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劉家官莊發現明清墓群

2017年3月下旬至4月初,濰坊市博物館考古隊配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黃水東調」工程用地範圍內的壽光侯鎮劉家官莊墓群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該墓群面積較大,東西長90、南北最寬處達50米,佔地約3100平方米,墓葬分布不集中。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共清理13座墓葬,1座祭祀坑,其中祭祀坑是本地首次發現的特殊現象。出土文物豐富,主要種類有瓷碗、瓷罐、瓷碟、瓷四系瓶、瓷燈盞、銅鏡、銅錢、銅飾品、銅紐扣、銀耳環、玉紐扣、磚等61件。

遺迹

墓葬13座。多為磚室墓,墓室上部在文革期間均遭不同程度破壞。形制豐富多樣,平面形狀主要有長方形、圓形、舟形、刀形等幾種,部分帶有斜坡墓道,墓底多數為磚鋪,少數未鋪底。多為一棺一槨,有三座並穴合葬墓。人骨架大部分保存較好,多為仰身直肢,部分為二次葬。年代主要集中在明清,其中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7座、年代不明確的4座。

墓葬按形制可分為四型。

A型:長方形磚室墓,10座,分別為M1、4、5、6、7、8、9、10、11、12。

M1:方向196°。雙室墓。西側墓室為磚室,用殘青磚錯縫平鋪壘砌而成。長2.55、寬1.3~1.6米,墓底距地表0.55~0.6米。棺木殘存痕迹明顯,長1.9、寬0.53~0.55、厚0.03米。殘青磚鋪底,南北向錯縫排列,鋪地磚上面四角各有一塊整磚,可能為墊棺所用。墓主頭向南,面向西,仰身直肢,保存狀況較好。墓主腿部位置有一瓷碗,左右肩部、胸部、腿部等處發現6枚銅錢,鏽蝕不清。東側墓室為土坑豎穴,較淺,未發現葬具,墓主頭部和腰部散落幾塊殘磚。墓室長2.48、寬0.9米,墓底距地表0.4米。墓主頭向偏南,面向上,仰身直肢,保存狀況較差。無任何隨葬品。據西側墓室隨葬品分析,該墓年代約為明代。

M4,方向197°。以殘磚錯縫平鋪而成,底部未鋪磚。墓室長2.53、寬0.6~1.24米,墓底距地表0.3米。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面向東,保存較好。頭部右側隨葬一瓷碗,肩部、胸部隨葬有4枚銅錢,其中一枚為「紹聖元寶」,其餘文字鏽蝕不清。據隨葬品分析,該墓年代約為明代。

M5,方向287°。底部未鋪磚。墓室長2.5、寬1.2~1.53米,墓底距地表0.74米。棺灰痕迹明顯,長1.72、寬0.28~0.62、厚約0.03米。南北兩壁中間部位各一壁龕。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頭部位置較高,保存較好。人骨架距墓室底部0.11~0.23米。隨葬有瓷罐1件、瓷燈盞1件,分別放置於兩壁龕內,墓主胸部發現3枚銅紐扣。據隨葬品分析,該墓年代約為清代。

M10,方向192°。雙室墓。西側墓室長2.55、寬1.04米,墓底距地表0.6米。棺灰痕迹明顯,長2、寬0.75~0.85、厚0.03米。東側墓室長2.58、寬1.02米,墓底距地表0.55米。棺長2.35、寬0.65~0.87、厚0.04米。兩墓室中間磚砌隔牆,長2.48、寬0.39、殘高0.42米。墓道長3.8、寬2.98米。西墓室人骨架1具,頭向北,仰身直肢,保存狀況較差。東墓室人骨架1具,頭向北,仰身直肢,保存狀況良好。隨葬品較為豐富,有瓷罐2件、瓷燈盞2件、銀耳環2件、銅紐扣4件、玉紐扣2件、銅錢6件等,共計20件。據隨葬品分析,該墓年代為清。

M10平面

B型,舟形墓,1座。

M2,方向197°。由墓室、前廳、墓道三部分組成。墓室券頂,頂部遭破壞,整體形狀似舟形,但墓室內部東側向外凸出,類似壁龕,放置一具屍骨,擺放凌亂,應為二次葬。券門用青磚錯縫封閉,外為前廳、墓道。墓室長2.14、寬0.5~1.07米,墓底距地表0.52~0.88米。前廳長1.2、寬2.53、深0.98米,墓道長2.52、寬1.33米。無隨葬品。年代不明確。C型,圓形墓,1座。

M2平面

M3,方向196°。上部遭破壞。圓形磚室墓,由墓道、前廳、墓室三部分組成。券門用青磚錯對縫封閉,外為前廳、墓道。墓室直徑1.25米,墓底距地表1.03米。墓葬前廳長0.8、寬1.9、深1.1米,墓道長2.46、寬1米。人骨架兩具,均為二次葬,頭向東,面向上,性別、年齡不詳。該墓僅在墓主頭部有一方磚斜向支撐墓壁,無其他隨葬品,年代尚不明確。

M3 平面

D型,刀形墓,1座。

M13,方向185°。上部遭破壞。墓室以半磚錯縫平鋪,西壁、南壁微外弧,東壁自中間部位向外凸出,直至南壁,形成一窄短小室,使整個墓室平面基本呈「刀」形。墓室長2.55、寬0.78~1.6、墓底距地表0.6米,底部僅散見幾塊碎磚。主墓室一棺,棺灰痕迹明顯,局部可見腐木。棺長1.75、寬0.37~0.54、厚0.025米,東側窄短墓室未發現棺痕。主墓室人骨架1具,保存較完整,仰身,面向上,上肢直,下肢錯位。東側窄短墓室內人骨架1具,仰身,骨骼錯亂,系二次葬。該墓無任何隨葬品,年代不明確。

M13平面

祭祀坑祭祀坑為本次發掘的重要發現。位於M1南部,相距1.5米。土壙近似橢圓形,中間壘砌部分為青磚室結構,未鋪底。口徑0.26、內底徑0.44、通高0.53米。內底中間部位放置1件瓷碗,碗口向下倒扣,碗北側一立磚斜向支撐牆壁,西側一殘磚平卧。坑內填土,開口處中心位置放置一面銅鏡,南端自上往下第二層磚外側放置1件白瓷小碟。北端下部立磚外側放置1件四系瓶,口部用一殘瓷片遮蓋。從瓷器及銅鏡特徵推測,該祭坑年代大約為明代。

遺物

出土隨葬物品豐富,主要有瓷碟1件、瓷碗6件、瓷罐7件、瓷四系瓶1件、瓷燈盞6件、磚1件、銅鏡1件、銅錢16枚、銅頭飾1件、銅紐扣13件、銀耳環3件、玉紐扣4件、磚1件,共計61件。經過對出土隨葬品的分析和研究,斷定年代大致為明清時期。

祭祀坑器物組合

相關認識

本次發掘的祭坑內底部中間位置倒置一瓷碗,碗北側一斜立磚,尺寸明顯大於周邊磚,碗西側平置一殘方磚,然後填土,上口中間位置放置一面銅鏡,外側南端自上往下第二層磚上放置一瓷碟,北側下端立磚外放置一四系瓶,瓶口上面用殘瓷片遮蓋。這種現象比較少見,為研究濰坊地區明代祭祀文化(或葬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另外,祭坑設施上口北端一平磚,與銅鏡、瓷碟連成一條直線,方向直指M1西墓室,二者是否存在某種關聯?尚待進一步研究。

祭祀坑平面

部分墓葬人體骨架往往不在墓室底部,而是距墓室底部2、30乃至5、60厘米,底部全部為淤土。推測這種情況系大水漫漶時造成棺木上浮,泥土逐步淤積在下方造成的。該地地處彌河支流,經常有大水漫灌情況,另外,此地經常發生海水倒灌現象,地層剖面佐證了了歷次淤積情況。

13座墓葬中,有三座屬於二次葬,除M3有一帶硃砂痕迹的方磚隨葬外,其餘均無隨葬品,且三座二次葬的墓葬形制均不相同,建造考究,葬式各異。

該地區是否在某一時期盛行二次葬俗,尚待更多的資料進行佐證。該墓區西部區域年代較早,往東漸晚,是否家族墓地尚待骨骼鑒定結果,藉助體質人類學資料進行解釋。

該墓區墓葬形制多樣,隨葬品豐富,為研究該地區明清時期的葬俗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同時,對該地區地理環境的變遷、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狀況的考證等相關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報》2017年8月25日8版 作者:濰坊市博物館翟松岩 杜曉軍 王英勛)


推薦閱讀:

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
娃哈哈:相關產品基本已售完 自查未發現肉毒毒素
女人出軌為何不容易被老公發現?
海昏侯墓考古發現最早「孔子像」
治療糖尿病:到底選中醫還是西醫?看完此文發現,之前的選擇錯了

TAG:山東 | 發現 | 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