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懋:存放於台灣的抗戰照片

在台灣存檔的抗戰照片中,有一張筆者印象很深,不僅是因為照片的主角均是當年的一時之選,而是那一剎那的氣氛,個個笑逐顏開,又有一份舒坦平靜,彷彿八年流血抗戰的重擔終得輕輕地放下來。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在廣播中照會中美英蘇四國,願意接受波茨坦會議宣言之各項規定,向盟國無條件投降。11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代表四國答覆日本,接受其投降之請求。15日上午7時,國民政府外交部正式接獲日本政府的投降電文。於是蔣介石當天電南京日軍侵華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大將,指示六項投降原則,並命其派代表至玉山接受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命令。後來因玉山機場損壞,岡村寧次的代表改來芷江。

8月21日,岡村的代表今井武夫搭乘專機來到湖南芷江,首先晉見何應欽的代表: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將軍,留下了歷史性的鏡頭,蕭毅肅代表何應欽授予第一號備忘錄,指示日軍投降應行準備之事項。蕭毅肅將軍背後貼著孫中山的畫像,寫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神情嚴肅,坐姿端正,面對著今井武夫等人。這是從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經過了漫長、充滿血淚的50年,中國代表首次坐在戰勝者的位置上面對著日本代表。因此這張照片具有極珍貴的歷史價值,在台灣、香港以及海外華人的媒體上反覆地被使用。

今井武夫隨後再晉見何應欽將軍,何應欽告以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之命令,接受在中國(東三省除外)、台灣及越南北緯16度以北之地區內日軍高級指揮官及全部陸海空軍與其補助部隊之投降。接著今井武夫簽署了「中字第一號備忘錄」的受領證,儀式完成後,何應欽與主要的高級將領走到室外,笑逐顏開,大家都趕來觀禮,大概沒有人願意錯過這一刻。這就是筆者所說的照片,由左至右是: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第一方面軍司令官盧漢、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第三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第五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以及中國戰區美軍作戰司令部參謀長柏德納。

1945年8月21日,芷江洽降會場。

1945年8月,芷江受降儀式結束後,中國軍隊的高級將領與中國戰區美軍作戰司令部參謀長柏德納在一起親切交談。自左至右為:王耀武、盧漢、張發奎、何應欽、湯恩伯、杜聿明、蕭毅肅、柏德納。

在台灣,有關抗日戰爭的照片相當豐富,主要是正面戰場的紀錄,由於當時在中國執政的是國民政府,所以國民黨黨政軍的中央機關都留有大量的抗戰照片,包括許多高級將領私人的留影。

由於1949年那年這些照片檔案幾乎悉數搬到台灣,就筆者所見,關於抗日戰爭最詳盡的照片資料目前正存放在台北幾個主要機關檔案中,保存狀態大致良好,其中數量最多、保存質量最好的應算國民黨中央黨史會的資料室。遺憾的是,過去對照片檔案使用觀念過於保守,動輒視為機密,許多好照片未能公諸於世。近年各界觀念比過去開放,然而時代風氣亦異,上級單位砍預算經費,以致各機關紛紛叫窮,加上一流人才投入企業界,年輕人熱衷於新興的高科技產業,願意廁身檔案室之輩如鳳毛麟角。雖然如此,幾年來筆者在友人熱心的支持下,仍奔走各地檔案室,尤其是請科技界支持,一方面製作出最佳畫質的歷史照片,另一方面則希望促成歷史檔案照片全面對外開放。這項工作工程浩大,做得很辛苦,但筆者仍不計代價全力付出,幾年下來小有累積。現在利用抗戰勝利55周年(本文發表於2000年)的時機,借著《老照片》介紹其中一小部分,共饗大陸讀者。

1932年5月28日,國民政府在蘇州舉行「一·二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追悼大會。隨著日本侵華腳步的加快,神州大地瀰漫著保家衛國的昂揚情緒。

1933年春,長城抗戰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自願前來修路。

1936年12月,日本關東軍侵犯長城以南地區,中國軍隊全力抵抗,圖為吹著軍號開赴前線的中國軍隊。

存放於台灣的抗戰照片基本上反映國民政府對自我歷史角色的定位。就內容而言,主要圍繞在以下抗戰正面戰場的幾個階段:

(一)「九一八事變」前後:這段時期的照片一大部分實際上都是發動侵略的日軍所攝,包括日軍攻上瀋陽城頭的著名照片(此照片亦使用於大陸中學的歷史課本中)、柳條溝事件、日軍攻上錦州城頭的照片等。中國方面的照片紀錄則包括東北義勇軍的活動、上海抵制日貨運動、蔣介石會見全國各地趕來南京請願的學生代表。接著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3年的長城抗戰的照片也有

不少。在這兩場戰役中,由於中國軍隊奮勇抵抗,激勵了全國的人心士氣,各界紛紛派代表攜大量物品趕往前線慰問支援,這些影像紀錄充滿了救亡圖存的高昂情緒,至今觀者仍為之動容。

(二)「盧溝橋事變」前後: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屯軍發動「七七事變」之後,日軍旋增兵華北,全面抗戰爆發。此一時期的照片包括著名的盧溝橋事變、宛平守軍待命出擊。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高級將領張自忠留守北平與日軍周旋,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著名的抗戰聲明。8月7日,國防聯席會議決定「以戰爭為應付日本之決心」。日本舉國動員,由本土調遣大軍由平津和吳淞口分兩路入侵中國,相對地,中國軍隊亦向

這兩處集結,抗戰熱潮全面掀起,各地均出現送徵人上戰場的熱淚場面。8月13日起的「淞滬戰役」長達3個月,中國軍民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幻想,12月,日軍進入南京大肆燒殺擄掠。

半年間,江南一地盡成焦土,這是日軍犯下最殘暴行的時刻,無論是大規模的轟炸、巷戰、濫殺戰俘與無辜平民百姓等等,均讓中國人永難忘卻。

(三)「台兒庄戰役」至「武漢會戰」:南京失守後,中國軍隊主力一部轉至徐州方面,以牽制南北兩線的日軍,使得中國軍隊的主力得以在武漢外圍積極整備,恢復戰力。中國軍隊在台兒庄一役中表現優異,舉國振奮,不過炸毀黃河花園口河堤卻造成死亡、饑荒與疾病,人民流離失所的悲劇。1938年5月,空軍健兒徐煥升、佟彥博成功地駕機飛到日本本土撒傳單,並安全返航,他們在武漢受到各界盛大的歡迎。武漢會戰是中國各黨派空前團結的時刻,中共代表周恩來以國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名義發動群眾支援抗戰,「中國共產黨獻金團」的宣傳車在武漢大街小巷穿梭。

中國人抗戰的決心與意志遠遠超過日本的預料。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宛平縣長王冷齋舉行記者招待會,揭露日軍挑起事端的真相。

陳誠將軍(背對鏡頭者)視察鄂西部隊時,將士們高呼口號,以示抗敵決心。

1937年,北線日軍逼近山西。圖為增援太原的中國軍隊。

1938年7月7日,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在武漢出席「七七陣亡將士紀念碑奠基典禮。

刷在牆上的抗日宣傳標語

(四)陪都重慶與大後方:1937年11月,國民政府由武漢遷至崇山峻岭環抱的重慶,抗戰進入長期僵持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正面戰場基本上集中在長江中游地區,著名戰役包括南昌會戰、隨棗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此外,重慶市與作為大後方的西南地區遭到日機猛烈的轟炸,死傷慘重,雖然如此,日軍佔領區的中國人仍不斷冒死涌往大後方,隴海鐵路的列車上擠滿了難民。1938年7月,國民黨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作為戰時青年運動的指導機構,許多熱血青年投身軍旅,或組成宣傳隊、救護隊到各地宣講服務。抗戰也意外地促成西南

地區的開發,淞滬戰役期間,國府有計劃地將沿海的工廠和物資遷運到大後方,四川興起了鋼鐵、紡織、探礦、運輸等事業。同時為了打破日軍對沿海港口的封鎖,國府發動了大批的民工,用簡單的工具在雲南的山區中修築了滇緬公路,使得海外的戰略物資能由緬甸進入西南。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並隨之席捲東南亞,美英等國對日宣戰。中國獨立抗戰四年,苦撐待變,終於等到了重大的轉機。中美英蘇「四國同盟」成立,中國不僅獲得可觀的外援,外交上亦變得異常活躍。美英蘇三國的代表團在重慶活動頻繁,原本以「志願航空隊」名義來華協助抗戰的陳納德將軍及其部下,改為第14航空隊,除了對日作戰外,也擔任空中運輸的任務,飛越喜馬拉雅山,由印度空運物資來華,稱之為「駝峰飛行」。陳納德對中國的抗戰有極重要的貢獻,「飛虎隊」在重慶、昆明等均留下許多活動的紀錄。

1942年2月,蔣介石、宋美齡夫婦訪問印度,會見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與尼赫魯。此項訪問緣於日軍進攻緬甸,並將軍事矛頭指向印度,由於印度人民反對英殖民當局情緒高昂,日本打出協

助印度人民獨立的口號,干擾同盟國的內部合作。因此蔣介石與甘地長談後表示支持其「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則回以不妨礙中英兩國的抗日合作。

1943年,在新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的外交工作進入新的高峰。1月,《中英新約》簽署,撤廢英國在華治外法權,終止1901年「辛丑條約」給予英國的一切權利,交還天津、廣州、上海、廈門的租界,只留下香港、九龍的問題未決。中國在擺脫百年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奮鬥中終於得到了重大的成果。此外,宋美齡赴美國訪問,在美國國會演說,並四處游訪,風靡全美。11月間,蔣介石夫婦飛往埃及開羅,與美國總統羅斯福、

英國首相邱吉爾會商,會後發表宣言,明確指出日本應將強佔的中國東北、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這一年,重慶市民也為即將誕生的聯合國而歡欣鼓舞,重慶的上空飄揚著會員國的國旗,

洋溢著勝利的氣息。1945年6月,50國代表簽署聯合國憲章,由中國代表顧維鈞首先簽字。參與創立聯合國和發表開羅宣言是抗戰後期中國外交工作的高峰。

在軍事戰場上,中國軍隊已不似早期且戰且退的窘狀,開始越打越順手。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大量的戰利品,接著在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中,中方都打得有模有樣。至於在印度受訓的遠征軍採用一流的新式兵器,則自1944年底由滇西發起反攻,攻佔龍陵,與美軍會師。根據何應欽將軍的回憶錄,此時布署的反攻計劃是:以打通廣州海口為目的,先以有力部隊攻略桂林,奪取雷州半島,再分別攻擊衡陽、曲江;並牽制越北之敵,以主力沿西江流域,攻略廣州,然後擴及全面。不過1945年夏,中國軍隊在湘西會戰大勝之後,開始桂、柳初步反攻,一舉進展七百餘里,緊接著將重點指向廣州時,日本卻已投降。

1941年6月,重慶遭敵軍轟炸時,發生隧道窒息慘案,致大量平民傷亡,圖為有關人員在清理屍首。

1939年10月,重慶市民集會慶祝湘北大捷。

1940年3同,一架日軍偵察機被擊落後,飛機殘骸在重慶市公開展示,以鼓舞士氣。

1943年12月,常德會戰中,中美雙方的指揮人員在共同部署作戰方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的參戰大大改觀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圖為1944年秋在滇西戰役龍陵之戰中協同作戰的中美兩國軍隊。

(六)日本投降後: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重慶市幾乎陷入全面的瘋狂,勝利大遊行中人潮洶湧,將重慶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接著就是本文一開始所提到的日軍洽降代表飛抵芷江,展開投降的具體步驟。中國軍隊一部進駐南京,市民夾道歡迎。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在南京舉行,由何應欽作為全權代表,接受岡村寧次的投降。至於在台灣的受降典禮則是10月25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由陳儀接受日本總督安藤利吉的投降,10月25日這一天也成了固定的「台灣光復節」。在一系列的投降儀式後,抗戰還有諸多的善後工作包括日俘日僑遣返、戰犯審判、漢奸審判,以及蘇聯紅軍進入東北的善後問題等等,當然還有那即將登場的中國大內戰。

1945年8月21日,日軍代表今井武夫飛抵湖南芷江接洽投降事宜。

1945年9月,宜昌光復。參加光復慶祝活動的女學生們興高采烈。

1945年,中國軍隊列隊進入漢口。

1945年9月11日,接收南京的新六軍開進南京市區。

抗戰勝利後,江蘇鎮江的一批漢奸被政府處決。

抗戰勝利後,準備執行佔領日本本土任務的中國軍隊在進行訓練,後因中國內戰爆發,佔領任務被取消。

推薦閱讀:

怎麼用單反拍手機屏幕全黑?不用偏振鏡
棗莊東湖的餘暉
自己有iphone5S,拍了一些照片(有圖),是否有必要入手單反?準備入手尼康D5300 18-140
使用某人插畫做頭像但未經其允許,是否侵權?
能否利用某些軟體把低像素的照片弄得清晰?

TAG:台灣 | 照片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