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堂1:漢字是怎麼產生的
鳥語花香香書館歡迎您 |
書法課堂1:漢字是怎麼產生的
漢字遍佈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學生要用它考試、做作業,家長要用它發簡訊、上網聊天,成千上萬的漢字充分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實現了人與人交流的目的。大家想過沒有,這些漢字是哪來的呢? 大家或許已經在學校里聽老師講過,在課外書上看到過,人是從一種叫類人猿的猴子進化過來的。200萬年前,人類跟其它猴子一樣生活在樹上,靠摘野果填肚子。後來,人類不再滿足於樹枝間那狹小的範圍,除了吃野果還想吃肉,就跳下枝頭來到地面,與虎狼蛇蟲為伴。跟大大小小的動物相比,人沒有鋒利的爪牙,沒有翱翔的翅膀,下水游泳,遠不如魚蝦;撒腿奔跑,追不上兔子。為了抗拒猛獸的襲擊,為了捕獲獵物,人類就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個團體,遇見老虎,紛紛拿起石塊、木棍,至少能把老虎趕跑;發現兔子,一起前截後堵,捕獲的把握更大。那麼,誰到前面截,誰在後面堵呢?這就需要分工、指揮,需要協商、交流。漸漸地,人類特有的語言就產生了,遠遠要比狗子的「汪汪」聲豐富得多。 俗話說,團結力量大。一個團體的人數越多越好,龐大的團體稱之為氏族,氏族的首領叫酋長。每天早晨,酋長都要發號施令,把全體成員分成若干小組,第一小組上山打獵,第二小組下水捕魚,第三小組留在家裡帶孩子……天黑時分,外出的人陸續回來了,收穫真不小,大的有麋鹿,小的有松鼠,蝦子還有三五斤呢。總不能誰逮到的就歸誰吃吧?也不能今天逮到的當天必須吃完吧?功勞分大小,余貨須記賬。於是人們找來一根根繩子,分別代表各人的「賬本」,你捉住了一頭牛,就在你的繩子上系一個大疙瘩,他撈到了一條魚,就在他的繩子上系一個小疙瘩——這就是結繩記事法。當年的繩子是用草搓成的,風吹太陽曬,或者沾了水,容易爛掉。很快人類就想出另一個辦法,在木頭上刻痕線,根據痕線的粗細、長短、數量標記勞動成果的價值與多少——這就是契刻記事法。 契刻記事法當然比結繩記事法先進多了,但記憶是有局限的,時間一長,誰還記得這些痕線代表什麼獵物呢?人類不得不考慮,去創造一些複雜的符號來標記各種動物的名字。在中華大地上,我們的祖先想到了畫動物的形象。這是為了幫助記憶,只要看到相關的圖形,意識到這是虎、那是狼就行了,沒必要把動物的眼睛、鼻子都畫出來,因此人們只畫動物的大致輪廓,突出某個特徵。為了便於交流、便於刻畫,在一個氏族裡,就某一個動物,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最簡單的圖畫符號。對漢字來說,也是最早的造字方法,稱之為象形法。當然,由此創造出來的文字,遠不止獵物的名稱,還有太陽、月亮、山川、草木,凡是用眼睛看得見的物體,都可以用象形法創造一個文字元號,將它標識出來。
上面列舉的象形文字,從左到右,第一行分別是:馬、虎、犬、象、鹿、羊、蠶、龜;第二行分別是:日、月、雨、電、山、水、禾、木。 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例如:「大」字,原來是像一個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狀,手足展開,就表示「大」的意思了。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象形字雖然起源最早,但數量卻最少。因為宇宙間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徵都造一個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畫不出來,即使畫得出,這種依樣畫葫蘆的造字法也太笨了。
隨著歲月的增長,人類的生活範圍越來越廣,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捕來的獵物,先是茹毛飲血,後是火烤水煮;吃不掉的獵物,秋冬里斬殺風乾,春夏時節就圈養起來,使大動物產出小動物。一粒種子隨意丟在泥土裡,第二年竟發芽、開花、結果了,人們有意這樣做,不再為打不到獵物挨餓了;生長出的棉花雖然不能吃,卻可以拉絲織布,裹在身上遠比葉草遮體暖和;把泥土結塊砌牆,再用蓑草蓋個頂,想住哪兒很自由,再也不必一大群人擠在山洞裡……牛羊怎麼養、穀物怎麼種、布怎麼織?房子怎麼砌?無數經驗需要交流和推廣,需要傳給兒子、傳給孫子,僅靠用嘴說是不行的,僅靠象形文字編排也不夠,人們迫切需要更多的文字表達夜晚、表達奔跑,即使提到某一物體,往往需要指明它的某個部位。 於是,我們的祖先在標識太陽的「日」字下面加一橫,成為「旦」字,用來表示早晨;在「刀」字左側加一點,成為「刃」字,用來表示刀鋒。畫一道橫線代表「一」, 畫兩道橫線代表「二」,畫一道向上彎的弧線,在上面加一點,代表「上」; 畫一道向下彎的弧線,在下面加一點,代表「下」。 先寫下框,再在上面寫一個叉,形成了「凶」,它最初的意思指陷阱。這種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稱之為指事法。 此外,人們還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例如以釀酒的瓦瓶「酉(yǒu)」和液體「水」組合起來,表示「酒」;把「口」和「鳥」組合起來表示鳥的叫聲,就有了「鳴」字;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就有了「解」字。這種造字方法就是會意法。 漢字發展到這一步,已經十分豐富了,但仍不能滿足表情達意的需要。比如地面上奔流的水,就有江河湖海之分;人們走路,有時邁開大步向前沖,有時悠閑自在慢慢跑;從河裡撈出的魚,既有大如娃娃的鯉魚,又有細如手指的泥鰍,記賬時如果一律寫成「魚」字,貢獻大的人不就吃虧了嗎?如果單靠畫圖形,相貌相似的狼和狗如何區別?難道用象形加會意,一個字畫上七八個圖么?那麼我們今天定寫一篇文章,不就等於編一本厚厚的連環畫了嗎?好在祖先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另找辦法,想到了文字是記錄說話的,說話跟聲音有關,那麼文字是不是可以把聲音記下來呢?於是一種既能表達意義又表達聲音,而且能把事物進行更詳細分類的創字法出現了,這就是形聲法。 用形聲法創造出來的文字,由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組合而成,形旁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用形聲法造字非常方便,與金木水火、鳥獸蟲魚有關的字以及嘆詞、擬聲詞,幾乎都是形聲字。這種造字法,直至今天還可以不斷地造出新字來。比如較近發現的化學元素「鎇、鋦、鐒」等,都是用新造的形聲字來命名的。今天我們所用的漢字,80%以上都是形聲字。 創造漢字的方法,除了前面所述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外,還有轉注與假借,合稱為「六書創字法」。由於後兩種創造出來的漢字比例少,又被稱為用字法,漢字學家那裡有爭議,在此不作詳細介紹了。
關於文字的起源,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倉頡(jié)造字。相傳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yōu)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一天,他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pí)貅(xiū)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辰、樹木山川,飛禽走獸,以及各種應用器物,按照各自的特徵畫圖造字。這樣日積月累,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他把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八方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裡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古書上還記載倉頡造字的另一個傳說。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準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來兩隻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隻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從此以後,他每天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出很多象形文字。 上述這些雖然只是傳說,但說明了一個道理:漢字是從圖畫中走來的,最早出現的漢字是象形字。漢字的產生,是原始人類在長期生產、生活的實踐中慢慢總結、逐步演變而來的,不可能是由哪一個人單獨發明的,如果歷史上確實有倉頡確這麼一個人,應該是當時文字的整理者或頒布者。 那麼,漢字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據專家考證,中國最早的具有文字性質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據統計,我們的祖先創造並使用過9萬多個漢字,僅馬這一個種類,就創造出若干個漢字對不同的馬匹進行識別。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乘車的越來越多、騎馬的越來越少,那些繁瑣的與馬有關的字也就漸漸地被淡忘了。到現在,我們常用的漢字只有6000多個,只要掌握兩三千字,就能讀寫文章了。
推薦閱讀:
※八字用神怎麼找?什麼是真神?
※五香鹵鵪鶉蛋的做法,五香鹵鵪鶉蛋怎麼做好吃,五香鹵鵪鶉蛋的家常做法
※??丨怎麼辦?我好像不太懂時尚圈!
※男人怎麼做,才能避免成為女人的備胎?
※教你怎麼看流年和大運的命盤,及流年的財運,事業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