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之虎門之戰
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1年2月)鴉片戰爭中虎門抗英戰役。 是年正月初五(1月27日),清廷接獲虎門要塞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被占奏報,道光帝下詔對英宣戰,派御前大臣、皇侄奕山(1790―1878)為靖逆將軍,赴廣東主持戰事。英軍全權代表查理?義律因琦善未在單方面公布的《穿鼻草約》上簽字,又獲悉清廷調兵遣將,乃先發制人,乘奕山未抵廣州之機,於一月下旬向虎門要塞第二重門戶進逼。第二重門戶是虎門要塞最險惡的中心門戶,由沙角、大角向北航7里,有上橫檔島、飯籮排、下橫檔島3小島橫擋來路,上橫檔島上建有橫檔炮台、永安炮台。三島東邊為珠江主航道,主航道東側雄踞南山(亦稱武山,俗名亞娘鞋山),建有威遠、靖遠、鎮遠炮台。西岸山上建有鞏固炮台、蕉門炮台。林則徐督鑄、安裝了5000至8000斤重的大炮幾十門,火力可以嚴密封鎖江面。同時,在南山與上橫檔島,南山與上、下橫檔島間的飯籮排之間江面最窄、水深流急處,安裝了兩條攔江木排鐵鏈:第一條長達309丈,安裝大木排36個;第二條長372丈,安裝大木排44個。攔江鐵鏈可開可合,猶如「南大門」上兩把金鎖。由上橫檔島再北進5里,又對峙著大虎山炮台和小虎山,構成虎門要塞第三重門戶。但是,這些號稱「金鎖銅關」的防禦體系盡被新任欽差大臣琦善撤除,造成海防鬆弛,水勇裁撤,排鏈衝散,各炮台守軍單弱,每台不過數百人。 當時負責指揮保衛虎門的是關天培。關天培(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縣(淮安)人。行伍出身。道光十四年任廣東水師提督。當英軍進逼虎門時,他駐靖遠炮台,另以潮州鎮總兵李廷鈺守威遠炮台,馬辰、多隆武守鎮遠炮台。他眼看海防盡撤深感痛心,恨聲不已,再次派人赴廣州向琦善求援。琦善僅派兵200人進行敷衍。援兵無望,關天培深知身處絕境,決心以死報國,特派家丁將其廣東水師提督官印送走,把自己的幾件舊衣服和幾枚墜齒裝入一隻木匣,寄回家中以示訣別。然後來到靖遠炮台,坐鎮指揮。 正月二十八日,英艦開始向虎門口集結。二月初五前,完成了進攻虎門的準備,計兵船10隻、輪船3隻和運輸船多隻。英軍發現下橫檔島沒有設防,遂於初五下午派出炮兵分隊由輪船運至該島登陸,並連夜選擇陣地,安設炮位。初六清晨,南風正盛,英軍乘上風轟擊橫檔、永安炮台。守台清軍奮勇抗擊,英軍初未得勢,到後來漲潮,復蜂擁逼近,圍攻一時許,即陷。清軍陣亡300人,一部分被俘,少數突圍。英軍攻佔橫檔、永安炮台後,集中兵力進攻靖遠、威遠炮台。由於風潮不順,直至上午11時半,兩艘最大的軍艦「伯蘭漢」號和「麥爾威里」號才乘漲潮冒著炮火駛抵南山一里左右的水域,以右舷炮轟擊威遠、靖遠炮台。關天培決心死守陣地,將自己的財物全部分贈將士,鼓勵他們英勇殺敵。他親燃大炮,自上午10時至下午7時,與敵激戰近10小時之久。英軍自炮台背後進攻,關天培身受數十創,血染衣甲,仍持刀拼殺,終因傷重力竭,彈盡援絕,最後含恨壯烈殉國。游擊麥廷章(?―1841)及所部戰士數十人亦英勇捐軀。虎門各炮台相繼失陷。大虎山、小虎山清軍不戰而退。林則徐對關天培英勇犧牲倍感悲痛,特寫輓聯悼念:「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雙忠同坎?(指同時戰死的麥廷章),聞異類亦飲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推薦閱讀:
※魯迅與張春橋在文革的第一次交鋒!
※第一次坐飛機,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15位超模的第一次維密秀原來是這樣?
※第一次大姨媽趣事?
※第一次約會你知道該做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