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舊京婚姻風俗(二)

舊式婚禮

新娘的「喜轎」抬到男家門口時,男家也要關一會兒大門,由送親賓客叩門後開門,轎夫將寶轎撤去轎桿,摘去轎頂,由轎夫抬入門內,從一個燒著炭的炭盆上抬過去,稱為「熏煞」,一直抬到洞房門口,轎門對準屋門。新娘下轎時手抱寶瓶,新郎手持放在天地桌上的弓箭象徵性地射上三箭,稱之為「射煞」,另外要放一個雕鞍在轎前,由新娘在上邊邁過去,據說寶瓶和雕鞍象徵著「平平安安」。新娘腳踩紅氈步入洞房,由娶親太太給新娘塗胭脂抹粉,稱為「開臉」,然後由男家請來的兩位全福不忌的婦女攙扶著走到天地桌前,與新郎一起合拜天地,大多是男左女右,向諸神的紙像三叩首,然後夫妻轉身相互對拜,一叩首。拜完天地後新郎新娘走進洞房,迎娶儀式到此結束,前來祝賀的親友就可以告辭了。茶房要將天地桌上的佛像送到院中的錢糧盆里焚化。

洞房裡的禮儀有坐帳、露臉、喝交杯酒、吃子孫餑餑長壽麵和鬧洞房等。坐帳是指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坐在床上。這時新郎要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壓女人一頭,然後把帳子放下來,兩人在帳中悶上一會兒,再拉開幔帳。新郎用雙手(也有用裹著紅紙的秤桿的)將新娘頭上的蓋頭揭下來(蓋頭是一塊四方形,四周有穗的紅綢布)稱為「露臉」,同時將新娘頭上的絨花摘下一朵,隨意插在一個地方,民間傳說「插在上方生子,插在下方生女」。在坐帳時,還要由他人在帳內撒上一些桂圓、花生、紅棗、栗子,意思是「早生貴子」。

然後由新婚夫婦同吃子孫餑餑和長壽麵。子孫餑餑就是餃子,由女家做好帶到男家,煮得半生不熟,長壽麵由男家準備。新郎新娘吃的時候,由一個男孩在窗外大聲問道:「生不生?」新郎或娶親太太回答:「生。」是生小孩的意思。然後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用紅頭繩將兩個酒杯栓在一起,娶親太太將酒杯分別遞給雙方,新郎新娘各飲半杯,再交換酒杯,飲下另半杯。這就是古代的「合巹」之禮。隨後在旗人家庭還要行坐財禮,新郎退出洞房,新娘一人面對喜神方向盤腿坐在炕上,不能下地走動,不能說笑。如果是在前半夜合巹,第二天早晨就可以下地,如果是下半夜合巹,新娘則要在炕上坐上一天一夜,這一習俗大概只在一些王府中才嚴格履行。

中下層社會中流行的是鬧洞房。雙方的親朋好友齊聚洞房,不分長輩小輩,也沒有任何禁忌,可以任意哄鬧,有「三天之內無大小」之說。有的人向帳內拋撒糖果,有的人向新郎新娘勸酒、灌酒,還有的人用線栓住蘋果掛在帳上,讓新郎新娘對啃,這一風俗後來流傳下來了。還有許多別的花樣,也有不夠文明的地方。不過北京城內鬧洞房不像其他地方鬧得厲害。外地甚至有鬧出人命的。

新婚之夜,新房羅帳上掛有雙蔭鴛鴦彩繪的宮燈,從女家陪送來的蜜果調油的長命燈在發轎時就已點燃,要一直點到第二天才能熄滅。喜字圍屏前的龍鳳蠟燭也都要點燃,這就是舊時人們常說的「洞房花燭夜」。有些漢人家庭還有新婚夫婦通宵不眠坐守花燭的習俗。

新婚後第二天早晨新娘要由一位全福不忌的婦女梳頭,穿上全套的喜慶盛妝。旗人要梳兩把頭,漢人則要拆了抓髻改梳時式頭,然後新郎新娘要祭拜神佛,新婚夫婦再向祖宗的牌位或影像行三拜九叩禮之後,還要向父母等長輩行三叩首禮,對於平輩行一揖禮。禮儀結束後,新郎新娘選擇吉時回到新房,在炕上面對面盤腿而坐,由全福不忌婦人將二人的長衣下襟搭在一起,中間鋪上包袱皮,再打開新娘下轎時手裡拿的寶瓶,將瓶中的金銀米(大米、小米)和很小的金銀如意倒在包袱皮上。

舊時中國人的貞操觀念很重,男家娶媳婦,都要求對方是處女,即婚前沒有性行為。唯一的證據是新婚之夜夫妻同房時是否「見紅」。如果女方的處女膜完整,同房時處女膜破裂時會流少量的血,稱為「見紅」,如果女方的處女膜早已破裂,新婚之夜就不會「見紅」,男方就以此作為女方不貞的證據。其實女方處女膜的破裂可能是由於其他原因破裂的,就會因此蒙受不白之冤,反之,一些婚前確實有過性行為的女子則會故意選擇在月經期間成婚或者暗藏帶有血跡的內褲,以此來矇騙男方,成為不折不扣的「偽貞女」。

北京城裡的漢人家庭,在新婚之夜經新郎驗證新娘確系處女後,要在第二天拂曉前派僕人到女家去報喜。通常是送去一張紅紙帖,上邊寫有「閨門有訓,淑女可嘉」等文字。還有的甚至將「喜布」(性交之後擦拭用的沾有血跡的布)放在匣子里送到女家。報喜的人一進街巷口,就要大聲喊道:「報喜來嘍!」頗有「廣而告之」的用意,要讓街坊四鄰都聽到才行。女家接到喜報後才能到男家去吃喜酒,否則就要先打聽清楚之後才能決定是否去男家。

也有的男家不採取報喜的辦法,而是由新郎在第二天早晨決定是在門前繼續結綵還是撤彩。「撤彩」就是將男家大門口的彩子或花牌樓撤去。撤彩表示新婦已經不是處女,輕者男方會叫來娘家人,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使新婦以後的日子不好過,嚴重的甚至會把新娘休回娘家。

女家如果接到喜報或見男家門口依然懸彩就可以派出新娘的姑姨、娘舅、外祖父、外祖母等人到男家去吃喜酒了。酒席上一般一兩人一席,男家作陪的人要比女家多一倍。席間新郎要向來賓行禮、贈送帶子、扇子、錢袋,分別表示「生子」、「生個善子」等意思。來賓也要對親家公、親家母說一些祝賀的話。同來的夥計將挑來的各種禮物交由新婦,分贈給男方的公婆、叔嬸等長輩與兄弟、子侄等親眷,稱為開箱禮。這天的酒席不能真吃,只是一種禮儀,事後由飯莊的夥計將酒菜送到女家,這次宴請也稱為「會新親」。

舊時北京人舉行婚禮,新婦要在第三天(以迎婚為第一天)回娘家,稱為「回門」。天不亮時娘家就要派車派人去男家接,有的人家還要派新娘的兄弟去請新郎吃「回門酒」,實際上是讓新郎與岳父岳母等女家的成員見面成行。新婚夫婦來到女家後先要拜堂屋裡供著的神、佛和祠堂里的宗親三代的牌位,然後向父母等長輩行三叩首禮,新郎再向內兄、內弟依次行禮。受禮的長輩要向新人送紅封,新人也要向晚輩們送紅封。最後是設宴招待新婚夫婦,按男女分桌而坐,也有隻擺一桌的。飯後新郎先告退,留下新娘和父母說說對婚禮、婚事的感受。如果十分滿意,家人自然為之高興;如果失望,感到上了媒人的當,只能在父母面前痛哭流涕。正如俗話所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無論好壞,這樁婚事是無法改變的了。到了晚上,新娘就要回到男家,此後還有「單九」、「雙九」走親的風俗。但新婚一月之內,新房不能空著,新娘就是回娘家也不能在娘家過夜。北京人辦婚事一般為三天,講排場的也有長達五天、九天的。民國時期一般市民的婚事只用一兩天。

新式婚禮

到了清末民初,在北京人中間開始流行文明婚禮。結婚的當事雙方有一定的自主權,廢除有封建迷信內容的儀式和繁文縟禮,注重婚姻雙方的契約形式。婚禮儀式採用西方婚禮儀式。這種文明婚禮主要在知識界人士中流行,普通市民仍然採取傳統婚姻禮俗。

傳統婚姻注重的是雙方的門第和錢財,新的婚姻觀念則注重對方的自身素質。五四運動時期《新青年》雜誌更是主張以愛情為家庭幸福的基礎,主張男女社交公開,婚姻自由。結婚的年齡比過去有較大的提高,家庭人口則由1910年的平均每戶5.5人下降為1928年的平均每戶5.01人。

隨著家庭的小型化,子女開始脫離封建家長的束縛。家長的權威開始下降。新式教育和新的職業使許多子女在經濟上能夠獨立。儘管父母仍有為子女主婚的權利,但不少父母也開始聽取子女的意見。在男女平等觀念的影響下,一些婦女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並勝訴。1913年時某男子以女方新婚之夜不見落紅為理由要求離婚,結果被京師地方審判廳以「各國民法無此離婚之理由」駁回。

新式結婚禮儀則摒除了以封建「六禮」為基礎的結婚程序,參照西方結婚禮儀的文明結婚儀式突出了個人色彩,簡化了儀式。新娘一反傳統習俗,身穿白色長裙,身披白紗,新郎身穿西式禮服,以馬車或汽車迎娶新娘。典禮儀式簡單、莊重。先由證婚人宣讀婚書,請證婚人、介紹人、男女主婚人用印,男女雙方交換飾物,再向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來賓致謝,新婚夫婦相互致禮,謁見對方親屬。對參加婚禮的長輩行三鞠躬,其餘人士一鞠躬。儀式結束時合影留念。

新式婚禮淡化了傳統婚禮中天合神作的迷信色彩和傳宗接代的觀念,體現了對新婚夫婦人格上的尊重和自主婚姻的肯定,體現了對新婚夫婦建立幸福美滿家庭的祝願。因此在30年代已經在北京城內廣為流行。


推薦閱讀:

印尼奇特風俗:挖出遺體裝扮先祖緬懷,慎入[13P]
賀年·習俗/風俗辭典|風俗,民俗,辭典
三叔的葬禮(一)
荒唐鬧婚何時止
清明節的由來 風俗

TAG:婚姻 | 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