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周易杭氏學-清-杭辛齋 > 0-周易杭氏學-清-杭辛齋
06-05
《周易杭氏學》 圖書第一 《易》注自宋以前未嘗有圖也。逮周廉溪傳陳希夷《太極圖》而為之說,遂開理學之宗。但《圖》與《易》猶不相屬也。至朱子《本義》,取邵子河洛、先後天八卦、大小方圓各圖,與其改訂之卦變圖,弁諸經首,歷代宗之。自是圖之與《易》,相為附麗。後之說《易》者,無不有圖。漢學家雖力攻河洛先後天之名,而其為說,仍不能廢陰陽四象及五行生成、九宮變化之義。而為之圖者,且層出不窮。蓋數理繁賾,卦爻錯綜,表之以圖,說乃易明。故學《易》者先辨圖書,識其陰陽生化之原,奇偶交變之義,而後觀象玩辭,有所準的。不致眩惑歧誤而靡所適從,亦事半功倍之一道焉。 太極 《系傳》曰「《易》有太極」,又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極者,至極而無對之稱。三極者,天極地極人極也。故曰「太極」者,所以異於三極也。極既無對,極而益之曰「太」,則更無有可以並之而尚之者矣。是以太極者,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陰陽之上,非言詞擬議所可形容。蓋狀之以言則有聲,有聲非太極也。擬之以形則有象,有象亦非太極也。《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庶或似之。然無字為有字之對,有對亦非太極也。孔子於無可形容擬議之中,而形容擬議之曰「太極」,可謂聖人造化之筆,更無他詞足以附益而增損之矣。然而有太極之名,似亦非太極之真諦。乃無礙其為太極者,則以「太極」二字,均無物質無精神可言,更無其他之詞義足以相併相對。可以謂之名,亦可以謂之非名。此聖筆之神化,所以不可思議也。夫焉能又為之圖?自周子而後,相傳之圖有三。於是「太極圖」三字,流播環寰宇,幾於婦孺皆知。以論傳論,恐學者認《太極圖》為太極,則是非混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曰「辨是與非」,即辨諸此。另有《圖說》見後。)。差以毫釐,謬以千里,而象數終無以明矣。爰詮其義,並列後出諸圖,以資辨別。 老子曰「有物無形,先天地生」,即謂太極也。以孔子《十翼》告成,老子已出關西去,故未知孔子有此假定之名,而曰「無以名之,強名之曰道」。究竟「道」字,實未能妙合無間,老子亦無可如何,而強名之耳。使老子得見孔子「《易》有太極」一語,必舍其名而從之。《道德經》更可省卻無數語言矣。 《說文》:「極,棟也。」《易?大過》:「棟隆,本末弱也。」棟亦訓極。「建中立極」,故極亦訓中。棟從東從木,木生於東,得木之正,故以室中主幹之巨木謂之棟。蓋上棟下宇,初創宮室之時構造皆甚簡單,以巨木支柱正中而四周下垂,與今日營帳之制略同。故棟必在室之正中,與極字之訓,義可以相通。若以今日之所謂棟者例之,則與「極」字之義不相蒙矣。此亦言太極者不可不知者也。 周濂溪之太極圖 周子《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知發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子此圖,出自希夷,宋儒諱之甚深。然希夷亦非自作也,實本諸《參同契》。彭曉注《參同契》,有《明鏡圖訣》一卷。(《序》稱:廣政丁未為蜀孟昶廣政十年,漢天福十二年也。彭號真一子,字秀川,蜀人。) 毛氏奇齡曰:「《參同契》諸圖,自朱子注後(朱子注《參同契》,隱姓名為鄒欣,號空同道人。),學者多刪之。」徐氏注本已亡(按:徐名景休,東漢人,官青州從事,注《參同契》。桓帝時授淳于叔通。),他本龐雜不足據。惟彭本有《水火匡廓圖》、《三五至精圖》、《斗建子午圖》、《將指天罡圖》、《昏見圖》、《晨見圖》、《九宮八卦圖》、《納甲圖》、《舍元播精圖》、《三五歸一圖》。今周子之黑白分三層者,即《水火匡廓圖》也。其中間之水火金木土,即《三五至精圖》也。惟圖式雖同,尚末有太極之名也。考唐《真元妙經品》,有《太極先天圖》,合三輪五行為一,而以三輪中一○五行下一○為太極,又加以陰靜陽動男女萬物之象,凡四大○。陰靜在三輪之上,陽動在三輪之下,男女萬物皆在五行之下,則與周子之圖名義皆同,但多「先天」二字耳。然則此圖,自道家傳出,已無疑義。周子但為之說,並將上下次序略有修改而已。首曰「無極而太極」,終有語病。當時陸梭山已有疑義,與朱子往反辯論累數萬言。朱子雖曲為回護,並於《太極圖說》注中申明謂「非太極之上復有無極」,但其圖明明確太極之上有無極,其說終不可通也。其作《本義》,取邵子先天諸圖,而不以此圖列諸卷首,殆亦有所悟歟! 古太極圖 古太極圖,亦名「天地自然之圖」。趙氏撝(huī)謙《六書本義》曰:「天地自然之圖,伏羲氏龍馬負之出於滎河,八卦所由以畫也。世傳蔡季通得於蜀隱者,秘而不傳。趙氏得之於陳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自明洪武以後,此圖遂盛傳於世。」(按:蔡氏晚年得此圖未久即病卒,故朱子亦未之見也。蔡死後秘藏於家,至其孫始傳布之,已在宋亡之後。胡元一代,尚鮮稱述。至明初劉青田取以繪入八卦之中,遂風行海內,幾於家喻戶曉,無人不知有太極圖矣。)朱子發云:「陳摶以《先天圖》授种放,三傳而至邵雍。則康節之學,實出自希夷。所演《先天圖》,陰陽消長,亦與此圖悉合,故又謂之《太極真圖》。其環中為太極,兩邊黑白回互。白為陽,黑為陰。陰盛於北,而陽起而薄之,故邵子曰『震始交陰而陽生』。自震而離而兌以至於乾,而陽斯盛焉。震東北,白一分,黑二分,是為一奇二偶。兌東南,白二分,黑一分,是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為三奇純陽。離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故云『對過陰在中也』。陽盛於南,而陰來迎之,故邵子曰『巽始消陽而陰生』。自巽而坎而艮以至於坤,而陰斯盛焉。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為三偶純陰。坎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故云『對過陽在中也』。坎離為日月,升降於乾坤之間,而無定位。納甲寄中宮之戊己,故東西交易,與六卦異也。八方三畫之奇偶,與白黑之質,次第相應,深得陰陽造化自然而然之妙。但既有黑白之分,備陰陽之用,已非太極之真相,不當稱之為《太極圖》。今北方俗呼此圖為『陰陽魚兒』,『魚』字實『儀』字之誤。稱之曰『陰陽儀圖』,或曰『兩儀圖』,斯名實相符矣。」 此圖流傳甚古,蘊蓄宏深,決非後人所能臆造。大抵老子西出函關,必挾圖書以俱行,故遺留關中,為道家之秘藏。至於唐宋而後,始逐漸傳布,要皆為三代以上之故物,無可疑也。惟圖像既顯分黑白,是已生兩儀。分之為四,即成四象。分之為八,即成八卦。可謂之「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圖」。但流傳既久且遠,世俗已無人不認此為太極圖者。所謂習非勝是,辨不勝辨。惟學者宜詳究其義理,因名責實,而求得真諦。斯源頭不誤,自能清澈見底。不可以習見而忽之,反為流俗所誤也。 來氏太極圖 此來瞿塘氏之圖,亦從《古太極圖》研索而出者也。以居中之黑白二線,代兩點,以象陽方盛而陰已生,陰方盛而陽已生,有循環不絕之義。留中空者以象太極,其陰陽之由微而顯,由顯而著,亦悉合消息之自然。與河圖陰陽之數,由微而著,由內而外,亦適相合。來氏另有一圖,以河圖陽數佈於白中,陰數佈於黑中,又以配八卦四時十二辰,及古今治亂盛衰之象。圖多,茲不贅錄。 來氏此圖,蓋亦悟太極之非圖所可狀,非言語可能形容,故留其外之黑白回互者為兩儀,而空其中以為太極。然「太極」二字之下系之以圖,終有所難通也。以上三圖,皆稱太極。周子之圖,僅見於性理諸書,習之者今已不多。來氏之圖,傳亦不廣。惟第二圖風行宇內,幾與八卦並傳。圖像雖精,與孔子「太極」二字之義,實不相符。此為學易推原象數之第一步,不可不深思明辨,而求得其至當者也。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圖 太極既不可以圖,然非圖又不足明陰陽顯化之妙,是惟有舍太極而圖兩儀。兩儀既明,則太極自立乎其先。無象之象,亦因象而顯矣。 此端木國瑚氏之圖也,於文日正為是。下正北方正而上直日,日中影正。影正,則左右自分為兩。左陽而右陰。故《易》於乾之初爻曰「不見是」,未濟之上爻曰「有孚失是」。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為始終,其故可深長思也。有丨畫中央,便分兩列。《系傳》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是則乾坤左陽儀,右陰儀。從丨生出,是太極,是兩儀。一至而二分(東西分,南北至。),是一是二,易陰陽生,不待再言「太極生兩儀」,此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端木氏此圖,似較舊說更為明顯。不名曰「太極圖」,更無語病。學者與前三圖合而觀之,「太極」二字之義,可瞭然矣。「太極」之上,無能更加以字者。惟孔子曰「《易》有太極」。「《易》有」二字,必須重讀,與《序卦》「有天地」「有萬物」諸「有」字,皆一氣貫注。孔子贊易,皆是從「有」立說,以示與老子之以「無」立說者不同。故將「有」字直提至「太極」之上,曰「《易》有太極」,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字以發生者也。繼之曰「是生兩儀」,此「是」字上貫「《易》有太極」四字,而下澈全章。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此一字作骨,故特於初、終二爻發明之。觀此知孔子贊《易》筆法,一字一義,無不與全書精神貫注,脈絡相通,未可滑口讀過也。 《系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太極者實超乎道與器之上,而立乎其先者也。故分言之。形而上者有太極,形而下者亦未始無太極也。故曰「天地一太極」。萬物各有其太極。後儒以太極為形而上者,是與形而下者對待,實失「太極」之本義也(老子曰:「無以名之,強名之曰道。」此道字與形而上之道意義不同。)。是以天下之事事物物,凡有對待者,皆太極所生之兩儀,非太極也(今世科學家曰精神,曰物質,相對待者也,太極實超乎精神物質之上。曰空間,曰時間,相交午者也,太極實超乎空間時間之外。哲學主唯心論者謂一切唯心所造,主唯物論者謂科學萬能物質不滅。太極則超乎唯心唯物之上,而不可以唯心唯物概之者也。)。以質言之曰剛與柔,而太極超乎柔剛之外。以氣言之曰陰與陽,而太極立乎陰陽之先。以事理言之曰動與靜,曰善惡吉凶,而太極實幾於動靜善惡吉凶之微,無有而無不有,無在而無不在。《序卦傳》曰「盈天地之間唯萬物」,謂盈天地之間惟太極可也。此天地一太極也。小而至一塵之微,極至於微而不可見之物,亦莫不各具有動靜生滅之機,即莫不有其太極,此物各一太極也。宋儒言太極,不離乎動靜陰陽,已落言詮。牽及五行,則更遠矣。朱子注《太極圖說》,謂「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譬如鼻息,無時不噓,無時不吸。噓盡則生吸,吸盡則生噓。理自如此,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即為陰」。其論雖精,總未達一間。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然動靜無端而自有其端,陰陽無始而自有其始也。識此端與始,以言太極,庶乎近矣。 河圖洛書 《系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書?顧命》曰:「河圖在東序。」《論語》曰:「河不出圖。」《禮記?禮運》曰:「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鄭康成《易注》引《春秋緯》:「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成。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揚雄《旡(jì)靈賦》曰:「大《易》之始,河序龍馬,洛出龜書。」《漢書?五行志》劉歆曰:「伏犧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錫洛書而陳之,洪範是也。聖人行其道而實其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裡。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效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河圖洛書之見於經傳者如此,而其內容如何,則無可考。至宋初陳希夷氏,始有龍圖之數。邵康節因之,以五十五、四十五兩數,分為河圖洛書,當時頗多爭議。如范諤昌、劉牧諸氏,以四十五為河圖,五十五為洛書。漢上朱氏因之。朱文公從蔡季通之議,定十為河圖,九為洛書,以冠《本義》之首。更詳演其數,以入《易學啟蒙》,相傳至今。復經丁易東、張行成、熊良輔,及勝清江慎修、萬彈峰諸氏之推演,義蘊畢宣。所謂神變化而行鬼神者,無不與易義悉相貫通,而《彖》、《象》所不可解者、亦得以數象相證而通其義。雖未敢謂此即為古之河圖洛書,而數理之神化,則固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自明季以來,言漢學者雖儘力攻擊,但只能爭河洛之名。而於其數,則無能置喙焉。欲探易道無盡之蘊,發千古神秘之局者,端在於是。乃舍其實而鶩其名,不亦慎哉!茲仍從《本義》、《啟蒙》之名,以五十五者為河圖,以四十五者為洛書,以便稱引。至陳希夷龍圖之說,義甚膚淺,故朱子疑為偽造。然其所謂龍圖者,分合之數皆五十有五,且明明曰龍圖不曰龜圖。劉牧之以九為圖十為書,是顯畔其師說矣。 揚子《太玄》曰:「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一與六共宗(北),二與七為朋(南),三與八成友(東),四與九同道(西),五與五相守(中)。」按:揚子不言十者,五與五即十,太玄用九數,故置十不言。且數止於九,至十則復為一。故河洛以十為盈虛,亦數象關鍵之一。學者宜深思之。 鄭康成氏曰:「天地之氣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數也。二曰火,地數也。三曰木,天數也。四曰金,地數也。五曰土,天數也。此五者,陰無匹,陽無耦,故又合之地六為天一匹也,天七為地二耦也,地八為天三匹也,天九為地四耦也,地十為天五匹也。」又曰:「布六於北方以象水,布八於東方以象木,布九於西方以象金,布七於南方以象火。」 朱子曰:「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耦,即所謂河圖者也。中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次一二三四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為四象之數。二老位於西北,二少位於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於外也。」按:此非言大衍之數,不必以衍母衍子相牽涉。而四象之數之位,亦為揲蓍得卦之用。於此言之,其義反窄矣。 《系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神變化而行鬼神也。」揚子《太玄》及鄭注所演其方位與生成之數,均極明晰。雖未繪為圖,已與圖無異矣。陳邵但按其說而圖之耳。五行之次,始見於《洪範》。而坎水、離火、乾金、巽木,均備載於《說卦》。經傳之互見者,更不勝枚舉。故毛西河雖攻擊河圖洛書之說最力,終不能蔑去此數,謂應改名曰「天地生成圖」。然其數之體用自在,名稱之同異,抑其末耳。後儒有泥於「龍馬負圖」之文,謂此五十五數,馬體所生之旋毛。黑白五十五點,其陰陽匹耦如今圖,惟當繪圖點為旋毛形。於是有繪馬而寫圖於馬腹者,亦有將五十五點均改作旋毛形者。其拘泥附會,與漢學家之斷斷然徒爭其名稱者,同一蔽耳。更有泥圓方之說,將河圖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之數,均作弧線成圓形,於義理並無出入,均可不必也。 關子明曰:「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邵子曰:「圓者星也。曆紀之數,其肇於此乎?(《啟蒙》曰:曆法合三始以定剛柔,二中以定歷律,二終以紀閏余。是所謂曆紀也。)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仿於此乎?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范》也。」 《大戴禮?明堂篇》曰:「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其數及位均與此同。明堂九室,故亦稱九宮。) 《易乾鑿度》:「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鄭注曰:「太一者,北辰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自此而從於震宮,自此而從於巽宮,所行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於乾宮,又自此而從於兌宮,又自此而從於艮宮,又自此而從於離宮,則周矣。上游息於太一之星,而反於紫宮。行起從於坎宮始,終於離宮也。」 九宮之色: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以次遞推。今《曆書》承用不廢,亦猶行古之道也。 張平子曰:「臣聞聖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經天驗道,本盡於此。且河洛六藝,篇錄已定。後人皮傅,無所容竄。律歷卦候,九宮風角,數有徵效,世莫肯學,而競稱不佔之書。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而虛偽不窮也。」觀此可見易象數理之學,在漢時已就式微。宜晉唐而後之言《易》者,失所師承。致悉棄實事,而專尚空談也。 洛書之數,四十有五。與河圖相合,適為一百。凡一百之數,列為平方,對角分之,則一得五十有五,一得四十有五,此亦數理之自然,非人意可為增損其間也。故圖之與書,相為表裡,不能分析。或謂伏羲得河圖而畫卦,禹受洛書而演范,是言其取用之方。伏羲則圖畫卦,以圖為主。禹受書演范,以書為主。非伏羲時未嘗有書,大禹未嘗有圖也。 朱子《啟蒙》曰:河圖洛書之位與數,其所以不同何也?曰: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曰:其皆五居中何也?曰:凡數之始,一陰一陽而已矣。陽之象圓,圓者徑一而圍三。陰之象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圍三者以一為一,故參其一陽而圍三;圍四者以二圍一,故兩其一陰而為二,是所謂參天兩地者也。三二之合則為五矣,此河洛之數所以皆以五為中也。數與位皆三同而二異。蓋陽不可易,而陰可易。成數雖陽,固亦生之陰也。河圖之一二三四,各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二四六八者,又各因五而得數,以附於其生數之外。洛書之一三七九,亦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二四六八者,又各因其類以附於奇數之側。蓋中者為主,而外者為實。正者為君,而側者為臣,亦各有條而不紊也。曰:其多寡之不同何也?曰:河圖主全,故極於十,而奇偶之位均。論其積實,然後見其偶贏而奇乏也。洛書主變,數極於九,而其位於實,皆奇贏而偶乏也。必皆虛其中焉,然後陰陽之數,均於二十,而無偏耳。曰:其序之不同何也?曰:河圖以生出之次言之,則始下,次上,次左,次右,以復於中,而又始終下也。以運行之次言之,則始東,次南,次中,次西,次北。左旋一周,而又始於東也。其生數之在內者,則陽居左而陰居上右也。洛書之次,其陽數,則首北,次東,次中,次西,次南。其陰數,則首西南,次東南,次西北,次東北也。合而言之,則首北,次西南,次東北,次中,次西北,次西,次東北,而究於南也。其運行,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復克水也。是亦各有說矣。曰:其七八九之數不同何也?曰:河圖六七八九,既附於生數之外矣,以陰陽老少進退饒乏之正也。其九者,生數一三五之積也。故自北而東,自東而西,以成於四之外。其六者,生數二四之積也。故自南而西,自西而北,以成於一之外。七則九之自西而南者也,八則六之自北而東者也,此又陰陽老少互藏其宅之變也。洛書之縱橫十五,而七八九六迭為消長。虛五分十,而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則參伍錯綜,無適而不遇其合焉。此變化無窮之所以為妙也。又曰:乾無十者,有坤以承之。坤無一者,有乾以首之。(按:洛書偶數,當曰由東南次西南,次西北,次東北。朱子蓋未知陰數逆行,從四起也。) 蔡氏元定曰:古人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固皆以為河圖授羲,洛書錫禹。關子明、邵康節,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蓋《大傳》既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龜背之象也。劉牧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託言出於希夷。既與諸儒舊說不合,其易置圖書,並無明驗。其實天地之理,一而已矣。伏羲作《易》,不必預見洛書,而已逆與之合。大禹作《范》,不必追考河圖,而已暗與之符。誠以此理之外無他理故也。律呂有五聲十二律,而其相乘之數,究於六十。日有十干十二支,而其相乘之數,亦究於六十。二者皆起於《易》之後,其起數又各不同(按:聲律干支皆始於黃帝,其度數皆出於八卦。《周易》之《象》、《彖》、《爻》詞,根據於聲律干支者正多。故謂二者起於伏羲畫卦之後可也,謂起易後不可也。今之易周文王之易也。)。然與《易》之陰陽策數多少自相配合皆為六十者,無不若合符契也。下至《運氣》、《參同》、《太一》之屬,雖不足道,(《運氣》、《參同》、《太乙》與《遁甲》、《六壬》皆出於易,皆說易之最精者。不明此而讀《彖》、《象》,爻詞不可解者多矣。舊儒皆以經學自大,以術數為小道,宜易道之終不能明也。蔡氏之說不免囿於積習,學者更不可囿其說以自域也。)然亦無不相通,蓋自然之理也。 彭申甫曰:河圖,聖人嘆其不出而已。重典藏於柱下,史府固未嘗亡,適周蓋得見之。河洛之書,漢時猶存。《後漢書》:「楊厚字仲桓,廣漢新都人。臨命戒子統曰:吾娣表中有先祖所傳秘記。統感父遺言,從犍為周循學習先法,又就同郡鄭伯山受河洛書,及天文推步之術。」鄭氏所云九篇六篇,今皆無傳。大抵如緯書所傳,真偽參錯。《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七十載,修壇河洛,仲月辛日禮備至於日稷(按:稷、昃古通用字。豐「日盈則昃」,亦作稷。),榮光出河,龍馬銜甲,赤字綠色,臨壇吐圖。」顧野王玉符瑞圖,虞舜時洛水出黃龍,舜與三公臨觀,黃龍五采,負圖出舜前,頌聖瑞者,固多侈陳。然天生神物,不容終秘。洛書文得箕子演之,未聞有圖。河圖有數無文,得夫子系《易》明著之,蓋有圖而亡於周末矣。歷千五百餘年,邵子因數演圖,因圖立說。雖雲得之於陳希夷,實則河圖方位,本之《參同契》。洛書方位,本之《太一?九宮》。點畫陰陽,即揚子《太玄經》,及《漢書?五行志》而神悟變化,自符乎奇偶生成之體用,故朱子宗之,以冠全經。雖疑者猶多,終不可掩也。 萬氏河圖 萬氏彈峰《易拇?更正河圖洛書說》曰:「河圖洛書,邵子朱子闡發無餘蘊矣。但後人所傳,不無少差。如舊河圖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其點皆平鋪無兩折者,而十在中間分二五對置,便失其旨。蓋河圖外方而內圓,一三七九為一方,其數二十也。二四六八為一方,其數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數,中十點作十方圓布,包五數在內。此外方內圓而五數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極圓形。外四圈分布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舊洛書圖,二四六八皆兩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亦宜平鋪。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佈於其外,一三七九為一方,二四六八為一方,仍然河圖本體。此又圓中藏方,洛書包裹河圖之象,而中五又有方中藏圖之妙。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漢劉氏雲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裡,此語自有傳授,非漢儒所能言也。」(二四六八當曰四二八六,萬氏亦未知陰數逆用之序也。) 萬氏之圖,較僅改形式而無意義者(如以河圖為旋毛形,洛書作龜坼形者是也。),自高一籌。然兩數之體用分合,固極明晰。不必改作,意自可見。惟初學得此,未始不可為觸目會心之一助,故特錄之。至兩圖之加減除乘,及進退變化之妙,除朱子《易學啟蒙》,邵子《皇極經世》外,有蔡西山之《經世節要》,張行成之《經世演義》、《易通變》,丁翼東之《衍翼》,胡滄曉之《周易函書》,江慎修之《河洛精蘊》,張楚鍾之《易圖管見》。推衍至詳,千變萬化,未能悉錄。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牽滯,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為後天。河圖為體而體中有用,洛書為用而用中有體。此即萬氏圖,中分圓分方,方含圓,圓又含方之意也。歷代數理、曆象、推步、占驗、醫學、風鑒諸家,均以洛書為用,其義悉本於易。前人罕有言者,茲特扼要略述如左。 洛書與河圖相異,驟視之似一六與三八未易,而二七四九乃互易其方者,實則惟一三五不動。一三五者,天陽之生數,不可動者也。《周易》乾用九,九即一三五之積數也。故易道扶陽而抑陰,非陽之有待於扶,而陰必於抑也。天地陰陽之數,理本如是。論其體,陽生於陰。言其用,則陰統於陽。如河圖之六合一為七,七陽也。二合七為九,九陽也。三合八為十一,一陽也。四合九為十三,三陽也。五合十為十五,五陽也。總數五十有五,亦陽也。洛書之對位,則皆陰也。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總數四十,皆陰數也。而御之以中五,則縱橫上下交錯無不為十五,總數四十有五,皆陽數矣。(此為以陽統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周易》之大義也。觀天地生成之數,天數二十有五而地數三十,陽少陰多,故古今來恆苦治世少而亂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聖人蔘天兩地,建中立極,以五御十,化陰為陽,而以洛書四十五數為用。則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二十,陽多陰少,十數不見而潛藏於兩數相合之中。是小人皆化為君子,撥亂反正成燮理陰陽之功,其樞機悉在中。五與十五能御十,則君子道長。五不能御十,則君子道消。五十者,中孚也。故孔子「五十學易,可以無大過」。詳見《學易筆談》。)洛書之位,一居於北,與河圖同。此為萬數之本,不可動搖,《乾?文言》曰「確乎其不可拔」者此也。由北而東北,而東,而東南,本一二三四之數也。由西北,而西,而西南,而南,本六七八九之數也。古聖於此,但將二八兩數互易其位,遂成今日洛書之數。天地造化之機,陰陽變化之妙,悉在於此。略圖如下: 此二八兩數,其位之相易,尚易見也,前人亦有言之者。而暗中實為五十之變化,則未易知之,前人亦從無發明者。蓋二八位,在先天卦則巽震也,在後天卦則坤艮也。坤艮皆土,為五十之數。萬物皆生於土,皆歸於土。成始成終,而皆在於艮之一位矣(此須合先後卦位詳玩之)。巽震相易,故雷風恆之《象傳》曰「立不易方」,此言其未易之體也。易則為巽震,故風雷益之《彖傳》曰「自上下下」,曰「天施地生」,此即其已易後之用也。坤艮為謙,《謙?彖傳》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曰:「天道虧盈而益謙,(風雷益)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二西南未申,八東北丑寅。西南為神極,東北為鬼藏。)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象》曰:「裒多益寡。」凡此皆指二八兩位,陰陽變化之玄妙。先儒專就坤艮本卦之象以求其義,無論如何附會穿鑿,終不能字字著落也。此即《易》與河洛二數關合之證,亦即二八兩數易位之證。於此求《易》,則《易》彖象之辭,昔之所謂不可解者,亦可十解其五六矣(此理精深微妙,先儒未肯輕泄。邵子《皇極經世》但微露其機,學者宜潛心體會,勿忽視焉。)。其兩圖位次,五行順逆生克之序,舊說甚詳,亦淺而易,茲不贅述。惟洛書五行之次,既悉與後天八卦相符,而河圖之四方與中央,亦悉本生生之義,正不必牽扯補湊為也。孔子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古籍殘闕,既無從取證,此所謂河圖洛書者,未必為當日所取則之河圖洛書。但其奇偶相得之數,必為天一天二之五十五數。雖有蘇張之舌,決不能指其為非者也。其數之悉符於易象,順逆變化之與天地同流。亦雖有蘇張之舌,不能辨其為否者也。然則非則圖以畫卦,必則卦以畫圖,所謂相為表裡者也。愚以為龍馬負圖,乾龍坤馬,即乾坤也。靈龜吐書,戴九履一,即坎離也。後人不察,必求龍馬以實之,泥龜形而坼之,不亦傎乎!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實為萬物生化之源。而二八易位,即二五構精之妙用也。古今丹家千言萬語譬喻百端,皆以玄機隱秘,終不肯一語道破,皆由不知圖書易象,早已顯示其端。學者畏難苟安,不肯從易學根本下手,致枉費心血,暗中摸索,千古長夜。有白首無成者,有終身由之而莫明其妙者,良可慨矣!茲復繪二五構精圖如下,明白淺顯。無論何人,皆可一目了然矣。幸勿因其淺近,且得之太易而忽視焉。 二五構精圖 周濂溪《太極圖說》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通書》曰:「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為萬一。一實萬分,成一各正。」此數語實扼陰陽變化之要,宜注意焉。(二實者,天以陽生萬物,地以陰成萬物。動而陽,靜而陰,陽變陰合而生五氣,由五氣而生萬物,故曰「五殊」也。五殊本於陰陽,互為其根也。兩儀生,而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四象,四象分而生八卦,八卦錯而萬物生焉。是曰「一動一靜,天地之至妙歟」,是以五氣布四時行,萬物生生而無窮,「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散而為萬物,則萬物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極,渾然全體而靜者,常為主焉。兼有無全體,用涵動靜,為萬化之源,萬有之本者,妙合二五之精焉。) 原數左五六而右三二,數偏倚而不平。雖有中五,無從化生。以二五交易其位,則左右皆八。《謙?象》曰:「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謙為坤艮二八之位。二八交易,即二五交易也。二八合十為土,二五亦合十為土,陰陽生化,因以不窮。數似淺而義蘊極深,二千年來無人道破。會於此用苦功者,必當悉著者之苦心也。 卦位第二 《周易》八卦方位之有先天後天,雖始於有宋,然推之於數而悉符,求之於象而胥合,證之於《彖》、《象》十翼,而確有可據。是乃易象之所固有,不但《周易》為然,即《連山》、《歸藏》,其經卦別卦既同,恐亦不能有用而無體,有後天而無先天也。漢《易》雖鮮傳書,然如荀氏慈明之升降,虞氏仲翔之納甲,取象於先天卦位者甚多。自朱子本者甚多,而《參同契》尤先後天並用,特未立此先天後天之名目耳。自朱子《本義》,以邵子先後天八卦方位各圖,弁諸經首,遂開後儒攻擊之門。明清以來言漢學者,以排詆宋學為先,乃波及於邵子。實則宋季項氏安世,早有平論。謂河洛卦象,體用分明,悉出理數之自然,無可攻擊。所以遭後世之非議者,只以立名未當耳。故謂天地定位為伏羲八卦可也,謂帝出乎震為文王八卦,未免無據。蓋伏羲畫卦,體用一源,當然先後天並有,不能至文王而始有此八卦之用也。故後儒有改伏羲八卦為天地定點陣圖,改文王八卦為帝出乎震圖者,自較舊名為佳。但改伏羲與文王之名可也,至先天後天之名,則不可改。《序卦》定名,與《彖》、《象》、《繫辭》之明言先後天者甚多,不但「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二語,足為先後天之證也。吳喬《他石錄》謂乾卦先天之先讀去聲,非邵子所謂先天之先,是真世儒之見。孔子贊《易》之時,豈有沈約四聲之譜,已傳異音別義之說哉!《彖》、《象》,《文言》、《繫辭》,無不有韻,分陰分陽,細入毫芒,獨未嘗有異讀改義之例。漢學家博考群籍,亦明知乾坤坎離之先後體用,極陰陽造化之妙,無可非難。於是又遁其辭,指為外道,曰希夷仙也,不妨以外道說《易》。邵子交於二程,何可出此?「考亭于丹道有所見,是以手注魏伯陽之《參同契》。見邵之圖,欣然會心,入於《本義》,而不計丹道可以倚《易》,《易》不為丹道作也」云云,是非但昧禮失求野之義,且聲聲言易,與易道之相去遠甚。博學雄辯,適見其客氣之盛。茲編去取,一本經傳,准之象數。門戶異同之見,概所不取。 先天八卦 《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八卦相錯。是故易,逆數也。」(胡東樵《易圖明辨》曰:按此章與八卦之位無涉。天地定位言乾坤自為匹也,山澤通氣言艮兌自為匹也,雷風相薄言震巽自為匹也,水火不相射言坎離自為匹也,云云。夫《說卦傳》本文明明曰「天地定位」,而曰「與位無涉且自為匹」者,無位又安見其相匹乎?其恣意辯駁,不顧前後如此。) 邵子曰:「此一節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錯者,明交錯成六十四卦也。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曰數往也。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來也。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此一節直解圖意,若逆知四時之謂也。」(以次序觀之有乾一而後,有兌二。有兌二而後、有離三震四,而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亦以次而生。自圖之左方,震之初為冬至,離兌之中為春分,以至於乾之求而交復。至焉,皆逆而得其已生之日。因自今日而追逆昨日也,故曰「數往者順」。其右方自巽之初為復,至坎艮之中為秋分。艮至於坤之末而交姤。至焉,皆進而得其未生之日。因自今日而逆訃來日也,故曰「知來者逆」也。按:此但以言邵子之數,至《說卦》所言蘊義甚廣,實不僅此。朱子僅取邵說,故攻擊之者謂取《十翼》為先天卦註腳。然先天圖豈邵子私有哉!) 邵子《觀物外篇》曰:「震始交陰而陽生,巽始消陽而陰生。兌陽長也,艮陰長也。震兌在天之陰也,巽艮在地之陽也。故震兌上陰而下陽,巽艮上陽而下陰。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義也。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朱子語類》曰:先天圖直是精微,不起於邵子。希夷以前元有,只是秘而不傳,次第是方土輩所相傳授。《參同契》所言,亦有些意思。) 先天八卦,以乾坤坎離為四正,震巽艮兌為四維。四正者,所以立體。故河圖之位,亦只列四方。乾坤坎離者,即天地水火(以曆象言,離坎亦為日月。)。水火者,天地之大用。合天地水火,而萬象無不畢舉矣。釋氏言地水火風,西儒言水火土氣,亦即乾坤坎離也(坎水離火。地即土,天即氣也。釋氏言風,風亦為氣也。)。邵子所謂震始交陰而陽生者,謂乾與坤接,而震一陽生於下。《參同契》曰:「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言三日之夕,月見庚方,納震一陽之氣也。巽始消陽而陰生者,謂坤與乾交,而巽一陰生於下。《參同契》曰:「十六轉就統,巽辛見平明。」言十六日月旦月退辛方,納巽一陰之氣也。自震一陽進而納兌之二陽,至乾之陽而滿。兌納丁,乾納甲。此望前之候,明生魄死之月象也。自巽一陰退,而納艮之二陰,至坤三陰而滅。艮納丙,坤納乙,此望後三候魄生明死之月象也。此所謂納甲。雖出於《參同契》,虞氏翻說《易》,皆本於此,與先天八卦方位之陰陽消長悉合。可見自漢以前,必有此說。魏伯陽得假之以明丹學,與朝屯暮蒙之候,同為取資於《易》,非伯陽所創造也。今指納甲為道家外說,然則屯蒙需訟之次,將因《參同契》定為火候,亦謂之外說耶(今屯蒙需訟,幸有孔子《序卦》一篇得以無紊。使《序卦》不傳,而簡冊紊亂,亦惟有取《參同契》所列朝屯暮蒙之次以定六十四卦之序耳。何獨疑於納甲為哉!)!《禮運》曰:「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故三五而盈,三五而闕。」正合此意。播五行於四時,以一歲中四氣之流行言之,出震齊巽之方位是也。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以一月中月體之消長言之,乾南坤北之方位是也。月生明謂陽之進,月生魄謂陰之退者;天地之數,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故一月三十日,而月之得光只二十五日(每月二十八日至初二日,月無光也。)。《參同契》曰:「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當。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此象數兼資,不能離數以言象,亦不能離象以言數者也。附納甲圖如下: 納甲圖 納甲之說,不但與先天圖之陰陽消長相合,與河圖之數位亦合。河圖三八居東為甲乙木,二七居南為丙丁火,四九居西為庚辛金,一六居北為壬癸水,五十居中為戊己土。乾納甲,坤納乙,東方木也。兌納丁,艮納丙,南方火也。震納庚,巽納辛,西方金也。坎納戊,離納己,中央土也。乾又納壬,坤又納癸,北方水也。漢上朱氏曰:「納甲者,舉甲以該十日也。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巽庚辛,坎離戊己,艮兌丙丁,皆自下生。聖人仰觀日月之運,配之以坎離之象,而八卦十日之義著矣。」 乾坤甲乙,艮兌丙丁,震巽庚辛,坎離戊己,為日月本體,故圖未列。乾又納壬,坤又納癸,乃陽中之陰,陰中之陽。目所不見,故亦不列於圖。 《系傳》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虞氏注謂:「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兌象月見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旦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月滅乙癸,晦夕朔旦則坎,坎象水流戊。日中則離離象火就己,戊己土位,象見於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坤?象》「西南得朋」。虞曰:「陽喪滅坤,坤終復生。」此指說易道陰陽之大要也。又曰:「消乙入坤,滅藏於癸。」 《參同契》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升降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 漢以前易字皆從日從月,日上月下。日勿之易後出,遂滋異議。許叔重《說文》「日」字引《秘書》「日月為易」,可見相傳甚古矣。 《虞氏易》卦位,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居中,與納甲圖同。蓋先天卦位立其體,故天地定位,日東月西。陰陽消長,各循其序。納甲言其用,故卦各從其所納之方,雖異而實同也。離東坎西,至望夕則日西月東。坎離易位,其離中一陰,即是月魄。坎中一陽,即是日光。東西正對,交注於中。此二用之氣,所以納戊己也。故曰「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也。乾納甲而納壬,坤納乙而納癸者,以乾之中畫即太陰之精,望夕夜半月當乾,納其氣於壬方,地中(地中者,即地之下面也。)對月之日也。坤之中畫即太陽之精,晦朔之間日在坤,納其氣於癸方,地中合日之月也。徐敬可曰:「望夕之陽既盈於甲,其夜半日行至壬,而月與為衡。日中原有陰魄,所謂離中一陰者,平時含蘊不出(今西人以遠鏡窺日,見日中有甚大之黑影,與離卦之象適合。),至是盛陽將革,又感正對之陰,乃充溢流滋,而為生陰之本,故其象為⊙,即望夕夜半壬方之日也。晦旦之陽,既盡於乙,其夜半日行至癸,而月與同躔。月中原有陽精(今西人遠鏡窺見月中有類於河流者,其形不定。雖未敢斷為即月中之陽精,然與坎卦之象亦無不合矣。),所謂坎中一陽者,平時胚渾而不分,至是則盛陰將革,又感摩戈之陽,乃剖發迸泄而為生陽之本,故其象為〇,即晦朔間癸方之月也。故曰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此論納甲極精。以證先天卦位,益可見漢人以前,必有相傳之學說。或即許叔重所謂《秘書》(《說文》「日月為易」引《秘書》)之類,不但非陳邵所創造,亦非魏伯陽所能創造也。(萬氏彈峰曰:天地定位一節,孔子已發明納甲之旨,得《參同契》其義始著。以六卦證月候,而坎離為日月之本體,居中不用。五行家謂初三以後庚金旺,初八以後丁火旺,十五以後甲木旺,十六以後辛金旺,二十三以後丙火旺,三十日後乙木癸水旺。蓋月受日之精光,而五行又受日月之精光,故乘日月所泊之地而旺也。東方朔以納甲五行定人命之吉凶禍福,則其說亦不起於《參同契》也。) 《系傳》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xuǎn)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邵子本此節,繪六十四卦方圖,其中心四卦為震巽恆益,外一層為坎離,再外一層為艮兌,再外一層為乾坤,次序悉合。與其小橫圖(即《本義》所謂《伏羲八卦次序》者)八卦之次序亦合(震巽居中,外為坎離,又外為艮兌,首尾為乾坤)。故邵子《大易吟》曰:「天地定位,泰否反類。山澤通氣,咸損見義。風雷相薄,恆益起意。水火相逮,既濟未濟。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十六事者,四畫之卦即中爻是也)。八卦相盪,為六十四。」此邵子有得於先天之學,而擷其精蘊處也。惟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數,乃邵子貫澈易理,獨有會心,自成一家之學。與揚子《太玄》,皆足與《易》相發明,而實非《周易》卦象之數也。自《本義》以邵圖弁首,後之說《易》者,以邵子之數為易象之數。如來瞿塘、胡滄曉、張乘槎(chá)比比皆是,實屬大誤。故茲編於邵子之小橫圖、大橫圖、大圓圖、方圖,皆不贅錄。間有足資參考者,今所刊行之《易經》皆具此圖,檢尋固極便也。 《說卦傳》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此節明乾坤交生六子之序,《本義》別立為圖,曰「文王八卦次序」,(伏羲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豈至文王而始有乾坤六子之序?況後天八卦以坎離為用,乾坤退居,何得以此為文王八卦乎?)實即先天圖。陽始交陰,陰始交陽,由先天八卦,變為後天之樞紐也。 學者以先天後天兩圖,並列互觀,詳察其陰陽變化之序,先後更易之次,自有無窮妙境。諸家之說,雖各明一理,非具有心得者,閱之轉無所適從耳。 後天卦 《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坤地也,不可以一方言,故不曰西南。兌正秋也,舉兌則坎冬震春離夏可知矣。西南為神,神無方而易無體,故獨此兩卦不言方。)。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艮居丑寅二辰。丑十二月成,終也。寅正月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觀物外篇》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也。乾生於子,坤生於午。坎終於寅,離終於申。以應天之時也。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兌震為偶,應地之方。王者之法,其盡於是矣。」 林氏《易稗傳》曰:「先天所以立體也,後天所以致用也。以陰陽之體論之,巽離兌本陽體也,而陰來交之。震坎艮本陰體也,而陽來交之。伏羲之卦,得陽多者屬乎陽,得陰多者屬乎陰。後天之卦,得一陰者為三女,得一陽者為三男。先天之位,三女附乎乾,三男附乎坤。陰附陽,陽附陰也。後天之位,三男附乎乾,三女附乎坤者,陰附陰,陽附陽也。」(按:先天言體,故陰陽從其多者為主。後天言用,故陰陽取其少者為主也。) 《說卦傳》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既讀若概,古字通也。《本義》:此去乾坤而專言六子,以見神之所為然。其位序亦上章之說,未詳其義。朱子不強不知以為知,是其篤實處。但此章為易學綱領,與「帝出乎震」一章並列。全《易》精蘊,悉從此出。不知其義,《易》何從說哉!) 後天八卦,為人用之卦。古聖帝王製作之大原,治平之經緯,皆出於後天八卦之用。下而曆象、推步、運氣、樂律、占卜、風鑒、星命諸術,亦皆後天卦也。《周易》序卦,則以先天為體,後天為用,二者兼行。漢學家之攻擊先天,由於門戶之見過深,未暇取經文而詳玩之耳。《上經》始乾坤終坎離,明明先天卦位也。《下經》始咸恆終既未濟,明明後天之卦位也。而六十四卦之命名,於先後天相關者尤多。如天火曰同人,同人親也。水地曰比,比親也。同人比何以親?非以先後天,乾離坤坎之位相合乎?火雷曰噬嗑,噬嗑合也。水澤曰節,節亦符合之意。非離震坎兌,亦先後之位相合乎?此其最顯者也。蠱卦幹父之蠱,干母之蠱,本卦未嘗有父母之象。虞氏以卦變言之,謂蠱由否來,父母謂否之乾坤。然損亦否變,未嘗言父母,否本卦亦未言父母,何獨著其象於蠱?惟以先後天證之,則先天山風之位,後天以乾坤居之,可不煩言而自解矣。各卦類此者甚多,詳下《卦名》章。 《說卦傳》「帝出乎震」一章,與「神也者」一章,皆言後天八卦之方位及作用。一「帝」字,一「神」字,皆貫澈全章。帝也者,所以主宰此出震齊巽之用者也。神也者,所以變化此雷風山澤之妙者也。帝出乎震而神妙於兌,兌為少女(今西洋相傳上古之神像,類作少女形,其用意與此亦不謀而合者也),兌說言,故曰「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先天水火不相射,雷風相薄。至後天二八易位,則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山澤通氣,先後天同也。然後天山澤之用,即見於震兌。以震兌反之,即艮巽也。),然後能變化既(既當讀若概)成萬物也。「萬物出乎震」,以下「萬物之絜齊也,萬物皆相見,萬物皆致養,萬物之所說,萬物之所歸,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凡七言「萬物」。獨乾曰「陰陽相薄」,不言萬物。以後天乾居戌亥之位,為萬物入無之數,八風不周之方,群龍無首,用藏而不可見(乾無也。《說文》:天屈西北為無。),故不言萬物。至坎藏艮成,終而復始,震出用九,即以長子代父之用也。「神也者」一章,備言六子,皆稱萬物。不言乾坤,以六子之用皆乾坤之用,故始曰「妙萬物」而為言,終曰「既成萬物」。凡言「萬物」者八,雖不言乾坤,而乾坤之用已並舉矣。 《說卦》自「天地定位」至「神也者」四章,詳言先後天八卦方位功用,備極明顯。雖未有圖,亦與圖無異。而「易逆數也」以下,如「動散潤烜說止君藏」,與下兩節之摹擬虛神,更有非圖之所能描畫者。舊說謂先天卦圓,後天卦方,固未嘗誤。然不可泥於字面,兼玩圖書圓中有方,方中有圓之義,方能得變化活潑之機。且所謂圓者,非紙上所畫一圈之平圓,乃如天體之渾圓耳。讀者但認定所畫圓圖之形以為圓,每多窒礙而難通矣。所謂方者,不僅四方,亦兼八方。要亦非紙上所畫之平方,學者詳玩圖書,必先深求其意,得其形而不滯於形,明其體而不囿,先後融貫,兩圖不啻一圖,亦即可以無圖。或有疑吾言者,可取此四章誦讀至百千遍,目追心寫,自悟孔聖神化之筆,真與造物同功,決非後人先天、後天兩圖所能盡。此孔子贊《易》之所以無藉乎圖也。 後天方位,離南坎北。漢學家遂據此以攻擊乾南坤北之先天圖,謂孔子《說卦傳》,明言乾西北之卦,坤雖不言方,居離兌之間,自在西南。故曰「乾寒坤暑」。若乾南坤北,則乾暑坤寒,豈非與孔子之說大悖乎!先天駁議,當以此說為最有根據。後人雖有辨之者,其說仍不出邵氏方圓二圖之外,未足以辨漢學之惑焉。夫《系傳》曰「天地定位」,曰「天地設位」,皆以天地言,而乾坤在其中。易者,一易而無不易,上下易,陰陽易,此所以成天地之用。而乾坤之位,豈有一定而不易之理?乾南坤北者,天地之體,陰陽升降,冬寒夏暑,布五行而成四時。天度一歲而一周,此天地之南北以一年而言者也。而日行一日而一周,子南午北,以分晝夜。卯酉東西,以正昏旦。此晝夜之南北,以一日而言者也。故論卦位,有一年之南北,有一日之南北。一日之南北,子北在夜,午南為晝,午南而子北,離午而坎子,此人人所知者也。而論一年之南北,則冬至日南至,而夏至日北至,體用相錯,則子午不啻易位,坤居南而乾在北矣。是以八卦陰陽,都要活看。先天後天之圖,只存其大體之梗概,萬不可沾滯泥執。以紙上之卦爻,為天地之法象也。 讀《易》首在明卦。六爻之卦,皆三畫之八卦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不明三畫之卦,何以明《彖》、《象》而識經傳之意義乎?不明先後天之方位體用,何以明象數而識陰陽之變化乎?專言漢《易》者,向無八卦方位之圖。專言宋學者,卦圖皆宗朱子《本義》,全取邵氏之說,均無論矣。其號稱兼取漢宋,如《周易折中》、《來氏集注》、《周易函書》等,皆搜羅宏富。卦象之圖,多至數百,要皆偏重於宋學者為多。所謂以先天數為易數之誤,均未能免焉。邵氏之說理非不精也,特皆其悟而自得之理,別有境界。初學於數理尚無端倪,驟讀其說,極易以辭害意。即如「天根」「月窟」諸說,非深造有得,不易領會。若展圖而指之,曰此天根也,此月窟也,乃乾遇巽時地逢雷處也,意非不明,而心得何在?且跡象橫梗胸中,以後更難言進步,實為初學之大患。茲編之有圖,出於萬不得已。因為初學說法,非此不便指講。故陳陳相因之圖,雖有佳者,亦徒割愛。學者能象義觕(cū,同粗)明,然後最求前人之圖說觀之,是非去取,自有成竹。不致以訛傳訛,此著書者之微意也。 卦材第三 程朱《傳》、《義》,宗王《注》,其釋《彖》、《象》,均以卦德卦義卦名為言。來知德氏《集注》言性情,以內卦為性,外卦為情,意非不當,要皆強為之名。實則孔子《系傳》、《說卦》,當名辨物,已有定稱。《傳》曰:「彖者,才也。才也者,材也。」言材則體用皆賅,德性兼備無餘蘊矣。《說卦》「雷動風散」,「乾健坤順」兩章,皆言八卦之材。知八卦象之材,而後知六十四卦因重交互,無不各因其材。而辨其情偽吉凶,銖兩悉稱,名實相副。《彖》、《象》傳贊,亦無不各因其材以為之辭,無一字之虛設焉。學者宜詳玩經文,而合之於象,准之於數,融會貫通,由一卦以推各卦,而觀一卦,更必遍取各卦,參互比例,而後能得其真確之意義。不可因字義注釋之已明,而不復研求深意之所在焉。 健順動入陷麗止說,各一字概一卦之德性功用。而父母男女,亦各因其名,以定一卦之分際。今皆謂之材者,以六十四卦之《彖》、《象》,無不合內外兩卦之材以命辭。而一卦六爻,及內外中爻,亦無不取材於是。《傳》曰:「君子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彖辭因材而施之辭也,且不特內外卦為然。即卦中之一爻,為何卦之爻,即具何卦之材。如為坎爻必有陷義,或險義。為離爻者,必具明義,或麗義。惟乾坤兩卦,不以爻言。而《雜卦》之「震起兌見巽伏艮止」,此「起止見伏」四字,尤為八卦變化之門。觀象玩辭,均不可不於此鄭重注意也。 卦名第四 《易》六十四卦,八純卦外,五十六卦,皆合兩卦之象數而立之名。名所由來,兩漢之師說既不盡傳,後人遂不能明其意之所在。為之說者,皆賴《序卦》及《雜卦》之單辭雙義,推衍而申明之。不知《序卦》,但據文王之卦序而貫串之,《雜卦》則專以中爻交錯,明剛柔消長之理,而終之以剛決柔之大用。此皆孔子贊《易》微言大義所在,與當名辨物,別為一義,不容依附牽涉並為一談者也。蓋自《連山》、《歸藏》,經卦別卦,相傳各有其名。文王之序《周易》,有仍其舊名者,有別言新名者。今《連山》、《歸藏》,既無全書,無從參考。而《周易》卦名,各家注《易》者,迄無所發明。其淺顯易見者,如泰否損益等卦,尚不難顧名思義。若火山之何以名旅,山火之何以名賁,及大過小過之類,則望文生義,即難自圓其說。眾議紛紜,乃無可折中矣。不知名位象數,互相因緣,不能相離。不知名,其何以知《易》?遍征群籍,兼及古今占筮諸書,始知《周易》卦名,有合內外兩象之名義而成者,如屯蒙需訟等卦是也。有取象於先天卦位者,如大小過等卦是也。有取象於後天方位者,如謙睽家人等卦是也。有合取先後天卦位者,如噬嗑同人節比中孚觀頤大小畜等卦是也。更有取象於八宮世應,及五行順逆者,至不一例,要無不各有其義。舊說只限於內外兩象者,說尚可通。余皆以不解解之,茲特疏舉所已知者如左,未知者仍闕疑以俟後之君子。 乾 象辭「天行健」三字盡之。八純卦名,皆不易。既知八卦之方位,象數重卦之名位,象數舉可知矣。 坤 象辭「地勢坤」三字盡之。乾不稱乾而坤稱坤者,此天地陰陽之分際,聖人之物筆也。按:《序卦》不序乾坤,以乾坤為天地,萬物皆覆載於天地之中。全《易》六十四卦皆乾坤六爻所生,故《繫辭》稱為「《易》之門」,「《易》之蘊」,非屯蒙以下六十二卦所能等量而齊觀也。《序卦》首曰「有天地」,天地即乾坤也。 屯 屯,難也,陰陽始交,故為六十二卦之始。按:屯象,草木初出地,而尾猶屈。一陽動於下,而上未應。中爻艮止,故難。此由內外兩象取義以立名者也。 蒙 蒙,物之始生。按:陽氣動於地之下,而二上兩爻包坤,有離象。如日光下燭,則地之上必有氣蒸發,所謂蒙氣是也。故名曰「蒙」。 需 《象》曰:「雲上於天」。《序卦》:「需,養也。」按:需從雨從而。「雨」為坎,「而」與古文天字同,乾也。 訟 《象》曰:「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言其義也。天與水違行,言其象也。按:天水違行,何以有訟之名?夫乾父也,坎為中男,天與水乎,抑父與子也。聖人不忍斥言父子,而雲天水,所謂微言也。《雜卦》「訟不親也」,可互文見義矣。 師 《彖》曰:「地中有水,師。師,眾也。」按:大地所載之物,莫多於水。而地中之水,尤多於地上之水。故云「眾」。 比 《象》曰:比,輔也。按:水地相比,先天卦坤居北方,後天卦坎居北方,坤坎同位,故曰「比」。此合先後天之象而立名者也。 小畜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按:後天巽東南,乾西北,乾巽對宮,畜有相近相合之意。此取後天方位之象以立名者也。月卦乾為四月,與巽辰巳亦同位。 履 《彖》曰:柔履剛也。按:「柔履剛」三字,聚訟不決。或雲「乾履兌」,或曰「三履四」,皆非也。柔履剛,坤三柔履乾三剛,此由對卦取象以立名者也。坤曰「履霜」,離曰「履錯然」。始終以履,即始終以禮。先天兌居乾之左,後天兌居乾之右,左右逢源,禮和為貴,合先後天之象觀之,更見象義之精,立名之當也。 泰 《彖》曰:小往大來。否 《彖》曰:大往小來。按:泰否之說,先儒言之詳矣。然其立名,則取象於卦候,及先後天方位者也。玩《坤?文言》自見。 同人 天火同人。《雜卦傳》曰:同人親也。按:先天乾,後天離,先後同位,故曰「同人」,曰「同人親也」。 大有 《象》曰:火在天上。按:大有亦先後同位,而其立名。不取先後天,而取對卦水地比覆象之地水師,故師眾也,大有眾也。變化不測,精義入神。《學易筆談二集》,述其一端,余義尚未能盡。 謙 《象》曰:地中有山。按:後天坤艮對宮,坤未艮丑,子正在丑,午正在未,丑二未八。二八易位,天地之數由此勻平,故曰「謙稱平」。 豫 《象》曰:雷出地奮。按:豫之立名,與大有與師謙與履同例。履以制禮,禮之本在謙。豫以作樂,樂之本在小畜。孟子曰「畜君何尤」,又曰「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乃深得易象之精意者也。 隨 《象》曰:澤中有雷。按:隨之立名,取象後天之少女長男,陽動陰隨,夫倡婦隨。而六爻未嘗言夫婦,則重在隨時。有孚在道,不以形下之名與器限也。此非熟玩先後天八宮納甲,及六十四卦,上下變通,未易窺測。 蠱 《象》曰:山下有風。按:山風兩卦,先天在右,後天居左。立名之取象於先後天自無疑義。爻象多取父母,即後天乾坤之證也。所以謂之蠱者,蠱訓事,亦訓故。史稱三皇五帝之故事,亦云「蠱事」,故曰「幹蠱」。陰陽之數,至十八而變化備,蠱次第十八。物之變莫不由於風,實由於蟲。巽之風兼今日之所謂空氣。空氣不可見,於風見之。巽之入,風之無微不入,實氣之無微不入耳。蟲生於氣化,氣非有止之者亦不化。上卦艮止,故蠱能變化。物理之精,一名之微,而巨細無遺。非造化之筆,其孰能之! 臨 《象》曰:澤上有地。按:臨為月卦,立名自出於卦候,觀彖辭自見。臨丑月卦,丑數二。丑與子合,為天地始合,故復小臨大。 觀 《象》曰:風行地上。按:巽坤亦先後天同位之卦。名曰「觀」者,觀以目。目上下相合,觀八月卦,故亦兼取卦候。 噬嗑 《象》曰:電雷噬嗑。按:先天離,後天震,故曰「噬嗑合」也。明先後天之相合也。 賁 《象》曰:山下有火。按:山以草木為飾。賁無色也。山下有火,草木焚山成賁矣。此由內外兩象立名者也。旅之「鳥焚其巢」,象出於賁,所謂上下易之卦也。 剝 《象》曰:山附於地。按:剝為九月卦,當然由卦候立名。陰之消陽以漸,剝與夬相對。履霜堅冰,非至柔變剛,尚不悟其為剝也。 復 《象》曰:雷在地中。又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按:復為一陽來複,立名即取本卦之一爻為主,而兼取卦候。《傳》曰「復小而辨於物」。辨之於早,所以能見天地之心也。 無妄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按:妄,《說文》「亂也」。馬、鄭、王、蕭皆作望。以剛自外來為主於內,前人都以變卦釋之,而說各不同,未敢妄斷。觀象辭「君子以茂對時育萬物」,則亦有取卦候。故端木氏《周易指》以為對時卦,亦無他書可證,姑闕疑以待博雅君子。 大畜 《象》曰:天在山中。按:艮乾亦先後同位之卦,乾巽以辟卦及後天同位曰「小畜」。故此先後八卦同位者,曰「大畜」。 頤 《象》曰:山下有雷。按:頤亦先後天同位,故取象上下相合。凡頤皆下動而上下動者也。爻取龜息虎視,當為古易相傳之象,為今道家修養之秘龠。孔子非道家之學,故以節言語慎飲食言之,而象數亦無不悉合。所謂殊塗而同歸也。 大過 《象》曰:澤滅木。按:大過,大者過也。陽大陰小,過者過乎中之謂。大過言大過乎中,即陽過乎中也。此全取象於先天卦位。先天巽兌居乾之左右,皆偏而不中。巽兌皆二陽,所謂陽過乎中(先天以體為主,以二陽者為陽卦,二陰者為陰卦。後天以用為主,以一陰為陰卦,一陽為陽卦。觀大小過立名,先天卦之方位已明白如見矣。)。大者過也。「大過棟橈」,棟極也,極中也,本末弱則合上下兩象而言之。頤中重坤,大過重乾,以結上篇。終以坎主,開後天之局,即以啟下篇之端。故離履錯然,上下篇相錯,六十四卦皆一氣呵成矣。 習坎 《象》曰:水洊至。按:八純重卦,皆不易卦名,獨坎曰「習坎」。先儒論議紛如,各有所見,偏以理想者多。坎勞卦也,後天居坤位,坤「不習無不利」,所謂安而行之者也。非生知之聖,詎足語此?聖人立教,首重時習。坎子一始,故特於重坎著「習」字以明立教之旨,亦為全《易》入門之關鍵也。 離 《象》曰:明兩作。按:「明兩作」者,兼日月而言。月得日光而明,月之明即日之明,故重離以象日月也。離居乾位,而曰「牝牛」,正與《坤?彖》之「牝馬」對。所謂八卦相錯。 咸 《象》曰:山上有澤。按:《序卦》無咸。咸無也。孔子以有立教,故不序咸。卦之立名全取先天卦象。先天兌艮對宮,艮居西北。後天乾位,戌亥無數。咸從戌口,天地娵訾之口,八風不周之方,精義入神,合乾坤之體用而賅之矣。後天乾居西北,辟卦坤居西北,故曰乾坤合居。後天巽乾對宮,先天兌艮對宮,下篇以巽兌震艮代乾坤之用,而咸居首,神矣哉聖人之筆也! 恆 《象》曰:雷風恆。按:恆兼取先天卦象而言也。先天艮東北,巽西南,與澤山之對宮,適成交線。謂之恆者,對咸而言。咸無而恆,有咸無方體,而恆則「立不易方」。咸速恆久,在數為一正一負,而交相為用者也。後天震巽相連,震出巽齊,長男長女,身修家齊,故有恆久之道。 遁 《象》曰:天下有山。按:遁亦先後天同位之卦,獨不取相合之義,而用相違之遁,正與大畜相對。一進一退,同為西北入無之方。大畜為世間法,而遁則出世法也。乾天艮門,戌亥空亡,故曰「遁入空門」。卦象及卦數,皆與今日佛經合。神哉《易》之廣大悉備!宇宙之內,無一能外之者矣。 大壯 《象》曰:雷在天上。按:大壯與無妄,為上下相易卦。立名亦取象卦候。馬氏曰「壯傷也」,虞氏說亦同,蓋古訓也。意較壯盛為深。 晉 《象》曰:明出地上。按:晉之名,合先後天卦位之象而言也。離為坤陰,坤先天居北,地道卑而上行,麗乾而合明,故曰晉。晉者,進也。 明夷 《象》曰:明入地中。按:明夷與晉反,天道下濟。日在地下,無所謂傷。明夷之傷,因八宮為坎之遊魂,坎傷也,為日食象。取象不一,而義必有所由來,豈可執一端而論哉! 家人 《象》曰:風自火出。按:家人立名,全取後天卦象。雷風風火,皆後天東南相連之卦,故象稱言有物而行有恆。卦本二女,而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以爻言也。參看《學易筆談二集》。 睽 《象》曰:上火下澤。按:睽之名,亦取後天象。離之與兌為火金相剋,爻除初九,位皆不當,陰陽相違,與家人相反。 蹇 《象》曰:山上有水。按:蹇由本卦內外兩象之義以立名也。 解 《象》日:雷雨作。按:解之命名,與蹇同例。與屯兩象易,難得解矣。 損 《象》曰:山下有澤。按:損益定名,與泰否同例。 益 《象》曰:風雷益。按:《象》曰「風雷」,而《彖》特著曰「木道乃行」,此為《象傳》中之特筆,與天道地道人道相併。以天地人之氣,非木不通。故天地人三才齊於巽,文不著於巽,而著於益,學者宜深思之。 夬 《象》曰:澤上於天。按:夬姤皆十二月消息卦,自重在卦候。但夬姤立名,取於本卦上下之一爻,與剝復同例。 姤 《象》曰:天下有風。按:姤鄭氏作「遘」,序剝於復先,而次姤於夬後,與泰否損益同意,聖人之微旨焉。 萃 《象》曰:澤上於地。按:萃之名,由本卦內外兩象及中爻巽艮取義,而皆萃於六四之一爻。 升 《象》曰:地中生木。按:立名.與萃同例。《雜卦傳》曰:「萃聚而升不來也。」不來者,往而不復之謂。 困 《象》曰:澤無水。按:下坎為水,而曰「無水」者,坎漏而上澤之水竭也。坎兌亦先後天同位之卦,而困之名,則以「剛掩也」。先儒皆以本卦六爻推尋,義無一當。剛柔相推,由於對象之賁。故在六三一爻。詳《學易筆談》。 井 《象》曰:木上有水。《彖》曰:巽乎水而上水。按:井之名,出於火雷噬嗑,與困同例。市井相聯,往來井井,為六十四卦,陰陽往來之樞紐。更與鼎相通。 革 《象》曰:澤中有火。按:革之名,取象後天。離火克金,而兌金繼離而代之。金曰「從革」,故名「革」。革而信之,己日乃革,中得坤土,故曰「革而當,其悔乃亡」。當者,九四之一爻。四爻變則六爻皆當矣。 鼎 《象》曰:木上有火。《彖》曰:以木巽火。按:《鼎?彖》曰:「鼎象也。」亦彖辭之特筆。鼎象在屯,名則仍由內外兩象取義者也。又與井對,井性鼎命。略見《學易筆談》。 震 《象》曰:洊雷震。按:震先後天方位相連,故《彖》言「虩虩」「啞啞」,多疊文。 艮 《象》曰:兼山艮。按:兼山者,別於《連山》也。 漸 《象》曰:山上有木。按:《序卦》以漸為進,承上文而言耳。實漸之義不限於進。《坤?文言》曰「其所由來者漸矣」。巽之初爻,履霜之漸也。下艮止之,得漸之正,故取女歸。亦由本卦兩象定名而兼取義於對象者也。 歸妹 《象》曰:澤上有雷。按:漸之吉以艮止也。易為震動,適相反矣。故曰「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周易參同契秘傳仙術的來龍去脈
※周易微學堂八字基礎之十天干論
※周易大師知識-九宮飛星與城市風水
※周易學基本知識
※論周易八字墓庫刑沖之說
TAG: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