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手工訓練與動手能力培養的實驗與研究

幼兒手工訓練與動手能力培養的實驗與研究 2008-12-21 20:54:19
如需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江蘇省首個無線城市生活門戶網開通
幼兒手工訓練與動手能力培養的實驗與研究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一)問題的提出計劃生育的不斷深入,我國獨生子女不斷上升。子女的獨一無二也成為了家庭的軸心,家長都圍著子女轉,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父母長輩的過分溺愛,使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走入了誤區,也使獨生子女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因為是獨生子女,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生活從而缺少了動手能力的培養。家庭教育中的誤區還表現在觀念上,他們沒有認識到手和腦之間的密切聯繫。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這麼小還不用培養動手能力,應該多學知識。生活上的事就由大人包辦了,因此孩子就失去動手鍛煉的機會。家長也不知孩子正處於在生活中獲得經驗的時候,周圍的生活就是學習內容的主要來源,而這個經驗過程又與動手操作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也存在這個問題,一部分教師對幼兒的手工活動只認識到發展精細動作和小肌肉的培養等,而缺乏對幼兒動手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使活動的作用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真正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在幼兒3—4歲時,身體處於迅速發展時期,骨骼肌肉發展和大腦調節控制能力不斷增強,已經能夠進行視覺和觸覺的協調運動,對隱藏在事物中的簡單屬性和關係喜歡進行探究。同時,此年齡的幼兒好奇心很強,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研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但是3—4歲幼兒的繪畫、口語表達能力還較差,即無法表達清楚自己心裡所想,因而,成人有時猜不透他們想什麼,做什麼,缺乏必要的、及時的溝通,制約了幼兒對各種活動的探究與表達的慾望。而手工活動是3—4歲幼兒表達心理活動的一種較簡單、較直接的手工活動,大多數幼兒比較感興趣,只要他們學會手工的方法,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隨意剪、大膽貼,不受任何約束,既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又保持了幼兒對探索活動永久的好奇心和表達慾望。(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思想的鏡子,是智力才能發展的刺激物,是意識的偉大培養者,是指揮的創造者。」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認為:「智慧的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這說明了動手的重要性,因為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手指小肌肉群還沒有發育成熟,有些動作還不夠靈活,通過手工訓練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對幼兒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探索幼兒園在3—4歲班開展手工活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探索幼兒進行手工活動的總體水平和學習潛力,做到既面向全體,又要注意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有所提高;探索組織手工活動時應注意哪些安全措施,如何把參與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幼兒,注重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探索教師如何處理好預設課程與生成課程之間的平衡關係;探索如何通過手工活動,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幼兒對各種活動的興趣並進行探究;探索如何引導幼兒學會用「手」思考,從手工中學,從手工中發展。首先,通過手工訓練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鍛煉了幼兒手的技能,慢慢達到穩定和靈巧。手工活動指的是運用簡單的工具進行手工製作的一項活動。具有著非常強的可操作性,許多幼兒對手工活動具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從手工活動中,加強了幼兒手部肌肉活動的穩定性、靈活性,有利於幼兒大腦的開發,真正做到認與知的和諧統一。其次,通過手工訓練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有利於促進幼兒各個感官的協調發展。第三,在手工活動之中幼兒運用各種材料進行操作掌握了使用物體的方法。今後,幼兒逐步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積累經驗,因此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二、國內外綜述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方面,國外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比如英國和法國所提倡的「動手做」的教育方案。這一個「動手做」的方案是讓教師和幼兒共同進行教學和學習。通過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實驗、觀察,並得出結果。他們必須思考問題,自己決定要進行的實驗,在師生共同的討論中,學會如何解決和處理問題。「動手做」的教育方案強調教育的兩個內容:一是過程。即如何進行工作;二是內容,即對事實的認可。事實無可爭辯,在發現事實的前期階段,都是可以由幼兒自己去完成。教師的作用是鼓勵與激發幼兒討論,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而並不是讓幼兒認為自己懂得了全部知識。在國內也有學校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進行研究,教育對象是小學生與弱智兒童。教育途徑大致為課堂教學、專用教室、現場訓練、家長在家庭中指導訓練、走向市場。研究內容多為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三、課題研究的對象與內容(一)、對象:小班幼兒,年齡3—4歲(二)、研究時間:2008年7月1日~2009年7月1日(三)、調查方法:1、觀察記錄法2、行動研究法(四)、研究內容1、在泥工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2、在紙工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3、在自製玩具中培養動手幼兒的能力(五)、預期目標:1、會簡單的撕、貼畫,學慣用各種材料做造型遊戲。2、培養幼兒對紙的興趣,學習撕、粘貼、能辨別物體之間的各個部分與其相應位置關係。3、學慣用雕塑泥造型,了解泥的可塑性,體驗物體立體構成。4、學慣用自然材料做造型。如:紅豆、米果實等。學慣用報紙團、布團、蔬果等材料,蘸上各種色彩,作裝飾印畫。四、研究的措施及做法(一)研究的方法1、文獻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2、觀察法:指根據一定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3、行動研究法:指的是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工作者按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方式。(二)、圍繞培養幼兒動手能力開展手工活動1、根據幼兒手工發展的特點,激發幼兒對操作的興趣 平時,我們要從幼兒的興趣入手,挖掘手工活動中的各種變化,來引導孩子參與手工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動手能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讓幼兒體驗到他們才是手工活動中的主體,才能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幼兒年齡小、身體弱,對老師特別依賴,老師的行為、語言、情緒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行為。3—4歲幼兒在手工活動中,處於好奇和好動的本能,對手工工具材料發生興趣,會引起目的並不明確的模仿活動,這是幼兒學習手工活動的開始,如紙工活動很少有獨立創造的造型,大部是模仿為主。教師在手工教學活動中言語偏向於成人化,則會引起師生間的緊張感,使幼兒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手工訓練時經常用議論式、討論式、的語言組織活動,使教師和幼兒之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係。只有讓幼兒在自由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動手操作,才能擦出富有創意的火花。在小班幼兒手工活動時,常常以遊戲的口吻,同幼兒邊講邊做、邊玩邊提問方法,引發幼兒對手工活動興趣。在玩娃娃家遊戲時,小班幼兒就結合手工活動讓孩子們扮媽媽,用皺紙做帽子、圍裙,用水餃招待客人、用橡皮泥做蘿蔔,這樣,在邊玩邊做的同時,又鍛煉幼兒的思維,同事也發展手的小肌肉靈活和協調性,留給了孩子廣闊的想像和創造空間。2、教師進行合理的指導來提高動手的能力(1)、創造合適的環境,提供幼兒動手操作的機會。我們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作為幼兒園教育原則之一。教師是幼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從而,我們要為幼兒布置一個相對獨立的手工訓練室,要收集較多的廢舊物品為材料。 材料是、構思、創作的基礎,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徵。幼兒在手工活動時,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比如:牙膏盒、牛奶盒、紙盤、酒瓶、花布、掛曆紙以及各種蔬果、種子、繩子、樹葉、毛線、舊紐扣等。把它們投放到手工活動室中,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材料。這樣豐富了幼兒的感知,提供創造的源泉。(2)、多讓幼兒體驗成功 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小孩子喜歡獎勵的,不喜歡抑阻的,愈獎勵他,他愈喜歡學習,愈抑阻他,他愈不喜歡學習。」不可否認,只有要孩子嘗到成功的滋味,他們才能更加主動的投入到動手活動中去。教師大膽的放手讓孩子去動做,多對孩子說「你真行!」、「你很棒!」這樣的讚美話。教師要積極的去肯定及時的表揚,孩子們創作的熱情才能達到最高點。我們常說孩子喜歡「戴高帽子」,也是這個道理。在指導幼兒活動的初期要降低操作難度,有意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一些能力較弱的孩子也能比較容易的感受到成功,「敢」動、「樂」動;或讓動手能力弱的幼兒和動手能力強的幼兒結成夥伴,分工合作;還可以進行操作難度分層,引導鼓勵幼兒向更高要求探索,使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可到遞進。

推薦閱讀:

不到百元,與凌亂的家say googbye~
生活即學習——你剝奪了多少孩子的學習機會?
如何有效培養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

TAG:實驗 | 幼兒 | 能力 | 手工 | 能力培養 | 動手能力 | 訓練 | 動手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