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書生報國
【文藝品評】
中國傳統文人都很關注天下事。比如,晚明東林黨人要救「王學之末流」,因為王陽明的學術到了晚明以後就不行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就痛定思痛,要來重新研究整個中國文化史,要發現中國文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清兵南侵的時候,黃宗羲在山上帶兵打仗,打敗了,就將老師留下的書「盡讀之」。他寫出了《明夷待訪錄》,認為國家雖然已經滅亡了,但聖人還是會出現,國家還是會重新興盛起來。顧炎武當年寫《日知錄》就是為以後的聖人立法。顧炎武有一個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就是中國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文化,民族的興亡,匹夫也是有責任的。那個時期,存在一部分持有這樣想法的文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便是其中之一。
王夫之的「知」與「行」尤為堅定與執著。他與黃宗羲和顧炎武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但他對後世的影響,甚至超越了黃、顧二人。他是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湖湘文化的源頭之一,有「東方的黑格爾」之稱。王夫之生於亂世,有著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情結」。他盼望自己能報效祖國於疆場,雖九死亦不悔。他是一個韌勁十足的人,渴望在亂世中建功立業;他是一個有血性的人,敢於為了信仰而自我犧牲;他還是一個剛性的人,敢於為了國家利益而剛正不阿、疾惡如仇。這樣的人,做文,必做驚世之文;做人,誓做「至剛」之人。當然,他也有著傳統知識分子的弱點,即遇到人生抉擇,他會十分糾結,小心謹慎,反覆思考、斟酌,生怕有所閃失。他也因此失去一些機會。
聶茂創作的《天地行人:王夫之傳》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脈絡,展示了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突出「上馬殺敵,下馬讀書」的英雄情結;二是著力塑造「辨忠奸,明是非,知去就」的剛毅個性;三是發掘人性的閃光和高貴的人格力量;四是彰顯「書生報國,信仰至上」的理想情懷。
讀完這本傳記,我的一個突出感受是:作者把歷史與傳統引向現代,引向人性深處,以現代意識進行文化與人性的雙重觀照,從中獲取個性化的感悟,並以平等姿態與歷史對話。
例如,書中寫王夫之與夏汝弼被困湘鄉山中,陰雨綿綿,前途渺茫之際,王夫之問夏汝弼是否「後悔」了。夏汝弼慷然作答:從不後悔。又說:「其實『報國』不難,亦非日日張口『報國』,更非得侍奉君王或奔赴疆場殺敵立功才算『報國』。吾從不認為,世上有一既成之路,曰『報國路』!吾輩在路上,在途中,時刻為君想為國想為民想,此番所為,即為『報國』!雖此路十分艱辛兇險,亦正是吾輩依憑內心驅使努力前行之動力所在!」王夫之聽後十分感動,從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簡言之,這種寫作是在參考史學界、文學界等同行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從文本到文本的複製。文本的細節和故事的動力都源自王夫之一生的艱難跋涉,作者恰到好處地將天下、國家、民族之巨型語言,與個人、家庭、親情之小寫話語「糅合」起來,使文本的精神空間大大擴充和延伸,使讀者在學到知識、了解歷史、提高認識和得到激勵的同時,獲得一種「別樣風味」的閱讀快感,這是當前傳記文學創作的新收穫。
推薦閱讀:
※在宋明理学中道和性是一致的,王船山却说“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到底有什么用意?
※對王夫之的著作和思想感興趣,應該從哪本書讀起?
※王夫之哲學淺窺(一)
※我頂頂頂「於詩不足,於史有餘」-----王夫之評杜甫(轉帖)
TAG:王夫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