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國學典籍名詞術語,你了解多少?
純
粹
欄
目
《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期只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中期儒學獨尊,儒家原始著述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詩經》是中國詩歌光輝的第一頁,其現實主義精神、深沉強烈的抒情性和賦比興的藝術手法,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作品的形式以四言為主,雜言為輔,一般為隔句用韻,具有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特點。
《楚辭》
「楚辭」是戰國晚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在南北合流的文化傳統和楚國民間文藝的基礎上創造的一種有別於《詩三百》的新詩體,《楚辭》是西漢晚期劉向奉詔校閱群書,將屈原、宋玉等楚國人的作品和漢代人模擬屈宋的作品編輯而成的一部書。
楚辭的作家都是楚國人,作品都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所以叫做「楚辭」。楚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離騷》,故楚辭又稱為「騷體」,是中國詩歌積極浪漫主義的源頭。
《左傳》
《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儒學「十三經」之一,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也是中國最早的敘事文學鴻篇巨製,相傳是魯君子左丘明為解釋孔子所修的《春秋》而著。
《左傳》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思想上重禮、重民,具有進步的歷史觀。藝術上開創了編年敘事的多種手法,長於描述戰爭;行人辭令溫文爾雅,委婉含蓄,幽默生動,貴曲忌直;刻畫出一大批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
《國語》
《國語》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一般認為是左丘明所著。全書按地理方位自西而東,由南往北,排列八國之語: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共二十一卷,其中《晉語》獨佔九卷。
《國語》記史上限起於西周的穆王,極少篇章比《左傳》早出二百多年。《國語》與《左傳》的主要區別是:《國語》是國別體,而《左傳》是編年體;《國語》長於記言,而《左傳》長於記事。
《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晚期劉向奉詔校閱群書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三十三卷。《戰國策》記載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實,著重記錄謀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論。
主導思想屬於縱橫家,以赤裸裸的利害關係取代儒家的倫理道德說教,是自西周以來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解放。《戰國策》的語言鋪張揚厲,誇飾渲染,侃侃而談,娓娓動聽,具有縱橫捭闔的雄辯氣勢,對後世的說理散文和辭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老子》
《老子》是一部道家著作,又稱為《道德經》,上下篇共五千言,相傳為老聃所著,實出於戰國。世傳《老子》《道經》在前,《德經》在後,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兩種版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符合《韓非子》中《解老》、《喻老》的說法。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出土楚簡甲、乙、丙三種《老子》,相當於今本《老子》的五分之二,被認為是《老子》現存最早的版本。
《論語》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篡而成,主要記載孔子與其弟子及當時人的對話,也有弟子互相談論他們所聽到的孔子的言論。
漢代《論語》的傳播有《齊論語》、《魯論語》、《古論語》之分,今本《論語》綜合三種版本,共計二十篇,五百餘章。《論語》以記言為主,章幅短小,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其書言簡意賅,人物形象十分生動。
《墨子》
《墨子》是一部墨家著作,文章有墨子本人撰寫,有弟子記錄、整理墨子言論而成,有墨家後學所著。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墨子》一書歷來不受當權者和文人的親睞,基本上沒有人研究,流傳中殘缺脫誤很多。
清末孫詒讓重新整理研究,作《墨子間詁》,始可閱讀。《墨子》文章的寫作時間跨度長,體例既有語錄體、論辯文,也有以題概篇的專題論文。墨文缺乏文采,而重視邏輯推理,語言通俗流暢。
《孟子》
《孟子》是一部記載孟子言論的書,是《論語》之後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由孟子與其弟子萬章之徒共同撰寫。全書今存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篇,共計二百六十餘章,章與章沒有必然的聯繫。
內容主要是闡發《詩》《書》精神和孔子思想,傳播王道仁政,不合於連橫合縱、以攻伐為右的形勢。《孟子》文章雖然是語錄體,但多以論辯形式展開,屬於典型的論辯文,特別講究論辯的氣勢和技巧。
《莊子》
《莊子》是一部道家的重要著作,後來成為道教經典,稱為《南華經》。原有五十五篇,今傳三十三篇。其中分內篇七篇為莊子本人自著,外篇十五篇和雜篇十一篇為莊子弟子及莊周學派後學所著。內篇能夠以題概篇,內容偏重於哲學論述;外篇和雜篇題目仍取首句關鍵詞,內容側重於社會批判。
全書思想文風大體一致,雖有記言痕迹,但已是講究結構的專題論文。用寓言說哲理,生動形象,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
《荀子》
《荀子》是一部兼容法家思想的儒家著作,基本上是荀子自撰。西漢劉向整理編訂為三十二篇,定名為《荀卿新書》。唐代楊倞為之作注,改稱 《荀卿子》,宋以後始稱《荀子》。清王先謙為之作注,成《荀子集解》。
荀子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是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大師,也是一位通儒,納法入儒,改造了儒學,適應了統一天下的時代潮流。荀子文章排比博喻,頗重文采,繼承了儒家言之有文的傳統。
《韓非子》
《韓非子》亦稱《韓子》,是一部集法家之大成的重要著作。《漢書·藝文志》著錄有55篇,今本《韓非子》正是55篇,但是其中有混雜。全書主要是韓非自著,少數幾篇疑為後人增補。
《韓非子》舊注粗略,以清末王先慎《韓非子集解》最為權威。韓非子融合法、術、勢,總結先秦法家思想;深受老子和荀子影響,綜合先秦顯學,總結先秦諸子。其文有立論、駁論、解說諸體,寓言豐富,犀利明快,說服力很強。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一部雜家著作,由呂不韋招集門客撰著編纂而成。寫作目的是適應形勢需要,為天下統一造輿論。全書包括十二紀、八覽、六論三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策劃、撰寫和編排都有精密的構思,體例堪稱完備。
古注本有東漢高誘注,近人許維遹有《呂氏春秋集釋》。其書兼儒、道,合墨、法,兼收並蓄。文章篇幅較短,絕少長篇大論。常以言論開篇,以事實論證,最後得出結論,頗具說服力。
《史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和第一部傳記文學鴻篇巨製,西漢司馬遷著。原名《太史公》《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計一百三十篇。
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的歷史。《史記》人物傳記開中國史傳文學之先河,樹傳記文學之高標。求實精神、人物刻畫、抒情色彩和悲劇意識等,都體現了歷史與文學的完美結合,成為中國古代散文史上一座無人企及的豐碑。
《漢書》
《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體例基本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廢去「世家」,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共計一百篇。
記載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歷史,開創斷代史先例,影響於其後的封建正史。寫西漢中期以前人物多因襲《史記》,而思想體系屬於儒家正統,是非觀頗異於《史記》。史料翔實,語言整飭,而文學性遠遜於《史記》。
【漢樂府】
漢樂府本來是漢代的音樂機構,是當時的「中央合唱團」。漢初只有樂府令,漢武帝時建立樂府機構並向民間採集歌謠,配合樂曲演奏。魏晉以下人們將漢樂府採集配樂的歌詩統稱為「樂府」,「樂府」成為一種詩歌體裁的名稱。
漢樂府詩中的民歌包括雜言和五言兩種形式,敘事性很強,藝術成就很高。漢樂府詩保存在《宋書·樂志》、南朝徐陵編輯的《玉台新詠》和宋代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中。
【漢賦】
漢賦是漢代居於正統地位的文學形式,非詩非文,亦詩亦文,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漢賦的遠源是《詩三百》,近源是楚辭,同時受到荀賦和戰國散文的影響。漢賦可分為京都田獵大賦和詠物抒情小賦。
代表作有賈誼《吊屈原賦》《鵩鳥賦》,枚乘《七發》,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甘泉賦》《長楊賦》《河東賦》《羽獵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張衡《歸田賦》和趙壹《刺世疾邪賦》等。
《世說新語》
南北朝時期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的軼事小說,原名《世說》,又名《世說新書》,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梁朝劉孝標註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為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是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的史料。劉孝標註徵引繁富,引用書籍達四百餘種。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專著,南朝梁朝劉勰著。全書十卷五十篇,分上下兩編,各二十五篇。劉勰繼承並發揮儒家的文藝思想,把原道、徵聖、宗經作為理論核心,貫穿始終。
全書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部分,著重論述各體作品的特徵和歷史演變,探討創作、批評的原則和方法,以及文學與時代的關係等。全書駢文,對偶自然工整,是最傑出的駢文著作。
幾種國學典籍的合稱
【經史子集】
中國古代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隋書·經籍志》最後確定四部的名稱和順序。
【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紀昀、陸錫熊等四千餘人編撰,清代乾隆三十七年開館纂修,經十年始成。共收集圖書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約九億九千七百萬字。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每部再分大類和細目。內容極為廣泛,對整理和保存古代文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春秋三傳】
《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簡史,一般認為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料編撰而成。「傳」是解經的文字。《春秋三傳》是解釋《春秋》的三部著作:《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簡稱為《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又稱為《左氏春秋》、《公羊春秋》和《穀梁春秋》。
其中《左傳》是古文經學,用史實解《春秋》,《公羊傳》和《穀梁傳》是今文經學,重在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為「四書」。宋人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各成一書,與《論語》、《孟子》配合而成。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此後,「四書」始終是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必考書。
【五經】
《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始稱於漢武帝時。其中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經】
儒家的六部經典的合稱,又稱為「六藝」。即「五經」加《樂經》,《樂經》失傳,實際流傳的只有《詩》、《書》、《禮》、《易》、《春秋》五種經典。
【十三經】
指《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經典的合稱。西漢中期開始將《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
唐代加入「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左氏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唐文宗刻石經,加入《孝經》、《論語》、《爾雅》,稱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最後形成著名的「十三經」。
【二十四史】
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的合稱,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其中《史記》是貫通多個時代的通史,《漢書》以後都是斷代史。後來加上《清史稿》,合稱為「二十五史」。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迹。
【四書五經】重複分解
【四書】《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稱。據說分別出於曾參、子思、孔子、孟子,稱為「四子書」或「四子」,簡稱為《四書》。
南宋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認為《四子》是《六經》之階梯,提出閱讀次序:「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以後是《四書》時代。
《大學》
《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作。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北宋二程宣揚「《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南宋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撰寫《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四書》之一。朱熹和程頤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故列為「四書」之首。《大學》章名取首句關鍵詞為題。
《中庸》
《中庸》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孫子思作。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北宋二程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南宋朱熹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撰寫《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四書》之一。
《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相近。今本《中庸》經過秦代儒者修改,名篇方式不同於《大學》,不是取首句關鍵詞為題,而是統攝全章內容,以題概篇。
《論語》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語言精鍊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條語錄為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並存在重複章節。
《孟子》
《孟子》是一部記載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
孟子也曾周遊列國,和孔子一樣不行時,便退而聚
徒講學,與弟子萬章等人著書立說。五代後蜀孟昶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包括《孟子》,《孟子》始列入經書。南宋朱熹將《孟子》列入《四書》,遂正式確立《孟子》的經典地位。元、明以後更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是讀書人的必讀書。
【五經——十三經】 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樂經》失傳。東漢在五經基礎上加入《論語》、《孝經》,共七經。唐代加入《周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代最後加入《孟子》,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周易》
《周易》也稱為《易》、《易經》,列於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外層神秘,而內蘊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西周社會各方面,具有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
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伏羲始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
《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繫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尚書》
《尚書》又稱為《書》、《書經》。「尚」通「上」,「尚書」即「上古之書」。《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的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的歷史。
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作者應是史官,相傳為孔子所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
《禮記》
戰國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朱熹說:「《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禮記》雖然只是解說《儀禮》,但由於涉及面廣,影響超出了《周禮》和《儀禮》。
《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是戴德之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十三經》評介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這十三種文獻,當以「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於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
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人們所熟知的《四書》,並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註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經》的內容極為寬博,《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彙編,主要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集。
《周禮》主要彙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制度。《儀禮》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禮記》是秦漢以前有關各種禮儀的論著彙編。《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經形成的著作,《左傳》重在史事的陳述,《公羊傳》、《穀梁傳》重在論議。
《論語》是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孝經》為論述封建孝道的專著。《孟子》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爾雅》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
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閱讀《十三經》。
推薦閱讀:
※藥師如來典籍綴要(普光)
※經典國學典籍
※星相典籍——果老星宗(二十六)
※博書潤雅的【佛教典籍】4
※國學典籍:《伊川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