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鄭培凱:喝茶是凈化心靈的過程

2011年03月31日 16:03:14  來源: 時代周報歷史學家鄭培凱研究茶文化,純屬偶然。1991年,鄭培凱到台灣做客座教授,發現有一批人對茶感興趣,布置了很好的茶室,於是時常帶學生去茶室里上課。有一次品茶講道時,學生問道:「可不可以把飲茶的歷史講一講?」鄭培凱心頭一動,便開始收集一些茶文化的資料,發現中國古代有很多茶書,但比較亂。到香港城市大學任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後,他和茶史專家朱自振合作一個大計劃,從2000年到2006年把中國歷代的所有茶書都作了校注,最後完成《中國歷代茶書彙編校注本》,彙集了自唐代陸羽《茶經》至清代王復禮《茶說》共114種茶書,同時也輯錄了各種散佚著作,是現存所見茶書總匯中收錄最豐富的編著。鄭培凱研究陸羽的《茶經》時,發現陸羽將喝茶放到審美的領域裡,結合了許多文化藝術的思考,流風所及,後世大多數寫茶的人都在講品味的問題。而品味是一個審美的價值判斷,是研究思想史重要的題目。鄭培凱覺得陸羽把茶的性質與飲茶的感受合在一起,把物質性的茶葉提升到精神性的茶飲之道,使飲茶帶有強烈的文化意涵,與清高、文雅、儉樸、敬謹等意識範疇連在一起,進入「清風明月」境界。因此,他對陸羽的《茶經》進行導讀,形成《茶道的開始》一書。《茶道的開始》之後,鄭培凱準備寫宋代的茶文化。喝茶在宋代上層社會非常講究,出現了幾個喝茶的大家,像書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寫過《茶錄》,宋徽宗也寫了《大觀茶論》。「蔡襄是福建人。唐朝的時候,福建茶不太重要,宋朝以後,福建茶是最重要的。」鄭培凱說,「宋徽宗是愛藝術的,他是天下至尊,對審美的追求真是沒有止境的,講究到了極點。」中國古代的上層喝茶是審美時代周報:你是學歷史出身的,在研究中國歷代茶書時,有什麼有趣的發現?鄭培凱:我們發現,中國上層的文化精英對喝茶的講究是對於審美、品味、趣味的一種追求,希望在這裡找到一個精神的提升。我們同時也發現,這些茶書里講得比較少的反而是一般老百姓喝的茶,就是比較普通、比較次的茶。可是,像我們學歷史的人就會發現,一般老百姓喝的茶雖然不怎麼高明,但他們的量是比較大的。我們講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後來茶變成日常生活的開門七件事之一,是日常生活比較重要的東西。從研究經濟、社會文化來講,茶也要好好討論,特別是研究經濟史方面,要知道唐朝有多少出產,是哪裡的產地,是蠻有意思的。唐朝喝茶的功夫跟宋朝有一點差別,中國唐朝和宋朝是先做成餅,要喝的時候再把它磨成末。最大的變化是出在元明之際,到了明朝以後定下我們今天中國人喝茶的方式。我們現在就是茶葉沖泡,即使是功夫茶也是茶葉沖泡,福建的鐵觀音也好,烏龍也好,基本上是茶葉,不做成茶餅,現在只有普洱茶還是茶餅。時代周報:中國有一段時間把普洱茶炒得很熱,為什麼會這樣呢?鄭培凱:普洱茶跟其他茶的喝法不一樣。普洱茶是後發酵茶。我們講茶的質地,其實是從製作的角度來講,不從口味的角度來講。從製作的程序來講的話,綠茶是不發酵的;有半發酵的茶,像烏龍、鐵觀音,稍微發一點酵,有輕有重。像現在台灣流行高山烏龍,就是很輕的發酵。完全發酵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一開始把它全部發酵了,就是紅茶,洋人喜歡喝全發酵的紅茶;另外一種就是普洱式,叫做後發酵茶。普洱茶是個大葉子茶,葉子含的單寧酸特別重。因為茶葉跟酒一樣,都有單寧酸的。假如喝普洱茶剛做出來的綠茶,沒有發酵的,苦的,很澀,這個澀的東西就是單寧酸。單寧酸在長久的自然發酵下,會變味道,會柔化,這個道理跟紅酒幾乎是一模一樣。好的紅酒越放越陳越香,壞的紅酒放久了就發酸。普洱茶有這個本質,後發酵的過程讓它越陳越有味道。所以,就開始有人炒普洱茶了,其實這個東西不應該賣那麼貴的。中國現在所有東西都可以炒,炒作本身就是哄抬市價的方法,最近普洱茶的價格又落回來了。古代茶道的茶碗和水時代周報:古人談茶道,會談到品味,那麼,現代人飲茶的品味跟古代人還一樣嗎?鄭培凱:不太一樣。從元朝到明朝初年,最大的變化是制茶的技術改變了,對綠茶的處理有一個很新的方法就是炒青,我們叫炒青茶,而且特別講究嫩的茶,綠茶特別講究新茶上市。這個變化就使得品味不同了,因為唐朝、宋朝的茶,做的技術不太好,最好、最嫩的茶做出來,把它壓成茶餅,然後糊上米膏,或者糊上蠟,這種保存的方式目的是希望不要霉了。唐朝、宋朝能夠保持不發霉,已經是一個本領了,要喝的時候就用碾子或磨把它磨成粉。唐朝的喝法是,水煮在一個鍋裡面,再把茶末倒進去,然後舀著喝,這是陸羽的喝法。宋朝的喝法,放一點水把它弄成茶膏,再一點一點放水進去,然後打出泡沫來。這個就跟日本傳統茶道很像了。以前倒是拿茶當遊戲,比如說同樣的茶,放在茶碗裡面,打了起泡的沫餑,比誰起的沫餑好。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就講到這一點,這是古代上層社會喜歡玩的遊戲,當代沒有這種遊戲。時代周報:陸羽《茶經》裡面講到瓷器的重要性,今天喝茶,瓷器還是很重要嗎?鄭培凱:現在還是很重要。陸羽講品味的統一,所以茶具很重要,讓人賞心悅目。日本茶道跟中國學了以後,今天還是這樣,一個日本傳統茶道,主人假如尊敬你,會拿出他珍藏的古董茶碗給你,用宋朝的方法打一些沫沫出來,你端了這個茶碗要看來看去,還要講一些稱讚的話,你要懂得,至少要講這個茶碗是很漂亮,很了不起。要不然的話就變成他對牛彈琴了,他給你的可能是珍藏很久的茶碗。這個道理日本人學了,所以茶碗本身很重要。可是,中國到了明朝的時候,已經不喝宋朝人的茶了,開始喝綠茶了。所以,明朝人講究用白瓷碗,有的時候還是用暗花的白瓷碗和青花瓷。時代周報:傳說陸羽評過的水,可信嗎?在茶道里,水是很重要?鄭培凱:水當然很重要。據說陸羽是評過水,可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所謂陸羽評過的水,是張又新講的,那是有問題的,因為歐陽修早已寫過文章,駁斥張又新講的,根本不符合陸羽的標準。不過,中國講名泉,是有道理的,喝茶是要好的泉水。我們現在有一些自然環境受到污染,有一些水已經不行了。比如據晚唐張又新假借陸羽之名所講的天下二十好水,其中有吳淞江的水,就是現在蘇州河,那個水能喝嗎?可是,上海這個地方在唐朝的時候,根本沒什麼人的,從蘇州到松江流入黃浦江出去的水,以前應該沒有污染。今天,我相信在世界各地都有好的山泉。山泉就是水經過山石的過濾,含有一定的適合發茶的礦物質,所以特別香。經常有人說:沒辦法的話,就用蒸餾水泡茶。可是蒸餾水有一個缺點,太純了,不能幫助茶發出它的香味,但至少不會把茶搞壞。茶道的過程是精神的提升時代周報:中國的茶文化對日本的茶文化是不是有很大的影響?鄭培凱:基本上是一脈相傳,可是中國因為是多脈傳承,有一脈後來自己不傳了,就是宋朝的那一脈,在日本完全留下來了。日本人學的基本上是宋朝的茶道,特別是寺院茶道。日本現在主要有兩種茶道,一種是傳統的(也是正統的),叫做抹茶道,還有一種煎茶道。煎茶道其實就是明朝以來的喝茶法。時代周報:現在台灣流行的茶文化,是從哪裡學來的?鄭培凱:台灣主要是從福建學去的。台灣種茶,早先多是從產烏龍和鐵觀音的福建安溪整個族搬過去的。烏龍、鐵觀音是濃香的茶。江南的茶,像龍井、碧螺春是清香。台灣的茶基本上是按照福建的系統,後來因為比較富裕之後,製作上精益求精。我就發現台灣的茶做得比福建好,可是現在台灣茶商又回到福建去做茶了,所以現在福建也學台灣的方法。這學起來並不是那麼困難,主要是花精神,很多好的茶都是在手工的過程當中,要許多的程序,也要非常精密。時代周報:茶文化在今天還能發揮精神作用嗎?鄭培凱:茶文化從陸羽提倡以來,經過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到現在,都有一些不同的喝茶方法,在中國有多元的發展。可是有一點很重要,大家喝茶的時候,一般都能夠安靜下來,古人時常討論用什麼樣的方式喝茶能對自己的精神有提升。真的懂得茶道的人,茶道的過程就是精神的提升,是一個凈化自己心靈的過程。喝茶的方法,是讓人進入一個自我的狀態,或者跟少數朋友在一起比較安靜的環境。自己品茶,會離開很喧囂、緊張、忙碌的生活,這對現代人有好處。敦煌有很多文獻討論過茶與酒的不同,酒是跟朋友一起很熱鬧,喝了以後,第二天頭昏昏的,喝茶是醒神的,這一點是蠻好的。
推薦閱讀:

心靈。。。。。。
讓心靈棲息,淺笑而安
墮落之神與我同在
來自心靈家園的[永恆說說集](11.1—11.7)
【心靈雞湯】熱情讓生命流光溢彩

TAG:心靈 | 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