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增壹阿含經》學記(十九)

《增壹阿含經》學記能海上師撰(連載)

增一阿含經學記五十卷  五十二品  苻秦三藏曇摩難提譯  比丘能海學抄及記

  卷十八

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  第一經至第四經(合論)  佛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有情皆依行住,一切善法不放逸尊。所謂善法者何,佛言,諸善者三十七道品是也。此之道品亦名道具,亦名助道法,亦名道支。道之共相也,總為戒定慧,分為三十七支。此道品具全,則無學果成。  然此三十七法依何法成耶,依不放逸成。是故初經喻之為地,第二經喻如轉輪王,第三經喻如月光,第四經喻如天華天上人中婆師華最為第一,此四喻皆顯不放逸之功德作用也。複次如何不放逸,四事無放逸,即四意斷,有稱四正勤、四正勝。四正勤者依道行中說,四正勝者,依果究竟說。四意斷者,初修入手之法也,出定入定,分別覺觀,於斷修中斷離放逸。  佛告比丘,修四意斷,多修四意斷,云何為四。  1、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弊者,五蓋。惡法者,欲也,及諸不善法。學令知,決心遠離。  2、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此方便者何耶,別解脫戒也,除此別無殊勝方便。  3、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善法者,五法蘊及三十七道品也。  4、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而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於此道品次第中間有得,應當廣學深知,法相義趣,學不忘失,修行具足本末境行果道。  莊嚴論頌雲。  若生、若滅、等 真如、與正智  智、行、等無二 方便善巧深  若生者,應生之善法,未生已生者,令生及增長。  若滅者,應斷之惡法,未生已生者,令不生及令斷。  此應生應滅之法,如實了知其相,能依法隨行,名曰真如或說如真、如如。  於此應生應滅如真隨行之知,名曰正智。  如是應生應滅如真之智,與萬行上所作平等,謂知即能行,行合符知。無二者,雙運也,同時作用齊彰,智行不二。  如是等方便善巧要在深修多修。阿毗達摩,凈慧隨行。  此之八法,是入大般若之門路,是進入三十七道品之首先次第方便,乃至修無放逸行之總相別相具足之隨行法也。  複次若能精此法,佛說猶如大地,定能生育長養一切善法;此修行中能得自在、隨心所欲,如轉輪王;發生智光,如眾星中月;出生最勝心志猶如天華,功德難言。佛以喻顯,智人善思念之。  複次修行初中後時多有中斷,中斷最發生多由放逸。放者不守道心,逸者隨境安逸,忘失正念,雖久修之人亦復難免,疲厭之時,更易放逸。是故此經再再四返重申教誡,當體佛慈心悲憫弟子之仁懷,修四意斷決定堅固以報佛恩,勿作放逸。  第五經  前之四經皆教無放逸行。今此經中明無放逸行之要點,在識明暗,是入修初中後之智慧眼目。得此眼目則能分別是道非道,亦了如何行道,分清善惡、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不入邪途乃能斷修得果。究竟了知明無明法,去暗存明,是始終修行之要點。此若不知,知而不決定,雖說修行,是煮砂成飯、終不飽。  經中佛說,善惡分明則不生邪見、不造邪業,復能正信好施、因果法爾,必生善處、不墮惡處,反此必墮。又雖然此理明白,必經事妨考驗,在定出定,遇事逢緣,皆能覺觀善惡、是處非處,近善去惡決定,名為識道、大膽修行。行者多讀經文四種人分別,深刻成念不可放逸。  第六經  此品前四經教行人不放逸為善法至尊之道。第五經令識明暗、善惡決定、成就正見。此下經五多以事顯理,指示無常根本之教義。學者細心廣學分別,則於佛法得其門而入也。  經敘阿難尊者以手按如來足,白言今如來身皮肉已緩,不如本故。佛言若應病眾生為病所困,應死眾生為死所逼,今日如來,年已衰微,年過八十。是時阿難聞此語已,悲泣哽咽,不能自勝,並作是語咄嗟老至、乃至於斯。  複次阿難隨佛入城乞食,見波斯匿王舊故棄車,昔時精妙,今日敗壞,不堪復用。人亦當死,百年有盡。  佛受波斯匿王供,食已說法。王問世尊金剛之體,亦當有老死病乎。佛言不無,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凈,母名摩耶,出輪王種。略偈雲。  豪族種剎利 都不觀尊卑  諸佛尚不免 況復余凡俗  此言色身有生滅,智身無老死,色身有壽限,悲心壽無量。  佛還精舍告諸比丘,有四法世人所愛,有四法人所不愛。  1、少壯  2、無病  3、壽命世人所愛  4、恩愛集聚    1、少壯,有老病死在後  2、無病,有病命終後  3、壽命,後有命終此四人所不愛  4、恩愛聚,終當別離    佛言若不知此,便受世間迴轉(一支眼,只看半邊)。  複次佛言,我有四法,所謂賢聖戒、定、慧、解脫,能斷生死根。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愛別離無常之變,當求涅槃永寂。經雲是故諸比丘當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第七經  波斯匿王母命過,有智臣設事去王悲憂。王見世尊問曰,人死可以象馬車乘、金銀珍寶、奴婢僕從、城郭國界、人民之屬,贖母命否。  佛言一切眾生皆歸於死,一切變易之法,欲令不變易者,終不有此事。人身之法猶如雪團、亦如土坯要當歸壞不可久保,亦如野馬*幻化虛偽不真,亦如空拳、以誑小兒。大王當知,有四大法,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亦不可以言語、咒術、草藥、符書,所可除去。四大法者,1老、2病、3死、4有常之物歸於無常。有此四法,不可障護,非力能伏,以四山為喻,誡王以法治化,非法者墮。世尊告曰,此法名為除愁憂之刺。  第八經  佛告四眾,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云何為四。  一切諸行皆悉無常。  一切諸行苦。  一切諸行無我。  涅槃休息。  我今證得,汝等比丘應知。  此是佛教根本法印,是法非法,一印便知。  第九經(四意斷品)  一切行無常 生者當有死 不生不復滅 此滅最第一  佛在羅閱城夏坐,舍利弗目揵連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命舍利弗為眾說法。  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我初受戒時,已經半月,得四辨才而作證,義理具足,乃至四禪、四等心、四意斷、四神足、四意止、四諦,有狐疑者,便來問我,今不問者,後勿有悔。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入城乞食,有執杖梵志遙見,各各相語,此沙門瞿曇弟子彼眾人中無出此人上者,我等盡共圍已,而取打殺之。爾時目揵連身遭打殺,極患疼痛,無力還至本國,乃以神足還至精舍,語舍利弗被打之事。舍利弗言,何不以神足而避之。答言,我本所造行,極為深重,要索自身受報,終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報。我今身體極疼,故來辭汝,取般涅槃。舍利弗言,汝得四神足,何不住世一劫。目連言我亦可住世一劫,但今世尊不久當取涅槃,我不忍見,故我欲先取涅槃。舍利弗言,汝今小停,我當先取滅度。即至佛所白佛。  佛言何故不住壽一劫,乃至名德善念佛事乃至四不思議事。於是尊者三請,佛許。是時,經:舍利弗白世尊言,我躬自從世尊聞,躬自承受,眾生之類壽命極短,極壽不過百歲,以眾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若當如來住壽一劫者,我當亦住壽一劫。世尊告曰,如舍利弗言,以眾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然復此事亦不可論,乃舉德善念如來事。又曰,然復眾生不能知如來壽命長短,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四者謂世間、眾生、龍宮、佛土境界皆不可思議(詳苦樂品第六經)。尊者即於佛前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乃至次第至滅盡定,又復返次至於初禪,復由初禪至第四禪。起已,告諸比丘,此名師子奮迅三昧,乃至告大眾言,如來出世,甚難希有,人身難得,當滅永盡涅槃。復重宣四法印,安慰大眾,即回自舍,而欲般涅槃。  爾時諸天來此供養。般涅槃已,收取捨利。沙彌以舍利陳佛,佛命起塔供養。佛問阿難,舍利弗於五法蘊身中,以何身而般涅槃。阿難答言以教化說法無厭足,故而般涅槃(此當注意)。  佛命阿難授舍利在世尊手,告諸比丘,此是舍利弗比丘舍利,智慧聰明高才大智,若干種智,智不可窮,智無涯底,有疾迅之智,有輕便之智,有利機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審諦之智。少欲知足,樂閑靜處,有勇猛之意,所為不亂,無怯弱心,能有所忍,除去惡法,體性柔和,不好鬥訟,恆修精進,行於三昧,習智慧,念解脫,修行解脫所見身。爾時尊者目連欲取滅度,請於世尊,世尊默然不報,即禮佛足退回精舍,入諸禪定,如舍利弗,顯示種種神變,返複次第而後滅度。諸天供養,如來讚歎,命起塔廟供養舍利。  佛言轉輪聖王以十善教民應起塔,如來弟子漏盡羅漢、諸辟支佛、及佛如來應起塔供養。  

尊者婆迦黎身得重患,以刀自刺。死時心念佛說善惡之法,又復思維五盛陰,此是色、色集、色滅盡,受想行識亦復滅盡,思維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於有漏心得解脫,入於無餘涅槃。  爾時弊魔波旬欲求尊者神識所在,四方求之不得。  世尊引率大眾至彼精舍,告諸比丘,頗聞舍中有大聲乎,又有光怪。諸比丘對曰,如是已見。佛言此是波旬欲知婆迦黎神識所在,然不可得,彼族姓子已般涅槃,當作如是持。佛言我弟子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臨自刺時,思維如來功德,舍壽之日思維五盛陰、苦集滅盡,思已,諸有集法,皆悉滅盡,而般涅槃也。  此品總說者。  總此十經之意者,無放逸、識明暗、解無常、信解堅固、歡喜向佛,是見道前後中間行法之要,於沉退時更須留心向上。十經分說者。前四經佛以大地、輪王、星月、天華,喻顯一切善法以不放逸為尊。  第五經。向何處不放逸者,向明處不放逸,先識明暗,初步不錯,最後不錯。  第六經者。入道修行識知世間無常,是根本智見。依此勤不放逸成道快速,此經應多讀誦作用大。  第七經。王母命終,正以事顯諸行無常,人生如是也。  第八經。佛說四法印,更加決定智見。能善修者,得解諸行無常等法印即成無師智。  第九經。二尊者涅槃,事境法意,甚深甚廣,難於贊說。應多誦讀經文,能識因果,開智見,消除難除之習氣,起大不放逸,尤其加持冥感有不可思之力也。佛更注重法化教人而般涅槃即是無住涅槃。大目揵連事顯明因果業報不可以虛空而代受報自作自受故。  第十經者。婆迦黎滅度事顯隨信行人以信入道之法,後經事實,轉為隨法行,解知四諦,念佛功德,漏盡涅槃,不入魔道。怪光及大聲皆魔所作。佛示應知。  以上四意斷品竟  *野馬:修行道地經卷四云:「從久遠來四大悉空反謂我所……及若沙地日中炎盛,或有賈客失眾伴輩,獨在後行上無傘蓋,足下無履體面汗出,唇口燋乾熱炙身體,張口吐舌劣極甚渴,四顧望視其心迷惑。遙見野馬意為是水,謂為不遠似如水波,其邊生樹若干種類,鳧雁鴛鴦皆游其中,我當至彼自投坑底,復出除身垢熱,及諸劇渴疲極得解。爾時彼人念是已後,儘力馳走趣於野馬……遂復進前日轉晚暮,時向欲涼不見野馬,無有此水心即覺之,是熱盛炎之所作耳,吾用渴極遙見野馬反謂是水。」    

(摘自多寶講寺通訊總第九十二期)

推薦閱讀: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十二選 第二選

TAG: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