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不良反應為何增多了
3月1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簡稱「國家葯監局」)發布了2012年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生命時報》邀請了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專家孫忠實教授和北京大學藥理研究所副教授趙彩雲對該報告進行解讀,分析不良反應出現的原因和現狀。2012年國家葯監局共收到藥品不良反應報告120萬餘份,明顯高於2010年的69.3萬和2011年的85.3萬。孫忠實和趙彩雲告訴記者,不良反應報告的總數增多,主要是因為各級醫療單位和藥品企業對不良反應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對不良反應上報的積極性增強了。這說明我們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全面,對藥品的風險更了解,對藥品的評價依據更充分。抗生素:所佔比例大,但臨床用藥情況在好轉報告顯示:發生不良反應的化學藥物中,排名前五位的是抗菌類藥物,佔48.8%;心血管系統用藥佔9.6%;鎮痛葯佔8.0%;消化系統用藥佔5.9%;電解質、酸鹼平衡及營養葯佔4.9%。孫忠實認為,抗菌藥物在不良反應中占的比例大,與其用量呈正相關。抗菌藥物不同於專科藥物,在各個科室都被廣泛應用,因此基數大,發生的數量較多。但其發生的比例連續兩年下降(2010年為53.6%,2011年為51.2%),與國家出台的一系列嚴格政策有關。三甲醫院只能選擇50種抗菌葯使用,不同級別的抗生素需要有相應職稱的醫生才能開具等政策,都很好地控制了抗生素的臨床應用。孫忠實從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得到的數據也顯示,2012年全國抗生素的用量已經下降。不過,藥理專家趙彩雲指出,抗生素濫用的情況仍然存在,一些患者習慣自己買葯,不遵醫囑用抗生素也是引起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原因。在出現不良反應的抗菌藥物中,頭孢菌素排在第一位,過敏反應是其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趙彩雲告訴記者,其實從總體上看,頭孢菌素的安全性較高,在臨床上實際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以皮疹、嘔吐、腹瀉等輕度的為主,很少出現過敏性休克等嚴重的不良反應。如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情況,患者先要停止服用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可疑藥品,並向醫生諮詢。可疑癥狀如確屬藥品不良反應,今後應慎重服用該種藥品。如果不良反應嚴重,應避免再服用同樣的藥物,併到醫院就診,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及時使用有助於藥物從體內排出和保護有關臟器功能的其他藥品。注射液:治病盲目求快有風險2012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注射劑佔56.7%,在所有嚴重不良反應報告中佔77.6%。靜脈輸液屬侵入性操作,本身有一定風險。國際上公認的用藥方針是,能口服的不採用肌肉注射,能肌注的就不輸液。在無法採用口服和肌注時,才應選擇輸液。趙彩雲認為,因此如果感染癥狀較輕,醫生建議口服用藥時,患者不應一味求快,堅持要求靜脈給葯,以免增大用藥的風險。遵醫囑使用合適的劑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中藥注射液的不良反應也已經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孫忠實表示,衛生部已經出台了7個文件,嚴格控制審批流程,抬高門檻,其藥物安全問題有望得到改善。中成藥:不看成分是主因在中成藥不良反應前20名的品種中,口服製劑有3種,分別是咳特靈片(膠囊、顆粒)、維C銀翹片(膠囊等)和鼻炎康片,均為含西藥成分的中成藥,即中西藥復方製劑。孫忠實建議大家在買葯時注意看說明書中的成分,避免同時使用含相同成分的西藥和中成藥,造成用藥過量,增大不良反應的風險。孫忠實認為,如果醫療環境提高,醫護人員上報的積極性也會提高。世界上不存在沒有不良反應的藥物,但通過發布年報,可以大大增進藥物警戒,幫助大家合理用藥。▲
推薦閱讀:
※降壓沒那麼簡單:盤點五大類降壓藥的不良反應及對策
※中老年人注意!這類葯讓一半以上65歲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家長必讀:避免七種不良家教
※常見疾病自我治療系列——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