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曼先生說凈土(與前兩篇談禪對應)
06-05
文地址:葉曼先生說凈土(與前兩篇談禪對應)作者:葉曼先生如是說序:瑞典有句諺語,「我們總是老得太快,聰明得太遲」,我在這裡把它改成「我們總是老得太快,覺悟得太遲」,這句話尤其適用我對凈土宗的理解。以前我也以為凈土宗是老太婆,還得是不識字的老太婆的方便法門。經過凈空法師和葉曼先生的講解我才明白自己這個誤解有多深。凈土的確是徑中之徑,希望大家不要小覷了它,更不要毀謗它。再強調一遍,對自己了解不透徹的東西不要妄加批評,妄造口業,枉受因果。但是記住修凈土的兩個條件:一是要信願行並具,念佛功夫最少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進而事一心不亂,最後理一心不亂。二是還要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彼國。至少要諸惡莫作,然後眾善奉行。至於帶業還是消業說法不一,不必追究。但是要曉得如果帶了很重的業,讓你去也不好意思去啊,那可是與諸上善人在一處啊。用凡夫心揣度一下,會自慚形穢的。(正文)我們今天講凈土,上次我談禪,這次我們來說凈。在凈土這一宗裡頭,我個人有這個經驗,我想在座的諸位一定和我有同樣經驗的人很多。我很小就吃素,但是我吃素不是為信佛,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我八歲就吃素,可是我很反對佛教。因為大概是我上中學的時候,我父親開始研究佛法。那麼他讓我母親也學佛,我母親不認識字,所以我父親就交給我一個工作就是教我母親念阿彌陀經和大悲咒。大悲咒我不懂得是什麼,非常難念,可是就拿注音符號注了,就念就是了。但是念阿彌陀經的時候呢,我非常地起反感。所以每天教我母親念,我心裡頭就詛咒,這叫什麼佛法,簡直是騙小孩子的,只能騙老太太的,怎麼可以這樣。那時候我每天都得教我母親念。我雖然每天在埋怨、詛咒,我居然會背阿彌陀經了。這樣一耽誤三十年,我對於這部經非常難於接受。等到三十年前我自己為了生死的問題想要找個答案,於是從哲學到道家到宗教,從基督教一直滾滾到最後進入佛門。進入佛門以後頭一個接觸的是禪,頭一部經是楞嚴經。所以讀了楞嚴經以後,感覺這個佛法真偉大,真了不起啊,天底下所有的學問它沒有一樣不包的。科學的、哲學的,任何你舉得出名字來的都包含在內,所以非常容易的就入了佛門,但是對於阿彌陀經還是不能接受,一直到我遇見了陳健民先生。在座的大概有人聽過陳健民講的。因為我看了他的《曲肱齋》,我一看我說這部書將來是要入藏的,於是我就追蹤而去。我以為他在印度,後來知道他已經到了美國,聽說他就要到大覺寺去講經。那時候我只聽說他講五經會通,我在電話裡頭沒聽清他的湖南話,我以為他講五燈會元,於是我從台灣馬不停蹄地追到紐約,到了一聽弄了半天原來是講五經會通。我說哪五經啊,他說是凈土宗的五經。我說為什麼講這個,你所有的著作不是談禪就是談密。他說你聽聽再說吧。於是我就在沈先生的大覺寺五天聽他講五經。一共講了五天。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然後心經和楞嚴經的大墊至菩薩的圓通章。他列這個為五經。他說印光法師不用楞嚴經大墊至菩薩的圓通章而是用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他說我認為普賢菩薩不在西方三聖之內,那麼西方三聖有大勢至的圓通章,但是沒有觀世音菩薩的經,應該把心經列入。這是我頭一次接觸到講五天凈土宗。那麼我問你為什麼講四十八次,因為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他發四十八願,我就講四十八次的凈土宗。那麼我頭一次聽完以後,我當時那幾天內心的矛盾,衝突得很厲害,這是我最討厭的經和最討厭的一個宗,我真是萬里橫越半個地球來聽,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對於陳健民這位老先生我是佩服得不得了,因為他要講四十八次,於是我請他到台灣來。我都得給他翻譯,因為他的湖南話沒人聽得懂。我一共前前後後給他翻譯了八次,一次五天,一共四十天,沒有一天相同的,實在讓人佩服。他講五經匯通,頭一次翻譯完以後我想第二次應該可以輕鬆了,結果第二次講得完全不是那個了,我說陳上師,我以為第二次翻譯,我可以輕鬆了,我就不必那麼緊張了。我不停的記。比我自己講東西緊張得多了。我問為什麼每次不同啊?他說我不能讓你吃剩飯呢。從這次起我開始好好讀這三本經,同時把歷代祖師對於阿彌陀經的註解仔細看,我好慚愧啊。六十年前我每天詛咒的這本經,現在我要從這一門入手。今天我給諸位說說凈土。凈土一共三經,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在王舍城為阿難說阿彌陀佛成佛的經過。告訴阿難,法藏比丘在某一劫、某個時代也跟我們一樣的,是個出家的比丘,這四十八願籠蓋了我們心裡所有的動念,只要想到他,他就可以讓我們往生。這四十八大願不得了,同時又告訴阿難,無量壽國土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其次就告訴彌勒菩薩,你要修凈土最要緊的是厭此欣彼。就是對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要起厭倦的心,然後我們要對極樂國土起欣喜、嚮往的心。同時告訴他怎麼樣修凈土的法門,這是凈土三經里的無量壽經。另外一本就是觀無量壽經,這裡面有個非常凄慘的故事。王舍城的國王叫頻婆娑羅,他的夫人韋希提懷了一個王子。這時於是就有一個預言的聖人告訴他,你懷的這個胎將來是要殺父親的。這對夫婦聽到以後,就給他起個名字就叫阿闍世,就是所謂「未生怨」,未生就有怨恨是來報仇的。等孩子出生後把他扔到樓下,但是沒有摔死。到他長大了,十五六歲的時候,他就把父王關起來,自己就篡位作王了,也就是王舍城的城主。不準任何人給他父親送飲食。王夫人把頭髮里裝了蜜糖和養料,偷偷帶給老王吃。阿闍世知道以後非常生氣,於是就要殺他的母親。這時候當朝有兩個大臣非常聰明,於是說在這個世間上,兒子殺爸爸的有,但是從來沒有兒子殺母親的。因為為了王位,歷史上有很多人殺父親,但是沒有殺母親的。你要殺母親這個罪惡不能承當。我們不能在這樣的朝廷任職。他說,好好,那我不殺母親,但是關起來絕對不能讓她去看父王。於是夫人非常難過向空中禱告,世尊啊,我們生了這樣的兒子,你為什麼不垂憫來救我們。或者派阿難也好,目犍連也好來救我們。當她禱告的時候世尊已經知道了,於是帶著阿難目犍連飛到宮中,給她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情形。你知道你現在受的痛苦,既然厭倦這個世間就想著西方極樂世界。她說,我不知道啊。佛於是用法力顯現西方極樂世界。夫人和宮女還有阿難和目犍連一看高興欣喜得不得了。他們說,世尊你在用佛力把這個世界顯現給我們看,那麼後世怎麼辦呢?怎麼讓他們看得到呢?佛說你們可以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有十六個觀法,想像西方日落,太陽落得時候大得不得了,把這個觀想成了,把這個觀想成了,於是觀想水,琉璃,到第八觀,觀想西方三聖。一直到十六觀,這樣觀好了,於是慢慢觀想就可以讓你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韋希提夫人跟她的宮女因此親眼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現形,她們都發願,願意往生,這就是十六觀經,觀無量壽經的經過。後來阿闍世很妙,他自己周身長瘡,怎麼治也不成,用什麼都不成,最後跑到釋迦牟尼。於是世尊給他說佛法,他這時候悟了道的時候瘡全都好了,他變成了佛教的一個大護法。可是當他也只有三十幾歲的時候他的兒子把他殺了篡位了,這個因果報應真是可怕極了。阿彌陀經在舍衛國向舍利佛說的,這個經原來的名字長得不得了,原經的名字,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一句話這是經裡頭十方諸佛稱讚,它怎麼不可思議,是諸佛所護念的。鳩摩羅什翻譯的時候沒用這個名字,而是取了阿彌陀經這個名字。因為我們一聽阿彌陀經,就知道是說這個阿彌陀了。這三部經稱為凈土宗,是在紀元四百年的時候。那時候五胡十六國,符堅、石虎啊北方這些蠻夷的君主非常信佛法。好比說像符緊堅淝水之戰,大家都知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北方許多人都沒辦法逃,所以很多的讀書人都陷在北方。中間有許多讀書人學問都好得不得了,其中最了不起的就是道安法師。君王可以派十萬大兵搶了一個半人,一個人是道安,半個人就是西佐使。他恭敬道安不得了,道安是誰的徒弟呢?是佛圖城的徒弟。佛圖城他就用神通把這些君王降服住,然後把佛法傳給道安,僧肇等人。後來呢,北方又亂了。道安就把這些徒弟遣散,你到這兒,你到那兒,但是有個徒弟他沒有安排他。這個徒弟就是慧遠。慧遠看見師父完全不安排他,他說我怎麼辦呢?師父說你自己會有辦法的,你會知道怎麼辦的。慧遠也不知道怎麼辦,因為他年輕出家,出家很快就可以替代道安上座說法,因為他的道家老莊功好得不得了。慧遠於是往南邊走,就到了廬山,那時候他有個朋友在山的西邊建了西林寺。他就在山的東邊建了一個東林寺,慢慢人越聚越多,就在東林寺約集了一百二十三個人,組織了一個念佛會。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完全刻漏(記時)一定要念多少,而自己守戒律守得很厲害。當時很多權貴要加入,他不肯,一定要這個人要非常有慧根,要專心念佛,而不是湊熱鬧。他守戒律守得很了不起,三十年不過虎溪。他跟陶淵明相談甚歡,到了虎溪。陶說你就破一次例吧,他說例破一次就可以再破。於是兩人就在虎溪前又談了好久。慧遠本身守戒律守得多嚴呢?他自己臨終的時候醫生給他配的葯里有蜜,因為蜜和牛奶是奪食,蜜蜂辛苦釀的蜜結果我們搶來吃了,這都是犯戒的。他在東林寺種了很多白蓮花,而慧遠他自己三次親證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他自己沒說。到第三次他才宣布我要走了,西方三聖告訴我什麼時候要走了。大家問他,你真見到了?他說我不但見到了,過去已經見過兩次了。他說確有此事,大家好好修行。於是因為這樣他們這個社就叫白蓮社,簡稱蓮社。後來好多外教就弄白蓮教什麼的,好像是佛法似的。我們普通總是把研究凈土的都稱為蓮社。蓮宗就是這麼來的。可是念佛凈土宗並沒有太打開,就是那段時候。上次談禪的時候,我們知道達摩祖師也是那時候來的,傳了禪宗。禪宗等到一代兩代三代傳下來以後不得了,天下沒有人不談禪。尤其是這些讀書的人,所謂知識分子,認為學佛學禪這是高明,學凈這是老太婆學的。所以禪宗非常排斥凈土。一直到後來,這個凈土宗慢慢慢慢地風行了,可是禪宗的風氣還是很大。不是念佛嘛,禪宗讓你參念佛的誰,還是盡量把凈土宗套到禪上。多少禪師公開的反對凈土。甚至很有名的大禪師,絕對不準聽一聲佛號,假設聽到了我要把地洗三遍,因為髒了我的地。慢慢一直到宋朝,永明延壽禪師,他出來了以後,我們知道他是沒得可說的,大家看過宗鏡錄沒有,這本書真是不用說佛法的精深,就是它的文字也美得不得了。他呢,禪功這麼高明,他後來提倡禪凈雙修。所以我把他的四個偈子寫在這兒。他是要有禪也得有凈土。他說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我們參禪是為了明心見性,明這個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指這個心,這個心讓你能夠明白了以後你可以大徹大悟,見到本性,見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樣以後你才配做人家的老師,因為你說理,我理上明白,你說事,我事上證得,這樣才可以作人師。能夠這麼做的話,一定往生極樂。其中的眾生都有一生補處,都是阿惟越致,所以他一定在下一生往生凈土以後沒有第二生了,永遠不退轉於是你就可以作佛祖。假如說你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不懂得理但是懂得事功,就知道修,這樣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去。為什麼?你只要見了彌陀,哪怕是生在邊疆,下品下生,總有一天花開,你就見彌陀了,而且永不退轉,何愁不開悟呢,就是快慢而已。彌陀有四十八願,正跟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里的念佛圓通章,阿彌陀佛念我們就好像母親憶念孩子一樣,孩子永遠在媽媽的心上。我們不想,它也在這兒。這個孩子永遠掛在心頭,這個媽媽看到孩子怎麼回來都成,我都接受。所以可是假設母親念兒子這麼切,兒子不念母親的話只能滿天飛,不會見到母親。可是只要你偶爾能夠憶念母親,自然就回去,自然就可以見到母親。就這麼簡單。大勢至菩薩就是讓我們念佛。比說在坐的有結過婚的都知道,在沒結婚之前談戀愛的時候,天天和男女朋友在外面跑,這個家留不住,可是結了婚以後天天往娘家跑。假如我們作孩子的能憶念父母像父母憶念孩子一樣的,母子就感應道交,所以沒有禪要凈土也好。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這是知識分子很容易犯的錯,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還不算知識分子就不喜歡凈土,學佛以後也排拒了它二十年。這是讀書人的毛病。我的智慧很高,我要從理上悟,這是沒有知識、沒有智慧的人才來修凈土。有禪沒凈土,可是十個人有九個會走差路,因為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我們修,特別是禪宗,密宗更不用說了。我們參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只是小小的一點,一點點的東西,破初參,我們就以為自己大徹大悟了。是我們真以為自己得到了,並不是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是我們真以為到家了,於是我們不會進步了。禪最怕的是狂禪。我見到本性以後,我們的見惑、思惑多生累劫的習氣清除差遠了,早得很呢。色受想行識有五十種陰魔境界,有一種現前我們就以為得道了,怎麼叫著魔?我們以為這就是聖境、就是究竟、就是到家了,一這麼想就著魔了,很快就跟著它走了。這個危險比沒有學佛還可怕。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沒禪沒凈土,等著下地獄吧。這下萬劫與千生,輪迴下去,我們找個人能夠靠靠他,連個依賴都沒有了。你又沒有悟道,在理上沒有悟,在事上不肯修。既無定也無慧,全都沒有,而我們見惑思惑都沒有斷,我們雖然修了很多的善。我只要心善,不必信佛了。就跟人說我心善不必吃齋了。你要真心善的話,你忍心吃肉嗎?很簡單的一句話啊。許多人說我做善事就成了,這個做善事是有福報,但是報盡還變墮。有很多人大修行人既沒有悟道,而他自己還顧不了的時候,沒有了生死的時候,他妄想我要留在世間,我願意生生世世到世間來度眾生,這簡直是不自量力。他這輩子是做善事得很好,他下輩子生很好的地方,你就算生到天上。你們要知道在天上修一千年不如在世上修一年,為什麼?因為「荊棘叢中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我們在荊棘叢中立足易,滿地都是荊棘,我們在那兒倒站得很穩,為什麼?我們怕摔倒怕沒有地方立足,我們挑個地方立腳,於是這個娑婆世界才讓我們修行。太好的時候,月明簾下轉身難。我們看到月明見清的環境,很少想要回家看看的。轉身是很難的,生在大富大貴人間樣樣如意,沒辦法修行了。所以有些人說和尚們,出家人,還得是好和尚,這些人不好好修,跟梁武帝似的,凈做些善事了,自己沒修往生、也沒修行見性。他說第三輩子恐怕就要變牛變馬了。為什麼?因為他這輩子修得很好,下一輩子他一定是富貴雙全。當他富貴雙全的時候,把一切都忘記了,享盡人間富貴。他的所得比他付出高出多少,做大官得厚俸,下輩子幹什麼?還債,做牛做馬再還債。假如再做了惡事,更不得了,那就下地獄吧。即使升了天堂,天上五衰一發生,自己又墮落下來了。這麼樣萬劫與千生,不停的輪迴。所以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這個永明延壽禪師提出四個偈子以後,他認為禪宗雖然不錯,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夠可以從此大悟的。真正穩當的是要有禪有凈土。這個有禪不是會幾個公案,把指月錄的故事說一說,我能夠參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不是參幾個話頭就有叫有禪,是你自己真正了解了,真正見到本來面目,即使如此都不妥當。所以他認為禪宗雖然高明但不是一般人所能夠達到所謂大徹大悟的境界,但是凈土修修修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就到了禪的境界,凈土的極致就是禪。密宗也是這樣,密宗到第四關也是禪宗,到了無修瑜珈也是禪宗。禪是很高明,但是你怎麼達到禪的最高明的境界中去。我們不是上上根器的人,所以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好好地修。禪宗呢,修禪的時候必須要起疑心,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是修凈土怎麼樣?要信,只能夠信,信了還不成,信了還得要發願,發了願還不成,還得例行。所以信願行是凈土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你說,哦,我現在信佛,還差得很遠,還必須要發願。雖然信為道元功德母,這是一切的根本。彌陀經佛一再說如此甚深難信之法,一再叮嚀,汝等皆當信受我與,一再地說,因為這本經非常難信。所以釋迦牟尼才發大慈悲,一再讓我們信信信。這是凈土宗為什麼釋迦牟尼這麼一再地叮嚀,一再地囑咐。因為這是很難的事情,不但他說出這部經來很難,我們信這部經都很難。開頭我就給諸位講我個人的故事。這個呢,你信了以後必須發願,我只是念念佛就成了,要發願生彼國。到了彼國,與諸上善人一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諸佛護念。而且永遠不會退轉,這都是經里許我們的。我們很容易知道,可是很難行。諸位不用說理一心亂,就算事一心不亂,十念一個妄念都沒有,易學難功啊,好難好難啊,非常地難啊。同時釋迦牟尼也說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三樣都不能缺。所以這一門大家不要輕視,別看這麼容易,但是很難做到。因為執持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四字、六字都可以,可是我們能做到一心不亂太難太難了。我們談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有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所謂事一心不亂,我前一念後一念念念連續,中間沒有一點兒雜念。念到阿彌陀佛一念跟著一念,現在所有外頭的境相的一切東西,所謂念佛成片。能夠念到前念後念相續的,這叫事一心不亂。但是還有能念的人,有個所念的佛,能所沒有忘。你要念到什麼呢?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才達到理一心不亂。什麼叫念而無念?我念這句佛號,我要念多少萬遍,我今天要念多少,我要念佛,當我這個事一心不亂做到以後,更往前進,進到能念的、所念的跟念本身三際脫空。三際脫空的時候,你雖然念而沒有念,無能念之人、沒有所念的佛號,三際脫空,也沒有念的情義了,這叫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我雖然絲毫沒有念的情義了,但是這個念的佛號歷歷分明,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話,這是理一心不亂。真正達到理一心不亂,這是最高禪的境界。那麼這個是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的分別。我們念佛是念出聲,大聲,或者小聲,或者金剛念或默念,最要緊的你寧可心念口不念,絕不可口念心不念。有許多人撥著念珠,嘴裡叨嘮叨嘮的,他沒有念佛,從他眼神就可以看出來沒有念佛。真正念佛的人可以不出聲,這六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心裡、耳朵里、六根里、完全沒有任何雜念。能夠把這種念佛境界延續又延續,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只能說有不可思議功德。這個功德被十方十億諸佛所稱讚。這個功德不是六度的功得,這個功德是我下了什麼功夫我有什麼所得。普通所說的捐錢齋僧印經,這不是功得,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真正的功得是我怎麼做,我自己有所得,這正是維摩詰說的功不旁捐,用一分功,有一分得。佛絕對不騙你。這個既然不可思議,我們沒法說,也沒法想,也沒法從釋迦牟尼那兒得到,也沒法從過往的大德知道。只知道多少凈土宗的大德們,能夠念一個佛,一個佛出來、一個光出來等等記載,而且可以真正的可以了脫生死。但是這個功夫絕不是一天兩天得來的,不是今天幾萬遍就行的。寧可一句念得完全無念,頂過亂七八糟的念一大串。所以諸位要念佛就靜下心來,準備什麼都不管,我就念一聲,把這一聲加兩聲,然後加三聲慢慢的習慣,習慣以後只有自己親證才能知道。我是發現任何咒語都有效力,但是再也沒有阿彌陀佛能夠平息(不是壓)你的貪嗔痴。當你嗔念一起,這一句話要趕出去,怒氣要發出來,只要阿彌陀佛四個字,完全沒有了,就像汽球一針紮下來了,完全破了。這是很小很小的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諸位念佛,寧可心裡頭默念,不要念給人家聽,或者是拿著個念珠,好像走到哪兒都在念,這是給人看的,這個騙不了佛的。我們知道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兩位菩薩都現過身。觀世音菩薩是古佛,為了幫助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現菩薩身。釋迦牟尼都說過,這兩位菩薩幫助釋迦牟尼弘法完了以後,都是要到極樂世界去,是阿彌陀的左右手。阿彌陀三個字意思是無量。那麼在阿彌陀經里,釋迦牟尼問舍利子何故彼佛號阿彌陀?彼佛有無量光(遍十方的),彼佛壽命及其人命無量無邊阿僧祗劫(這是說時間的),所以我們習慣把他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什麼叫量和無量?量是可以數的,世界現在有四十億人口,都可以數出來,就是幾兆都可以數出來。但是無量的話,數不出來,沒有限制。這是說無量大或者無量小。我們腦袋一談量就是兩個東西,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空間呢無量光,時間呢無量壽。好比說,我們現在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要走十萬億佛土,怎麼走法?要走多少光年。所以無量代表在我們腦子裡的數目,這是一個沒辦法計算的,既然說沒辦法計算,而我們這個有限的腦子裡計算的不是距離就是時間,所以距離沒法算無量光,時間沒法算無量壽。而他的左右輔,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大智大利。雖然阿彌陀佛的本體自己那麼樣的大願,包含所有,無所不包,遍法界都在他的佛土裡。但是這一個佛土你不能起形,不能起用的話,沒有用處,他是他,我們是我們。所以他的左右兩個輔佐的,一個是必須要大慈大悲,還要大智大利。觀世音菩薩我們給擺在左邊了,實際是在右邊。所以我們真要學佛的話,必須要修行菩薩願。什麼叫菩薩願?菩提薩多,就是說我上求佛法,下度眾生,上求佛法,大智大利,下求眾生,大慈大悲。兩樣都具足,才是行菩薩大願,否則是自了漢,要不然只是世間的善人而已,不能稱為菩薩。這一個西方三聖所代表的,我們默念,觀想,禮拜他們的時候,我們禮拜什麼?禮拜這個無窮盡的大願,是大慈大悲,是上根中根下根三根普被。我們不要說這只是為最愚蠢的、沒有知識的人立的法門。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能不能做到?假設連事一心不亂都做不到,我們談什麼禪定啊?禪定都沒有的話還上哪兒去找什麼智慧,般若從哪兒生起啊。由定才能生慧,能夠定慧等持這才是真正修行。假設人都在散亂中間我們怎麼能說我們得了禪功呢,這不可能的。提倡凈土的這些古來的大德們,對於阿彌陀經的疏鈔,不得了啊!那個見解之高明,自己的證量之豐富都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所以古時候的大禪師們常常到了最後自己都由禪入凈,好比說最有名的當然如永明延壽禪師,憨山、虛雲,印光,這一些有見地、有證量的人都是由禪入凈,都勸人家老實念佛。由禪入凈,因為禪是在理上的,凈是在事上的。這個理跟事都不能偏廢。假設我專門執理,佛理我懂了,那些事情不要管了,這就好像什麼呢?好像銀行里數鈔票的小姐們,天天過手的是千千萬萬都是人家的鈔票,不屬於她自己。我們把佛法說得天花亂墜,你說的是人家的佛法,不是你自己的。假設我們說沒有關係了,我現在就老老實實念佛修行,執著事,也不管理了,這也不成。這就像小孩兒念古人的聖賢書一樣的,琅琅上口,背得很好,但是裡頭是什麼,你完全不知道。必須理事兩下都兼顧。所以大德讓我們禪凈雙修,禪是明理,凈是明事,禪跟凈雙修的結果是理事相融,理事融合在一起。假設有理無事的話,就像永明延壽禪師說的,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假設有凈沒有禪,就像小孩背書,好比說我小時候沒經過初小,完全在家背古書,當時就是生吞活剝整個的咽下去,可是等到後來,慢慢到自己有了智慧、知識擴充了以後,這些東西可以活用了。我們現在不大明白為什麼要念佛。假設我們能了解這個道理,當然很好,假設不能了解,我們也不能說等我理上全明白了再來念佛。現在就學啟蒙的兒童,我就背好了,老老實實的念佛。我念一句佛號,作個老實人,作個笨人,每個字聽到耳朵里想在心裡,沒有其他什麼事情,就這六個字就把它站住,這樣的話慢慢到最後也可以了解是什麼東西。事跟理,說實在的天下沒有沒有理的事,說這件事發生了裡頭沒有理,不可能的。凡是事,後面都有個理的,只是我們不明白這個理。我的鼻子為什麼這麼長,我們為什麼變成人這些現象和事情,這後面都有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事一定要有理它才成為事,這個理呢假設專門只有一個理,如果沒有事來表彰,理沒有事不能夠顯出來。所以事跟理是相輔相承的。你就要知道理得到事才能顯。好比說我們上次講禪宗,禪倒是什麼?就拿參禪來說,參到悟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啊。見到了照舊還要悟後起修啊,修什麼啊?修凈土啊。所以說,最高根器的人明白了念佛的理知道無佛可念,這個大聰明人要是懂得佛法的話,知道無佛可念,可是在事上沒有一件事情不可念,所以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才叫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因為無念就是念,念就是無念。理已經明白了,讓事來顯明它,理就在這個事中間。因為怎麼樣呢?我們用這一聲佛號去除我們千千萬萬的妄念,這一個念佛這個念實際也是妄念,而這個妄念的功夫就是以毒攻毒,把所有的妄念都去除掉了,天底下有這麼便宜的事,就用這一個東西把妄念全都斬斷了,這是了不起啊。尤其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理上能夠明白,不可以廢事。高處著眼,低處著手。絕不可以眼高手低,一事無成。理事雙修,什麼叫菩薩?菩薩悟道但是不成佛,眾生不度盡他不成佛,這是多大的妄念啊,但是也就是這樣,才叫理事雙修。修凈土有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但是這個觀無量壽經可以看看,想想,但是用觀的方法很不容易上路,一觀想,又是落日,又是琉璃,又是水,又是亭台,這些東西,我們跟著妄念就走了,很難觀得成。這種觀想有點近似密宗,密宗結手印持咒觀想,這力量是大得不得了。這時候密宗的危險就是觀什麼也好,觀字也好,效力非常快,但是弊病非常深,所以修密如蛇在竹,不上則墮。而凈土宗是旁出,不要一節一節往上爬,你咬個洞就出來了。我們知道為什麼從慧遠以來教我們持名?這是便捷小道中間的小道,就四個字或六個字,便捷到無以附加了。所以有人說富密宗,窮凈土。密宗要很有錢才能修得了密,凈土就是有口有心就可以了。我們用一聲佛號排除了千萬的妄念。雖然念佛也是妄念,但是等我們到達究竟了以後,妄是哪來的,是不是法界之外還有個妄念的東西啊?沒有!所以佛法了不起,跟其他宗教不能比的。其他宗教都是對立的,有神就有魔,有天堂就有地獄,都是對立的,但是佛法盡虛空遍法界六道輪迴也都在法界中。妄念哪來的?也是真起的,就好像水上的波浪一樣的,波浪離開水就沒有波浪,妄念離開真念沒有妄念,妄念是從真如起來的,等到波浪回到水裡上哪找波浪。等到妄念回歸到真如本體,等到真正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真正了解了真如本體,上哪兒去找妄念。妄念都沒有了,念佛的這一念也是妄念,真正達到無佛可念,無念可念。我們知道在煩惱之外沒有菩提,也不是說我們凡夫沒了菩提了,我們要發菩提心,怎麼發?從裡頭發。諸佛菩薩以我們的心為心,為什麼極樂世界金沙布地,以七寶延飾之,這都是我們要的東西,我們喜歡的寶貝。我們喜歡鮮花,晝夜六時都在掉,我們喜歡旅行,各以妙法供養十方他方諸佛。所以阿彌陀佛整個極樂世界都是我們喜歡的、要的東西,我們要吃,也是想吃什麼有什麼。佛菩薩是以眾生心為佛菩薩心,我們有這個心,有就佛菩薩。極樂世界知道沒有一個法不是虛幻的,就是在這一心。能了悟這個自心的話,所以說隨其心凈即佛土凈。怎麼理解?好比說我這個人沒有畸心,我看每個人都是好人,假如我有畸心,人家對我多好,我都要懷疑懷疑,天底下都是穢土。佛菩薩之所以佛菩薩,是因為我們才有佛菩薩,當我們都成了佛以後,就沒有佛菩薩了。這個妄念也是就是真如發起來的,所謂的無明從哪出來的?從真如本性起來的。能夠了到這樣,我們才能達到那個境界,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儘是菩提。而這個境界要很高的很高的修持才能看到這樣。所以當釋迦牟尼看這個穢土這麼樣染污,他拿手一按,海印發光,立刻變成極樂凈土。所以這個經不只是度我們凡夫,給我們捷徑中的捷徑,讓我們往生極樂。也是給小乘的鼓勵,我們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祗劫,就可以不退轉,就可以為諸佛所護念不退轉,不只引我們凡夫,連二乘也都吸引過來,因為他們怕這個染污的世界,絕對不再來了。只是告訴你有這麼個地方,有這麼個佛,阿彌陀經凈土是絕對講有的,而在有中間修空。當你沒有修到空的時候,你可以知道一切惟心造,我要什麼有什麼。所以釋迦牟尼給說這部經,說得完全沒說理,只是說這個地方有多好,多好,你們趕緊願意往生這個地方去。所以這是一個難信之法啊,太難信了。但是這個難信之法,我們知道不但讓我們凡夫得到可靠的歸宿,連二乘還有這個障礙很多的修行人都可以給他們指示一條路,這條路是最穩當、最方便、最簡單的一條路。釋迦牟尼一直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與,你們要相信我所說的,好可憐啊,一再的叮囑,就怕我們不信,可我們是真不信。那麼到了最後,說連諸佛菩薩也在誇獎我,我不但在娑婆世界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行這麼難的事情,為諸眾生說是一切難信之法。難信啊,我說了,你們不信,這是行難事啊,這是最困難的。釋迦牟尼是這麼說的,我們再看看歷史上有多少人,不要談這些古來凈土宗的大德們。我想諸位一定聽到過某某老太太臨終時候怎麼知道她要走了,走得時候多麼安詳。這些老太太不懂佛法,不懂佛理,就老老實實念佛。於是到她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眾聖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我們顛倒就是正的當反的,我們把這些都當成真實的,不知道這些是虛幻的,覺得這些永遠可以保持的,覺得我們肉體永遠不會死、不會壞、不會老的,都是顛倒以。我們不知道諸形無常,諸法無我。因為不知道這些東西,整天在顛倒夢想里打滾。假如我們知道這樣的話,於是有這麼多的利,釋迦牟尼一再說我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說了這部經。我們為什麼不試試呢?可是諸位不要在臨終的時候再試啊,不用說臨終的時候,諸位都生過病吧,哼啊的,什麼佛菩薩都沒有了,所以要習慣。從現在起沒事就念佛,坐車走路都可以念,人家不知道你幹什麼,你就是有點傻傻的就是了。所以千萬不可以到臨命終時再念,那時候用不上力氣。我有個朋友,平常時候常常和我談談佛法,後來他得了cancer,很痛苦,我把一卷錄音帶拿過去,放給他聽。不到一分鐘他就皺著眉頭說關掉它。其實那個好聽極了,就是很好聽的佛號,到臨終聽佛號都聽不進去,好難好難啊。那我們假設要修的話,我們就先從我們日常行為起。好比說我這個失意的事情發生了,唉呀,這個心情不安定極了,你們試試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一念就平息下去了。我們要生氣的時候怒氣衝天的時候,試試南無阿彌陀佛化掉了。先在日常生活中著力,然後只要自己閑下來就記起來就趕緊想著它,想著它就念幾聲,看能延續多久,在這裡頭你們會發現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也是佛經理說的。那麼是不是人人真正都可以往生呢?於是就爭一個問題,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呢。我剛才提起陳健民先生,他提倡消業往生,於是印光大師的崇拜者凈土法門的群起而攻之,怎麼可以違反印光大師的說法呢,說消業往生呢,在台灣引起不大不小的風波。後來人家讓我評判,我說我實在沒怎麼好好修。同時我也不大知道,但是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呢,就是說帶業往生也可以,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幾乎什麼人都可以去,只要你願意去他就接受。那麼我們怎麼能夠說消業呢,不可能消業。所以說帶業往生我也贊成。但是呢,阿彌陀經里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的天哪,善根你必須有高智慧,福德你必須做了很多的好的事情,因緣還得有好好的人教你。明白這個凈土宗,這三樣都不有缺,不可以少啊,還得要多多的才能往生彼國。這樣的話,我們怎麼能帶著忤逆業去往生呢。於是大家又爭,說這不是消業,這不是說帶業,是帶惑,惑這不用說了。有幾個人不帶著惑走啊,到了八地九地,你把無明惑塵沙惑去掉了才叫沒有惑。我們要修到什麼時候才能斷見惑才能思惑,有幾個人做得到,這不是帶惑還是帶業的問題。不管怎麼樣呢,有一個東西我們必須要注意,假設說帶業消業是護照的話,業力要是護照的話,偷渡也可能留下來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我們修了一輩子凈土,結果我們帶著一大堆業,到最後阿彌陀佛說你怎麼沒帶護照,不準入境,遣送回來我們就又六道輪迴了,很危險的。我們至少至少重業不要帶著。那麼重業不帶,至少至少十惡不要做,殺盜淫,貪嗔痴,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十惡不要做。盡量少做,不能夠的話,要防範一點,盡量取消一點兒。雖然阿彌陀佛非常慈悲,地獄惡鬼畜牲都在我的國土中,那麼只有一種人,忤逆的人都可以往生。但是忤逆的人不相信正法,不相信阿彌陀佛可以讓你往生,那我就沒法辦了,這是阿彌陀佛說的。不管怎麼樣呢,我們為求安全,至少我們到那兒去以後,自己沒有覺得一身髒得不得了。到那兒以後我們是蓮花化生,我們的業力拿什麼船帶著呢,是不是?咱們要慈航普度的話,雖然慈航普度,但是太重的業船也要沉的,載不動我們呢。我們在行為的方面盡量少做,頭一個殺業要少,這是最重要的。殺業少,不是說不是為我殺的,所以我可以。我們殺業太重了太重太重了,大家到了無肉不飽的地步了。我想將來回頭來看看我們現在的人類,覺得我們實在很殘酷,很野蠻。能夠把這些動物的屍體掛在那兒一刀一刀的割下來飽我們的肚子。更不可原諒的是我們拿別人的性命來作我們的娛樂。好比釣魚,打獵,不是為生活,漁夫還可以原諒,但是業也夠重的。這些動物多疼啊,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頭一個少造殺業。許多人攻擊一貫道,我說不要理它,但是有一樣讚歎他們的百分之五十都是吃素的。這一點佛門中人應好好警惕。我們知道無論是帶業也好消業也好,業少作是最要緊的。學佛最讓我們生警惕心的,知道佛法完全重因果,假設我們不看重因果的話,我們不是在學佛,也不懂得佛法。佛法說來說去就是因果,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在作者是。所以這個心非常要緊,這個心過去已經造的,是我們的結屎,我們盡量把它擦乾淨,這叫修行。還沒有造的業盡量少造。我們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個心你要不作佛,這個心就不是佛。雖然說心佛眾生無二,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佛,釋迦牟尼悟道後,說眾生皆已成佛,這是我們稱性得佛,我們沒有真正成佛。這就好比說一面鏡子,我們都是這面鏡子,轉第八識成圓鏡智,這個鏡子什麼人來我照什麼樣子,來千千萬萬人我就照千千萬萬像,但是鏡子本身沒有動,這叫大圓鏡智。我們人人都有這面鏡子,但是我們的這面鏡子是塵封垢蔽,根本照不著人,連我們自己都照不到。我們整天就在那兒稀里糊塗的過下去,當我們在活下去的時候,我們不說只要我這個心有佛,我就是佛,反正我早晚成佛。你早晚成佛,你已經是佛,但是你不是佛,因為你這個心沒有作佛。所以真正無量壽經很要緊的是,是心作佛,是心才是佛。我們要做什麼就是什麼。所以釋迦牟尼告訴我們所說的極樂世界的境界都是我們這個心造成的。有沒有?有,這些都我們這個心造出來的。我們要什麼有什麼,桌椅板凳都是我們要的,我們要電視就做了電視。只要作佛,這個心就是佛。所以無極子有首偈子,動靜理俱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我們都研究佛法,淺近的佛法容易懂大家都知道,法界包含所有的虛空所有的時間,這些都在法界中間。那麼一動一靜都是佛法,理上都對,遇見事怎麼樣?行動也好,不行動也好,一動就錯,起心動念就錯。我們自己以為自己學佛,佛法懂得很多,我念了很多佛,拜了很多佛,我大概可以往生了。名利權情現前的話,我們糊裡糊塗的就跟著走了,失之毫釐,繆以千里,根本不知道回家。我們被貪嗔引走了,這一引走的話,是痴於無明啊。我們這一天中間不知道被貪嗔痴引走多少次,我們真正能夠明白,了了分明而自己做得了主的時間沒有多少。明明白白我作自己的主人翁,我能夠做得到嗎?這樣就是背覺和塵,被事情和物和情引走了,只有一條路,六道輪迴。我們一天在六道中不知道多少次。所以無論在坐的年輕也好,上了歲數也好,釋迦牟尼曾經告訴阿難,他抓起一把土來問阿難,我手中的土和大地的土哪個多?阿難說,當然是手中的土少啊,沒法比啊。釋迦牟尼說我們在六道中輪迴得人身如掌中土,下三道如大地塵,人身難得啊,佛法難聞。所以千萬不要自己以為還很年輕,慢慢來,忙得時候丟開,閑得時候修修,等到死了就完了。歲數大了也不要自暴自棄,我已經老了下輩子再來,下輩子不知道閣下到什麼地方去了。我這輩子作人,生長在這個國度中而且接近了佛法,這是掌中土,這個機會太難得了,過了這一生下生不知道變什麼了。假設我們把這個記住了的話,釋迦牟尼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徑中之徑,小道中的小道,即使是為了好奇,為什麼不試試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一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一0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七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二七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0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