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11 睿宗登基
演講人:蒙曼
講師簡介: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政治、軍事史與中國古代婦女史。代表作品《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中國社會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說唐—武則天》等。
內容簡介:唐中宗李顯死後,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誅殺了想篡權的韋皇后,韋皇后扶持的小皇帝李重茂面臨被廢的命運,而發動政變的太平公主等人,也打出了擁立相王李旦當皇帝的旗號,那麼政變結束之後,相王李旦能夠順利登上皇位嗎?太平公主又為什麼要擁立相王李旦當皇帝呢?
全文:
就在唐隆元年,也就是公元710年6月21日的清晨,政變剛剛結束,整個長安城的街道上還撒著一灘一灘的血跡呢,長安城的市民也是驚魂未定,就在這時候呢,相王李旦忽然帶著小皇帝李重茂出現在長安城的一個叫做安福門的門樓上了,就在這個門樓之上,小皇帝李重茂頒布大赦令,說韋皇后篡權亂政已經被剷除了,這是國家平定內難的正義之舉,因此跟老百姓沒有關係,請百姓們放心,但是呢,因為平定內難了,為了表現這種普天同慶的心情,皇帝決定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是加官晉爵,老百姓也是免除了全年一半的賦稅,那這個大赦令一頒布下來,當然是萬眾歡騰,老百姓都覺得很開心,可是在開心過後,有些敏感的人也就發生疑問了,說既然是李重茂在這兒頒布大赦令,那麼相王李旦跟著出來幹什麼?政變之後,李旦到底要扮演什麼角色呢?那我們上一集講了,唐隆政變只是解決了誰不該當皇帝的問題,把韋皇后母女給幹掉了,但是它並沒有解決誰應該當皇帝的問題,那可是有人說了,當皇帝,誰當皇帝啊,不是已經選定了嗎,就是16歲的李重茂,沒錯,李重茂是在唐中宗死後,就被韋皇后擁立為皇帝了,而且這時候呢,已經幹了好幾天了,可是咱們也要知道,政變就是針對著韋皇后去的,連韋皇后,這時候都殺死了,那她所決定的那些政治上的事情還能算數嗎?
事實上,就在這場政變之中,誰當皇帝已經有兩套方案提出來了,哪兩套方案呢?第一套方案,就是還讓這個李重茂接著當皇帝,這個呢,是一幫宦官和宮女提出來的,當時政變的時候,劉幽求不是擔任那個前敵參謀嗎,有關政變的一切詔令都是他在那兒起草的,那時候呢,他到太極殿,一幫宦官和宮女就把他給圍住了,圍住他就讓他趕快起草一個制書,改立太后,那可能有人就不明白了,要求他改立太后和仍然讓李重茂當皇帝有什麼關係?其實啊,這些宦官和宮女要求劉幽求起草詔書改立太后,就意味著在他們心目中該換的人是誰啊?就是太后,就是韋皇后,現在你們說韋皇后篡權亂政,你們把她殺了,那你們換一個人,不就可以了嗎,那也就是說在宦官和宮女的心目中,唐中宗的法統不能變,李重茂當皇帝,這個事實不能變,只是現在你們需要給李重茂換一個媽了,僅此而已,這是第一套方案,讓李重茂接著當皇帝。
那第二套方案是什麼呢,第二套方案,就是讓相王李旦當皇帝,這個呢,在政變開頭和政變快要結束的時候,都有人提出來過,政變開頭的時候,誰提出來的?就是那個萬騎將領葛福順,咱們上集講過,葛福順在萬騎面前發動,動員他們參加政變的時候就說了,今天晚上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把韋皇后幹掉,擁立相王當皇帝,等於他這個時候就已經明確表態了,這個政變的目的就是要讓相王當皇帝,這是第一次提出來,那麼第二次,就不是武將提出來的,是文官提出來的,劉幽求在政變的基本工作都已經結束的情況下,就跟李隆基講,「今昔眾約共立相王,何不早定」,說我們大伙兒不都是已經約定好了,今天晚上要立相王當皇帝,你怎麼不早點把這事確定下來,那這個一文一武兩個官員,一前一後的表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擁立相王實際上是政變集團的一個既定方針,是太平公主以及李隆基,以及整個這些政變集團,他們在政變發生之前,都已經事先決定好的,那我們看兩個方案提出來了。在這兩個人中,相王和李重茂,到底誰更有資格當皇帝?其實呢,這兩個人都是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這話怎麼講呢?
咱們先看小皇帝李重茂,他當皇帝的優勢在哪裡?他當皇帝的優勢在於他有法統優勢,什麼叫法統優勢呢?就是他是唐中宗的兒子,現在是給唐中宗李顯選接班人,那在中國的古代帝制時代,接班人應該怎麼選?一般是實行父死子繼的原則,爸爸死了,就由兒子接班,那李重茂呢,現在他就是唐中宗的兒子,因此呢,他就應該有資格接唐中宗的班,這是他的優勢,那麼李重茂的劣勢在哪裡?劣勢在於他是韋皇后立的,咱們也知道,唐中宗的死是暴卒,忽然死的,死之前,沒有能夠立定太子,所以這李重茂,無論是當太子還是後來當皇帝,都是這個韋皇后一手策劃的,那麼現在呢,韋皇后本身已經失敗了,那她所策劃的這些事情,應該說也就沒有法律效力了。
那麼再來看相王李旦,相王李旦有什麼優勢啊?他的優勢啊,就在於他得到了政變集團的擁護,因為李旦當時已經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活下來的惟一的兒子了,是唐中宗李顯的親弟弟,而且官封太尉,爵封安國相王,那是李唐宗室之中當之無愧的老大,所以政變集團就選擇他作為這場政變的旗幟,提出來要擁立他當皇帝,這是他的優勢所在,他有來自於政變集團的鼎力支持,有實力。那李旦的劣勢在哪裡啊?很顯然,李重茂的優勢就是他的劣勢,他沒有法統優勢,他不該接他哥哥的班,因為根據父死子繼的原則,還輪不著他這個弟弟。
那咱們看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法統優勢和實力優勢,哪一個更為重要啊?毫無疑問是實力優勢更為重要,誰有力量誰就當皇帝,所以實力比較重要。那在這種情況下,相王他有實力,李重茂沒有實力,所以當時按說,讓相王李旦當皇帝是不存在什麼爭議的,大部分人心裡都有數,李旦肯定要當皇帝,甚至呢,就是這個小皇帝李重茂,他也不是完全不明白這種情況,別看他年輕,他也知道肯定是這麼回事,所以政變結束之後,不久呢,這個李重茂就說要傳位給自己的叔叔相王李旦,那麼面對小皇帝李重茂的這種禪讓之舉,相王李旦他是不是就欣然接受了?他呢還真沒有欣然接受,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李旦這時候是「固辭」,就是堅決地推辭,我堅決不能當這個皇帝,那麼李旦他有實力,他為什麼還要堅決地推辭呢?傳統史學,包括傳統的史學家,一般都認為,這是李旦的性格因素決定的,說李旦是一個特別恬淡的人,一輩子就不願意當皇帝,任何時候別人勸他當皇帝,他都不幹,都把天下讓給別人,你看當年武則天那個時候,他不是把天下讓給武則天了嗎,後來呢,武則天統治期間,他本來是皇嗣,那武則天從房陵把老三李顯給接回來了,他又馬上把皇嗣當然就是後來太子這個位置讓給了李顯,已經推辭了兩次了,那這一次呢,他還要再推辭,他不能從侄子手裡得皇位,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說他是個好人,那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我個人是不相信的,我覺得李旦這時候堅決地推辭皇位關鍵是因為他的處境太尷尬了,處境怎麼一個尷尬法呢?咱們知道,在整個政變過程中,李旦完全是一個局外人,他根本就沒有參加過這場政變,他沒有立一點功勞,那我們考慮一下,中國古代當皇帝,它有幾種途徑啊?其實往大里說,也就兩種途徑,一種途徑是你繼承來的,另外一種途徑就是你奪來的,那你看現在李旦他符合哪一條啊?論繼承,他沒有繼承權,那論奪權,他自己又沒有親手去奪,你說這樣的處境多尷尬啊,這個皇帝啊,可是不好當,忽然給他黃袍加身,他覺得不行,所以呢,李旦這時候是堅決的推辭,我不能當這個皇帝。
解說:相王李旦的推辭,有他的道理,我們按照常理推測,既然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發動政變,準備讓相王李旦當皇帝,就應該在政變之前通知他,讓他參與政變,這樣相王李旦在政變後當皇帝也就順理成章,但實際上相王李旦在事前對政變是毫不知情,那我們就有疑問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為什麼又要把相王李旦蒙在鼓裡呢?
我認為關鍵原因不是別的,而是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也就是政變的總指揮不讓他知道,是李隆基刻意要把他爸爸蒙在鼓裡,那有人說了,你說李隆基刻意要把他爸爸蒙在鼓裡,你有沒有證據啊,我有證據,而且有兩條史料作為證據,哪兩條呢?第一條就是在政變要爆發之前,當時有人就提醒李隆基了,說你要搞政變,你應該跟你爸爸相王通一下聲氣,那以後好開展工作,這時候李隆基怎麼回答的呢?根據記載,李隆基是這樣回答的,他說,「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於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什麼意思呢?我干這件事,我搞這場政變是為了江山社稷考慮,如果說事成,我搞成了,我把天下讓給我爸爸,這叫福歸於王,那如果我搞不成,這個政變失敗了,怎麼樣呢,我啊,一人做事一人當,我不去連累我爸爸,所以我不能告訴他,那政變之前有人提醒他,應該跟相王打招呼,他拒絕了。那麼另外一條史料是在政變即將結束的時候,就是主要敵人已經消滅了,還有一些次要敵人沒有消滅的時候,劉幽求又去跟李隆基講,說我們大伙兒都已經決定了,今天晚上要擁立相王,現在你應該跟相王說一聲,讓他出來主持局面了,那麼李隆基他怎麼回答的呢?他又一次拒絕了,他說不行,現在還有殘敵,沒有追剿乾淨呢,我們不能夠讓相王現在參與這件事,所以他就繼續率領軍隊追殲殘敵,直到把所有的敵人都消滅乾淨了,這時候他才回到家裡,到相王家,到相王府邸上,跟他講,對不起,爸爸,我搞了這麼一場政變,已經把韋皇后啊,安樂公主啊,上官婉兒等等這些人都給消滅乾淨了,現在已經什麼事兒都沒有了,我想請你出來主持一下局面。
那從這兩條材料,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李隆基他從頭到尾就沒有想讓相王參與政變,誰讓他去請相王,他都給拒絕了,那我們可能就要產生問題了,李隆基他為什麼一定要瞞住他的爸爸李旦呢?是不是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太孝順了,惟恐把相王拖到危險的事情中,惟恐他爸爸冒這種政治風險呢?我想應該不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理由不成立啊,大家可以想一下,就算是他事先瞞住了相王,如果說這場政變失敗的話,他爸爸要不要承擔政治責任啊?那當然要承擔啊,因為根據中國古代株連的原則,你兒子做了壞事了,你爸爸能逃脫得了嗎?所以他說不想讓爸爸冒這個政變的風險,這個是一個靠不住的理由,他想讓他爸爸毫不知情,絕對不是出於安全的考慮,那不是出於孝順他爸爸的考慮,他到底是出於什麼考慮呢?他啊,簡而言之就是出於自己想當皇帝的考慮,這很清楚,我們原來講過,相王是在整個李唐宗室之中最有號召力的一個人,如果說他參與政變的話,還有沒有李隆基的份兒,李隆基在整個政變中的作用就要大大降低了,那這場政變就變成了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兩個人的事兒了,那如果說相王李旦自己參與了政變,通過自己的努力當皇帝的話,他會不會讓李隆基來接他的班呢?這是萬萬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知道,李隆基號稱三郎,也就是說他是老三,而且他的媽在活著的時候,竇氏她是李旦的側妃,也就是說他媽是一個妾,他是庶出的,又是庶出的又是老三,那根據中國古代的繼承原則,無論如何輪不上他接班啊,人家有嫡長子在那兒等著呢,所以說,如果說他爸爸親手搞了這場政變的話,無論說李隆基在政變之中出了怎麼樣的力量,到最後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這李隆基哪能甘心啊,所以左思右想,他覺得不如對相王封鎖消息,就自己搞,最後建立奇功,作為日後出人頭地的資本,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就對相王隱瞞消息,把相王給晾到一邊去了,那可能有人也要懷疑一下了,說李隆基這樣干,難道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不反對嗎?那大家覺得太平公主願意不願意李旦知道這件事啊?太平公主也是不願意的啊,因為太平公主也想要權力啊,如果說李旦參與政變的話,那麼太平公主就算是她再有聰明才智,她在這場政變之中處於什麼樣的角色啊?輔助者的角色,如果說她把相王蒙在鼓裡,然後再擁立他當皇帝,那她是擁立者的角色,一個輔助者以後的權力大呢,還是一個擁立者以後的權力大?當然是擁立者的權力大,所以呢,她也就默許了侄子的這個想法,姑侄兩個人,李隆基起主要作用,太平公主起輔助作用,反正都一塊兒瞞住了相王,所以相王呢,對於這個政變是前前後後根本就不知情,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再讓他當皇帝,這個相王,他就覺得心裡沒譜,怎麼辦呢?所以索性就做一把高姿態,不接受小皇帝李重茂的禪讓。
解說:相王李旦拒絕在政變後當皇帝,可以說是反將了一軍,把難題又拋給了政變組織者,我們知道,唐隆政變的組織者是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他們當初不想讓相王李旦參與政變,是有自己的打算,現在相王李旦不接受皇位,太平公主等人他們又會怎麼辦呢?
那麼相王李旦拒絕接受禪讓,政變功臣是怎麼樣反應的?負責起草詔書的劉幽求首先說話了,劉幽求跟李隆基講啊,「相王疇昔已居宸極,群望所屬,今人心未安,家國事重,相王豈得尚守小節,不早即位以鎮天下乎」,什麼意思呢?劉幽求就講了,相王過去當過皇帝,人望很高啊,現在是國難家難湊到一塊兒了,相王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不出山呢?無論如何他應該出山,來收拾這個局面,跟李隆基這樣講,那我們看李隆基,他怎麼樣回答呢,李隆基的回答就太有意思了,他說啊「王性恬淡,不以代事嬰懷,雖有天下,猶讓於人,況親兄之子,安肯代之乎」,他替他爸爸拒絕了,說我爸爸性格特恬淡,過去他有天下的時候,他都要讓給別人,現在怎麼可能再從侄子手裡奪天下呢?反正我爸爸堅決不幹,那咱們說李隆基他替他爸爸拒絕,這是什麼意思啊,其實這是李隆基在試探劉幽求,他試探一下劉幽求,你看我爸爸不幹,你能不能直接推戴我啊,那麼劉幽求是怎麼樣反應的呢?劉幽求可是一個聰明人,咱們看政變那天晚上100多份詔書都是他一個人寫的,這得多聰明啊,可是儘管他非常聰明,這時候他還真沒明白這李隆基說的什麼意思,於是啊,這個劉幽求就回答了,說「眾心不可違」,你爸爸雖然不想當皇帝,可是,我們萬眾一心推戴他,他怎麼能夠不幹呢?那李隆基一聽,劉幽求這樣說話,他覺得沒戲了,看來現在讓大臣直接推戴他,還為時尚早,那怎麼辦呢?只好也跟著大臣一塊兒去勸相王當皇帝了,於是呢,他就和他的大哥,也就是相王的嫡長子,叫做宋王李成器,一塊兒就跟相王講,天下現在翹首以待,還得是你出來收拾殘局,你一定得出山,那麼相王李旦,其實對於他兒子的用心是一清二楚啊,現在,看兒子已經妥協了,你不還得推戴我嗎,於是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那麼李旦這半推半就地點了頭了。可是畢竟當時坐在這個龍椅之上的還是小皇帝李重茂啊,兩個人怎麼樣實現這個權力的交接班呢?就在這時候啊,有一個人出來立功了,誰呢?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怎麼立的功?其實自從政變結束之後,太平公主就住在宮裡頭,整天沒事就看著這個小皇帝李重茂,經常對他進行思想教育,那麼李重茂在政變結束之後不久,就主動禪讓給相王,其實也是他這個姑姑教育的結果,那麼這時候呢,現在看到相王已經接受群臣的推戴了,太平公主就又導演了一場戲。
就是在唐隆元年六月份,政變之後不久的一天,她就脅迫著這個小皇帝李重茂上朝了,這天上朝可是與眾不同,那也是處於中宗的守喪期間,算是國喪期間,所以整個殿廷的布局就跟一般的時候不一樣,一般的時候咱們知道,皇帝是坐北朝南的,龍椅是放在最北邊的,可是那天呢,還在給他爸爸守喪期間,所以龍椅就給搬到了整個大殿,也就是太極殿的最東邊了,在東南角,坐東朝西,小皇帝李重茂坐在那裡面朝西看,那麼在大殿的西邊是什麼呢?在大殿的西邊放著一口大棺材,這個棺材裡呢,盛的就是唐中宗李顯的遺體,不過那天可不僅僅是一個棺材,棺材旁邊還站著一個人呢,就是相王李旦,大殿之上就是這麼倆活人,一個死人,殿下當然是烏壓壓的群臣,可是那天啊,殿下也與眾不同,怎麼不同呢?就是在這些群臣之上,還站著一個高大豐滿的女人,誰啊?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一看殿上殿下君臣都已經各就各位了,這時候她就像司儀一樣說話了,她說什麼呢?她說國家多難,皇帝想要把自己的位子讓給叔叔相王,大家覺得如何啊?說著就掃視群臣,那麼群臣,其實有的知道一些情況,有的不知道,反正這時候是面面相覷,沒有人敢說話,這時候呢,劉幽求他就出列說話了,他說國家多難,皇帝能夠大公無私,讓給相王,這是能夠和堯舜媲美的高尚之舉,我們應該成全,那麼另外相王在這個國家的危急關頭,肯於替侄子主持大政,這也是真正地慈愛之心,你看現在我們的國家是叔慈侄孝,這是我們群臣的福氣,也是百姓的福氣,那說完這套鬼話之後,劉幽求當即就拿起早就準備好的那個禪位詔書,就宣讀起來了,替這個小皇帝李重茂早就寫好了,而且呢,很快就讀完了,他們讀完了,他們是早就做好這個決定,早準備好了,可是李重茂那邊,他沒有做好這個準備,他還不知道,雖然說一搞政變,李重茂已經覺得凶多吉少了,可是他沒想到這件事兒來得這麼快,人家劉幽求已經把他的這個傳位詔書給讀完了,他還傻傻地坐在那個龍椅上不下來,實際上也是嚇傻了,根本就站不起來了,那麼站不起來,這就很尷尬,詔書已經傳達完畢了,這個新皇帝等著接班,這個小皇帝坐這兒不起來,這怎麼辦啊?這時候太平公主出面發揮作用了,她三步兩步就走到了這個御座跟前,跟小皇帝李重茂講啊,天下已經歸心相王,孩子,這個座位它不是你的了,說完了就揪住了李重茂的領子,像老鷹抓小雞一樣,把李重茂就給揪起來,揪起來然後就給扔到一邊去了,那再到棺材的旁邊,拉住李旦的手,把他拉到御座跟前,按倒在御座之上,然後返身下殿,帶領文武大臣是山呼萬歲,就這樣,相王李旦就當了皇帝,登基了。
那麼這個登基的李旦,在歷史上就號稱唐睿宗,這可是李旦一輩子,第二次當皇帝了,第一次是在什麼時候?第一次是在684年,他的哥哥李顯不是被武則天廢掉了嗎?就扶立了他當皇帝,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現在時隔20多年,他又一次接了哥哥的班了,那麼這一次,他的處境是不是比上一次更好一點呢?很難說,上一次他是受制於母親武則天,那麼這一次登基,他還是非常被動的,他是被兒子和妹妹扶上這個皇帝的寶座,這種情況下當皇帝就意味著他以後還是難免要受制於人啊,所以第二次當皇帝當得也挺窩囊。
解說:相王李旦第二次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雖然還是有點窩囊,但相王李旦經歷過很多次政治風暴,他知道自己這一次當上皇帝還是比較被動,他的權力基礎並不穩固,所以他就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儘可能地穩定自己的統治,那麼登基之後的相王李旦,他都做了些什麼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呢?
登基之後這個李旦就做了兩件大事,哪兩件大事呢?第一件就是擺平兒子和妹妹的關係,通過唐隆政變,這個李旦已經充分地見識了兒子的心機,當然也充分見識了妹妹的威力,所以剛一登基,他馬上就開始考慮如何處理這兩個人,那麼如何處理這個立了大功的兒子呢?李旦對李隆基採取了打壓的態勢,怎麼打壓呢?利用當太子這個問題打壓,那按照當時的政治傳統,皇帝,你已經當了皇帝了,第二件事,就要立太子了,立誰當太子啊?那咱們知道這個政變是李隆基做前敵總指揮搞下來的,按道理講應該傳給李隆基,李隆基心裡也是這樣想的,衷心期盼著他爸爸能夠立刻作出決定,可是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呢,相王他擺出了一副很遲疑的樣子,他說我沒考慮清楚應該讓誰當太子,那怎麼沒考慮清楚呢?他說其實現在有兩個候選人都有資格當太子啊,哪兩個候選人呢?第一個,他說是大兒子李成器,這是嫡長子啊,人家媽是嫡妻,人家是老大,那按照繼承原則,當然有資格當太子了,第二個呢,才是這個李隆基,他立了大功了,理論上講他也有份兒,他同時提出兩個人,而且這個理由都冠冕堂皇,那這時候,李旦呢毫無疑問,他心裡是想用這個老大李成器來壓一壓李隆基,那他這個目的達到了沒有?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兩撥人出來反對了,哪兩撥人呢?第一撥人,其實就是一個人,就是那老大李成器,他哪敢接這個班啊,他爸爸在政變之中,都毫不知情,他是更不知情,政變完全沒有他的事,他現在怎麼就敢憑嫡長子這個位置,從爸爸手裡接班啊,所以李成器是堅決不幹,他就說了,「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說這個情況啊,是隨時變化的,繼承原則也應該是變化的,如果國家很平安,那我接班沒問題,如果說國家在危亡的情況下,那應該先考慮有功之臣,所以我不能接這個班,我死不敢居隆基之上,拒絕了,不敢接這個燙手的山藥,這是一撥反對的。那麼還有一撥反對的是誰呢,就是以劉幽求為代表的功臣,他們也不幹了,別看劉幽求當時沒有弄明白李隆基的意思,這時候可是主動維護李隆基的利益了,他說的話意思和李成器一樣,他說「臣聞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誰把這個政變搞起來的,就應該誰享這個福氣,那李隆基把這個政變搞得如此漂亮,讓你當皇帝了,你怎麼好意思不傳位給他呢,那相王李旦一看,基本上大部分人還是傾向於李隆基的,也只好表態讓李隆基當太子,不過雖然李旦他想要壓制李隆基沒有取得完全成功,但是他這番作為,其實也是給了李隆基一個下馬威,就是說啊,別以為你立了大功,我還是皇帝,好多事情最後還得我說了算,這是對李隆基採取打壓態勢。
那對於太平公主呢,李旦對太平公主是採取了扶持的策略,怎麼要扶持太平公主呢?這裡頭是既有感情因素也有利害考慮。先來看感情因素,李旦在唐中宗的時候,就和太平公主站在一個戰線上,兩個人也算是相濡以沫,共同扛過了很多風險,關係比較好,那麼另外呢,在中宗死了之後,不是人家太平公主去跟上官婉兒起草那個遺詔,讓李旦有一次輔政的機會嗎,那後來雖然沒有做到,人家太平公主還搞了這麼一場政變,毫無疑問,在這場政變之中,是太平公主更願意李旦當皇帝,還是李隆基更願意李旦當皇帝?當然是太平公主了,所以政變能夠確定讓相王李旦當皇帝,這是太平公主的功勞,那另外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傳位詔書,李重茂的傳位詔書已經宣讀了,小皇帝還賴著不走,這時候李旦他沒有辦法,是人家太平公主利用姑姑的威嚴,把李重茂給「提溜」下去了,這時候李旦才能順利接班,所以經過這麼一些事情,他對妹妹確實是充滿了感激之情,這是感情因素;但是呢,除了感情因素之外,他扶持妹妹還有利害關係的考慮,什麼考慮呢?因為當時對於李旦來講,誰對他的威脅最大啊?是那個虎視眈眈,盯著他位子的太子李隆基,所以這個時候,他需要有人能夠跟李隆基抗衡一下,誰能夠有資格跟李隆基抗衡呢,也就是同樣立了大功的太平公主,所以從利害角度上來講,李旦也樂於給太平公主更大的權力,那他到底都給太平公主什麼好處了?他給了太平公主三個好處,三份厚禮,哪三個好處呢?第一個,他增強了太平公主的經濟實力,把太平公主的實封提到一萬戶了,咱們知道太平公主在唐隆政變之後,實封已經漲到了五千戶,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額了,這一次李旦又把它提到一萬戶了,太平公主就更富裕了,這是第一個好處;那麼第二個好處是什麼呢?第二個好處,他提高了太平公主的家族實力,把太平公主和薛紹生那三個大兒子都給封為王了,那太平公主他們全家的勢力都有了一個大幅度地提升,這是第二個好處;那麼第三個好處是什麼呢?第三個好處也是最重要的好處,就是他給了太平公主更多的政權,當時凡是有國家大事,李旦都是主動跟太平公主商議,所以每次太平公主上朝都得坐半天才能走,李旦不放她,什麼事兒都跟她商量,那有的時候,太平公主也累了,不上朝,怎麼辦呢?李旦就讓宰相抱著公文直接到太平公主家裡去辦公,什麼事兒都得讓太平公主說了算,那這樣一來太平公主真是權傾朝野。其實呢,這就是李旦做的第一個事情,讓妹妹制衡兒子。
那麼李旦他登基之後,做的第二件事是什麼呢?第二件事,是培養自己的勢力,李旦當時提拔了一個叫做薛稷的人,那這薛稷又是何許人啊?這個薛稷,他是李旦當太子時候的一個下屬,而且他還是一個書法家,那可能有些喜歡書法的朋友知道,李旦他也是一個書法家,有共同的愛好,所以關係比較好,那麼關係好了之後,李旦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薛稷的兒子了,所以這時候兩個人還是兒女親家,他就提拔這個薛稷當宰相,那麼我們這麼一說,可能有人就要笑話這個李旦了,說這李旦怎麼跟他哥哥李顯是一路貨色,當年李顯當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提拔自己老丈人,現在李旦當皇帝,第一件事是提拔自己老親家,他們這用人怎麼都這麼不對路呢?確實,這兩個兄弟在歷史上都不以用人方略見長,但是這也不能全怪他們啊,誰讓這哥倆兒當皇帝的時候,都沒有實力,你讓他們怎麼辦。那麼做了這麼兩件事之後,李旦覺得心裡稍微安定了一些,他覺得自己的皇帝之路慢慢走上正軌了,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個他根本沒有防範到的事情忽然出現了,而且這個事情一出現,差一點就毀掉了他的統治,這是一件什麼事情呢?咱們下集再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大明宮詞》中的太平公主?
※心理診療室:"太平公主"如何克服自卑
※太平公主15 太平重振
※太平公主問母:為何寵幸市井無賴
※武則天為什麼不傳位給太平公主?
TAG:太平公主 |