安故樂」,得舍受裡面的樂,絕不是欲界天人能跟他相比的。

  他再提升,二禪,二禪你看「定生喜樂」,前面是離,這定功深了,前面是剛剛離。「慶覺觀心息故生喜」,覺觀心息,由此可知,在初禪是有覺有觀,現在這個功夫純熟了,不要去作意去用覺用觀,他用得自然,純熟了。前面要保持,要覺要觀,要保持,這時候已經成習慣了。不必起覺觀的心,殊勝境界它就現前,所以他生喜。前面生善,這時候生喜了。「身心適悅故樂」,你看前面是輕安,適悅,比前面境界提升了一層。

  再向上升級,三禪,三禪「離喜妙樂,無動勇之喜,有綿綿之樂,美妙莫喻」。佛在經上常跟我們說,欲界六道裡面感覺得最快樂的就是三禪,三禪就好比我們六道輪迴裡面的極樂世界,三禪感覺是最樂。喜沒有了,離喜了,離喜則妙樂,樂上加個妙,這什麼意思?妙這個字在佛經裡面講是非有非無,這妙!也就是說它跟一心的境界很像,有這個味道,但不是一心。為什麼?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是淡薄,並沒有轉變。無動勇之喜,你看一般人歡喜的時候,他情緒激動,他快樂的時候你能夠看到手舞足蹈,那個快樂。可是他的歡喜怎麼樣?他的歡喜沒有這些動作,有綿綿之樂,這妙樂。綿綿是不斷,不是像我們世間人,快樂只是一陣子,時間很短,一過去之後就變成壞苦,歡樂遠離了。所以,人間真的是喜樂的時間很短,悲哀的時間很長。這個地方是綿綿不斷的樂,美妙莫喻,它的美妙沒有法子來形容,用比喻很難相比,找不到相比的東西。

  第四禪這功夫更深了,「舍念清凈」,三禪還有念,這把念也舍掉,清凈心現前,「無苦無樂,空明寂靜,猶如凈水無波」,這個境界要很細心去體會。四禪叫福天,福報最大了,四禪也是凡聖同居土。初禪、二禪、三禪都是三天,像初禪是三層天,二禪也是三層天,三禪也是三層天,四禪有九天,所以四禪裡面總共有十八層天。這九天裡面,有五種比較高級的叫五不還天,也叫凈居天,清凈的凈,凈居天。凈居天人就是四禪裡面的五不還天,這是聖人,這不是凡夫。哪些人在修行?經論上告訴我們,三果聖人。修大乘的,斷煩惱的層次跟他相等,他在那個地方斷思惑後面的七十二品。思惑是八十一品,三界九地。思惑是什麼?貪瞋痴慢疑,就是這五種煩惱。在第四禪最後把這個斷掉,斷掉這就根的利鈍,我們講根利的習氣都沒有了,他就直接證阿羅漢,出了六道,這叫利根的阿羅漢。鈍根的,習氣還很重,他還要通過四空天才能出六道輪迴;根利的不需要通過四空天,從第四禪他就超越了。

  底下有個簡單解釋,「亦名色界四禪。欲界定,有慮無靜」。靜慮也是禪定的別名,靜是定,慮是觀,有慮無靜就是有觀沒有止,還沒有止住,這欲界定。「無色界定」,跟這也差不多,「有靜無慮」,這四空天,他有止,就是有定,有定裡頭沒有觀。「唯色界定,獨得靜慮之名」,因為色界里有慮有靜,有觀當然有止,當然有靜,但是它這個靜不是真的靜,為什麼?只是定伏住分別執著而已。分別執著沒斷,石頭壓草,定功失去之後他煩惱就起現行,他是在這個境界裡面。但是到第四禪他有定,他沒有觀,所以叫四空定。色界裡面講叫四禪定,往上去叫四空定,因為他沒有觀,他不叫禪定,他沒有觀。沒有觀,佛幫不上忙,佛能幫忙的可以幫四禪天,四禪天是有止有觀,佛能幫得上忙,所以它是凡聖同居土。四空天裡面佛菩薩不去,為什麼?那個地方人沒有觀,只有定,他覺得定中很舒服,不需要再學。產生嚴重的誤會,把四空天當作涅盤,這不生不滅,他以為他已經證得大涅盤。到壽命到的時候,他定功失去,失去的時候就墮落。他就懷疑,從前的聖人跟我們講大涅盤是假的,我們證得了,證得為什麼會失掉?就起謗佛、謗法的念頭,這個念頭起來之後就墮地獄。他不知道他這個境界不是實在的,還要往上提升才行。

  下面講「四無色定」,第一個是「空無邊處定,色法既滅,緣無邊空」,這個空沒有邊際,「心無分散,即厭色依空,超色想,入空處」。為什麼?色界有色身,也有宮殿居處,就是沒有七情五欲。有些人想,有這個東西還是討厭,有身,像老子所說的,「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中國老子有這個說法。這些修行人也是如此,還有個身,有個身就有個累贅,把身舍掉,身是色,捨身叫色法既滅,捨身之後變成什麼?我們現在一般人講靈界,外國人常講靈魂。靈魂是不是無色界的?無色界也是靈魂,是高級的靈魂,為什麼?他有定。如果沒有定那就是一般遊魂,孔子在《易經》裡面講的,「遊魂為變,精氣為物」。真的是這樣的,靈魂要是有定,不動,那就是在無色界天,那很高的境界。但是一般人的靈魂,速度非常快,所謂遊魂,孔子說得很有道理。他的速度太快了,也是一念之間他幾乎就能到達,他沒有障礙。可是也得要有福報,沒有福報的時候,他跟別的靈魂碰到之後,冤親債主也非常的麻煩,就是因果報應很可怕。並不是捨身之後就很自在,不是這個說法。

  心無分散,他在定中,所以厭色依空,厭色,色才能捨得掉,舍掉之後他依空。所以他只有靈,只有個靈體沒有色身,沒有身體,我們一般說這是六道裡面的高級凡夫。知道有身就有苦,沒有身多自在!所以他把身也舍掉,真正是高級凡夫。可是他的問題,就是因為他沒有觀,這前面講他是有靜無慮,就是有止沒有觀,智慧不開,封鎖在無明裡面。到壽命到了,他的壽命就是他定功,他定功不能保持,失掉了,他就墮落。俗話說「爬得高,摔得重」,到四空天將來壽命到了幾乎都是墮地獄,爬到最高,摔到最底下。從底下,從地獄慢慢再爬升上去,好難!你想想看,你意想當中像小蟲爬竹竿,從竹竿下面慢慢爬到頂上,到頂頭上又掉下來,掉下來之後慢慢又向上爬,這一個爬不知道多少劫數,六道眾生輪迴之苦就這個樣子。而且他在爬的時候,劫劫都有挫折,都不是順利的。

  你能夠從這上面細細去觀察,你才知道六道輪迴是怎麼個苦,這事情還能幹嗎?我們現在也是從地獄往上爬,過去也爬到頂端,掉下去了,現在也從地獄慢慢爬爬到人道。這一生還算不錯,得人身,遇佛法,這就不容易;得人身遇不到佛法,你心地善良的,還是往上爬,爬到最高又掉下來,不知道干多少次了。所以,佛菩薩看到這個情形說了句話,「可憐憫者」。六道眾生執著的身是假的,不管什麼身,地獄身、餓鬼身、畜生身、人天身,都是假的。六道這些階層裡面的升沉也不是真的,確實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迷在裡頭,以為有,以為是真的,以為有得。不知道事實真相!

  再提升一層,「識無邊處定」,前面是空無邊處,這是識無邊處。空舍掉了,空舍掉怎麼樣?與神識相應了。神識是什麼?神識我們世間叫靈魂,在佛法不叫靈魂,叫神識。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末那識,末那執著有個我,這個識是末那識,這是最根本的執著,把阿賴耶的見分自己認為是我,這個出不了輪迴。「見無邊識」,識心廣大,阿賴耶識範圍多大?跟法界虛空界一樣大。法界虛空界就是識變的,心現識變,識就是分別執著,識變現的。所以「厭空依識,超空處,入識處」,出不了識的範圍。

  再入第三定,「無所有處定,識定謝滅,不見心相」,這個心是妄心,「無所分別」,到這個層次,分別伏住了。並不是真的無所分別,真的無所分別那他就是菩薩境界,這是他的定功很深,在甚深定功裡面,分別不起作用。前面是執著不起作用,這是分別不起作用,無所分別。「厭識依無」,他把識舍掉,依什麼?依空無,依無。所以無所有處定超越前面識無邊處定,超過它了,「入無所有處」。那我們要問,他算不算究竟?不算,他還有個無所有處,有個無所有處還是麻煩,不是究竟法。這愈說愈細,要很細心去體會。

  有處跟無所有處不就二法嗎?《壇經》上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就明白他錯在哪裡。不管怎麼修,都是落在二里頭,落在二、三裡頭,沒有回歸到一心,一心裡頭沒有二、三。一心裏面找無所有處是覓不可得,找有處不可得,找無所有處也不可得,那叫一心。一心有沒有相?一心現相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森羅萬象,就是一心。我們現在自己的身相,跟我們生活六根所接觸外面境界相,一心所現的。雖現這些境界相,這些境界相無所有,有跟無所有是一不是二,不二法,你才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全都沒有了。所以悟就是一心,迷就是一念,他一念沒斷,超越這麼多境界,都是念頭在轉變。

  最後講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好象有一點離二邊,有點中道的味道,他只是相似,不是真的。「非彼有識,及無所有」,這是有無二邊好象是離開了。「恬然住中,即厭邊依中」,前面講空有二邊,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了,「超無所有處」,超越第三,「入非非想處」。不能說他有想,也不能說他無想,總而言之一句,他為什麼不能超越六道?他在無明裡頭,無明不破。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這個地方的起心動念非常微細,他曉不曉得?他自己不知道。無始無明就是一念不覺,誰能知道?佛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八地菩薩能看到一念不覺。能看到一念不覺,當然也就能看到一念覺,念念覺;一念不覺,念念不覺。就是凡聖的源頭、根源,佛說八地菩薩才看清楚,七地還不行。

  四禪八定,在古印度高級的宗教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他的定功能支持多久?佛在經上講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怎麼演算法?佛說世界有成住壞空,這是真的,這都是科學家所研究的問題。世界有成住壞空,一個成住壞空叫一個大劫,八萬大劫,就譬如我們太陽系,太陽系成住壞空八萬次,你就曉得他的定功力量多大。所以世界成住壞空他已經看到八萬次了,他認為他已經成佛,他已經證得大般涅盤。沒有想到,到八萬次的時候他定功就失掉,失掉的時候馬上墮落。所以,定功是有時間性,這是世間禪定;超越六道輪迴,那個定功是永恆的,不會失掉的。這只是時間長短而已,非想非非想天是世間禪定功夫最深的,時間最長的。到他定功失掉的時候他懷疑,從前的聖人所講的話都是假的,都靠不住,我已經證得,看到世界成住壞空這麼多次,怎麼我還會墮落?我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怎麼還會現行?所以,四禪八定是石頭壓草,伏住的。石頭拿掉之後,那根在,它又會生出來,這就是爬得高摔得重。

  這是先把四禪天、四空天做簡單的一個介紹,然後我們才能講「聲聞心住八解脫」。八解脫也叫「八背舍」,背,我們要背棄世間法,要把世間的禪定舍掉再提升。再提升,《楞嚴經》上講的九次地定。不是八定嗎?更深的第九定,第九定超越六道了。第九定是真的,稱為正受,不叫舍受,他就得自在,『所有變現皆自在』。四禪八定也有這些功夫,但是不能像阿羅漢這麼樣自在,他也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四七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大科第五段「喻況玄旨分」,看第二段別辨二十種大喻,我們看第一小段。第一小段有三首半偈頌,「明聲聞現通喻」,比喻菩薩自在利益眾生的大德。

  【聲聞心住八解脫。所有變現皆自在。能以一身現多身。復以多身為一身。於虛空中入火定。行住坐卧悉在空。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如是皆於一念中。種種自在無邊量。彼不具足大慈悲。不為眾生求佛道。尚能現此難思事。況大饒益自在力。】

  這三首半的偈頌,前面都是說阿羅漢,阿羅漢的神通自在,只有末後一句比況菩薩,『大饒益自在力』這就是菩薩,法身菩薩。何況菩薩?這意思就是這樣的,阿羅漢都有這樣的神通,何況菩薩。首先經文裡面跟我們講的,『聲聞心住八解脫』,阿羅漢,我們常常在經論上讀到,祖師大德也常常告訴我們,阿羅漢在佛弟子當中可以說是初入門的弟子。還沒有登堂入室,菩薩登堂了,法身大士這才入室。也就是說我們用三種障礙來講,諸位好懂,執著沒有了,於世出世間對人、對事、對物都不執著,這是入門,這是阿羅漢。如果更進一步能把分別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不再有分別心,這登堂。最後再把妄想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那就入室了。我們用這個三個比喻,入門、登堂、入室,你就知道阿羅漢在佛法裡面的地位。他確實是拿到學位了,好象現在念書,阿羅漢是學士學位,有學位了,菩薩是碩士學位,諸佛如來是博士學位,這些名稱確實是學位的名稱。

  名稱凡夫有,對凡夫講有這三個名稱,對阿羅漢講也可以講三個名稱,向上去沒有了。那就是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還有個名稱,他不就起心動念了嗎?所以這名稱是對凡夫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沒有名稱。所以見性之後,也就是說你放下妄想之後,名都沒有了,這個相,相是隨眾生之感而應,雖有相不再執著相。現相絕不是自己的意思,眾生有感自然就反應,這個實在講很難理解,我們不容易懂。從初住以上到如來的果位,究竟果位,四十二個階級,四十二個階級不但不著相,連念頭都不生。《金剛經》前半部是講離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部是講離念,「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連念頭都沒有了。由此可知,那四十二個階級,是在十法界、是在六道裡面眾生有感,佛菩薩示現,現相。他所現相跟我們凡夫一樣,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以佛身出現,菩薩、祖師大德都是以我們一般身分來出現的,種種身相不相同。他有沒有一個念頭這是我、我有的相?沒有。

  實在就像江本博士水實驗,在顯微鏡裡面看到結晶不一樣,我們眾生有感,給這杯水上貼上個愛字,這是感;我們在顯微鏡看到它的結晶非常之美,那是它應。這個應是自然的,法爾如是,它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我們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他要是知道他就是凡夫了,知道不就起心動念了嗎?不就分別執著了?所以說他也不知道,這是真的。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出那個境界,怎麼想也不想出道理;你不想,不想就全知道了,你就能體會到。所以佛法上說「有念知之」,有念頭你知道,沒有念你就不知道,這是凡夫。「無念無知」,阿羅漢、辟支佛二乘無念無知,為什麼?他沒有慈悲心,『彼不具足大慈悲,不為眾生求佛道』。知是什麼?知是智慧。凡夫那個知不是智慧,那個知是聰明,叫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無念而知」,四相沒有,四見沒有,他什麼都知道,這是佛菩薩。他為什麼?自性本來就是知,要知道那個智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本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我們今天迷失了本性,就是本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什麼?我們本來是明,知就是明,明沒有了,一動念頭就沒有了。所以古人講的話有道理,「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心就覺悟,一心就是佛。一念就是凡夫,因為那一念起來速度非常快,念才起來,分別、執著跟著起來。雖然有先後次第,但是你決定看不出它有先後次第,好象同時起來的,因為它速度太快了。在佛法里叫它做「無始無明」,你要記住,「無始」兩個字是沒有開始;不是說很久遠,沒有法子想像的,不是那個意思,就是現前這一念。為什麼?在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就是當下這一念,我們當下一念迷。第二念,第二念又迷,念念都是迷而不覺。你要記住,念念迷而不覺,念念那個迷沒有一個是完全相同的,只可以說是相似相續,相似,沒有一個念頭是相同的,但是它相似。

  所以,我們很難發現它是假的,它不存在,它是幻有,它不是真有。有妄想分別執著它自然就現相,那就是能量變成了物質,物質現象是這麼來的。如果念頭沒有了,這現象就沒有了,就好象我們作夢一樣。佛經常用夢做比喻,你看作夢那真叫一念不覺,夢境現前也是這麼個道理,道理非常相似,夢境現前,一醒過來,夢境就沒有了。佛告訴我們,十法界六道三途就是夢境。十法界裡面一半,天道以上美夢,人道以下惡夢,這是事實真相。因此阿羅漢他只放下執著,妄想分別沒有放下,三德密藏他只得一分。這一分什麼?就是自在神通變化,自在解脫。他只得個解脫,而且解脫不圓滿,就這麼大的能力,並不圓滿,法身、智慧完全沒有。我們讀了之後就無限的羨慕,六道裡面四禪、四空天比不上。

  現在我們看經上講的「聲聞心住八解脫」,阿羅漢稱為聲聞,是聽佛說法而悟道的,所以從聲聞,聽佛說法。這個八解脫,解脫是從果上講的,因叫「八背舍」,修八背舍成功就轉成八解脫。背是什麼?背是背棄,舍是放下。你背棄的是什麼?你捨棄的是什麼?佛在此地也是略舉幾條,會學的人所謂是聞一知十、舉一反三,這個道理要懂。你看第一條它說的「內有色相外觀色」,你心裡頭有色相,這色相是執著;心裡頭沒有色相,外面就沒有色相。這先著了色相,所以你看外面的色相,現在怎麼樣要把它放下。「先觀自身不凈,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這就叫我們來觀察,觀,這是觀想,那你就去想。

  今天早晨彭林教授來訪問我,他告訴我最近在河南看到一個古墓,墳墓,他說有個豬頭是玉雕的,很大、很重,打開之後下面是個棺材。當然這個總是有幾千年,古人的,看到中國古代的藝術。棺材裡面這個人已經是白骨,骨頭了,皮肉完全沒有了,身上帶了許多首飾,從頭到腳,都是些珠寶,陪葬的,那個東西都在。從這些藝術品裡面去看,中國古時候的工藝就達到很高的水平。這就是佛讓我們去想,如果你有經驗看到這個,你就想一個人死了之後,時間久了肉沒有了,皮沒有了,只剩一副骨頭,你就會把身放下。前幾天還有個人告訴我,在中國西北那邊,農村裡面很貧苦,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丟下老人跟小孩。聽說有這麼一家,一個老人,一個小孩,老人死了沒有人知道,不曉得有多久。去看那個老人,那個老人也留了一副骨頭,小孩沒有人照顧,餓死了。年輕人顧自己,把家忘掉了。所以佛教我們修不凈觀,身體沒有一樣東西是乾淨的,是能夠長時期保存的,不可能。我們想人斷氣之後,一、二天身上就發臭氣,叫屍臭。神識離開身體之後,身體就會腐爛,時間久了皮肉就沒有了,留下白骨,這都是事實真相。叫你了解色身,不要留戀色身,不要執著色身,無我相是這樣修出來的,常作如是觀,這是講身。

  下面三句是講心,妄想。「又以欲界貪慾難斷」,貪慾裡面就包括貪、瞋、痴、慢、疑、惡見,全包括在這裡頭,難斷。「復以不凈觀觀於他色等」,你看先叫你觀自身,然後再叫你看別人。我如是,人亦如是,翻過來,人如是,我亦如是,沒有兩樣。你才能夠把身心放下,這個心就是貪瞋痴慢的心,放下,放下之後你就脫離欲界。脫離欲界你就在初禪,「位在初禪」,這初禪到色界天了,你能夠把財色名食睡都看破。在這段裡面你違背,就是違背欲界的貪戀色身、貪戀五欲,這是第一關。你不放下你就不能往上提升,放下之後你就向上提升,則到初禪,色界天。這個地方的放下,在大乘教裡面講它是暫時的放下,並不是真的放下,暫時放下。如果真放下他就證果,證什麼樣的果?初果,小乘初果。初果細說,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跟初禪、二禪所講的都相似。

  初果聖人他不執著身是自己,這個功夫產生效果,身不是自己,我相破了,四相只要有一個破,四個都破了。我相不可得,人相也不可得,眾生相不可得,眾生包括外面境界,眾緣和合而生的。壽者相是什麼?壽者相是時間,時間也不可得,也是假的。《金剛經》上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菩薩,什麼地位菩薩?《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雖然位次很低,他的境界也不過是初禪,但是什麼?他跟凡夫不一樣,跟初禪天人不相同。初禪天人是定功伏住,不起作用,這個修行人他真斷了,這個背舍他真斷了,真的放下,所以他證的是位不退。他跟初禪天人不一樣,初禪天人會退,初果跟大乘《華嚴經》上所說的初信位的菩薩他不會退。三種不退第一種位不退,他不會退轉,他只會向上提升,在這個位次上。這裡面講的全是禪,學禪的人他學觀想,常作如是觀。

  我們念佛的人要不要修這個?念佛人不要修這個。念佛人修什麼?念佛人修念佛,身心世界不要去想它。為什麼?你要想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不是這個身,這個身不能帶到極樂世界去,這你一定要知道,這個身要舍掉。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金剛不壞身,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得的身相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具足相好。四十八願給你講的,你得的身是紫磨真金色身,是你怎麼想也想像不到的。所以我們時時留戀這個身,那我們自己的真身就永遠不會現前。我們自己真身是佛身,確實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對於這個身,當然你還是要照顧它,借假修真,不要太過分。太過分的時候,你對這個身就有貪戀,那就變成麻煩,變成累贅,你去不了。在這個世間你的壽命到了,如果你過分愛惜你的身體,你也不會去投胎,不是六道輪迴嗎?你不願意去投胎,為什麼?你愛惜你的身體,那變成什麼?叫守屍鬼。就是你的中陰身老是盯在你墳墓裡面,捨不得離開身體。當然他不會永遠守住,也許守個幾年他明白了,也許守個幾十年,確實有幾十年的,這麼一種情形,我們不能不曉得。所以,常常要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真的能放下,真的不要再執著了。這是八條裡面第一。

  第二「內無色相外觀色」,這跟前面就不一樣了。前面是內有色相,通過第一個背舍,他到第二,提升一級,他內無色相,不再執著色相,但是外面還是有色,外觀色。「為入二禪,已滅內身色相」,這個滅不是說身相不要了,不是,沒有執著身的念頭,就是不再執著內身色相的念頭,沒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沒有,給諸位說,人就不生病了。你就曉得初禪還會有病,不小心的時候,到二禪不會生病了,為什麼?生病是身他才有病,沒有身哪來的病?總記住佛陀一句重要的教訓,「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有身你才有苦,你有念頭你才有憂喜,有苦樂憂喜的受,這是三界眾生的受。這是真正有行、有功夫的人,他到二禪,這是已滅內身的色相。

  但是下面說「又為欲界貪慾難斷,猶觀外色不凈之相,位在二禪」,這是講地位。前面是為入二禪,你要做這樣的功夫,這是真正在修行。我們對於自己的色身,對於許許多多的貪慾,真的是此地所講的難斷,難斷要斷。此地所講的,多半是小乘所修的,大乘人修行不一樣,為什麼?大乘人心量大。雖然是凡夫,他有慈悲心,他有為眾生的心,他能將自己的福報捨棄,幫助需要的眾生。這是大乘修行跟小乘修行不相同的地方。

  我們要怎麼修?從前我在初學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布施,歡喜布施。念念當中都記住幫助眾生,特別是現前眾生,太苦了。什麼原因苦?我們現在明白了,迷失自性,不明了諸法實相,苦從這裡生的。然後你就曉得,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用什麼方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所作所為、所學所教的那就是。要教化眾生,這是真正的無量功德,真實功德。我們看中國、外國古聖先賢真正覺悟了,他在這個世間選擇哪個行業?全是選擇教學。教學這個工作是覺悟人乾的,沒覺悟的人他不會搞這工作,為什麼?這個工作收入很微薄。不像現在,現在是國家訂上制度,教職人員他定的有薪資,從前沒有,民國以前都沒有。

  所以,一個教書的,一個醫生,這是非常清高的職業,只有付出,沒有爭取的,只有自己付出。別人報答你是隨意的,富裕的人家多送點供養給你,逢年過節送點禮。貧窮人家,甚至於完全沒有能力來供養老師的,老師還是要教;貧窮人家付不起醫藥費,醫生還是要幫他治病。所以,這兩種人在社會上是受人尊敬的,受大眾愛戴的,因為他們真有愛心,真正是為了救人,不顧自己,從前舊社會跟現前不一樣。大乘佛法裡面他懂得,他用的方法跟這個不一樣,自己沒有積蓄,有多少舍多少。可是一定要知道,這也是法爾如是的業因果報,愈施愈多,果報是這樣的。你施財得財,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愈施愈多,但是怎麼樣?愈多愈施。要學釋迦牟尼佛、要學祖師大德,絕對沒有積蓄,不可以積蓄,為什麼?迫切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在現代的社會,現在社會的特色是科學技術,如何利用科學技術幫助眾生覺悟,這就跟諸佛菩薩走同樣一個方向,同樣一個目標,這是正確的。除這個之外,扶貧、救濟是附帶的,主要一定是從教育下手,目標那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沒有錯誤。

  再看第三段,「凈背捨身作證,已棄外色不凈,但於定中練習八色光明,凈如寶色,樂漸增長,遍身怡悅,位在三禪」。所以三禪是六道裡面的極樂世界,三禪人最快樂的,為什麼?他得到清凈心;換句話說,他的功夫可以做到以身示現為大家做好樣子。所以世出世間法,不在知解,在篤行,你要真幹才行;你知道很多,理解很多,自己沒有去做,這不行。不但不能幫助別人,也沒有辦法自己得真實受用;而且實際上講,自己得真實受用,自然就幫助別人,這個道理要懂。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會真干。

  學佛從哪裡學起?古時候祖師大德教我們,從持戒做起。世尊在入滅之前告訴我們,佛不在世,我們認哪個做老師?佛沒有指定人,佛只是叫後世學佛的弟子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為什麼以苦為師?你能夠放下色身,你能夠放下貪慾,道理在此地,所以叫你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那是基礎,那是根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之後煩惱才能夠轉過來,轉煩惱為菩提。慧不開轉不過來,定,定能伏煩惱,慧能轉煩惱。給諸位說,不是滅煩惱,煩惱滅不掉的。自性裡面的功德,怎麼會滅得掉?這個道理要知道,就轉變了。你看法相唯識家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如果八識斷掉,四智沒有了。只是轉變,轉八識成四智,轉煩惱成菩提,是這麼個道理,沒有智慧轉不過來。

  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學來的,學不學沒關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很清楚。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樣子,他去求學,學了十二年;惠能大師給我們做樣子沒有學,沒念過書,一天沒學過。所以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佛在《出現品》裡面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是你本有的,不是學來的。只是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障礙它就變質,變成什麼?變成煩惱。有定功把煩惱伏住,它不起作用,伏久了智慧就開了,知道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學來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戒律重要,不可以疏忽。戒律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如果你輕視《弟子規》,你這個戒永遠不能成就。沒有戒,定慧永遠沒有指望。聽經聽得再多,那不是真智慧,那就是祖師常講的知解之徒。你對佛法聽得多,你研究很多,你知道,你了解,你自己絲毫受用都得不到。每天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生煩惱,還是妄想分別執著,絲毫都沒有減少,那有什麼用處?真正的功夫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這是真話不是假話。人家拿著經去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你怎麼懂得意思?他說懂得意思跟文字不相干。這是真的,懂得意思是智慧,一看就明了,一聽就懂,不需要研究,不需要學習的,得真受用。他心永遠是清凈的,決定不起分別執著,這是菩薩。如果再更進一步的話,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那是佛,那比菩薩高。菩薩的智慧就了不起,何況佛境界!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練,練什麼功夫?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說參禪,禪堂里參什麼?就是參這個。或是用觀心,或是用參話頭,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用這個功夫。

  你懂得這個道理之後,你就曉得原來念佛堂也是用這功夫,念佛堂把我們全部精神意志都集中在這一句佛號上,除這句佛號之外一個妄念不生。它跟禪有什麼差別?完全沒差別,理論、方法都相同,但是念佛比參禪殊勝,殊勝在哪裡?參禪不到一定的境界不得利益。念佛功夫差一點不要緊,它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生到極樂世界去,有這個好處在裡頭,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所以佛在《大集經》上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念佛就是無上深妙禪。佛說的話我們相信,不懷疑,你這一句彌陀才念到底,念這句佛號的時候,你要懂得不能夾雜。所以古人講念佛的三個條件,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二六時中就是一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什麼都沒有。那有人問,我有重要事情要辦事情怎麼辦?我不思考能辦事嗎?確實你真正到心地集中的時候,智慧現前,無論臨時什麼事情發生,你處理得比別人高明,為什麼?你是智慧處理。別人憑想像,那還是分別執著在處理,分別執著處理往往有後遺症,為什麼?你沒有顧及到,所以掛一漏萬;智慧處理,它是圓滿的,他處理得非常好。

  所以這一點是在疑字上,所以講不能懷疑,我們懷疑是什麼?我們對佛陀教誨信心不足,你才常常有疑慮,有懷疑、有顧慮,信心不足。真信,沒有懷疑,沒有顧慮,你只去做,決定正確。真做,自己真誠到極處能感動別人,惡人都會變成好人,這個道理就跟夏威夷那份資料裡面講的完全相同。你看夏威夷土著給人治病,那個病是中國人所講的疑難雜症,嚴重的精神病患,沒有人願意接近。土著跟他治療,根本就沒有接觸病患的身體,只是在另外一個房間裡面,對著病患的病歷。就像我們佛門裡念佛給他迴向,道理是一樣的。他自己念是用念佛的功夫,他不是念佛,他是念「我很抱歉,我對不起你,我很愛你」,他念這個。不斷的重複念,念上幾個月,那個病人好了,這什麼道理?他講得很清楚,把自己真誠的愛心念出來。「我很抱歉,我對不起你」,這是懺悔、慚愧心,這個心念出來就產生效果。這個心要是念不出來,就沒有效果,這裡有道理,不迷信。

  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什麼時候會產生效果?念到一心不亂,那個迴向力量就大了。自己念佛的時候還夾雜妄念,平常還有私心,還有貪瞋痴慢,效果就不彰,看不到效果,只能說念比不念好,真正效果太小了。所以,自己修成了才真正能夠感化別人,自己真的能夠做到我們常常說的兩句話,「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你做事情你就放心了。為什麼?沒有良心的人、壞人,貪慾很重的人,你去拜託他做事情的時候,他對別人不善,他對你善。為什麼?你的力量感召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個力量很大。你為什麼做不到?頭一個你懷疑「這個我做不到」,你是真做不到,我給你做證明你真做不到。我怎麼敢給你做證明?就是憑著你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如果你說「我真做得到」,我也給你做證明,你確實能做到。我憑什麼?憑你的信心。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這裡是講功德,信心,堅定的信心是所有功德之出生,能生無量的功德。所以不信不行,頭一個要相信。

  他能夠把內外都不執著,因為三禪還是色界天,對著外面的色不再放在心上,心地不沾染。那你就想到初禪跟二禪對於色界還有喜愛,三禪的色比二禪更殊勝,他沒有一點點貪戀,清凈心現前,沒有貪戀,就沒有分別執著,他到這個境界。所以性德裡面的歡喜,歡喜是性德,它不是外面的刺激,不是對外面的貪愛,不是的,內心自性裡面的歡喜心現前了。孔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內心的喜悅,不是外面,與外頭境界不相干。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這個法喜、常生歡喜心是性德,這時候法喜現前,遍身怡悅,這位在三禪。

  第四小段是「虛空處」,這個小段是色界跟無色界交叉的地方,是第四禪也是四空定的空無邊處定。「虛空處,盡滅一切色想,一心緣空,與空相應,位在四禪。」在這個境界裡面再向上提升,他就入四空定,所以這是在交叉的地方。盡滅一切色想,這個一切色,色是指物質,內是我們的色身,外是物質的世界;這個滅要知道,不再執著,分別執著都沒有,這叫滅盡。不是外面境界沒有了,你的身沒有了,不是;你身還在,外面境界也在,就是不再分別執著這些事情。心跟空相應,我們通常講空靈,心空的時候叫靈明,與空相應,位在四禪。它跟四空定空無邊處相應,因為什麼?一心緣空。功夫深一點的,他就從四禪入四空定,四空定第一個就是空無邊處定,就入這個境界。

  第五個「識無邊處」,這是四空定裡面的第二定,第二層,「舍虛空處,一心緣識,與識相應,位在四空」。識是什麼?識是神識,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我們世間俗話稱為靈魂。佛在經上講,人到世間來投胎誰先來?識先來。走的時候什麼東西最後走?阿賴耶識最後走。識離開身體,這個身體才真正叫死亡,跟我們醫學上講的不一樣。醫學上現在覺得人斷氣了,呼吸沒有了,心不跳,就宣布死亡了。實際上佛講,識沒有離開,只要識沒有離開,身體不壞,識一離開身體馬上就壞了,身體就有味道,有很不好聞的味道,識離開了。

  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人的神識從什麼地方離開,與他一生行業有關係。如果他從頭頂上離開,他不墮惡道,從頭頂上離開多半是在天道。從胸口離開的時候,這就是他的暖氣,識是能量,它有溫度,識沒有了,溫度就沒有了,人就變成冰涼的。所以你就試探一下看,他別地方都涼了,頭頂還沒有涼,頭頂還有點熱,他是從頭頂走的。頭頂走生天道,這是好相,往生凈土的都是從頭頂走的。從胸口(心口)走的,人道;從肚臍走的,畜生道;從膝蓋走的,餓鬼道;從腳心走的,摸摸最後腳心熱的,地獄道。佛這樣說,就有人真這樣去試探,好不好?不好,不要去試探。為什麼?他沒有走,你去摸他,他有感覺。他感覺得痛苦,痛苦他就變成怨氣,瞋恨就起來,一瞋恨他馬上墮落。

  所以佛告訴我們,人在斷氣之後八個小時,最好不要碰他,不但不要碰他身上,他卧的床都不要碰。你在邊上照顧,也要離開床有個幾寸的地方,都不要碰它,讓他很安詳的走。至於他身體僵硬、柔軟是他走時候的心,如果他走的時候很害怕,貪生怕死,他的身體會很僵硬。如果他走得很自在,對身體沒有留戀,很自在走的,他身體柔軟,就是走的時候一點恐怖都沒有。這些常識都應當知道,特別是幫助助念送往生,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他在臨終的時候,就是斷氣之後八個小時,最安全的是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這是最安全的。不要哭,不要哭哭啼啼,就是一句佛號幫助他,不要跟他講什麼任何開示,講開示、誦經、念贊都不可以,都是擾亂他;就是一句佛號幫助他,叫送往生,這就對了。

  這是講神識,他與神識相應,我們今天講與靈魂相應,靈界。靈界就是四空天,他不要身體,身體是色法,有身體很不自在。連我們中國老子,那個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老子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因為我有個身體,沒有身體多好。所以,沒有身體在六道裡面叫高級凡夫,真的四空天是高級凡夫,他沒有身。他有沒有離開苦?佛說他沒有離開,他有什麼苦?他有行苦。苦分三大類,苦苦、壞苦、行苦,我們欲界這三種苦統統有,到色界天,苦苦沒有了。苦苦就是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個八種苦,色界天人沒有了。因為他有色,有色這個色會壞,到色變壞的時候他就有痛苦了。但他痛苦的時間並不長,只是在壽命到的時候,所謂五衰相現前,面孔光彩沒有了,身體會流汗,衣服會骯臟,這個時候他就曉得他壽命快到了。總在壽命到七天,這個七天的時間會出現這個現象。在這個以前這些現象都沒有,永遠沒有衰老的現象,身體沒有流汗的現象,衣服沒有骯髒的現象,天衣,它不染灰塵。所以色界天人有壞苦。

  無色界天人他沒有身體,他也不需要宮殿,這是我們講靈界,所以他沒有這個苦。行苦是什麼?行苦就是他這個境界不能永遠保持,到他壽命到的時候這個境界就沒有了,不能永遠保持,這叫行苦。那我們現在人在這個世界,我們沒有辦法永遠保持年輕,這是行苦。就是說你一天比一天衰老,你沒有辦法把它止住,這個苦叫行苦。壞苦那是最容易現的,年紀愈老,身體樣樣都不好用了,走路沒有年輕那麼樣的健壯,頭髮也白了,牙齒也掉了,這叫壞苦,身的壞苦。居住環境,房子住了幾年要修理,不修它也壞了,這也是壞苦。所有的東西用久了它都會變壞,這是壞苦。

  苦苦裡面,就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是內;外面就是你求不得,你的希求達不到。冤家對頭,不願意跟他見面,天天碰到,讓你生煩惱,怨憎會。愛別離,喜歡的人不常在一起見面,喜歡的東西常常也遇不到。這些都叫做苦苦。真的是上至帝王,下至凡夫走卒,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避免,這三苦、壞苦沒法子避免。舍了身,色相統統舍掉了,這些苦全都沒有了。所以識無邊處,四空天只有行苦,苦苦、壞苦都沒有,這受苦是最輕的,可是還是有苦。所以佛說三界統苦,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法華經》的比喻說「三界火宅」,好象你住的房子一樣,失火燃燒起來了,還沒有燒到你而已。

  再往上去一層,這是四空定裡面第三層,「無所有處,舍無邊識」,他連識也放下,「一心緣無所有,與無所有處相應,位在四空」。四空是第三層,無所有處。我們細細想想,執著真放下了,分別有沒有放下?他還有個無所有處,你就曉得分別沒有全放下。什麼都不分別了,還有個「無所有處」,這個道理要懂得。你再說一說,他的識是不是真的沒有了?只可以說對自己的靈魂、神識看得淡薄一點而已,沒有轉識成智,轉不了。就是說他只是用定功把分別執著控制住,暫時不起現行,沒有真正的斷掉,真正斷掉那就不一樣,這是講四空天人。可是修行人也經歷這個位次,經歷這個位次是什麼?根性比較差一點的阿羅漢。根性利的,他不通過四空天,他在第四禪就有能力超越四空天,他出了六道就到聲聞法界去了。阿羅漢裡頭有鈍根、有利根,鈍根要通過四空天,利根不需要,這邊講修行人。不修行的人他是伏住,修行人在這個地方真的他控制住了,而且這個地方定功不斷在向上提升,全都是修定。到無所有處他不能住,一住在無所有處他就不能提升。

  再往上提升,「非有想非無想處」,我們常講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四空定最高的,非有想非無想。「舍無所有,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與非有想非無想處相應,位在四空」,這是四空天最高的一層。再往上去就是第九定,到這裡是第八定,四禪八定,這叫世間定。再往上提升,執著才真的放下,對於三界六道裡頭的執著統統沒有了,這證阿羅漢果。

  第九定,「滅受想,受想即上能緣之心」,「上」是前面所說的,能緣之心,是什麼心?受是執著心,想是分別心,受想是能緣,能攀緣的,境界是你所緣。「謂行人」,行人是修行人,「厭患此心散亂,入定休息」,不再用這個,「盡滅受想諸心,位過三界」,超越了,三界就是六道,證阿羅漢果,他得自在。

  「修此背舍觀時,發無漏智慧」,無漏智慧是小乘的無漏智慧,不是大乘的。「斷三界見思惑」,思惑是什麼?惑是迷惑,思是思想,三界六道里的錯誤的想法。見惑是看法,初果就斷了錯誤的看法,到四果阿羅漢,錯誤的想法斷掉了,也就是你的看法、想法決定沒有錯誤。所以,佛在經教裡頭一再的告訴我們,沒證阿羅漢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我自己怎麼想怎麼想以為是對的,全是錯的。證得阿羅漢之後,佛說你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不是錯誤,沒證阿羅漢之前不行,這個我們要知道。那我們怎麼辦?隨順佛陀的教誨就對了,我不用自己的想法,我都遵從佛陀教導,這就行了。

  佛陀教導的很多,佛教給我們很多理論、方法,有矛盾、有衝突的,這個要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說法是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因處不同、因時不同,他怎麼會有一定的?因此我們的學習,修行的學習要一門深入,不要搞多了,多了可能裡面佛講的有衝突、有矛盾,那就把你的功夫全破壞了,你不知道依什麼好。只要你修一部經,你心是清凈的,心是定的,他就會成就。所以你掌握到原則,修行沒有別的,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就如此而已。我們選擇凈土法門,那是無比的希有,無上的法門。因為這個法門利益無邊,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法門,這跟八萬四千法門不相同。所以是希有因緣,我們要信得過,專門依凈土經教修行。

  凈土經教現在有五經一論,依一門。自古以來,依靠經典最多的,絕大多數是依《阿彌陀經》,成就不可思議。我們今天提倡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理論、方法完全一致,完全相同。為什麼把《阿彌陀經》換成《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對西方極樂世界介紹非常詳細,你容易產生信心,道理在此地。如果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懷疑,佛說的我就相信,我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依《阿彌陀經》就行。《阿彌陀經》簡單,經文短,容易受持,所以就行。甚至於就依一句六字洪名,不用經典也行,同樣有無比殊勝的成就。這些道理都要懂得,決定沒有懷疑,才能成就。

  末後這段說,「修此背舍觀時,發無漏智慧,斷三界思惑,證羅漢果時,則轉成八解脫」。前面這是修因,到證果的時候,阿羅漢,一般祖師大德常說的,阿羅漢得半個解脫,不是圓滿的,半個解脫。法身、般若他完全沒有,因為他只是斷了執著,於三界,我們常講對人、對事、對物不再有執著,入佛門了;才入佛門,真正的佛弟子,這不是假的,這入門的。

  我們來看經文,聲聞心住八解脫,『所有變現皆自在』,這是顯神通,這個神通是什麼?受用,他的德用。雖然妄想沒斷,分別沒斷,執著斷了,沒有執著。沒有執著你要曉得,分別跟妄想比我們都淡了很多,沒有我們這麼嚴重,很淡薄,但是他有,所以他智慧不能現前,法身不能現前。四聖法界我們也講得很多,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底下舉幾個例子,『能以一身現多身,復以多身為一身』,這個我們舉個例子。唐朝時候,印度有位法師到中國來弘法,也住了不少年,想回去。這個法師在中國法緣很殊勝,有很多信徒都希望給法師餞行,請法師到家裡面來應供,法師答應了。每個人來請他都答應,到第二天去吃飯的時候他每一家都去了,但是這些信徒並不知道,都很感動,法師很看得起我,今天到我家來應供。到第二天在十里長亭送行的時候,一群人,好多人都送行,各個人都很歡喜,法師給我面子。那個人說不對,昨天在我家。那個說明明在我家,怎麼會在你家?這麼一串通,才曉得他分身,同時應供五百個化身,五百家,他有這個能力。到十里長亭送行,他多身又變成一身,看他一個人,他在應供的時候能夠到每一個家去應供,這是說他有分身。

  我們凡夫沒這個能力,阿羅漢就有這個能力,實在講這個能力不只阿羅漢,三果就有這個能力,三果有神足通。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的,初果,六種神通初果有得兩種,天眼通、天耳通。所以你自己修行功夫有沒有到家,自己知道,如果你真的證初果,天眼開了,眼睛看沒有障礙。我們在十一樓上課,往下面看看十層就透明的,每一層你看得很清楚,完全沒有障礙,天眼開了。天耳也開了,人家說悄悄話,在第一層說悄悄話,你這兒聽得很清楚。但是怎麼樣?要作意,就是你要注意,不注意聽不到。這點就像阿羅漢,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的,光目女母親造很多罪業,她自己想像當中,依照佛所說的一定是墮地獄。她遇到一個阿羅漢,要求阿羅漢幫助她,看看她母親的狀況。阿羅漢要入定,入定他才能夠看得到,不入定他看不到,這就是要作意。他有這個能力,有天眼、有天耳。

  到二果斯陀含,這個能力又恢復兩種,他心通、宿命通。他心通是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宿命通是什麼?知道過去自己生生世世,曉得。現在外國用催眠,讓你回到過去,你能說出來,二果斯陀含不需要用這些方式,他只要一入定他就知道。三果多一個神通,神足通,這個變化像這裡面講的統統是神足通,阿那含就有了,阿羅漢就更不必說。三果阿那含就有這個能力,有分身的能力,有變化飛行的能力,他到哪裡去不要交通工具,有這個能力。

  『於虛空中入火定』,入火定的時候你看不到人,你只是看到空中有火球。『行住坐卧悉在空』,你看到這個火球的移動,那個多半是什麼?多半是在飛行,所以他不用交通工具。他一入定,你就看到一道光,他要到很遠的地方,這光就走了。那個速度就快了,我們知道光的速度很快,如果從我們香港到美國洛杉磯,用光的速度一秒鐘都不到。因為光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我們這裡到洛杉磯一萬公里,三十分之一秒。他在那裡一入定,你看到光,那邊就到了,三十分之一秒他就到了。那邊看到一道光下來,再看下來是一個人,你會看到這種境界。所以這一句是講的什麼?講他飛行自在。火表能量,現在科學家知道這個道理,我們人是物質的身體,如何能把物質轉變成能量,速度就快了。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再把能量又恢復成物質,科學家曉得這個道理,能與質互相轉變,但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現在用了個很笨的方法,把物質化成能量,再就收不回來了。化成能量就變成原子彈,爆發之後不能再收回來,不能再把它恢復原狀。三果阿那含有能力,不需要任何儀器,這在科學上講得通,這是佛經上講的現代物理。

  下面這也是個表演,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者是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他能表演這個現象給你看,這是說自在。他怎麼會變的?『如是皆於一念中,種種自在無邊量』,他的變化是無數量的。《西遊記》裡面的小說描寫孫悟空,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跟聲聞不能比。聲聞的變化無量無邊,聲聞的神通、飛行自在超過孫悟空;孫悟空斤斗雲,打跟斗,那也很吃力。他這個不要,不需要,這個把身體變成光,變成能量,到達目的地的時候能量馬上恢復,變成身體。這孫悟空做不到的,所以七十二變就不希奇。聲聞能夠有無量無邊的變化,這個變化的原理、依據,就是下面一句「如是皆於一念中」;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到一念,這個能力就恢復。這個一念是一念覺,不是一念迷,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覺是佛菩薩。他這個一念覺只有三分之一的覺,為什麼?他妄想分別沒斷,它還在。只是一念當中沒有執著,這個很重要,一定要曉得,他一念當中沒有執著,就有這麼大的能力現前,你說他多自在。

  下面兩句就說出來了,「彼不具足大慈悲」,大慈悲是菩薩。阿羅漢沒有大慈悲,阿羅漢也幫助人,有緣的人,他喜歡的人;他不喜歡的,他不幫助他。所以你求他,他幫助你,你不求他,他不會找你,真的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阿羅漢,這是小乘。不像菩薩,菩薩主動的,不需要你去求他,所以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要去請他,不要去求他,菩薩自動就來了。菩薩觀察你的根性,觀察什麼?你樂不樂意接受?你排不排斥?如果你排斥、反對他就不來;你不排斥,你能接受,他就來了;你要很歡喜的接受,他力量就大了。所以我們求佛菩薩加持,最重要還是自己,我們自己這方面具足的條件,佛菩薩是相對的加持。我們有一分信心他加持一分,有十分信心他加持十分,道理在此地,他的加持是對等的。我們自己沒有信心去求,得不到加持,這個要懂得。印光大師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就是你得一分加持,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加持,道理在此地。

  阿羅漢沒有大慈悲心,阿羅漢的慈悲是眾生緣的慈悲,法緣的慈悲可以說是少分,菩薩是法緣慈悲,他還是屬於眾生緣的慈悲。我們凡夫是愛緣慈悲,喜歡你,對你慈悲;不喜歡你,受什麼苦難,也不會理你,叫愛緣慈悲,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愛心。「不為眾生求佛道」,他是為自己,為自己求佛道,他不為眾生。不像菩薩,菩薩為眾生求佛道,我成佛幹什麼?成佛是度眾生的,教化眾生的。他沒有,所以他成不了佛,他為自己。像這樣的人,『尚能現此難思事』,像阿羅漢這樣的人,他能夠示現這些六種神通,具足六種神通,不可思議的事情,阿羅漢能做到。何況「大饒益自在力」,大饒益是菩薩,他對於一切眾生奉獻的、貢獻的,是最大、最豐饒的利益。這個最大、最豐饒的利益是什麼?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菩薩!阿羅漢怎麼能跟他相比?這是用阿羅漢的神通變化來比喻菩薩。你從阿羅漢你就能想到,菩薩的神通變化三十二應,這不是阿羅漢能做得到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所以從比喻裡面讓你去體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四八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大科第五「喻況玄旨分」,經文裡面有二十種比喻。第一個大喻是「聲聞現通」,比喻「菩薩自在益生德」,這個三首半的偈頌我們學過了。菩薩利益眾生的大德大能,就是前面一大段所說的大用無方。佛陀教學很慈悲,將菩薩的德用說完之後,深怕我們中下根人還是不容易體會,再用比喻來說明,就說了二十種的比喻。像這些教學的方式,我們學講經的人,就是學教的人特別要注意,在經典裡面,可以能夠學到佛是怎樣所謂善巧方便。尤其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要熟悉這套理念與方法,才能真正幫助現代的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現在的人難教,佛在《地藏經》上已經講得很清楚,我想世尊在《地藏經》上說這些話,不是對當時人說的,是對我們現在人說的。為什麼?當時人好教。就是在末法,我們想想看,一百年前、二百年前的人,好教。難教真的是最近這一百年,出了問題,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真的。原因在什麼地方?這個事情是全世界的,有不少的這些學者教授跟我在一起討論這問題,全世界。這個與科學有直接的關係,科學提出來樣樣都講證據,你說有神,神在哪裡?你把證據拿來,拿不出證據就否定。所以,西方人不信宗教了,社會動亂。東方人不相信老祖宗的教誨了,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說那個過時了,我們的社會也動亂了,人們生活是愈來愈痛苦。

  前幾年香港有個陳老先生陳郎,這也是個名人,在香港很多人都知道他。年齡跟我差不多,他是四川人,長年住在香港,前年過世了。他告訴我,他說在從前家鄉四川那邊人都相信佛菩薩,相信鬼神,神廟、城隍廟到處都有,人不敢做壞事。做壞事情的人少,不是沒有,少。現在破除迷信,不相信宗教了,做壞事情的人愈來愈多,社會很不安寧,這他告訴我的。他的結論說,這些信仰宗教、相信報應的,真有作用,真管用。實際上這些事情有沒有?真有,不但在中國有,在外國也有。我在美國住的時候,美國的鬼屋就很多,真的鬧鬼,沒人敢住。有些去試試看,真的,晚上被鬼趕出來,怎麼能說沒有證據!沒有證據你就不相信,從前像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說,你爸爸你見過是吧?見過,有證據。你祖父見過沒有?有人說也有見過。你祖父的爸爸有沒有見過?沒有見過,沒有見過你就相信了嗎?這是說明人的淺見,只看眼前,沒有前後眼,不能看到過去,當然更不能看到未來。

  真正有智慧,從過去的經驗就能了解未來的變化。早年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那個時候台灣的教育對人文就是倫理道德疏忽了,盲目的辦許多大學。所以方先生跟我們說,後果不堪設想!那個時候他老人家跟我說,台灣是個島國,島國的生存要靠航海,現在要靠航空。他說辦那麼多大學幹什麼?大學是培養通才的。學校多,學生多了,社會上沒有這麼多位置給他坐,社會就亂了,一個位置大家拚命爭,打得頭破血流,現在的社會就被他看中了。五十年前講的話,就是說他能看到五十年後的社會狀況,這叫學問。他的理想沒人聽,沒有人接受。我們也問他老人家,那怎麼辦?應該怎麼樣做好?他的主張,他說像台灣這樣,兩個大學足夠了。還有這麼多人怎麼辦?應該要學技術,就向航空、航海發展。辦造船的學校,造飛機的學校,讓台灣這個地區這樣的人才他都往這裡面去鑽,將來台灣造船世界第一,台灣製造飛機世界第一,他說人才向這上去就對了。向航海、航空上發展,人的精力集中在這方面,不要去搞政治,也不要去搞其他的,從這兩種事業上去發展。他說得很有道理,沒人相信,沒人去做,我們都感覺得非常的惋惜。

  教育一定要發展人文,倫理、道德、因果,社會永遠不會動亂。人有倫理道德不願意做壞事,做壞事對不起自己良心。人真正懂得因緣果報,實在講中國的歷史,《二十五史》就是一部因緣果報的記錄,很值得人省悟。懂得因果報應不敢為非作歹,社會自然和諧,怎麼可能有動亂髮生!我們聽老師的教誨,以後接觸佛法,看到經典的教訓,對這樁事情逐漸明白了。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人,這是大學問,知道人生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的。確實生到這個世間來,是來圓滿自己沒有完成的功課,提升自己的靈性,這是人生。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說,人間的功課就是五倫八德,在佛法裡面就是十善、三皈、五戒,你能把這個學好,你來生就升級了。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在過去這些好樣子多,各行各業都有菩薩。經商的,在佛門裡面稱菩薩商主,他賺的錢不是自己一個人享受、一家人享受,不是的,他確實是做個模範的商人,那就是菩薩。以他盈餘的利益回饋給社會,回饋給大眾,都做些社會慈善利生的事情,都做好事。所以貧窮的人對富人尊敬、歡喜,為什麼?這個富人常常照顧他。長年不斷的布施供養,沒有不遵從聖賢教誨、佛菩薩教誨,所以他們有智慧、有德行、有財富,懂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家道自然就興旺,代代有子孫承傳他的家道、他的家業。現代人沒有這個觀念,父母的事業他不願意繼承,他要搞他自己東西,所以家業、家道沒有了。古時候不是的,是承傳,他真的是有道,用這個行業來服務社會,跟其他的行業互助合作,社會是整體的提升。社會的和諧、社會的進步是整體的,它不是為個人。

  所以菩薩哪個行業裡頭都有,菩薩利益眾生的大德哪個行業都有!有菩薩,那真是太平盛世的時候,人民有德行、有善根、有福報,感得的是佛菩薩來做國家領導人,佛菩薩來了。你仔細一看中國歷代這些帝王,近一點的,你看康熙、雍正、乾隆,菩薩!不是凡人。他們確實具足高等的品德、智慧、德能,又好學,對人民、對社會非常關心,他有責任感。我們看看康熙教導他的子女,那是他們家的家訓,你讀了之後,你不能不佩服,所以他的家業能夠傳兩百多年,有道理。如果他的後代子孫,都能夠信守祖宗的教訓,依教奉行,現在還是大清帝國,這不假。後代改變主意,不聽老祖宗的話,自以為是,沒有不滅亡的。

  像早年,我在年輕的時候,方老師給我提過很多次,我的印象很深刻,告訴我《周禮》是部好書。雖然提了很多次,我對這沒興趣,偶爾翻翻,沒有認真,一遍都沒讀過,因為十三經裡面有這部書,偶爾翻一下。他告訴我,那是周公的著作,也就是周公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方先生對這個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曾經跟我說,周朝如果說世世代代都遵守《周禮》,決定不違背,他說現在這個世界還是周朝。他告訴我,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憲法,跟《周禮》比,都不能比,他說他那個真太完備了。要問什麼原因?沒有別的,周公起心動念為天下人民的福祉設想,他沒有為自己,沒有一點私心,叫大公無私,才能製作出來。所以是經典的著作,所以經典是什麼?超越空間,超越時間。他這種理論在全世界任何國家地區都用得上,三千年前用得上,三千年後還是用得上,指導原則。現在沒人學了。最近這兩天來訪問的中國的彭林教授,很難得,他專攻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很難得。

  聖賢人的大智、大德、大能,如果不能為國家、不能為社會、不能為人民造福,他就不能稱為聖賢,你修養得再好,有什麼用?你對社會毫無貢獻。在佛法裡面講那是小乘,沒有大慈悲,不為眾生,那不叫聖人。聖人念念不忘眾生苦,念念不忘幫助眾生覺悟,破迷開悟才能離苦得樂。所以聖賢人,當然像我們在前面看到無方大用,統統是緣分,緣分不是自己,是眾生,眾生有緣,他來示現。眾生的緣有染緣、有凈緣,有善緣、有惡緣,我們知道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慈悲到了極處。染緣、惡緣裡頭他來不來?來!餓鬼裡頭他去度眾生,現餓鬼身;地獄裡頭他也去,他現地獄身;畜生裡面他也去,現畜生身,無處不現身。我們現在動亂的社會裡有沒有佛菩薩?佛菩薩很多,我們肉眼凡夫沒看出來。可是你要是細心觀察,你就能發現,在這個社會裡還有人,無論是男女老少,無論是哪個行業,你看他起心動念,看他言語造作,他確實為別人的、為社會的,不在乎自己的名聞利養,那個人就很可能是佛菩薩應化的,真有。

  我現在還聽到同學告訴我,有些十一、二歲的小朋友,所說出來的話竟然跟聖賢人差不多。確實他們讀聖賢書,像四書五經都能背誦,他們想到傳統文化的繼絕存亡,他有這個念頭,這絕不是普通人。像這樣的小朋友要好好的去栽培他,要好好的去照顧他。如果不能好好的去照顧他、栽培他,將來再長大被社會染污,那就很可惜。年輕人裡頭真有,不是沒有。具體表演出來的,在《華嚴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去看出家身分的只有五個,五十三個人,出家只有五個人,其餘全是在家的,在家佛、在家菩薩。教我們以你現前的身分,你怎樣修學佛法,行菩薩道,他做出樣子來給你看。所以這《華嚴》教學,方東美先生說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學概論,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非常難得。

  方老師把這部經介紹給我,我讀了以後,我就想到《四書》,《四書》是宋朝朱熹編的,朱熹這是大儒。肯定學過佛的,接受過佛法的熏陶,我就想起來他肯定讀過《華嚴經》,為什麼?他編的四書很像《華嚴》。你看「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表演,就像《華嚴經》的善財五十三參。千萬年古聖所傳的東西分量不多,簡要詳明,為什麼?你才能受用得到。如果太多,太多你也記不得,你學習有困難,得不到受用;愈是精彩的東西愈簡單。「中庸」裡面所講的道理,「大學」裡面所講的方法,這個道理用什麼方法來落實。孔子做到了,孔子的一生行道,行什麼道?就是把「大學」、「中庸」全部做到,他那個身就是活的「大學」、「中庸」。孟子做到了,孔子被中國後人尊為至聖,孟子被尊為亞聖,這兩個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榜樣,佛說這世間聖人。世出世間我們現在也搞清楚、搞明白,為什麼叫世間聖人?孔子沒有叫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

  《四書》從宋朝以後,這是中國人必讀的一部經典,在中國學術裡面真的它是一部聖經。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在日常工作,就是《弟子規》。《弟子規》里每一句,都是出在四書、五經、十三經裡面,有出處的。所以《弟子規》重要,它是中國幾千年傳統聖賢教誨的落實,你真能把這個做到,四書、五經、十三經沒有讀過,你等於都讀過,為什麼?你做到了。如果說是四書、五經、十三經念得很熟,沒做到,沒做到是什麼樣子?第一個現象是你家不和,齊家就是家庭和睦。你身不修,身不修是你的煩惱習氣沒斷掉,你的貪瞋痴慢很嚴重,身不修。念得再熟、背得再熟,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沒用。從前李老師講什麼?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被業力所轉。所以行太重要了,這個話不是孔子說的,這是堯舜禹湯傳下來的,篤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篤是什麼?老實照做。祖宗是這麼做的,代代相傳都是這麼做的,你不要去改變。所以孔子為我們做示現,他一生是述而不作,就是他沒有創作,他沒有發明。他所學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傳的,都是古聖代代傳下來的。這給我們做了最好的典範。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跟孔子一樣,釋迦牟尼佛沒有發明、沒有創造。《華嚴經》玄義裡面,清涼大師註解里告訴我們,世尊也是述而不作。他說他所講的每句話、每個字,都是古佛所說的,他沒有增加一個字,沒有改一個字,沒有加一個字。這個話我們能相信嗎?我們現在相信了,從前不相信,現在相信了。現在怎麼相信?道理搞清楚了。這個道理是什麼?道理是聖賢他是從自性里流出來的。釋迦佛的東西是從自性流出來,阿彌陀佛也是從自性流出來的,一切諸佛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從自性流出來相同的,佛佛道同,他見性了。佛在經上不是講得很清楚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的智慧是自性里本有的,你的德能,德行、能力也是你自性本有的,只要你見了性,自性流出來它怎麼會不一樣!孔孟沒有見性,他能遵守祖宗代代相傳的,好,了不起,給後人做最好的榜樣。佛是明心見性,你看《六祖壇經》,《六祖壇經》裡頭字字句句,你跟佛的大乘經教去對,有沒有一句話衝突?沒有,自性流出來的。無論在理論上、在方法上、在境界上、在果用上,都相同。

  這個道理我們懂得,懂得之後就相信了,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一生誘導人沒有別的,誘導你明心見性,回歸到自性,你就圓滿了。回歸到自性就成佛了,在佛法里叫成佛,你把你真正的自己找到了。凡夫是迷失了自己,佛菩薩是找回來了,他找回來,看到我們想找回來,他就來幫忙。我們還不想,不想他在旁邊等著,等你什麼時候想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回來,把自己的本來佛找回來,他就幫你忙。只要你動這個念頭,所謂講三寶就加持你;你沒有這個念頭,佛菩薩雖然都在我們周邊,你也沒有絲毫感覺。如果有這一念,感觸就多了,到功夫得力的時候,你會發現三寶加持力量就在周邊,從來沒有離開過。然後才知道,我當時糊塗不相信,造作無量無邊罪業,他也在我身邊,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像陌生人一樣。現在豁然覺悟了,好象很親切,在從前很陌生。從來沒離開過,這真的,這不是假的。

  所以,菩薩跟聲聞恰恰相反,為什麼?聲聞不為眾生,菩薩念念為眾生,念念不舍眾生。此地這個念念,我們要明了,不是像我們起心動念,像我們起心動念那他就迷惑了,他就變成凡夫。菩薩念念什麼?你要看中國文字,這個念字裡頭意思,念是什麼?念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的心是什麼?是眾生,這就是菩薩。他沒有起心動念,他念念是眾生,所以說生佛不二,他跟一切眾生已經融合成一體。這當中沒有界限,絕不是有起心動念,這叫真佛,這是佛心。二乘沒有,二乘必須眾生有感,他才有應。他有應他還有選擇性的,換句話說,他還有很多條件,不適合這個條件你就入不了他的門。每個阿羅漢習氣沒有斷,每家的門檻不一樣,那叫真是度有緣人;不像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所以這有大悲心。

  「不求菩提,無大智也」,阿羅漢往往到這個境界他就很滿足了,不想再向上提升。他的正覺現前,他上面有正等正覺,再上面有無上正等正覺,他正覺就很滿足了。佛告訴我們,阿羅漢會不會回小向大?肯定會,他停留是有期限的。佛告訴我們,阿羅漢在他這個境界里,一般來講多數是兩萬大劫,兩萬大劫之後他會回小向大,他就希望再向上提升。辟支佛比阿羅漢聰明,辟支佛是一萬大劫,也會向上提升。這是佛在大乘經教里跟我們說明的。

  「大饒益者」,這是菩薩,大乘菩薩,「具悲智也」,他具足大慈大悲、大智大德,他具足,像前面所說的。你看阿羅漢已經有這樣的神通,你就想想,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超過阿羅漢太多了!這個比喻裡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第四句,「能以一身現多身,復以多身為一身」,這句最重要。我們要學習的也是學這句,我們要學菩薩求智慧,要學菩薩念念為眾生。雖然我們現在分別執著都沒有斷,行,分別執著沒有斷,你只要發大心,那個大心太大了,就把分別執著給擠破,自然就超越了。沒有任何條件幫助苦難眾生,只要自己有這個能力盡心儘力去做,決定不要懷疑。許多人修積功德的時候,就是被疑障礙住,所以大乘教里佛說,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他不疑的時候他就勇猛精進,所以勇猛精進是菩薩唯一的善根,他只知道向前,他沒有後退;如果他有疑他就中止,他就退轉了。

  譬如現在我們講做好事,有人怕我們這些錢財被人騙,不敢做了。這是許多善緣功德擺在你面前,你就捨棄掉了,菩薩做這個沒有懷疑。沒有懷疑是正確的,你一個善心,對人從來都沒有懷疑,常常欺騙你的人,到最後他會覺悟,他會被你感動,他會回頭,這怎麼樣?你度了一個人。你幫助這個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是多大的功德。我們在經教里學到,可是在過去在事相裡面遇到過這麼一樁事情,我也給諸位報告多次。道安老法師,這個人了不起,他沒有為個人想,沒有嫉妒心,我跟他的時候還很年輕,他大概大我二十多歲,是我父親這一輩。在台北他辦大專佛學講座,借中國佛教會的講堂,一個星期上一次課,星期天。那個時候台北市地區的大專學生,來報名參加佛學講座的,從三百人,大概半年之後到八百人。

  他請我去做總主講,我記得我們有三個法師,上午有兩堂課,下午有一堂課,一堂課是兩個小時。我都記不清楚了,好象上午是一堂課,下午兩堂課。他老人家自己講一堂,我講一堂,另外還有個法師講一堂。我上課的時候聽眾多,聽眾最少的就是他老人家。本來是把我安排在上午的,我一看上午人多,他們學生聽完課之後,有的時候吃了飯就走了,下午課就不上了。我看到這個情形,我就跟他對調,我說老和尚你講上午,我講下午。結果對調之後,又發現什麼情形?上午這些人不來,到什麼時候來?到吃飯時候來,他來吃過飯之後,他聽我講一堂課。這個樣子,可是老和尚從來沒有介意過,非常歡喜,他對我非常好,非常愛護。這就是說他能夠提拔年輕人,他能夠栽培年輕人,成就年輕人,這個難得。

  還有一樁事情,一個信徒是個做生意的,欺騙老和尚。他搞個公司讓老和尚投資,請老和尚擔任董事長,老和尚就答應了,常常向他要錢,老和尚知道。有一次我去看他,他就問我,有個蔣居士蔣某人剛才從我這裡出去,看到沒有?我也跟他很熟,我說看到了,在大門口,我進來,他出去。他告訴我,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你給他沒有?給他了。非常可愛,那個蔣居士不知道,騙了很多次。到最後蔣居士明白了,慚愧心生出來,原來以為不知道,沒想到每次老和尚都知道。知道怎麼樣?你要多少給你,這個難得。不是像一般人你來騙我,我上一次當,以後我再不上你當。他不是的。他不說穿,他也不是對別人說,我跟他是很親近的人,他告訴我,我才曉得這樁事情。老和尚實在不容易,一生當中沒有碰到第二個這種人,像這樣的人他才能真正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老和尚七十歲走的,他走了之後大專講座就沒有人接辦。中國佛教會要收回去他們辦,他們辦我就不能再上課了,我這個總主講的職務就沒有了。但是他們辦好象辦了一年,兩個學期,大概人就沒有了,很可惜。這是《論語》所講的話,「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事在人為。

  菩薩,細心觀察真有,你真正在這裡面去學習,把握機會,不怕上當,不怕吃虧,功德才能圓滿。如果怕吃虧、怕上當,你寸步難行,到最後吃虧是自己。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說得多,大智大悲才能做大饒益者,不是大智大悲不能夠做大饒益眾生的事。現在做饒益眾生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這是第一。第二,如何把聖賢教誨,在中國,傳統的學術就是儒釋道三家,怎樣幫助儒釋道能夠繼續承傳下去,而且能發揚光大。不但利益中國的眾生,利益全世界的眾生,現在我們用網路、用衛星電視做得到,把教學的效果擴大。全心全力找這些志同道合,我們真干。開始乾的時候小小的,三個人、五個人,八個人、十個人就行,起頭,這凡事起頭難,開頭做好了,後續的人多了。

  做的方法一定要紮根,如果沒有根,那個學問是假的,是不可靠的。根是什麼?根是做人,他會不會做人!做人的根,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就是《弟子規》,那是根,道家的就是《感應篇》,佛家的就是十善業,這三個根必須真正做到。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談舉止,這三個根紮下去了,這個人就具備聖賢的基礎,這條件,他有這個條件了。然後幫助他,希望他一門深入,一生當中專攻一部經論,決定不能搞多,一部。「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是貴以專,教、學都要專一,一部經十年。十年專攻一部經,就變成世界上頂端的老師,這好老師。一門行嗎?行,一門通,門門都通了。就怕你一門不通,為什麼不通?學多了就不通,學雜了就不通,你的心亂了。學一個,一個心是定的,心定到一定的程度,他就開智慧了,這個道理在中國儒釋道三家都懂,三家都講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家講戒定慧;儒家講禮,禮就是戒,守禮、守規矩。專攻一門,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非常單純,容易攝心,攝心就是定,所謂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我們前面讀過的。

  如果說是有三、五個,八個、十個同學,每天在一起有切磋琢磨。一個人學一門,有十個人就有十門功課了,每個人都是專攻一門,其他的,其他可以聽。學習這一門的時候每天提出報告,如果有十個人的話,每天一個人半個小時報告,一天就有五個小時在一起聽報告。聽的時候其他的九個同學都在聽,聽完之後請大家指教。這樣的課堂,我們把它做成攝影棚,裡面十個座位,記錄下來,這就是他學習的成績。不必讓他去寫論文,當然他要寫,他不寫不行,報告就是他的論文。同時用網路把它播出去,雖然在一個小小的書院裡面學習,足不出門,這古人講的獨善其身,但是用網路、用衛星向全世界播出去,兼善天下。在從前這兩個是不能同時做到的,現在可以同時做到,獨善其身同時兼善天下,這個事情多美好。真正有志,這十個同學我們要全心全力的照顧他,使他沒有後顧之憂,好好學習。十年之後他畢業,他成就了,他的成果卓著。譬如說學《論語》,學《論語》你每天講半個小時,我們相信開頭你沒有深入,你講的當然不能很詳細。三個月大概一部就講完了,三個月就是九十天,一天半個小時,大概就像一般學校上課一樣,上完了。第二遍時間會長一點,為什麼?你有心得了,第三遍會講得更好。一年講兩遍,十年講二十遍,愈往後面去愈精彩!其他九個同學講的東西,你也都能吸收到了,都能應用在你這一門課程上,表現出來。用這個方法,每天做報告。

  當然這裡面的基礎條件,除了德行落實這儒釋道三個根之外,還要有能力讀文言文,沒有能力讀文言文的,那就難了,這是基本條件。文言文的讀誦沒有別的訣竅,就是讀熟、背誦。從前李老師教我們,學文言文用什麼教材?《古文觀止》。他告訴我們,你能夠背五十篇,熟背五十篇,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你能夠熟讀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不難,真不難。我曾經看到民國初年小學的作文,那個時候的小學生,他們的作文全是文言文寫的。多大年齡?大概是八、九歲到十一、二歲,有初級、中級、高級的。我手上還保留了好幾本,搬家搬來搬去搬不見了,好象現在還有三本在澳洲,民國初年的。那個小學寫的文章,送到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不但他寫不出來,他看都看不懂。這就想到我們國文程度一落千丈,現在大學中文系的比不上民國初年小學生的程度,這令人感嘆!所以這個社會怎麼不出問題?

  學習確實要靠護法,沒有護法,雖然人才出現,很容易、也很快速被淹沒了。也就是被現實生活環境逼迫,他不能進步,他不能繼續學習,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多不多?太多!有些人發現了,發現的時候沒辦法,心有餘而力不足,幫不上忙。有些人發現了,怕他這個小孩這麼小,長大之後他會變,靠不住,幫助他的意願馬上就降溫,你就曉得多難。他要遇到什麼人?他要遇到菩薩。所以護法是菩薩,護法是大德大能,也是大智慧,沒有大慈大悲、大智大德,他沒有辦法護法。護法不是說有權勢、有財富就能護法,不見得,他要有眼光,所以說菩薩。我們要有信心,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提升自己,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依教奉行,對自己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會不斷的向上提升。這段我們就學到這個地方。

  一身現多身,多身為一身,我們現在在事相上做不到。但是引伸的意思可以做到,我們在社會上也是具足多身分的,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基本上的,你看中國古人講五倫十義,你的身分就很多。你對你的父母,你是兒女的身分;你對自己的兒女,你是父母的身分;你對弟弟,你是哥哥的身分;你對哥哥,你是弟弟的身分。你走進社會,譬如你讀書的時候,你對老師是學生的身分;如果你教書,你對你的學生你是老師的身分。這就是一身現多身,多重身分,尊卑長幼、各行各業,身分不一樣!但是每個身分都能做到他本分的工作,你就圓滿了,我們怎麼樣努力學這方面。所以文化真的是多元的,它不是單元的,多元是正確的,單元是錯誤的。接觸到佛法之後,深入之後才理解,佛法跟我們講的不二法門,講絕了。宇宙是一不是二,你看講到性相不二,性是能現能變,相是所現所變,這是從最根本上講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

  中峰禪師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跟阿彌陀佛不二;「此方即是凈土,凈土即此方」,凈穢不二。然後你才曉得自他不二,凡聖不二,你的智慧現前,只要到不二,智慧就現前。佛經里還有八個字講得妙絕了,「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心就是不二,不二就悟了,迷就變成二,二就迷了,不二就覺悟。你能夠在一切人事環境,一切物質環境裡面,都能夠跟不二相應,你得大自在。雖是凡夫,佛菩薩也肯定你,你成佛了,為什麼?你過的生活是佛菩薩的生活,跟他沒有兩樣。佛菩薩就是住在不二里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那你是個什麼人?佛經上講,人到世間來是人生酬業的,你不是這個人,你是佛菩薩再來,你是救苦救難的,你不是業力來的。業力來的才有妄想分別執著,願力來的沒有;業力來的才有疑有慮,有顧慮、有疑惑,願力來的沒有。為什麼?毀譽不二,苦樂不二,憂喜不二,是真入了不二法門。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如是學習,我們就得利益。

  現在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第二段「日月現影喻」,有兩首偈,這兩首偈是比喻「菩薩普應群機德」,這就是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我們把偈子念一念:

  【譬如日月游虛空。影像普遍於十方。泉池陂澤器中水。眾寶河海靡不現。】

  這首是比喻,下一首是法合,講菩薩。

  【菩薩色像亦復然。十方普現不思議。此皆三昧自在法。唯有如來能證了。】

  比喻好懂,譬如太陽、月亮這在空中,可是太陽、月亮的影子『普遍於十方』,到處都能見到。你看他舉的幾個例子,『泉』,泉是小水,泉水,裡面有月亮的影子,有太陽的影子。『池』是池塘,『陂』是大的池塘。『澤器中水』,就是像盆子裝的水,一盆水或者是一碗水,這器裡面所裝的,都有太陽月亮的影子。下面講『眾寶河海』,河海稱為眾寶,河與海裡面真的都有寶,它統統都現。哪裡有水哪裡就現,古人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就這個意思。特別明顯的是夜晚,什麼地方有水,月亮就在裡面現,現影,照見!舉這個比喻,來比況菩薩,菩薩對眾生也就是這樣的,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我們怎麼學?眾生有需要,我們盡心儘力去幫助,沒有疑慮,然後你才曉得功德不可思議。

  『菩薩色像』,色像就是現身,也是這樣的,『十方普現不思議』,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我們的學習就是全心全力幫助人,沒有疑惑,沒有顧慮。縱然是人家欺騙,我們也歡喜,欺騙也是來考驗你的功夫,考驗你的定力、智慧。如果你真的觀空,你契入不二法門,念頭都不生,那個時候你要是財布施,愈施愈多,騙也不要緊。他這裡騙去我一百萬,那裡兩百萬來了,騙就給他騙,愈騙我愈多。他怎麼樣?他愈來愈少,我是愈來愈多,你要相信這個道理。你可不能怕人,你要一怕你什麼事都不敢做,而且你永遠不能進步,你的分別執著就愈來愈深,這對你的損害太大,你不能提升靈性。

  我們相信祖宗告訴我們的,「人之初,性本善」,永遠相信人性本善。你那個不善,會騙人、會訛詐,那是你的習性,不是你的本性。所以諸佛菩薩對待人是對人的本性,不對人的習性;對他的本性,幫助他回歸到本性,這是菩薩度眾生,這從理上講。如果從事上講,你要真正通達,你也不會疑惑,你也沒有顧慮。事上是什麼?事上因果通三世。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明白的人不會騙人,為什麼?騙不了人。我今天欺騙了他,來世要還他,還是暫時借用,來世還他還要加上利息,那又何苦?人生在這一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佛經上講的因果講得多,也講得很透徹,我們現在把這些業因果報簡單節錄成一本書,《諸經佛說地獄集要》。知道這些不敢做壞事,學了倫理道德、學了佛菩薩教誨不會做壞事,再你要是明了因果這個事情不敢做壞事,連個壞念頭都不會起。為什麼?起個念頭也有果報,不能說起念頭就沒有果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佛法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現在人講這是真理。

  菩薩現身,我們一般講什麼?乘願再來,因為他不是業力,他是願力。沒有見性的菩薩,願力的意思很明顯,沒有見性,因為他有大願、他有愛心。他的力量從哪裡來的?力量都是從大慈悲心來的,他有慈悲心,他有智慧,智慧使他的慈悲能做得很圓滿。有慈悲心,沒有智慧,有的時候慈悲心還有障礙,障礙總的來說,不外乎疑慮,它終於障礙到。如果真的沒有,我們平常講轉業力為願力,那就太明顯了,這個一轉就轉凡成聖!我們在這個世間來的時候是迷惑顛倒,是業力來的。這一轉,轉就成聖了,不受業力支配,你是願力來的,你怎麼會不自在,你怎麼會不圓滿!

  你在佛門裡面,就像古德所說的有求必應,感應道交,有求必應。你不為自己,求長壽是為什麼?求健康長壽為什麼?是為眾生服務,為眾生服務需要有個好的身體。不為自己,不是為健康享受,我要過個幸福美滿的晚年,不是!是為工作上的需要,他不是為自己;求財富,不為自己享受,是為幫助許多苦難眾生;求聰明智慧,也是要以聰明智慧才能夠教化眾生,沒有一樣不是為眾生的。這是講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的。在佛法裡面,《華嚴經》裡面叫什麼?叫大心凡夫。《華嚴經》的當機,十種當機裡頭,末後的一種就是這種人,大心凡夫,他能夠聽《華嚴》,他能夠接受。所以,《華嚴》是對法身菩薩講的,都是對大徹大悟的人講的。凡夫行不行?凡夫心量大的人也行,他也得受用。心量小的,真的是不得受用,所以叫耳邊風,聽了之後就忘掉了。也有個好處,阿賴耶識里種了《華嚴》的種子,這也是非常希有,這一生不得受用,還是隨著業力受報,也就是說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輪迴。

  你有大慈大悲、有智慧,真正相信《華嚴》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很重要,那你就想到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你不是念,念沒用處,你要懂得意思,你要把它落實。頭一個就是一切恭敬,我們在今年年初元旦那天我寫了幾個字,跟同學們互相勉勵,就這個意思,要學謙卑,要學尊重別人,這就是「禮敬諸佛」。為什麼?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對一切眾生的尊重、禮敬,我是把他看作佛,我對佛的尊重、禮敬。你能夠這一生當中做到,你就成佛了。我還把他看成低一等,他不如我,我是凡夫,我這一生永遠成不了佛,為什麼?你還是在二法。自他不二,他是佛,我也是佛,佛佛道同,佛跟佛,自己謙卑,尊重別人。你看五十三參就知道了,五十三參是五十三尊佛,示現給我們看的。你看他教善財童子,教完之後自己謙卑,我不如別人,你到哪些地方參訪,那些善知識都比我高明。其實平等的,這都是教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做人。如果我們都是自己謙卑,尊重別人,天下太平,哪有什麼衝突?對立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沒有了,你想想是不是的?對立、矛盾、衝突,都是從哪裡生的?自己傲慢,不尊重別人。你不尊重他,他也不尊重你,衝突就發生,對立就現前。你看普賢菩薩這一招,不就化解衝突了嗎?

  現在這個世間,真的,許多志士仁人想方法怎麼化解衝突。今天我看到一個消息,在紐約的聯合國有七十多個國家的提案,希望宗教對話,宗教與宗教之間互相來溝通。其實普賢菩薩這一句「禮敬諸佛」天下太平,問題解決了。再加上「稱讚如來」那還得了嗎?怎麼叫稱讚如來?你看到別人的善事稱讚,看到別人的不善,一句話都不要說。不說行嗎?行,你只說善的,不說惡的,時間久了慚愧心生起來。你看我做那麼一點點好事,人家稱讚我;做那麼多壞事,人家都原諒我,一句話都不說,良心就發現了。這是教化眾生,化煩惱為菩提。菩薩這個方法高明,不責備人,責備自己。你看中國堯舜,堯舜看到別人錯他不責備人,他責備自己,為什麼?我做得不好,你才犯過失;我要做好,帶頭好,你怎麼會犯過失!所以,天下人沒有人不服,沒有不聽他的。這稱讚如來,你說這個力量多大,就感化了!深化,用深心去感化。佛菩薩這麼對我們,我們要能體會到,要能學習到。

  你看這是基本的,下面才「廣修供養」,這個供養就是真實功德。沒有前面這兩條的話,廣修供養,供養是多,功德很少,為什麼少?漏掉了,叫有漏功德,漏掉了。不知道禮敬,失禮,失禮就漏掉;不知道說話,說話也漏掉了,就這個道理。普賢十願最重要是前面四願。第四「懺悔業障」,業障是什麼?就是前面三樁事情沒有能做得好,這是業障。我對人不知道恭敬是業障,我做人不知道謙虛是業障,我說話不知道分寸是業障,這還得了嗎?好簡單。什麼是懺悔?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知道錯誤馬上改過來叫真懺悔。不必在佛菩薩面前去禱告,我錯了,佛菩薩原諒我,不需要。真正懺悔,實在講中國老祖宗所講的「不貳過」,就是我的過失,做錯了,沒有重複的過失,以後我都改了,這叫真懺悔。

  然後我們再把眼光看遠一點,你看看其他宗教,特別看一下創教這些聖人,他們那些宗教裡面聖賢怎麼樣教別人的。你細細看,也不外這四樁事情,它怎麼不同?佛教我們不要懷疑,教菩薩把疑慮這個煩惱放下。《古蘭經》裡面,真主教人不可以歹猜別人,歹猜別人就是專門看人家錯的。總是想到人家不善,不知道、不想人善,現在幾乎社會上都是這樣的;換句話說,總是認為人都是不善的,人都不是好人。你必須要拿出證據來證明你是好人,你說這個麻煩大了,這簡直就不是人的世界。

  中國的古人、宗教里的聖人都肯定人都是好人,中國老祖宗說得這麼清楚,「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佛講得更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執著不是真的。馬鳴菩薩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妄想執著是不覺,本來沒有,本來沒有決定可以斷得掉,也就是決定可以能放下。中國「大學」裡頭,頭一個教我們「格物」,物就是物慾,就是慾望;格就是革除,就是放下。對於物慾、一切的慾望肯定是可以放得下,釋迦牟尼佛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統統能放下。自性裡頭本來有智慧,智慧一定可以現前,這是「致知」。

  所以,一定從放下所有一切的慾望,慾望放下,你就是凡夫不成佛也生色界天,不在欲界。你說果報多殊勝,到色界天去了。慾望放不下,你就出不了欲界,做多少好事,頂多到欲界天去享福,出不了欲界,這是我們要懂得的。這首偈沒講完,後面還有兩句。現在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再來學習。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四九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最後一個大段「喻況玄旨分」,這段一共有二十個比喻,我們現在看第二個「日月現影喻」。

  【譬如日月游虛空。影像普遍於十方。泉池陂澤器中水。眾寶河海靡不現。菩薩色像亦復然。十方普現不思議。此皆三昧自在法。唯有如來能證了。】

  這是用水,特別是講的月光,月亮,中國古人常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一個,但是什麼地方有水,水裡面都能夠看得見。佛用這個來做比喻,佛身是一個,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有感,佛同時能現,舉水中日月做比喻。這個比喻是容易懂,可是理太深。一個人行嗎?人能像月亮嗎?眾生是不是像各種不同的水?大大小小的水?所以偈頌的末後兩句才有這是『三昧自在法,唯有如來能證了』。實際上來說,諸佛菩薩是心現的,自己的身也是心現的,眾生身還是心現的。如果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比喻就不難理解,確實能現。

  在前面一段,第一段裡面我們看到一身能現多身,多身能為一身,這是講分身。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的感應,要不要分身?不要,確實像比喻所說的,心能生萬法。惠能大師開悟之後他老人家所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心就是性。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說,整個宇宙、一切眾生從哪裡來?心現的。為什麼會有十法界?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識變的,這都講得很清楚。識是什麼?識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能把心現的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那就是世尊在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一切法是世間法,世間法是心想生。世間法包括六道,再引申過去,也包括四聖法界,為什麼?四聖法界的眾生還沒有明心見性。凡是沒有見性都叫世間法,都是識變的,這個理我們懂!然後才曉得,菩薩色像在十方普現,眾生有感他有現,而且現什麼相狀都能現,這就不可思議了。水裡面現太陽,白天看就是個太陽的影子,晚上看就是個月亮的影子,它不會變成其他的影子。可是佛菩薩不一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講三十二應,三十二種不同的形相,其實還不止。要跟你細說,三十二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不知道有多少,確實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應以什麼身是眾生的心想,眾生心裡想什麼,他就會見到什麼,這是真的。

  有些人,人要誰來度?人要鬼來度,他真的見到鬼了,他才相信有佛菩薩。我初學佛的時候,認識一位朱鏡宙老居士,我那年二十六歲,他老人家六十九歲,祖父輩的。虔誠的佛教徒,也是皈依印光大師的,跟我們李老師是師兄弟,他們兩個同年。告訴我他學佛的因緣,鬼度了他。實在說他見了很多不思議的事情,常常講故事講給我們聽,那個故事都是親身經歷的。章太炎這是民國初年在中國是非常有名的漢學家,是他的老岳丈。曾經在袁世凱做大總統的時候,被袁世凱抓去坐牢坐了一個月,什麼罪名?他不肯罵袁世凱。有人告到袁世凱那裡去,說章太炎不罵你,他為什麼不罵你?他說不值得被他罵。袁世凱惱火了,當然這也不是死罪,就找他的麻煩。他在坐牢的時候出了一件怪事情,東嶽大帝請他去做判官,東嶽大帝就是山東的泰山,判官就好象秘書長一樣,地位很高,請他去當判官。每天晚上就有幾個小鬼來迎接他,抬了一頂轎子,那個時候還抬轎子,他就坐上轎子到陰曹地府去辦公去了,第二天早晨天剛剛亮送回來。他說鬼道,鬼道的社會跟人道差不多,只是一樣,它的天是灰色的,灰暗色的,看不到日月、太陽。像今天的香港,今天香港的天氣有點像鬼道。他做了一個多月,白天回來有的時候跟好朋友聊天,就講昨天晚上那些事情,奇奇怪怪事情很多。他覺得地獄裡面刑罰炮烙,炮烙就是罪人抱著柱子,那個柱子是銅柱,火燒燒得很紅,人去抱那個。他就給東嶽大帝建議,他說這個刑罰太殘酷,能不能把它廢除掉?東嶽大帝派兩個小鬼帶他到現場去看,他到現場的時候,小鬼說到了,他看不見。章太炎老居士是學佛的,他忽然明白這是業力變現的,不是陰曹地府設的刑罰,是他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所以他沒有這個罪業看不見,鬼道裡頭也看不見,章太炎去的時候看不到才明白。

  像這些事情,他都沒有相信,他小時候聽到這些業因果報的事情可太多了,都沒動心。學佛因緣是抗戰期間,他老岳丈也不在了,他也算是個學科學,他學財政的。抗戰期間他做四川、西康稅務局的局長,管財稅。他說有一天晚上跟朋友們打麻將,打到深夜,大概已經晚上兩點鐘才散場,散場那個時候沒有車,走路回去。最初他也不在意,在路上的時候那麼深夜了,前面有個人,他也沒有注意到。他說他差不多走了半個小時,他忽然想到,前面是個女孩子,怎麼女孩子半夜出來,沒有人陪著?這一想的時候寒毛直豎,嚇得一身冷汗,但是也沒法子跑。看到什麼?看到前面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身,這嚇壞了,現這個相給他看。一身冷汗出來之後,寒毛直豎,那鬼不見了,沒有了。

  你看跟她一起走了半個多小時,絕對不是眼花,他說從這兒相信了。他說那個大概是觀世音菩薩變成鬼的樣子來度他,他就這麼入佛門。他老人家講的就非常可能,應以鬼身而接引之,菩薩就現鬼身來度他。把他小時候所聽到、所見到的全部證實,這他親自看見,這不是聽說的,是親自看見。他把他自己學佛的因緣告訴我,跟我講許多這些故事,他說每一樣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他到台灣去之後,年歲也大了也沒做事情,他是浙江省的國大代表,政府也照顧他。他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學佛的,大家出點錢辦個「台灣印經處」,台灣印經處是他辦的。我初學佛的時候,有些佛書都是他老人家提供的,免費贈送。

  現身,不定現什麼身讓你覺悟,讓你回頭。不但能現人身,他能現花草樹木身,能現無情身,能現山河大地身,這個範圍就太大了。這是什麼原因?「三昧自在法」,如來知道。此地的如來是法身菩薩,只要是破了無明見到本性,見到本性你同時就證得法身。這些事情全都明白了,理事因果全知道,叫無師智,沒有老師,不必有老師全都知道,自然智、無師智全現前。關鍵在見性,見性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阿羅漢沒見性,阿羅漢只有八解脫,三德密藏是法身、般若、解脫,阿羅漢只有八解脫,法身沒有證得,般若智慧沒有現前,因為他斷煩惱只斷了執著,妄想分別都在。在佛法裡面他是剛剛入門,菩薩登堂,見性的菩薩是入室。阿羅漢六種神通就很不可思議,你就想想,這些大菩薩,法身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神通變化,叫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想。這是知道菩薩有能力應一切眾生的感,菩薩能應。

  感,我們在前面也做過幾次報告,感有四大類,應也有四大類。感有顯感,很明顯的,我們求佛菩薩保佑,在遇到災難的時候求佛菩薩來救我,真的,佛菩薩真的幫助你。佛菩薩應,有顯應、有冥應,顯應是你看到,像朱鏡宙老居士遇到鬼的事情是顯應,很明顯的。跟他一起走路,她在前面,他在後面,走了半個小時。他要不想還沒事,一下想到這個奇怪,半夜這個時候,怎麼一個女人自己出來走路?這一想的時候變化就產生。沒注意,這一注意看的時候,這個人怎麼有上身沒有下身?這一驚一怕,不見了,沒有了,這是顯應。第二種,眾生有感,顯感,要求,沒有明顯,譬如講病痛、災難的時候它自然就化解,這感應。也確實過去我們一個朋友,廣化法師,他在得病的時候,病得非常嚴重,他有痔瘡,又遇到感冒,還遇到重要的法會非要他參加不可。在這個時候就求觀世音菩薩救他,晚上拜觀音菩薩,拜到手足都不靈了。他說沒有關係,手足不靈,我還有嘴巴:觀音菩薩救我,觀音菩薩救我。到最後嘴巴不能說話,不能說話我還有念頭,我心裡想著觀音菩薩救我。到第二天就好了,這是什麼?冥應。這是兩種。

  眾生的感還有冥感,自己並沒有求他,並沒有求佛菩薩,佛菩薩來了。那個冥是什麼?你的機緣到了,雖然你還沒有起心動念求佛菩薩,佛菩薩也來了。像朱鏡宙老居士那個事情,就是冥感顯應;廣化法師得病的時候,那是顯感冥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有顯感顯應,有冥感冥應,冥感冥應多,可以說最多,就是冥冥當中佛菩薩加持你,你也沒有求他,他真的加持你。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加持你,你自己不知道,到事後你會愈想這事情是真的,真的是佛菩薩在加持。所以感應有這四種,誰知道?見性的人知道,四種感應他都會很清楚、很明了,他能給你作證,了是明了,他能明了。我們再看第三個比喻,也是兩首偈:

  【如凈水中四兵像。各各別異無交雜。劍戟弧矢類甚多。鎧冑車輿非一種。隨其所有相差別。莫不皆於水中現。而水本自無分別。菩薩三昧亦如是。】

  這第三個比喻是「水現四兵喻,喻菩薩海印現像德」,菩薩海印。我們先講海是比喻,大海,海比喻什麼?海比喻法海,海比喻心海,這裡面現相,也是很自在的現相,自自然然的現相。這講『凈水』,像面鏡子一樣,多半是指在什麼地方?像古時候的城有城河,護城河,這個水是乾淨的,水是清凈的,沒有什麼波浪的,像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相都能照得很清楚;池塘,多半是這種水裡面。『四兵』是軍隊,古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軍隊分為四種,所以叫四兵。有戰車,古時候的戰車是馬拉的,人坐在車子裡面打仗的,這叫車;有騎馬的,騎兵;印度有象,還有乘在象上的象軍;底下一種就是步兵,徒步的,這四種。軍隊一定有四種,四隊兵,或者在行軍,或者在操練,湖水裡面照得很清楚。這四隊兵都很清楚的看見,『各各別異無交雜』,一隊一隊的,你會看得很清楚,用這個來比喻。他們帶的武器,『劍戟弧』,弧是弓,古時候弓有很多種,所有的弓總名稱叫弧,『矢』就是箭,這都是指武器,武器多半用來攻擊對方。下面講『鎧冑車輿非一種』,鎧冑車輿,車輿是戰車,是講防禦的。盔甲,我們看到古時候的裝備,這你就看到,特別在中國,能看到好象秦始皇的兵馬俑,你去看看。那裡頭沒有象軍,象沒有。車有,有戰車、有騎兵、有步兵,印度有象。所以你能看到他們帶的這些武器裝備。『隨其所有相差別,莫不皆於水中現』,在水裡面你能夠看倒影,你會看得很清楚,就像鏡子一樣,這個比喻好懂。

  重要的就在後面這一句,『而水本自無分別』,水沒有分別,水能照見。用這句來比喻『菩薩三昧亦如是』,菩薩的心就像水一樣。這裡面很深的意思,就是《心經》裡面所說的,《心經》大家都念得很熟,《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不是指一個人,太多了,只要你修這個法門,你就叫觀自在菩薩。所以觀自在菩薩有從初發心的到等覺,到妙覺位也叫觀自在佛,為什麼?他是修這個法門成就的。像現在學校念書一樣,你有志於哲學,進大學念哲學系,你哲學系一年級學生、哲學系二年級學生,四年念完拿到哲學學士學位。再念研究所還是學哲學,這拿到哲學碩士,最後拿到哲學博士,以後成為哲學家。所以這個要知道,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不是指一個人,它是個學科,這個一定要懂。要是某個人,後頭要加上名字,這個觀世音菩薩是某某人,某某某觀世音菩薩,這個才行。要不然只稱觀世音菩薩是統稱,這個常識學佛的同修一定要知道。

  我們怎樣能跟菩薩相應?一心就相應。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的名號,都不離一心,所以一心不可思議。你要真正得一心,上與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下面與一切眾生也起感應道交,所以佛法的教學重視一心。誰能得一心?任何一個人都能得一心,為什麼?一心是你自己的真心,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你現在起念頭就麻煩了,念頭一起一心不見了;你什麼時候念頭不起,一心就現前。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有這個東西,一心就沒有,你心就亂了,叫三心二意,這佛門常講的。一心不見了,你才動一個念頭,所以說迷唯一念。這一念生了,這一念就是我們常講的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迷。這一迷,就把自己的本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本性,因為迷,起了一念,就不叫它做本性,叫它做阿賴耶。阿賴耶立刻三細相就現前,這就稱為阿賴耶,你要曉得自性裡頭沒有三細相,自性如如不動。三細相第一個「無明業相」,業是什麼?業就是動,它不是靜的,是動的。這一動就現第二個,阿賴耶識裡面的見分,叫「轉相」,它就轉變了,變什麼?精神。我們現在講精神跟物質,要用《心經》的方式講是受想行識,就是心法,這個東西起來了。有心法,受想行識就有分別執著,這一分別執著,物質現象就出來了,所以能生萬法。其實能生萬法包括心法,《心經》講的「色受想行識」在一念之間幾乎全部完成,全部都有了。不動念不生萬法,沒有萬法,覺後空空無大千;一動念,一切萬法統統現前。佛經上講整個宇宙一切萬法叫一時頓現,實在講就是一念頓現,一念迷的時候它統統現前。

  這樁事情我們要細細常常想,世尊在經典裡面常常用夢來做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會作夢,學佛的人應當在夢醒的時候,很冷靜去思惟,夢什麼時候有的?什麼時候結束?夢為什麼有的?為什麼不見?它跟宇宙沒有兩樣,是一個道理。夢怎麼有的?夢也是你的精神、意志不集中,阿賴耶裡面的業習種子就會起現行。種子裡面有善、有惡、有福、有禍,所以你做的夢千奇百怪不一樣。有做好夢,學佛的人天天念佛,會夢見佛菩薩,會夢見佛的法會;常常想著損人利己,他就會做惡夢。像我們過去年輕的時候,遭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跟日本人抗戰八年到處逃難。以後到了台灣,戰爭結束之後,常常作夢還夢打仗,也在夢逃難,夢到後面有追兵,也嚇了一身冷汗嚇醒。這什麼?阿賴耶識這些種子起現行,不學佛的時候不知道,學佛之後才曉得。清醒的時候,這個種子能夠控制住,它不起現行;睡覺昏沉,精神不集中的時候,它就會起作用,這麼回事情。所以,佛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我們現在整個所看到六道,或者看到十法界,是夢中境界,不是真的,跟作夢的原理是一樣的,一個道理。

  你真正能把它看破,你就曉得,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你才真的肯放下。為什麼你現在不肯放下?就是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以為是真的,才放不下。所以佛法的熏修有好處,常常熏修,熏修時間長了,慢慢也變成習慣,自然就放下。雖然放得不徹底,煩惱習氣是愈來愈淡薄。從反面來看,你的智慧愈來愈增長,煩惱淡一分,智慧就長一分;煩惱淡兩分,智慧就長兩分。一個明,一個暗,暗去明自然就恢復,就這麼個道理。我們如果不接觸佛法,你天天跟世間法的熏習,那是煩惱。那是煩惱天天增長,無明天天增長,智慧、德能都沒有了,都不能現前,連作夢都不能現前,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水確實沒有分別,能現相。三昧,「菩薩三昧亦如是」,三昧是清凈心。菩薩清凈心裏面能現一切眾生的幻相,菩薩清凈心能現十法界的相,能現六道的相,自然的。雖現相,菩薩動不動心?菩薩沒有動心,菩薩也沒有起心動念,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要起心動念他就變成凡夫,他就不是菩薩。所以菩薩證得法身之後,絕不會再退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到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時候,念不退了。所以他能現,就像水裡面,外面這個士兵,或者是在操練,或者在行軍,你在河邊你會看得很清楚,這在佛法叫法爾如是,性德。

  這裡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只要我們心凈,用現在的話說,很多事情你能夠預知。為什麼你能見到?你能見得到,你能聽得到,你能感覺到,甚至於你可以接觸到,沒有別的,清凈心。這個清凈心不需要很深,就是佛在經上常常教給我們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句話它的內涵淺深廣狹沒有邊際,此地比喻裡面都離不開這個原理。但是所舉比喻裡面有很多,譬如下面講的神,「善音,辯才」這都是天神。前面講的聲聞,妄想分別沒放下。阿羅漢是執著完全放下,三果以下的執著沒有完全放下,執著只是去了一部分,比一般人的執著淡,起的作用我們凡夫覺得就不可思議。這些天神亦復如是,他有貪瞋痴慢,他有慾望,比我們淡薄,所以他的智慧、德能、神通,凡夫跟他不能相比。我們從這地方就能體會到佛陀的教誨,「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佛講的。

  那我們中國聖人有沒有講?有,中國人講「至誠如神」,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神是神通,至誠,真誠到極處,誠就是制心,就是佛經上講的「制心一處」。曾國藩先生所講的,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還不就是制心一處。這個制心一處,貪瞋痴慢都沒有斷,只是怎麼樣?伏住了。心專一的時候,貪瞋痴慢暫時不起作用,常常保持這個境界,你的智慧、能力就恢復,恢復不大,雖然不大,比一般人就大多了。跟這些修行證果的人不能比,但是比一般凡夫高明太多,這是真的事情。

  中國的讀書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大學」一開頭就把這些道理、方法都說出來。所以中國學問也是了不起,它的目標是「大學」前面的三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目標。明明德就是佛法講的見性,它沒有佛法講得那麼透徹,講得那麼清楚,學了佛之後再去看它,才曉得它也講到這些。講到功夫、講到方法,「知止而後有定」,這頭一句。止是什麼?止是滿足,什麼事情你要滿足,你知止你心才定得下來。我們日常生活,生活所需要懂得知止,就沒有貪心了。顏回為什麼那麼快樂?「一簞食,一瓢飲」,孔子說的,這種生活狀況在別人是感到非常憂慮,等於說吃不飽、穿不暖,貧窮。可是顏回不改其樂,無論什麼時候你看他快樂,為什麼?知止,我這一點夠了,能吃飽、能穿暖還有什麼求的?不求了,知止而後有定,他懂得。

  在《大學》八目裡面,頭一個是「格物」,格物是放下了,物是慾望、物慾,對於物質的慾望你放下,格是革除,你這個放下之後,智慧就現前。第二個是「致知」,智慧現前意才誠,菩提心才現前。意誠、心正,我們今天講的真誠,真誠是意誠,後面講的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老祖宗用兩個字在代表,「正心」,這個心是正的,沒有偏、沒有邪。佛說得詳細。心正,身才修,那當然修了;心正,行當然就正,你的行為就正了。什麼樣是正的行為?《弟子規》、《感應篇》是正的行為,十善業是正的行為,不要修、不要學的,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所以在中國,我們讀《壇經》,你細細去想想,惠能大師沒學過,他也沒受過三皈五戒。他跟祖師往來沒有失禮,對任何人他恭敬、謙虛,說話有分寸。他從哪裡學來?沒人教他,這是什麼?心正了,行為自然就沒有毛病。修是把毛病修正過來,他沒有毛病,身修了。身修而後家齊,你家才得到整齊,就是說有秩序了。你這個團體,團體的整齊就是佛家講的六和敬,自自然然它是六和敬的團體,是個最幸福美滿的團體。從哪裡來的?從帶頭的人身修了,他這團體就整齊了。為什麼?他是每個人的好榜樣,每個人的好樣子。

  我們今天現在這個時代,家不像家,每個團體都有問題,原因在哪裡?身沒修,心不正,意不誠,智慧不開,貪瞋痴慢不斷。不就是這個問題嗎?這樣子到人間來混個幾十年,有沒有好處?你細心去想想,一點好處都沒有,你到這個世間來是造業的。你這幾十年造了一身罪業,來生到哪裡去?三途去了。不學佛的人迷惑顛倒,對這些事情一無所知,他怎麼會想到這些事情!學佛的人怎麼樣?學佛的人天天去讀經,我們受五十多年經教的熏修才發現,才覺察到,沒有這麼長的時間熏習覺察不到。想想從前,你看我們學佛十年的時候、二十年的時候,覺察不到,我差不多學到四十年的時候才覺察到,也就是心愈來愈清凈,照愈來愈照得清楚了。

  開頭是渾水,是照,照不清楚,有那麼點影子,不起作用,日常生活還是煩惱習氣當家,佛法學了做不了主。所以鍥而不捨,中下根性的人,鍥而不捨,再十年,再十年明白了,心水愈來愈凈,照得愈來愈清楚,知道應該怎麼做。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了,看看別人跟我也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可是別人還沒照見。照見不是照見別人,照見自己,照見自己五蘊皆空,不是照見別人,這才管用。照見別人,沒有照見自己,還是要造業,沒有用處,一定要照見自己五蘊皆空。「菩薩海印現像德」,能現像就是自性本有的德能,它自然現像,沒有任何原因,沒有任何理由。現像也是一念頓現,念念頓現,在不起心、不動念法性裡面頓現。

  下面第四段,「善音巧辨喻」,這是比喻「菩薩總持巧說德」,這是菩薩在十法界應化,隨機說法。巧是善巧,說是無礙辯才,他需不需要學?不需要學。為什麼?這個能力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能大師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辯才,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這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我們現在搞成這個樣子,不知道慚愧,還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你要到什麼時候才覺悟?真的是難!覺悟就有回頭的希望,就有改過的希望,你才能夠返本歸元,回頭是岸,回歸到你自己本來面目,你是佛,你是個究竟圓滿佛。要知道所有一切眾生無一不是,都是迷了,我迷了,你迷了,大家都迷了。我們看經文:

  【海中有神名善音。其音普順海眾生。所有語言皆辨了。令彼一切悉歡悅。彼神具有貪恚痴。猶能善解一切音。況復總持自在力。而不能令眾歡喜。】

  後面兩句是法說,前面六句是比喻。這是什麼?海神,我們講的龍王。龍王的名字叫『善音』,是從它德行上建立的名號;換句話說,這個龍王的音非常之美,非常之善。『其音普順海眾生』,海裡面的眾生很多,水族。現在人深入深海,能潛入深海,發現海裡面的眾生計算是以萬為單位,是不是統統都發現盡?沒有,數不盡。海裡面所有一切眾生,善音龍王都能夠隨順這些眾生。那些眾生它也是一族一族的,你去看水族,魚是一群一群,跟人一樣,一個團體一個團體。它有它的言語,它有它們的社會,它有它們溝通的方式。善音龍王難怪它是大神,是海龍王,所有一切水族言語它統統都能夠暢通沒有阻礙,都能辨別。『令彼一切悉歡悅』,它接觸所有水族的時候,水族都喜歡它,都擁護它,所以它才能夠勝任龍王的職責。『彼神具有貪恚痴』,它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凡夫,凡夫又能『善解一切音』。我們也是凡夫,它也是凡夫,我們不能跟它相比。原因是什麼?雖是凡夫,它的心比我清凈,我的妄念比它多,這肯定的,道理在此地。

  佛在經教裡面常常勸我們,「制心一處」,你的功夫就得力,制心一處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專心、專一,學東西要學一樣,不能學太雜太多。今天早晨有個陳老居士來看我,告訴我,他每天念的經咒念得很多,他心很亂。每天他念兩部《無量壽經》,念大悲咒,念楞嚴十小咒,還念《地藏經》,念得很多,他說他佛號都沒有時間去念,來跟我講。我說你錯了,你學得太多。他最喜歡的《無量壽經》,我說好,《無量壽經》一天念一遍,不要念兩遍,其他統統不念,就念一句佛號。聽人家講的,這個法師說這個經好,那個法師說那個經好,哪部經不好?每部經都好。貪多,貪多到最後什麼都得不到;你不貪,專學一樣,一樣念通了,什麼都得到了。大徹大悟之人決定沒有貪心,決定不是學得很多。佛菩薩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有道理,你只能學一樣,你不能學太多,學太多,智慧不開。那要靠你的記憶力,廣學多聞,你記得多,所謂博聞強記,你記得多。那個學問,連世間法儒家都說叫記問之學,不是智慧。記問之學是什麼?不是你自己的,你所記得的統統是別人的,不是你自性裡面露出來的,所以不足以為人師也,你不夠資格教人。由此可知,世間在從前的老師都要有點悟性,你才能教人,為什麼?你教人開悟,你自己沒有悟,你怎麼會教別人開悟?自己開悟,自己有經驗,我是怎麼開悟的,我才能幫助別人;自己沒有開悟,不會幫助別人開悟。這是佛法裡頭常說,自己未度,你就不能度人,經上常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

  學經教最好就是學一種,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要懂得經教的義理,要如教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自己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很多,總的來說,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你要修正,那就要放下,你放下你煩惱就淡薄,智慧就慢慢往外透。這位海龍王,這海神,聰明,有智慧,這個智慧是世間智慧,不是佛菩薩的智慧,為什麼?他執著沒放下。雖沒有放下,他的執著比別人淡,他顯示出來的就比別人高明。真的,淡一分就比別人高明一分,淡兩分就能高兩分,他就能做這些眾生的領導者。最怕的,居在領導的地位,貪瞋痴慢增長,貪而無厭,那就糟了,那就壞了。這樣的人有沒有?有,在現在這個世間,你到全世界去看,不少。這些事相我們明白,那是面鏡子,我們照見了,照見了迴光返照看自己,就有用。這樣迴光返照,自己覺悟了,對面那個人對我來講,他是菩薩,他示現反面的現象讓我回頭。我們的心是清凈的,心是平等的,心是真誠的。如果我們看到別人都是自私自利,貪而無厭,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干損人利己,我們很怨恨他,我們去批評他,完全錯了,他墮落,我跟他一樣墮落。你自己好好去想想是不是這樣的?他迷,你也迷,你迷得不比他輕。你們兩個調個位置,將來你做了這個,可能你跟他是一樣的,這真的不是假的。

  覺悟的人是什麼?覺悟的人看到這個,馬上想到自己,他讓我能夠迴光返照,他讓我能夠做深深的反省,這個人是我的善知識。所以《論語》裡面講,「三人行,必有我師」,哪個不是我的老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哪個人不是他的善友?那五十三個人是代表,代表我們社會上所有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你要真是善財,學生就是自己一個,除自己一個,沒有一個不是我的老師,沒有一個不是我的善知識。為什麼?他的示現,善的,我想我有沒有?我要是沒有,我要跟他學;我要是有,好好保持。看到惡的,想我有沒有?有,趕快改正;沒有的時候,不要犯,統統是老師。所以他一生成佛,他不要到第二生。他的恭敬心、謙卑的心全出來了,那是性德,對善人、對惡人都謙卑。一個心待大眾,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接眾,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的智慧,是這麼學來的。

  所以一個人這一生當中有什麼成就,完全在(佛經裡面講善學)你能不能做到善學。首先善學,進一步善解,然後你才有善行,才有善德,這比什麼都重要。好老師,哪個不是好老師?你能懂得這個,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你最好的老師。就怕你不會,不會怎麼樣?不會,天天批評老師,善的也批評他,不善的也批評他,那就完了。那就像夫子所說的,《論語》裡面講的,「其人」,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如周公之才之美」,這是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一個人,周公。孔老夫子佩服,我們覺得周公真了不起,到現在留給我們的一部書《周禮》,《周禮》是什麼東西?周朝的憲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治國的一套理念跟方法,周公作的,我相信孔子一定是看到這個,佩服到極處。周公寫這部書,他的理念、文字是從自性里流出來的,沒有一個私念,沒有一個說為我周朝朝廷、為我們周家,沒有這個念頭,為天下蒼生。所以,方東美先生早年給我說,如果周朝後代的子孫統統都能夠遵守《周禮》,現在還是周朝。在中國歷史上享國最久的是周朝,周朝八百年;後世子孫不守這個規矩,亂套了,這才亡了國。

  方老師雖然給我講過很多次,勸我去看,我始終沒去看它。以後得到十三經,十三經裡面有這部書,偶爾的翻一翻,沒有去念它。老師很鄭重的介紹,因為我們的志趣,對政治沒什麼興趣,所以以後學佛了。佛是什麼?佛是教育,這要搞清楚,確實是教育。佛陀教我們的經典的內容,你細心去觀察,我把它分成五大類,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為什麼要學這個?我們覺得人生一世不能白過,人生一世最重要的一樁事是提升自己,回歸自性,這個重要,其他的不重要。方向、目標認識正確,貧賤就不在乎,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每天真正能做到煩惱輕智慧長,就不亦樂乎,不造業。過去迷惑顛倒的時候,造作許多的罪業,現在明白了,統統化解,這是功夫。怎麼樣化解?經教裡面教我們太多了,最具體的、最有效果的莫非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要真懂得,真正落實,什麼業障都消掉,什麼問題都化解了。

  你看菩薩教給我們,第一句禮敬諸佛,只要這句做到,我們就相信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障就化掉了。這個不難,真正懂得之後,我要謙卑,對任何人都要謙卑,我要學尊敬。一個謙卑的人,懂得尊敬別人的人,尊重別人、敬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你業障都消掉了。以德報怨,尤其是這一生遇到的,遇到人看我不順眼,惡意的毀謗、羞辱、陷害,我們知道他為什麼不對別人,他對我?過去世的怨憎會!這八苦裡頭不是有嗎?現在遇到了,果報現前,怎麼化解?我們對他更尊重,我們只看他的本性,不看他的習性。他的本性是本善、本覺,他本來是佛,我應當尊敬他。他毀謗我,我讚歎他,他有一百個不好,總有一個好,我就讚歎他那一個好;那一百個不是處,一句不提,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時間長久了,慢慢他也聽到,怨就解掉了。

  所以,絕不批評人,絕不說人過,要知道古時候說過失、教訓人的人兩種人,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父母、老師教訓你,那個時候都懂得,你沒有成年,小孩子,教訓你的時候,在廣庭大眾上沒有關係。到你成年了,女子十六歲,男子二十歲,有第三人在的時候決定不能說過失。說過失在什麼?關起門來,沒有人看見,這個時候批評你,說你過失。他內心感激你,你給他留面子。有很多人在一塊的時候,那會結怨仇,為什麼?你不給他面子。過失,對人的基本態度是隱惡揚善,在人面前讚歎他的優點,善的地方應當讚揚,惡的地方應當隱藏,不可以隨便說的。「口為禍福之門」,現在人不懂,在言語上結深仇大恨,不知道有多少,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所以我們明白、懂得、學到了,而對於毀謗我的,羞辱我的,陷害我的,我們都存感恩、感激、報恩的心。人家問說,你已經原諒他就不錯了,還有什麼好感激?是的,消我的業障。真的是消業障,我完全接受,這消業障。

  要感恩的心報答他,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至少我用個真誠恭敬心,我在佛菩薩面前給他立個長生牌位,我每天修學功德迴向給他,這應該的。學佛的人如果都懂得這些方法,都知道這樣修,你說人與人之間,還有能不和睦,還會有衝突嗎?連對立都沒有了,哪來的矛盾、衝突!所以,祖宗教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跟人,特別是人事,人與人的關係碰到障礙,回頭想自己,問題出在自己這邊,不在別人。如果什麼事情都推到別人,是永遠不能夠化解,問題就愈來愈嚴重。解決再難的問題,從自己這面解決就很容易;你要想從對面那邊去解決,可能是永遠沒有法子解決。這是化解問題的秘訣,小是個人,大,族群跟族群,國家跟國家,沒有不能化解的。所以,大乘佛法是要宣揚,這個課程是要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聽到,都能夠學到,都能學到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會有戰爭,為什麼?軍隊沒用處了。人跟人之間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沒有衝突,還要軍隊幹什麼?

  你就想想,每個國家現在花在軍備上的錢有多少?那個錢省下來,要改善人民生活,不需要軍隊,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佛菩薩的世界裡沒有軍隊,不但沒軍隊,警察都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找一個警察找不到,華藏世界沒警察。什麼原因?十大願王做到了。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你看《無量壽經》,在第二品裡頭「德遵普賢」。你就曉得,你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十願要認真去學習,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是修普賢十願。可是說到這個地方,不管學什麼,基礎決定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是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是什麼?小善,小教。你不要疏忽了,小教不會,大教就落空,小德不修,大德怎麼會成就?哪有這種道理!

  所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高僧大德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大家不學。不學他來幹什麼?他沒有必要來。不相信,不肯學,當然更不會理解,佛菩薩隱沒了。如果我們一旦覺悟了,這個重要,我們認真要學,這些佛菩薩就出現,那是我們的感。我們今天的感是什麼?我不想學,迷信,不要,我們是這個念頭在感,佛菩薩滿你的願,都沒有了。哪一天覺得這個好,我們要,我們很想學,佛菩薩都出現了。現在這個社會真的迷的人多,覺悟的人少,可是這少數覺悟的,能夠帶動多數迷惑的,帶他回頭,可能。現在科學工具很好,用這個方法就行。

  前幾天有幾個同學來看我,他們是搞這一行的,我看到很先進的寬頻網路電視,畫面、音聲不亞於衛星電視,成本低了很多。我們曉得衛星太貴。這樁事情幾年前我就想到,我想到衛星電視可能五年之後就被淘汰掉,很可能,是我想像當中的。將來取而代之的是寬頻網路,而且接收非常容易,將來在手機可以接收。它們有個小電視機,就像香煙盒一樣,可以裝在口袋裡,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看,二十四小時都能看。而且有個最大的好處,可以點播,不受時間的限制,現在的電視受時間限制,像我們講經幾點鐘到幾點鐘,一定要在這個時候才看到。如果點播,譬如我們今天晚上講的,晚上同時可以看,明天早晨點播可以看到,中午也點播,隨時隨處這就方便了,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我們次序限制,我現在想看,我們現在是有一千多集,我現在想看第五百集,五百集就跑出來;我想看第六百集,六百集就跑出來。不需要按照順序,想看什麼這個畫面就現前,我們現在已經講了十二品,所以這非常先進。

  這些人到台灣去設台,把這個事情落實,台灣傳媒沒有限制,政府完全不管了。從前是控制,現在完全開放給民營,誰做都可以,沒有一絲毫限制。這在全世界還很少有,政府不管媒體,這樁事情我還是最近才知道的。所以過去陳彩瓊搞華藏衛視,我一直到現在才明了她怎麼會搞成功,原來台灣開放了。因為我住在台灣那個時候,是管制非常嚴格,沒有想到以後開放了。這也就屬於是大眾傳播一樣的,「其音普順海眾生,所有語言皆辨了,令彼一切悉歡悅」。

  底下這幾句重要,「彼神具有貪恚痴,猶能善解一切音」,神,龍王是屬於畜生道,它不是人道,它也不是天道,畜生道。它裡頭有修行,畜生修行證果的也不少,我們不能小看它。世間人一般人都知道什麼?狐狸會修行,狐仙。狐狸從畜生身它先要修得人身,要修多少年?五百年,五百年它可以現跟人的身一樣。這些龍王,龍神也能現人身,有靈性,雖有貪瞋痴,它有修行,它能把貪瞋痴降溫。我們做的這套道具做得很好,我們有兩套,以前那一套顏色深,就好比貪瞋痴很重。這套顏色很淺,你看三張合在一起,我們看外面還是看得很清楚,這就是什麼?這是貪瞋痴比較薄,所以這兩套很有味道。

  這就是有修行的畜生雖然有貪瞋痴,貪瞋痴比我們少、比我們薄,所以它的智慧、神通就比我們高,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它的前生,它現在做龍王,像安世高那個同學不也是龍王嗎?它前世是比丘,出家人,那個因就不一樣。出家人他明經好施,就是有瞋恚,貪瞋痴沒完全放下。所以,死了以後他沒有提升,他墮落了,他墮到畜生道去做龍王去了。福報很大,這個龍王很靈,有求必應,是因為什麼?過去生中講經,通達教理,無論他在哪一道,在鬼神道,他靈性比別人高;肯布施,福報比別人大,這又是一個原因。所以,一個果報很多因素,無量因緣,《華嚴經》上佛所說的。所以它能解一切音,這是講一個龍王,欲界裡頭的,沒有離開欲界,用它來做個比喻。

  『況復總持自在力』,這是菩薩,住三昧者,就是得到三昧。得到三昧的人就得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就是把一切諸法的總綱領抓住。像釋迦牟尼佛示現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那就是大總持法門他得到了;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面覺悟,也是得大總持法門。所以他一悟之後一切都通,在逃難期間當中,頭一個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受持《大涅盤經》,常常她念《大涅盤經》,他在旁邊聽,意思完全明了,講給她聽。無盡藏比丘尼非常歡喜,拿著經問他,他說:我字不認識。她說:你不認識字,你怎麼會懂得意思?他說:佛法義理與文字不相干。這就是得總持法門。

  得總持法門,他怎麼不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當然可以。龍神都能做得到,龍神是對大海裡面水族,菩薩是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現在需要的,總持也是我們性德,都是自己本分上本有的,為什麼把它丟掉?你想到這個地方,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把它放棄。你不放棄永遠不能恢復,不放棄這個,你永遠在造業,永遠會在三途受果報。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五0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二十個大喻我們學過第四喻。今天我們從第五看起,第五是「女授辯才喻」,比喻「授法益生德」。我們知道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應化在世間,就像佛在《法華經》上所說的,他到世間來幹什麼?這隻有一樁事情,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這一大事是什麼?就是幫助眾生回歸自性,圓滿成佛,佛是為這個事情來的。當然這個世間一定要有當機的,當機的人不多沒有關係,佛只要到世間來,一切眾生沒有不得利益的。當機的人,他一生成熟了,也就是說他真正得度了。如果在凈土教裡面來講,只要往生就真正得度;其他法門裡面就難講了,其他法門要靠自力,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菩薩幫助他的,就是增上緣而已,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佛對眾生只能做到開示。學佛的人,也就是佛的弟子,必須要能做到悟入,那就成就了。

  佛的開示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前面所具備的條件,就是前面的四喻,這二十個比喻也是如此,有次第的,不能顛倒的。後後深於前前,有後面,一定前面都包括在其中,前面不包括後面,後面包括前面。你看我們從這裡學過來的,第一個比喻聲聞現通,比喻什麼?比喻菩薩自在益生,他成就了。他如果自己沒有得解脫,他就不能幫助別人,舉阿羅漢為例子,這是最低的水平。為什麼?六道眾生沒有解脫的,只有證到阿羅漢才有八解脫。這只是在菩薩三德裡面,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菩薩證三德,阿羅漢法身沒有證得,般若沒有現前,只有半個解脫,古人講菩薩一半的解脫,實在說少分。有菩薩少分的解脫就是自在,六道凡夫沒有。這是比喻他自己修學得到正覺,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才叫真佛弟子,他得自在了。那我們知道,我們很清楚,老實講,無上正等正覺我們所有眾生各個都有分,我們本來都有,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本來都有,現在沒有了。這個我們也常常提醒自己,也提醒別人,要常常提醒,不斷的提醒,熏習成強有力的種子,它才會起作用。

  為什麼變成這樣?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能力,這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礙住,並不是沒有,是障礙住,不能現前,它不起作用。阿羅漢他把這三種障礙裡面的一種,執著放下了,他沒有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再也不執著,所以超越六道。我們就曉得,六道輪迴最主要的業因就是執著,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沒有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說我們還要不要執著?應不應該放下?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就證阿羅漢果,就有阿羅漢的神通、智慧、德相。他的智慧不能跟菩薩比,還是阿賴耶識做主,不過是什麼?他跟自性相應,所以有相似的智慧,跟菩薩相似的智慧,有跟菩薩相似的德能。如果再進一步分別也放下,他就成菩薩,他的智慧比阿羅漢高,德能也比阿羅漢大,有沒有證得法身、般若?沒有。為什麼?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叫權教菩薩,相似即佛,不是真的。什麼時候才是真的?證得法身就是真的,沒證得法身。證得法身,分別放下還不行,還把妄想放下,也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再起心動念,這個時候法身、般若、解脫圓滿,三德密藏你全都證得了。

  密是深密,太深了,藏是什麼?是藏在裡面。藏在哪個裡面?從我們凡夫看,藏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拿掉,就看到了,它就現前。有妄想分別執著它障礙著,藏在那裡面,叫三德密藏。由此可知,我們講菩薩是講法身菩薩,真菩薩,分證即佛。法身菩薩你說菩薩也行,你說他佛也行,他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所以稱證得法身的菩薩,大乘教裡面稱之為法身大士。諸佛如來在十法界裡面示現,多分都是以菩薩身分出現,以佛的身分出現不多,菩薩身分出現太多了,所以稱法身菩薩。我們不知道這是情有可原,可以原諒你的;現在知道了,知道就應當把自己的身分恢復過來,不可以再迷了。

  怎麼恢復法?佛給我們講的原則,一心,一心就恢復了。中國聖人告訴我們「誠」,誠就是一心,誠的意思是怎麼說?一念不生就叫誠,一念不生就是一心,有一個念頭就二心,二心就不誠了。六道凡夫,這些眾生的心,都是三心二意,三心是什麼?阿賴耶、末那、意識叫三心。二意是什麼?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這叫三心二意。六道眾生統統是三心二意當家做主,一心沒有了。實在講,三心二意是一心變出來的,迷了一心,一心就變成三心二意;那你要修一心,修一心這三心二意馬上又恢復成一心。什麼人得一心?明心見性的人得一心。性是一,心性是一,這裡頭是不二的,這個道理必須要記住,這是佛法裡頭真正的根源,總目標、總方向,大總持法門。只要得到一心,宇宙之間,世出世間萬事萬法你全就通達了。要不要學?不要學,那個智慧叫什麼?叫無師智。就是不需要學習的,不需要老師傳授的,無師智、自然智,真的是全都恢復了。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明白了,所謂修行修什麼?修正錯誤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行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錯誤的行為。你能把它修正過來,不再起心、不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對了。不能夠一時統統放下,這叫頓超,做不到的話,佛陀教給我們慢慢來,一天放一點,天天放。放一定要知道從分別執著下手,也就是說轉識成智要從第六、第七下手,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學什麼?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一般人講難,太難了,什麼原因太難?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就很困難。因為你認為世出世間一切法是真有,就難了;如果你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沒有,你就很容易放下。為什麼?根本沒有!你不放下完全錯了。如果有,你不放下,這可以說得通的;沒有!一切法是什麼?是妄想、妄念,這要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想是妄想,妄想生出來的法也是虛妄的。不要認為妄想生出法是真的,沒這個道理,妄想生出來的還是虛妄的,這總得要知道。

  你看這個順序,第一個比喻是阿羅漢現通的比喻。第二個比喻,是日月現影的比喻,比喻菩薩自然他能夠應遍法界虛空界眾生之感。這個眾生之感,是指有情眾生之感,無情眾生它不會有感的,有情眾生。自然有,像水一樣,水沒有心,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但是,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的感應,性德。第三個比喻水現四兵,比喻菩薩海印現像德。這好象在池塘邊上、小河邊上,水很安靜,一般的護城河,在現在沒有了,從前有城牆,城牆外面有護城河。軍隊的操練或者行軍,你在河水裡面倒影就看得很清楚,海印現像。這個海是性海,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六道十法界眾生就像這四種兵一樣,他們在行軍,他們在操演,菩薩性海裡面自然有他的影像。性海像鏡子,它照見的,自然有他的現像,這就有感。第四個比喻,善音巧辯,比喻什麼?比喻菩薩總持巧說,他要不得總持,怎麼能夠為一切眾生說法!不但能說法,說得非常善巧。他怎麼得到總持?給諸位說,總持就是一心,所以一心不可思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也讀得很多,「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那是什麼?那是講凡夫,不是佛菩薩。我們這個世間人聰明才智不相等,有人很聰明,思考非常敏銳,反應特強。這樣的人你細心去觀察他,他的精神意志比一般人都要集中,一般人很散漫,他能集中,這個集中就是一心。妄念愈多,那個能力全沒有了;妄念愈少,它就起作用。所以辦大事情的人,無論是哪個行業,修行人也是辦大事,他辦生死大事,他需要一個寧靜的環境;外面環境也清凈,他的心也清凈,他才能照見,心一亂就完了。遇到的事情愈複雜、愈困難,你的心愈要靜,絕對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干擾,你才有能力處理事情;你被外境一干擾,你能力就失掉。所以總持就是一心。

  我們凡夫實在講,只可以說我們做到向著一心那個方向,距離一心太遠了。誰得一心?一般大乘教裡面講,明心見性這得一心。凈土裡面是開方便門,把一心說成理一心、事一心,有這麼個說法。理一心是明心見性,一般大乘教里所說的;事一心就方便多了,像是四果羅漢所證統統叫事一心。事一心總共有幾個階級?八個。初果向,我們現在講一心不亂,只能做到這一點,初果向。初果向是什麼?凈土法門裡面講功夫成片,沒有證得初果,初果向,向這個方向。但是有這個功夫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個不可思議。如果真的證得初果,你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你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你是下下品,初果是下品。我們講三輩,講三輩好講,初果、二果向大概都是在下輩,到二果、三果,這中輩,四果羅漢那是方便有餘土裡面上品上生。理一心,他就生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不可思議。

  我們在這個世間證初果不容易,但是初果向不難,就念到功夫成片,雖然不難,也不容易。不過說老實話,這個條件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怎麼做法?放下萬緣,一心專念,就做到。也就是說我在這個世間,我只有一樁事情,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其他一切的一切我都放下,這是初果向,沒證初果。那他心定不定?比一切念佛人心定多了。一切念佛人念佛還想東想西,他不想了,他只想阿彌陀佛,功夫成片!取西方極樂世界不難,人人都辦得到,就是你肯不肯放下!

  向上去這個總持,永明延壽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編了一本書給後人,叫《宗鏡錄》,這書是什麼東西?《大藏經》裡面的重要開示摘錄下來編成一本,就是《大藏經》的精華,也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總持法門。你把它一百卷看了之後,然後你看這一百卷裡面講得最多的是什麼?心性、一心。只要得一心,明心見性,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就有能力教化十法界眾生。十法界裡頭有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六道凡夫就不必說,你有能力教。

  今天我們看第五段,「女授辯才」,這個女是辯才天女,這個天女有無礙辯才,她的無礙辯才從哪來的?這就要懂得佛法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從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喜愛佛法、聽聞佛法、演說佛法,這個果報來的,過去世種的因,得這個果報。所以,佛在許多經上佛都說,障礙佛法的流通得愚痴果報。佛不是常講三種布施嗎?法布施得智慧。障礙別人法布施,自己不肯法布施,還在障礙別人法布施,就得愚痴果報。自己歡喜法布施,又歡喜幫助一切眾生法布施,得無礙辯才、得智慧。自己貪瞋痴慢並沒有斷,這得世間聰明智慧。世間有聰明人,有愚笨的人,他為什麼聰明,他為什麼愚笨,我們知道,他聰明人是過去喜歡修法布施。法布施修得多、修得少,那個關係不大,真正關係在哪裡?在心量,量大福大,不在多少,他量大得福就大。修法布施也是如此,修的是不多,他來生得大聰明、大智慧,為什麼?他心量大。

  在今天做這個工作,我們利用高科技的工具,用衛星電視、用網際網路來弘揚佛法,把佛法介紹給許多眾生,這得福就大,這個緣多殊勝。但是如果我心量很小,處處為我自己利益著想,你得的果報就小,來生不是沒有智慧,有智慧,不是真正的大智慧。一定要曉得,得福大小是跟你心量成正比例,修無畏布施亦復如是,這個道理才講得圓,是真理。否則的話怎麼樣?那沒有錢的人就不能修福了,那真叫是老天爺太不公平。老天爺很公平,沒有錢的,一點點小錢,心量大,來生髮大財,布施一點點小財,來生得大財富;現在發大財的人,他心量小,布施千萬、億萬,來生的福報不大。這就是佛在經教里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大小、多少全看你的心量。為什麼?菩薩舍一文錢,布施做一文錢的功德,我們世間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去行布施,都比不上人家。什麼原因?你就明白了。菩薩的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那一文錢的福報是遍法界虛空界。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他那個心量還是有界限的。我們今天的布施心量包整個地球,還是不能跟人家比,你是有限量的。我心量再大,我包太陽系、我包個銀河系,我包個百萬銀河系、千萬銀河系,還是有數量,你怎麼能跟人比?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把你心裏面的量拓開,變成無量,無論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都得無量果報,道理在此地。絕不能障礙別人,決定不能嫉妒別人,瞋恚裡面這個嫉妒心是非常嚴重,嫉妒別人,把自己所修的福報統統虧折了,折損了。所以菩薩教我們修隨喜功德,這就對了,沒有嫉妒,隨喜。怎麼隨喜法?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是要盡心儘力成就他、幫助他,實在沒有力量,財力不行,沒有財力,幫不上忙;身體也不好,體力也不行,也幫不上忙。你的願力要有,所以說願力做主,你看到人家做好事是真歡喜,看到別人做不善的事情是真難過,這叫隨喜功德。

  所以一個人在世間,無論做什麼身分,即使貧窮到乞丐,他也能夠修最大的福報,你世間無論什麼人,簡直沒有辦法跟他比,他只要心量拓開。我們在《阿含經》裡面讀過,佛度一個老太婆,這個老太婆是乞丐,很可憐,前生沒修福。佛碰到她了,托缽,老太婆是要飯的,在外面討了一點飯,看到佛,就把自己那碗飯布施給佛陀,佛給她祝福。七天之後這老太婆死了,生天了。不是容易事情,那個生天至少是生忉利天,得大福報。真正是虔誠恭敬的供養,供養的時候沒有絲毫分別執著,她居然就得那麼大的福報。所以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真的一點都不假。老師給我說得很清楚,你要懂得道理,要明理、要懂得方法,要知道境界、因果,你就會修。

  修布施就是修放下,放下之後不要再去老念著它,為什麼?你要老念著它,你的功德愈念愈小。為什麼?計較!怎樣才大?忘掉了就大,不要去想它,那個福報就是等法界虛空界。一般人做好事,他常常想著、常常念著,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不是佛法。所以永遠要記住佛法是不二法,決定沒有計較的,它本來就是虛空法界是一體。念念等虛空法界,布施一粒米功德也是等虛空法界,這個要學,無量無邊的功德。你要說怎麼可能?心量拓開來就是無量無邊功德。

  這是法布施,前世法布施成就辯才,比喻菩薩授法、教學。然後你細細去思惟,在這個世間什麼功德第一殊勝?教學。在古代,一般人都知道,中國古老的諺語有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是許多讀書人讀了一輩子書,讀了之後能做什麼事情?什麼也不會做。去考試,如果考中,將來還有個一官半職。要是考不中?考不中就一生做個窮秀才,太多了。畢竟是考中的人少,考不中的人太多了。如果他真正是讀聖賢書的,名利看得很淡薄的,讀書人到最後多半都是教私塾,認真的教幾個小孩。自己這一生沒指望了,參加多少次考試都名落孫山,把自己的寄望都寄望在學生身上,真正給學生做個最好的榜樣。所以讀書人生活非常清寒,但是受社會大眾尊敬,他果報在來生,來生的福報大。這就想到佛門裡面,因果裡面兩句格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窮秀才應該是什麼因?前世心量窄小,不修財布施,所以這一生物質生活很困難。沒有修法布施,所以智慧不高,不就是這個原因!前世的因這一生所受的報。「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生當中一下省悟過來,多修善因。窮人能修財布施、能修法布施,只要你心地清凈、心量大,福報就現前。

  我們看《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你有沒有看出來?俞凈意確實少年時候就考中秀才,人很聰明,文章也寫得好,很得意,目中無人,瞧不起別人,也喜歡挖苦別人,這就是損德。到考舉人的時候,前後考了十幾次都考不中,以後教書,潦倒一生。你看遇灶神的時候家徒四壁,可憐到極處,幸虧有一點善根,灶神來點化他。把他的毛病習氣,他所造的這些罪業,一樁一樁說出來,他不能不承認,這才曉得痛改前非。這一下就是超凡入聖,不再怨天尤人,不敢怨天尤人,自作自受。改過自新,感動天神,以後再去考,他居然考中進士,年歲大了也不想做官。那時候宰相張居正,明朝時候就是嘉慶年間,有人推薦這個人,道德、文章都好,張居正聘請他做家教,就是家裡開私塾,請他教他的兒女,盡心盡職。小孩教的也考取功名,他告辭之後回家去養老,宰相送他一套房子,送他田地,他在家鄉變成富有了。這個果報是現世的,這一生當中修來的,花報,果報當然更殊勝,這都是我們都能想像得到的。所以真的是因果不空。

  看到人家做的事情是好事,這個事情對社會、對大眾有利益,就應當全心全力去協助;自己實在沒有力量,去讚揚,給他宣傳,這個功德都無量。這裡有道場講經,現在我們這個講經還有電視、有網路,你能介紹你的親戚朋友每天收看網路,收看衛星,他得的佛法利益是你幫助他的,這是你的功德,你度了一個人。你看你度人很方便,不操一點心,介紹一下就行,真實功德;沒有你的介紹,他可能一生遇不到。反過來要障礙,人家天天到這邊聽經:有什麼好聽的,胡說八道,全是迷信。你叫人家退心,來生果報就是愚痴果報。不要說是言語造作有因果,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起心動念因果就定了案。《地藏經》上說得多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多分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利己。還有一種什麼?是更不能夠理解的,損人不利己,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但是對人有損壞,幹這種事情。

  像這樣的事情,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這樣的事情時時刻刻在我們自己周邊,也許我們自己就干這個事情,自己不知道。我們如果不是天天在經教里下功夫,我們不曉得。想想自己沒有學佛之前,還不是常常干這個事情!言語上、態度上,佛法稱作「惡作」。你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他就是這樣的人,損人並不自利,養成這麼個很壞的習慣。喜歡挖苦人、喜歡諷刺人、喜歡批評人,於自己並沒有好處,這個虧折福報,損自己的德行,不曉得。到以後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這一反省才找出來,自己有多少毛病。雲谷禪師教他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功過格原本是道教的,這個方法雖然很笨,但是它很有效,每天認真反省。今天做了哪幾樁好事,哪幾樁是惡事,每天自己對照,很有效,雖然這方法很笨拙,非常有效果。

  初行很難,你看《了凡四訓》自己講的,他發願斷惡修善,想做三千樁善事,十年才完成,才做圓滿。你就曉得剛剛開始是多麼困難,過要一天一天減少,善要一天一天增長。但是到第二次,他又發心做三千樁善事,四年就圓滿了,前面是十年,第二次就四年。第三次發心做一萬樁善事,做寶坻縣的知縣,沒想到他做一樁事情一萬善事就圓滿了,這叫公門好修德。他要沒有這個機會的話,那一萬樁善事是要相當長的時間。他做了縣官,現在講縣長,那時候叫知縣,寶坻是個大縣,直接歸京師管的,也就像現在講是個特別行政區,是個大縣。他看農民繳的租,就是繳稅稅收繳得太多,農民負擔很重。他減租,按照實際狀況幫助農民給他減租,這一減租全縣農民統統都得利益了。所以他只有一樁事情,一萬樁善事就圓滿了,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天天想我這怎麼辦,許的願到哪裡去做好事,他說晚上作夢,天神告訴他的,你這個事情已經圓滿了。

  以後遇到個法師,幻余法師,五台山的,從他那裡經過的時候,他們認識,他向法師請教,說我做這個夢,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法師給他做證明,真的,所以公門好行善。如果要是貪官的話,把老百姓的稅再加重一點,他多收一點,那他這一樁事情就做了一萬樁的罪過。你看他減租讓農民得利益,這一樁事情,一萬樁善事就圓滿了。這些叫機緣,機緣要會抓住,要抓什麼?要抓行善的機緣。首先你要有認知,你要有修行,你要有認知,你才能掌握得住。

  所以,菩薩應化在世間是教化眾生的,教化眾生在娑婆世界,辯才是最重要的工具,無礙辯才。所以用辯才天女來做比喻。

  【有一婦人名辯才。父母求天而得生。若有離惡樂真實。入彼身中生妙辯。】

  從這首偈來看,這個婦人是辯才天女。世間人,這個世間做父母的,想求個聰明的兒子,去向天神求子。這在民間風俗裡面我們也常見,求子女富貴,求子女聰明,求子女平安,求子女長壽,真的天下父母心,我們看得太多了。特別是在從前舊社會裡面,人民智慧不開,神明是他們精神唯一的寄託,神廟多過佛廟,辯才天女這是神廟,多過佛廟。現在社會把這些神廟、雜神廟統統算作佛教,這是錯誤的,這佛教冤枉,說佛教是迷信就從這麼來的。其實這些神廟與佛不相干,佛反不反對這些廟?佛不反對。為什麼?業因果報。天女也不錯,你看斷惡修善,肯定這裡面修善的時候,特別著重在法布施,護持佛法,幫助讀書人,供養讀書人,照顧讀書人,都會得辯才,都會得智慧。

  佛經裡面還有個故事,說寺廟裡面夏天曬經,從前這個經怕潮濕,每年都要曬一次,在太陽好的時候曬一次,防蛀蟲。曬經,藏經那時候不像現在一本一本這一冊的,從前是摺疊的,一拉開鋪在地上。有一頭老牛從曬經的場子經過,它就聞,一直聞,以後這個老牛就脫離畜生身生天,說明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對於三寶物愛護,那都是無量的福報;如果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對三寶物任意的毀損,折福,不尊重這是折福。所以會修行的人,佛門諺語裡頭常講,世間大富大貴這些人前世在哪裡修的?幾乎都是在三寶門中所修的。而很多貧窮下賤的原因,實在講也是在三寶門中做錯事情的,一個很強烈的對比。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對三寶、對神明都要以恭敬心,祭神如神在,不可以輕慢。三寶、鬼神會常常加持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以輕慢心對他,或者你懷疑,不相信,怎麼樣?他也不來找你,各人因果各人承當。

  在現前這個社會,在中國、在外國,甚至於在美國、在歐洲、在英國,我們都看到過,聽到就更多了,鬼神附身,現在這個事情很平常。凡是被附身的,跟鬼神都有緣分,你再仔細問,你相不相信?他信。他如果不信,鬼神就不會附身。為什麼相信他就會附身?相信他才找他,不相信不找他,這有道理。他要找到你身上,你相信找你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正,你沒有邪念,你沒有貪瞋痴慢,鬼神尊敬你,真的他會照顧你,我們一般講他保佑你。如果你心術不正,他就會給你開玩笑,他就會叫你惹麻煩。所以,孔夫子說了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你要問孔夫子相不相信鬼神?他當然相信,他要不相信,他為什麼教我們敬鬼神?敬鬼神是應該的。遠之是什麼?別聽他捉弄。他傳遞給你很多的訊息,你不要把它當真,你要當真,他給你開個完笑,你就上他當,你就吃虧了。遠之是他傳的訊息給你,你要細心去考慮,他講的合情、合理、合法,可以相信;他講的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甚至於向你無理的要求,你理都不要理他。這些事情我遇到的很多,到他無理要求之後,我就請他離開,請他回歸本位。你傳遞的訊息我完全明了,你可以回去了,他也真的走。所以,必須無求於鬼神,人都不求,我求鬼神嗎?真的是人到無求品自高,那鬼神也尊重你,他也不敢欺負你。

  這是講做父母的人,在天女廟為兒女求福,求福的人多,真正得感應的人不多。什麼原因?底下有個條件,條件不具足不行,『若有離惡樂真實』,「樂」是愛好,如果沒有這點德行,這個天女就跟你不起感應。你有這個德行,確實離惡修善,厭惡樂善,喜歡善法,討厭惡法,這個天女就會入他的身上,『入彼身中生妙辯』,這是加持。他的辯才是從哪裡來的?是靈附在他身上,所以他有辯才。並不是這個靈常常附在身上,他有辯論的時候她就來了,說法完了之後她就走了,就沒有了。

  美國有個凱西,這也是世界名人,是個睡眠的催眠心理學家,他是很奇怪,他是自我催眠,不是對別人。別人有疑難雜症來求他,他自我催眠,在深度催眠之後,別人有什麼問題問他,他一樣一樣給你解答,給你治病。他一生好象有一萬四千多個治病的案例,有完整的記錄。絕不是他自己有什麼能力,他自己的傳記說他只初中畢業。他是一個靈附身,這個靈必須在他自我催眠的時候,這靈就附身,這個靈是很善的靈。有人問他買彩卷號碼,他不答,凡是不善的,問他,他不理;你真有急難求他,他幫助你,所以這個神是個正神,不是個邪神。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是靈附在他身上。這樁事情,世尊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所以你自己心要正。你自己心要不正的話,借著他來斂財,來欺騙眾生,那就造罪業。這個罪業,他幫助你造罪業,他要把你毀掉,到你惡貫滿盈的時候他離開了,然後你的災難就現前。

  可是凱西這個人很好,非常正直,他給人治病不需要報酬,而且真的是盡心儘力。一生過著很平淡的生活,人也非常謙虛。所以他的東西,那個靈媒傳的都可以相信。他是二次大戰當中過世的,現在在美國他有個圖書館,規模很大,全世界有很多人去研究他的東西。因為他有很多預言,關於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他都有說到。所以說「入彼身中生妙辯」,這是感應,你心裡有感他就有應,顯感顯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常有。下面又說:

  【彼有貪慾瞋恚痴。】

  這就是說她的貪瞋痴煩惱習氣統統沒斷。

  【猶能隨行與辯才。】

  這是什麼?這是辯才天女,欲界天,她都有能力加持一個人,使他有辯才,何況佛菩薩!我這一生講經講了四十九年,有人問過我:法師,好象你很有辯才。我是很老實跟他說,我說我什麼辯才都沒有,我念書也不多,沒學什麼。可是真的這麼多年來,遇到許多的問題都能隨問隨答,都能解了。我說這是什麼?這是三寶威神加持。我常常講,我勉勵年輕人,我說我只有一個想法,我把我的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上了講台不是我,佛菩薩威神加持,下了講台,佛菩薩走了,你就看到我的面目。有些人,少數人,他有這個感覺,他說我上台跟下台的時候不一樣。實在講這不是我一個人,所有一些講經法師都有,所以你真上台的時候有三寶加持。心裡做個觀想,身體借給佛菩薩用,讓佛菩薩來入我身中生妙解,解答完了,佛菩薩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讀多少書都沒有用,人家提個問題怎麼剛剛好你就讀到,讀到也未必能幫他解決問題。

  所以,要有信心,特別是什麼?尊重三寶。講經的人,這從前李老師教我的,念念希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能聞到正法,要存這個心。走進任何地方這個道場,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禮佛三拜,三拜作願,就是發願。第一拜與這個道場主人有緣,這個道場有方丈住持,居士林有林長,跟他有緣。第二拜與這個道場執事有緣,所有道場常住的人;第三拜與這個道場信徒有緣。有什麼緣?他們會請我來講經。三拜是這個拜法,不一樣!我們到這個道場來講經,如果想常常到這個道場來,我們講經的法緣不斷,你就要曉得你念念為常住著想,要讓這些信徒愛護常住、尊重常住、護持常住,這時間就久了。信徒皈依,我可以代皈依,代誰?道場住持,用他的名字來皈依,全是他的徒弟。我不可以再收徒弟,我收徒弟是喧賓奪主!這些聽眾是本地人,我又不是住在本地,幾天就要走路,要照顧這些。所有供養統統歸常住,那我們在這個道場,常住上上下下對我們很尊重,為什麼?我們對他只有利,沒有害。

  我過去在台灣各個地方講演就是這樣,往返路費常住供給,所有供養全歸常住。這些都是章嘉大師教我布施,李老師教我結法緣,所以法緣殊勝是這麼結來的。如果你又要收皈依徒弟,又要錢,道場看到你這個法師這樣,下一次不請你了,肯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來對我常住有大幫助,我歡迎你來;你對我常住沒有什麼好處,好處小,損失大,人家不請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那個時候年輕剛出來,老師教導我們,這很不容易!所以這個比喻就說是天女、天神,欲界天神有能力這樣加持一個人,這是善人、善心人,總是想幫助別人,自己沒有能力,何況佛菩薩!

  懂這個道理,你就曉得講經說法不難了,只要你具備基本的德行。我常常講,現在講得很具體,你真正具備《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沙彌律儀》,你上台肯定佛菩薩在你身上,佛菩薩加持的時候,你在講台上你全身放光。就像我們前面那一大段念的毛光益眾,全身放光就是放射這個磁場,氣氛就不一樣,佛菩薩加持你,佛光遍照,你是沐浴在佛光當中。有能力的人他見到,我是在最明顯的時候,就是有一年在邁阿密,講《認識佛教》,是七天,還是八天,每天兩個小時。邁阿密那個地方是很奇怪的地方,那個地方奇奇怪怪的人很多。有七、八個當地人,那是曾憲煒居士請我去的,曾居士告訴我,他說那些人都有神通。他也聽不懂中國話,曾居士給他翻譯,他們是非常安靜,專註在聽。我看到有那麼多當地人,臨時把題目改了,本來是講《地藏經》大意的。看了那麼多人就換題目,講《認識佛教》,把佛教介紹給他們。曾居士常常跟他們聊天,他就說出講經的時候磁場特別好,他說坐在那裡,縱然是不聽,聽不懂,也是很大的享受,這是真的。他們說出這些話,也就使我想到我初學佛的時候,每個星期天要跟章嘉大師見一面,我就非常喜歡他客廳的氣氛,一句話不說,跟他坐在一起,那真的是高等的享受。就像前面毛光益眾所說的,很明顯的能感受到,在佛法裡面叫做加持。如果你的心很亂很雜,你感受不到,還是一句老話,制心一處你就感受到了。下面這兩句就是法合:

  【何況菩薩具智慧。而不能與眾生益。】

  這利益,這兩首偈是講菩薩「授法益生」,授是傳授。實在兩首偈比喻裡面講的,是佛菩薩智慧的加持,當然被加持的人能得利益。被加持的人一定要有清凈心,要有慈悲心,要有利益一切眾生心,有弘護正法的心,他就會常常被加持;常常被加持,你的智慧會增長,這個利益很大。法,真的我們在《華嚴經》學了有三千多個小時,開經偈裡頭一句話應該有相當深刻的體驗,「無上甚深微妙法」,體驗到了。這句話大家都會念,真正體會到的人不多,你不契入,你怎麼能體會?你契入得愈深,這句話的味道愈濃。然後才真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怎樣才能解如來真實義?其實如來真實義就是你自性本有智慧的真實義,你只要把障礙除掉,你就了解了。所以說到最後還是一句話,放下;你放不下,你永遠不能理解,佛菩薩加持也是有限的。如果真能放下,得佛菩薩加持是無限的,為什麼?我們自己的性跟佛菩薩的心性是一不是二。你不就明白了嗎?加持有沒有間斷?沒有間斷,它是一不是二。

  佛菩薩慈悲,佛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有一切眾生平等加持。問題就是我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障礙住了,不是不加持,這個東西把加持抗拒了,是這麼個道理。好象白天有太陽,普照大地,你不願意見到陽光,偏偏要躲在房子裡面去,那就沒有法子;出門還要打個傘,不讓太陽照,這就沒法子,是你抗拒它,不是它不照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的煩惱習氣薄一分,加持的力量就大一分。其實所加持的,是自己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上面是諸佛菩薩,下面就是地獄眾生,要平等的恭敬,為什麼?性德。要知道全是自性變現的,它的體是相同的,謙卑、尊重是性德,慈悲、感恩是性德。見一切眾生,慈悲心就生起來,感恩的心生起來,性德流露,那是什麼人?法身菩薩。你現在雖然沒有證法身,但是處事待人接物,自性常常跟佛菩薩一樣的流露,流久了就見性。沒見性的時候這是我們勉強,我們在學,是作意的,作意什麼?你有分別執著就是作意,還是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到自然的時候,分別執著沒有了,自然流露,那就是什麼?那就是法身菩薩。如果我們不肯這樣學法,你永遠不能見性;我們能常常這樣做法,就是把我們這三種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淡化。這個方法是能淡化的,只有減輕,只有像溫度一樣降溫,它不會再往上升了。你說誰得好處?自己得好處,謙卑,自己得好處;恭敬別人,自己得好處。自己真性流露、性德流露,大幅度的把自己向上提升。

  你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你不肯干;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不要人勸,不要人提醒,你時時刻刻你會真干。到這個時候你修行境界就不一樣了,你的進步你自己知道,年年不相同,月月不相同,你怎麼會不歡喜!到月月不相同的時候,你法喜充滿,就跟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菩薩授法益生,利益誰?就是發心的這個人,這不是指一切眾生。我發心弘護正法,我得利益,佛菩薩加持我;你沒有發心,雖然佛菩薩也加持加不上,你有障礙,道理在此地。佛菩薩就像陽光普照絕無分別,能不能得利益,看自己肯不肯接受。肯接受的人得利益,不肯接受的人得不到,道理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六祖壇經(1) 慧律法師
淨空老法師: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
《太上感應篇》講解二(凈空法師主講)
百年高僧之:誓將塵剎播蓮華的立悟法師--學佛網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