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語文課本中不能沒有魯迅 | 百家
在中小學課本中選入魯迅的文章,歷來有爭論,包括選擇多少篇,選哪些篇等等,一度還出現難教、難學的問題。在學生中流傳這樣一句話:「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就牽涉到如何選文、如何教學的問題。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從五個方面,談了自己對魯迅語文教學的一些看法,在顧先生看來: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就像唐詩中如果缺了李白、杜甫,就缺了那個時代的文學。中學語文教材中不能沒有魯迅……
顧明遠先生在魯迅語文教學方面,還有哪些看法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我不是魯迅研究者,也不是語文教師。因此我談魯迅語文教學,可能說不到點子上,但與魯迅也有點關係。
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就像唐詩中如果缺了李白、杜甫,就缺了那個時代的文學。中學語文教材中不能沒有魯迅。魯迅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是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夕。魯迅喚醒民眾的呼聲,是民族的心聲。所以他死後,民眾在他的靈柩上蓋上民族魂的旗幟。
我對魯迅語文教學有幾點初淺的意見。
語文課本中不能沒有魯迅
因為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魯迅作品已經成為中國現代的文化經典,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現在我們強調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內容就包括近現代優秀革命傳統,而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
正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說:「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至於選多少篇,那是次要的問題,當然也應確保有一定數量。
除了學習優美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魯迅
因此,要結合當時的時代特點來理解魯迅的作品。
有人說,魯迅的時代離我們遠了,現代的孩子不能理解了。這不對。孔子離現代更遠,李白、杜甫離我們也很遠,我們語文課本中總要有他們的作品。因為他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是經典。
我們學外國文化,總也離不開莎士比亞、伏爾泰、歌德、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也是因為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
要結合學生實際,由淺入深
過去總以為小學生讀不懂魯迅的作品,實際上,魯迅有不少作品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
許多作品文質兼美,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如初中教材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社戲》《風箏》《阿長與〈山海經〉》《雪》,高中教材選的《紀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未有天才之前》《葯》《春末閑談》等文章,文字優美,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很適合中小學生學習。
引導學生課外多讀一些魯迅作品
課本里選的作品總是有限的,要真正了解魯迅,還應該廣泛閱讀他的作品。
我上中學的時代是舊社會,初中語文讀《孟子》,高中讀《古文觀止》,但我們在課外讀了魯迅、巴金、冰心的許多作品,讀了許多進步的文學作品和哲學社會科學作品,這些作品引導一批批學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今年啟用的教育部統編語文新教材的一個特點就是倡導學生課外閱讀。在前不久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說:「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語文素養無從談起。」他說:「整個教材,課文數量是有所減少的,但是衍生閱讀的量大增,就是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所以學魯迅的作品,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
魯迅的文章內容是很深邃、雋永的,需要細細去思考體會。有些內容不是一兩個解釋可以準確把握的,會有多種解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先下結論,而應引導學生多思考,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體會,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魯迅的作品、魯迅的思想。
作者 | 顧明遠,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17年9月20日第09版,略有刪減,標題為小編自擬。
推薦閱讀:
※我是文明小標兵作文怎麼寫?
※得語文者得天下!不知道這些語文學習方法的精髓,真的很吃虧!
※【王補平語文資料】八年級下第五單元文言詩詞理解性默寫
※《Q版語文》之九
※八年級上冊語文生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