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考題

《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

1、佛教的甚深偉大體現在哪裡?古今中外的名人對此是如何評價的?請舉例說明。

答:佛陀在《別解脫經》中講過:「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行持一切善法,斷除一切罪惡,調伏自己的心,這即是真正的佛教。由此可見,世界上的宗教思想雖有許許多多,但為人類文明、為整個社會完全無我奉獻的,才是佛教的精神。

梁啟超先生,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中提出: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獨善;是入世,不是厭世;是無量,不是有限。

魯迅先生的朋友許壽棠,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講過:魯迅從日本留學歸國後,1914年開始大量閱讀佛教典籍,努力研究佛學。這一年,他購買的佛書多達七八十本,其中有《釋迦成道記》、《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瑜伽師地論》、《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傳》、《高僧傳》、《閱藏知津》等。有一次,他對許壽棠感慨地說:「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61)也講過:「千萬不可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通過闡述緣起空性的道理,間接讚歎了宣說緣起者的本師釋迦佛,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間上,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人都難以開啟這樣的法門。

《幸福的藍本》裡面介紹一位雷斯戴維斯(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1843-1922)博士,他是英國著名神父的兒子。最初他鑽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證明相較於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優越性」。後來他這個任務雖失敗了,但卻取得了比預期還要大的勝利——他成為了一名佛教徒。通過長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讓他口服心服,於是他發心將巴利文佛典翻譯成英文,令數以千計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觸到了珍貴的佛法,對利益眾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這個充滿衝突與鬥爭,仇恨與暴力的世界上,佛的教導就像那光芒四射的太陽。也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個充滿原子彈、氫彈恐怖的世界更需要佛的教悔了。兩千五百年前的光陰,加深了佛法的活力和真理性。讓我們牢記這個不朽的教導,在佛的教導指引下,努力規範我們的言行。我們可以平靜地面對原子彈時代給人們帶來的恐慌,為促進正思維和正行而略盡綿力。——賈尼赫魯(JNehru,1889——1964)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第一任首相( 1950——1964)。- 且不要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對世界所有各大宗教都進行過研究,我尚未發現它們中有任何思想在優美和包容性方面可以來超過佛的「四聖諦」的。我為自己依止佛的這一教導,規範自己的人生,法喜充滿。——里斯戴維斯教授,(Rhys Davis),英國宗教學家-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個宇宙宗教。它將是一個超越人格化的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的,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學家,相對論創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佛教將像日月那樣永遠與人類共存於這個世界上,這是因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全人類的宗教。——班達拉奈克夫人(SBandaranecke, 1916-?),斯里蘭卡政治家,總理(1960-19 65 )- 我們可心斷言,佛教是唯一不帶任何狂熱色彩的宗教。它的目的是通過征服自我使每一個人產生一種徹底的內心改造,而不是叫人以權力、金錢來誘使他人歸信自己的宗教。佛陀僅向人們展示了一條完全取決於每一個人自己是否實踐的解脫之道。——羅克希米那蘭蘇教授( Lakshmi Narasu),《佛教的本質》- 有人以為佛教是那種暗淡無光、使人抑鬱的宗教。其實不然,佛教是教人以樂觀向上的宗教。當我們閱讀菩薩——未來佛本生故事時,我們由此知道佛是如何培養寬容和忍耐的完美品質的。這有助於我們在逆境中尋快樂,在他人的福祉上生歡喜。——戈那鐵拉克(VenGnanatiloka),德國佛教學者- 在歷史上所有偉大宗教里,我最崇尚佛教。尤其是它的早期形式,因為它幾乎沒有宗教迫害因素的存在——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佛教的歷史上沒有一頁曾被審訊迫害的火光驚擾過,或被對外道屠城的濃煙熏黑過,或被宗教仇恨的無辜受害者的鮮血染紅過,佛教揮舉的只有一支劍――智慧之劍-—;佛教承認只有一個敵人,乃是無知,這是歷史的見證,不容否認。——巴帕特教授(Bapat),《2500年佛教》- 如果說有哪個宗教可以對於現代科學要求的話,那一定是佛教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學家,相對論創立者,諾貝爾獎獲得者。- 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孫中山 - 我本人是科學家,但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沈家禎博士 - 佛學廣矣、大矣、深矣、微矣,切於人事,證於實用,實天地間最高尚圓滿、深切著名之學說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著名學者梁啟超 -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著名物理學家、北大教授黃念祖 - 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康有為 - 佛比起所有的學說和教條顯得更加偉大。千百年來,他的啟示一直震撼著人類。——著名政治家尼赫魯 - 佛教的教義,是自古迄今最銳利理智的成功。——著名史學家韋爾思 -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近代思想家章太炎 - 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恩格斯 -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實地以系統理性的分析來考察生活中的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世界著名學者巴格爾 -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啟示了。——魯迅 - 二千年佛法是座寶藏,到這座深山中探寶,一定會有難以想像的收穫。——著名社會活動家趙朴初 - 假使沒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亂。——世界幾何力學之父威勤博士 -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為小。——近代思想譚嗣同 - 佛教不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解的真義。——中國現代科學家尤智表 -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著名哲學家尼采 - 佛教本身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有著獨到和深刻的發現。——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 -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著名美學家朱光潛 - 釋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類心靈的第一人。——印度總統拉哈克斯坦 - 我認為佛學的提倡,不特於對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果上加一層保證。——早期馬克思哲學宣傳者季石岑 - 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陳獨秀 - 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馬克思 - 龍樹菩薩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一。——俄科學院立切爾巴茨基 - 無常的社會觀,菩薩行的人生觀,引導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早期革命家瞿秋白 - 出家人是最高尚最偉大的、順治皇帝曾作「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之讚譽。——著名書畫曲劇家李叔同 - 皈依佛門,智者之事也。——民族社會黨領袖君勵

在這個充滿衝突與鬥爭,仇恨與暴力的世界上,佛的教導就像那光芒四射的太陽。也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個充滿原子彈、氫彈恐怖的世界更需要佛的教悔了。兩千五百年前的光陰,加深了佛法的活力和真理性。讓我們牢記這個不朽的教導,在佛的教導指引下,努力規範我們的言行。我們可以平靜地面對原子彈時代給人們帶來的恐慌,為促進正思維和正行而略盡綿力。——賈尼赫魯(JNehru,1889——1964)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第一任首相( 1950——1964)。- 且不要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對世界所有各大宗教都進行過研究,我尚未發現它們中有任何思想在優美和包容性方面可以來超過佛的「四聖諦」的。我為自己依止佛的這一教導,規範自己的人生,法喜充滿。——里斯戴維斯教授,(Rhys Davis),英國宗教學家-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個宇宙宗教。它將是一個超越人格化的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的,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學家,相對論創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佛教將像日月那樣永遠與人類共存於這個世界上,這是因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全人類的宗教。——班達拉奈克夫人(SBandaranecke, 1916-?),斯里蘭卡政治家,總理(1960-19 65 )- 我們可心斷言,佛教是唯一不帶任何狂熱色彩的宗教。它的目的是通過征服自我使每一個人產生一種徹底的內心改造,而不是叫人以權力、金錢來誘使他人歸信自己的宗教。佛陀僅向人們展示了一條完全取決於每一個人自己是否實踐的解脫之道。——羅克希米那蘭蘇教授( Lakshmi Narasu),《佛教的本質》- 有人以為佛教是那種暗淡無光、使人抑鬱的宗教。其實不然,佛教是教人以樂觀向上的宗教。當我們閱讀菩薩——未來佛本生故事時,我們由此知道佛是如何培養寬容和忍耐的完美品質的。這有助於我們在逆境中尋快樂,在他人的福祉上生歡喜。——戈那鐵拉克(VenGnanatiloka),德國佛教學者- 在歷史上所有偉大宗教里,我最崇尚佛教。尤其是它的早期形式,因為它幾乎沒有宗教迫害因素的存在——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佛教的歷史上沒有一頁曾被審訊迫害的火光驚擾過,或被對外道屠城的濃煙熏黑過,或被宗教仇恨的無辜受害者的鮮血染紅過,佛教揮舉的只有一支劍――智慧之劍-—;佛教承認只有一個敵人,乃是無知,這是歷史的見證,不容否認。——巴帕特教授(Bapat),《2500年佛教》- 如果說有哪個宗教可以對於現代科學要求的話,那一定是佛教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學家,相對論創立者,諾貝爾獎獲得者。- 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孫中山 - 我本人是科學家,但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沈家禎博士 - 佛學廣矣、大矣、深矣、微矣,切於人事,證於實用,實天地間最高尚圓滿、深切著名之學說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著名學者梁啟超 - 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著名物理學家、北大教授黃念祖 - 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康有為 - 佛比起所有的學說和教條顯得更加偉大。千百年來,他的啟示一直震撼著人類。——著名政治家尼赫魯 - 佛教的教義,是自古迄今最銳利理智的成功。——著名史學家韋爾思 -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近代思想家章太炎 - 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恩格斯 -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實地以系統理性的分析來考察生活中的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世界著名學者巴格爾 -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啟示了。——魯迅 - 二千年佛法是座寶藏,到這座深山中探寶,一定會有難以想像的收穫。——著名社會活動家趙朴初 - 假使沒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亂。——世界幾何力學之父威勤博士 -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為小。——近代思想譚嗣同 - 佛教不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解的真義。——中國現代科學家尤智表 -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著名哲學家尼采 - 佛教本身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有著獨到和深刻的發現。——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 -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著名美學家朱光潛 - 釋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類心靈的第一人。——印度總統拉哈克斯坦 - 我認為佛學的提倡,不特於對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果上加一層保證。——早期馬克思哲學宣傳者季石岑 - 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陳獨秀 - 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馬克思 - 龍樹菩薩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一。——俄科學院立切爾巴茨基 - 無常的社會觀,菩薩行的人生觀,引導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早期革命家瞿秋白 - 出家人是最高尚最偉大的、順治皇帝曾作「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之讚譽。——著名書畫曲劇家李叔同 - 皈依佛門,智者之事也。——民族社會黨領袖君勵

2、佛陀的三轉法輪分別講了哪些內容?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有什麼差別?了解這些對你有何幫助?

答:一、 佛教的教義,概而言之,可分為小乘和大乘。這二者之間,主要是以發心來區別:倘若你修行全是為了自己快樂、自己解脫,縱然學的是大乘凈土宗、密宗,這也叫做小乘法;如果你聞思修行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這就叫做大乘佛教。

佛教雖有不同的傳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而這八萬四千法門歸攝起來,則是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1、第一轉法輪;第一轉法輪講述了四諦法門,內容主要是人無我、因果存在、輪迴存在等等。2、第二轉法輪;第二轉法輪講述了般若法門,抉擇一切萬法皆為空性。

空性實際上有兩種:在具執著的眾生面前,暫時承許一切萬法不存在,這叫做單空,或者相似的勝義諦;而抉擇最究竟的法性時,一切萬法不是有、不是無、不是二俱、不是二俱非,遠離四邊八戲,這種境界叫大空性、大離戲,是第二轉法輪所抉擇的究竟意義。第二轉法輪,主要揭示了萬法究竟為大空,而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過中觀來抉擇的。中觀的創始人龍猛菩薩,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出世,他通過撰著《中觀根本慧論》,剖析了佛陀第二轉法輪的究竟密意。之後,對《中觀根本慧論》的觀點,又有佛護論師造《佛護論》、清辨論師造《般若燈論》、月稱論師造《入中論》和《顯句論》進行了不同解釋,並由此分別形成了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3、第三轉法輪;第三轉法輪主要宣講了如來藏。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經》、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都有敘述。第三轉法輪的教義,實際上跟第二轉法輪並不相違,若欲了達這一點,必須要學習《寶性論》。學了以後你就會明白,名言中每個眾生都具足佛性,這也是佛經中所講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

佛陀的這三轉法輪,其實也可以作為一個眾生的成佛歷程:第一轉法輪破實有的執著;第二轉法輪破實有和空的執著;第三轉法輪告訴我們,當「有」、「無」的念頭都真正消失後,剩下的不是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而是存在一種用言思無法描述的東西,這就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如來藏。

二、中觀應成派,是針對利根者抉擇空性的一種派別,直接指出一切萬法為大空,而不是單空,相當於禪宗的頓門派,直指心的本來面目。對利根者來說,因為根基與善根已經成熟,故與中觀應成派的教理十分相應,一下子就能契入這種境界。

而中觀自續派,是先將一切萬法抉擇為名言中存在、勝義中是單空,然後再進一步將層次提高,慢慢趨入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與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匯為一體。這相當於禪宗的漸門派。

在漢地,禪宗學修的幾部經典,主要是《般若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這與第二轉法輪的法脈比較相近。而在藏傳佛教中,修持第二轉法輪教義的,也有斷法派、中觀派等。

三、學習佛法務必要依止善知識。而這位善知識,對佛法要有真實的修行,最好是已經開悟了,即使沒有這種境界,理論上也要講得過去,對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習過。這樣的善知識給你開導之後,你自己再去思維、再去學習,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3、佛教眼中的宏觀世界、微觀世界是什麼樣的?這與科學發現的有何異同?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1、從宏觀世界而言,佛教對整個世界的成住壞空有著詳細的描述。尤其是《時輪金剛》、《俱舍論》所揭示的道理,在天文學中也得到了一一印證。拿天文歷算來說,藏傳佛教中有非常簡單的公式,兩三個人在黑板上寫寫算算,就能把一整年的日曆算出來,包括出現幾次日食、月食,時間具體是幾月幾日幾點幾分,全部都標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藉助任何天文儀器。這種《時輪金剛》的歷算方法,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而是很早以前就推廣於藏地。

2、從微觀世界看,佛陀根據不同眾生的根基,也開示了深淺不同程度的教言:

一、有部:認為外在的一切萬法不存在,而是由無分微塵組成。他們抉擇到最後時,必須要承許無分微塵存在,認為它是組成粗大物質的基礎,就像物理學中的原子、夸克一樣。而觀察心識時,認為粗大的心識皆由最微小的無分剎那組成。這種無分剎那不可分割,且實有存在。

二、經部: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基本上與有部一致。也認為粗大的物質或心識並不獨立存在,而是由許多無分微塵或無分剎那組成,這兩種極微都是實有。

三、唯識宗:對組成心識的無分剎那並未破斥,但對組成外境的無分微塵進行了否定。認為外在的物質世界並不存在,實際上都是內心的現象。

四、中觀自續派或中觀應成派:不僅外境不存在,而且自明自知的內心,本體也是一無所有。也就是說,不管外境還是內心,統統抉擇為空性。不過,一切萬法雖然是空性,但空性中卻可以產生一切,正如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所言:「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這就是中觀宗的最高理論。可見,這個世界的真相十分奇妙,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也說:「世間諸所有,無不皆稀有。」

已記錄

歷代高僧大德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若能執受本體,妄念越粗大,更成解脫自性之功力。」華智仁波切於《屠夫真言》中曰:「輪迴雖為所棄法,然初不依輪迴法,不能趨入涅槃道,初識輪迴性尤要。」

世間禪定僅僅壓制,出世間禪定是一種解脫。

我們當今信仰佛教的目的是為了成辦解脫,這是我們最大的心愿。普巴扎西仁波切

《前行廣釋》第84課共修思考題如下:

325、不共加行為什麼稱為「不共」?藏傳佛教各派的不共加行都一樣嗎?請具體分析。 答:1、所謂的「不共」,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與小乘不共。小乘經論中只講了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業因果、輪迴過患的觀修,卻沒有提及為一切眾生而皈依、發心、積資凈障、修往生法等大乘不共修法。 二、與漢傳、南傳佛教不共。只有在藏傳佛教的教言中,才著重強調了修持不共加行。 三、與藏地格魯、薩迦、噶舉、覺囊等派不共。各大教派的加行雖然大體上相同,但各自傳承上師的教言、特法有所差別,本次所講修法是寧瑪派獨有的竅訣,所以稱之為不共。 2、 藏傳各派的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的具體修法,藏傳佛教各派說法不一。比如,薩迦派、噶舉派強調修四加行,即皈依、頂禮、百字明、供曼茶羅,沒有提到發心、上師瑜伽;格魯派強調九加行,前五項與寧瑪派的不共加行一樣,此外還要加上金剛空行火供、三昧耶金剛、做小佛像、供水;還有些教派強調六加行……儘管各派分法不同,但大致修行並無二致。 在寧瑪派中,按照寧提大圓滿前行的觀點,上師瑜伽若不與頂禮合修,而是單獨計算的話,可以說是六加行,即皈依十萬、頂禮十萬、發心十萬、百字明十萬、供曼茶十萬、上師瑜伽一千萬蓮師心咒;如果與頂禮合修,則算是五加行。 其實不管哪個教派,加行修法都基本一樣,只有小部分不同。例如,皈依都是為一切眾生皈依三寶;發心都是為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佛果而發心;積資凈障、上師瑜伽也基本上相同,只不過所觀想的傳承祖師、皈依境以及祈禱文,各大教派有所差異;還有供曼茶羅,也有五堆、七堆、三十七堆等不同竅訣。

326、修不共加行的過程中,什麼是最關鍵的?你能盡量做到嗎?今後有何打算? 答:1、無論修哪個教派的不共加行,只有當心獲得一種證量或達到一個定量,才可以說圓滿了加行。否則,光是完成一個數量,自心卻沒有得到任何調伏,那還算不上是「圓滿」。因此,從現在開始,在修不共加行時,我一定要特別特別認真。 2、這次的不共加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同時要從質量上完成。若實在不能保證質量,也應按照傳承祖師的要求,盡量圓滿規定的數量。

327、若要開啟皈依之門,前提必須具備什麼?請說明理由。 答:1、能開啟一切正法之門的就是皈依。阿底峽尊者曾講過:外道和內道之間的差

別,不是用其他行為、裝束、教理來區分,是要用皈依來辨別。而若要開啟皈依之門,

必須依賴於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我們生起穩固的信心非常重要。 沒有信心的話,儘管三寶的功德無量無邊,你也不可能得到利益;而一旦有了信心,這些自然就可以獲得,所以信心是一切的根本。誠如《入行論》所言:「佛說一切善,根本為信解。」《心地觀經》也說:「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 2、我們作為佛教徒,信心就更加重要了。看有些在家人或出家人,表情、言行舉止中經常對上師三寶,流露出純正的信心,這樣的話,不可思議的無形加持自會融入心田。反之,倘若對上師三寶沒有一點恭敬心、歡喜心或信心,那麼上師三寶再有功德,對自己也沒有絲毫利益。就像一個被蓋住的器皿,天上月亮的影子是無法顯現在裡面的。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阻塞信心之門。

328、信心分為哪三種?各自的定義、表現是什麼?最殊勝的信心是哪一種?你擁有什麼樣的信心? 答:信心,可以分為清凈信、欲樂信、勝解信三種。 (1)清凈信:當你步入陳設佛像、經書、佛塔的佛殿或經堂,或者見到上師、善知識、高僧大德的尊顏,聽到他們的豐功偉績及感人事迹,依靠此類因緣,立即想到他們的悲心廣大等等,這種由清凈心引發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凈信。 (2)欲樂信: 當聽到惡趣輪迴的痛苦,自然生起恐懼心,渴望從中解脫;當聽到善趣、凈土與解脫的安樂,油然生起渴求獲得的心態;當聽到善法的功德,就生起想要修行的念頭;當現見罪業的過患,便立即下決心想要斷除。這些都屬於欲樂信。 欲樂信的境界比清凈信有所提升,因為它不是純粹的感性,而是包含了理性的成分在內。 (3)勝解信: 通過一定的聞思,了知三寶的不共功德與加持後,我們從內心深處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時分無欺的皈依處,就是三寶;無論是苦是樂、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不管發生任何事,三寶都會知曉;除了三寶之外,沒有其他可依賴、可指望的靠山。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就稱為勝解信。 這種信心最為難得,是從骨髓里生起的信心,而不是僅留在表皮上的。勝解信會讓你對三寶產生完全的信賴:「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不管是苦是樂,我一切的一切全部交付於您,除了您以外,我沒有其他的皈依處。」這就好比一個孤兒,找到全心幫助自己的人後,會把一切誠心託付給他。329、世人遇到危難時,通常都會皈依什麼?請舉例說明。我們作為佛教徒,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怎麼做? 答:1、世人在遇到危難時,要麼皈依人,要麼皈依非人,要麼皈依山川等,但這都不是究竟的皈依。究竟的皈依唯有三寶,《得無垢女經》中也說:「更無異歸依,能救護眾生,唯有佛法僧,三寶能救護。」所以,大家應經常憶念三寶,知道唯有佛法僧三寶才能救護我們。若時時刻刻具足這種心態,這才是真實的皈依。 2、《法句譬喻經》中講過一個公案:有個尊崇外道的國家,三年連一滴雨都沒有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心急如焚的國王召來國內所有婆羅門,請他們向天神請示:何以降下如此大災?這些婆羅門觀察之後,說要作廣大祭祀,讓國王準備二十車的柴火、酥酪、蜜、膏、油、花、香、幡蓋、金、銀及祭祀器具,同時選出七個人,準備以火化的方式派他們到天界去,詢問梵天旱災的原因。 這七人接受完祝禱儀式後,便在大家的簇擁下,登上柴堆頂端,旁人則從下燃起熊熊火焰。當熾熱的火苗漸漸竄升,這七人被烈火焚燒得苦不堪言,在向周圍求救未果的情況下,他們絕望地喊道:「在三界之中,有誰能解除我們的痛苦,我們就從內心皈依他!」 祈求之後,佛陀聞聲救苦、當下現前,並在虛空中說了幾個偈頌:「或多自歸,山川樹神,厝 立圖像,禱祠求福。自歸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來,度汝眾苦……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意即皈依山川、樹神,為其設立畫像,祈禱福祉護佑自己,並不是最吉祥、最無上的皈依,因為這些不能解除你的痛苦。只有皈依三寶,才是最吉祥、最無上的,只有這種皈依,才能救度你的一切苦難。 這七人接受完祝禱儀式後,便在大家的簇擁下,登上柴堆頂端,旁人則從下燃起熊熊火焰。當熾熱的火苗漸漸竄升,這七人被烈火焚燒得苦不堪言,在向周圍求救未果的情況下,他們絕望地喊道:「在三界之中,有誰能解除我們的痛苦,我們就從內心皈依他!」 祈求之後,佛陀聞聲救苦、當下現前,並在虛空中說了幾個偈頌:「或多自歸,山川樹神,厝 立圖像,禱祠求福。自歸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來,度汝眾苦……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意即皈依山川、樹神,為其設立畫像,祈禱福祉護佑自己,並不是最吉祥、最無上的皈依,因為這些不能解除你的痛苦。只有皈依三寶,才是最吉祥、最無上的,只有這種皈依,才能救度你的一切苦難。 講完以後,火焰全部熄滅,七個人都得救了。目睹這一景象,所有婆羅門皆追隨佛陀出家,並證得阿羅漢果。國王、大臣及百姓也都皈依佛陀,信奉佛法。不久,天空降下大雨,解除了長久以來的旱災。

85ke

330、有些人在聖地依止善知識多年,結果行為卻極其惡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對此應當如何解決? 答:1、具足上品的信心和恭敬心,就可以得到上品的加持;信心和恭敬心若不具足,則得不到點滴加持。假如自己沒有信心,即使遇到真佛攝受,也不會有什麼收益。在這個世間上,再沒有比佛陀更了不起的成就者了。善星比丘和世尊的弟弟提婆達多,親自在佛陀面前聽受了很長時間的教言,但也未被調化,原因就是沒有信心。

2、佛陀在《如來興顯經》中也說:「如日照天下,生盲不能見……眾生失本凈,不信如來慧。」意思是,雖有太陽照耀整個天下,但生盲根本見不到,同樣,如來的智慧雖至高無上,但具有邪見而失掉清凈心的人,對此根本不會相信,這種人不管出家或學佛多少年,都不一定有什麼成就。 一個人學佛、聽經的時間再長,但始終沒有信心的話,也不見得有多大收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法油子」。所以,佛教徒最需要的就是信心,這種信心最好是不退轉的信心。即使這對一般人來講很難生起,至少也應具足清凈信或欲樂信。否則,連這些都沒有的話,入佛門的基本條件就喪失了。因此,無論是誰,都要具有一顆真誠的信心與恭敬心。若能如此,只要你虔誠祈禱,佛陀便會降臨並賜予加持。

331、為什麼說只要有了信心,就可以得到一切加持?倘若你修行後,沒有得到任何驗相,這是因為佛菩薩不慈悲嗎?請說明理由。 答:1、不管是哪一位本尊、哪一位佛陀,對眾生的悲心都無有親疏,一視同仁,只要時時祈禱,他永遠會對你不離不棄,一直賜予灌頂加持。如頌云:「何人誠作意,能仁現彼前,賜灌頂加持。」同樣,上師的身、語、意、功德、事業,也沒有一個不遍及的地方,若能經常觀想祈禱,定然會得到無欺的加持。 藏文中有一部《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其中就說:「如其虛空廣大故,佛身廣大亦復然;由身廣大量無邊,光明廣大亦如是;由其光明廣大故,語密廣大亦復然;語密廣大量無邊,心密廣大亦如是。」意思是什麼呢?猶如虛空般廣大而無處不遍,佛陀的身體也是如此;猶如佛陀的身體般廣大覆蓋一切,佛陀的金剛語也是如此;猶如佛語般無有邊際,佛陀的意密智慧也是如此;猶如佛的智慧廣大無邊,佛陀的功德事業之光也是如此。 2、在任何一個地方,佛陀都無不遍及,屋子裡、火車上、飛機上、公共汽車上……都遍滿了佛身乃至佛的事業和功德。只要你虔誠祈禱,就像水器清凈會映現月影一樣,佛的加持自然而然也會現前。因此,能否獲得加持,關鍵在自己有沒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佛陀的加持再大,也不一定對你有利;而一旦有了信心,即使大海離開了波浪,佛陀對所化者的濟拔和度化,永遠也不會消失、不會過期。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云:「假使大海潮,或失於期限,佛於所化者,濟度不過時。」 3、蓮花生大士當年前往羅剎國時,藏地的善男善女曾懇求他留在雪域,始終賜予灌頂加持。蓮師回答:「具有信心善男女,蓮生不去何處住,吾壽無有歿盡時,信士前我各現一。」意即其實我並沒有去往別的地方,我已獲得長壽持明果位,永遠也不會死亡,只要你們以信心祈禱,我會在每個人面前各現一尊蓮師。 昔日無著菩薩修了12年的大悲心,才見到了彌勒菩薩。他見菩薩的第一句就是抱怨:「您的悲心實在微弱,我祈禱了那麼長時間,您也遲遲不現前。」彌勒菩薩告訴他:「並不是我不現前,實際上我與你從未分離過,只因為你被業力所蔽,自己看不見我而已。」 因此,我們祈禱諸佛菩薩時,要堅信他們就在面前。倘若沒有這種信心,只是將其當作世間鬼神,祈禱不見效果就退失信心,絕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假如你能具有不退的勝解信,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得到佛菩薩的悲憫,就像人們通常所說的「自己有勝解信,老婦依靠狗牙得成佛」。

332、這節課所引用的幾則公案,哪個對你的觸動最大?你心態上有何改變? 答:1、老婦依狗牙而成佛的故事; 由此可見,信心是最關鍵的因素。即使對方不是功德所依,但只要你生起真正的信心,對方自然也就成了有功德者、具加持者。所以,信心在佛法中非常非常重要。 印光大師在《增廣文鈔》中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這與華智仁波切的意思完全一致,即恭敬心和信心越大,消除業障、增慧增福的能力就越大;但若一點恭敬心和信心都沒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則很難融入自心。 2、漁夫們依信心而得度的故事; 人的信心很關鍵。如果沒有信心,幾塊錢的佛像,十五年一直帶在身上,是絕對不可能的。而有了信心的話,在修行過程中,依靠這尊佛像,他一定遣除了很多障礙,得過很多不共的加持。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有這種純潔的信心。 3、覺沃奔與覺沃佛的故事; 具足信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得到佛菩薩的感應。 4、孤兒與綠度母石像的故事; 倘若我們因此對三寶產生信心、恭敬心,也一定會獲得相應的加持和功德。

333、若想明心見性、證悟實相,唯一的途徑是什麼?如果這樣承許,那其他修行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對此你如何解釋? 答:要證悟空性、大圓滿等勝義諦實相,也是唯一依賴於信心。《入中論》中講過,對空性法門有信心的人,才能成為真實的法器。佛在經中也說:「舍利子,勝義諦唯以信心才能證悟。」倘若我們依靠自己的不共信心,以及上師三寶的殊勝加持,這種因緣一旦聚合,自然就會生起真實的證悟。只有證悟了實相,才能真正對上師三寶深信不疑,並生起與眾不同的不退信心。由此可見,證悟實相與勝解信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2、

86

334、皈依具體分哪三種?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大士道的皈依?你現在是哪種皈依? 答:1、皈依分小、中、大三種。 小士道皈依:畏懼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的痛苦,希求天界、人間的善趣安樂,為了得到快樂、避免痛苦而皈依三寶。 中士道皈依:通過聞思修行,認識到無論生在輪迴的善趣、惡趣,都不離痛苦的本性,三界之中無有快樂,猶如不凈室中沒有妙香。為了擺脫輪迴的一切痛苦、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而皈依三寶。 大士道皈依:見沉溺在無邊輪迴大苦海中的所有眾生,遭受無法想像的深重苦難,故不能只想自己一人解脫,要將他們安置於無上佛果而皈依三寶——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皈依。 2、(1)不管是哪一種皈依,功德都非常大,誠如《本事經》所言:「最勝有三種,所謂佛法僧,依生凈信心,能見最勝法。」意思是說,最殊勝的是佛法僧三寶,若能對此生起清凈的信心,就能現見無與倫比的甚深之法。所以,皈依三寶是最榮幸的事情。 (2)在這三種發心中,最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皈依,不能只求下輩子的人天安樂,或者只想自己獨自解脫。《華嚴經》亦云:「除滅一切諸心毒,思惟修習最上智,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因為善趣的人天安樂,暫時看似快樂,實際上也超不出痛苦的範疇,有朝一日善趣樂果耗盡後,又會再度墮入惡趣。可見,無論做任何善事都不能追求瞬間的善趣安樂,或者獨自一人得到寂靜的聲聞緣覺果位。如果是這種發心,不去饒益無始以來曾當過父母、現今沉淪在輪迴苦海中的無邊眾生,那是不合情理。所以,我們理當修行無量福德的大士道皈依,為一切眾生獲得佛果而皈依三寶。

已記錄

335、修持皈依的方法,分為哪幾種?請一一說明。 答:(1)共同乘皈依法:以誠信佛為本師、法為道、僧眾為修道助伴的方式來皈依。這是顯宗的皈依。這是共同乘的皈依三寶。 (2)不共同密乘皈依法:通過三門供養上師、依止本尊、空行為助伴的方式而皈依。 皈依時要以三門供養上師,因為上師是一切加持的來源;依止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本尊,因為本尊是一切悉地的根本;要以空行為助伴,因為空行是一切事業的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稱為三根本,以此對境而作皈依,就是不共密乘的皈依。 (3)殊勝方便之金剛藏皈依法:依靠脈清凈顯現化身、風清凈顯現報身、明點清凈顯現法身的捷徑來皈依。 《前行備忘錄》中講了,處所的脈清凈,為僧寶和化身;動搖的風清凈,為法寶和報身;莊嚴的明點清凈,為佛寶和法身。以這三者為皈依對境,就是金剛藏的皈依方法。 (4)究竟無欺實相金剛乘皈依法:皈依境聖眾相續中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無二無別大智慧,為了使自己也能生起來,反覆修持、決定,依靠這樣的方式而皈依。其中,本體空性即佛寶和法身,自性光明是法寶和報身;大悲周遍是僧寶和化身。蓮花生大士在《空行心滴》中,也以不共的竅訣闡述過。

336、修持皈依時,應該念什麼樣的偈頌?怎麼樣明觀皈依境?從自身而言,皈依時應如何觀想並發心? 答:1、修持皈依時,應該念誦皈依偈頌。可以是龍欽心滴派的「真實善逝三寶三根本,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本體自性大悲壇城中,直至菩提果間永皈依。」,也可以是《開顯解脫道》的「那葵內色那卡剛瓦耶,喇嘛耶丹堪竹措南當,桑吉秋當帕波給登拉,達當桌折給貝嘉色切」,各人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念。 2、明觀皈依境,修持真實皈依。觀想的時候,如果有能力,就一步一步全部觀想;實在不行的話,就想:「我前面有一棵五枝菩提樹,樹上有三寶總集的蓮花生大士,還有佛寶、法寶、僧寶。」這樣簡單地觀想也可以。 具體來說,先將自己的住處觀想成珍寶組成的清凈剎土,美妙悅意,平坦光滑猶如鏡面,無有凹凸不平的山崗、窪地。然後在自己正前方,觀想一棵具有五枝的如意樹,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碩果累累,極其圓滿,蔓及各方,遍布東南西北整個虛空界,枝葉全部是由各種珍寶鈴、瓔珞裝點。這在唐卡和一些圖片上都有,大家觀不起來就好好看,之後再分別觀想五方樹枝上的境相。 中央的樹枝:根本上師。觀想本體為三世諸佛總集的根本上師,形象是蓮花生大士。 上方的樹枝:傳承上師。觀想蓮師的頭頂上,諸位傳承上師以重樓式安坐。 前方的樹枝:三世諸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周圍,由賢劫1002尊佛等十方三世諸佛所圍繞。他們全部是殊勝化身梵凈行的裝束,頭有頂髻、足有輪寶等具足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好,雙足金剛跏趺坐,身色有白、黃、紅、綠、藍,身體放射出不可思議的光芒。這是觀想佛寶。 右方的樹枝:大乘僧眾。以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觀音菩薩這三位怙主為首的八大隨行佛子 ,由大乘聖者僧眾圍繞。他們的身色也有白、黃、紅、綠、藍,以十三種圓滿報身裝飾莊嚴,雙足以平等式站立。 左方的樹枝:小乘僧眾。舍利子、目犍連聲聞二聖,由聲聞緣覺聖者僧眾圍繞,身色潔白,身著三法衣,手持錫杖與缽盂,雙足站立。以上左右兩方的樹枝代表僧寶,即是皈依中的皈依僧。 後方的樹枝:法寶經函。法寶經函層層疊疊,金光閃閃的格架中央最上方,陳列著640萬頌大圓滿續部。所有函頭的標籤 都對向自己,經函光芒四射,自然發出「阿勒、嘎勒 」的自聲。 樹枝的空隙:男女護法。這些樹枝的所有空隙中間,有智慧護法神、業成護法神。其中,男相護法神面部一律朝外,成辦和保護修持菩提正法、遣除違緣與障礙、禁止外部障礙進入內部的事業;女相護法神面部向內,成辦內在成就不散失於外的事業。這些護法神,正如《大幻化網》所說,不管是業成也好、智慧成也好,全部是佛陀的自現,具有智、悲、力的無量功德,對我們十分慈愛。 總之,所有護法神、本尊、空行都是主尊的顯現,皈依時一定要這樣觀想,把他們全部觀成引導眾生的大導師,跟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沒有任何差別。 3、修皈依時,從自身而言,應當如何觀修呢?把今生的父親觀想在右側,母親觀想在左側,前面是以憎恨自己的敵人、加害自己的魔障為首的三界眾生,他們就像大地上規模盛大聚會的人們一樣,聚集在一起。假如你沒有關係不好的人,把六道眾生觀在前面就可以了,然後,你和這些人一起面向皈依境,雙手合掌,三門畢恭畢敬——身恭敬頂禮膜拜,語恭敬念誦皈依偈,意恭敬心裡默念。默念什麼呢?「從現在起,我無論是上升還是下墮、是苦是樂、是好是壞、是病是痛,除了上師三寶您以外,我沒有其他依靠、救護、怙主、友軍、希求處與皈依處。」以這樣特別虔誠的心,在上師三寶等皈依境面前,發誓「從今以後我的一切都拜託您了」。

337、在修皈依時,什麼是最重要的?你是怎麼做的? 答:1、上師如意寶講過,一般而言,五十萬加行最好以閉關方式修,這樣沒有什麼散亂,每天處於寂靜的狀態中。尤其是,若能在每座當中,開頭髮菩提心,中間在前面放張皈依境的唐卡,作些供養,然後一心一意地念誦儀軌,最後作個迴向,每次都以三殊勝來攝持,加行肯定修得很圓滿。 2、一定要把十萬遍完成,這是我們寧瑪巴傳承上師始終強調的,藏傳佛教其他教派的傳承上師也特別重視。希望這次好好修,不僅要在數量上完成,質量上也應盡量過關。若想質量過關,華智仁波切說了,最好是以「閉關」的形式觀修。

337、在修皈依時,什麼是最重要的?你是怎麼做的?念皈依偈的時候,心裡應該怎麼想,才是最關鍵的。首先,你要皈依的話,就應把身體、壽命等一切,全部託付給佛陀等三寶。若能如此,《經律異相》中說:「諸有歸命佛,不趣三惡道,受福天人間,後逮涅槃界。」其次,要明確皈依的目的,是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不是為了求身體健康,或是為了可以聽密法,看別人念完了自己還沒有,就拚命念求個數量。所以,我們這次修十萬皈依,應該反反覆復地想:「我皈依是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

《前行廣釋》第87課共修思考題

338、在觀修皈依時,為什麼將怨敵、魔障觀在父母的前面?為什麼說從修行方面而言,他們甚至比父母恩德更大? 答:1、作為已進入大乘的修行人,我們理當對一切眾生平等地修慈悲心與菩提心。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也好、得果後也罷,對羅睺羅與提婆達多都平等看待、一視同仁,並沒有因為一個常常誹謗自己,就對他不滿;一個是自己親生兒子,就對他極其慈愛、另眼相看。同樣,我們也應當像佛陀那樣,平等地修慈悲菩提心,即使原來對某人有嗔心、有偏見,也要消除這種耽著。 尤其是為了圓滿廣大的福德資糧,避免失毀以前的一切善根,完全有必要將修安忍放在首位。否則,以一念的嗔恨心,就能摧毀千百劫中所積累的布施、持戒等善根。 2、《入行論》云:「若無生嗔境,於誰修安忍?」也就是說,只有依靠怨敵、魔障對自己進行損害,我們才能修成難行的忍辱。故對菩薩來講,安忍的對境就像如意寶出現在窮人家裡一樣,非常難得,由於他可助自己圓滿菩提行,我們一定要對怨敵生喜。誠如《入行論》所言:「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3、倘若你好好加以觀察,就不難發現,仇人、魔障並不那麼讓人恨之入骨,從修行方面而言,他們甚至比父母的恩德更大。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都知道,父母教給我們的,是成辦現世利益的一切欺誑手段,從小就灌輸怎麼樣殺生、怎麼樣談朋友等教育,讓我們不斷串習貪嗔痴為主的各種行為,使後世無法從惡趣的深淵中解脫。從這一點來說,父母的恩德並不是很大。 先拿怨敵來說,他對我們製造違緣、妨礙修行,成了我們修安忍的對境。並且通過巧取豪奪等方式,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斬斷或遠離長久以來無法擺脫的輪迴縛索——一切痛苦來源之財產、受用等,所以對我們恩德極大。 魔障也是我們修忍辱的對境,它使我們身體不好、心情不好,遭受百般折磨。但依靠這種折磨,可以清凈自己往昔的許多罪業。例如藏地的吉祥比丘尼,就是因為遭受龍魔的侵害而修持觀音法,最後獲得了殊勝成就。 怨敵和魔障作為我們值遇正法之因,可以說是恩德深厚。如果沒有他們,很多人都會沉溺在世間八法的苦海中,不會有解脫的因緣。

339、通過學習無垢光尊者的那個偈頌,你明白了哪些道理?平時應該怎麼樣用上?請舉例說明。 答:1、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曾在《竅訣寶藏論》中也揭示過。 (1)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脫道害者恩德大。正因為遭受別人的危害,我們才有幸遇到正法,得到解脫。所以,害我們的人恩德非常大。 (2)厭離痛苦令己遇正法,獲得永樂痛苦恩德大。 有人因為家人死了等痛苦,從而遇到正法,得到永久的安樂。所以,這種痛苦的恩德很大。 (3)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獲得無畏鬼魔恩德大。因為非人對你進行作害,結果令你遇到正法,最終獲得無死無畏的果位。所以,鬼魔的恩德也非常大。 (4)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獲得利樂嗔者恩德大。別人嗔恨你,令你遇到正法,獲得了利樂。所以,嗔者的恩德非常大。 (5)猛烈惡緣令己遇正法,獲無變道惡緣恩德大。遇到病痛、逆境等猛烈的惡緣,亦可令自己值遇正法,成就無邊大樂的聖果。所以,這些惡緣的恩德非常大。 (6)他人勸告令己遇正法,獲精華義勸者恩德大。別人勸你皈依、學佛,以此使你遇到了正法,獲得無上的精華義。所以,勸你的這個人恩德很大。 (7)平等報恩善根迴向彼。因此,不管是恩重如山的父母,還是這些害自己的怨敵、非人,我們都要平等地報恩,把善根迴向給他們。 2、華智仁波切講了將怨敵、魔障觀想在前面的原因。他們不僅今生對我們恩德很大,而且也是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原來你把他們觀在前面,可能心裡有點不舒服,現在就可以想通了。

340、修皈依的話,是不是完成數量就可以了?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做到隨時隨地不離皈依? 答:1、我們隨時隨地,都要不離正知正念而觀想皈依境的尊眾。不管到哪裡去,在行走的時候,可將皈依境觀在自己右肩的虛空中,作為轉繞的對境。 安坐的時候,把他們觀想在自己的頭頂,作為祈禱的對境。以前很多上師就是如此,無論坐在哪裡,都觀想傳承上師和蓮花生大士為主的皈依境,就在自己的頭頂上,並念「喇嘛欽」來作祈禱。 享用飲食的時候,將其觀想在自己喉間,作為飲食獻新的供養處。現在好多人做得還可以,吃飯時不忘供養三寶。這一點,《前行備忘錄》中曾一再強調,我也要求學會的人在吃飯之前,最好能先念供養偈: 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 無上本師即佛寶 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 無上救護即法寶 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 無上引導即僧寶 嘉內滾秋森拉秋巴波日 供養皈處三寶尊 如果你祈禱的話,就把最後一句的「秋巴波日」改成「所瓦德」,並將三寶觀在自己頭頂上,這樣就可以了。睡覺的時候,觀想皈依境在自己的心間,或者在頭頂的枕頭旁邊,所有的三寶聖尊以慈悲關照著自己,以此作為迷亂夢境隱沒於光明境界的要訣。 總之,一切威儀中,要處在明觀皈依境尊眾的境界中。其實,你別的不會修也不要緊,若能在行住坐卧中經常不離三寶,這就是非常好的修行人。而且你這樣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屬於上等皈依。所以,我們應以堅定不不移的信解,誠心誠意依止三寶,堅持不懈地修行皈依。 2、有些人修皈依不能持之以恆,修加行的話,一兩個月中念念皈依偈,數量完成後就再也不修了,這種做法是不行的。真正好的修行人,終身都會把它當成自己的功課,日積月累不斷地修持,這樣才對自己有利。 希望道友能終身把皈依作為最主要的修行,而不是為了完成五加行,為了聽一部密法。若能以這樣的信念圓滿一生,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340、修皈依的話,是不是完成數量就可以了,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做到隨時隨地不離皈依?答:不是,因為1)皈依是內外道的分水嶺,只有真正皈依後,才是真正的佛教徒2)皈依是往後修行的基礎,只有修好皈依,後面修行境界,包括大圓滿的境界,才能順利生起。3)皈依修法本身包含了對上師三寶的虔誠信心、親怨的平等慈悲心、對待違緣和道障的感恩心、修安忍,是獲得上師三寶加持、把生活中順逆境遇轉為道用、增上菩提的非常殊勝的修法。真正好的修行人,終身都會把它作為自己的修行功課,日積月累不斷地進行修持,只有這樣,這樣才對自己有利。從大恩上師仁波切接觸這個法以來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知道它的重要性,只要想的起來,行住坐卧都在觀。德巴堪布再三要求,法王如意寶常常叮嚀:作為佛教徒,應當在行住坐卧中,時時刻刻不離皈依境。終身把皈依作為最主要的修行,而不是為了修五加行,為了學一部秘法,若能以這樣的信念圓滿一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隨時隨地不離皈依:1)行走時,把皈依境觀在右肩,作為轉繞的對境;2)安坐時,把皈依境觀在頭頂,作為祈禱的對境;3)飲食時,把皈依境觀在喉間,作為供養獻新的對境;4)睡覺時,把皈依境觀在心間或枕頭邊,依次作為迷亂夢境隱沒於光明境界的要訣;5)穿新衣時,把新衣先進行供養,再觀想上師三寶賜給自己6)把平時所遇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供養上師三寶。7)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看作是上師三寶的化現,是上師三寶的加持。關鍵是心!心到,才能時時、處處、念念到!不是做事,是修心!心為根本!

已記錄

341、皈依是不是拿到皈依證就行了,還需要守持什麼戒律嗎?請具體闡述皈依之後的三種所斷,了解這些有何必要? 答:皈依以後,就應該有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後須守九條戒律,即三種所斷、三種所修、三種同分。 下面先講講必須要斷除的三種戒律: 一、皈依佛之後,不能再頂禮世間天神,也就是說,不能把那些還沒擺脫輪迴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上帝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間大力鬼神,作為後世的皈依處,對他們頂禮、供養等。 二、皈依法以後,必須斷除惱害眾生之事,盡己所能防微杜漸,努力做到連夢中也不損害眾生。我們常說「遠離惡友佛子行」,對上師、佛法不恭敬的人,跟他交往久了以後,自己的善根就會全部毀壞,故《涅槃經》中云:「歸依聖僧者,不求於外道,如是歸三寶,則得無所畏。」皈依僧眾之後,不要與外道交往,這樣的皈依,可令你獲得無所畏懼的境界。其他佛經也說:「若尊重三寶,當得三菩提,遠離三種見,則不生諸苦。」倘若尊重、恭敬三寶,就能證得三種菩提,遠離障礙解脫的三種邪見,斷絕一切痛苦的產生。 三、皈依僧之後,不可與外道為友,也就是不能與不信仰佛教及導師佛陀的外道交往。 我們常說「遠離惡友佛子行」,對上師、佛法不恭敬的人,跟他交往久了以後,自己的善根就會全部毀壞,故《涅槃經》中云:「歸依聖僧者,不求於外道,如是歸三寶,則得無所畏。」皈依僧眾之後,不要與外道交往,這樣的皈依,可令你獲得無所畏懼的境界。其他佛經也說:「若尊重三寶,當得三菩提,遠離三種見,則不生諸苦。」倘若尊重、恭敬三寶,就能證得三種菩提,遠離障礙解脫的三種邪見,斷絕一切痛苦的產生。 所修,就是皈依三寶後應該做的。它也有三條:(第88課內容) 一、皈依佛以後,對佛寶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養,以頭頂戴,放在清凈的地方。對它起真實佛寶想,生起信心並觀清凈心。 二、皈依法後,不要說對顯宗的《大藏經》、論著,密宗的續部、經典要有恭敬心,甚至是隻言片語,乃至一字一句,也要頂戴供養,生起真實法寶想。 三、皈依僧以後,對僧寶所依、乃至僧衣的紅黃補丁以上,也應當生起真實僧寶想,恭恭敬敬頂戴供養,將它放在乾淨的地方,生起信心並觀清凈心。 三種同分: 一、對為自己開示取捨道理的上師,不管他的身相如何、地位怎麼樣,我們都應把他看作真正的佛寶。甚至連其身影也不能隨意踐踏,而要精勤承侍、供養。 二、對上師所賜的任何教言,都應當作真正法寶想。如果你天天吹毛求疵,覺得上師講的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絕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們應當依教奉行,對上師要有恭敬心,對上師的教言要有歡喜心,哪怕僅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另外,對於上師的眷屬、弟子,及與自己共同持梵凈行的道友們,也要作真正僧寶想。身語意恭敬依止,一剎那也不做令他們不歡喜的事。

Re: 《前行廣釋》第88課共修思考題/同修道友思考題答案專帖

回復 #1 : 十一月 24, 2011, 12:06:18 上午


342、皈依後有哪三種所修、三種同分?請具體說明。哪些戒條你曾犯過?倘若你周圍有佛教徒不明此理,你打算怎樣做? 答:一、所修,就是皈依三寶後應該做的。它有三條: 1、皈依佛以後,對佛寶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要恭敬供養,以頭頂戴,放在清凈的地方。對它起真實佛寶想,生起信心並觀清凈心。 在末法時代,佛陀會顯現為佛像來度化眾生,要把這看作是真正的佛陀,對它生起歡喜心、恭敬心。 2、皈依法後,不要說對顯宗的《大藏經》、論著,密宗的續部、經典要有恭敬心,甚至是隻言片語,乃至一字一句,也要頂戴供養,生起真實法寶想。 佛陀曾在經中說:末法濁世時,我會以文字相來利益眾生。因此,我們不僅要恭敬佛經論典的文字,從廣義上講,世間的雜誌報紙由於能指導人們取捨,也應該值得恭敬。 3、皈依僧以後,對僧寶所依、乃至僧衣的紅黃補丁以上,應當生起真實僧寶想,恭恭敬敬頂戴供養,將它放在乾淨的地方,生起信心並觀清凈心。 有關經典中說,出家人的紅黃僧衣,實際上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成佛時的裝束,天龍八部、人與非人都會恭敬頂戴。 二、三種同分: 1、對為自己開示取捨道理的上師,不管他的身相如何、地位怎麼樣,我們都應把他看作真正的佛寶。甚至連其身影也不能隨意踐踏,而要精勤承侍、供養。 漢地有一部經典《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裡面就說:「當於阿闍梨,起大信重心,其阿闍梨者,諸佛等無異。」所以,我們對上師像佛陀那樣承侍恭敬,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沒有這樣,則得不到佛法的悉地和加持。 2、對上師所賜的任何教言,都應當作真正法寶想。如果你天天吹毛求疵,覺得上師講的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絕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們應當依教奉行,對上師要有恭敬心,對上師的教言要有歡喜心,哪怕僅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3、對於上師的眷屬、弟子,及與自己共同持梵凈行的道友們,也要作真正僧寶想。身語意恭敬依止,一剎那也不做令他們不歡喜的事。 上師若是真正的善知識,就必須要以恭敬心來依止。尤其在密宗金剛乘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師。我們務必要清楚地認識到,上師的身為僧眾,他代表了十方諸佛,在末法眾生面前示現為善知識的形象;語為妙法,以講辯著的方法,為眾生開示取捨,廣轉法輪;意為佛陀,他已證得一切萬法的實相,跟佛陀的密意無二無別。故上師是三寶總集的本體,對於上師的所作所為,我們都要看作是正確的、善妙的,誠信不疑地精進依止,時時刻刻虔誠祈禱。

343、如何理解在生活中不管是苦是樂,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請舉例分析。 答:1、《福蓋正行所集經》亦云:「若佛不興世,三界何有樂?由佛出現故,我等獲安樂。」佛陀出世,不僅能開示正法,引導我們懂得取捨,獲得解脫的安樂。甚至在夏天特別熱時,吹來一絲涼風;冬天特別寒冷時,出現一縷陽光,也都是佛陀的加持。到了末法五百年的形象期時,釋迦牟尼佛的度生事業在娑婆世界已經圓滿,此時人們很難獲得佛陀的加持。但不管怎麼樣,世間上的一分快樂、一分開心、一分祥和,全部是佛的加持。 2、哪怕生起一剎那的善分別念,比如想修行、想出家、想放生、想發菩提心等,也是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帶來的。就像《入行論》中所言:「猶如烏雲暗夜中,剎那閃電極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末法時代,我們生起如閃電般短暫的學佛意樂,或者對佛陀生起信心、對眾生生起悲心,是特別特別不容易的,因此,這一切均為佛陀的加持。 倘若沒有這種加持,我們會永遠沉溺在苦海中,感受極大的痛苦,所以一定要時時感恩佛陀。《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說:「若佛如來不出世,一切眾生受大苦,無復善道唯惡趣,但聞三塗苦惱聲。」《方廣總持經》還說 :佛陀滅度之後,若有法師為人說法,令眾生趨入大乘之道,假如他們生起一絲歡喜心,乃至掉下一滴眼淚,這也是佛的威神力所致。 3、假如出現病痛、苦痛、魔障等磨難,首先要祈禱三寶,除此之外,若是需要採取醫療術、禳解術 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這些都是三寶的事業,然後再接受治療等,而不要認為「祈禱三寶起不到什麼作用,我看了醫生以後才好」。其實到醫院去,不管是醫生診斷還是開藥,全是三寶的威神力在作饒益。 所以,我們要把這些理念搞清楚,對「一切顯現都是三寶的游舞」要深信不疑,並且觀清凈心。

已記錄

344、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怎麼樣隨時隨地憶念三寶?若能經常這樣串習,對自己臨終時有何幫助? 答:1、一切時處,都應念修寧提派儀軌的皈依偈「真實三寶善逝三根本,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本體自性大悲壇城中,直至菩提果間永皈依」 ,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念誦三皈依,功德非常大,《聖解脫經》中說,若能在臨死的旁生耳邊,念「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瑪雅,南無桑嘎雅」,它來世就會擺脫惡趣之苦。而四皈依,因為上師是三寶的總集,在三皈依的基礎上加了「皈依師」。我們要經常念修四皈依,在他人面前也不時讚歎三寶的功德,令其皈依,並使他們明白:自他所有眾生今生來世的依賴處就是三寶,故要精勤念修皈依。 所有眾生而言,今生來世最有利的即是皈依三寶。如經云:「唯有諸世尊,能加施無畏,當至歸命佛,及法與聖眾。」唯有世尊可以賜予無畏的境界,故應以誠摯的信心,皈依佛陀、法寶和僧眾,只有這樣,今生來世才會得到快樂。真正懂得皈依功德的人,不管到哪裡去,哪怕路上見到一個人,沒有皈依過的話,他也肯定要講皈依的功德。 3、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也要觀想憶念三寶。 睡覺:晚上就寢時,將皈依境的尊眾觀想在自己心間,心專註於皈依境而入睡;倘若沒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境界,實在不會觀想,也要在心裡意念:「上師三寶此時就安住在我的枕頭上,以慈悲的目光垂視我,憐憫地關照我、加持我。」若能在這種境界中入眠,自己迷亂的夢就會變成光明夢。所以,睡覺前應當這樣觀修,盡量不要有貪嗔痴的心態,而應在不離隨念三寶的狀態中入睡。 吃飯:享用飲食的時候,就像平時會供一樣,將三寶的壇城觀於自己喉間,以飲食的美味作供養。若實在不能這樣觀想,則可誠心意念:一切所飲所食的獻新部分,首先供養三寶。 穿衣:當你準備換上一件嶄新的衣服時,還沒有穿之前,應先觀想供養三寶,向空中甩動一下,然後意念三寶賜給了自己,再穿上。不僅僅是新衣服,任何一種特別喜歡的對境,比如新房子、新道場,都可以先供養三寶,之後觀想三寶賜給自己,這樣是非常有功德的。 《大莊嚴論經》云:「雖無諸珍寶,及以資生具,能信三寶者,是名第一富。」因此,我們看見一個美妙的對境時,隨時隨地都要供養三寶。 此外,自己獲得現世的幸福美滿、安居樂業、名聲遠揚等任何稱心如意的事情,也要想到這完全來自於三寶的大悲,首先供養三寶,生起恭敬心,並觀清凈心。 總之,大家隨時隨地切切不要忘記:無論是苦是樂,唯一要皈依三寶。若能做到這一點,那在夢中心裡害怕、恐懼萬分時,也能夠皈依,這樣一來,在中陰界時也能做到。在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前,務必要努力念修皈依。

345、通過修持皈依,請時常觀察自己能否做到縱遇命難也不舍三寶。 答:一心一意依託三寶之後,縱遇命難,也絕不捨棄三寶。我們對三寶若有這樣虔誠的信心,三寶的加持自會時時入於心。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永遠不捨棄三寶,有如此堅定的信念,才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大家共修皈依,一定要反反覆復地思維。雖然現在沒有遇到那麼大的違緣,但可能家裡不信佛教的人,經常百般威脅,在這種情況下,萬萬不能捨棄三寶,這種誓言一定要堅定。 這些內容,大家必須要先了解好,之後再慢慢串習,串習到了究竟時,才算是有了修行境界。加行中雖要求我們念十萬遍皈依,但這個數字只不過是最低界限。 總之,皈依不是口頭上的,一定要從內心中,對三寶生起穩固的信心。

Re: 《前行廣釋》第89課共修思考題/同修道友思考題答案專帖

回復 #1 : 今天 11:25:28 上午


346、在日常生活中,什麼行為是對三寶不敬?正確的應該怎麼做?你能做到嗎? 答:1、如今有些人,表面上是佛教徒、出家人,自以為是三寶的隨行者,可對佛經、佛塔、佛像等三寶所依,沒有一絲一毫的恭敬心,甚至把這些只看成是普通的財物,進行買賣或作為抵押品……這就是所謂的「享用三寶身財」,罪過極其嚴重。 2、佛像這樣的三寶所依,我們若為養活自己而當成買賣品,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以前也講過,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及其自釋中說:「如果買賣或毀壞佛像、佛經、佛塔,依靠三寶而造罪,這叫做無與倫比的罪業 。應當怎麼彌補呢?應按照兩倍以上作修復,再在三寶面前懺悔。」 以三寶所依為對境造罪,過失非常嚴重。在我的人生中,也見過有些人故意燒經堂、毀佛像,最後他們在今生中成熟的果報極其慘烈。 3、除非是繪畫、雕刻佛像時需要測量尺度,不得不評價佛頭的大小、佛身的高矮,否則,對佛像指手畫腳,妄加評論這裡不莊嚴、那裡不美觀,過失也相當嚴重。倘若你對有些佛像的工藝不滿意,那不能說佛像不莊嚴,而應該說造佛像者的技術不好。 4、也不允許將經函等直接放在地上,從經書上跨來跨去,或者翻頁時手指蘸唾液等。所有這些不恭敬的行為,罪過都特別嚴重。 佛陀在經中親口講過:「末世五百年,我現文字相,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大般若經》中也說:「法是佛身,若供養法即供養佛。」還有《大方便佛報恩經》說:「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歷代三寶紀》亦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其實經函等文字就是佛法,能夠出生三世一切佛,因而我們務必要恭敬。

347、在佛像、經典、佛塔中,哪個最為重要?請說明理由。你對此有何深刻體會? 答:因為在所有佛像、經典、佛塔中,佛經具有開示取捨道理、延續佛法慧命等作用,與真佛沒有一點一滴差別,甚至與佛陀相比,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經書比佛像更為重要。

348、在藏傳佛教中,金剛鈴杵只是單純的念經法器嗎?為什麼? 答:不是的。金剛杵表示佛陀的五種意智慧。金剛鈴也同樣具有本尊面相,下續部中說這代表毗盧遮那佛,上續部中說表示金剛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佛陀的身相;再者,金剛鈴上的蓮花中有八個文字,是八大佛母真實的種子字;它清脆的響聲,代表佛陀說法的妙音。可見,金剛鈴已完全具備佛陀身語意三所依的象徵。尤其是密宗的文武百尊壇城輪,在它上面象徵性地全部具足,並且它也是不共誓言的標誌。 在密宗中,凡是得過灌頂的人,都要護持密咒和手印不間斷的誓言,鈴杵不能離身。當然,如果金剛鈴杵太大,你到處帶著不方便,則可在念珠上系個小鈴杵,作為象徵和標誌,如此不會毀壞誓言,對法器也能保持恭敬。反之,假如對這些輕視,就會有嚴重的罪過。因此,我們必須常常恭敬供養。

Re: 《前行廣釋》第89課共修思考題/同修道友思考題答案專帖

回復 #4 : 今天 11:36:11 上午


349、皈依三寶有什麼功德?請引用公案具體闡述。引導別人皈依有何必要?你打算怎麼做? 答:1、皈依三寶是一切正法的基礎,任何人僅僅皈依,也能播下解脫種子,遠離不善業、增上善業,所以它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假如沒有皈依,僅僅做一些形象上的善事,則功德不大。而且皈依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沒有皈依的話,任何一個戒條也不能受。 皈依三寶的人,會受到白法護法神的保護,一切所願稱心如意,值遇善知識,遠離魔眾,經常不離三寶的光明,能回憶宿世,今生來世安樂,究竟獲得佛果等等,功德利益不可估量。 2、在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戒等所有別解脫戒中,皈依都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倘若沒有皈依,不但得不到出家戒,連居士戒也不能受。而且,大乘發菩提心與密宗灌頂等,也必須以具足皈依為前提,在沒有皈依的人面前,不能宣講大乘、乃至密宗的甚深教言。甚至僅僅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因此說,皈依是一切戒律與功德的根本。 皈依能遠離不善的功德,也是同樣。若以最大的虔誠和恭敬皈依三寶,那麼,以往所造的惡業就會減輕,或消盡無餘。 3、我們應將佛教的廣大智慧,傳遞給更多的有緣人,這比給他們金錢、地位更有意義。給一兩百萬錢的話,他們很快就花光了,只能帶來暫時的享樂,但若在其相續中種下解脫的種子,對他們今生來世的利益不可思議。故而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我們了知皈依的功德之後,理應隨時將這些與周圍的人分享。 4、律藏中記載:曾經一頭豬被狗追趕,轉繞了一座佛塔,由此,相續中播下了解脫的種子。當時的那頭豬,根本沒有轉佛塔的意樂,只是不知不覺中轉了一圈。以此善根,它在佛陀住世時轉生為華傑施主,100歲時他想去寺院出家,結果阿羅漢用神通看不出他有什麼善根,因而都不同意。於是他特別苦惱,就到佛陀那裡。佛陀同意他出家,一出家,他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位 。他的善根來自哪裡呢?就是往昔當豬時,被狗追著轉了佛塔。豬只是無意中轉繞,就有這麼大功德,那我們與之完全不相同,若能以善心來轉繞,功德更是不可估量。 5、藏地第一批出家的預試七人,他們前世是樹葉上的七條蟲,樹葉被風吹落水中,水中有一座古塔,它們隨波逐流右轉佛塔七圈,以此也成了解脫之因。

90ke

350、在修行過程中,越是精進,違緣魔障越大,此時我們應如何面對?請從兩方面加以說明。談談你是怎麼做的? 答:1、皈依是斬斷不善、遣除障礙的最好途徑。 如今,依靠善知識的恩德和加持,大家有幸聽聞佛法,並生起一點點行善斷惡的念頭:「我要修加行」、「我要出家」、「我要利益眾生」……此時若能從內心深處皈依三寶,三寶必定會賜予加持,使我們的信心、清凈心、出離心、菩提心、堅信因果等善法功德,自然而然增上。 不管是出世間法,還是世間法,信心都非常重要。同樣,對三寶也要有信心。倘若懂得三寶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力量,信心自會日益增上,一切功德也會直線上升。相反,假如將皈依、祈禱三寶棄之一旁,即使現在的出離心等非常善妙,表面上行持善法也不錯,但由於形形色色的外境善於蠱惑人心,再加上自身智慧淺薄、無有主見,不像古大德那樣,就算到眼花繚亂的城市裡去,心也像山王一樣不為所動。只要換了一個環境,就很容易被外境誘惑,心隨著外境不斷在轉。這樣一來,縱然現在奉行善法,但到了一定的時候,也很可能把這一切拋之腦後,輕而易舉地走向罪惡,有這個危險性。 因此,我們務必要清楚認識到:若想今後徹底斬斷不善業的相續,再沒有比皈依更為殊勝的了。 2、在修行的過程中,正如人們所說:「精進行者,魔眾尤憎恨。」《虛幻休息妙車疏》中也引用《寶積經》講了,不精進、不好好聞思修的人,魔眾不會加害,這種人身體特別壯,不容易生病,也不會有任何違緣;而越是精進的人,魔眾越喜歡干擾。俗話說:「法深之時,黑魔亦猖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正值五濁惡世,我們修持甚深法義、行持廣大善舉時,常會面臨世間名聲、地位的種種誘惑,或親朋好友的百般阻撓。 還有,法越來越殊勝,修行越來越踏實時,還會出現病痛魔障的層層違緣,心裡也會疑惑重重、妄念紛紛,覺得這裡不對、那裡不對……各種障礙變化多端,以此摧毀自己的善業資糧。 此時此刻,我們若能精進地皈依三寶、祈禱三寶,就不容易退失道心,修行的所有障礙也會變成順緣,並使善法越來越增上。誠如《舍利弗阿毗曇論》所云:「若歸佛法僧,此歸最為安,此歸最為上。歸依於此處,能離一切苦。」

351、怎樣認識密宗的降伏事業?什麼樣的人可以行持?什麼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方便時請翻閱《藏密問答錄》中對於降伏、雙運的解答,以加深對此問題的了解。 答:1、降伏法並非人人都能行持。 在過去,按照藏地的傳統,有些在家人為保佑全家一年平安、除病免災,需要採取保護措施,於是就將一些既沒有得過灌頂和傳承、也未曾圓滿持誦基數密咒 的上師僧人請到家中。若好好觀察諸如此類的現象,誠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說:迎請智慧天尊維護世間的利益,猶如將國王從寶座上拉下來,吩咐他做掃地的事情一樣。 米拉日巴在圓寂之前,還跟弟子們說:「降伏事業應以慈悲為懷,千萬不能有嗔恨心,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密法,自己也會因此而墮入地獄。」《大薩遮尼乾子經》亦云:「若不修慈悲,能行嗔害心,雖行諸善行,死入於泥犁 。」 密宗的教義,完全經得起任何觀察,就算以顯宗教義來衡量,也根本找不到可遮破之處。但是行持密宗的人,有些因為貪財,有些因為貪色,有些因為貪名聲,行為上難免出現種種差錯,可這不能怪到法的頭上。 2、藏傳佛教中的降伏事業,不是人人都能行持的,它只對那些沒有私心、能成辦廣大弘法利生事業的人才有開許。而且,對於理應降伏的十大應誅 ,有能力的瑜伽士若不作降伏,也是犯了密乘戒。但如果你偏執自他,以自相的嗔心進行降伏,那不但不可能降伏對方,反而將成為自己墮入地獄之因。 《正法念處經》中所說:「一切不能護,嗔恚亂心人,於此世他世,能作黑暗果。」對眾生嗔恨心特別重的人,根本無法得到三寶的維護,今生來世只能成就黑暗的惡果。所以,我們修密宗的人,千萬不能為了害別人,就跑到上師那裡去,非要修個降伏法。 不過,假如你是以悲心攝持,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里講了,即使只能做一個降伏形象,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法王如意寶在夢境中,也從上師托嘎如意寶那裡,得過這樣的教言。 因此,這些不能一概而論,認為無論是誰都不能修,一見到雙身像或降伏法就產生噁心、嗔心,這是特別愚痴的行為。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你不起信心的話,也應當觀清凈心。

352、若想獲得平安吉祥,最保險的方法是什麼?這次念修皈依,你有哪些收穫和改變? 答:1、祈求平安的方法莫過於念修皈依。根本沒有生圓次第境界、三昧耶不清凈的人,以嗔恨心作降伏法,一味進行血肉供養,此舉非但不能得到智慧天尊和護法神的護持,反而會使黑法方面的鬼神雲集,來享用那些供品及食子。雖說這些鬼神眼前能給你做一些利益,可是從長遠來看,只會給你帶來諸多不幸。所以,若想獲得平安吉祥,皈依三寶才是最保險的。 其實,我們若想自己平安、家庭和樂,不一定非要作特別大的降伏儀軌,只要迎請那些寂靜調柔、戒律清凈的上師僧人,來家裡念誦十萬遍皈依偈,這是最保險不過的。這樣一來,你已經入於三寶的庇護下,今生不會出現任何不快之事,一切所欲如願以償,還會得到善法天眾的竭力保護,黑法魔障也無法靠近。因此,大家這次修十萬遍皈依,心裡應該非常歡喜。 有時候看見有些人,根本不願意修加行,反而另外找個借口,說要修什麼什麼大法,這種人真的特別可憐,但也沒辦法。所以,大家一定要念十萬遍皈依偈,如此一來,邪魔外道不能親近你,善法護法神也會經常保護你。 2、假如我們從內心誠摯皈依三寶,不但今生可遣除一切損害,後世也將獲得解脫和佛果等,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無垢經》也說:「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滿虛空界,彼將勝虛空。」皈依的功德無法衡量,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故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能捨棄皈依,有因緣的時候,還應通過各種方法勸他人皈依。 總而言之,皈依具有無量功德,《聖解脫經》中說,即使皈依三寶的聲音在旁生耳邊聽到,它們也會不墮惡趣。因此,我們平時看見待宰的氂牛,或市場上的魚類,沒有能力放生的話,也應多給它們念皈依偈,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經》亦云:「若有畜生類,得聞諸佛名,永離三惡道,不生八難處。」

頂禮上師三寶!各位同修菩薩!若想獲得平安吉祥,最保險的方法是什麼?這次念修皈依,你有哪些收穫和改變?答:若想獲得平安吉祥,莫過於念修皈依三寶才是最保險的。那我們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皈依,皈依的目的,皈向何方,依靠誰我們要明白,又有誰能從這種大怖畏中救護我?是真正的皈依上師三寶呀!皈依上師三寶才是我們真正的依怙。在《舍利弗阿毗曇論》所云:若歸佛法僧,此歸最為安,此歸最為上。歸依於此處,能離一切苦。這時我要全身心皈依諸佛如來。因為諸佛是眾生的依怙,他以智悲力救度我們這些輪迴眾生幫我們擺脫遣除眾生所有的怖畏心,不讓我墮入惡趣不會在感受輪迴苦。所以我們要虔誠皈依上師三寶。如果我們不是真心皈依諸佛還耽著世間八法,一念之差便會墮入惡趣。一旦墮入惡趣確實萬劫不復。倘若今生墮落惡趣,不知道何時才能了結,思惟後有一種非常迫切心向上師三寶懺悔以真實心去皈依三寶,以非常清凈心、信心去念修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我等輪迴眾生。因為信心是一切解脫之門。《普賢行願品》中「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所以皈依三寶是一切正法的基礎,皈依後就播下了解脫種子,如果我們內心深處以強烈的信心恭敬心皈依三寶,就能夠遠離不善業增上善業,成為一切律儀之根本,一切功德之來源,也會把我們往昔造的惡業也將會減輕或消盡。反之如不念修皈依也不祈禱上師三寶,則無論現在的厭離心、出離心、有多麼善妙,但是因為外境善於蠱惑人心,自己智慧淺薄、無有主見,也不能以自相的嗔恨心進行降伏他人,反而將會使自己墮入地獄之因。所以我們應當從內心誠摯一心一意皈依三寶,精進的念修十萬遍皈依偈,今生可遣除一切損害,後世將獲得解脫的佛果等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生有信能夠皈依佛法僧三寶聽聞正法感到非常信運,祈禱上師三寶加持精進的念誦,如果不精進念修今後墮入地獄惡趣是很有可能的呀,所以我就放下了所有的愚痴想法精進的念修,現在只要安住一心念修心裡有一種歡喜冷靜平和的感覺,心裡的煩惱相比以前少了,對親友怨敵能夠平等親和,及時有魔障也會變成順緣,修行的善法也會增上,為了解脫精進的聞思修念修能離一切苦。佛的功德無有任何可比呀!在《華嚴》有個讚歎說: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功德。從現在起每天祈禱上師加倍相信自己,每天精進如理如法念修皈依,一定會得到上師無礙智悲力之加持!

353、有人引用《大莊嚴論經》的一則公案,說藏傳佛教的四皈依不合理。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說說你自己的想法。 答:《大莊嚴論經》里有個公案,說是往昔有一位比丘,家裡常被盜賊光顧。一次他在家裡時,盜賊又來撬門。他發現後,說:「我看到你就害怕,你不要進來了,只要把手伸進來,我把你需要的東西給你。」盜賊信以為真,就將手從門縫裡伸進來。比丘馬上用繩子把他手捆起來了,然後拿著一個棍棒,念一句「皈依佛」就打一下,盜賊因害怕就重複一遍;念一句「皈依法」打一下,盜賊重複一遍;念一句「皈依僧」打一下,盜賊重複一遍。這樣打了三下,就把他給放了。後來這個盜賊也出家了。 所以,就算在別人的逼迫下,自己口裡念誦,或心中憶念皈依偈,也有這麼大的功德,三寶的加持確實非常殊勝。當然,在這裡要給大家澄清一下:現在漢地有些人,引用這個公案反駁藏傳佛教的四皈依,說「四皈依害死人」。理由是什麼呢?因為剛才那個盜賊之所以出家,是他覺得:「佛陀真是慈悲,多虧只講了三個皈依,如果有四皈依的話,就把我給打死了。 」所以,這些人就說四皈依不合理。 這完全是一種可笑的謬論。那個盜賊說幸虧沒有四皈依,不然就被打死了,是此經中特定的故事情節,不能以此就說四皈依害死人。其實,四皈依並無任何不合理之處。藏傳大德在皈依三寶的基礎上,加上皈依上師,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上師是魔鬼的話,你不皈依也無可厚非,但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中,上師都是值得皈依的對境,那為什麼不能皈依呢?比如,漢地的《蘇悉地經》云:「弟子之法,視阿闍梨,猶如三寶。」還有《大辨邪正經》也說:「未知者令知,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覺者令覺,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悟者令悟,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通者令通,亦當歸依真善知識。」儘管皈依三寶非常重要,但三寶的教義依靠誰來傳給我們呢?就是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話,根本無從得到佛教的真義。(即使我們已經皈依了佛門,但是佛法廣大奧妙,沒有上師善知識的攝受,我們無法能夠領悟佛講的這些道理.有一句諺語說:「上師所說即是法,手指之處都是東。」.達真堪布。) 《華嚴經》中也說:「尊重恭敬諸善知識。」因為善知識「滿眾生心,如如意寶」。可見,《華嚴經》說上師就是「寶」,我們皈依三寶和皈依四寶沒什麼差別。《大教王經》云:「此阿闍梨佛無異。」《瑜伽大教王經》亦云:「此金剛阿闍梨,即是一切如來。」既然上師就是佛陀,那你皈依佛之後,再皈依與佛無別的上師,會不會害死你呢? 所以,有些人真的太愚痴了,什麼道理都不懂,就隨便胡言亂語。其實,若把魔眾或石頭放在三寶當中,讓你皈依,你不願意也可以。但上師是那麼殊勝的對境,漢傳佛教中早晚課的念誦儀軌,也並非全是佛說的,好多都來自上師的結集、上師的語言,你們天天都念這些,怎麼可能害死你?

已記錄

353、有人引用《大莊嚴論經》的一則公案,說藏傳佛教的四皈依不合理。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說說你自己的想法。 答:這完全是一種可笑的謬論。那個盜賊說幸虧沒有四皈依,不然就被打死了,是此經中特定的故事情節,不能以此就說四皈依害死人。其實,四皈依並無任何不合理之處。藏傳大德在皈依三寶的基礎上,加上皈依上師,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上師是魔鬼的話,你不皈依也無可厚非,但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中,上師都是值得皈依的對境,那為什麼不能皈依呢?比如,漢地的《蘇悉地經》云:「弟子之法,視阿闍梨,猶如三寶。」還有《大辨邪正經》也說:「未知者令知,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覺者令覺,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悟者令悟,亦當歸依真善知識;未通者令通,亦當歸依真善知識。」儘管皈依三寶非常重要,但三寶的教義依靠誰來傳給我們呢?就是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話,根本無從得到佛教的真義。 《華嚴經》中也說:「尊重恭敬諸善知識。」因為善知識「滿眾生心,如如意寶」。可見,《華嚴經》說上師就是「寶」,我們皈依三寶和皈依四寶沒什麼差別。《大教王經》云:「此阿闍梨佛無異。」《瑜伽大教王經》亦云:「此金剛阿闍梨,即是一切如來。」既然上師就是佛陀,那你皈依佛之後,再皈依與佛無別的上師,會不會害死你呢? 所以,有些人真的太愚痴了,什麼道理都不懂,就隨便胡言亂語。其實,若把魔眾或石頭放在三寶當中,讓你皈依,你不願意也可以。但上師是那麼殊勝的對境,漢傳佛教中早晚課的念誦儀軌,也並非全是佛說的,好多都來自上師的結集、上師的語言,你們天天都念這些,怎麼可能害死你? 三皈依和四皈依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就像你從印度請來一個金戒指,上面再鑲嵌一個藏地的金剛石,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已記錄

頁: [1]

列印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32106.0;prev_next=prev - new

91ke

354、我們理論上懂得菩提心的修法,是不是就可以了?請說明理由。 答:(1)按照論典的觀點,修菩提心的話,先要通達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基本道理;但從竅訣的角度而言,則用不著學很多理論,關鍵是內心中要生起「一切眾生都是我母親,跟今生的母親一模一樣」的念頭。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而實修,這就叫做竅訣。 我們在實修時,應將理論上的推斷暫時放下來,然後按照傳承上師們的教言,次第去實地修持,以令所修的內容在心裡浮現出來,自心與法融入一體,這才是修行的目的。 大家修加行時也是如此,不管是菩提心,還是其他修法,實際修持才最有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理論上再怎麼精通、再怎麼會說,這些法也跟你的相續相隔千里。因此,傳承上師非常強調實修的重要。 (2)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心,慈悲心的基礎就是一顆善心。倘若連一顆善心都沒有,對所有眾生恨之入骨,那你能不能列入大乘行列,自己應該心知肚明。假如沒有大乘種性的善根,再宣揚自己是學大乘佛法的,也很難做到名副其實。

355、為什麼說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極為重要? 答:(1)在這個世間上,有智慧的人若想以佛法來饒益眾生,就要生起大悲菩提心。《大乘四法經》中也說:「世間明慧者,應發菩提心。」現在饒益眾生的方法有各種各樣,比如建立社會慈善機構,或通過財物或地位去利濟別人,但這些所帶來的快樂只是暫時的,能斷除無明根本、令眾生永久快樂的,唯有菩提心。故《大寶積經》云:「若欲善安隱,度無量眾生,應發菩提心。」 (2)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極其重要,若沒有這個基礎,表面上修再高深的大圓滿、大手印,或者禪宗、凈土宗,這些大法到了你相續時,也完全變成了世間法,或者是一種小乘法。然而,這並不是法的過失,而是人的原因。 因此,同一個法被不同眾生接受,所得的利益也有千差萬別。《維摩詰經》、《大寶積經》中亦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同樣,一個上師所講的法,雖然從法本身來講完全正確,可它接觸到不同眾生的相續後,因為各人的根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迥然有異。 所以,大家為了使自己的法器堪能,就一定要修菩提心。這一點,不僅僅要從理論上通達,實際行動中也要去修持。

已記錄

356、請結合《日修閉關要訣》,闡述修菩提心的具體方法。你會這樣修嗎? 答:修的時候,《前行廣釋1》中講過一個《日修閉關要訣》,希望你們依此來修。有時間的話,最好能每天修四座或六座;實在沒有時間,至少也要修一座。而且,念十萬遍發心時,最好能把《前行》中「發殊勝菩提心」的內容看一遍,觀修時一定要把眾生放在首位。 一、晨起修行 每天早上醒來時,先念「喇嘛欽」修上師瑜伽,或者念21遍百字明。接著觀察昨天晚上的夢,做了善夢就隨喜,做了惡夢則進行懺悔。起床以後,先洗臉、刷牙、打掃佛堂,在三寶所依面前磕頭,開始修第一座——早上起來應該修一座,因為這時候比較清醒。 二、日間正式修行 正式修行,分前行、正行、後行三個階段。 (一)前行階段 前行必須具足三個要點: 1、身要:不管你修菩提心也好、人身難得也好,剛入座時,都要以毗盧七法調整身體。這種坐式,可令你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 2、語要:排出三次或九次垢氣,再念母音咒 、輔音咒 、緣起咒 。不會念的話,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以此令語言得以清凈。有些人在修行前,為了清凈語言就開始漱口。其實,這樣做只能清凈身體,語言不可能用水來洗。 3、心要:分發心、祈禱兩方面。 1)發心:分為善心、噁心、無記心三種。閉關修行時一定要發善心,盡量不要有噁心和無記心。善心也有應舍的發心、應取的發心。應舍的發心中,有世間、出世間兩種。 應舍的世間發心,一種是救畏心,即害怕自己生病、出現違緣等;一種是善願心,即希望自己得到名聲、身體健康等。這兩種發心都是希求今生的利益,故修行時應當捨棄。 應舍的出世間發心,是聲聞緣覺只求自我解脫的小乘心。這一點要特別值得注意!比如你這次修菩提心,若只想自己往生極樂世界,得到什麼什麼果位,這個很不好,而應該反反覆復地想「我是為了眾生」。應取的發心是什麼?就是要為了利益一切老母有情,成就無上佛果而發菩提心。 概而言之,修發心前,身要是作毗盧七法;語要若不會念其他的,念「嗡啊吽」就可以;心要關鍵不能有自私心、世間目的,要想生生世世利益眾生。 2)祈禱:發心要想實現,按照阿瓊堪布的竅訣,必須要祈禱。 祈禱的對境,就是前面所講的皈依境,即把蓮花生大士佛父佛母觀在中間,三世佛在前面,法寶在後面,兩邊是大小乘僧眾,層層的傳承上師在上面,周圍是世出世間一切護法神。如此浩如煙海的聖眾,全部都在自己的眼前。 祈禱的時候,自己的佛堂里最好有佛像、佛經、佛塔三寶所依,這些不可缺少。阿瓊堪布在《前行備忘錄》中說,祈禱之前,應於三寶所依面前陳設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隨後修四無量心,接著施捨三種自己最執著的事物——身體、受用、善根,以此來積資凈障。或者,也可以先修上師瑜伽,觀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師,上師融入自己,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無二無別,在這種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然後,再次觀想皈依境,在皈依境前開始念誦發心偈。 (二)正行階段 念誦發心偈時,有時間的話,我建議先念三遍無垢光尊者《三處三善引導文》中的一段文字,它歸攝了諸多傳承上師的教言,剛開始念一下是非常好的。 這段文字是: 我某某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皈依諸大金剛持上師,皈依二足至尊諸佛出有壞,皈依離貪寂滅至尊正法,皈依諸眾之至尊不退轉聖者僧眾。祈求攝受我為菩薩,祈禱諸大金剛持上師、諸佛出有壞、住地諸大菩薩垂念我。如往昔諸佛出有壞、住地大菩薩為一切眾生而發殊勝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間為一切眾生而發廣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念三遍之後,開始念發心偈。或者也可以念《開顯解脫道》,從開頭念到「發心」那裡,然後再一直念發心偈: 吙 結達地 色 嘉瓦這 階吉 吙 如同三世佛佛子 香且喬 德特 訥吉 巴達 已發最勝菩提心 達江 卡 恰 桌 根 扎 西些 我亦為度遍天眾 喇梅香且 秋德 森 吉多 願發無上勝覺心 也可以念龍欽心滴《大圓滿前行》的發心偈: 吙 那湊囊瓦切得怎瑞 記 吙 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 扣瓦樂革傑德恰 波 晝 相續漂泊輪迴眾有情 讓熱慪 薩 揚 色鄂 瘦 謝 為於自證光明界休息 擦美月葉昂 內 塞 吉斗 以四無量境界而發心 以上偈頌最好用藏文來念。倘若實在不會,念漢文也可以。 (三)後行階段 念完迴向時,觀想皈依境從外圍開始,聖尊們依次化為光,融入中間的蓮師佛父佛母,蓮師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與上師蓮花生大士的智慧無二無別,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安住的時候,假如你修過大圓滿、禪宗,可在這種境界中安住;若沒有這方面的體悟,也可以先通過中觀推理,抉擇一切萬法為空性,於此妙觀察得出的空性境界中,稍許安住一會兒。之後念一遍:向卻森巧仁波切菩提心妙寶瑪吉巴南結傑吉未生者當生吉巴年巴美巴央已生勿退失恭內恭德培瓦效展轉益增長 若有時間,最好把發心儀軌後面的偈頌也念完,然後再用「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作迴向。倘若你修的是《開顯解脫道》,那結座之後,接著念《開顯解脫道》的剩下部分,再作迴向,這是一座發心的完整修法。五加行若能一座一座這樣完成,效果是很好的。不過,大家集體共修時,可能沒有這麼長時間。

357、怎樣才能將所修的菩提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請談談你自己的經驗。 答:(1)修菩提心時,有時候可以觀想眾生平等,親人和怨敵沒有差別,安住在舍心的境界中;有時候願通過自己的能力,讓一切有情獲得彼岸的快樂,在慈心的狀態中念誦;有時候願眾生離開所有的痛苦,住於悲心的狀態中;有時候看到眾生離苦得樂,內心由衷歡喜,處於喜心的狀態中。以此四無量心來修也可以,但最關鍵的是要想到眾生。 在想眾生時,正如剛才所說,不能只是嘴上會講「我要度化一切眾生」,一旦真正遇到怨恨的敵人,內心生煩惱卻束手無策。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過,發心後一定要實修,修的時候,先將關係最不好的眾生觀在面前,以他為對境修四無量心,這個修成了以後,再一個一個眾生增加。若能如此,你以後無論見到什麼眾生,都會發自內心地愛護他,哪怕是看到一條小蟲,對它的悲心也會油然而生。 (2)總而言之,在修行中,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僅僅生起一剎那,其功德在億劫中也說之不盡。《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若贊菩提心,所有諸功德,經於多億劫,稱讚不能盡。」因此,上師如意寶常說:「你們每天聽課,法師要求發菩提心時,自己應稍微安住一下,知道今天聽法是為了利益眾生;最後作迴向時,相續中也要生起這樣一顆心。若能如此,它的功德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稍稍思維一下就有這麼大功德,那我們在一座間去實際修持,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發心修好。

92ke

358、實修四無量心時,修行次第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要這樣?答:本來,四無量心的修行次第是慈、悲、喜、舍,最初應從慈心開始修學。但此處,華智仁波切依據無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車疏》中的教言 ,次第有所不同。也就是,從實地修持的角度而言,首先若沒有修成自他平等的舍心,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而達不到完全清凈,故最先要從舍心開始修。這個很重要!否則,剛開始若沒修好舍心,眾生跟你的關係有親疏之別,有些眾生你毫不關心,甚至不共戴天,那你要發最大的心讓他們都離苦得樂,這有一定困難。所以,下面先從舍心修起,先要明白親友和怨敵的真實面目。所謂的舍心,就是斷除對怨敵的嗔恨、對親友的貪愛,而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無有愛憎的平等心。

358、實修四無量心時,修行次第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要這樣? 答:1、本來,四無量心的修行次第是慈、悲、喜、舍,最初應從慈心開始修學。但此處,華智仁波切依據無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車疏》中的教言 ,次第有所不同。從實地修持的角度而言,首先若沒有修成自他平等的舍心,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而達不到完全清凈,故最先要從舍心開始修。 2、這個開示很重要!否則,剛開始若沒修好舍心,眾生跟你的關係有親疏之別,有些眾生你毫不關心,甚至不共戴天,那你要發最大的心讓他們都離苦得樂,這有一定困難。

359、什麼叫舍無量心?通過怎樣的觀察,才能深刻體會到親怨平等?並引用公案加以說明。你做得怎麼樣? 答:所謂的舍心,就是斷除對怨敵的嗔恨、對親友的貪愛,而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無有愛憎的平等心。 1、剛開始就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對我們來講,肯定非常困難。但不管怎麼樣,這也要慢慢串習,若能如此,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亦云:「能於怨親中,悲潤心平等,如是諸菩薩,名發菩提心。」 現在修菩提心,最大的障礙就是親怨不平等,對父母親友等自方極其貪著,對怨敵等他方嗔恨難忍,正如《佛子行》所形容的:「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實際上,這也是未經觀察造成的。《大方便佛報恩經》云:「師長及父母,及諸眾生類,怨親心平等,恩德無有二。」師長、父母也好,其他眾生也好,真正去觀察時,怨親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沒有任何差別。 2、現在的怨敵,在往昔的生生世世中,也曾做過自己的親友,彼此間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共同維護,所做的饒益無法想像。而如今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也曾成為自己的仇人,加害過自己。可惜很多人對親怨關係沒有搞清楚,總認為「這是我的父母」、「這是我的子女」、「這是我的親人」,卻不知他們無始以來害過自己無數次。而如今冤冤相報的怨恨敵人,卻反而上輩子對自己有恩。所以,凡夫人的執著完全是錯的,對此大家應該好好地想想。 3、聖者嘎達亞那曾說:「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迴之法誠稀有。」 4、大家明白親人的本來面目後,對他們就不要特別執著。有些人剛剛學完舍無量心,聽說親朋好友病了、死了,就哭得天昏地暗,這說明你沒修好這些道理,否則對他們不會這麼貪執。當然,這樣的話,世人也許覺得你無情,但實際上,若是懂得了輪迴的真相,這種執著確實沒有實在意義。

359、什麼叫舍無量心?通過怎樣的觀察,才能深刻體會到親怨平等?並引用公案加以說明。你做得怎麼樣?答:舍心就是對怨敵不嗔恨,對親友不貪愛,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無有愛憎的平等心。應當通過對親怨對自己的恩德進行觀察。《大方便佛報恩經》云:「師長及父母,及諸眾生類,怨親心平等,恩德無有二。」師長、父母也好,其他眾生也好,真正去觀察時,怨親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沒有任何差別。聖者嘎達亞那曾說:「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迴之法誠稀有。」美國阿拉斯加州有個人叫波特,他出生於1907年,2歲時就能講自己的前世,說他前世是印第安族的一個人,在一次戰爭中,被敵人用長矛刺死了。而殺他的兇手,正是他這一世媽媽的舅舅,也就是舅公。所以,殺人者與被殺者今生雖然是親戚,但前世卻是互相殘殺的敵人。

末學遠遠做不到舍心。今後應當依照上師教言中的觀察方法,進行如法觀察與串習。

360、舍無量心具體應該如何修?什麼是錯誤的舍無量心,什麼是正確的舍無量心? 答:1、正式觀修舍無量心: 首先,對那些極其討厭、總生嗔心的對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盡量不嗔不怒,千方百計修鍊自心,把他們看成是無利無害的中等人。 做到這一點後,接下來再觀想:「這些中等人從無始以來,曾無數次做過我的母親,與現世的親生父母一模一樣。」在沒有對他們生起這樣平等的慈愛心之前,一定要反反覆復觀修。假如實在生不起,那生一部分相似的舍心也可以。 最後,不管是親人、敵人,還是中等人,把一切眾生都能看作今生的父母。在沒有生起這種平等心之前,務必要反反覆復地觀修。 2、如果沒有達到上面所講的境界,單單對任何親怨既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種心態,這叫做無利無害的「愚舍」。這一點,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也再三強調過,說有些人自認為舍無量心修得很好,父母死了也沒什麼,怨敵死了也無所謂,這並不是境界高,而是人太差了,就像石頭一樣,對親怨沒有感覺。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也嚴厲批評過,說這樣的人是無愧者 。這種特別愚痴的等舍,並不代表是舍無量心。 3、真正的舍無量,應像仙人布施一樣。仙人宴請客人或發放布施,根本不看別人的身份,對高貴卑賤、強大弱小、賢善惡劣、高級中等的所有人,都無有差別地同等施捨。同樣,我們也必須對普天下的芸芸眾生——大悲心的對境平等相待。在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一而再、再而三地修鍊自心。 若能生起這種舍無量心,一切功德會自然而然增長。

360、舍無量心具體應該如何修?什麼是錯誤的舍無量心,什麼是正確的舍無量心?1..首先,對那些極其討厭、總生嗔心的對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盡量不嗔不怒,千方百計修鍊自心,把他們看成是無利無害的中等人。做到這一點後,接下來再觀想:「這些中等人從無始以來,曾無數次做過我的母親,與現世的親生父母一模一樣。」在沒有對他們生起這樣平等的慈愛心之前,一定要反反覆復觀修。假如實在生不起,那生一部分相似的舍心也可以。不然,有些人自詡為大圓滿行人,開口閉口都是光明境界,但連舍無量心都不具備,對眾生不能一視同仁,那光明境界就沒有基礎了。到最後,不管是親人、敵人,還是中等人,把一切眾生都能看作今生的父母。在沒有生起這種平等心之前,務必要反反覆復地觀修。2.如果沒有達到上面所講的境界,單單對任何親怨既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種心態,這叫做無利無害的「愚舍」。。這種特別愚痴的等舍,並不代表是舍無量心。3.真正的舍無量,應像仙人布施一樣。仙人宴請客人或發放布施,根本不看別人的身份,對高貴卑賤、強大弱小、賢善惡劣、高級中等的所有人,都無有差別地同等施捨。同樣,我們也必須對普天下的芸芸眾生——大悲心的對境平等相待。在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一而再、再而三地修鍊自心。若能生起這種舍無量心,一切功德會自然而然增長。總之,祈願諸佛菩薩、傳承上師加持我們,在最快的時間內,生起真實無偽的舍無量心,而不是一切都無所謂的愚舍。

93ke

第九十三節課思考題361、什麼是慈無量心?怎麼樣修持?

答:慈無量心的對境就是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獲得快樂,是慈無量心的定義。 具體怎麼樣觀修呢?世間上任何一個眾生,都希望快樂幸福,唯一追求的,也是自我幸福快樂,誰都不希望痛苦哀傷。可他們根本不知道安樂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所求與所行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看到這樣的現象之後,在心裡要這樣默想:「這些希求安樂反而唯受痛苦的眾生,若能都各隨所願、各得其樂,那該有多好啊!」屢次三番這樣進行觀修。《涅槃經》中說:「若於一眾生,不生嗔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哪怕對一個眾生不生嗔心,想盡辦法讓他快樂,這也是所謂的慈心。 最後觀想:「三界中的所有眾生,不單單是我渴望安樂,其他眾生也同樣唯求安樂,這一點跟我沒有任何差別。」一直修到真正生起這樣的定解為止。

答:慈無量心的對境就是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獲得快樂,是慈無量心的定義。包括:希望所有眾生都能獲得輪迴中暫時的增上生與出世間長遠並且究竟的決定勝的快樂。修持方法:世間上任何一個眾生,都希望快樂幸福,唯一追求的,也是自我幸福快樂,誰都不希望痛苦哀傷。可他們根本不知道安樂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所求與所行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看到這樣的現象之後,我們心裡要這樣默想:「這些希求安樂反而唯受痛苦的眾生,若能都各隨所願、各得其樂,那該有多好啊!」屢次三番這樣進行觀修。《涅槃經》中說:「若於一眾生,不生嗔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哪怕對一個眾生不生嗔心,想盡辦法讓他快樂,這也是所謂的慈心。最後觀想:「三界中的所有眾生,不單單是我渴望安樂,其他眾生也同樣唯求安樂,這一點跟我沒有任何差別。」一直修到真正生起這樣的定解為止。 而且自己還可以進一步觀想:雖然自己希望一切老母有情獲得世間的一切快樂,但輪迴終究是不離痛苦的本性,所以我更希望他們都能常生人天善趣,聽聞正法,最終獲得無漏的佛果。而且自己是發了菩提心的佛子,救度他們更是責無旁貸,故此自己當勵力修行並努力發願,並儘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在世間與出世間方面對他們進行饒益。

362、為什麼說有了慈無量心後,即使遇到剛強難化的眾生,也會非常慈愛他?你對此有何體會?

答:修慈無量心就是將一切眾生平等作為大慈心的對境,要像父母養育小孩一樣對待。父母親哺育幼兒時,全然不顧孩子的顛倒行為、脾氣不好,也不顧自己的艱辛勞累,只要能讓他平平安安、快快樂樂、舒舒服服,就會想方設法去做,這是父母唯一的目標。 對此,修菩提心特別關鍵。倘若遇到剛強難化的眾生,我們對他特別好,他不但不領情,反而還惡言相向、百般侮辱,此時我們也要義無反顧,像母親疼愛孩子那樣,身語意要竭盡全力,用各種方便令他今生來世獲得安樂。《本事經》中曾講過 ,即使僅僅對一個有情,若能修持慈心,福德也是無量無邊,更何況是一切眾生了?慈無量心目的就是讓一切眾生獲得快樂。

363、慈心在身語意中如何體現?你怎麼理解關愛可憐眾生,有時候比供養佛菩薩更殊勝?你怎麼理解關愛可憐眾生,有時候比供養佛菩薩更殊勝?答: 1, 正如經中所說:「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我們的身口意應以慈心攝持,口中所說的話、手中所做的事、心中所生的念頭,絕不能損害眾生,自始至終要真誠慈愛。甚至目視其他眾生,也應當和顏悅色,不能怒目而視。就像《入行論》中說:「眼中眾生時,誠慈而視之」。若能如此,就感得身相莊嚴,佛經云:「慈目視眾生。得威妙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若沒有什麼特殊密意,一般來講,對眾生應語氣和藹、目光慈悲,這是菩薩最基本的行為。若想變成名副其實的修行人,首先就要發自內心,唯一渴望利益他眾。在念發心偈時,可以有時候觀想皈依境,有時候觀想慈無量心的內容,有時候心裡反覆發願。因為你一點分別念都不起,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就要盡量安住在善的境界中。並不是說只要關愛自己身邊的人,而是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培養真正的慈悲心,隨時隨地、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為本。2,關愛十分可憐的眾生,有時候比供養佛菩薩更為殊勝。現在不管是漢地、藏地,很多人對高僧大德的供養特別多,對一些棄兒、病人、孤寡老人,卻不一定願意花錢去幫助。當然,假如你供養的對境,是真正有菩提心、離貪慾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錢,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給可憐眾生,這個功德應該遠遠超過前者。照顧病人、照顧父母、照顧可憐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切記。否則,很多人把修法當成終生最有意義的事,而饒益眾生則認為毫不相干,即使有人做了,也是自己的一種愛好,不知道這與證悟一味一體,這樣的話,大乘菩薩的精神就失去了。請師兄看底下一個我修改了一下364、佛教中強調孝順父母嗎?請引用教證具體說明。你平時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1、經云:「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我們的身口意應以慈心攝持,口中所說的話、手中所做的事、心中所生的念頭,絕不能損害眾生,自始至終要真誠慈愛。甚至目視其他眾生,也應當和顏悅色,不能怒目而視,就像《入行論》中所言:「眼見眾生時,誠慈而視之。」在日常生活中,若沒有什麼特殊密意,一般來講,對眾生應語氣和藹、目光慈悲,這是菩薩最基本的行為。 2、若想變成名副其實的修行人,首先就要發心,唯一渴望利益他眾。在念發心偈時,有時候可以觀想皈依境,有時候觀想慈無量心的內容,有時候心裡反覆發願,盡量安住在善的境界中。 發願「但願我在輾轉投生的生生世世中,連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損害,一心一意利益他們。」因為我們這輩子不一定能解脫,即使在廣大無邊的輪迴中流轉,也千萬不能害眾生。《分別業報略經》亦云:「慧者應當知,慈愍不害生。」一個人一生中若能守持此戒,已經非常圓滿了。但現在的社會能夠做到這一點相當困難。若實在做不到,也要對自己的行為勵力懺悔,發願生生世世不害任何眾生。 尤其是,對於依靠自己的眷屬、奴僕、旁生等,都要滿懷關愛之情。乃至看門狗之類,也千萬不要隨意毆打、過分役使。如果每個人都說「要悲憫一切眾生,度化所有眾生」,結果連最近的眾生都不愛護,跟父母的關係都特別不好,那根本談不上大乘菩提心。這裡講的目的是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培養真正的慈悲心,隨時隨地、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為本。 所以,關愛十分可憐的眾生,有時候比供養佛菩薩更為殊勝。現在不管是漢地、藏地,很多人對高僧大德的供養特別多,對一些棄兒、病人、孤寡老人,卻不一定願意花錢去幫助。當然,假如你供養的對境,是真正有菩提心、離貪慾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錢,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給可憐眾生,這個功德應該遠遠超過前者。

364、佛教中強調孝順父母嗎?請引用教證具體說明。你平時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佛教中特彆強調孝順父母。 1、對父母雙親、久病患者等,一定要關心、照顧他們,三門儘力做利益事,如此功德不可思議。阿底峽尊者說過:「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事,與實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2、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為報母恩,前往三十三天為母說法,這在《心地觀經》中有過描述 。 佛陀在《增一阿含經》中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兩肩上,轉繞大地承侍,也難以報答父母之恩。但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 《毗奈耶經》講過:將父母各安置於自己兩肩,轉繞南贍部洲,供養無數珍寶,都不能報答父母恩德。唯一能報恩的方法是什麼?就是他們無信心者令其生信心,無戒者令其受戒,吝嗇者令其布施,無明者令其產生智慧,這樣才能報答父母之恩 。 佛陀在《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中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 因此,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令父母心入正法。 3、蓮花生大士曾言:「切莫讓老人憂傷,要恭恭敬敬加以維護。」父母健在時,我們若沒有好好孝敬,一旦他離開了人世,作為子女一定會後悔的,「當時應該多打電話,不該讓他那麼孤獨!」但這個時候已經晚了。 法師開示: 有個出家人問:「我想給父母寄點錢,可不可以?」我說:「應該可以。世親論師在《俱舍論》中講過,父母即使不是聖者,但對他們供養的話,功德也是無量無邊 。所以,就算是出家人,把化緣所得的財物供養父母,實際上也合情合理。」對病人也是如此。佛在《毗奈耶經》中開許,僧眾的錢財可以分給病人。所以,平時對父母,務必要慈愛、隨順、關心、照顧。 所以,照顧病人、照顧父母、照顧可憐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切記。否則,很多人把修法當成終生最有意義的事,而饒益眾生則認為毫不相干,即使有人做了,也是自己的一種愛好,不知道這與證悟一味一體,這樣的話,大乘菩薩的精神就失去了。故我們的行為,應該像《華嚴經》中所說:「若見諸貧窮,老病眾苦逼,無所歸依者,大悲普慈念。」

答:佛教中強調孝順父母,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曾經為報母恩,前往三十三天為母說法,這在《心地觀經》中有過描述 。佛陀在《增一阿含經》中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兩肩上,轉繞大地承侍,也難以報答父母之恩。但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毗奈耶經》也講過:將父母各安置於自己兩肩,轉繞南贍部洲,供養無數珍寶,都不能報答父母恩德。唯一能報恩的方法是什麼?就是他們無信心者令其生信心,無戒者令其受戒,吝嗇者令其布施,無明者令其產生智慧,這樣才能報答父母之恩 。佛陀在《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中還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因此,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令父母心入正法。父母健在時,我們若沒有好好孝敬,一旦他離開了人世,作為子女一定會後悔的。所以,我們平時對父母,務必要慈愛、隨順、關心、照顧。由於末學父母對佛法比較排斥,所以平時只是盡一些孝道,暫時沒有給他們說佛法,而且已經看到,父母對子女過於執著,這給他們的身心也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如他們經常失眠、憂愁等,以後末學應該以善巧方便讓父母了解佛法。

94k

365、悲心和慈心之間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說大悲心在成佛途中相當重要? 答:1、悲心和慈心之間的差別,《大智度論》裡面講了,慈心是願眾生得到快樂,悲心則是願眾生遠離痛苦,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2、在佛教中,大悲心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它,大乘的境界根本談不上。《佛說法集經》云: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不須修學多法。菩薩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餘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不需要修很多法,只修一個就可以,這一個法指的就是大悲心。 大悲心猶如太陽普照世界,有了它任何法都很容易修成。反之,倘若不具足大悲心,即使你修大圓滿、禪宗、凈土宗,最終也會一無所成。這是因為這些法與佛陀的智慧無二無別,是一種特別高的境界,必須要以大悲心作為根本。《菩提心觀釋》說:「所有最勝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為根本。」有了大悲心,菩提就會手到擒來,如《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云:「悲愍眾生,則為菩提,已在其手。」

365、悲心和慈心之間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說大悲心在成佛途中相當重要?答:(1)悲心和慈心之間的差別:《大智度論》講,慈心是願眾生得到快樂,悲心則是願眾生遠離痛苦,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補充:慈、悲無量心之本體為無嗔,以慈無量心可對治害心,以悲無量心可對治損惱心慈、悲者從本體來講,雖然都是無嗔的自性,但從行相來講,一者是願離苦一者是願得樂,此二者實際並不相同)(2)大悲心在成佛途中的重要性:1)在佛教中,大悲心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它,大乘的境界根本談不上。2)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不需要修很多法,只修一個就可以,這一個法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大悲心。3)大悲心猶如太陽普照世界,有了它,任何法都很容易修成。反之,倘若不具足大悲心,即使你修大圓滿、禪宗、凈土宗,最終也會一無所成。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法與佛陀的智慧無二無別,是一種特別高的境界,必須要以大悲心作為根本。有了大悲心,菩提就會手到擒來.4)教證:《佛說法集經》云: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不須修學多法。菩薩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餘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菩提心觀釋》:「所有最勝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為根本。」《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悲愍眾生,則為菩提,已在其手。」(補充:悲心即是正法的根本,大乘的基礎,證菩提的唯一之因。剎那的悲心也能夠清凈無數的罪過,是故非常重要清凈罪業再沒有比修行悲心更殊勝的法門了,並且悲心也是相續中生起不共菩提心的無倒之因)

366、悲無量心應當如何觀修?請詳細闡述。 答:1、經中說:「觀想一名被關入監獄接近被殺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以這樣遭受劇烈痛苦的一個眾生作為悲憫對境,對它生起母親或兒子想。」 修悲心時,除了把受苦的眾生觀成自己以外,還可以這樣觀想:比如,看見一隻羊被帶到屠宰場去了,就觀想:「如果這隻羊是我的親生母親,那該怎麼辦?」再進一步觀想:「如果我母親沒有一絲一毫罪過,卻這樣無辜被別人殺害,現在我該怎麼辦呢?我的老母親該是何等痛苦!」當迫切希望老母立即擺脫痛苦的念頭,情不自禁地生起時,繼續觀想:「現在正在感受痛苦的這個眾生,雖說不是我今世的父母,但肯定在以往做過我父母 。當母親時,也完全像今生的母親這樣養育我,大恩大德與現在的雙親沒有差別。而今卻遭受如此劇烈的痛苦,它該有多麼可憐!如果它此時就能擺脫這種痛苦,那該多好啊!」一直觀修到生起猛烈悲心,忍不住淚水簌簌而下為止。 2、 如果對眾生生起悲心時,再繼續觀想:「正在被殺的羊也好、魚也好,感受這種痛苦,也是往昔造不善業的果報,以前它們肯定傷害過別的眾生,如今才會用命來償還。同樣,現在為非作歹的這些屠夫,後世也一定會感受這樣的痛苦,實在可憐!」 正如剛才所說,先以正在造殺業的個別人作為對境,修持大悲心。然後再慢慢擴大範圍,觀想更多造惡業而成熟果報的眾生,比如在地獄中感受寒熱之苦,在餓鬼中感受饑渴之苦,在旁生中愚昧無知、被人役使、互相啖食的無量有情,專心意念它們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對這些眾生修持悲心,願其早日遠離一切痛苦。 最後觀想:「虛空遍及的地方,就會遍滿眾生;眾生遍及的地方,就會充滿惡業和痛苦。這些唯造惡業、唯受痛苦的眾生,多麼可憐!如果他們遠離一切業惑、痛苦、習氣,獲得永久安樂的圓滿正等覺佛果,該有多好!」我們對親人、怨敵、中等者,都應該這樣平等觀修,希望拔除他們的一切痛苦,這就是真正在修悲心。《瑜伽師地論》亦云:「若於有苦,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當知是悲。」 總之,觀修悲無量心時,最初要以任意一個眾生作為所緣境,唯一對他觀修;然後範圍逐漸擴大;到了最後,對一切眾生普遍觀修……如果沒有這樣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經心、潦草了事,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366、悲無量心應當如何觀修?請詳細闡述。答:經中說:「觀想一名被關入監獄接近被殺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生命垂危的旁生,以這樣遭受劇烈痛苦的一個眾生作為悲憫對境,對它生起母親或兒子想。」作為真正的修行人,看到眾生的痛苦時,應專心意念:「正在感受痛苦的眾生,判刑的死囚也好、被殺的動物也好,就是我自己,現在到底該怎麼辦呢?無處可逃、無處可躲,無依無怙,無法溜走,也不會飛行,憑藉力量和武力也不能抗拒,一瞬間就要離開今生的一切,甚至自己珍愛保護的身體也要捨棄而步入後世,這是多麼悲慘啊!……」觀想那樣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這就是大悲心的修法。我們對親人、怨敵、中等者,都應該這樣平等觀修,希望拔除他們的一切痛苦,這就是真正在修悲心。觀修悲無量心時,最初要以任意一個眾生作為所緣境,唯一對他觀修;然後範圍逐漸擴大;到了最後,對一切眾生普遍觀修……如果沒有這樣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經心、浮皮潦草,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具體來說1)比如觀想一名被國王下令帶到刑場的囚犯,或者一隻正被屠夫捆綁的綿羊,放下「他是囚犯」或「它是綿羊」的念頭,想想這個眾生就是自己,那該怎麼辦?我們修悲心時,除了把受苦的眾生觀成自己以外,還可以這樣觀想:比如,看見一隻羊被帶到屠宰場去了,就觀想:「如果這隻羊是我的親生母親,那該怎麼辦?」2)接著,再進一步觀想:「如果我母親沒有一絲一毫罪過,卻這樣無辜被別人殺害,現在我該怎麼辦呢?我的老母親該是何等痛苦!」誠心誠意這樣想。3)當迫切希望老母立即擺脫痛苦的念頭,情不自禁地生起時,再繼續觀想:「現在正在感受痛苦的這個眾生,雖說不是我今世的父母,但肯定在以往做過我父母。當母親時,也完全像今生的母親這樣養育我,大恩大德與現在的雙親沒有差別。而今卻遭受如此劇烈的痛苦,它該有多麼可憐!如果它此時就能擺脫這種痛苦,那該多好啊!」一直觀修到生起猛烈悲心,忍不住淚水簌簌而下為止。4)如果對眾生生起悲心,再繼續觀想:「正在被殺的羊也好、魚也好,感受這種痛苦,也是往昔造不善業的果報,以前它們肯定傷害過別的眾生,如今才會用命來償還。同樣,現在為非作歹的這些屠夫,後世也一定會感受這樣的痛苦,實在可憐!」5)先以正在造殺業的個別人作為對境,修持大悲心。然後再慢慢擴大範圍,觀想更多造惡業而成熟果報的眾生,比如在地獄中感受寒熱之苦,在餓鬼中感受饑渴之苦,在旁生中愚昧無知、被人役使、互相啖食的無量有情,專心意念它們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對這些眾生修持悲心,願其早日遠離一切痛苦。6)最後觀想:「虛空遍及的地方,就會遍滿眾生;眾生遍及的地方,就會充滿惡業和痛苦。這些唯造惡業、唯受痛苦的眾生,多麼可憐!如果他們遠離一切業惑、痛苦、習氣,獲得永久安樂的圓滿正等覺佛果,該有多好!」7)日間修行:大家在修加行時,早上起來、晚上睡覺,或者白天有時間,都應該讓心稍許安住一下,觀觀眾生的痛苦,盡量想辦法生起一瞬間的悲心。8)從身邊開始修悲心:無論他是上者、中者、下者,都可以成為自己修大悲心的對境。除了人以外,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飛禽走獸,它們的生命跟人類一樣。所以,我們哪怕在路上看到一隻小蟲,擔心它被別人踩死,想辦法放在安全的地方,這也是你大悲心的體現。教證:《華嚴經》:「不為自身求快樂,但欲救護諸眾生,如是發起大悲心,疾得入於無礙地。」《瑜伽師地論》:「若於有苦,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當知是悲。」

367、怎樣才能把大悲心貫徹到實際行動中?你具體是怎麼做的? 答:大悲心就像修慈心一樣,要從身邊開始修。一個菩薩的大悲行為,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體現出來。我們與周圍的人和動物,以及非人等接觸。在跟他們交往時,無論是上者、中者、下者,都可以成為修大悲心的對境。 除了人以外,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飛禽走獸,它們的生命跟人類一樣,並不是像外道所說,跟一塊石頭、一朵花沒有差別。所以,哪怕在路上看到一隻小蟲,擔心它被別人踩死,想辦法放在安全的地方,這也是大悲心的體現。

95課

368、觀修悲心時,怎樣親身體驗一下眾生的痛苦?請舉例說明。這樣做對修行有何幫助?答:在觀修悲心時,我們只要想到平時在菜市場或者飯店裡,看到那些可憐的雞、鴨、魚、牛、羊等眾生他們被宰殺時,有的是被閉氣身亡,有的是被用開水活活燙死,有的是被活生生的開膛破肚,如果換做是我們被這樣凌虐致死的話,會是多麼難以想像的恐怖和無法堪受!因為,我們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有時不小心被刀劃一下,或被開水濺到身上燙一下,或者試著憋住氣不呼吸,這些都會讓我們情不自禁痛楚地叫喊和無法忍受,可是那些可憐的眾生,他們卻在不斷地感受比這種痛苦和恐怖多無數倍的死亡過程,而他們痛苦、慘烈的呻吟又有多少人會真正聽見和為之難過流淚呢?想想他們都曾經是我們的親人,曾經是疼愛我們不知多少世的父母,如今他們卻在這樣的凌虐中失去與所有的有情一樣珍愛的寶貴生命,我們這些曾是他們孩子的大乘佛子們,怎能不生起無盡的悲心呢?我們大乘佛子怎能不去儘力救助他們呢?怎能不精進努力地修行,早日能具備解救一切有情痛苦的能力呢? 《入行論》中云:「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這其中的道理,只有當我們對眾生所遭受的痛苦身同感受時,才會讓我們真正做到「護他如護己」,才會讓我們對所有的老母有情生起真真切切的大悲心,才會真正做到如《華嚴經》中講到的那樣:「不為自身求快樂,但欲救護諸眾生,如是發起大悲心,疾得入於無礙地。」

368、觀修悲心時,怎樣親身體驗一下眾生的痛苦?請舉例說明。這樣做對修行有何幫助? 答:羊牛在被殺或遭受痛苦時,我們應該想這就是自己。或者你平時在飯店裡看到殺雞,用菜刀割它的脖子,用開水燙它的身體;或者菜市場上的黃鱔和泥鰍,被刀剖開肚子,內臟全部掏出來,這個時候你就想:「如果我是這個眾生,感覺會怎麼樣?」 對此,我們可以體會到旁生跟人沒什麼差別,我們求樂避苦,它們也是如此。有些人看到發生地震後,很多人在廢墟中痛哭,就覺得他們很可憐,很容易生起憐憫之心,但旁生在被宰殺時,為什麼生不起這種悲心呢?作為佛教徒,對旁生要跟對人一模一樣,甚至要把它當作親生父母,若能如此,才可以說你是大乘根基。 只有把眾生的痛苦,真正觀到自己的身上,進行換位思考,才能對此有深刻體會。這樣的話,即使剛開始悲心不強、性情粗暴,但慢慢在大乘佛教的熏陶下,在大乘甘露的滋潤下,菩提心的苗芽也會茁壯成長。

369、有些人不在乎眾生死活,口頭上講的境界卻很高,對於這種人你怎麼看待?請說明理由。答:對於這種人,末學認為是佛法沒有融入內心,沒有悲心、沒有菩提心的一種體現。不管眾生死活,口頭上談一些很高的境界,說明沒有實際的修行,是一種形象上的修行人。理由:上師在法本中開示說,如果不懂大乘基本理論,修行就可能成為盲修瞎練;如果光懂理論而不去實修,只會說不會做,就會成為「法油子」。現在有些佛教徒,經常口裡念誦大乘經典,學的也是大乘經論,甚至是無上密法,但相續中沒有無偽的菩提心,這些法反而淪為小乘法或世間法。不管眾生死活,說明這種人沒有很高的境界。上師在講《般若攝頌》時開示道:「《菩提心釋》云:「如是瑜伽士,若修習空性,內心喜利他,決定無困難。」可見,真正有空性境界的瑜伽士或修行人,其內心自然而然會歡喜利益眾生」。「若有空性境界,對眾生的大悲就會油然而生」。所以,這種不在乎眾生死活,卻口頭上談論很高境界的人,需要紮實聞思修行,真正生起真實的悲心,否則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

369、有些人不在乎眾生死活,口頭上講的境界卻很高,對於這種人你怎麼看待?請說明理由。 答:1、現在有些佛教徒,經常口裡念誦大乘經典,學的也是大乘經論,甚至是無上密法,但相續中沒有無偽的菩提心,這些法反而淪為小乘法或世間法,與究竟解脫毫無瓜葛。所以,我們學習大乘佛教,不能為了功名利祿,也不能為了世間八法,而應該是通過學習,想方設法先生起舍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然後不斷以菩提心來調化自心。看到可憐的眾生、聽到他們的聲音,首先盡量生起一種造作的菩提心,這樣久而久之,真正的菩提心才會油然而生。 2、作為僧人,身披袈裟、剃除鬚髮,看破紅塵而前往靜處追求妙道,這種行為是非常高尚的。他們本該像佛陀那樣,對眾生具足大悲心,身先士卒作為慈悲的表率。然而遺憾的是,如今 有些上師、僧人,沒有一點一滴的大悲心,對眾生造成的痛苦甚至比在家人還嚴重。這些人並不代表佛教,他們只是形象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這只是他個人的問題,而不是整個佛教的問題。 上師最主要的法相,就是看有沒有大悲心。有了大悲心的話,其他法相沒有也可以依止;但若大悲心不具足,就算具足百般功德,也不算是大乘的善知識。

370、假如你遇到鬼魔作祟,身體不好或修行出違緣,此時你對鬼魔應持何種態度?什麼行為是錯誤的?若有人這樣做,你會怎麼勸他? 答:1、如今有些上師將那些由惡業牽引轉為低劣身體、興風作浪的鬼魔看作敵方,對它們生起嗔恨,認定這些害人的鬼魔該打該殺,並用惡咒進行降伏。這說明他相續完全落入了貪嗔的控制中,沒有生起平等的悲心。 若好好觀察,我們就會發現,那些作害的鬼魔比施主還可憐。對於施主來說,雖然暫時遭受一些病痛或苦惱,表面上看來很可憐,但實際上依此只會消惡業,不會積惡業。可那些鬼魔,懷著噁心危害眾生,必然會被這一惡業引入惡趣深淵。所以,釋迦牟尼佛才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說了強行驅逐、降伏鬼魔的法門,這也是在悲憫它們,就像母親打罵不聽話的小孩一樣。 2、一定要知道,在佛教的教義中,絕對沒有以嗔恨心來饒益眾生的。如果要行持降伏事業,必須有斬斷眾生造惡業的能力,還要能把這些眾生接引到清凈剎土,不然的話,佛陀也不開許行持。 假如以貪心、嗔心降伏鬼魔,不但它們不會言聽計從,反而會令自己深受其害。不僅心懷貪嗔不能驅逐鬼魔,甚至執其為實有,也同樣制服不了它們。 3、就如上師瑪爾巴曾傳授的:輪涅諸法的一切顯現,全部是心的幻化,而心的本體也是空性光明。若將魔障執為實有,肯定起不到什麼作用。

已記錄

頁: [1]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action=printpage;topic=32974.0

《前行廣釋》第96課共修思考題

371、若以血肉供養上師三寶,這種行為是否正確?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答:1、當今有些上師到施主家裡時,施主們會宰殺許多羊只,供養肉食。這些上師明知去施主家會危及眾生。漢地有個別上師,弟子帶他去餐廳吃飯,他明明知道要點殺,但一點都不在乎,這樣違背了大乘宗旨,連小乘教義也拋之腦後了。小乘的《毗奈耶頌》中說:「若有見聞疑,此則不應餐,為愍眾生故。」

按照佛教的宗旨,皈依後必須斷除損害眾生的行為,誠如《涅槃經》所云:「歸依於法者,則離於殺害。」故不管是什麼理由,哪怕是危及一個生命,也完全違背了皈依戒。

2、《佛報恩經》說:「菩薩乃至自喪身命,終不能枉奪他命。」剝奪眾生的生命,完全不符合大乘教義。在大乘佛教中,寧可付出自己的寶貴生命,也絕對不允許殺害眾生。現在有些居士,由於工作、家庭、習氣的關係,不能完全斷肉,這情有可原。但若公開宣揚吃肉,覺得殺生無所謂,這種做法就非常不如法了。

3、特別欣賞漢傳佛教的吃素傳統,尤其是有些居士這樣做,在生活中雖有諸多不便,但素食確實可以帶來清凈的生活,對延年益壽各方面有很大利益。

提倡大家吃素、放生,念些大乘經典,好好地迴向。作為平凡的修行人,我們只能做到這些,但這些行為非常有意義。

371、若以血肉供養上師三寶,這種行為是否正確?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供養肉食危及眾生不僅違背了大乘宗旨,而且也違背連小乘教義。小乘的《毗奈耶頌》中說:「若有見聞疑,此則不應餐,為愍眾生故。」皈依後必須斷除損害眾生的行為,《涅槃經》云:「歸依於法者,則離於殺害。」故不管是什麼理由,危及生命,完全違背皈依戒。《佛報恩經》說:「菩薩乃至自喪身命,終不能枉奪他命。」剝奪眾生的生命,完全不符合大乘教義,寧可付出自己的寶貴生命,也絕對不允許殺害眾生。

另一方面, 密宗會供中,確實有一些誓言物,即人肉、馬肉、狗肉等五肉 ,不是為了食用而宰殺,是作為供品擺放的無罪五肉,若沒有將飲食變成甘露的能力,或者在寂靜處特殊修持的必要,只是貪著肉的美味而到村落里肆無忌憚去吃,完全違背了三昧耶戒。如果擁有不共的能力,可以起死回生,肉食和蔬菜是沒有差別的,當需要一些誓言物或做些特殊的行為,沒有必要去誹謗,否則會造作無量罪業。(Q5-光明09)

372、密宗會供中,有時為什麼會供養五肉?這是否違背了大乘教義?什麼樣的密宗行人,才有資格隨便喝酒吃肉?你對此是否接受?

答:1、「五肉五甘露,飲食外會供。」即作為密宗誓言物的人肉、馬肉、狗肉等五肉 ,並不是為了食用而宰殺,而是作為供品擺放的無罪五肉,這才是「依教之血肉供養」。密宗會供中,確實有一些誓言物,但這不是用來滿足口腹之慾的。密宗的行為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有些看似顛倒的行為,只有達到最高境界時才開許,而且這些在顯宗中也有,只是不太明顯罷了。

密宗的有些行為之所以要保密,就是因為一般人不能行持,很難接受,對外隨便宣揚的話,很容易讓人誤解,進而生起邪見。就拿五種凈肉來說,若沒有將飲食變成甘露的能力,或者在寂靜處特殊修持的必要,只是貪著肉的美味而到村落里肆無忌憚去吃,這就稱為「所受誓言行放逸」,完全違背了三昧耶戒。

2、倘若擁有不共的能力,可以起死回生,行為上怎麼做都可以。大成就者的稀有行為,自古以來確實很多。當你有了這樣的成就,肉食和蔬菜對你沒有差別,這時候若需要一些誓言物,或者做些特殊的行為,凡夫人也沒有必要去誹謗。

3、有些人對密宗的個別行為,經常大肆攻擊,原因應該有兩種:一是他自己太愚痴了;二是他前世造過謗法、謗僧的業,習氣復甦以後,實在沒辦法管住自己的口。這兩種人,我們都無法阻止。但作為真正的修行人,不能把密宗所有行為都當作假的,也不能把所有行為都當作真的,只要一個人做,自己就趕緊去效仿,這也不一定合理。

《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菩薩念眾生,愛之徹骨髓,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作為菩薩,愛憐眾生的慈悲之心,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從骨髓里發出來的。這種愛是無條件的。《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亦云:「三界一切,悉是我子。」

因此,殺害任何一個被惡業所轉的旁生,然後作血肉供養,諸佛都不可能歡喜。寂天菩薩也說:「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若傷諸有情,云何悅諸佛?」意即全身上下被烈火熾燃的人,縱然給他各種欲妙,他也不會生起快樂,同樣,如果傷害了眾生,怎麼可能讓諸佛歡喜呢?

372、密宗會供中,有時為什麼會供養五肉?這是否違背了大乘教義?什麼樣的密宗行人,才有資格隨便喝酒吃肉?你對此是否接受?

答:在密宗會供中,確實有一些誓言物,但這不是用來滿足口腹之慾的。有時也會有些五肉供養,在金剛乘諸論典中:「血肉供養不依教,違背桑哈查門意,祈境空行予寬恕。」所謂依教之血肉供養,必須遵照密宗續部中所說而實行。那麼,到底密續是怎麼說的呢?「五肉五甘露,飲食外會供。"意思是:作為密宗誓言物的人肉、馬肉、狗肉等五肉,並不是為了食用而宰殺、而是作為供品擺放的無罪五肉,這才是「依教之血肉供養」。

倘若明明被凈穢分別所束縛,認為人肉、狗肉等是骯髒的東西,或者低劣之物,對這些肉食不願意享用,而只想食用剛剛殺的、香香肥肥的肉,認為這些是乾淨的。此舉就像「所受五種三昧耶,視凈為穢行放逸」中所說的「視凈為穢 」,與所受的三昧耶戒完全相違。

密宗的有些行為之所以要保密,就是因為一般人不能行持,也很難接受,對外隨便宣揚的話,很容易讓人誤解,進而生起邪見。就拿五種凈肉來說,(所謂清凈肉類,是指以自己的業力自然而死或者因病而亡等情況下的肉,並不是為了食用而宰殺的肉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眾生因自己的業力衰老、命終或者因病而死亡的肉。)若沒有將飲食變成甘露的能力,或者在寂靜處特殊修持的必要,只是貪著肉的美味而到村落里肆無忌憚去吃,這就稱為「所受誓言行放逸」,完全違背了三昧耶戒。總而言之,密宗會供中供養五肉是密法修行的需要,是大悲與智慧攝持下的方便法,不違背大乘教義。

什麼樣的密宗行人才有資格隨便喝酒吃肉呢?只有具有極高修行境界的密乘行人,具有清凈見,不為凈穢、優劣等分別念所束縛,具有將飲食變成甘露的不共能力,或已經是能夠起死回生、直接將所緣眾生度化到清凈剎土的大成就者。

《欽則益西多吉密傳》中也記載:有一次,葉塘國王邀請欽則益西多吉前去應供。儘管尊者示現了種種神變,但剛強難調的當地人沒有生起信心。國王養了一頭鹿,平日里十分寵愛。尊者就在眾目睽睽下殺了鹿,將血肉用於會供,與王妃和眷屬們大快朵頤。享用完畢後,尊者將吃剩的骨頭包在鹿皮里,然後用鞭子抽打,鹿子又如先前一般活蹦亂跳了。舉國上下見此,都生起了極大信心。

大成就者的稀有行為,自古以來確實很多,這不是什麼傳說。當你有了這樣的成就,肉食和蔬菜對你沒有差別,這時候若需要一些誓言物,或者做些特殊的行為,凡夫人也沒有必要去誹謗。

這樣行為還能接受,但要審慎觀察,不能盲信盲從。經過認真觀察確定後,才能信受。

373、有些人供養血肉後,確實可以成辦一些所願。對於這種現象,你怎麼看待?以此可推出什麼結論?

答:我是這麼看的:1、佛菩薩是不可能接受凡夫人的血肉供養的。假如你用新殺的眾生血肉,供養護法聖尊,他們不但不會享用,也不會近前一步。

2、如果貪著並接受凡夫人供養的血肉,那一定不是能給予解脫利益的聖尊。即使受供後能給你成辦一些小小的世間利益,那也是一些輪迴中的黑法鬼神而已。這些損害眾生的黑法鬼神卻很喜歡血肉,會聚集在那裡享用。而且,鬼神會時時跟著你,偶爾提供一點微乎其微的順緣,讓你覺得血肉供養很有用,進而樂此不疲。

3、其實鬼神即使幫了你一兩次,但也常常害你,令你突然生病、驟然著魔。這時候,你又念血肉儀軌、作血肉供養,鬼神又會給些暫時性的幫助……就這樣,作血肉供養的人和鬼神互幫互助,形影不離。鬼神如羅剎放哨般,整天懷著貪食、貪財、貪利的心,到處游遊盪盪;而作血肉儀軌的人,則因為鬼使神差,以往的出離心、厭離心、清凈心、信心被一併遮蔽,即便佛在空中飛也不起信心,哪怕掏出眾生的腸子也不生悲心。

4、假如你什麼悲心都生不起來,就像羅剎奔赴戰場般,性情粗暴、怒氣沖沖,依靠鬼神相助,自認為咒力不凡,進而心生傲慢。這樣的話,死後只能如投石般立即墮入地獄,或以惡業轉生為兇狠鬼神的眷屬,肆意弒殺眾生,或投生為鷂鷹、豺狼等旁生,天天不離殺生。正如佛經所云:「殺生無善報,短命多諸疾,來世生惡道,具受種種苦。」喜歡殺生的人,絕對不會有好下場,不但今生短命多病,來世也決定墮入地獄、餓鬼、旁生。即使從三惡趣中解脫出來,以殺業異熟果的余分,仍要在人間感受種種痛苦。

5、所以,大家務必要斷除殺害眾生的行為,通過各種方式培養自己的大悲菩提心!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悲心,所以,大家若想修行越來越增上,就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悲心。

373、有些人供養血肉後,確實可以成辦一些所願。對於這種現象,你怎麼看待?以此可推出什麼結論?

答:1、假如用新殺的眾生血肉,供養護法聖尊,他們不但不會享用,也不會近前一步。相反,損害眾生的黑法鬼神卻很喜歡,會聚集在那裡享用。而且,鬼神會時時跟著你,偶爾提供一點微乎其微的順緣,讓你覺得血肉供養很有用,進而樂此不疲。就這樣,作血肉供養的人和鬼神互幫互助,形影不離。鬼神如羅剎放哨般,整天懷著貪食、貪財、貪利的心,到處游遊盪盪;而作血肉儀軌的人,則因為鬼使神差,以往的出離心、厭離心、清凈心、信心被一併遮蔽,即便佛在空中飛也不起信心,哪怕掏出眾生的腸子也不生悲心。

2、其實,有時候出離心、信心、清凈心退失,還是有一些原因的,也許是自己的行為不對,以至於往昔的功德被慢慢障蔽。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悲心,所以,大家若想修行越來越增上,就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悲心。

假如什麼悲心都生不起來,就像羅剎奔赴戰場般,性情粗暴、怒氣沖沖,依靠鬼神相助,自認為咒力不凡,進而心生傲慢。這樣死後只能如投石般立即墮入地獄,或以惡業轉生為兇狠鬼神的眷屬,肆意弒殺眾生,或投生為鷂鷹、豺狼等旁生,天天不離殺生。正如佛經所云:「殺生無善報,短命多諸疾,來世生惡道,具受種種苦。」所以,大家務必要斷除殺害眾生的行為,通過各種方式培養自己的大悲菩提心!

《前行廣釋》第97課共修思考題/

374、你怎麼理解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明白這一點後,你有什麼打算?

答:1、大悲菩提心非常重要,沒有它,修再高深的密法也意義不大。現在有些人修行完全是種形象,從調伏自心方面下功夫的,實在寥寥無幾。好多人喜歡搞一些外在形式,舉行隆重的儀式,表面上特別莊嚴,孰不知佛法並不是這些,利他心才是真正的佛法。

2、在沒有生起悲心之前,每個人要專心致志地精進修持。就像頂果欽哲仁波切,他的傳記序言中,一位上師寫到:「這位偉大的上師,人生四分之一都在閉關修行。」作為修行人,若能精進地修大悲心,誦經修善、度化眾生等表面上虛張聲勢的佛事,不去做也可以。為什麼呢?因為佛法不是外相,而是內在的修行。《攝正法經》亦云:「欲獲得佛果,學多法不成,唯當學一法,何為學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獲諸佛法,了如指掌矣。」

3、轉輪王不管去哪裡,四兵都會跟隨他,同樣,大悲心無論在誰的相續中生起,諸佛的其他功德也會隨之產生。還有一個比喻說,太陽出來普照萬物時,大地眾生做什麼都不會困難,同樣,何處有大悲心的日光普照,此處眾生修一切菩提分都很容易。

所以,前輩高僧大德在修行時,不會先求高深的大法,而是唯一先修大悲心。當然,假如根基很利,求大法也是可以的。

已記錄

375、無著菩薩面見彌勒菩薩的公案,說明了什麼道理?對你有哪些啟示?

答:1、無著菩薩面見彌勒菩薩的公案說明生起了大悲心,使業障無餘清凈,才真正見到了彌勒菩薩。也就是說清凈罪業再沒有比修悲心更殊勝的法門了,並且悲心也是生起菩提心的無倒之因。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過多種方便,盡最大努力來修持悲心。

2、無論修任何一位本尊,從本尊的角度來講,當你祈禱的那一天開始,他就和你形影不離,修觀音、文殊、彌勒都是如此。但你業障沒有清凈的話,什麼佛菩薩的身相都會看不見。

3、諸佛菩薩的化現,隨時隨地會以不同身相出現,我們對每個眾生都要觀清凈心。就算平時看到了可憐眾生,也要認為是諸佛菩薩的化現,是來清凈自己罪業的,對他們不能侮辱,更不能起厭煩心。

376、悲無量心具體應該怎樣觀修?

答:1、修悲心,應像斷臂母親之子被水沖走一樣。一位沒有手臂的母親,若見兒子被水沖走,必會生起無法堪忍的強烈悲心:「我自己沒有手,不能從水中救齣兒子,現在該怎麼辦呢?」她此時唯一考慮救脫兒子的辦法,內心無法忍受這種痛苦,一邊失聲痛哭,一邊到處奔跑。

2、我們要在心裡想:「三界一切眾生被痛苦的河流沖走,沉溺在輪迴的大海中。儘管我對他們生起了難忍的悲心,可沒有能力將他們解救出來,現在該怎麼辦呢?」然後誠心誠意祈禱上師三寶,觀修悲心。

3、每個人要真的這麼想:「眾生太可憐了,我很想救他們,但實在無能為力。我不要說救眾生,連救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心裡特別特別著急,這就是生起悲心的一種前兆。

此時,唯一的方法就是發菩提心,希望自己早日成佛利益眾生;同時也要給眾生講經說法,讓他們發起菩提心。如果他們成佛了,就會永遠離開痛苦,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的路了。產生這樣的念頭之後,一直努力觀修,祈禱上師三寶加持,這就是菩提心的根本!

374、你怎麼理解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明白這一點後,你有什麼打算?

大悲在佛果的初中後三時最為重要,要成就佛果莊稼,在初中後三時,都以大悲為要:大悲心最初猶如種子,是出生菩提心之因。沒有大悲心,不不能立誓度眾生,則不能進入大乘道。

中間大悲水灌溉能令菩提增長,如果不時常以大悲水灌溉,則不能修習廣大的福慧二種成佛資糧,決定只能證得水乘聲緣涅槃。在修行中,若不數數修習大悲則會墮入小乘。因為有情的數量多於恆河沙,行為惡劣粗暴,而菩薩的行處又多無邊際、難以行持,而且要經歷無數劫恆常精進,對些情形,如果不數數串習大悲,菩薩會因膽怯、畏懼而退墮到小乘中。所以,不是開始一次發起大悲盡,就能真正荷擔心救度眾生的重擔,而應恆時修習,使大悲逐漸增長。由於大悲堅固,因此在實踐菩薩道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苦樂完全不顧慮,對一切利他之事毫無厭舍,以此能凈除相續中的罪業,圓滿一切資糧。

成佛後,以大悲成為眾生常時受用之處同。諸佛獲得果位時,不似不乘安住在寂滅中,而是乃至虛空界盡之間,恆時不斷利益有情,這也是由於大悲的威力所致,若無大悲,必定與聲聞一般,墮在寂滅邊。

明白了這點之後,要想盡一切辦法令相續中生起大悲心,多閱讀高僧大德們的傳記,向他們學習,特別要通過悲無量心的具體觀修方法,反覆座上觀修、座見思維,以令相續中生起真實的大悲心。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學佛》共修思考題
《二規教言論》思考題參考答案(1—6課)
學佛與做人 思考題及解答 (轉)

TAG:思考 | 思考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