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理法與實踐方法
太極拳的理法與實踐方法
編
者
按
本文為「三亞南山」首屆世界太極文化節優秀徵文之一。
一、太極拳理法
總結太極先賢對太極拳的認識,我認為:理論層面上,太極拳就是在中國太極哲理指導下,以人為載體,以衛命、率性為目的高級武術,是把擊技、文化、養生融為一體的學問,是螺旋纏絲的形和對立統一的質達成的陰陽平衡。太極拳是動與靜、意與勁、法與招、攻與防、神與形的高度統一,也是拳理與技術、實用與美感、文化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實踐層面上,太極拳就是在順應人體生理結構基礎上,用我之本能,配合意識、呼吸、動作,通過身體各部位節節貫穿的公轉兼自轉的螺旋纏繞,用微變、連續、移動、持續的力,調動、掌控對手「趨利避害」的本能,形成使對方被動的絞纏,以達到我順人背狀態的一種運動方式。
太極拳是中國本土文化土壤上產生的獨一無二的技藝活動,是蓄神、練神、養氣、練意、練勁的方法與技術,是培養靈慧、升華道德、提升素質、自衛技擊、健身養性的功夫。太極拳理論根基十分深厚,它以最具中國特色的太極學說(太極本體、陰陽屬性、三位一體的實質)為基礎,與中國的儒、道、易、理、醫、兵及陰陽學說等傳統文化緊密相連,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為基本指導思想,以《道德經》的道法自然,《易經》的陰陽之理,和《黃帝內經》反映中國傳統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為主要理論源泉。
太極近乎老子之說,近於詭道。「致虛極,守靜篤」。太極拳拳理是陰陽,實踐中主要想著虛實結合即可;核心是和諧,要培養愛國、正義、修身、養德、樂觀、向上、平和、包容、尊師、敬友、樂群、善己的思想與境界,既要實現身
心一致的自身和諧,也要逐步達到自我和諧與他人和諧相統一的相互和諧;內外要求上,內要虛極靜篤、心如止水,外要先求松圓渾沉、收放自如,後至輕靈飄逸、瀟洒隨意,逐步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內外虛靈、渾然一體,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方法是轉動,實踐中想著「轉太極」即可;勁力上是將伸未伸、將展未展,要伸能伸、要展能展,實踐中既可放長擊遠,又可化力於無形;太極拳手身體在直觀形象上像一個螺旋轉動中的大水球,飄著進退、隨遇平衡,實踐中要有開合相寓、剛柔相濟、輕沉兼備、虛實互根的內在要求與神韻;太極拳運動要像水一樣,隨方就圓、隨遇成形,遇到外力要旋轉自如,順隨化解,又能對強勁對手「無堅不摧」。
太極拳有力、勁、意幾個層次。太極拳的直接目的之一是取勝。制勝是基本要求,但不能算目的。目的是在格鬥中修鍊自己順乎大道的意或義。
從拳術角度講,力道是初級,勁道是中級,在互相征服中產生對抗美是高級,實現和諧相處才是超級。初級、中級只是一方之美,高級也只是各美其美,超級才能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產生共和精神,互相產生積極作用,和諧在一起。
太極拳講究趨利避害,是「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技術,所以練太極拳既講理念,又講謀略,還講技術。弱者道之用,太極拳講究柔弱。只有弱的東西,才能兼容一切,才能富集自己的勢力,以造成大勢的反轉。太極拳講究反映時機和態勢高低的「時」與「勢」。積蓄勢力、尋找時機是成功的基礎。太極拳講究動機、動作與蓄勢等待的「動」與「靜」。靜極生動,靜才能制動。靜並不是消極等待,靜的目的是為了蓄勢,是為了更好地動。靜中求動,為動而靜是太極拳的要求。太極拳講究主動進攻與主動退讓的「趨」與「避」。太極拳不是不能進攻,只是強調防守是太極拳的前提。「後退一步天地寬」。避是為了趨,退是為了進。只知進不知退的人,往往會陷於更大困境。太極拳更講究中和各方、等待變化與「和勢」、「和法」的「中」與「和」。太極拳特別講究守中,要求立身中正。中是事物矛盾的焦點,中的變化又是事物變化的根源。居中之位,不管對手來自何方向,都可觀勢變而動。「和」既指與己和,更指與人和。在這些謀略中,以時與勢為綱,以動與靜為計,以趨與避為謀,以中與和為略。
太極拳以虛實、剛柔、動靜、進退、開合、快慢等概念的辨證關係為指導原則。你剛時我盡量柔,你實時我就虛,因而我總是不受力。在我得機得勢之處,或在轉關之機,給對手致命一擊。所以太極修鍊者在思想上以弱、靜、慢、松、柔等為基本理念與要求,方法上以退、虛、輕、靈、活等為基本方法與措施。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太極拳的「損」即是做減法,摒棄後天的經驗知識,不人為神秘化,不預設目的,不人為增加繁瑣動作,逐步改變用力的習慣,把自己的力甚至意逐步損減到「無」的境界,恢復人的自然本能。這時,太極拳就不僅僅是技、是藝,而是用個人的身體和心靈體驗大道的方式與載體,通過武術表現出的「道」。
「恍恍惚惚,其中有像」。太極拳是以技擊為特點,以順應天地的大道自然、不故弄玄虛的大道至易、不繁衍縟雜的大道至簡為標誌,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體育活動。練拳千萬不能拘泥,不要過量,不要只追求效果。按標準練習打好基礎後,自自然然、輕輕鬆鬆、恍恍惚惚中最容易出效果。
二、實踐方法
我感覺太極拳就是虛實統一體,實際就是陰陽、虛實的關係,應做到當虛則虛,當實則實。在不頂抗前提下,經過手指開始直至纏到腳趾的螺旋纏絲,絞纏對方手、肘、肩,乃至整個身體,並進攻對方。可以把太極拳具體總結為「太極是絞纏,勁領節貫穿」。
之所以這麼總結,原因有三:
首先,「太極是絞纏」基本能代表太極拳的本質特徵,「絞纏」是用纏的形式達到絞的效果。從纏的本意看,纏基本上是兩方同樣力量、同樣幅度相互繞動,纏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纏可能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絞則是通過一個物體的轉動帶動另一個物體的轉動,或通過力的作用使對手接觸點發生形變。絞是一方力大一方力小、一方轉得快一方轉得慢、一方多動一方少動,是打破了平衡,搶到某一部位的「軸」讓對方圍繞我轉動,出現了利我的新平衡。絞可以說是多方向、多角度纏的組合,是立體的。所以,在太極拳意義上,「絞」不同於「攪」,也不完全等同於「纏」。但要做到「絞」,首先要「纏」。「絞」高於「纏」,更高於「攪」。
「由己則死,從人則活」。纏絲主要從自身角度而言的,絞則是纏絲應有的結果,直接有了對敵人的指向,目的性更強。絞纏在太極拳中有重要位置和作用,太極八法中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都包含了絞纏勁。
其次,勁領和節節貫串都是太極拳功法,是第二個層次的內容。從廣義角度說,纏即禪。禪是對某事物或現象進行長久思索的過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終有所得、幡然醒悟的狀態,是靠直接源於自我內心的感悟解決問題的體驗,是看上去簡單明了實際上高級複雜的事物,是從平常中體會出的不平凡的境界。「纏中有禪」,從一定意義上說纏與禪有相通之處,有哲學和理論基礎意味,是第一個層面上的問題。要做到絞纏,需要化空、勁領、貫穿。「化空」是把對手勁力化為烏有,主要是「引進落空」的意思。「勁領」是梢節領勁的意思;「貫穿」主要指節節貫穿,不論起於哪一節,都能按順序行進。螺旋絞動時,要圍繞我身體之固定點與對方重心形成的直線進行,底線是我旋轉的圓圈圍繞此直線進行。轉動分為公轉與自轉,螺旋絞動既要做到身體公轉時能「絞」,也要做到自轉時能「絞」。
第三,這樣總結既談了太極拳的精髓,初步有了「意」的內容,又說出了太極拳的功法和特徵。說「纏是本質」有些抽象,「絞纏」則較為具體,好理解易記憶。而且「絞纏」由被動變主動,向前、進攻的意識和目的性更強。再則,這句話明白地把太極的精神本質和物質載體:天地人的互動表達得較為清楚。這樣表達,更能清楚地表述太極拳空的質、靈的玄、動的態和絞的果。
人們最敬畏的始終是思想,是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太極精神博大精深,攻防打鬥也好,健身娛樂也好,對太極精神要有敬畏之心。武術的精髓之一是技擊,直接目的是征服,但武術思想的真正內涵一定不是征服,而應該是和諧。
現實生活中,用「絞」的事例也很多,搓麻繩就是為了讓麻繩達到絞纏目的的典型例子。太極人平時常說到的「搓勁」、「抹擦勁」,也都有絞的效果。
太極拳的直接目的之一是自衛與擊技,所以要能拿則拿,拿住對方反關節使之失去反抗能力;要能打即打,可直指對方重心擊打。如果不能直接擊打,就想法把對方變成適合打的形式。虛實的直接表現形式是曲與直,如對方某一部分是曲的、松的,就把它變直、變硬,直的東西容易被擊打;如對方某一部分是直的、僵的,可以直接搓動,也可想法把它變曲,扭曲的東西容易絞動,絞動後擊打就非常容易;如不能把對方身體部位變曲又不能變直,就在手指領勁基礎上,直接絞纏擊打。螺旋轉動分為公轉與自轉兩種方式,形成向心力和離心力兩種力量,達到纏與絞兩種效果,最後要做到各自統一,並逐步做到三者合一。絞的力量是很足的,紡織女工工作時都帶帽子,不單是為了衛生,也是為了防止頭髮被絞進機器發生傷害。
手部絞纏時一般按指、掌、肘、肩順序進行,實際是手、肘、肩各自轉了一個圈。「軟繩能捆硬柴」。手轉不動時掌根不要用力下切,而是小指、無名指、中指順序前趴纏絲,趴完後拇指、食指呈八字手繼續纏絲。這裡的關鍵是,手指先纏,各指按指尖、指中、指根的三節依次進行。能否纏住,主要看是否先走了指尖一節,這就是所謂的「走手」。手纏完後肘、肩順序劃圈,對對方產生絞纏,否則就是硬轉、瞎轉。實際應用時,公轉至對方臂直時即可自轉纏絲進攻。接觸部位要與對方形成最大的接觸面和最大的可轉動角度,形成最大的力矩或運動幅度。轉動時要有領勁,勁力上相當於鑽頭工作時形成的鑽勁,否則就是無原則地「轉著玩」、「浪費能量」,不能形成有效打擊力量。
絞纏時要圍繞對手的某軸進行,所以找到對方的軸很重要。軸必須是直的,可以垂直也可以斜直,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可以在對方體內也可以在對方體外。比如,螺旋絞動時,可以圍繞我身體之固定點與對方重心形成的直線進行,底線是我旋轉的圓圈在此直線兩側。我自身也有個軸,此軸原則上是垂直的,最好以重心移於一腿時的身體重心垂直線為軸。我自身的佔位要「占軸不佔輪」,使對手站在我的輪上,而我不能站在對方的輪上。如果把敵我雙方比喻為兩個漩渦,就是要把對方引入我的漩渦,而我絕不能被「套入」對方的漩渦。
「虛為實之體,實為虛之用,實為虛的外在表現」。太極拳手自身有虛實,推手或交手時敵我雙方也有虛實。對方實時我虛或空,對方虛或空時我實。虛空才能生出實有,故太極拳要以虛空為本,以虛空為重。有人說「在虛空中由神、意、氣之中和所生出的實在,就是太極拳所言之內勁」。可以把對手設想為臉盆,盆沿是實的,盆心是空的。我要在與對方接觸處(盆沿)毫不用力,避開敵雙手(盆沿),直接進入敵人圈內,也可以說是「避其鋒芒,圍魏救趙」。
交手時對方有動與不動兩種情況。對方動時我化接,化時最好化「空」對方。對方不動,我誘騙其動,不受誘騙就搶手。搶上後螺旋進攻,用絞纏把對方打偏、搓出、擊倒。應按照手肘肩的順序搓出,搓時不要只搓在表皮,而要搓到敵之骨肉,並且能夠隨對方的動作連續搓動,形成能隨對方勁力變化的連續的絞纏。
實戰中,不但故意「拿架」來不及,而且有可能連纏、抓、拿都來不及,應沾上即絞、上去即打,盡量一、兩個動作就解決問題。打擊之前有個聽勁或摸勁的過程,打擊時兩手要自然地在手指處形成合力(在手指不能徹底放鬆之前,可在掌根處形成合力),形成最大、最有利的絞纏,至少也要有合的動作。
「欲動先動步」。在思想與身體完全放鬆後,且重心隨著步伐移動時,對方追追不上,推推不上力,摔找不到力點,拿則被我反制,就能逐步做到「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
「寧叫一絲進,不叫一絲退」,太極拳並不是一味防守,當然可以直接進攻。但遇高手或對方力大如牛、衝量很大的情況,可先以防守為主,接觸點與身體整體要有一般意義上說的掤勁,努力粘住對手,待對手動作變形或其力量與位移達到極限時再進攻之。
太極高手渾身是「手」。盤拳、走架、交手均能「手手不空」。到最後,太極高手進攻不必用手。手肘肩、腳膝胯,以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能攻擊。挨到何處何處擊,太極高手可以用不同部位連續進攻。
「法律的最高境界是無法,技擊的最高境界是無招。」太極動作基本都是通過自身的弧狀、螺旋等運動形式鍛煉自身,通過纏絲與抽絲產生的勁力纏帶、絞動對方,在無聲無息、毫無徵兆、勁力轉化於無形的前提下,很舒服、很輕鬆、很自然地將對方放倒。
絞 纏
教授用法
教授用法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